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类证活人书 卷第二

  此一卷论切脉。治伤寒先须识脉。若不识脉。则表里不分。虚实不辨。仲景犹诮当时之士。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必欲诊冲阳。按太溪而后慊。况于寸关尺耶。大抵问而知之以观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与脉不可偏废。且如伤寒脉紧。伤风脉缓。热病脉盛。中暑脉虚。人迎紧盛伤于寒。

  气口紧盛伤于食。率以脉别之。非特此也。病患心下紧满。按之石硬而痛者。结胸也。结胸证于法当下。虽三尺之童皆知。用大黄甘遂陷胸汤下之。然仲景云。结胸脉浮者。不可下。下之则死。以此推之。若只凭外证。便用陷胸汤则误矣。况伤寒尤要辨表里。脉浮为在表。脉沉为在里。阳动则有汗。

  阴动则发热。得汗而脉静者生。汗已而脉躁者死。阴病阳脉则不成。阳病阴脉则不永。生死吉凶。如合龟镜。其微至于祸福休咎。修短贵贱。无不可考。然古人乃以切脉为下者。特以脉理精微。其体难辨。而伤寒得外证为多故也。外证易见。切脉难明。弦紧之混淆。迟缓之参差。沉与伏相类。濡与弱相似。非得之于心。超然领解。孰能校疑似于锱铢者哉。苟知浮芤滑实弦紧洪属于表。迟缓微涩沉伏濡弱属于里。表里内外。阴阳消息。以经处之。亦过半矣。

  脉穴图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右手关前一分。气口之位)

  气口脉 人迎脉 人迎在颈法象天地要会始终之门户。(人迎属太阴肺之经。而黄帝乃云。人迎亦胃脉何也。左手关前一分者人迎之位。挟喉咙两旁者人迎之穴。人迎之位属手太阴肺之经。人迎之穴属足阳明胃之经。

  故素问云人迎亦胃脉也)

  太溪脉 伤寒何以须诊太溪脉耶。答曰。太溪穴是足少阴肾之经。男子以右肾为命门。女子以左肾为命门。

  (三十六难曰命门者神精所舍。原气所系。男子藏精。女子以胞)主生死之要。病患有命门脉者活。

  无者死。仲景云。少阴病手足逆冷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太溪七壮。故伤寒必诊太溪以察其肾之盛衰也。(太溪二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冲阳脉 伤寒何以须诊冲阳脉耶。答曰。冲阳穴是足阳明胃之经。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与五脏六腑。脏腑皆受气于胃。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胃为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故伤寒必诊冲阳。以察其胃之有无也。(冲阳二穴。一名会源。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骨三寸)

  风池穴 风府穴 仲景云。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正一)愈。谓服桂枝汤后。其证尚自汗发热恶寒。脉尚寸浮尺弱而反烦。为邪痹在阳维经。故可先针风池。(风池二穴。

  是足少阳阳维之会。在项后发际陷中。是穴。甲乙经云。风池穴在HT 后发际陷者。中是穴。针入一寸一分)风府。(风府一穴。是督脉阳维之会。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穴中。不可灸。针入四分留三呼)此二穴阳维之会。非太阳经也。太阳经穴在挟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名曰天柱。不针此者。桂枝已主太阳病故也。

  期门穴 期门穴。在乳直下筋骨近腹处是也。凡妇人病。法当针期门。不用行子午法。恐缠脏膜引气上。

  但下针令病患吸五吸。停针良久。徐徐出针。此是平泻法也。凡针期门。必泻勿补。可肥人二寸。瘦人寸半深。

  关元穴 脐下一寸五分。名气海。二寸名丹田。三寸名关元。关元穴。是小肠募足少阴任脉之会。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亦良。然不及针。(气海穴。或作脐下一寸。按针灸经云。脐下一寸曰阴交穴。

  阴交下五分曰气海)

  (七)问三部之位左右手去鱼一寸名曰寸口。去泽一尺名曰尺部。两境之间。名为关位。关位六分。阳部出三分。

  阴部入三分。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为阴阳之关津。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阳得寸内九分。取阳奇之数。阴得尺内一寸。取阴耦之数。是名寸关尺也。寸上一分为鱼际。关下一分为神门。左关为人迎。右关为气口。三阳从地长。故男子尺脉常沉。三阴从天生。故女子尺脉常浮。

  男子阳多而阴少。其脉在关上。故寸盛而尺弱。女子阴盛而阳微。其脉在关下。故寸沉而尺盛。所以男子不可以久泻。女子不可以久吐。男得女脉为不足。女得男脉为太过。所谓反也。(今人以男子尺脉常弱。女子尺脉常盛谓之反。非也。男子阳有余。脉在上。尺脉必弱。女子阴有余。脉在下。寸脉必微。乃是正也。非反也。又以男子以右尺为命门。女子以左尺为命门。谓之反亦非也。男子得阴以生。先生右肾。女子得阳以长。

  先生左肾。乃是正也。非反也。所谓反者。只是男子尺脉当弱今反盛。女子尺脉应盛今反弱。谓之反耳)

  圣人以察阴阳以决生死。虽经络流注。如环无端。岂能逃于三部者耶。

  (八)问诊候之法凡初下指。先以中指揣按得关位。乃齐下前后二指为三部脉。前指寸口也。后指尺部也。若人臂长乃疏下指。若臂短乃密下指。先诊寸口。(男先左手。女先右手)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

  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内消息之。(医家责肥人脉浮为肌肉浓实。重取乃得。若举手而得。则其浮也甚矣。责瘦人脉沉为皮脉相附而易见。若按之始应。则其沉也亦甚矣)凡诊脉以气息平定。方下指。以一呼一吸为一息。其一息之间。脉息四至。或五至。不大不小。与所部分四时相应者。为平和脉也。过则为至。不及则为损。损至之脉。

  难经言之详矣。(所属部分。谓心位洪。肺位浮。肾位沉。肝位弦。脾位缓也。四时谓春脉弦。夏脉洪。四季脉缓。秋脉浮。冬脉沉也。假令心脉本位虽当见洪。得冬脉须微带沉下。是四时相应。余皆仿此)

  (九)问脉息之证脉之字。从肉从HT 。又作HT 。盖脉以肉为阳。HT 以血为阴。华佗云。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又长人脉长。

  短人脉短。性急则脉急。性缓则脉缓。反此者逆。按内经云。形盛脉细。气少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气多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难经云。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

  王叔和云。脉沉为在里。脉浮为在表。迟则在脏。数则在腑。滑为实为下。数为虚为热。张仲景云。

  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大抵阳脉常浮而速。阴脉常沉而迟。七表属腑。病在于阳。春夏见之易治。八里属脏。病在于阴。秋冬见之犹轻。假令数在左寸。浮之得者热入小肠。沉之得者热入于心。余皆仿此。脉理精微。非言可尽。论其梗概。不出于此矣。王叔和云。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亦在乎人熟之而已矣。

  (十)问七表七表阳也。阳数奇。浮。按之不足。举之有余。(寸口浮。其人伤风。发热头疼。关上浮腹满。

  尺中浮小便难。趺阳浮即为虚)芤。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

  微芤者衄。关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滑。往来前却流利。替替然与数相似。(脉滑为阳。

  寸口滑为阳盛。关上滑为呕逆。尺中滑小便赤。妇人经脉不利。然而尺脉滑者。亦本形也。趺阳脉滑者。胃气实)实。脉大而长。按之隐指。 然。浮沉皆得。(寸口实。主上焦热。关上见之腹胀。

  尺中有此。主小腹痛。并小便涩)弦。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又曰。浮紧乃为弦。状如弓弦。

  按之不移。(阳弦则头痛。阴弦则腹痛。大抵伤寒脉须弦。盖人迎紧盛伤于寒。人迎者少阳之分。少阳脉主弦故也。寒邪中人。其脉必弦。弦则多兼洪数。为其先有邪热也。洪数甚者。正为阳证。若沉细而弦疾。乃正阴证也)紧。按之实。数似切绳状。(紧则为寒。寸口紧头痛。关紧心中满痛。尺紧脐下痛。阴阳俱紧。当清邪中于上。浊邪中于下)洪。极大在指下。举按满指。(寸口洪主胸膈烦热。关洪主胃热口干。尺中洪。主大小便血。三部洪。三焦俱热)

  (十一)问八里八里。阴也。阴数耦。微。若有若无。极细而软。(微则为虚。寸口微为阳不足。阳微则恶寒。

  阴微则下利)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为在里。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然沉而迟者。乃阴证也。宜温之。沉而数者有热也。宜下之)缓。去来亦迟。小快于迟。

  (缓则为虚。太阳病。其脉缓者为伤风。惟脾得之即是本形)涩。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涩则少血。寸口涩少气。上焦冷。关上涩胃冷脾痛。尺中涩小便数。小腹冷。三部俱涩。腹中气结。王冰曰。阳有余则血少。故脉涩也。又曰。涩者阳气有余。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迟。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迟则为寒。寸口迟则上焦冷。关上迟胃冷不欲食。吞酸吐水。尺中迟。小便多。并白浊)

  伏。极重按之。指着骨乃得。(伏主物聚。寸口伏胸中逆气。关上伏有水气。溏泄。尺中伏。水谷不化。大抵关前得之多为热。关后得之多为冷。关中得之阴阳结。或冷或热不定。当以余证参之)濡。

  按之似无。举之全无力。(形与缓涩迟脉虽稍殊。其为冷证皆一也)弱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弱为虚。寸口弱。阳气虚。汗自出。关弱无胃气。胃中有热。脉弱为虚热病作。不可大攻。热去寒起。尺中弱。气少发热也)

  (十二)问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又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有结脉。有促脉。有代脉。结者。阴也。阴盛则结。脉来缓时一止复来曰结。主胸满烦躁。促者。

  阳也。阳盛则促。脉来数时一止复来。曰促。主积聚气痞。忧思所成。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正方七)若微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正八)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正二十八)大抵结促之脉。虽时一止为病脉。非死脉也。惟代脉者。真死矣。往来缓。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也。代者。死也。仲景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正五十六)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