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类证活人书 卷第十四

  栀子浓朴汤(四十八) 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属太阳)

  栀子(大者七枚擘碎) 浓朴(去皮姜汁炙二两) 枳实(二枚取去穣。麸炒秤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以水二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得吐。止后服。

  栀子干姜汤(四十九) 治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属太阳)

  栀子(七枚) 干姜(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分二服。以水二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得吐。止后服。(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之)

  栀子柏皮汤(五十) 治伤寒身黄发热。(属太阳)

  栀子(八枚) 黄柏(一两) 甘草(半两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五十一) 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属太阳。)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茯苓(去皮六两。或作四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枣二个。用甘烂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作甘烂水法。用水二斗。置大盆中。以勺扬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颗。有珠相逐取用)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五十二) 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属太阳)

  茯苓(二两) 桂枝(一两半) 甘草(炙) 白术(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茯苓甘草汤(五十三)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主之。(属太阳)

  桂枝(去皮) 茯苓(各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甘草汤(五十四)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服。不瘥者。与桔梗汤。

  甘草(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二服。

  甘草干姜汤。(五十五)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宜此药。(属太阳)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炙甘草汤。(五十六)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属太阳)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生地黄(八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麻仁(一两一分) 麦门冬(一两一分去心)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入姜五片。枣一枚。水一盏半。入酒半盏。煎至八分。去滓纳阿胶一片。胶烊尽。温服。日三服。

  芍药甘草汤。(五十七)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干烦躁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与此药。(属太阳)

  甘草 白芍药(各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浓朴生姜半夏人参汤。(五十八) 治发汗后腹胀满者。(属太阳)

  浓朴(四两去皮) 半夏(一两一分) 甘草(一两) 人参(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大黄黄连泻心汤。(五十九) 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若伤寒大下后。

  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服此药。(属太阳)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以百沸汤二大盏。热渍之一时久。绞去滓。暖动分二服。

  附子泻心汤。(六十) 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属太阳)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三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以百沸汤二大盏。热渍之一时久。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半夏泻心汤。(六十一)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服此。(属太阳)

  黄连(半两) 黄芩 干姜(炮) 人参 甘草(炙。各一两半) 半夏(一两一分汤洗七遍)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大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甘草泻心汤。(六十二)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宜服此。

  甘草(二两炙) 干姜(炮) 黄芩(各一两半) 人参 黄连(各半两) 大枣(六枚) 半夏(一两一分洗)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生姜泻心汤。(六十三) 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属太阳)

  黄芩 甘草(炙) 人参(各一两半) 干姜(炮) 黄连(各半两) 半夏(一两一分泡)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子二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白虎汤(六十四) 治伤寒脉浮滑者。表里有热。○又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中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并主之。

  知母(三两) 甘草(一两炙) 石膏(八两碎绵裹) 粳米(三合)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取米熟为度。去滓温服。

  白虎加人参汤(六十五) 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寒。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并主之。

  人参(二分) 知母(一两半) 甘草(炙二两或作半两) 粳米(一合半)石膏(四两碎绵裹)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取米熟为度。去滓温服。

  五苓散(六十六)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

  ○伤寒汗出而渴者。(不渴者与茯苓甘草汤)○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者。○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或渴者。○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热多。饮水者并主之。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去黑皮秤) 茯苓(去皮秤) 白术(各三分)桂枝(去皮半两不见火)

  上捣筛为散拌和。每服抄三钱。白汤调下。此药须各自事持秤见分两。然后合。

  猪苓汤。(六十七) 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并主之。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炙过) 泽泻 滑石(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附子汤。(六十八)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当灸之。○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并宜服之。

  茯苓 芍药(各一两半) 人参(一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服。

  桂枝附子汤。(六十九) 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属太阳)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四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术附汤。(七十)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

  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坚。小便自利者。此主之。(属太阳)

  白术(二两) 甘草(一两炙) 附子(一个半炮去皮)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也。即是附子与术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一两。其大便坚。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

  甘草附子汤(七十一) 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骨痛不得屈伸。近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属太阳)

  甘草(炙) 白术(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桂枝(三两、或作二两、身肿者加防风二两。悸气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两半)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汗出即解。

  芍药甘草附子汤(七十二)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干姜附子汤。(七十三)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此主之。(属太阳)

  干姜(一两炮)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未知再服。

  理中丸(七十四)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此主之○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中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服此(属阴阳瘥后劳复病脉证)

  干姜(炮) 甘草(炙) 人参(腹痛者倍之) 白术(各一两)

  上捣筛炼蜜和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热粥饮之。微自温覆。勿揭衣。然不及汤。

  又方: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腹痛者加人参一两半。寒者加干姜一两半。渴欲得水者加白术一两半。脐上筑者。

  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或四肢拘急。腹满下利。或转筋者。去白术、加附子一枚生用。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

  四逆汤(七十五) 伤寒医下之。续后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属太阳)○自利不渴者。

  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属太阴)○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

  脚挛急。与桂枝汤。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作甘草干姜汤与之。厥愈。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伸。若胃气不和。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加烧针者。或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此并主之。○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

  或脉沉者。急温之。并宜服。(属少阴)○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或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或下利腹满。身疼痛者。先温里。乃攻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或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难治。此并主之。(并属厥阴)○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吐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此主之。(属霍乱)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个生用) 干姜(一两半炮)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强人加附子半个。

  干姜加一两半。

  四逆散。(七十六)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此主之。(属少阴)

  甘草(炙) 柴胡 枳实(去白穣炒黄) 芍药(以上各一两)

  上捣筛为细散。米饮调下二钱。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半两。下利悸者。加桂半两。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两。腹中痛者。加附子半枚炮裂。泄利下重。先浓煎薤白汤。纳药末三钱匕。再煮一二沸温服。

  四逆加人参汤。(七十七) 恶寒脉微而利。利止者亡血也。此主之。(属霍乱)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 干姜(一两半炮。)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

  茯苓四逆汤。(七十八) 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茯苓(二两) 人参(半两) 甘草(一两炙) 干姜(七钱半) 附子(半个生去皮)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当归四逆汤。(七十九) 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属厥阴)

  当归(洗) 桂枝 芍药 细辛(各一两半) 通草 甘草(各一两。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当归四逆加茱萸生姜汤。(八十) 有当归四逆汤证。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服。(属厥阴)

  当归(洗) 桂枝(去皮) 芍药 细辛(各一两半) 甘草(炙)

  木通(各一两) 茱萸(五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进三服。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