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外篇第八駢拇

  蘇輿云:“駢拇下四篇,多釋老子之義。周雖悅老風,自命固絕高,觀天下篇可見。四篇于申老外,別無精義,蓋學莊者緣老為之。且文氣直衍,無所發明,亦不類內篇汪洋俶詭。王氏夫之、姚氏鼐皆疑外篇不出莊子,最為有見。即如此篇,首雲‘淫僻于仁義之行',末複以‘淫僻'‘仁義'平列,踳駁顯然。且雲‘余媿乎道德',莊子焉肯為此謙語乎?”

  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李云:“駢,並也。”成云:“足大拇指與第二指相連。枝指,手有六指也。”崔云:“侈,過也。”案:生而有之,故曰出乎性。德之言得也。所得比人為過。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附贅縣疣,見大宗師篇。形既成而後附,故曰出乎形,然過於自然之性。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成云:“方,道術也。 ”案:多術以施用仁義者,以五性為人所同有,而列于五藏,以配五行,然非道德之本然。是故駢於足者,連無用之肉也;枝於手者,樹無用之指也;樹,立。多方駢枝于五藏之情者,情,實。淫僻于仁義之行,淫,過也。過詭於正,故曰淫僻。而多方于聰明之用也。是故駢於明者,亂五色,淫文章,青黃黼黻之煌煌非乎?而離朱是已。言自離朱諸人始也。成云:“斧形謂之黼,兩己相背謂之黻。五色,青、黃、赤、白、黑也。青與赤為文,赤與白為章。煌煌,眩目貌。”司馬云: “離朱,黃帝時人,百步見秋毫之末。一雲見千里針鋒。孟子作離婁。 ”多於聰者,亂五聲,淫六律,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而師曠是已。釋文: “師曠,晉大夫,善音律,能致鬼神。史記云:‘冀州南和人,生而無目。'”郭云:“生而有耳目者,所困常在於希離慕曠,則離、曠雖聰明,乃亂耳目之至也。 ”枝於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枝於仁者,謂標舉仁義,如枝生一指。曾、史性優於仁義,而性不長者爭慕之,天下喧攘,如簧如鼓,以奉不能及之法式也。曾、史,曾參、史魚。王念孫云:“塞與擢,義不相類。塞當為搴,形近而誤。擢、搴,皆謂拔取之也。廣雅:‘搴,取也,拔也。'方言作攓,云:‘取也。南楚曰攓。'說文作□,云:‘拔取也。'淮南俶真篇:‘俗世之學,擢德攓性,內愁五藏,外勞耳目,乃始招蟯振繾物之毫芒,搖消掉捎仁義禮樂,暴行越智於天下,以招號名聲於世。'又曰:‘今萬物之來,擢拔吾性,攓取吾情。'皆其證。”駢於辯者,累瓦結繩竄句,游心于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而楊、墨是已。崔云:“聚無用之語,如瓦之累,繩之結也。一云:瓦當作丸。”案:竄易文句,遊蕩心思于堅白同異之閑也。郭嵩燾云:“敝,謂勞敝也。跬譽,猶雲咫言。半步為跬。司馬法:‘ 一舉足曰跬。'跬,三尺也。跬譽者,邀一時之近譽。勞敝於有近譽、無實用之言,故謂之駢於辯。楊朱、墨翟稟性多辯,故特舉之。”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俞云:“上正字乃至字之誤。”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釋文:“跂,其知反。”宣本作“歧”。案:跂、歧同。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成云:“鳧,小鴨。”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宣云:“率其本然,自無憂,何待 去?”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蘇輿云:“‘仁人',宣本作‘仁義',是。郭注云:‘ 恐仁義非人情而憂之者,真可謂多憂也。'似所見本亦作‘仁義'。此言仁義束縛,使人失其常性而多憂患。在宥篇‘愁其五藏以為仁義',即此旨。此緣下‘仁人 '而誤。”且夫駢於拇者,決之則泣;枝於手者,齕之則啼。二者或有餘於數,或不足於數,其於憂一也。駢者數不足,枝者數有餘。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司馬云: “蒿,目亂也。”俞云:“蒿是□之假字。玉篇:‘□ ,目明,又望也。'是□為望視之貌。仁人之憂天下,必為□然遠望,故雲然。□與蒿,古音相近,故得通用。詩‘白鳥翯翯',孟子作‘鶴鶴',文選景福殿賦作 ‘□□'。蒿之通□,猶翯之通鶴與□矣。”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富貴。決,潰也。如水之決堤而出。情,實。饕,貪也。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蘇輿云:“自三代以下者,莊子有此文法,胠篋、在宥篇屢見。”何其囂囂也?成云:“囂囂,猶讙聒。”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成云:“鉤曲,繩直,規圓,矩方,皆損害本性。”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也; 成云:“約,束縛也。侵傷其德。”屈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禮樂周旋,是屈折也。呴俞,猶煦嫗,假仁義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釋文:“廣雅:‘纆,索也。'”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宣云:“誘然若有導以生者。”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古今無二理,不可以人為損之。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閑為哉?使天下惑也!連連,相續貌。此尊道德而斥仁義。夫小惑易方,迷于所向。大惑易性。失其真性。 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俞云:“ 招,舉也。”釋文:“撓,亂也。 ”天下莫不奔命于仁義,賓士以從之。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郭云:“雖虞氏無易之情,而天下之性固已易矣。”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以名利易性。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以家天下易性。故此數子者,蘇輿云:“數子,猶言此數等人。”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釋文:“張揖云:‘婿婢之子謂之臧。'崔本穀作□,云:‘孺子曰□。'” 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遊。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釋文:“筴,字又作策,李云:‘竹簡也。'塞,博之類也。”案:策當讀如左傳“繞朝贈策”之策,驅羊鞭也。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盜蹠死利於東陵之上。成云:“蹠,柳下惠從弟,卒徒九千,常為巨盜。東陵,山名,又雲即太山,在齊州界,去東平十五裏,蹠死其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蹠之非乎?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則有”之則,與而同義。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蹠亦伯夷已,蹠與夷同。又惡取君子小人于其間哉?宣云:“稱名何取相異? ”且夫屬其性乎仁義者,雖通如曾、史,非吾所謂臧也;釋文:“屬,謂系屬。”成云: “臧,善也。”屬其性於五味,雖通如俞兒,非吾所謂臧也;釋文:“司馬云:‘俞兒,古之善識味人也。'崔云:‘屍子曰:“膳俞兒和之以姜桂,為人主上食。”淮南云:“俞兒、狄牙,嘗淄、澠之水而別之。”一云:俞兒,黃帝時人。狄牙則易 牙,齊桓公時識味人也。一云:俞兒亦齊人。'”屬其性乎五聲,雖通如師曠,非吾所謂聰也;屬其性乎五色,雖通如離朱,非吾所謂明也。吾所謂臧者,非仁義之謂也,臧於其德而已矣;善在自得。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宣云:“此句疑言味而訛。”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成云: “心神馳奔,耳目竭喪,此乃愚闇,豈曰聰明!若聽耳之所聞,視目之所見,保分任真,不蕩於外者,即物皆聰明也。”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郭云:“此舍己效人者也,雖效之若人,而己已亡矣。”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蹠與伯夷,是同為淫僻也。郭云:“苟以失性為淫僻,雖所失之塗異,其於失之一也。”案:大宗師篇:“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余、紀他、申屠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莊子以全生為大,故于伯夷一流人深致不滿,但務光、申徒狄諸人,情事未詳,當時或有可以不死之道。至夷、齊、箕子,所系至重,不可一概而論。此所見與聖人異也。余愧乎道德,宣云:“謙詞。”是以上不敢為仁義之操,而下不敢為淫僻之行也。宣云:“莊子將仁義、淫僻例視,何有上下之目!此上、下二字,就俗見言之。”案:三代以來,視道德甚尊,而論仁義不分析。韓非子混義於仁,此文亦以仁義併入仁人內言之。自孔、孟書外,罕能推見仁義之分者,漆園固別有微恉,世儒亦無複深求。昌黎原道一篇,開宗明義,獨舉“仁”“ 義”“道”“德”四字,開示學人,所以能拔出唐賢而上契古聖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