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栽桑柘附·论桑种

  【原文】

  《齐民要术》①:桑椹熟时,收黑鲁椹②。黄鲁桑不耐久。谚曰:“鲁桑百,丰绵帛。”言其桑好,功省,用③多。

  《博闻录》④:白桑⑤少子,压枝种之。若有子,可便种,须用地阴处⑥。其叶厚大,得茧重实,丝每倍常⑦。

  《士农必用》:桑之种性,惟在辨其刚柔,得树艺之宜,使之各适其用。桑种甚多,不可遍举;世所名者,“荆”与“鲁”也⑧。荆桑多椹,鲁桑少椹。叶薄而尖,其边有瓣者,荆桑也;凡枝、干、条、叶坚劲者,皆荆之类也。叶圆厚而多津者,鲁桑也;凡枝、干、条、叶丰腴者,皆鲁之类也。荆之类,根固而心实,能久远,宜为树。鲁之类,根不固而心⑨不实,不能久远,宜为地桑⑩。然荆桑之条、叶,不如鲁桑之盛茂;当以鲁条接之,则能久远而又盛茂也。鲁为地桑,而有“压条”、“换根”之法,传转无穷;是亦可以长久也。荆桑之类,宜饲大蚕;其丝坚纫,中纱罗。《书·禹贡》“厥篚原丝”,注曰:“膘,山桑。”此荆之类而尤者也。鲁桑之类,宜饲小蚕。

  【注释】

  ①引自《齐民要术·种桑柘第四十五》。

  ②鲁桑之名最早见于《齐民要术》,当时已有黑鲁桑和黄鲁桑等不同品种。从注文中可以看出黄鲁桑除了没有黑鲁桑树高以外,桑叶的品质也是很好的。

  ③用:利也,资也。

  ④《博闻录》:宋陈元靓撰,原书佚。另外陈氏还著有《岁时广记》,本书亦有引用。

  ⑤白桑:李时珍说:“白桑叶大如掌而厚。”(《本草纲目》卷36)是知“白桑”当为鲁桑的一种。

  ⑥须用地阴处:《四时纂要》作“须于阴地”。谓应将种子播种于无日光照晒之处,使易出苗。

  ⑦丝每倍常:原文作“丝倍每常”,据石校本改作“丝每倍常”。

  ⑧今天桑的有名品种,除鲁桑和荆桑以外,还有一个大类,那就是湖桑。湖桑属鲁桑系,原产太湖流域,叶大,肉厚,含水量多,大部分为全叶,叶面平滑有光泽。在南方有许多优良品种。

  ⑨心:大字本缺此“心”字,照石校本、殿本补正。

  ⑩地桑:今通称低干桑,高度一般在七十厘米以下。

  “压条”、“换根”之法:即用新桑的根代替老桑的根。由此可知鲁桑的树龄短,主要是由“根不固”所造成。故称“换根”,而不称“嫁接或接换”。

  纫:与“韧”通,柔而固也。

  厥篚原丝:篚,盛贡品的竹器。这里是说青州的贡品为原丝。

  【译文】

  《齐民要术》:桑椹成熟时,采收黑鲁桑葚(作种子)。黄鲁桑不耐久。谚语说:“鲁桑树有一百,多绵又多帛。”说鲁桑好,用功省,得利多。

  《博闻录》:白桑,少有桑葚,须采用压条法繁殖。假若有白桑子,便可将种子种在地阴处。白桑的叶子又厚又大,所得蚕茧又重又厚实,缫出的丝常比一般的茧高出一倍。

  《士农必用》:关于桑树的特性,重要的是在于辨别桑叶的刚劲和柔嫩,探求合适的种植方法,使各种桑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桑的种类繁多,不胜一一列举。世上有名的品种,即为荆桑和鲁桑。荆桑的葚多,鲁桑的葚少。叶子薄而尖,叶子边缘有锯齿的是荆桑;凡是树的枝干、桑条、桑叶皆非常坚实刚劲的,均为荆桑一类。叶子又圆又厚又多津液的皆属于鲁桑类;凡是树的枝干、桑条、桑叶柔嫩茂盛的,均为鲁桑一类。荆桑类,根深、树的心材坚实、树高,适宜于长成大树。鲁桑类,根不深、心材不坚实、树矮,适宜于作为地桑种植。但是荆桑的枝条和叶子,都不如鲁桑生长茂盛,故应当用鲁桑的枝条嫁接到荆桑上,便会使桑树既能维持长久,又可以生长得非常茂盛。鲁桑为地桑,故可采用压条换根法繁殖新株,代替老桑,传递不绝,所以也是可以保持长久的。荆桑类的桑叶,适宜用来饲喂大蚕,蚕丝非常坚韧,可织纱和罗。《尚书·禹贡》“厥篚原丝”的注解为:“膘,山桑。”即是指荆桑类中最优异的一种。鲁桑一类,适宜于喂饲小蚕。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