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外篇第十四天運

  天其運乎?郭云:“不運而自行。 ”地其處乎?郭云:“不處而自止。”日月其爭於所乎?郭云: “不爭而自代謝。”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三句分承“天”“地”“ 日月。”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邪?成云:“機,關。緘,閉也。謂有主司關閉,事不得已。 ”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邪?雲者為雨乎?雨者為雲乎?孰隆施是?宣云:“隆,興也,謂雲。施,謂雨。”孰居無事淫樂而勸是?宣云:“雲雨乃陰陽交和之氣所成,故以為造化之淫樂。 ”風起北方,一西一東,有上仿徨,司馬本作“旁皇”,云:“飆風也。”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敢問何故?巫鹹袑曰:李云:“巫咸,殷相。袑,寄名也。”宣云:“袑蓋招之訛。讬言巫鹹相招致荅耳。古來止有巫咸,無巫鹹袑也。”“來!吾語女。天有六極五常,司馬云:“六極,四方上下。”成云:“五常,謂五行。 ”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備,監照下土,楊慎云:“九洛,九疇洛書。”天下戴之,此謂上皇。”郭嵩燾云:“言天之運,自然而已,帝王順其自然,以道應之。”

  商太宰蕩問仁於莊子。司馬云: “商,宋也。太宰,官。蕩,名。”莊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謂也?”莊子曰:“父子相親,何為不仁?”曰:“請問至仁。”莊子曰:“至仁無親。”太宰曰:“蕩聞之:無親則不愛,不愛則不孝。謂至仁不孝,可乎?”莊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孝不過仁之一端。此非過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如子所言,以親愛為至仁,非過孝之言,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於郢,北面而不見冥山,司馬云:“ 冥山,北海山名。”是何也?則去之遠也。喻以親愛為至仁之言。故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夫德遺堯、舜而不為也,有堯、舜之德,而不刻意效法堯、舜,此我忘天下。利澤施于萬世,天下莫知也,天下忘我。 豈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仁孝不足言。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宣云:“為修德之名所役。”不足多也。故曰:至貴,國爵並焉;至富,國財並焉;釋文:“並,棄除也。”宣云:“至貴在我,何有於爵!至富在我,何有於財!”案:此讀並為屏。至願,名譽並焉。至願莫知性適,而名譽不足言。是以道不渝。”成云:“道德淳厚,不隨物變。”

  北門成問于黃帝曰:成云:“北門姓,成名,黃帝臣。”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複聞之怠,卒聞之而惑,成云:“ 怠,謂懼心退息。”蕩蕩默默,乃不自得。”宣云:“神不能定,口不能言,失其常也。”帝曰:“汝殆其然哉!宣云:“言固宜如此。”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宣云:“律與上天氣侯相准。”行之以禮義,宣云:“禮節之,義宜之。”建之乙太清。宣云:“取聲氣之元為主宰。”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後調理四時,太和萬物。姚云:“徐笠山以 ‘夫'至此三十五字為郭注誤入正文,蓋本之穎濱。宣本亦無此三十五字,雲‘ 俗本雜入'。”四時迭起,宣云:“五聲配四時而賡奏。”萬物循生;宣云:“眾器象萬物而環作。”一盛一衰,文武倫經;成云:“倫,理。經,常也。夏盛冬衰,春文秋武,生殺之理,天道之常。”一清一濁,陰陽調和,流光其聲;宣云:“清濁相得,如二氣和合,當其交動,光輝盈溢也。”蟄蟲始作,吾驚之以雷霆;其卒無尾,其始無首;一死一生,一僨一起;所常無窮,而一不可待。郭嵩燾云:“ 雷霆之起,莫知其所自起,莫知其所自竟。其所自起,首也,生之端也;其所自竟,尾也,死之歸也。死生者,萬物之大常,與天為無窮,而忽一至焉,則亦物之所不能待也。以喻樂之變化,動于自然。”俞云:“一不可待者,皆不可待也。一有皆義,見大戴記盧注、荀子楊注。”郭云:“以變化為常,則所常者無窮。”女故懼也。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郭云:“所謂用天之道。”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滿穀,在坑滿坑;郭云:“ 至樂之道,無不周也。”塗郤守神,釋文:“郤,與隙義同。”成云:“塗,塞也。閒心知之孔隙,守凝一之精神。”以物為量。即上“在穀”二句意。其聲揮綽,郭云:“所謂闡諧。”成云:“揮,動。綽,寬也。如雷霆之震動,其聲寬廣。”其名高明。成云:“ 高如上天,明如日月,聲既廣大,名亦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成云:“各得其所,而不相撓。老經雲‘以道利天下,其鬼不神'也。”日月星辰行其紀。郭云:“不失其度。”吾止之於有窮,流之於無止。 蘇輿云:“有窮者吾與之為有窮,無止者吾與之為無止,止、流一順其自然也。”予欲慮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見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儻然立於四虛之道,成云:“儻然,無心貌。立于四方空大之道。”倚於槁梧而吟。見齊物論。目知窮乎所欲見,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虛,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蘇輿云:“ 汝隨樂之委蛇而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無怠之聲,調之以自然之命,成云:“凡百蒼生,以自然為其性命。奏此樂者,調造化之心靈,和自然之性命。”故若混逐叢生,林樂而無形;郭嵩燾云:“說文:‘叢木曰林。'林樂者,相與群樂之。五音繁會,不辨聲之所出,故曰無形。”布揮而不曳,布散揮霍,若曳而愈長,而未嘗曳也。幽昏而無聲。言其聲淡。動於無方,居於窈冥;或謂之死,或謂之生;或謂之實,或謂之榮;行流散徙,不主常聲。郭云:“隨物變化。”世疑之,稽于聖人。稽,考也。觀于聖人,則知至樂之妙,不必疑也。聖也者,達於情而遂於命也。成云:“通有物之情,順自然之命,故謂之聖。”天機不張而五官皆備,此之謂天樂,郭云:“忘樂而樂足,非張而後備。”無言而心說。郭云:“心說在適,不在言也。”故有焱氏為之頌曰:成云:“炎氏,神農也。”釋文:“ 焱,本亦作炎。”‘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裏六極。'頌樂如此。 汝欲聽之而無接焉,而故惑也。而亦汝。樂也者,始於懼,懼故祟;樂未大和,聽之悚懼,如有禍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其聲遁滅,似不欲聽而怠。卒之於惑,惑故愚;愚故道,成云:“心無分別,有同闇惑,蕩蕩默默,類彼愚迷,雅符真道。 ”道可載而與之俱也。”蘇輿云:“以混沌為道,故由怠而幾於愚,則道可得而接焉矣。此章注重在此。”

  孔子西游于衛。成云:“自魯適衛,故曰西遊。”顏淵問師金,李云:“師,魯太師,金其名。”曰:“以夫子之行為奚如?”師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窮哉!”顏淵曰:“何也?”師金曰:“夫芻狗之未陳也,李云:“結芻為狗,巫祝用之。”盛以篋衍,李云:“ 衍,笥也。”巾以文繡,屍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李云:“蘇,草也。取草者得以炊也。”將複取而盛以篋衍,巾以文繡,游居寢臥其下,彼不得夢,必且數眯焉。釋文:“字林云:‘眯,物入眼為病也。'司馬云:‘厭也。'”成云:“假令不致惡夢,必當數數遭魔。”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陳芻狗,俞云:“ 此取字讀為聚,見易萃象傳釋文、漢書五行志顏注。” 聚弟子游居寢臥其下。故伐樹于宋,削跡于衛,窮于商、周,是非其夢邪?圍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死生相與鄰,是非其眯邪?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陸,則沒世不行尋常。八尺曰尋,倍尋曰常。古今非水陸與?周、魯非舟車與?今蘄行周于魯,是猶推舟于陸也,勞而無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無方之傳, 司馬云:“方,常也。”郭慶藩云:“ 呂覽必己篇高注:‘傳,猶轉也。'言無方之轉動。” 應物而不窮者也。且子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於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不矜於同而矜於治。成云:“矜,美也。禮樂威儀,不相沿襲。”郭云:“期合時宜,應治體而已。”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故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今取猿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齕齧挽裂,盡去而後慊。釋文:“李云:‘慊,足也。本亦作嗛。'”觀古今之異,猶猿狙之異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矉其裏,矉於其裏,字同顰。其裏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裏。其裏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窮哉!”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司馬云:“老子,陳國相人。相,今屬苦縣,與沛相近。”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 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度數,宣云:“制度、名數。”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 “子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佗也,中無主而不止,中心無主,則道過而不留。外無正而不行。俞云:“正乃匹之誤。禮緇衣‘唯君子能好其正',鄭注:‘正當為匹,字之誤也。'是其例矣。此二句與宣三年公羊傳‘自內出者無匹不行,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文義相似。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故此言中無主而不止也。自內出者無匹不行,故此言外無匹而不行也。則陽篇 ‘自外入者有主而不執,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正亦當為匹,誤與此同。”由中出者,不受於外,宣云:“非時世之所宜,故不受。”聖人不出;宣云:“不以施於人。”由外入者,無主於中,宣云:“非吾心之精微,故無主。”聖人不隱。不以藏於心,必也中得吾心之精微,外合時世之變通,乃內外同歸,體用一致,聖人之所以合道也。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司馬云:“蘧廬,猶傳舍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處,覯而多責。宣云:“數相見,必受譴。”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讬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食于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成云:“苟,且。簡,略也。貸,施與也。知止知足,食于苟簡之田;不損己物,立於不貸之圃。而言田圃者,明是聖人養生之地。”逍遙,無為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宣云:“不費。” 古者謂是采真之遊。宣云:“不為形跡所役。”姚本以上為一節。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成云:“恐失所以戰慄。 ”舍之則悲,宣云:“貪戀。” 而一無所鑒,宣云:“於理一無所見。”以窺其所不休者,宣云:“但明於逐物不止。”是天之戮民也。成云:“雖楚戮未加,而情性已困。”姚本以上為一節。 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宣云:“正人之具。”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宣云:“惟與變化相循,無所湮滯者,乃合時宜也。”故曰:正者,正也。宣云:“因其所當正而正之。”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成云:“其心之不能如是者,天機之門壅而弗開。天門,心也。”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司馬云:“噆,齧也。”郭云:“外物加之雖小,而傷性已大也。”案:昔,夜也。夕、昔古通。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憯同慘。宣云:“使人亂心,更甚於眯目噆膚也。”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郭云:“質全而仁義著。 ”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放同仿。宣云:“同歸于自然。”又奚傑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成云:“傑然,用力貌。”案:天道篇引老子之言,亦雲“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與此意同,謂驚駭天下也。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宣云: “喻本質自然如此。”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宣云:“出於本質者,不足分別妍媸。”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名譽之觀美,亦不能于本性有所增廣。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宣云:“ 喻小惠相及,不如相忘於渾沌,各得之為樂,又烏取乎仁義之區區哉!”案:“泉涸”四語,又見大宗師篇。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宣云:“不自得也。”弟子問曰:“ 夫子見老聃,亦將何歸哉?”宣云:“何以歸正之?”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雲氣而養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予又何規老聃哉!”子貢曰:“然則人固有屍居而龍見,雷聲而淵默,二語又見在宥篇。發動如天地者乎?賜亦可得而觀乎?”遂以孔子聲見老聃。宣云:“稱孔子為先容。”老聃方將倨堂而應微曰:踞於堂上,其應聲微。“予年運而往矣,運,行。往,邁也。言行年已邁。子將何以戒我乎? ”子貢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聲名一也。而先生獨以為非聖人,如何哉?”成云:“謂排三王為非聖。”釋文:“三王,本或作三皇。依注,作王是也,餘皆作三皇。”老聃曰:“小子少進!子何以謂不同?”對曰:“ 堯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湯用兵,文王順紂而不敢逆,武王逆紂而不肯順,故曰不同。”老聃曰:“小子少進!餘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成云:“三皇行道,人心淳一,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故親死不哭而世俗不非。必欲非之,則強哭者眾。” 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為其親殺其殺而民不非也。宣云:“欲隆其親,餘皆降殺,則知覺稍開矣。”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民孕婦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成云:“ 古者懷孕之婦,十四月而誕育生子,生子兩歲始能言。今與古乖異。”不至乎孩而始誰,成云:“未解孩笑,已別是非。”郭云:“誰者,別人之意。”則人始有夭矣。宣云:“ 元氣早凋。”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宣云:“人有心機,且以殺伐為應天順人。”殺盜非殺,宣云: “謂為當然。”人自為種而天下耳,自為党類而成天下。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成云:“驚駭天下,致使儒崇堯、舜以飾非,墨遵禹道而自是。”其作始有倫,而今乎婦女,其作始尚有倫理,而今所行,丈夫而有婦女之道。何言哉!餘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三皇之知,此“三皇”當作“ 三王”,否則不可通。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其知憯於□蠆之尾,王引之云:“□、蠆,皆蠍之異名。廣雅:‘蠆、□,蠍也。'(今本脫“□”字。眾經音義五引作‘蠆□,蠍也',集韻引‘□,蠆也'。)□音廬達反。蠆、□,皆毒螫傷人之名。蠆之言□,(音哲。)□之言瘌。廣雅釋詁雲‘毒、□、瘌,痛也',是其義矣。□與□,古同聲。□、□實一字。史記秦本紀‘厲共公',始皇紀作‘剌龔公'。剌之通作厲,猶□之通作□矣。”鮮規之獸,鮮規,未詳,蓋噬人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聖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子貢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孰同熟。以奸者七十二君,釋文: “三蒼云:‘ 奸,犯也。'”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釋文: “鉤,取也。”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夫白鶂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司馬云:“風化,相待風氣而化生也。”又曰:“相視而成陰陽。”宣云:“不運,定睛注視。”案:風,讀如“馬牛其風”之風,謂雌雄相誘也。化者,感而成孕。蟲,雄鳴於上風,雌應於下風而風化。宣云:“傳聲而孕。 ”類自為雌雄,故風化。釋文: “山海經:‘□爰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發,其名曰師類,帶山有鳥,其狀如鳳,五采文,其名曰奇類,皆自牝牡。'”性不可易,命不可變,宣云:“其真常者。”時不可止,道不可壅。宣云:“其變化者。”苟得其道,無自而不可;郭云:“雖化者無方而皆可。”失焉者,無自而可。 ”郭云:“所在皆不可。”孔子不出三月,複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李云:“孺,孚乳而生。”魚傅沫,司馬云:“傅口中沫,相與而生子。”細要者化,列子釋文引司馬云:“稚蜂細要者,取桑蟲祝之,使似己子。”有弟而兄啼。恐失父母之愛也。推極物性之不同。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 不能與造化為一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