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四卷

31。斥战【提示】

本篇以《斥战》为题,旨在阐述作战中实施敌情侦察的重要性。它认为,只有通过侦察摸清敌人的实际情况,才能使自己预有准备,从而确保作战的胜利。本篇引自《孙子兵法·谋攻篇》的“以虐待不虞者胜”,虞,准备,防范;全句意思是:以有准备的我军来对付没有准备的敌人,就能取得胜利。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战争的准备是以侦察和掌握敌情实际为根本前提的,而战争的准备工作,不仅在于战前要通过侦察摸清敌情,并据此进行周密的战略谋划,而且还要在战争实施过程中,继续运用侦察手段,随时了解和掌握敌情动态,采取相应对策,做好应急准备。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西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居于今青海境内的西羌先零部胁迫罕、幵等部举兵反汉,严重危及汉朝河西诸郡的安全。后将军赵充国奉命率军在平息先零羌贵族谋叛的斗争中,所以能够不费多大代价而取得胜利,得益于他对侦察工作的高度重视,乃是其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率兵到达前线后,并不急于出战,而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敌情侦察,摸清了先零是发动这场叛乱的主谋,而罕、幵则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参与叛乱的;他们之间既相联合,又有矛盾。据此,赵充国采取了以先零为军事打击重点、以罕、幵为政治招降对象的战略方针。其后,恰是在这一军政并举的正确方针的指导下,赵充国抓住有利时机,集中兵力一举击破先零,罕、幵则在政治招抚下不战而降,从而赢得了平叛斗争的完全胜利。这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老将赵充国不仅用兵持重,先计而后战,而且结合实践经验,首次明确提出“击虏以殄灭为期”的打歼灭战的指导原则,这是非常可贵的。

【译文】

大凡行军作战的法则,是以侦察敌情为先务。平坦开阔地域使用骑兵侦察、险要狭隘地域使用步兵侦察。每五个侦察人员编为一甲,每人手持一面白旗,远离大军而对前后左右方向实施连续侦察。如果发现敌人,就由远及近地转递消息,报告给部队主将,然后再下令部队预先做好应敌准备。诚如兵法所说:“以有准备的我军来对付没有准备的敌人,就能够取得胜利。”

西汉宣帝时期,先零羌(胁迫罕、幵)等部发动叛乱,进犯边塞,攻打城镇,杀害官吏。此时的后将军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了,宣帝认为他年纪老了,便派御史大夫丙吉问他,谁可以率兵前往平息叛乱时,赵充国回答说:“没有能超过我的人啦。”宣帝所遣使者又问:“将军估计一下羌兵现在的情况怎样,我们应当派多少兵去?”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亲眼一见。战争的态势是难以在远离前线的地方估计的,我愿意立即飞驰赶到金城前线,据实地以绘制军事地图,依敌情而拟定攻讨方略,一并上报陛下。然而,先零羌是个小部族,它违背天意而发动叛乱,其灭亡之日不会太久。希望陛下把平叛的任务交给我,请不要为此事而担忧。”宣帝听后笑着说:“好!”赵充国到了金城,等到集结了万名骑兵以后,便打算渡过黄河,但又怕被羌兵阻遏截击,因此就于夜间派遣三校部队悄悄首先渡过黄河,渡河之后立即安营布阵。等到天明时候,汉军依次全部渡过了黄河。他们发现有几百羌族骑兵出入于汉军附近。赵充国对将士说:“我们的人马刚到,因疲乏不能出击驱赶羌兵。

这些羌兵都是一下难以战胜的骁勇骑兵,且又怕他们是引人上钩的诱兵。打击敌人是以全歼有生力量为目的,小利是不值得贪图的。”于是,他下令汉军不得随意出击。其后,赵充国派遣骑兵到四望狭进行侦察,没有发现敌兵,于是乘夜率军进至落都谷,召集各校指挥官,说:“现在我才知道羌人是不会用兵的。假使他们派出数千兵扼守四望狭,我们的部队还怎么能进得来呢!”赵充国用兵打仗的特点是,往往把派员到远处侦察敌情作为重要任务,行军时必定做好战斗准备,驻扎时必定构筑坚固营垒。尤其可贵的是,他能做到慎重战事,爱护士卒,先搞好谋划然后再出兵攻战。因此,他能顺利平定了先零羌的叛乱。

【原文】凡行兵之法,斥堠①为先。平易用骑,险阻用步。每五人为甲②,人持一白旗③,远则军前后左右④,接续候望⑤。若见贼兵⑥,以次递转,告白主将,令众预为之备。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⑦汉宣帝时,先零诸羌叛,犯边塞,攻城邑,杀长吏。时后将军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⑧,臣愿驰至金城⑨,图上方略⑩。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灭亡不久,愿陛下属之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⑾衔枚先渡,渡辄营阵,会明,遂以次尽渡。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至,困倦不可驰逐⑿。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中勿击。

遣骑候望四望狭⒀中,亡虏。夜半兵至落都⒁,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狭中,兵众岂得入来!”充国常以远斥堠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垒,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平先零。⒂【注释】

①斥堠:亦作“斥候”。谓侦察,候望;亦指侦察人员。

②为甲:王本及汪本作“为一甲”。

③人持一白旗:王本及汪本作“持以白旗”。

④远则军前后左右:王本及汪本作“军行前后左右”。⑤候望:王本及汪本作“瞭望”。

⑥贼兵:马本及唐本作“贼马”,今从王本及汪本。

⑦以虞待不虞者胜: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

⑧隃度:谓在远处估计。隃,通“遥”,遥远;度(duó),推测,估计。

⑨金城:郡名。治所允吾,位于今甘肃永靖西北。

⑩图上方略:据唐颜师古云:“图其地形,并为攻讨方略,俱奏上也。”

⑾三校:校,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汉武帝时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每校兵数不等,少者七百人,多者一千二百人。统带一校的军官称校尉。三校,这里也可理解为三支部队。

⑿驰逐:马本及唐本皆作“骑逐”,今从王本及汪本。

⒀四望狭:狭谷名。位于今青海乐都西。

⒁落都:山谷名。即落都谷,位于今青海乐都北。马本及各本皆作“洛都”,今据史校改。

⒂本篇史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32。泽战【提示】

本篇以《泽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沼泽地域行军、宿营及作战应注意掌握的问题。它认为,行军、宿营及作战,应当尽量避开沼泽或是容易被水冲毁的地域,倘若因故而无法避开时,则须选择那种形似龟背的四周低中间高的地方扎营布阵。我们知道,沼泽地区,地势低洼,易被水淹,既不便于部队运动,也不利于部队宿营,是对作战严重妨碍的不利地形条件。本篇不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而且主张要尽量避开在此种地形上与敌交战,这无疑是正确的。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十月,突厥族的阿史德温傅起兵反唐,大将裴行俭奉命率军进讨。次年三月,当裴行俭进军至单于都护府界北时,天色已晚,部队已经安营歇息。这时,裴仁俭突然命令部队向高冈处转移营地,诸将对此突如其来的命令十分不解,但仍该命令行事。待部队移营毕后,风雨骤然大作,顿时,前所营地完全淹没于洪水之中。然而,由于部队及时奉令移营高冈,避免了一场被巨大洪水冲毁的厄运,从而确保了部队安全和赢得对东突厥军作战的胜利。裴行俭这种善于根据气象变化和地形条件而适时做出果断处置的作战指导,是值得用兵者效法的。

【译文】

大凡行军作战,当遇到沼泽地域或被水冲毁的坍塌地域时,应当加速前进,尽快通过,不可停留于此。倘若万不得已,或因路途遥远,或因夜幕降临,而无法走出此地,那么,宿营时必须选择四周低而中间高的“环龟”之地,并根据此地形特点布列成圆阵,以便于四面迎击敌人的进攻。此种宿营布阵的好处,一是可以防止洪水淹没,一是可以防备敌人围攻。

诚如兵法所说:“行军经过沼泽、水毁地域而一旦宿营于此时,应当坚守在形似龟背的高冈之处。”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东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起兵反唐,高宗命以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北上讨伐。(次年三月)当唐军进入突厥境内的单于都护府北界时,夜幕已经降临,部队安营扎寨、挖掘堑壕已经完全就绪后,裴行俭突然改令部队立即迁到高冈为营。有的将领报告说:“将士们现已安居就绪,不可再惊动他们了。”裴行俭执意不从,硬是命令部队移往高冈处安营。等到深夜,风雨雷霆突然大作,唐军原来设营地方,顷刻一片汪洋,水深竟达一丈多。众将士目睹此种惊涛骇浪的突变情景,无不惊叹侥幸,并因此而询问裴仁俭怎样知晓必有风雨要来,行俭只是笑着说:“从今以后你们只听我指挥就行了,不必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原文】

凡出军行师,或遇沮泽、圮毁之地①,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若不得已,与不能出其地,道远日暮,宿师于其中,必就地形之环龟②,都中高③四下为圆营,四面受敌。

一则防水潦之厄,一则备四周之寇。法曰:“历沛圮,坚环龟。”④唐调露元年⑤,突厥⑥阿史德温傅⑦反,诏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军次⑧单于⑨界北,暮已立营,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徙营高冈。吏曰:“吏士安堵,不可扰。”不听,徙之。比夜,风雨雷霆暴至,前设营所,水深丈余,莫不骇叹,因问何以知风雨也,行俭笑曰:“自今但依我节制,毋问我所由知也。”⑩【注释】

①沮泽、圮毁之地:沮泽,即沼泽之地,圮毁,即被水冲毁的坍塌之地。圮(pì),马本及唐本皆作“北”,今从王本和汪本。

②环龟:即四周低中间高的形似龟背之地。

③都中高:意即居于四周低中间高之地。

④历沛圮,坚环龟: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历沛历圮,兼舍环龟”。王本及汪本作“历沛历圮,坚舍环龟。”沛(pǐ),有水草的低洼地。此句意思是:部队经过沼泽低洼地或被水冲毁的坍塌地时,要选择四周低中间高的地形宿营。

⑤调露元年:调露,唐高宗年号,马本及各本皆误作“甘露”,今据史校改。调露元年,‘即公元679年;是年十月,东突厥阿史德温傅举兵反唐,次年三月,裴行俭率军抵达单于都护府界北。⑥突厥: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兴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部,初属柔然统治,六世纪中叶,击败柔然,建政权于今鄂尔浑河流域,占有东至辽河,西抵里海(一说咸海),南到阿姆河南,北越贝加尔湖的辽阔地区。隋初,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

本篇所称“突厥”,是指东突厥。

⑦阿史德温傅:东突厥一部落酋长。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阿史德湿傅”,今据史校改。⑧次:停留,驻扎。

⑨单于:这里指“单于都护府”。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改云中都护府置,治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统漠南突厥部落诸州事,辖境当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

⑩本篇史例出自《新唐书·裴仁俭传》。33。争战【提示】

本篇以《争战》为题,旨在阐述争夺有利地形条件对作战胜败的重要性问题。它认为,对敌作战中,凡是有利地形,都应先敌抢占它,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有利地形一旦为敌抢先占领时,就不可盲目进攻它,而要等待敌情发生变化时再行攻击才为有利。战争的实践表明,地形条件的好坏,无疑是直接影响战局发展变化的重要客观因素。占领了有利地形,就可能打胜仗;失去了有利地形,就可能打败仗。这在战争发展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三国时期司马懿破诸葛亮五攻曹魏之战,便是体现先敌抢占有利地形而取得战场主动权的成功战例。

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蜀相诸葛亮率军北出斜谷,向曹魏发动第五次进攻。诸葛亮鉴于此前四次北攻曹魏“皆以运粮不继”(见《资治通鉴·魏纪四》)而未获得成功,乃分兵于兰坑地区“屯田为久驻之基”(同上),以解决对敌作战的物资保障问题。当时,魏将司马懿率军屯驻于渭水之南,采取背水为阵、坚壁不战的方针。诸葛亮企图攻占北原要地以“隔绝陇道”,陷魏军于困境而迫其决战。然而,此计却被魏将郭淮所识破,他向司马懿建议并亲自率军抢先占领了北原。诸葛亮见一计未成,又施一计,采用“现形于西”而实东攻的佯动误敌战法,企图东进攻占阳遂,结果又被郭淮慧眼所识破。诸葛亮企图先敌占领北原、阳遂的作战行动连遭挫折后,蜀军面对固守不战的司马懿,已完全陷于无可奈何的被动局面。此后,诸葛亮五攻曹魏之战所以没有成功,固然有其国内政治、经济方面的深刻原因,但就军事战略而言,蜀军未能先敌抢占北原要地以实现其“隔绝陇道”而陷魏军于困境的战略企图,也是蜀军未获成功的一个不可小视的原因。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倘若遇到对作战有利的地形,应当抢先占据它,凭此作战就能胜利。如果有利地形为敌人先期占领,我军便不可贸然发动进攻,而应等待敌人自身发生变化,再乘机发起攻击才有利于取胜。诚如兵法所说:“遇有敌我双方必争的有利地形,已为敌人抢先占领了,就不要贸然发动攻击。”三国时期,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北攻曹魏,且在兰坑一带垦田种地。此时,魏国大将司马懿率兵驻屯在渭水之南,其部将郭淮推测诸葛亮一定要争夺北原,便建议魏军抢先占领该地,但在讨论中多数人认为不必如此。

郭淮因此而进一步分析说:“倘若诸葛亮跨过渭水而登上北原,再派兵控制了北部山区,就会切断陇道,动摇民心,这将是不利于国家大计的。”司马懿听完郭淮的一席话非常赞赏,并派他率兵进屯北原。就在郭淮所部进占北原,正在构筑工事之际,蜀军大批赶到这里,郭淮于是挥军迎击之。几天后,诸葛亮大张旗鼓地调兵西行,郭淮的部将们都认为诸葛亮要攻打魏军西部阵地,唯独郭淮看出诸葛亮是用“示形”之法伪装向西进攻的样子,以此诱使魏军前去应战,而真正企图则是向东进攻阳遂。当天夜里,蜀军果然向阳遂发起进攻,但因郭淮预先有所准备,才使魏军没有打败仗。

【原文】

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有变则击之,乃利。法曰:“争地勿攻。”①三国魏青龙二年,蜀将诸葛亮出斜谷②,并田③于兰坑④。是时,魏将司马懿屯渭南,郭淮⑤策亮必争北原⑥,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心,此非国之利也。”懿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淮将皆以为欲攻西围⑦,淮独以亮见形于西,欲使兵众应之,必攻东耳。其夜,果攻阳遂⑧,有备不败。⑨【注释】

①争地勿攻: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争地则无攻。”

②斜谷:山谷名。位于今陕西郿县西南终南山,谷呈南北走向,南口曰褒,北口曰斜,故又名“褒斜道”。

③田: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由”,今据史校改。田,这里作动词,意谓屯田。

④兰坑:地名。位于今陕西郿县西之渭水南。

⑤郭淮。三国魏将。阳曲(今山西太原北)人,字伯济。魏文帝时,任雍州刺史,封射阳亭侯。明帝时,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长期驻守关右,后任车骑将军,封阳曲侯。⑥北原:地名。位于今陕西宝鸡与郿县之间的渭水北岸,军事要地。

⑦西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西国”,今据史校改。西围,乃魏军营垒之称。

⑧阳遂:地名。故址在北原东,即今陕西郿县西之渭水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郭淮传》。

34。地战【提示】本篇以《地战》为题,旨在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阐述地理条件与战争实践的关系,揭示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乃是实现“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重要条件。它认为,战争指导者仅仅从兵力对比上知道敌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够打,这仅有一半胜利的可能性,而只有知道敌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够打,同时又能得“地利之助”,即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条件时,才有取得作战全胜的把握性。战争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换言之,空间则是战争赖以进行的载体。

因此,任何战争无一不受地理条件的影响。本篇再次强调“地利之助”对作战胜负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得“地利”者得胜利,失“地利”者遭失败,这在战争的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十六国时期,南燕主慕容超因主动放弃险要地形而终于败亡于东晋的事实,就是一个失“地利”者遭失败的典型战例。

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四月,晋安帝派遣大将刘裕率兵十万北攻南燕,仅用八个月就灭亡了南燕。南燕的败亡,除了政治上的腐败和内部不团结等原因外,在战略指导上犯了弃险不守、纵敌深入的错误,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它从反面说明了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条件对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这是战争指导者不可疏忽的大问题。晋军北进,必经大岘山险要地带。据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称:大岘山位于今山东临朐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山势十分险峻,山高七十余丈,周围二十里,其上有穆陵关,路狭仅容一车通过,素有“齐南天险”之称。显而易见,这里无疑是南燕抗御东晋军北进的战略要地。

如果南燕皇帝慕容超能够倾听并采纳将军公孙五楼所提建议的上策,以兵扼守大岘山,不仅可以阻止晋军长驱北进,而且运用持久疲敌的战法,还有伺机反攻取胜的可能。但是,慕容超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有险不守,纵敌深入,最后落得个国破身亡的可悲下场。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全军必须占据有利地形条件,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兵力抗击兵力众多的敌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队战胜力量强大的敌人。人们通常所说的,知道了敌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队能够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条件,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此话也就是说,既知道了敌方情况,又知道了己方情况,但不知道借助于有利地形条件,那么,也就不能取得全胜的战果。诚如兵法所说:“天候气象虽然有利,但不如地形条件有利。”东晋安帝派遣大将刘裕率军进讨南燕。南燕皇帝慕容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晋军之策,征虏将军公孙五楼献计说:“晋军强劲果断,利于速战速决,他们初来锋锐气盛,不可以立即迎击它。应当据守大岘山险,阻截晋军使其不得深入我境,以旷日持久的战法,来消磨晋军的锐气。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选拔精锐骑兵二千人,沿着海边南下,切断晋军的运粮道路;再派左将军段晖率领大军,顺大岘山东进,从而对晋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这是上策。命令各地将吏凭险固守,计点军资仓储而留足所需物资之外,其余的一律焚毁,铲除田间禾苗,使敌人来了得不到可以利用的东西,以坚壁清野的办法,来等待敌人可能出现的破绽,这是中策。放纵敌人越过大岘山,我们再出城迎战,这是下策。”慕容超听后说:“我们京都地区繁荣昌盛,人口众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把他们迁入城内固守;青苗已布满田野,也不可能全都铲除,假如说采用此种铲苗守城的办法,可以保全性命的话,我也不能同意这样干。我们现在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山河环绕而地形险固,战车万辆,战马万群,即便让敌人越过大岘山而进到平原地区,再从容不迫地用精锐部队袭击它,敌人则必为我们所擒获。”尚书令慕容镇则建议说:“倘若依照陛下的旨意去做,也必须是在平原地区每十里处驻扎一支部队,构筑好工事,以便利于使用骑兵为条件,因此,我们应当越出大岘山去迎战敌人,而一旦迎战不胜,还可以退守大岘山。不应当放纵敌人进入大岘山以里,而给自己造成被动挨打的困难局面。从前成安君陈馀不坚守井陉之险关,终于被韩信所打败;诸葛瞻放弃马阁山险不守,最后为邓艾所擒杀。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扼守大岘山以阻截敌人,是诸种对策中最好的对策。”慕容超听后还是不予采纳,只是命令驻莒、梁父二地的部队,整修护城墙,选练兵马,养精蓄锐以等待晋军的到来。这年夏天,晋军已进至东莞,慕容超派遣左将军段晖等率领步骑兵五万人,进据临朐。不久,晋军顺利越过大岘山。慕容超这时才害怕起来,于是急忙率兵四万奔赴临朐与段晖等合兵一处。晋军来攻,燕军一战大败,慕容超逃回京都广固。数日后,广固也被攻克,南燕土地全部沦陷。

【原文】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①晋安帝②讨南燕③,慕容超④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⑤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⑥,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苍除⑦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卒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⑧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⑨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逼。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⑾,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⑿二戍,修城隍⒀,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⒁〕,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⒂。俄而⒃,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⒄,数日而拔,燕地悉平。⒅【注释】

①天时不如地利: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又见于《尉缭子·战威第四》。

②晋安帝: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晋武帝”,今据史校改。晋安帝,即东晋皇帝司马德宗。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他派刘裕为将率兵十万灭亡了南燕。③南燕:十六国之一。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北魏拓跋珪率兵击败后燕,燕相慕容德率众从邺城迁至滑台(今河南滑县)称燕王,后又迁至广固称帝,占有今山东和河南一部分,史称其政权为“南燕”。

④慕容超:慕容德之侄。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即帝位。他不恤政事,信用奸佞,丧失民心。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二月,被东晋大将刘裕军所俘获,送至建康(今南京)斩首。在位仅六年。⑤公孙五楼:南燕将领,官至征虏将军。

⑥大岘:即大岘山,位于今山东临朐东南。此山险峻路狭,其上有穆陵关,向称“齐南天险”。⑦芟除:谓铲除,除掉。芟(shān),除草为芟。

⑧五州:南燕分其地为幽、并、青、徐、兖五州。

⑨慕容镇:南燕将领。曾任车骑将军。慕容超称帝后,加任其为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

⑩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即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赵军主帅成安君陈馀因弃守井陉之险,而遭兵败被杀之祸。此战例详见本书《客战》篇。

⑾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此战例详见本书《奇战》篇。马阁,即马阁山。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剑阁”,今据史校改。《十六国春秋》和《晋书·慕容超记》则作“束马”,亦不确。马阁山,位于今四川平武县东南,据《资治通鉴》卷七十八胡三省注云:此山“峻峭崚嶒,极为艰险。邓艾军行至此,路不得通,乃悬车束马,造作栈阁,始通江油,因名马阁。”可见,“束马”当为“马阁”。

⑿莒、梁父:均为地名。莒,今山东莒县;梁父,位于今山东泰安东南。

⒀隍(huáng):无水的护城壕为隍。⒁东莞:地名。今山东沂水。

⒂临朐: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临衢”,今据史校改。该地今属山东。

⒃俄而:不久,旋即。⒄广固:南燕都城,位于今山东淄博东。

⒅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慕容超记》。35。山战【提示】

本篇虽以《山战》为题,但实质所阐述的是控扼制高点对作战的重要性问题。它认为,无论是在山林或是平原对敌作战,都应先敌抢占制高点,从而使自己处于居高临下的有利态势。这样,既可以发挥兵器的击刺作用,又便于向敌人猛烈冲杀而取胜。这里所引“山陵之战,不仰其高”语,系出自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意思是说,在山地作战,对于已经先于自己而占领了制高点的敌人,不要轻率对它实施仰攻,以免增大部队伤亡而失败。此种主张在冷兵器时代作战,是不无道理的。然而,在火器发达的时代作战,则并非对于先期控扼制高点的敌人一律不能实施仰攻,这要从战场态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确定是否采用仰攻战法,不可主观教条对待之。这是兵家不可不加具体分析研究的问题。

战国末期,即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的赵国救韩反击秦军的阏与之战,赵军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地打败秦军,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赵军统帅赵奢作战指导的正确。他奉命率军离开国都邯郸三十里后,采取止军不前、增垒示敌以固守不战之法,来麻痹秦军,使敌人失去战斗警觉;尔后乘敌不备,“乃卷甲而趋之”,以突然行动迫近秦军,收到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之效。在双方即将展开决战之际,他又一反“有以军事谏者死”的前令,适时采纳了军士许历“先据北山”的正确建议,迅即发兵万人先敌控扼了北山制高点;待秦军刚到,立足未稳之际,立即“纵兵击之”,打敌措手不及,结果大败秦军,遂解除了阏与之围。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无论是在山林地带,还是在平原旷野,都必须占据制高点,凭借此种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便于兵器击刺杀敌,利于部队奔冲陷阵,以此对敌作战就能取得胜利。

诚如兵法所说:“在山陵地带作战,不要仰攻居高临下之敌。”战国时期,秦国进攻韩国而驻军于阏与,韩国向赵国求援。赵惠文王召见大将廉颇,问道:“可不可以前去援救?”廉颇回答说:“因为道路遥远险狭,难以去救。”赵王又召见乐乘来问:“可不可以前去援救?”乐乘所答与廉颇一样。赵王又召见赵奢询问,赵奢回答说:“虽然道路遥远险狭,(但在这种地方作战)恰似两只老鼠争斗在洞穴中,将是勇敢者取胜。”赵惠文王于是任命赵奢为将前往援救阏与。赵奢率军离开赵国都城邯郸三十里时,就构筑营垒不再前进了,并且命令部队说:“有谁敢为军事问题进谏的就处以死刑。”秦国军队进驻武安西。军中有一人建议火速去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杀掉了。赵奢率军坚守营垒二十八天不行动,而且再次增筑营垒。秦军派遣间谍进入赵军驻地侦察,赵奢以好饭食招待后把他放走。间谍把赵军的情况报告给秦军将领,秦将非常高兴,说道:“赵军离开国都三十里就停止不再前进,并且一再增修营垒。这样看来,阏与将不是赵国的土地了。”赵奢在送走秦军间谍以后,下令部队收拾盔甲而快速前进,两天一夜赶到了前线,命令优秀射手到距阏与五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营垒筑成后,秦军听到这个消息,全军立即赶来迎战。这时,军士许历为军事问题请求进言,赵奢让他进入帐中。许历说:“秦军意想不到赵军会一下子来到这里,但他们迎战的来势很猛,将军您必须集中兵力加强阵地以等待他们进攻。不然的话,一定要失败的。”赵奢说:“我愿意接受你的赐教。”许历说:“我请求接受您的刑罚。”赵奢说:“等回到邯郸后再听候命令吧。”许历于是进一步献策说:“谁先占领北山谁就胜利,谁后到达那里谁就失败。”赵奢听后采纳说:“那好吧。”随即发兵一万迅速占领了北山制高点。秦军后到,企图争夺北山,却又攻不上去;赵奢乘势挥军反攻,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从而解除了阏与之围。

【原文】

凡与敌战,或居山林,或在平陆,须居高阜,恃于形势,顺于击刺,便于奔冲,以战则胜。法曰:“山陵之战,不仰其高。”①战国秦伐韩,〔军于阏与〕。韩求救于赵,王②召廉颇③而问曰:“可救否?”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④而问曰:“可救否?”乐乘对如颇言。又召赵奢⑤问,奢曰:“道远路狭,譬如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奢将,救之。兵去赵国都三十里,垒不进,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武安⑥〔西〕。有一人谏,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非赵地也。”

赵奢既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⑦,〔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入谏,赵奢内之⑧。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奢曰:“请受教⑨。”历曰:“请受刑⑩。”奢曰:“须后令⑾至邯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者胜,后至者败。”赵奢曰:“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遂解其围。⑿【注释】

①山陵之战,不仰其高:语出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山陵之“陵”,马本及诸本皆作“上”,与原义不尽同,故据原著校改。

②王:指赵惠文王。

③廉颇:赵国名将。赵惠文王拜其为上卿。作战勇敢,屡败齐、魏等国。赵孝成王时,任相国,封信平君。

④乐乘:战国赵将。本燕国将领乐毅之后,因燕王不听其计,出兵攻赵失败被俘而留于赵国,封为武襄君。⑤赵奢:战国赵将。初任田部吏,主治国赋;后任将军,善于用兵,因率军救韩大破秦军有功,被封为马服君。

⑥武安:赵国城邑。位于今河北武安西南。

⑦二日一夜至: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一昼夜至”,今据史校改。

⑧内之:谓请许历进来。内,同“纳”,使进入;之,指许历。

⑨请受教:史载原文作“请受令”,义同,不改。⑩请受刑:史载原文作“请就鈇质之诛”,义同,不改。鈇质,即古代腰斩人的用具。

鈇,通“斧”,质,垫在下面的砧板。

⑾须后令:史载原文作“胥后令”。古人“胥”“须”通用。须者,待也。须后令,谓待后令。“后令”是对前令“有以军事谏者死”而言。赵奢率军离开邯郸三十里后止军不进,乃是用以麻痹秦军的一种计谋,因恐人谏而破坏此谋,故出前令。现在即将交战,须得新谋策,不能再用前令,故云“须后令”。赵奢采纳军士许历“先据北山”的建议打败秦军,回到都城邯郸后,不但未治其罪,相反,赵惠文王还授任许历为国尉(执掌全国军政的长官)。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6。谷战【提示】

本篇以《谷战》为题,旨在阐述山谷地带作战如何择地安营布阵问题。它认为,凡是途经山地而与敌交战时,必须选择地势险要且有水草可资利用的谷地安营布阵,这样对敌作战就能取得胜利。“绝山依谷”,是孙子提出的在山地条件下行军作战选择地形应注意掌握的原则。其意思是,部队在山地作战,必须沿着山谷行进,依傍谷地安营布阵。实际上,这在古代战争中,是常被兵家所采用的作战指导原则。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反击参狼羌的作战,就是较好体现“绝山依谷”原则的一个战例。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马援率军反击参狼羌(羌族一个部落)而自陇西南下进至氏道县境后,他根据“羌在山上”设阵的敌情实际,立即指挥部队占领了水草丰盛且地势险要的谷地,采取围而不击的战法,陷羌兵于困敝的境地,迫使其最后不得不弃山溃逃或投降,收到了“不战而胜”的效果,羌兵“不知依谷之利”,竟把兵力集中于山上,失去了赖以生存和作战的水草。这无疑是导致参狼羌兵失败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原因。【译文】

大凡行军跨越险峻山岭地带而安营布阵时,必须依托山涧谷地,一者可得水草之利,一者可以凭险固守。这样,对敌作战就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部队在山地行军作战,必须沿着山谷行进,依托谷地设阵。”

东汉将领马援出任陇西太守期间,居于武都境内的参狼羌与塞外的其它部族寇掠边民,杀害地方官吏。马援亲率部队四千余人进行反击,抵达氏道县境。当时,羌兵驻扎在山上,马援率军占据山下有利地形,夺取了羌兵的水源草地,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法,迫使羌兵陷于穷困境地,其首领被迫率领数十万户羌人逃往塞外,而其它部族万金人全部归降马援。羌兵由于不懂得依托山谷安营布阵的好处,所以遭到了失败。

【原文】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法曰:“绝山依谷。”①后汉②将马援③为陇西太守,三降羌④与塞外诸种为寇,杀长吏。援将四千余人击之,至氐道县⑤。羌在山上,援军据便地⑥,夺其水草,不与战,羌遂穷困,豪帅数十万户亡出塞外,诸种万余人悉降。羌不知依谷之利,而取败焉。⑦【注释】

①绝山依谷: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意思是:沿着山地行进,依傍溪谷设阵。

绝,横渡,穿越;依,依傍,凭借。②后汉:即东汉。

③马援:东汉名将。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本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后裔,其先世以奢封号“马服君”而改赵姓为马姓。王莽执政时期,曾任新城太尹(太守),莽败,依附于割据陇西的隗嚣,后归刘秀。他在东汉朝廷任将二十二年,曾参加北击匈奴、乌桓,西平隗嚣、先零羌,南定交趾、武陵等战争,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④三降羌:史载原作“参狼羌”,《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朗”),援引时而改“狼”为“降”。参,同“三”。参狼羌,即汉代时羌族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武都郡(今甘肃武都地区),故又称武都羌。

⑤氏道县: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礼县西北。

⑥便地:谓便利之地,亦即有利地形。⑦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马援传》。37。攻战【提示】

本篇以《攻战》为题,旨在阐述采用进攻方式作战时所应掌握的原则。它认为,进攻作战是以“知彼”为前提条件的。就是说,一旦了解到敌人有被我打败的可能时,就要不失时机地向敌人发动进攻,这样作战没有不胜。本篇引自《孙子兵法·形篇》的“可胜者,攻也”句,意思是说,敌人有可能被战胜的时候,就应果断采取进攻战。显而易见,本篇以孙子的论述为理论依据,不仅从力量对比上阐明了进攻作战所应具备的条件,而且从作战时机上阐明了发动进攻的时机选择问题。这无疑是对孙子思想的弘扬,值得肯定。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孙权率军同曹操争夺皖城之战,就是体现进攻作战原则的一个战例。当时,曹操派遣朱光率军屯驻皖城,并“大开稻田”作持久打算。孙权在吕蒙的积极建议下,亲率大军前来进攻,企图夺取皖城。他在召集诸将研究计策时,“诸将皆劝作高垒”,采取长围久困之策。唯独大将吕蒙却主张乘敌城备“不甚固”、外援未至以及雨季水涨未落之前,“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这样,既能乘敌城防空虚而迅速拔城,又能乘水涨未落而顺利于水上还军。吕蒙认为,只有采用进攻战才能达成全胜之功。孙权听后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不失时机地向皖城发动了进攻,结果只在吃顿饭的功夫,就攻克了皖城,并迫使曹操援军不得不回撤。

【译文】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进攻,是指在了解了敌情之后所采取的作战行动。即是说当了解到敌人确有被打败的可能时,就要出兵进攻它,这样作战便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敌人有被我战胜的时候,就要实施进攻作战。”三国时期,魏公曹操派遣朱光为庐江太守,朱光率兵驻屯在皖县,大力开田种稻,同时又使令间谍到吴地鄱阳联络起义首领,让他们充当内应。东吴大将吕蒙说:“皖县田地肥美,如果稻禾一旦成熟收割,魏军必定扩充兵员,像这样搞上几年,曹操强大的态势一形成便难以制服了。因此,应当尽早拔掉朱光这颗钉子。”进而他又详细地陈述了该地的情况。

于是,孙权亲自出征皖县、一昼夜就到达这里。孙权接见众将,征询攻城之策,大家都建议采取构筑攻城土山高垒之法,只有吕蒙提出不同看法,说:“构筑土山高垒必须经过好多天才能完成,等到那时,敌人的城防已经整修加固,外部的救兵必将赶到,该城就无法攻破了。况且我军是乘着雨季从水道而来,倘若在此停留而耽搁时日,上涨的江水必将退尽,返回时道路就会非常艰难,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据我观察,现今该城并不很坚固,凭借我军锐不可当的士气,从四面实施围攻,不用多久就可破城,然后乘着水位高涨而还军,这才是全胜无损之策啊。”吴主孙权听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吕蒙就推荐甘宁担任登城都督,率兵进攻在前,吕蒙率领精锐主力随后跟进。天刚亮时吴军发起进攻,吕蒙手持鼓槌擂鼓督战,士兵们个个龙腾虎跃,奋勇登城,仅到吃早饭时候就攻克了该城。接着不久,魏将张辽率领援兵进至夹石时,听说皖城已被攻破,不得不率兵退回。孙权为了奖赏吕蒙此战所建功勋,当即任命他为庐江太守。

【原文】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①三国魏曹公②遣朱光③为庐江太守,屯皖④,大开稻田,又令间人⑤招诱鄱阳⑥贼帅⑦,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野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

乃具陈其状。于是,孙权亲征〔皖〕,一朝夜至⑧,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⑨。

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⑩,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经日⑾,水必向尽⑿,还道艰难,蒙窃⒀危之。今⒁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⒂为升城都督⒃,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⒄进攻,蒙手执枹鼓⒅,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⒆,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即拜庐江太守。⒇【注释】

①可胜者,攻也:语出《孙子兵法·形篇》。

②曹公:即曹操。

③朱光:马本及唐本皆误作“朱公”,今从王本及汪本。

④皖:即皖县,庐江郡治,位于今安徽潜山。

⑤间人:即间谍。⑥鄱阳:郡名。三国吴置。治所在今江西波阳。

⑦贼帅:马本作“败归”,唐本作“叛归”,汪本作“贼师”,皆与史载不符,今从王本。贼帅,旧史对人民起义首领的诬称。⑧一朝夜至:犹言一昼夜至。

⑨作高垒:王本及汪本作“作土山攻具”,义同。⑩治垒必历日乃成:马本及唐本皆将此句置于“蒙曰”之前,但据史载,此句实为吕蒙向孙权进言的话,故应置于“蒙曰”之后。⑾淹留经日:谓停留数日。经日,一日或数日之谓,这里指数日。

⑿水必向尽:马本及唐本皆误作“必须尽还”,今据史校改。此句意为上涨的江水必然退尽。

⒀窃: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切”,今据史校改。窃,犹私,这里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⒁今:马本及唐本误作“徐”,今从王本及汪本。

⒂甘宁: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字兴霸。初附刘表,后归孙权。作战勇敢,为孙权所推重,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

⒃升城都督: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外城都督”,今据史校改。升城都督,系作战临时任命的统兵攻城的长官。

⒄侵晨:天刚亮。

⒅枹鼓:谓以槌击鼓。枹,同“桴”,鼓槌,这里作动词。

⒆夹石:地名。位于今安徽桐城北。⒇本篇史倒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吴书》。

38。守战【提示】

本篇以《守战》为题,旨在阐述采用防御方式作战所应掌握的原则。它认为,防御作战是以“知己”为前提条件的。就是说,当在知道自己力量尚未达到足以马上战胜敌人的时候,要取防御作战方式以消耗和疲惫敌人,待敌出现有被我打败的条件时,再转入进攻,便没有不胜利的。联系前篇《攻战》所阐述的观点,不难看出,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实际出发,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此种依据不同态势采取不同作战方式,以及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而适时转换攻守作战方式的思想,这正是《百战奇略》作战谋略的鲜明特点之一。毫无疑义,这是完全符合战争实际和作战需要的正确指导。更难能可贵的是,本篇《守战》所论内容,已经明显包含有先守后攻、攻守结合的积极防御的重要思想。

西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大将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叛乱的战争,便是运用先守后攻、攻守结合的积极防御战略的成功战例。当时,吴、楚联军是七诸侯王所属部队中力量最为强大的军队。因此,战胜吴、楚联军,是平定七国叛军的关键。大将周亚夫受命后,他基于对楚军剽轻、吴军精锐的实际情况的正确分析,采取了“以梁委之”、坚守昌邑不战,伺敌疲弊而后击的先守后攻的作战指导方针。梁国地处吴、楚联军西进而夺取关中的必经之路,亚夫以梁为饵,实施坚守,这既可以吸引、迟滞和消耗吴、楚联军,又为汉军主力据守昌邑要地、进行决战的充分准备,提供了可靠保障。故周亚夫率军进据昌邑以后,不为吴、楚军的多次挑战所动,他一方面凭据深沟高垒,坚壁不出,以保存决战的足够兵力,一方面及时派兵截断了吴、楚军的运粮道路,从而使敌人立即陷入粮绝力疲的困境,最后不得不引兵后撤。在此决战时机已经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周亚夫不失时机地率军猛烈追击,终于大败吴、楚联军,取得了平定七国叛乱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译文】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防守,是指在了解了己方情况后所采取的作战行动。就是说,当了解到自己没有立即战胜敌人的条件时,我就坚守不与敌人交战,等到敌人出现可以被我战胜的条件时,就不失时机地出兵进攻它,这样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了解到自己不能立即战胜敌人时,就要采取防守作战。”西汉景帝时期,吴、楚等七诸侯国发动武装叛乱,景帝命以周亚夫为太尉,率军东向进击吴、楚等七国叛军。周亚夫因此而亲自请示景帝说:“楚国等军队凶悍轻捷,一时难以与它正面交锋。我打算暂时把梁国舍弃给他们,但要派兵断绝他们的运粮道路,这样才可以制服它。”景帝同意了这个意见。周亚夫受任后调集部队至荥阳时,吴国军队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危急乃向周亚夫请求援救。周亚夫却率军进至东北方向的昌邑,高筑壁垒而坚守不出战。梁王派遣使者前往请求亚夫出援,亚夫以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为有利,而不肯前往救援梁国。梁王无奈,又上书于景帝,景帝诏令周亚夫救援梁国,亚夫拒不奉命,仍然坚守壁垒而不出兵救梁,同时却派遣弓高侯韩颓当等人率领轻骑切断了吴、楚军后方的运粮道路。

吴、楚军由于缺粮饥饿,想要退兵,并多次向亚夫部队挑战,但亚夫始终坚守壁垒而不出兵应战。一天夜里,亚夫军营突然惊乱,互相攻扰,竟至闹到亚夫帐前,但他却不动声色地静卧不起。不一会,惊乱自息,部队重新稳定下来。其后,吴军奔袭亚夫军营的东南角,周亚夫却令部队防备西北角以调动敌人就范。不久,吴军精锐主力果然奔向西北角,但却无法攻入。吴、楚军实在饥饿难奈,便引兵撤退了。周亚夫乘机出动精锐部队跟踪追击,大破吴军。吴王刘濞丢弃大部队,只带数千名精壮亲兵逃走,逃往江南的丹徒,企图负隅顽抗。汉军乘胜追击,全部俘获了刘濞所丢弃的部队,降服了吴国所辖之郡县。周亚夫下悬赏令说:“有谁能抓获吴王的,重赏千金。”一个多月以后,东越人便斩了吴王首级前来报功请赏。

此役,周亚夫率军同叛军相攻守历时三个月,吴、楚叛乱就被全部平定了。

【原文】v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有可胜之理,则出兵以击之,无有不胜。法曰:“知不可胜,则守。”①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②,以周亚夫③为太尉,东击吴、楚七国。因自请于上曰:“楚兵剽轻④,难与争锋,愿以梁⑤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率兵既会兵荥阳⑥,吴方攻梁,梁急,请救于亚夫。亚夫率兵东北走昌邑⑦,坚壁而守。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不往救。梁上书于景帝,帝诏亚夫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⑧等将轻骑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夜,亚夫军中惊乱,自相攻击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后吴奔壁东南陬⑨,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兵饥,乃引兵退。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⑩。汉兵因乘胜追击,尽虏之,降其郡县。亚夫下令曰:“有得吴王者,赏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首以告。凡相攻守三月⑾,而吴、楚悉平。⑿【注释】

①知不可胜,则守:语出《孙子兵法·形篇》,但与孙子原文略异,原文是:“不可胜者,守也。”

②吴、楚七国反:西汉初年,高祖刘邦为巩固刘氏家族的最高封建统治地位,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受封的诸侯王,在其封国之内,有自行收取租赋、煮盐铸钱的权力,因而逐渐形成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独立王国。到文、景二帝时,先后采纳贾谊、晁错建议,实行削弱王国封地的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这就激起诸侯王的严重不满。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东王刘雄渠、胶西王刘卯、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等,以诛晁错为名,发动大规模武装叛乱。后为中央政府先后平定。

③周亚夫:西汉名将。汉初大将周勃之子,初封条侯,文帝时受命驻军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在防御匈奴贵族进攻的斗争中,军功卓著,治军严整。景帝时因率军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有功,升任丞相。

④剽轻:谓勇猛轻捷。

⑤梁:即梁国,西汉初所封诸侯国之一。

⑥荥阳:地名。位于今河南荥阳东北。

⑦昌邑:属梁地,位于今山东金乡西北。

⑧弓高侯:马本及诸本皆脱“弓”,今据史补。弓高侯,即韩王信之子颓当。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颓当自匈奴归汉,被封为弓高侯。弓高,县名,位于今河北阜城南。

⑨陬(zōu):意同隅,角落。

⑩丹徒:地名。位于今江苏镇江东南。

⑾三月: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七月”,今据史校改。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又见于《汉书·周勃传附周亚夫》。

39。先战【提示】

本篇以《先战》为题,旨在阐述运用“先发制人”作战原则的条件及其作用问题。它认为,在与敌人作战中,对于立足未稳的来犯之敌,应当采取“先发制人”,打敌措手不及。这样,可以迅速瓦解敌人斗志,夺取作战胜利。这里引自《左传》的“先人有夺人之心”一语,其主旨在于论断“先发制人”原则在战役战斗上的重要作用问题。战争的历史经验证明,在具备先发制人的条件下,敢于先敌发动攻击,就能迅速取得作战胜利;不敢先敌发动攻击,将会贻误战机而可能导致作战的失败。春秋初期,宋襄公败于楚军的泓水之战,就是一个在具备先发制人的条件下,不敢先敌发动攻击而最终导致失败的典型战例。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争夺霸主地位而交战于泓水之域。从当时双方兵力对比的情况看,宋军虽处于己寡敌众的不利态势,但从双方所处的地理条件来看,宋军则有泓水这道“天险”可以凭恃。在此形势下,宋军只有凭据泓水之险,采用灵活巧妙的战法,给来犯的楚军以出其不意地攻击,才有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可是,根本不懂战争规律和作战指导艺术的宋襄公,竟以所谓古之君子“不以阻隘”(见《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下同。此句意谓不凭据险要地形拦击敌人。)、“不鼓不成列”(意即不攻击没有列好阵势的敌军)等辞为由,拒绝了司马子鱼多次提出的先机制敌的正确建议,接连丧失攻击楚军的有利战机,而导致宋军失败,他本人也中箭受伤,不久而死去,成为战争史上遗笑千古的一大蠢事。从此,这个曾一度成为霸主的宋国便永远一蹶不振了。宋军的失败,固然有其国内的深刻原因,然而,宋襄公“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毛泽东语)及其作战上的瞎指挥,却是造成宋军泓水之战惨败的主要而直接的原因。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刚刚来到,其阵脚还没有立稳,队形未来得及整顿,应当先机出兵急速进击它,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先发制人,有致敌丧魂破胆的作用。”

春秋时期,宋襄公率兵与楚国军队交战于泓水之域。宋军已经摆好阵势,但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这时,司马子鱼向宋襄公建议说:“楚军众多,我军寡少,应当乘其还未全部渡河之时,请君王下令急速攻击它。”宋襄公没有同意。等到楚军全部渡过泓水但尚未摆好战斗队列之时,子鱼再次请求宋襄公下令部队攻击它,宋襄公又没有同意。直到楚军摆好队列,宋襄公才指挥部队与其交战,结果遭到惨败。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初来,阵势未定,行阵未整,先以兵急击之,则胜。法曰:“先人有夺人之心。”①春秋,宋襄公②及楚人战于泓③,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子鱼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请急击之。”公弗许。既济未成列,子鱼复请。公复未之许。及成列而战,宋师败绩。⑤【注释】

①先人有夺人之心: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自《军志》。

②宋襄公:春秋时宋国国君,名兹父。齐桓公死后,他与楚国争夺霸主,一度为楚所拘。其后,与楚军战于泓水,因其不听劝谏,空讲“仁义”而屡失有利战机,结果被楚军打败受伤,不久因伤重而死。

③泓:即泓水,位于今河南柘城西北。④司马子鱼:司马,官职名,掌管军政和军赋。西周始置,春秋、战国仍沿用。子鱼,人名,即宋襄公庶兄公子目夷,与前《舟战》所引史例中的“司马子鱼”非一人。

⑤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40。后战【提示】本篇以《后战》为题,旨在阐述运用“后发制人”作战原则的条件及其作用问题,与前篇《先战》乃是相反相成的姊妹篇。它以《左传》的“后于人以待其衰”为理论根据,主张对于行阵严整、士气锐盛的来犯之敌,不要轻易与之决战,应当采取“后发制人”而坚壁不出,等待敌人出现阵久气衰、师老兵疲的情况时,再出兵攻击之,便可取得胜利。这一作战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具备先机制敌的条件而不敢于适时出兵进攻敌人,这是右倾保守主义;不具备先机制敌的条件却轻率出兵进攻敌人,这是左倾冒险主义。此两种倾向,都极易导致作战的失败,因此,如何防止在对敌作战中可能发生的上述两种致败倾向,便成为历代兵家十分注重研究解决的问题。唐初李世民率兵抗击窦建德军的虎牢之战,便是在不具备先机制敌条件下运用“后发制人”原则而取胜的典型一例。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正当秦王李世民率军围攻拒守洛阳的王世充的时候,据河北称夏王的窦建德应王世充之求援,亲率十万大军南下渡过黄河后正向洛阳方向机动。显而易见,一旦窦、王合势,那么,从兵力对比和战场态势上,将使唐军处于劣势和被动挨打之地位。而对此种严峻形势,李世民沉着应战,一面留部分兵力继续围困洛阳的王世充,一面亲率精锐骑兵迅速东向进据虎牢关以阻截西进的窦建德。唐军进驻虎牢后,李世民亲自登高观察当面敌情,并根据敌人来势凶猛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按兵不动以凭险固守,待机破敌以后发制人的正确作战方针,迫使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受阻于虎牢之东月余不得西进,已经完全陷于师老气衰的困难境地。此时,李世民鉴于出兵击敌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亲率程咬金、秦叔宝等骑兵主力东进“直突出其阵后”(见《旧唐书·太宗纪上》),实施内外夹击,一举歼灭窦军,生擒窦建德。尔后,李世民乘胜挥军回攻洛阳,兵不血刃地迫降了王世充,取得了整个作战的全面胜利。

【译文】

大凡作战中,如果遇到敌人阵容严整且士气锐盛时,不可贸然与其决战,应当坚守壁垒以待有利时机;等到敌人列阵过久而士气衰落之时,再出兵攻击它,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后发制人是为了等待敌人士气衰落时再攻击它。”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围攻洛阳的王世充,窦建德应王世充之请而率领全部兵马自河北而来援救。李世民率军东进扼守虎牢以阻截窦建德军。窦建德于汜水以东布阵,绵延横贯数里,唐军将领望见此情都面生惧色。李世民亲率数名骑兵登上高冈观察敌阵,回头对将领们说:“窦建德自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起兵至今,尚未遇到过强大对手。如今他们越过险要地带而喧闹不止,这说明其军队没有严格的号令;迫近我们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有轻视我军的心理。对此,我们要按兵不与其交战,以等待其士气衰落之时;他们列阵过久而士卒饥疲,必将自行退走,乘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哪有不胜之理!我与诸位约定,一定要在中午刚过之时打败它。”窦建德军从清晨摆开阵势,直到中午时分(也不见唐军出战),士卒们饥疲不堪,个个都无精打彩地坐在队列里,以至又有互相争夺饮水的。李世民(见此情景)便命令宇文士及率领三百骑兵,经敌阵之西向南急驰,并告戒他说:“如果此举仍不见敌军有后退行动,你应引兵退回;如果发觉敌军行动了,就应率兵向东出击。”宇文士及刚过敌阵,敌军果然行动了。李世民这时对部将说:“现在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骑兵将领树旗列阵,从虎牢关上以高屋建瓴之势直插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袭击敌军背后。窦建德急忙率领其军向后撤退,刚刚退到东山坡处,还未来得及整顿好队伍,李世民已率领轻骑兵冲杀过来。唐军所向之处,敌军无不瓦解溃散。

唐军大将程咬金等所率骑兵卷起军旗冲进敌阵,径直突击敌军阵后,齐张旗帜,内外奋击,大败敌军,活捉了窦建德。

【原文】

凡战,若敌人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法曰:“后于人以待其衰。”①唐武德②中,太宗③围王世充④于东都⑤,窦建德⑥悉众来救。太宗守武牢⑦以拒之。

建德阵汜水⑧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观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⑨,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辰至午时⑩,卒饥倦,皆列坐,又争饮水。太宗令宇文士及⑾率三百骑,经贼阵之西,驰而南,戒曰:“贼若不动,正宜退归;如觉其动,宜率东出。”士及才过,贼众果动。太宗曰:“可击矣。”乃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阵,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程咬金⑿等众骑缠幡⒀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奋,贼众大溃,生擒建德。⒁【注释】①后于人以待其衰: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自《军志》。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后人有待其衰”。

②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③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率军围攻王世充、抗击窦建德之战发生在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此时李世民为秦王,尚未即帝位。

④王世充:隋代官吏。新封(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字行满。隋炀帝时任江都通守等职,镇压过隋末农民起义。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于江都被杀后,他在洛阳拥立越王杨侗为帝,次年废侗,自称皇帝,国号郑。唐武德四年被李世民打败降唐。

⑤东都:即洛阳(位于今河南洛阳东)。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改称“东都”。⑥窦建德: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率众起义,投高士达处任军司马。士达牺牲后,他继为领袖,称将军,拥兵十余万。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河间作战中,歼灭隋将薛世雄部三万余人,声势大振。次年,称夏王,建都乐寿(今河北献县),国号夏,据有今河北大部地区。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虎牢作战中被李世民军所俘,后被害于长安。

⑦武牢:本为“虎牢”,因唐讳“虎”(唐太宗曾祖李虎),故写史者改“虎”为“武”。虎牢,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该处地势险要,向为军事要地。

⑧汜水:古县名。位于今河南荥阳西北。

⑨山东:古代指太行山以东地区为“山东”,即今河北地区。⑩自辰至午时:马本及各本皆将“辰”误作“卯”,今据史校改。自辰至午时,即从七时至十三时,亦即上午时间。

⑾宇文士及:武川(今河南南阳北)人,字仁人。隋炀帝之婿。炀帝死后,他归附李渊父子,因从讨王世充有功,封郢国公,官拜中书令。⑿程咬金:唐初大将,后改名知节。济州东阿(今属山东)人。隋末从李密参加瓦岗军,任内军骠骑。密败,归王世充;后归唐任秦王府左三统军,后又任左领军大将军,封卢国公。

⒀缠幡:谓卷起旗帜。缠,扎束,卷起;幡,旗帜。

⒁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纪上》和《资治通鉴·唐纪五》。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