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播种·木绵

  【原文】

  [新添]:栽木绵①法:择两和②不下湿肥地,于正月地气透时,深耕三遍,耙盖调熟,然后作成畦畛③。每畦,长八步,阔一步;内半步作畦面,半步作畦背。深剧二遍,用杷耧平,起出覆土,于畦背上堆积。至谷雨前后,拣好天气日下种。先一日,将已成畦畛,连浇三水。用水淘过子粒,堆于湿地上,瓦盆覆一夜④。次日取出,用小灰搓得伶俐⑤,看稀稠,撒于浇过畦内。将元起出覆土,覆厚一指,再勿浇。待六七日,苗出齐时,旱则浇溉。锄治常要洁净。概则移栽,稀则不须⑥。每步只留两苗,稠则不结实。苗长高二尺之上,打去“冲天心”⑦;旁条长尺半,亦打去心。叶叶不空,开花结实。直待绵欲落时为熟。旋熟旋摘,随即摊于箔上,日曝夜露。待子粒干,取下。用铁杖一条,长二尺,粗如指,两端渐细,如赶饼杖样;用梨木板,长三尺,阔五寸,厚二寸,做成床子。逐旋取绵子,置于板上;用铁杖旋旋赶出子粒,即为净绵⑧。捻织毛丝⑨,或绵装衣服,特为轻暖。

  【注释】

  ①绵:殿本作“棉”。译文改作“棉”。

  ②两和:按“苎麻”条“新添”项文中亦曾用过“两和地”一词,原话说“沙薄地为上,两和地为次”,显然是指沙质土壤。但在这里情况却稍有不同,棉花除适合沙质土壤外亦可在黏壤地生长,所以“两和地”,亦可理解为带沙的轻黏壤地。

  ③畛:音珍,田间阡陌。畦畛:在这里是指带有宽畦背的畦。

  ④当时还不知道用温汤浸种。

  ⑤用小灰搓得伶俐:石注:“伶俐”,是当时的口语,不仅有聪明活泼的含义,而且有时还有爽快不沾滞的意义。“小灰”,可解作少量的灰,也可解释作碱性较低的灰。

  ⑥概则移栽,稀则不须:似应为“稀则移栽,概则不须”,为概与稀颠倒放置之误。意思是说“稀处应移苗补栽,稠处便没有必要”,这样更觉文从字顺。以前的注家并未留意到这一问题,故未便辄改原文,谨附存疑如上。

  ⑦今日通常称“打冲天心”为“打顶尖”;称“打旁枝心”为“打群尖”。另外还有“打油条”“抹赘芽”“打老叶”,称棉田五步整枝法。现在对这种整枝法是否妥当,已有不同意见。

  ⑧净绵:今称去掉棉子后的净棉为“皮棉”。皮棉经过“弹”制,方可用来纺织或作絮棉。

  ⑨捻织毛丝:“毛丝”系指棉纤维,当时直接用皮棉捻纱织布。大概黄道婆传授的纺织技术尚未普及到北方。

  【译文】

  [新添]:栽木棉法:选取沙质土壤又不下湿的肥沃土地种植。在正月地气通达时深耕三遍,耕过后用耙盖磨,将土地调治柔熟,然后做成带有宽畦背的畦畛。畦长八步,宽一步,用半步作畦面,半步作畦背。要深剧两遍,并用耙子将畦面耧平,预将覆盖种子的用土起出来,堆放在畦背上。谷雨节前后,趁有好天气的日子,进行播种。下种的前一天,应将已治理好的畦畛接连浇水三遍。把经过用水淘洗过的种子堆在湿地上,用盆覆盖一夜。第二天取出,稍微用灰揉搓一下,使种子散开,便可酌量稀稠撒在浇过水的畦子里边。把先前起出的覆土,覆盖一指厚,不用再浇水。等六七天棉苗出齐时,如天旱,再浇水。棉田要经常锄治洁净。苗稠处,移栽(到另外的地方);苗稀的地方,可不必管它。每步只需留两苗,留稠了,便不结桃。棉苗长到二尺以上,便要打去冲天心;侧枝长到一尺半长,也要打去心。这样做会使每个叶子的叶腋间皆开花坐桃,没有空着的。直到(棉桃开裂)棉絮将要落下时,棉花便熟了。边熟边摘,随即摊在箔上,令日晒夜露,等棉花子粒干了,收取下来。用长二尺,像手指粗、两头稍细、如擀饼杖那样的铁杖一条;另用三尺长、五寸宽、二寸厚的梨木板一块,做成轧花床(车),将棉子放在轧花车的木板上,用铁杖慢慢地将棉子赶出,边取边轧即成为净棉。用来捻织毛丝,或作絮棉缝制棉衣,格外轻暖。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