51.「五时说法」的内容和它跟《涅盘经》的关系关于这些,请参拙作《中国佛教史学史》(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第二十章〈开元释教录——一部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日佛家经录〉的注50和注51(在页328-330)的详细考论。今不赘。
52.参前注引拙文注50。
53.刊于《华冈佛学学报》第6期(台北,1983年)。
54.参拙作〈持午难题〉页339。
55.参拙作〈持午难题〉页340。
56.参拙作〈持午难题〉页340-341。
57.参拙作〈持午难题〉页341。
58.刊于《中华佛学学报》第6期(台北,1993年)。
59.刊于Buddhist Behavioral Codes and the Modern World,Greenwood Press,westhont,Connectiait London,l994。
60.参拙作〈戒律消沉〉页57-58。
61.参拙作〈戒律消沉〉页59-60。
62.参拙作〈戒律消沉〉页61-62。
63.参拙作〈戒律消沉〉页62-64。
64.参拙作〈戒律消沉〉页64-66。
65.参拙作〈戒律消沉〉页66-68。
66.参拙作〈源出律学沙门〉上篇页436-438。
67.参未刊拙作Vinaya in China页326。
68.比丘们反对修订戒律的原因蠡测
比丘们所以坚决反对修订戒律的原因,难道在如今女权高张的时代,若修订戒律,则「八敬法」必被削除,于是比丘便失去凌驾于比丘尼的法源(在《律制生活》第十四篇〈比丘尼与八敬法〉中,圣严博士对比丘倚仗「八敬法」欺凌比丘尼的行为坚决反对,见页75)?不可知矣!
69.北宋释赞宁(919~1001)《宋高僧传》(大正藏编号二O六一)卷十一〈唐新吴百丈山怀海传〉页770下。
70.《宋高僧传·怀海传》页771上。
71.参未刊拙作Vinaya in China页330。
72.参未刊拙作Vinaya in China页33l-334。
73.参未刊拙作Vinaya in China页335。
74.《禅门规式》见于何处及它何以属百丈禅师手订的问题《禅门规式》附见于北宋释道原(约1004~1007时人)撰《景德传灯录》(大正藏编号二O七六)卷七〈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传〉之中,在页251上。至于《禅门规式》属于现存最古的「百丈清规」,则由日本木村静雄氏撰〈古清规考〉(《禅学研究》第31期页36-64,京都,1939年)所考出。
75.参未刊拙作Vinaya in China页64及页329-330。
76.出版时、地参注10。
77.参拙作《中国沙门外学的研究——汉末至五代》(以下简称「外学」)第十一章(中国沙门的医药知识及其成就)(台北:东初出版社,1994年初版,1995年初版二刷)。
78.参《纲要》页261。
79.传文中的「硕疑」就是「大疑」,即大的难题。
80.《敕修百丈清规》在明代成了定本之故缘于明太祖(1367~1389在位)、明成祖(1403~1424)和明英宗(1436~1449,又1457~1464在位)一再下旨要佛寺遵行《敕修百丈清规》,而其原因,则缘于德辉着书之时,在开头处便嘱付沙门要对帝王心存感恩,而且订明寺院每早晨要阖寺沙门集众祝福皇帝,对政府统治佛教有助之故,足以降至清代,朝廷仍重视《敕修百丈清规》。参未刊拙作Vinaya in China页326~327,又页381的注5。
81.仝注78。
82.律典所示的解罪方式据律典所示,举凡出家人犯了戒规,除了犯四波罗(Parajika)——淫、盗,杀、妄语之罪要永远逐出佛门之外,其它的罪,都可以通过向僧团自首集众下跪忏悔,便可解罪。犯突吉罗(Duskrta)轻罪的,甚至仅向另一位法师下跪忏悔便解罪。限于篇幅,仅略作交代如上。
83戒条的设立与《梵网经》的真伪据称由鸠摩罗什译出的《梵网经》(大正藏编号一四八四)是历来被佛门中人视为重要的大乘戒经典,迄今仍普遍被信奉。而究其实,这是一由华人所著的伪经,据日本望月信亨博士(1869~1948)《净土教の起源と发达》(东京:共同社,1930年)所考,知道它是根据《十诵律波罗提木叉戒本》等典籍,抄摭揉合成篇。望月博士的详细考据,见于所著页155-184,不赘。然而这位日本前辈忘了一项重要的证据,就是《梵网经》因为依《十诵律》的戒本作主要根据,书中不但列出戒条,更有罚则,这完全不符合大乘戒的性质,更证明了它属伪经!
84.佛家称本身的佛教义理为「内学」,而教外的学问为「外学」。
85.出版者及时、地参注1。
86.据《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台北,2000年)所录的〈圣严法师简历及其著作年表(以下简称「著作年表」)〉页543(台北:此书由佛教文化服务处出版,1967年)。
87.台北:东初出版社出版,1983年再版。据〈著作年表〉页543(台北:此书由台湾中华书局出版,1969年)。
88.《年谱》页222。
89.《年谱》页223。
90.《通史》页1-242。
91.《通史》页243-398。
92.《通史》页399-520。
93.参陈观胜先生Survey页456。又参洪金莲居士《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页295(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修订一版)。
94.这部书可以在《大正藏》中找到,编号为二一O二。
95.这部书,可以在《大正藏》中找到,编号为二一O三。
96.参拙作《外学》页91-93。
97.参拙作《外学》页13-31。
98.关于中国的「士」的原始定义,请参拙作《外学》页315。
99.参《通史》页471-472。
100.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972年初版,1993年二版,1998年二版第三次印刷。
101.〈序说〉的内容这首章内分四节:一、〈佛教的性格〉,二、〈佛教史的地域区分〉,三、〈佛教传播的路线〉,四、〈佛教史的时代区分〉。作者们有意教读者先知道佛教的特色、佛教如何传播等等,然后再述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102.〈年表〉的起迄这年表始于公元前56年释尊示现世间,迄于公元后1946年太虚大师的示寂。
103.这〈参考书目〉罗列了征引的文献:包括日文、中文、英文、法文的专书和论文共三百九十种之多。
104.参前注。
105.当年圣严博士的赠书因缘记得仕邦尚在澳洲国立大学(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修读博士学位(1977~1982)之时,奉到圣严博士远道寄来他的《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来信申言明知在下不通日文,也特别寄来,严公心情的喜悦可知。可惜仕邦不能读得懂,学成后只好将这一著作转赠母校的图书馆,不将它带返香港,现在想起,仍然感到惭愧。如今引用这部书的出版者和年代,据〈著作年表〉。
106.他人指示研究论题治学难有所成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亡友杨勇博士,杨博士起初在某大学的中文系当助教之时,由于有意治学而不知从何入手,向当年的系主任求教,系主任敷衍他说:「你就试试研究陶渊明吧!」杨勇博士于是埋头去研究陶潜。可惜的是,研究者跟研究对象在精神上无法冥会(陶潜是个清高出世的田园诗人),故杨君的努力终无所成。不过杨博士只是研究陶渊明无所成,后来他改为注释《孟子》,此书成了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同学们人手一册的佳作!另一例子是某君进一家研究所作研究人员,所长要他研究梁启超(1873~1929),他便埋头研究任公先生。可惜的是,梁启超先生是近代一位政治家兼名学者,依现今学界通例,有意研究一位历史人物,是要通盘研究的,例如某君的贵州同乡刘子健教授(1919~1993)撰《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便缘于欧公属北宋的政治家兼名学者,两者都要论及。某君曾赴美国留学,应知这一学界通例,可惜他无国学基础,也不肯恶补这方面的学问,无从探讨博学任公先生底学术成就,于是毕生仅研究了梁氏的政治活动,换言之,费了一生心血,仅能探讨了半个梁启超!倘使某君警觉性强,及早发现研究范围非自己学力所能及,便应找别的Fopic去研究了!
107.出版者更改作者原来题目而出书的例子例如大陆国家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佛教研究室主任方广铝博士的大作《八一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北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原名《八一十世纪中国汉文写本大藏经》,是方主任的博士论文(见其书页2的任继愈先生(序〉文),大抵出版者以这题目太专门,故改今名,因此,方博士的书其实是一专题性的研究论着,而非大藏经在华的发展史。
108.见《智旭研究》页I-IV。
109.见《智旭研究》页V-VII。
11O.仕邦不愿研究有关思想问题的原因这完全由于在香港新亚书院听过唐君毅教授(卒于1978)的课之后,对哲学产生了厌恶之心,因此连「思想史」一类的题目也失去研究的兴趣。当然,仕邦没有资格臧否哲学的价值,只是不愿去研究它而已。
111.《新续高僧传》之「有不足信赖之处」及其原因圣严博士称《新续高僧传》是「不足信赖」的书,语见《智旭研究》页16l的注8。《新续高僧传》的撰写经过至于严公认为喻昧庵先生的书「不足信赖」,这要从此书的撰写经过讲起。《新续高僧传》(台北:琉璃经房,1967年)卷首有严修居士于癸亥年(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所撰〈序〉,略云:「今燕都法源寺道阶上人与诸山长老以纂修之事,属诸社友喻昧庵先生。(喻氏)乃百方采辑,五载精勤,癸亥秋初,编辑斯就。」(页l-2)同书又有喻昧庵先生的〈述词),略云:「戊午(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之秋,避地北来,寓于燕都法源寺。时道阶长老久怀悲愿,欲继往修(高僧传),屡举相属,然自揆梼昧,不敢轻许,但为修辑寺志,数月以来,志稿初就,复申前请。辞不获已,乃从事搜讨旧编,征求遗简,穷年矻矻,忽焉五稔,潦草命觚,大致麤就,癸亥(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夏四月朔日,衡阳喻谦谨述。」(页7-9)据此,则喻昧庵先生的撰写《新续高僧传》非出本愿,而缘于寄居的北平法源寺住持道阶长老的不断相邀,纔搜集史料并以五年时间写成,大抵在此情况之下,史料搜访未周,考据又未精审(仅有五年而写成六十六卷;涵盖自宋迄清末正传七七三人,附见六二三人的事迹),故疏略难免,尤其这非作者发心的撰述!更有进者,天台宗第四十四祖倓虚(隆衔,1875~1963)的自传《影尘回忆录》(台北:佛教出版社,1988年)第十七章第三节〈漩涡〉略云:「有一位湖南的文学家,替道阶作高僧传,欠人(指这位文学家)三百五十元,也来要钱。时高僧传已刻板出书,把道阶和给他要好,往南洋掘金的几个人,也列为高僧之一。因作书人是个穷秀才,指望卖稿餬口,言明每作一篇传,一定多少钱。这时如果不对道阶靠拢奉承一点,恐自己拿不到钱,不能维持生活。奉承又对他的作风不满,所以在后面给他(指道阶)作了个『僧而不高』的传记,语中欲褒寓贬。起初道阶没看出来就刻了板,后有人看出告诉他,因此道阶生气给一半钱,余一半不给。」(页54)按,据前面所引的史料,知道喻昧庵先生是湖南省衡阳县人,又替道阶法师撰写僧史,因此知道倓虚上人所述故事是指喻氏跟道阶法师之间的交涉,然则喻昧庵既然为了笔耕谋取生活费而着书,而且写好一位僧人的传记纔能领取一定的稿费,那么为了笔润而赶写,当然有考据不精的地方了。仕邦按,《新续高僧传》中没有民国以来沙门的传记,然则「僧而不高」的传记一语,也许是淡虚上人得之传闻而写入;又抑或喻昧庵书的初版原有这么一个僧传,而琉璃经房据以映印出版的版本则经已删去?今不可知了!
112.史料见于《智旭研究》本节页156的各注文之中,今不赘引。
113.两〈表〉中的非佛学著作如〈著作年代明确者一览表〉中页336所列举的《周易禅解》、页338的《四书蕅益解》,都属儒家典籍中的《周易》和《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的注释,这是「三教同源」思想下的著作。又页340的《袁子》,亦应非佛学著作。再者,〈不明其著作年代的一览表〉中页343列有《见闻录》是「古吴沙门智旭随笔」,则属随手所记的笔记,内容不见得都有关佛学。
114.关于《佛学解说大辞典》此书由日本研究佛学的学人们所执笔,各自对熟悉的佛教圣典写提要,这些提要较之《阅藏知津》更适合现代佛学研究者的需要。如今各大学图书馆往往购置一套以备查阅。
115.天台宗与律宗人物的修习净土法门关于这问题,请参拙作〈论佛祖统纪对纪传体裁的运用〉的注四四中的〈志盘偏重净土宗的原因〉和〈宋代净土思想弥漫一例证〉之所论(在页160-162)。拙文刊于《新亚学报》9卷1期(香港,1969年)。
禅宗人物的修习净土法门自从北宋永明延寿禅师(904~975)提倡修净土之后,禅宗自此走上「禅净双修」的路子。此事治佛教史的人无不知之,不待细表。如今的禅宗法师们,不是人人身挂一串念佛用的数珠的吗?
116.台北:东初出版社出版,1987年。
117.刊于《国际佛学研究年刊》的创刊号(台北,1991年)。
118.《智旭研究》页III
119.北平:中华书局出版,1962年。
120.《佛祖统纪·净土立教志》的内容关于这问题,请参拙作〈论佛祖统纪对纪传体裁的运用〉页129,及页160-161的注44〈志盘偏重净土宗的原因〉,刊于《新亚学报》9卷1期(香港,1969年)。
121.台北:法鼓文化公司出版,1999年。
122.参所著《汉—唐中国佛教思想论集》页186(北平:三联书店,1963年)。
123.版本及出版时地参注93。
124.参Survey页457-459。
125.这部书,可以在《卍字续藏》第一四九册找到。
126.参Jacques Barzun and Henny F. Graff合着的The Modern Researcher(A Hanbinger Book,Harcount Brace and World Inc,New York,Burlingame,1962)页22-24。入库时间:1899-12-30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