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八卷

71。分战【提示】

本篇以《分战》为题,顾名思义,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实施分兵击敌和怎样分兵击敌的问题。它认为,在敌寡我众的条件下作战,为实施分兵击敌的指导原则,在利用地形方面,要选择平坦宽阔的地形条件;在兵力部署方面,要以主力担任正面进攻(“为正”),以一部担任侧后袭击(“为奇”),即是做到“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这样,才能打败敌人。本篇这里引自《唐李问对》的“分不分为縻军”,縻军者,受束缚的军队也;句意是,在应当分散使用兵力时而不分散兵力,就成了自我束缚的军队了。实战的表明,集中兵力,是战胜敌人所通常运用的主要作战原则,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分散使用兵力,亦即分兵以击敌,同样也是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作战原则。不懂得或者不善于集兵以击敌,固然不能战胜敌人,而不懂得或者不善于分兵以击敌,同样也不能战胜敌人。本篇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这是很可贵的。南朝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梁将陈霸先与王僧辩等率军平定侯景叛乱之战,就是运用分兵击敌指导原则的成功战例。当时,叛首侯景据守石头城,陈霸先率领优势兵力,采用分兵以击敌的作战原则,“命诸将分处置兵”(见《陈书·高祖本纪》),对侯景叛军形成了四面包围之势;在交战后,又能运用奇正交错的战法,“以劲弩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冲其中”,结果大败叛军,迫使侯景弃城远逃,从而取得了平叛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我军兵多而敌军兵少时,应当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来战胜敌人。如果兵力对比我五倍于敌时,就要分兵以三份的兵力为“正兵”进攻敌人正面,以二份的兵力为“奇兵”进攻敌人侧后;如果兵力对比我三倍于敌时,就要分兵以二份的兵力为“正兵”

进攻敌人正面,以一份的兵力为“奇兵”进攻敌人侧后。这种分兵击敌的进攻部署,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主要兵力行正面进攻,以部分兵力行侧后袭击的前后夹击的战法。诚如兵法所说:“应当分散使用兵力时而不分兵,就成为自己束缚自己的‘縻军\\’了。”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大将陈霸先和王僧辩率军讨伐叛乱分子侯景,进至张公洲。梁军巨大战舰上旌旗高高飘扬,以横断江面、遮蔽天日之势,乘潮顺流浩荡而下。侯景登上石头城,望见梁军舰船的磅礴气势,不高兴地说:“敌军有如此雄壮气势,不可轻视他们啊。”于是,侯景亲率精锐骑兵万人,擂动战鼓而向前迎战。陈霸先见状对王僧辩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把部队指挥得如同常山之蛇那样,首尾可以相互救应。敌人现在前来送死,企图拚命一战。我军众多而敌军寡少,我们应当采取分兵击敌的战法去打击敌人。”王僧辩听从了陈霸先的意见。梁军以一支配有强弓硬弩兵器的部队迎战敌人正面,以轻装精锐骑兵袭击敌人侧后,而以主力部队冲击敌军中央,把叛军打得大败,叛首侯景则弃城逃跑。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戍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法曰:“分不分为縻军。”①梁将陈霸先②、王僧辩③讨侯景④,军于张公洲⑤。高旗巨舰,截江蔽空,乘潮顺流。景登石头⑥,望之不悦,曰:“彼军士有如是之气,不可易也。”帅铁骑万人,鸣鼓而前。霸先谓僧辩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贼今送死,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分其势。”僧辩从之,以劲弩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冲其中。景遂大溃,弃城而走。⑦【注释】

①分不分为縻军: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称《唐李问对》)卷下。

②陈霸先:即陈武帝,南朝陈的建立者。梁时曾任太守、刺史等职。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率兵与王僧辩讨平侯景叛乱后,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不久杀僧辩,迎梁敬帝复位,自为相国,封陈王。后代梁称帝,国号陈。③王僧辩:南朝梁将。梁右卫将军王神念之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侯景叛乱时,受诏入朝,以大都督讨景,与陈霸先破景于石头城,累功任太尉,封永宁郡公。

后因从此齐主高洋谋立贞阳侯萧渊明为帝,被陈霸先袭杀。

④侯景: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人,字万景。先属北魏尔朱荣,继归东魏高次,拥众十万,镇守河南。梁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降梁,封河南王。次年,勾结梁宗室萧正德举兵叛乱,攻入建康(今南京),自立为汉帝。所部到处烧杀抢掠,使长江下游地区遭到极大破坏。后被陈霸先、王僧辩等消灭。⑤张公洲:长江中的小洲,位于今南京西南的长江中。

⑥石头:即石头城,又名石首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该城背山面江,南临淮口,当交通要冲,六朝时为建康的军事重镇。⑦本篇史例出自《陈书·高祖本纪》。

72。合战【提示】

本篇以《合战》为题,旨在阐述合兵以击敌(亦即集中兵力击敌)的指导原则问题。它认为,“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这是用兵的一般原则。在防御作战中,对于以优势兵力向我进攻之敌,也应当合兵(集中兵力)去迎击它。本篇引自《唐李问对》的“聚不聚为孤旅”,孤旅,谓孤立无援的军队;句意是,应当集中兵力而不集中时,就成了自我孤立的军队了。集中兵力乃是夺取战争主动权、改变敌我态势的首要条件,是实现在战略上以少胜多、在战术上以多胜少的根本手段。因此,无论是进攻作战,还是防御作战,集中兵力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作战原则。本篇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秋,进驻新城的唐军在叶蕃重兵的进攻下,正面临着“众寡不敌,师人皆惧”(见《旧唐书·王忠嗣传》)的严重形势。但是,身为唐军将领的左威卫郎将王忠嗣,却临危不惧,指挥若定。他先以骑兵向叶蕃军左右两翼实施侧击,打乱了敌人的进攻部署,尔后集中三军主力,乘敌混乱溃退之机,实施大规模反击,一战而大败叶蕃军,取得了新城保卫战的胜利,创造了“合兵击敌”的成功战例。【译文】大凡兵力分散就力量薄弱,兵力集中就力量强大,这是兵家通常所熟识的一般原则。倘若我军分兵屯驻多处,敌人如以大军向我进攻,我就应当集中兵力予以迎击。诚如兵法所说:“应当集中兵力时而不集中,就成为自己削弱自己的‘孤旅\\’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吐蕃军大肆入侵,企图报唐军进驻新城之仇。吐蕃军一大早就迫近唐军营阵。由于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唐军人人产生畏惧情绪。但唐军将领王忠嗣,却以无所畏惧的姿态策马迎战敌人,他挥军向敌人左右两翼奔驰突击,矛头所指,敌人无不惊惧而退。

唐军如此反复冲击,杀死敌军数百人,致使吐蕃溃不成军。王忠嗣乘敌溃乱不堪之机,集中三军兵力对敌实施猛烈侧击,终于把吐蕃军打得大败。

【原文】

凡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数处,敌若以众攻我,当合军以击之。法曰:“聚不聚为孤旅。”①开元②时,吐善③入寇,报新城④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王忠嗣⑤策马而进,左右驰突,如此无不辟易⑥,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⑦【注释】①聚不聚为孤旅: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②开元:唐玄宗的年号。

③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公元七至九世纪,建立于青藏高原。

④新城:地名。故址在今青海门源。

⑤王忠嗣:唐将。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本名训,九岁时,因其父在对吐蕃作战中阵亡,为唐玄宗收养于宫中,并赐名忠嗣。及长,从军守卫西北边防,因战功卓著,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佩四将印。

⑥辟易:惊退。

⑦本篇《合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合战》补入,其史例出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73。怒战【提示】

本篇以《怒战》为题,旨在阐述加强部队仇恨敌人心理的教育对夺取作战胜利的重要性。它认为,只有在战前教育和激励士卒仇恨敌人,尔后再行出战,才能使其奋勇杀敌,夺取胜利。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自有阶级以来,战争总是阶级对阶级、集团对集团、民族对民族、国家对国家的一种生死搏斗。因此,战争双方的任何一方,无不是以对方为仇恨对象来教育和激励自己部队英勇杀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篇所论及的问题,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治军问题,它启迪人们必须时刻要结合形势、任务,把仇视敌人、憎恨敌人的教育作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抓出成效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和调动部队的爱国热情和奋勇杀敌的牺牲精神。

东汉初年,汉将王霸与马武共同率军攻打反汉割据势力周建的垂惠之战,马武部队之所以先为敌人打败,并非力不抵敌,而是由于“武恃霸援,战不甚力”的缘故。有鉴于此,王霸对“大呼求救”的马武,不是应呼立即出救,而是采取“闭营坚守”。王霸的这种做法并非是见死不救,而是根据敌情我情实际,采取的一种诱使敌人轻进、激友自强奋战的巧妙手段。此种诱敌、激将之法果然生效,周建倾其全力进攻,马武率军力战不退。就在敌对双方“合战良久”,难解难分之际,王霸乘周建酣战不备,突然大开营门,亲率精锐骑兵袭击敌人之侧后,配合马武,前后夹击,大败敌人,取得了平定周建割据势力作战的完全胜利。【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必须激发鼓励部队士气,使他们对敌人充满忿怒和仇恨,然后再出战杀敌。诚如兵法所说:“部队奋勇杀敌的,是因为他们具有仇恨敌人的高昂士气。”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光武帝刘秀命令偏将军王霸与捕虏将军马武共同率军讨伐割据垂惠称雄的周建。苏茂率领四千余兵前来援救周建,而首先派遣一支精锐骑兵部队拦截马武所部的军粮,马武得悉率兵前去救援,这时,周建从垂惠城中出兵与苏茂精骑夹击马武。马武依赖有王霸为援,与敌交战不甚卖力,结果被敌人打败。马武率众溃逃经过王霸营垒时,大声疾呼地请求救援,但王霸回答说:“敌人兵力强盛,我如出援,连同你们必将两败俱伤,你们还是自己努力奋战吧!”说完就关闭营门坚守不出。王朝的部下都力争出援马武,王霸对此耐心解释说:“苏茂军都是精兵锐骑,而且人数又多。我军官兵心怀恐惧,而捕虏将军马武对我有单纯依赖思想,两军指导思想不相一致,这正是失败之道。现在我部闭营固守,以示互不相救,敌人必定乘胜贸然轻进;马武所部在外无救援可以依赖的形势下,一定会加倍努力,图存奋战。这样,苏茂部队就会疲惫劳困,我军乘其困敝不堪之时再出兵袭击,就可以打败它。”其后,苏茂、周建果然出动全部兵力进攻马武,双方激战很久,王霸所部有数十名壮士断发向他请求出战,王霸知道部队士气锐盛,出战时机成熟,于是就打开营门之后,出动精锐骑兵突袭敌军背后,苏茂、周建部队在汉军的前后夹击下,大败而逃。

【原文】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法曰:“杀敌者,怒也。”①汉光武建武四年,诏将军王霸②、马武②讨周建④于垂惠⑤。苏茂将兵四千余救建,先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建于城中出兵夹击武,武恃霸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势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⑥与吾相恃,两军不一,败道也,今闭营坚守,示不相救,彼必乘势轻进;武恨无救,则其战当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乘其敝,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兵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数十人断发请战。霸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遂败走之。⑦【注释】

①杀敌者,怒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②王霸:东汉将领。颍阳(今河南许昌西南)人,字元伯。新莽末,从刘秀起兵,破王邑、王寻,累功拜上谷太守,长期戍守北部边疆,后封淮陵侯。讨周建时任偏将军。

③马武:湖阳(今河南唐河湖阳镇)人,字子张。新莽末从刘秀破王寻等,刘秀称帝后,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

④周建:东汉初地方割据势力。

⑤垂惠:地名。故址在今安徽蒙城北。

⑥捕虏:指捕虏将军马武。

⑦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王霸传》。

74。气战【提示】

本篇以《气战》为题,旨在阐述部队士气在对敌作战中的重要性及临战状态下激发士气所应注意掌握的问题。它认为,将领指挥对敌作战靠的是部队旺盛的士气,而部队旺盛的士气靠的是鼓动工作。但是,临战状态下的“鼓动”要适度,不可过分频繁,过频则士气易衰;发挥士卒的冲击力量,不可距离太远,太远则体力易竭。只有在冲击距离适当和敌人气衰力竭之时发动攻击,才能赢得对敌作战的胜利。本篇所引“气实则斗,气夺则走”一语,系出自《尉缭子》一书,意思是,在对敌作战中,如果士气饱满旺盛就立即投入战斗,而一旦士气低落不振就迅速避敌退走。战争的实践经验证明,部队士气的高低盛衰,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一般说,部队斗志高昂则可能多打胜仗,而其士气低落则必然吃败仗。因此,如何使自己部队保持高昂斗志,防止士气低落,这历来是有作为的军事家所注意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治军问题。本篇正是基于对此问题的较好认识,且以《气战》为题,专门论述了临战鼓动与提高士气的关系以及击鼓激气所应注意的事项,这是值得人们借鉴的。春秋时期,发生在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处于防御一方的鲁军之所以能够打败进攻一方的齐军,除了在政治上得到本国百姓支持是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外;在军事上,从实际出发,采取了后发制人和敌疲我打的正确作战指导,这是鲁军获胜的直接重要原因。当时,战场的态势是齐军进攻、鲁军防御。一般说来,防御一方要战胜进攻一方,非举行反攻不可。而反攻得手除了具备必要的条件外,还必须选择适当时机才能确保作战胜利。因此,在具备反攻的必要条件的前提下,能否正确选择反攻的有利时机,便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关键一环。处于防御作战的鲁庄公虽然并不完全懂得这一点,但他并不固执己见,相反,他却能虚心倾听并采纳武士曹刿的正确建议,乘敌我双方士气变化出现“彼竭我盈”的有利战机时,适时发起反攻;其次,当交战后,齐军已经陷入“辙乱、旗靡”(见《左传·庄公十年》),溃不成军的时候,鲁庄公又能及时组织部队实施追击,一举取得了打败齐军的决定性胜利。显而易见,鲁庄公根据敌我士气的消长变化而决定自己切实可行的作战方针,从这个意义上讲,齐鲁长勺之战,也是体现“气战”的典型战例。

【译文】

将领所以能够指挥作战,依靠的是士兵;士兵所以能够奋勇战斗,依靠的是士气;士气所以能够旺盛不衰,依靠的是鼓动。擂动战鼓能够振作部队士气,但不可鼓动太频,太频则士气容易衰落;不可鼓动太远,太远则体力容易枯竭。因此,作战中必须度量敌人进至距我六七十步以内,才可以击鼓激气,命令士卒奋勇进战。在敌人士气衰落,我军士气旺盛的情况下作战,打败敌人是必定无疑的。诚如兵法所说:“士气高昂就投入战斗,士气低落就避敌退走。”春秋时期,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武士曹刿请求随同作战,鲁庄公便与他共乘一辆兵车,进至长勺对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战,曹刿马上说:“现在还不行。”齐军三通鼓敲罢,曹刿这时说:“现在可以了。”于是,鲁庄公击鼓命令部队进战,结果大败齐军。鲁庄公将要驰车追击溃败的齐军,曹刿提醒说:“现在还不行。”待他下车察看了齐军的车辙,然后登上车前横木向远眺望,确有把握地说:“现在可以了。”鲁庄公于是驱车追击齐军。打了胜仗之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再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敌人士气枯竭而我军士气饱满,所以能够打败敌人。齐是大国,其情况是难以捉摸的,所以不急于追击它,恐怕他们设有埋伏引诱我们,待我下车察看知道其车辙已经混乱,远望知道其旗帜已经倒下,所以才下决心驰车追击他们。”【原文】

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①者,鼓也。能作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须度敌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令士卒进战。彼衰我盛,败之必矣。法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②春秋,齐师伐鲁,庄公将战,曹刿③请从,公与之同乘,战于长勺④。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鼓之,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⑤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刿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是以败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⑥,故逐之。〕⑦【注释】

①盛:马本及各本皆作“胜”,从文义和下文“彼衰我盛”来看,当为“盛”,故改。

②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语出《尉缭子·战威第四》。

③曹刿(guì):春秋时期鲁国武士。齐鲁长勺之战中,他辅佐鲁庄公打败齐军进攻。

④长勺:古地名。春秋鲁地。因商遗民长勺氏居此而得名。故址在今山东莱芜东北。⑤轼(shì):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其形如半框,有三面。

⑥靡:披靡,倒下。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75。逐战【提示】

本篇以《逐战》为题,旨在阐述对败退之敌作战应注意掌握的原则,实质属于追击作战问题。它认为,追击败敌,必须查明其真伪后再行动。对于非败而退之敌,应审慎行动,勿中其奇计;但对真正溃败之敌,则应全力追击,务求歼灭之。从敌情实际出发,决定作战行动,这是古今中外一切善战者皆须遵循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本篇基于对此点的较好认识,而强调在追击作战中,对败敌“须审真伪”,尔后决定是否采取追击的作战行动,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进击薛仁杲的浅水原之战,就是体现追击作战原则的一个战例。薛仁杲是唐初割据陇西而自称秦帝的薛举之子,当时他正率兵屯据折墌城。唐军进至高墌(今陕西武功北),薛仁杲派宗罗睺率军抗拒,李世民鉴于薛军兵多气盛,先是采取坚壁不出以待敌疲而后战的方针,与宗罗睺部相持六十余日。

当敌出现粮尽兵疲的情况时,李世民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时转变战略,一面派“遣将军庞玉先阵于浅水原南以诱之”(见《旧唐书·太宗本纪上》,下同)来攻,一面亲率主力大军“奄自原北,出其不意”地直捣宗罗睺阵后。宗罗睺部在唐军前后夹击之下,大败而逃。为了彻底消灭敌人,李世民亲率少数骑兵在前对败敌穷追不舍,大军随后直趋折墌城下,从而对“婴城自守”的薛仁杲军,迅速形成“四面合围”之势;而守城薛军士气极度低落,纷纷“争自投下”(见《资治通鉴·唐纪二》)降附唐军。薛仁杲见大势已去,被迫率精兵万余开城请降。综观此战,李世民在作战指导上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他能依据敌情实际和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不失时机地转变战略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战法,这既是李世民实施作战指导的显著特点,又是唐军浅水原作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译文】

大凡追击败逃之敌,必须查明其是真败逃还是假败逃。如果敌人军旗整齐有序,鼓声呼应协调,指挥号令统一,队伍众而不乱,其虽然后退而走,但并不是真正的败退,而其中必有奇谋异策,对此必须慎重考虑而后行动。倘若敌人军旗参差不齐,鼓声大小错乱不协,指挥号令喧闹不一,这才是真正的败退。对于这种敌人,应当全力以赴地进行追击。诚如兵法所说:“凡是追击撤退之敌,不可懈怠麻痹;敌人如果中途停驻不走时,就要考虑其是否另有阴谋。”

唐高祖武德元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征讨割据陇西而固守折墌城的薛仁杲。薛仁杲派部将宗罗睺领兵抵抗,于浅水原被唐军打得大败而逃。李世民亲率骑兵,(步兵主力随后)

跟踪追击,一直追到折墌城,将拒守于该城的薛仁杲包围起来。薛仁杲的部将多数是在临阵交战时而投降唐军的,之后又提出返还城里取马再来,李世民同意任其返还。不一会,他们都各自乘马而归。李世民通过降将而掌握了薛仁杲的虚实情况,于是,一面命令后续部队迅速跟进,从而四面包围了折墌城;一面派遣能言善辩之士入城向敌人晓以福祸利害之关系,薛仁杲终于被迫开城投降。战后,众将领都来向李世民祝贺,并借此机会询问道:“大王您在大破宗罗睺军之后,立即丢下步兵,又无攻城器械,却率骑兵直迫折墙城下。当时大家都不相信能够破城降敌,但最终竟攻下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呀?”李世民解释说:“这是采用的权变之道,而迫使敌人无计可施,所以就战胜了它。况且,宗罗睺所部将士都是陇西地区的人,我军虽然大破其军,然而击杀俘获的不多。

当时如果缓慢追击的话,溃败的敌人都会逃入折墌城,薛仁杲把他们集中起来加以安抚使用,我们就不容易战胜他们了;反之,如果紧追不舍,不给其喘息机会,敌人败兵就会流散于陇西各地,这样一来,折城中自然空虚好攻了。面对此种形势,薛仁杲已经吓破了胆,没有时间另谋对策了,所以他因惧怕我军强大攻势,就只能开城投降了。”

【原文】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①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②,其将宗罗睺拒之,大破于浅水原③。太宗帅骑追之,直趋折墌④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须臾,各乘马至。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辨士⑤喻以祸福,仁杲遂降。诸将皆贺,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也?”太宗曰:“此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且罗睺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收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则兵散陇外,折墌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⑥【注释】

①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但“凡从勿怠”句原文作“凡从奔勿息”。

②薛仁杲:一作“薛仁杲”。

③浅水原:一名“鹑觚原”。故址在今陕西长武西北。

④折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圻墌”,今据史校改。故址在今甘肃泾川东北。⑤辨士:谓能言善辨之士。辨,通“辩”。

⑥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上》。76。归战【提示】

本篇以《归战》为题,旨在阐述对退归之敌作战应注意掌握的原则,同前篇《逐战》一样,仍属追击作战的问题。它认为,对于退归之敌,必须在查明其退归原因后,再决定是否追击。凡属兵疲粮尽的“归师”,可以派兵追击之;但对为了保存实力而主动撤退归国之敌,就不可以轻率拦击它。本篇所引之“归师勿遏”,乃孙子所论用兵八则之一,意思是,对于退归本国的敌人不要去拦击。孙子此论虽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不无其一定正确性,但若对敌之“归师”情况、原因不加具体考察和分析,就一律主张“勿遏”的话,则未免失之偏颇了。本篇在继承孙子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敌之“归师”情况、原因能作具体分析,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较好地体现了用兵的灵活性。应当说,这比孙子当时提出的“归师勿遏”的主张,则更加符合战争实践的客观需要。

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操率军围攻张绣于穰城,不久因得悉袁绍将袭许昌而解围北归,张绣于是乘机率众尾随追击,而此时荆州刘表遣兵援救张绣屯驻于安众,正凭险固守以扼曹操归路。曹操军至安众,前后受敌,不得前进。在此情势下,曹操巧施计谋,利用夜暗“凿险伪遁”,并设伏兵以待张绣来追。天明之后,张绣误认曹操已经败逃,遂率全部兵马追来,曹操挥军配合伏兵夹击,大败张绣军。事后,曹操在回答荀彧问题时说张绣的失败在于“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曹操此论并没有说到实质性问题。事实上,张绣的失败并不在于他率军阻扼了曹操“归师”,而在于他对此“归师”情况缺乏正确分析和判断,轻率出兵追击,结果中了曹操伪遁诱歼之计。

【译文】

大凡与敌人相攻战,如果敌人无缘无故地突然退走,就必须认真查明其原因。敌人果然因为力衰粮尽而退走,就可以选派轻装精锐部队跟踪追击它。倘若敌人是为了保存实力而退归,那么,就不要轻率地拦截它。诚如兵法所说:“对于退归本国的敌人,不要轻率拦击它。”

东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率军围攻据守穰城的张绣。荆州牧刘表派兵援救张绣。张绣企图扼守安众险要地势,以切断曹操军的后路。致使曹操部队不得前进,处于前后受敌的被动不利地位;曹操于是乘夜暗命令部队于险要地方开凿地道伪装成逃走的样子,而暗设伏兵以等待敌人。张绣率领全部兵力追到这里,曹操立即挥纵伏兵与步骑主力实施夹击,一举大败张绣军。事后,当谋士荀彧问到此战取胜原因时,曹操对他说:“敌人企图阻遏我军退归之路,同我们被置于死地而战的部队较量,我因此知道是能够取得胜利的。”

【原文】

凡与敌相攻,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果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蹑之。若是归师,则不可遏也。法曰:“归师勿遏。”①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围张绣②于穰③。刘表④遣兵救之,绣欲安众⑤守险,以绝军后。操军不得进,前后受敌,夜乃凿险〔为地道〕伪遁,伏兵以待。绣悉兵来追,操纵奇兵〔步骑〕夹攻,大败之。谓荀彧⑥曰:“虏遏我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⑦【注释】①归师勿遏: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张绣:东汉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西南)人。董卓部将张济之侄。济死,继领其众,屯据宛城,后降曹操,不久复叛。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五月,于安众被曹操打败;次年,曹操征袁绍时,他再度降操,任扬威将军。后从攻乌桓而死于途中。

③穰: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邓县城外东南隅。

④刘表: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东北)人,字景升。汉室远支皇族。官至荆州牧。

死后,其子刘琮归顺曹操。

⑤安众: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东北。

⑥荀彧:曹操谋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字文若。出身士族,初附袁绍,后归曹操。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失宠,被迫自杀身亡。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77。不战【提示】

本篇以《不战》为题,乃取“不急于决战”之意,其要旨是阐述何种条件下采取持久防御作战的问题。它认为,对于兵力强大之敌,或是远道而来且粮饷供应充足的进攻之敌,不可马上同它进行决战,应当凭垒固守,持久防御,以待敌敝而反攻之,就可打败敌人。本篇所引“不战在我”系《唐李问对》中的李靖语。这里所说的“不战”,是就把握与敌决战的时机而言,并非是指不与敌人作战。就是说,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战场的实际态势,已经知道自己不能一下子打败敌人,就应当避免与敌速战速决,采取持久防御的方针,固守壁垒以消耗和疲惫敌人,从而为最终反攻歼敌创造有利条件。显而易见,本篇这种根据战争的客观实际,主动把握决战时机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九月,唐将裴寂率军进攻刘武周,败于度索原(今山西介休东南),刘武周乘势率军进逼河东地区。同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拒之,进至柏壁。刘武周恃众寻找唐军决战,李世民识破其企图,乃采取“深沟高垒,以挫其锋”的持久防御方针,以消耗和疲惫敌人。经过半年时间,迫使刘武周军力疲粮尽而不得不撤退北遁。李世民见反攻决战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连夜率军紧追不舍,并于介州一战而歼灭之,创造了坚壁不战、持久疲敌的成功战例。

【译文】

大凡战争,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力对比于我不利的形势下,或者敌人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对于此种敌人我都不可立即与其进行决战,而应当坚守壁垒,持久防御以消耗和拖垮敌人。这样,就可以最后打败敌人。诚如兵法所说:“不轻易与敌决战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我手中。”

唐朝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割据势力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十七岁,随军从征,与李世民一道登上玉壁城,观察当面敌人阵势。世民回过头来问道宗说:“敌人依仗其兵多势众,企图与我军决战,你说我们应当怎么办?”道宗回答说:“敌人锋芒正锐不可直接抵挡,但容易以计谋屈服它,难以单凭武力同它争胜。现在我们采取固守深沟高垒的方针,便可挫杀敌人锋芒;敌人虽多但属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等到其粮草耗尽,必定自然离散,那时我们将不战而擒获敌人。”世民称赞地说:“你的见解与我的想法完全相合。”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李世民率军追到介州,一战而把刘武周军打得大败。

【原文】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①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②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③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难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④,一战败之。⑥【注释】

①不战在我: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夫不战者,在我。”②李道宗:唐宗室东平王李韶之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封略阳郡公;次年,从李世民讨刘武周有功,拜为灵州总管。贞观初,从李靖破突厥功著,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江夏王。

③玉壁城: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④介州:州名。故址在今山西介休。

⑤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道宗传》;又见《新唐书·李道宗传》。

78。必战【提示】

本篇以《必战》为题,乃取“攻其必救”之义,其要旨是阐述在深入敌境作战的条件下,打败坚壁不战之敌的指导原则。它认为,凡是深入敌国境内作战,对于那些固守坚城不与我决战的敌人,应当采取“攻其必救”的指导原则,迫使敌人脱离坚城与我决战,我就可以打败敌人。本篇所论“攻其君主,捣其巢穴”,这既是敌人君王所在的要害去处,又是敌人必然极力回救的地方。只有攻敌所必救之处,才能调动坚壁不战之敌脱离固垒于运动中聚而歼之。因此,“攻其必救”的原则,在古代战争中是常为兵家所采用的调动敌人、歼灭敌人的正确作战原则。三国时期魏将司马懿平定公孙渊的辽东之战,就是运用“攻其必救”指导原则取胜的典型战例。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大将司马懿奉命率军进讨雄据辽东的割据势力公孙洲。对于东进来攻的魏军,公孙渊派重兵固守辽隧坚城不与魏军决战,企图消耗和拖垮魏军,主帅司马懿识破其阴谋,力排众议,果断决定避开强点辽隧坚城不攻,直捣公孙渊的所在地且守备薄弱的襄平城,并根据“贼众我寡,贼饥我饱”的实际情况,集中兵力对襄平实施四面包围,迫使公孙渊在“粮尽窘急,人相食”的严重危困形势下,不得不弃襄平而出逃。司马懿乘势挥军追击,于运动中一举歼灭了公孙渊。战后,司马懿在回答部将陈珪所提疑问时,把昔攻上庸之战(即平定孟达之战,详见前《速战》史例),与今攻襄平之战所采取的不同作战原则和战法,加以分析比较后指出说:“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而已。这是完全符合战争客观规律和作战实际需要的真知灼见。从敌情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因变而制敌,这既是军事家司马懿用兵的突出特点,又是他前后夺取两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译文】

大凡出兵深入敌境作战,如果敌人固守营垒而不同我决战,企图以此疲惫拖垮我军,对此我军应当转攻其国君所在之处,捣毁其后方老巢,阻截其退归之路,切断其粮草供应,迫使敌人不得不脱离营垒而出战,我乘机以精锐部队进击它,就可以打败敌人。诚如兵法所说:“我军要想与敌决战,敌人即使凭据深沟高垒,但也不得不脱离营垒而同我决战,这是由于我军攻击其必然回救之处的缘故。”

三国魏景初二年,明帝曹叡把太尉司马懿从长安召回京师洛阳,命他率军前往辽东征讨公孙渊。魏明帝问道:“四千里远征作战,虽说要用奇谋取胜,但也要有足够的兵力,不应当过于计较军费开支的多少。据你推测,公孙渊将采取什么样的计谋对策?”司马懿回答说:“放弃城邑而预先逃走,这是上策;凭据辽水以抗拒我军,这是中策;坐守襄平而单纯防御,这是他成为俘虏的最下策。”明帝问:“这三种计策,公孙渊将会采用哪一种呢?”

司马懿答道:“只有贤明智慧之人才能正确估量敌我力量的对比,并能预先对所用计策作出正确取舍,而这并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明帝又问:“此次出征往返将用多少天?”司马懿回答说:“去时行军一百天,回来路上一百天,进攻作战一百天,用六十天进行休整。这样,一年时间足够了。”于是,司马懿率军向辽东进发。公孙渊派遣部将率领数万步骑兵进驻辽隧,构筑围墙堑壕二十余里,以此抵御司马懿进攻。魏军诸将都想立即发起进攻,但司马懿却说:“敌人构筑防御阵地,这是企图长期拖住和疲惫我军,进攻它正好落入其圈套。这正是王莽时期王邑不肯绕过昆阳坚城而强攻硬打,几乎导致全军覆没的严重教训。敌人主力集中在这里,其老巢必定空虚,我军舍此不攻而直捣襄平,出乎敌人的意料之外,打败公孙渊是必定无疑的。”于是,便命令魏军多插旗帜,伪装成要出击敌人阵地之南端的样子,将敌人的全部精锐吸引到这里。司马懿却率领大军偷偷越过辽隧向北,放弃眼前敌人不打而直趋襄平,一路打败敌将的拦截,顺利地完成了对襄平的包围。这时,众将又请求迅速攻城,但司马懿均未同意。随军司马陈珪提出疑问说:“以往您率军攻打上庸,只用了五天即破城杀了孟达。如今长途跋涉而来,却变得安稳缓慢起来,对此,我实在有些迷惑不解。”司马懿耐心解释说:“上庸之战,孟达当时兵少而粮食够吃一年,我军将士数相当孟达军的四倍,但粮食则不够一个月食用,以仅有一个月存粮的部队去与有一年存粮的敌人相较量,怎么可以不采取速战速决?用四倍于敌的兵力去打击敌人,即使损失一半兵力而战胜了敌人,还是应当干的。因为,这不是从计较人员伤亡,而是从计较粮食多少这一情况出发,所采取的作战行动。如今的形势是敌众我寡、敌饥我饱,加之大雨不停,攻城器械未备,似此而急忙进攻又有什么作为呢?我军从京师洛阳出发以来,我所担心的不是敌人向我军进攻,而是担心敌人不战而逃。现在敌人的粮食将要用尽,而我军对敌尚未完成合围之势;如果采取掠夺其牛马、抄取其柴草,那么,这就无异于驱使敌人逃跑。战争是一种诡诈多变的行动,善于因变制敌才能取胜。敌人凭恃其兵多,因此虽已处于饥饿困难的境地,但却仍然不肯束手待毙。对于此种敌人,我们应当伪装成无能为力的样子稳住它。如果我们贪求小利而惊跑他们,这不是好的计谋所为。”不久,雨过天晴,司马懿令部队制作攻城器械,并迅速发起进攻,箭飞如雨,攻势迅猛。城中敌人顿时陷于粮尽的困难境地,饥饿严重以至发生人吃人现象。公孙渊窘急无奈,便派部将王建、柳甫出城乞降,请求解除对襄平城的围困,并表示公孙渊君臣一定自缚前来请罪归附。但司马懿断然拒绝,并将王、柳二将杀掉。公孙渊见派将乞降未成,便突围而逃;司马懿挥军紧追,赶到梁水岸边将其击杀。至此,辽东地区完全平定。

【原文】

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攻其君主,捣其巢穴,截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我以锐卒击之,可败。法曰:“我欲战,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①三国魏明帝景初二年,召司马懿于长安诣京师,使将兵往辽东讨公孙渊。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②,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③。度渊以何计得策?”懿曰:“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曰:“三者何出?”

懿曰:“唯明君能量彼我,预有所弃,此非渊所及也。”曰:“往还几日?”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遂进兵。渊遣将帅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诸将欲击之,懿曰:“此欲老吾兵,攻之正堕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④。彼大众在此,巢穴空虚。直抵襄平,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乃多张旗帜,欲出其南,贼尽锐赴之。懿潜济以出其北⑤,弃贼直趋襄平;贼将战败,懿围襄平。诸将请攻之,懿不听。陈珪⑥曰:“昔攻上庸,旬日之半破坚城,斩孟达。今日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之。”懿曰:“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⑦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⑧,以一月较一年,安可不速⑨?以四击一,正令失半而克,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而计粮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而雨水乃尔,攻具不设,促之何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忧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恃其众,故虽饥困,不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若求小利而惊之,非计也。”既而雨霁,造攻具攻之,矢石如雨,粮尽窘急,人相食,乃使其将王建、柳甫〔乞降〕请解围,当君臣面缚,懿〔不许〕皆斩之。渊突围而走,懿复追及梁水⑩上杀之,辽地悉平。⑾【注释】

①“我欲战”四句: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但“敌虽深沟高垒”句,原文作“敌虽高垒深沟”。

②奇: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骑”,今据史校改。

③不当稍计役费: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不当计要後费也”,今据史校改。④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西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绿林起义军攻打宛城,王莽派大司空王邑会同严尤等率军四十二万往救宛城。绿林军根据刘秀建议,采取坚守昆阳(今河南叶县),迟滞、消耗南下之王邑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内外夹击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王邑凭借其优势兵力,拒绝严尤“亟进大兵”绕过昆阳坚城、先救宛城的正确建议,指挥数十万大军强攻昆阳,结果在绿林军内外夹击之下,几乎全军覆没,实由王邑耻过昆阳而强攻之所致。其史例详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和《汉书·王莽传下》。

⑤其北: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其地门”,今据史校改。

⑥陈珪:东汉灵帝时光禄大夫陈球弟之子,字汉瑜。少与袁术交游,后因觉术有纂汉阴谋,而离术归附曹操。⑦吾将士: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渊军”,今据史校改。⑧淹月:滞留一月,或经历一月。

⑨安可不速: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安事速为”,今据史校改。

⑩梁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泜水”,今据史校改。今名不详。⑾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资治通鉴·魏纪六》和《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及裴松之注。

79。避战【提示】

本篇以《避战》为题,顾名思义,旨在阐述何种条件下运用“避锐击惰”的作战指导原则问题。它认为,在敌强我弱情况下作战,对于初来而士气锐盛的进攻之敌,应当避免与其立即决战,待其发生变化而出现士气衰落时,便可出兵击败它。本篇这里所引“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是《孙子兵法》“治气”说所称一种掌握和运用士气变化而击敌的方法。意思是,要避开敌人初来时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竭而退归再打击它。这实质上是讲如何根据敌人士气盛衰的变化规律,来选择与敌决战的有利时机问题。所谓士气,就是附着于士卒身上的精神力量,它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首要因素。因此,孙子提出的这条“避锐击惰”作战原则,历来为兵家所推重,成为古代战争中在敌强我弱情势下,实施对敌作战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二月,汉将皇甫嵩击败王国的陈仓之战,就是成功运用“避锐击惰”原则的一个战例。此前,王国率军围攻陈仓,汉灵帝命皇甫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兵二万赴援陈仓汉守军以击王国军。当时,董卓主张立即进兵与敌交战,认为:“速救则城全,不救则城灭”(见《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但皇甫嵩却认为,善于用兵打仗的,应当首先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尔后待机以战胜敌人,他根据“陈仓虽小,城守固备,未易可拔;王国虽强,攻陈仓不下,其众必疲”(见《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的敌我双方实际情况,采取了缓进以避其锐、待机以击其衰的正确作战方针。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果然像皇甫嵩所预料的那样,王国虽然兵众势强,但自冬至春攻城凡八十余日而竟不能克,最后在部队已经陷入力疲气衰的情况下,不得不撤围而逃。对此逃跑之敌,是乘势进兵追击,还是止进而放敌逃走?董皇之间又产生严重分歧,董卓以“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见《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下同)为由,极力反对进兵追击;但皇甫嵩却坚决主张“进兵击之”,并且深刻分析指出说:“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众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于是,力排董卓阻挠,立即挥军“独进击之”,连战连捷,击斩敌军万余人,王国本人于慌乱中“走而死”。综观此战之全过程,则不难看出,皇甫嵩不泥于古代成法而善于从敌情实际出发采取可行谋策的作战指导,是非常值得用兵者们效法的。

【译文】

大凡作战,如果敌人强大、我军弱小,加之敌人初到士气锐盛,我军应当暂且避而不与其交战,等待敌人疲惫困顿之时再进击它,就能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而打击其气衰退归之时。”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凉州叛乱者王国率军围攻陈仓,朝廷命以皇甫嵩为左将军率兵前往讨伐他。前将军董卓建议尽快发动进攻,但皇甫嵩说:“百次作战而百次取胜,也不如不经争战而使敌人屈服为好,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以使自己不被敌人所战胜,而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所战胜的时机。陈仓虽然城小,但城防坚固且有准备,是不容易被攻克的。王国兵力虽强,但因攻城不下,其部队必然疲惫松懈,乘其疲惫松懈之时再进击之,这才是取得全胜之策。”王国久攻坚城不下,部众已经疲惫不堪,终于解围而逃。皇甫嵩下令进兵实施追击,但董卓竟反对说:“不可以追击。因为兵法上说了,对陷入绝境而拚死挣扎的‘穷寇\\’不要追击不舍,对保存实力而退回本国的‘归众\\’不要过分逼迫。现在我们要追击的王国部队,正是逼迫的‘归众\\’,追击的‘穷寇\\’呀!”皇甫嵩反驳说:“你说的不对。开始我不主张出兵进击,是为了避开敌人的锐气;现在我们要追击它,是等到了敌人力疲气衰的时候。因此,我们所追击的是疲困之师,而不是归国之众。况且王国在逃,兵无斗志。

我们以严整有序之军所追击的是溃乱之敌,并不是陷入绝境而拚死挣扎的‘穷寇\\’。”

于是,皇甫嵩独自率军实施猛烈追击,结果大败敌军。董卓因此而有惭愧之色。

【原文】凡战,若敌强我弱,敌初来气锐,且当避之,伺其疲敝而击之,则胜。法曰:“避其锐气,击其情归。”①汉灵帝中平五年,凉州②贼王国③围陈仓④,以皇甫嵩讨之。董卓请速进,嵩曰:“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之。是以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陈仓虽小,城〔守〕固备,未易拔。王国虽强,攻陈仓不下,其众必疲,疲而击之,全胜之道也。”国攻之终不拔,其众疲敝解去。嵩进兵追击之。卓曰:“〔不可。兵法⑤〕,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嵩曰:“不然。〔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众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

遂独追击而破之。卓由是有惭色。⑥【注释】

①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凉州: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所置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甘肃省。东汉时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③王国:东汉汉阳(今甘肃天水西北)人。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起兵反汉,自号“合众将军”,为静遂、马腾等人共推为主,后在围攻陈仓作战中为皇甫嵩击败逃走而死。

④陈仓: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宝鸡东,当关中、汉中之冲,向为兵争要地。

⑤兵法:这里指《孙子兵法》。⑥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

80。围战【提示】

本篇以《围战》为题,从全文看,旨在阐述围攻城邑作战中所应注意掌握和运用的指导原则。它认为,在围攻城邑作战中,即使有四面包围敌城的优势兵力,也要留有缺口,示敌以逃生之路,以此动摇敌人固守坚城的决心,待其争路出逃之时而击之,这样,既可以不攻而占敌人城邑,又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里所引“围师必阙”系孙子所论“用兵八则”

之一。阙,通“缺”,缺口也。意思是,包围敌人必须要留有缺口。此种主张,在当时攻城技术装备落后和攻坚作战难度大的条件下,是不无一定道理的。但是,倘若不论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都一概主张包围敌人必须留有缺口,这既失之偏颇,太绝对化了,又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战争的军事目的相违背。如果说把“围师必阙”作为攻城作战中,诱使敌人脱离坚城固垒于运动之中予以歼灭的一种策略手段,则不失为可取的一着。本篇所论内容正是取之这一意义。因此,它与孙子主张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这一点是应当明确指出的。东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率兵围攻壶关之战,就是正确运用“围师必阙”指导原则后才取得胜利的。当时,壶关是在袁绍外甥高干守军控制之下。由于城防坚固,曹操挥军攻城不克,便扬言说城拔之日,守城军民一律坑杀不留,企图以此威逼和动摇守城之高干军。但是,结果适得其反,连攻三月不下。这时,征南将军曹仁认为曹操以“城拔皆坑之”相威胁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这非但不能迫使守敌开城投降,相反,只会促使敌人抱定死守坚城的决心。他鉴于壶关“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延日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的建议。曹操听后完全采纳。于是改变强攻硬拚战法,虚留缺口示敌活门以动摇其心,不久便迫使守敌投降,曹军不攻而占壶关。

【译文】大凡围攻城邑作战的原则是,即使能够四面包围守城之敌,也要虚留一个缺口,以此向敌人显示有逃生之路,从而动摇其固守坚城的决心,待敌人争相出城逃命之时而击之,这样,既可不攻而占领城邑,又能于运动中歼灭敌军。诚如兵法所说:“包围敌人时要留有缺口。”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围攻壶关,久攻不克,曹操下令说:“城破之日,城中人全部活埋。”可是,连攻几个月还是攻不下该城。这时,曹仁向曹操建议说:“围攻城邑一定要虚留缺口,以示其有逃生之路,目的在于向敌人敞开生路以动摇其守城决心。而今您却告诉他们只有死路一条,这样便迫使他们人人拚死守城。况且该城坚固而粮食充足,如果强攻就会伤亡士卒,围困就会旷日持久。现在我们陈兵于坚城之下,以进攻拚死守城的敌人,这并不是行之有效的良策啊。”曹操听后采纳了曹仁的建议,最后终于迫使守敌投降而进占了壶关城。【原文】

凡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使敌战不坚,则城可拔,军可破。法曰:“围师必缺。”①汉末,曹操围壶关②,攻之不拔。操曰:“城拔,皆坑之。”连月③不下。曹仁言于曹操曰:“围城必示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使人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延日久。今钝兵坚城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策〔也〕。”操从仁言,乃拔其城。④【注释】

①围师必缺: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但“缺”原文作“阙”。

②壶关:汉置县。东汉末为上党郡治,位于今山西长治北。

③连月: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连日”,今据史校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称:“公围壶关三月,拔之。”④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曹仁传》。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