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外篇第十三天道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釋文:“積,謂積滯不通。”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宣云:“神與化俱。”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宣云:“至誠無息。”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釋文: “六通,陰、陽、風、雨、晦、明。四辟,四方開也。 ”成云:“六通,謂四方上下。四辟,謂四時。任物自動,故曰自為。晦跡韜光,其猶昧闇,動不傷寂,故無不靜也。”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非以靜為善而學之。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鐃,撓借字。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其平與准相中,故匠人取法焉,謂之水準。中,竹仲反。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其明更可知。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果能靜,雖天地之精,萬物之理,皆莫能遁。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宣云:“ 息心於此。”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休其心則與虛合德,與虛合德則萬理俱涵,萬理俱涵則無不井然有倫。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必虛方能靜,靜則可以動,動則得其宜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靜觀無為,不擾群下,則任事者各自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釋文:“廣雅云:‘俞俞,喜也。'”宣云:“外 患不能居於其心,故神豫而長。”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成云:“有其道而無其爵者,所謂玄聖素王,自貴者也,即老君、尼父是也。”姚云:“素王十二經,是後人語。”以此退居而閒遊,江海山林之士服;成云:“巢、許之流。”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郭云:“無為之體大矣,天下何所不無為哉!故主上不為塚宰之任,則伊、呂靜而司尹矣;塚宰不為百官之所執,則百官靜而禦事矣;百官不為萬民之所務,則萬民靜而安其業矣;萬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則天下之彼我靜而自得矣。故自天子以下至於庶人,孰能有為而成哉!是以彌無為而彌尊也。” 成云:“進為,謂顯跡出仕也,伊、望之倫。”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雖大朴而自然至美。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郭云:“天地以無為為德,故明其宗本則與天無逆。”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郭云:“順天所以應人,故天和至而人和盡也。”成云:“均,平。調,順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成云:“俯同塵俗,仰合自然。”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朽,郭云:“壽者,期之遠耳;無期,故無所稱壽。”案:六語又見大宗師篇。彼文“戾”作“義”,義者秋殺,有似暴戾也;“ 壽”作“老”,義同。此之謂天樂。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成云: “其生也同天道之四時,其死也混萬物之變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四語又見刻意篇。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四語亦見 刻意篇。“怨”,彼文作“災”。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動靜雖殊,無心則一。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李云:“祟,禍也。”其魂不疲,語亦見刻意篇。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蓄天下也。 ”畜,養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成云:“上下無為,則臣僭君德。”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此論有精理,非空談。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知音智。落音絡。成云: “三皇、五帝淳古之君,知照籠落二儀,而垂拱無為,委之臣下,故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成云:“宏辯如流,雕飾萬物,終不自言。”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成云:“才能雖冠海內,夫何為哉!故老子云:‘是謂用人之力。'”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王念孫云:“爾雅:‘功,成也。'中庸:‘無為而成。'”故曰:莫神于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成云:“五兵,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運,動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成云: “辟,法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釋文:“比,較。詳,審。”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毛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成云: “隆殺者,言五等喪服,各有差降。此是教跡外儀。”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成云:“古人,中古人也。先,本也。”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有狀,成云:“萌兆區分,各有形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盛衰之等殺,乃變化之流行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党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成云: “理之必然。”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成云:“既失其序,不堪治物。”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成云:“自然是道德之本,故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宣云:“仁義是道德之緒。”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 上下有分,庶職有守。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宣云:“物象名稱。”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材授任。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恕省察。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原省已明,是非乃定。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郭云:“至治之道,本在於天,而末極於斯。”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各有所處之宜。貴賤履位,各安其位。仁賢不肖襲情,襲,因。情,實也。各因其實。必分其能,分,別也。必由其名。 宣云:“循名責實。”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宣云:“複于虛靜無為。”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故書曰:古書也。“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自“明 天” 以下,至“形名”,五變其說;至“ 賞罰”,九變其說。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釋文:“迕音悟,司馬云:‘橫也。'”案:言語不循次序。人之所治也,但可為受治之小人。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也。成云:“此苟飾華辭之士,一節曲見偏執之人。”禮法度數,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上所重在養人。

  昔者舜問於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堯曰: “吾不敖無告,不以頑民之無可教告而慢之。不廢窮民,成云:“拯恤貧民,此心不替。”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苦,悲憫。嘉,喜愛。孺子,稚子。哀,憐也。此吾所以用心也。”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堯曰:“然則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寧,郭云:“與天合德,則雖出而靜。”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郭云:“此皆不為而自然。”成云:“經,常也。”堯曰:“膠膠擾擾乎!膠膠,固而不解。擾擾,紛而不寧。因舜言發悟,自覺多事。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成云:“言子德遠合上天,我心近符人事。”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司馬云:“ 藏其所著書也。”姚云:“此亦漢人語。藏書者,謂聖人知有秦火而預藏之,所謂‘藏之名山。'”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司馬云:“征藏,藏名。一云:征,典也。”史,藏府之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釋文:“見周之末不可複匡,所以辭去。”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因之以藏書也。孔子曰:“ 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不許其藏。於是翻十二經以說。釋文: “說者云: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加六緯,合為十二經也。一說云:易上下經並十翼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經也。”老聃中其說,釋文:“中,丁仲反。”成云:“許其有理也。”宣云: “語未盡也。”案:下雲“太謾”,是未許,成說未晰。中其說者,當是觀其說甫及半,故下雲然。曰: “大謾,成云:“嫌其繁謾太多。”宣云:“謾,欺也,音滿,平聲。”案:繁則近謾,恐多無實之詞。願聞其要。”孔子曰:“要在仁義。” 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成、生,皆以道言。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 舍是奚為?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宣云: “與物同樂。”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情,實。老聃曰:“意!噫同。幾乎後言!近乎後世迂儒之言。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蘇輿云:“未忘無私之成心,是亦私也,與下篇莊子答商太宰蕩語相發。”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司馬云:“牧,養也。”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宣云:“放同仿。” 循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釋文:“偈偈,用力貌。” 成云:“亡子,逃人也。”案:揭,舉也。語又見天運篇。意!同噫。夫子亂人之性也!”郭云:“事至而愛,當義而止,斯忘仁義者也,常念之則亂真矣。”宣云:“夫子所謂‘義之與比',孟子所雲‘由仁義行',即此意。”

  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聖人也,吾固不辭遠道而來,願見,百舍重趼而不敢息。司馬云:“百舍,百日止宿。”淮南修務訓高注:“趼,足生胝也。”今吾觀子,非聖人也。鼠壤有餘蔬,而棄妹之者,不仁也;郭云:“言其不惜物也。”成云:“鼠壤,鼠穴土中。妹,猶昧也。” 案:成綺就所見言之。蔬可留其有餘,而任其狼藉,滿地散棄,佯若不知,是不仁也。生熟不盡於前,成云:“生,謂粟帛;熟,謂飲食。至充足也。”而積斂無崖。”聚斂無限止。老子漠然不應。成云:“鄙之不足答也。” 士成綺明日複見,曰:“ 昔者吾有刺於子,今吾心正卻矣,心正而卻退,非複從前鄙見。何故也?”老子曰:“ 夫巧知神聖之人,吾自以為脫焉。言子擬我聖人,吾久自以為脫免,其名皆我所不居。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子呼馬牛,我即自謂。苟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有其實而不受其名,是再受殃累也。吾服也恒服,郭云:“ 服者,容行之謂也。不以毀譽自殃,故能不變其容。” 吾非以服有服。”郭云:“有為為之,則不能恒服。”士成綺雁行避影,宣云:“側身貌。”履行,蘇輿云:“古者入室脫履而行席上。履行,言失其常。莊子正緳系履而見魏王,則因履穿系之以緳而不得脫,故王訝其憊。”遂進而問:“修身若何?”老子曰:“而 汝。容崖然,岸然自異。而目沖然,直視。而顙頯然,釋文:“頯,去軌反,本又作顯。”成云:“顙額高亢,顯露華飾。”而口闞然,郭云:“虓豁貌。”而狀義然,義讀為峨,詳大宗師篇。似系馬而止也。宣云:“志在馳騖。”動而持,宣云:“欲動而強持。”發也機,宣云:“發如機迅。”察而審,察事審詳。知巧而睹於泰,智巧而見於驕泰之色。凡以為不信。郭嵩燾云:“凡此皆與自然之性不相應,是之謂不信也。”邊竟有人焉,其名為竊。”司馬云:“言遠方嘗有是人。”竊,賊也。

  夫子曰:成云:“莊子師老子,故稱夫子。”“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宣云:“大包無窮,小入無間。”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廣廣,猶曠曠,見漢書武五子傳。淵乎其不可測也。形德仁義,神之末也, 成云:“精神之末跡。”非至人孰能定之!宣云:“世俗鮮不為末學所惑。”夫至人有世,謂有天下。 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為之累。天下奮□而不與之偕,說文:“柄,或從□。”言天下奮爭威柄,獨不並遂。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任真而不遷於和。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成云:“窮理盡性,動不傷寂。”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俞云:“賓讀為擯。謂擯斥禮樂也。古賓、擯字通。”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郭云:“其貴恒在意言之表。”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宣云:“ 彼,謂道。情,實也。”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桓公讀書於堂上,論扁斫輪於堂下,司馬云:“斫輪人名扁。”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司馬云:“糟爛為魄。” 本又作粕。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司馬云:“甘,緩也。苦〔一〕,急也。”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李云:“數,術也。”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成云:“喻,曉也。故知物各有性,不可仿效。”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宣云:“猶者。”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一〕“苦”原作“疾”,據釋文改。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