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六卷

51。死战【提示】

本篇以《死战》为题,旨在阐述将帅对作战中缺乏信心、“未肯用命”的士卒所应采取的处置措施。它认为,凡此情形,都必须“置之死地”,以“绝去其生虑”,使其抱定必死之志去战斗。只有这样,才能奋勇杀敌,死里获生。“陷之死地然后生”(见《孙子兵法·九地篇》),这是孙子首倡,而为历代兵家所常采用的激励部队奋勇杀敌的一种办法。

这在一定条件下,无疑也是可行的。然而,从根本上讲,士卒的勇敢精神,是由战争的性质、目的以及士卒的军政素质决定的。明确为正义事业而战,士卒必定能拚死搏斗;只有具备过硬的军政素质,部队才有强大的战斗力。而这一切又是靠平时严格的教育训练培养出来的。如果平时治军不严,疏于教育训练,单纯靠战时“置之死地”而激发部队杀敌决心和勇敢精神,即便一时能做到,但却是不能持久发挥作用的。《百战奇略》已经能够较好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在《教战》、《怒战》、《气战》、《畏战》等多篇中,反复强调要搞好部队的教育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这是十分可贵的。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所部击败秦军主力的巨鹿之战,从根本上说,项羽获胜是在陈胜、吴广起义给秦王朝以严重打击,动摇其统治基础的形势下取得的。

但项羽作为楚军统帅在作战指导上,也有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行军途中他能及时除掉“不恤士卒而徇其私”的上将军宋义,为楚军迅速进抵巨鹿而扫清了前进障碍;临战之前他以破釜沉舟的实际行动激励将士树立“必死无还”的决心,为楚军奋勇杀敌作好了精神准备;交战之中他正确运用分割围歼的战术,切断了秦军主将章邯与王离的联系,使其各自陷入孤立境地;尔后他集中兵力,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在歼灭了王离、苏角之后,乘胜击败了章邯,歼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九战九捷的重大胜利。

【译文】大凡敌人兵力强大、士气旺盛,而我军士卒疑虑重重、不肯拚命作战时,那就必须把他们置于“死地”,并且告令全军知道,这是迫不得已的作法。然后,杀牛烧车,犒劳战士,烧弃粮食,填平井灶,焚船毁锅,断绝他们企图生还的侥幸思想。这样,作战就必定能胜利。诚如兵法所说:“抱定必死的决心去奋战,就能获得胜利而生存。”

秦国将领章邯率军打败楚将项梁军以后,就认为楚地的兵力不值得忧虑了,于是挥军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军。恰在这时,赵歇为国王,陈馀为将领,张耳为丞相,他们兵败后都逃进了巨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率部包围巨鹿,章邯的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南边,修筑甬道给部队运送粮食。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去救援赵国;其他各将领都隶属于宋义指挥。宋义行军到安阳,停留四十多天不前进,还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佐齐国,并且亲自送他到无盐,盛办酒宴,大会宾客。项羽对此极为不满地说:“如今我国军队刚刚打了败仗,国王为此坐卧不安,调集全国军队而专门委任将军指挥,国家安危的命运,完全在此一举。现在,你身为上将军而不体恤士卒疾苦,却去钻营个人私利,这不是国家栋梁之臣所该做的!”项羽利用早晨进见上将军宋义的机会,就在其帐中把他杀了,然后通令全军说:“宋义与齐国勾结图谋反叛,楚怀王密令我把他杀掉了。”

此时,众将都为项羽的举动所畏服,没有一个敢于抗拒不从的,大家齐声说道:“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家啊。现在将军诛杀的是图谋反叛的乱臣贼子。”于是,大家立即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追赶宋义之子宋襄,追到齐国把他杀掉了。其后,项羽派遣桓楚向楚怀王报告了所发生的情况,楚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等都隶属于项羽指挥。项羽因杀掉以权谋私的宋义,从此便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不久,他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兵二万渡过漳河,救援巨鹿。与秦军交战稍得些许胜利,陈馀再次请求救兵。于是,项羽就亲率全部人马渡过漳河,并下令把渡船沉入河底,砸毁饭锅蒸笼,烧掉营垒屋舍,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明决一死战而无一点退还之心。项羽率军一到巨鹿,便包围了王离,与秦军多次交战,切断了秦军的运粮道路,终于大败秦军,击杀了秦将苏角,俘获了王离。是时,楚军声威已经雄冠诸侯。此前,巨鹿城下已有诸侯援军十多个营垒,但却没有敢于出战的;到了楚军进击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们都站在壁垒上观望而不出兵助战。楚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英勇奋战,杀声震天;而诸侯军无不人人颤栗惊恐。就这样,楚军终于大败秦军。

【原文】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①,告令三军,示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曰:“必死则生。”②秦将章邯③已破楚将项梁④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兵败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⑤、涉间⑥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⑦而输之粟。楚怀王以宋义⑧为上将,项羽⑨为次将,范增⑩为裨将,救赵。

诸别将皆属焉。宋义行至安阳⑾,留四十余日不进,遣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⑿,饮酒高会。项羽曰:“今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诸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⒀,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⒁。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使桓楚⒂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以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⒃救巨鹿。战少利⒄,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⒅,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兵击秦军,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大破秦军。⒆【注释】

①死地:《孙子兵法》术语。意即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只有死亡的地区,叫做“死地”。

②必死则生: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③章邯:秦将,官至少府。秦末,曾率兵镇压过陈胜、项梁领导的起义军。后在巨鹿兵败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围攻,兵败而自杀

④项梁:马本及唐本皆误作“项良”,今从汪本。项梁,秦末起义军领袖之一。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出身,楚将项燕之子。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他响应陈胜起义,与其侄项羽率兵八千于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陈胜失败后,他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梁自号武信君。后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北)与秦军作战中战死。⑤王离:秦将王翦之孙。

⑥涉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涉涧”,今据史校改。⑦甬道:谓两旁筑有墙坦的通道,以保证运输的安全。

⑧宋义:故楚令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从项梁起义。后楚怀王熊心以其为上将军,号卿子冠军。率军北上救赵时滞留安阳不进,为项羽所杀。

⑨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从叔父项梁起义。梁战死后,他与宋义等率军北上救赵,于安阳杀死宋义,被楚怀王任为上将军,率军北进于巨鹿打败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在楚汉战争中,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刘邦击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身死。

⑩范增:项羽谋士。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时,年已七十,初从项梁,后佐项羽,颇有谋略,被羽尊为亚父。他屡劝项羽杀掉刘邦,未被采纳。后因刘邦施反间计,为项羽怀疑而忿离死于归乡途中。

⑾安阳:地名。位于今山东曹县东北。⑿无盐:地名。位于今山东东平东南。⒀支吾:亦作“枝梧”,意谓抵触,抗拒。

⒁假上将军:因尚未得到正式任命而暂署上将军之职,故称“假上将军”。

⒂桓楚: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旦”,今据史校改。

⒃河:这里指“漳河”。

⒄战少利: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战不利”,今据史校改。

⒅釜甑:均为炊具。釜,一种敛口圆底,或有两耳的锅,有金属制和陶制两种。甑,类似现代的蒸锅,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

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52。生战【提示】

本篇以《生战》为题,旨在从防止贪生怕死的问题入手,着重阐述将帅的勇怯与作战成败的关系问题。它认为,在完全具备了对敌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之下,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乃在于将帅能够果敢地指挥部队舍生忘死地去战斗;倘若为将帅者临战畏怯,贪生怕死,则必然导致作战失败。历史的经验表明,战争不但是物质力量的较量,而且也是精神力量的较量。在具备一定客观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能否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勇敢精神,便成为夺取胜利的关键所在。本篇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因而提出“要当割弃性命而战”的重要思想,这是十分可贵的。春秋时期发生在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的晋楚敖、鄗之战,便是体现将帅的勇怯直接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战例。当时,晋国出动了三军兵力与楚军交战,从双方力量对比情况看,晋楚旗鼓相当。但是,晋军由于将帅畏敌怯战和指挥失误,而导致最终失败的结局。首先,晋军中军大夫赵婴齐未战先怯,事先派人于黄河边上准备了逃跑时将用的船只,“欲败而先济”。这种失败主义的举动,严重地瓦解和动摇了晋军斗志,“故将士懈”。其次,当楚军逼近晋军时,晋中军主帅荀林父畏敌如虎,慌忙不知所措,竟错误地下达了“先济者有赏”(见《左传·宣公十二年》)的逃跑命令,致使中、下二军未战先溃,并且因争抢渡船而自相残杀。只有上军主将士会能够预先派兵埋伏于敖山附近,阻击楚军而未被打败。

从晋军将帅对楚军作战的两种不同态度和处置措施来看,恰好从正反两面说明了将帅的精神状态和指挥艺术的好坏,是影响战争胜负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有利地形已为我军占领,参战部队已经进入阵地,军法号令已经通行无阻,奇袭分队已经部署停当,那么,此时最为关键的就是全军将士要舍生忘死地去战斗,这样就能取得胜利。倘若将领临阵畏敌怯战,企图侥幸活命,反而会被敌人所杀。诚如兵法所说:“侥幸求生的,反而会被杀死。”

春秋时期,楚王率军进攻郑国,晋国派兵援救郑国,与楚军交战于敖、鄗之间。晋军的中军大夫赵婴齐让他的部队预先在黄河边上准备好了渡船,打算败仗以后先过河逃跑。因此,严重瓦解将士的斗志,致使晋军最终没有取得胜利。【原文】凡与敌战,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兵已设,要当割弃性命而战,则胜。

若为将临阵畏怯,欲要生,反为所杀。法曰:“幸生则死。”①春秋时,楚子伐郑,晋师救之,与战于敖、鄗②之间。晋赵婴齐③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欲败而先济,故将士懈,卒不可胜。④【注释】

①幸生则死: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②敖、鄗:马本及各本皆于“敖、鄗”后有“若高”二字,显系衍文,故据史删。

③赵婴齐:晋军中军大夫。④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53。饥战【提示】

本篇以《生战》为题,旨在阐述深入敌国作战时如何解决后勤供应以防止部队因缺粮而失败的问题。它认为,在出兵进入敌国的情况下作战,只有分兵抄掠以夺取敌人的粮仓和积蓄,才能确保部队粮饷而夺取作战胜利。古代战争的经验表明,远离本土而深入异国作战,由于战线过长,交通不便,运输工具落后等原因,部队粮秣供应完全依靠从本国长途运送,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采取“因粮于敌”,即取用于敌国的办法,便成为古代战争中常为兵家所运用的一个有效办法。但是,主张以“抄掠”、“抢夺”等残暴手段来解决军需供应问题,势必给异国民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因此,既要“因粮于敌”以解决出国作战部队的后勤保障问题,又要不给敌国民众造成严重危害和灾难,这不能不是战争指导者需要认真研究的。

南北朝时期,北周将领贺若敦率兵赴救湘州之战,就是采用“因粮于敌”办法解决部队后勤供应的一个战例。湘州,原为南朝梁地,承圣三年(公元554年),西魏(北周前身)攻陷江陵以后,湘州及巴州皆归属西魏。陈霸先代梁称帝建立陈朝后的第三年(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即派侯瑱等率军围逼并企图夺回湘州。为此,北周明帝宇文毓派遣贺若敦率兵赴救湘州。但此时恰值秋水泛滥,江路遂断,在“粮援既绝,人怀危惧”的时候,周军主将贺若敦一方面采取“因粮于敌”的办法,派兵搜抄粮物“以充资费”;一方面采取“示形”惑敌的办法,于军营中“多为土聚,覆之以米”,使侯瑱闻之,误认为周军粮食充实。同时,又增修营垒,建造庐舍,向侯瑱“示以持久”之计,以及采取诈降袭击等办法得以与陈军“相持岁余,瑱等不能制”(见《北史·贺若敦传》)。显而易见,贺若敦作为周军主将,处于“粮援既绝,人怀危惧”的困境,而能想方设法打破敌人之围困,其作战指导是可取和值得效法的。

【译文】

大凡兴兵征战,深入敌人本土,粮秣供应缺乏,必须分兵搜掠,占据敌国粮仓,夺取它的积蓄,用以接济军饷,这样就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粮秣给养靠在敌国补充,这样部队的后勤供应就充足了。”

《北史》记载:北周将领贺若敦率军过江攻取了陈朝的湘州。陈朝将领侯瑱率兵进攻贺若敦,(企图夺回湘州)。此时正值秋水泛滥季节,水路交通严重受阻。致使贺若敦部队粮援断绝,将士人人心怀恐惧。贺若敦于是分兵四出搜掠粮物,用来充作部队的军资费用。贺若敦怕侯瑱了解自己部队的缺粮情况,就在军营中大量积土堆丘,在其上面覆盖以粮米,然后召集附近村庄的百姓到军营来,装作向他们询问事宜的样子,(待他们看到营中堆积的“粮山”以后),再把他们一一送走。侯瑱从百姓那里听到所见的情况后,便误认为贺若敦部队的粮食充足。贺若敦还进一步加修营垒,建造房舍,以显示其长期驻守湘州的企图。这样一来,从湘州至罗州之间,百姓因怕打仗都无心种田而使当地农业生产遭到废弃。侯瑱对此竟毫无扭转的办法。起初,当地百姓常常驾驶小船,装载粮米和鸡鸭笼子送给侯瑱部队作军饷。贺若敦对此甚为忧虑,于是便派人伪装成当地百姓馈送粮谷和鸡鸭,而实际埋伏着士兵的武装船只向陈军驶来,侯瑱部队看到了,以为又是馈送饷粮的百姓船只,便迎水而上,争先恐后地去接取东西,若敦船中的士兵于是将他们全部抓获。另外,若敦军中常有叛逃者骑马投降陈军的,侯瑱都予以接纳。有鉴于此,若敦便令人找来一匹马,牵着它走上船,又让船上人用鞭子抽打这马匹,像这样做过多次以后,马匹因怕挨打而不敢上船了。其后若敦设伏兵于江边,让人骑着这匹怕船马伪装投奔侯瑱军,侯瑱不辨真假就派兵乘船前来迎接,大家争相过去牵马,马因怕船而不敢上船。这时,江边若敦预设的伏兵突然跃起齐击,将侯瑱所派的士兵全部杀死。此后,即使有了真正馈送粮饷或者投奔陈军的人,侯瑱因为害怕若敦的设诈阴谋,再也不敢接纳了。就这样,双方相持了一年多,侯瑱始终未能制胜贺若敦。

【原文】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法曰:“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①《北史》:北周将贺若敦②率兵渡江取陈湘州③。陈将侯④讨之。秋水泛滥,江路遂断。粮援既绝,人怀危惧。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资费。恐瑱等知其粮少,乃于营内多聚土,覆之以米。召侧近村人,佯有访问,随即遣之。瑱等闻之,以粮为实。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湘、罗⑤之间,遂废农业。瑱等无如之何。初,土人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以饷军。敦患之,乃伪为土人船,伏兵甲于中。军望见,谓饷船至,逆水争取。敦甲士遂擒之。又敦军数有叛者乘马投瑱,瑱辄纳之。敦乃取一马,牵以趣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如是者再〔三〕,马畏船不敢上。后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马诈投瑱军,瑱即遣兵迎接,争来牵马。马既畏船不上,伏兵发,尽杀之。后实有馈饷及亡奔瑱者,犹恐敦设诈,兵不敢受。相持岁余,瑱不能制。⑥【注释】①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②贺若敦:北周将领。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善骑射,多计谋。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恃功怀怨为丞相宇文护所不容,而被逼自杀。

③湘州: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湘川”,今据史校改。湘州,南朝陈长沙郡治所,位于今湖南长沙。④侯瑱:马本及唐本皆误作“侯琪”,今从汪本。侯瑱,陈朝将领。巴西充国(今四川南充西北)人,字伯玉。作战勇敢,在梁朝时因平定侯景叛乱有功,任豫州刺史。陈文帝时,官至太尉。

⑤罗:即罗州,位于今湖北房县西北。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贺若敦传》,又见《周书·贺若敦传》。

54。饱战【提示】

本篇以《饱战》为题,旨在阐述处于我饱敌饥的条件下的作战指导原则问题。它认为,对于悬军深入我境而粮供不继的进攻之敌,我应依靠自己充足的粮源保障,采取坚壁不战、持久疲敌的防御作战方针,伺其粮尽必退之机,出兵追击,必定打败敌人。这里所引“以饱待饥”一语,是孙子提出的所谓“治力”,即掌握运用部队战斗力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意思是说,用自己饱食的部队去对付处于饥饿状态的敌人。实践证明,对于远道而来且急于决战的进攻之敌,根据“敌饥我饱”的实际情况,采取以饱待饥、坚壁不战的防御作战方针,既可以避其兵锋锐气,挫其速决企图,又可以消耗和疲惫敌人,为尔后反击和歼灭敌人创造条件。因此,“以饱待饥”便往往成为古代战争中处于防御一方所常采用的重要作战原则。唐初李世民率军击败宋金刚的柏壁之战,就是运用“以饱待饥”作战原则而获胜的一个成功战例。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九月间,据守马邑称帝的割据势力刘武周,率军南下攻占太原后,派遣部将宋金刚率军继续南进,企图夺取河东,进而“南向以争天下”(见《旧唐书·刘武周传》)。为打击敌人进攻之嚣张气焰,以实现国家之统一大业,高祖李渊遂命秦王李世民率军进讨。同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军东渡黄河进屯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后,他基于对当面敌情实际的正确判断,抓住宋军远来粮乏、难以持久作战的弱点,用“以饱待饥”的原则为指导,果断地采取了坚壁不战以避其锐、分兵袭扰以断其饷、伺其粮尽以击其退的正确方针,在半年多的防御对持中,大量消耗宋军实力。最后乘其兵疲粮尽而被迫北撤之机,挥军出战,奋追不舍,将其大部歼灭,从而取得了柏壁防御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这既巩固了关中政权,又为进取中原创造了条件。

【译文】

大凡敌人远道而来,通常都是粮食接济不上。在敌人缺粮而忍饥挨饿、我军粮足而得到饱食的情况下,应当坚守壁垒而不出战,以持久战法来疲惫敌人,并要断绝其运粮道路。等到敌人消耗已尽而退走之时,我一面暗派奇兵在前截断其退路,一面出动大军于后迅猛追击。这样,打败敌人就是必定无疑的。诚如兵法所说:“用自己饱食的部队去对付处于饥饿状态下的敌人。”

唐高祖武德初年,刘武周占据太原而称雄割据一方,他派遣部将宋金刚率军南下驻屯于河东,企图夺取天下。秦王李世民奉高祖之命率领唐军前往征讨之,他对诸位将领说:“宋金刚率军不远千里侵入我河东地区,其精兵猛将都集中在这里。刘武周自己盘距于太原,完全依靠宋金刚作为他的屏障。宋金刚所部人数虽然众多,但其内部实际是十分空虚的,军需供应无法保障,只能靠掠夺维持部队生存,所以企图速战速决。对此,我军应当坚守营垒不战以等待其粮尽出现饥饿之时,而不宜遂其速战企图同它过早决战。”于是,李世民派遣刘洪等将率兵切断了宋金刚的运粮道路,迫使宋金刚部队缺粮饥饿而向北逃走了。

【原文】

凡敌人远来,粮食不继,敌饥我饱,可坚壁不战,持久以敝之,绝其粮道。彼退走,密遣奇兵,邀其归路,纵兵追击,破之必矣。法曰:“以饱待饥。”①唐武德初,刘武周②据太原③,使其将宋金刚④屯于河东⑤。太宗⑥往征之,谓诸将曰:“金刚垂⑦军千里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武周自据太原,专寄金刚以为捍蔽⑧。

金刚虽众,内实空虚,虏掠为资,意在速战。我当坚营待其饥,未宜速战。”于是,遣刘洪⑨等绝其粮道,其众遂馁,金刚乃遁。⑩【注释】

①以饱待饥: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刘武周:唐初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河间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后徙居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隋炀帝时,任鹰扬府校尉。隋末,乘乱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自称太守,遣使北附突厥,被立为定杨可汗,不久称帝。唐初,与宋金刚等率兵南下,入据太原,以拒唐军。后被李世民击败,北走突厥被杀。

③太原:郡名。治所晋阳,位于今山西太原西南。

④宋金刚:原为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力量之一,活动于易州(治今河北易县)。后被窦建德击败,归附刘武周,号称宋王,谋与刘武周人据太原,企图南下与唐争天下。其后为唐军击败,与刘武周同逃突厥被杀。

⑤河东:郡名。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

⑥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但此时尚未称帝而为秦王。⑦垂:史载原作“悬”、《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玄朗”

之“玄”)而援引时改“悬”为“垂”。

⑧捍蔽:谓保障,屏蔽。

⑨刘洪:史载并无其人,据新、旧《唐书·刘弘基传》所载内容,疑刘洪为“刘弘基”

之误。⑩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55。劳战【提示】

本篇以《劳战》为题,取义于“劳困”,旨在阐述先敌占领有利地形对于争取战场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它认为,在对敌作战中,如果有利地形先为敌人所占领,我后于敌人而匆忙奔走去应战,那么,我便处于疲劳被动而易为敌人打败的不利态势。本篇所引孙子“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一语,趋,本意奔赴,此处谓仓促;趋战,谓仓促应战。全句意思是,后到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战争实践表明,地形条件的利弊,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先敌占领有利地形,使自己处于以逸待劳的地位,无疑是争取主动,摆脱被动的重要一着。因此,强调作战中要先敌占领有利地形,便成为历代兵家的一条重要作战指导原则。西晋末年,汉(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身,为刘渊所建)将石勒击败晋将刘琨、姬澹的作战,就是较好体现这一指导原则的成功战例。西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十一月,司空刘琨发兵十余万进攻汉将石勒军于沾县(今山西昔阳西南),以将军姬澹率步骑兵二万为前锋,“琨自为后继”(见《晋书·刘琨传》)而屯兵于广牧(今山西寿阳西北之故城)。面对晋军的进攻,石勒率军将要迎战,有人以晋军“兵马精盛,其锋不可当”(见《晋书·石勒记》,下同)为由,建议采取“深沟高垒以挫其锐”的坚守防御之策。但是,石勒却认为此种建议乃是“不战而自取灭亡之道”,非但不予采纳,反而“立斩谏者”。他根据晋军远道而来“体疲力竭”、其兵虽多但“号令不齐”等致命弱点,采取了先据险要设伏待敌的正确方针。交战中,他又灵活地运用收兵佯败、诱敌入伏的战法,结果大败姬澹,使晋军遭到“一军皆没,并土(指并州全境)

震骇”(见《晋书·刘琨传》)的重大挫折。【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有利地形已为敌人抢先列阵而占领,我军在后匆忙赶去交战,就会因为疲劳被动而被敌人所战胜。诚如兵法所说:“后到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西晋时期,司空刘琨派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实为刘琨所发晋军的总兵力数)进讨石勒。石勒将要率兵抵抗,有人向他建议说:“姬澹兵马精锐强盛,其锋芒锐不可当,因此我们应当构筑深沟高垒以挫折敌人锋锐,从而促使双方攻守形势发生变化,这样必定可以获得全胜。”但石勒却说:“姬澹部队远道而来,已经精疲力竭,实属乌合之众,缺乏统一号令,可以一战将其擒获,哪里还称得上精锐强盛!现在敌人已经来到,怎么可以放弃这个击敌的好机会呢?况且大军一经行动,又怎么容易中途退还!倘若姬澹乘我们退还之机而袭击我们,我们将处于自顾不暇的困难境地,哪里还能构筑深沟高垒以抗御敌人!你的这个建议实质是个不战而自取灭亡的办法。”石勒说完便杀了提建议的人,然后派遣孔苌为前锋都督,明令全军凡是后出战者一律处斩。于是抢先于山上设置疑兵迷惑敌人,分别埋伏两支部队。石勒亲率骑兵正面迎战姬澹军,刚一交战便伪装兵败而后退。姬澹挥军随后追击,石勒所设伏兵前后奋起,实施夹击,姬澹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

【原文】

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法曰;“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①晋司空刘琨②遣将军姬澹③率兵十余万④讨石勒⑤。勒将拒之,或谏曰:“澹兵马精盛,其锋不可当,且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攻守势异,必获万全。”勒曰:“澹军远来,体疲力竭,犬马乌合,号令不齐,一战可擒也,何强之有!寇已垂至⑥,胡可舍去,大军一动,岂易中还⑦!若澹乘我之退,顾乃无暇,焉得深沟高垒乎!此谓不战而自取灭亡之道。”遂斩谏者。以孔苌为前锋都督,令三军后出者斩。设疑兵于山下,分为二伏。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澹纵兵追之,〔勒前后〕伏发,夹击,澹大败而退。⑧【注释】

①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刘琨:晋将。魏昌(今河北定县南)人,字越石。西晋惠帝时,因其平定东平王司马懋有功,封广武侯,官至振威将军。愍帝即位后,拜司空,任大将军,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

③姬澹:亦称“箕澹”。北魏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人,字世雄。官至信义将军。

后率众归晋。刘琨以其为前锋讨石勒,兵败被杀。

④(姬澹)率兵十余万:此姬澹所率兵力数,出自《晋书·石勒记上》。但《晋书·刘琨传》则称:刘琨“悉发其众,命澹领步骑二万为前驱,琨自为后继”。据此可见,本篇所说的“刘琨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之数,当为晋北伐的总兵力数,而非姬澹前锋军的兵力数。

⑤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字世龙。青年时被掠卖到山东为奴,与汲桑等人聚众起义。后投汉刘渊为大将。晋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石勒败晋刘琨军时,仍为汉之大将。

⑥寇已垂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援又垂至”,今据史校改。

⑦岂易中还: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不宜易远”,今据史校改。此句意谓怎么容易中途退还。

⑧本篇史例出自《晋书·石勒记上》;又见《晋书·刘琨传》。

56。佚战【提示】本篇以《佚战》为题,旨在阐述胜仗之后如何防止松懈斗志、丧失警惕而导致失败的问题。佚,通“逸”,安闲也;放佚,谓放荡安闲,这里作“放松警惕”解。它认为,在打了胜仗之后,不可凭恃胜利而放松警惕,相反,则应当更加严阵以待,处逸犹劳,切实做到有备无患。战争的经验展示了这样一条规律:胜仗之后,往往是人们容易放松警惕的时候;而放松警惕,则极易为敌所乘而转胜为败。本篇正是从这一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提出了“不可恃己胜而放佚”和“佚而犹劳”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是十分可贵的。战国末期,秦将王翦奉命率军伐楚到达前线后,从当面敌情实际出发,采取了坚壁不战之策。他处逸犹劳,保持高度警惕。为了养精蓄锐以更有效地打败楚军,王翦一面“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一面组织部队大力开展以“投石超距”为内容的军事训练,把关心抚慰士卒生活同加强部队军事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为其后取得对楚作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不可依仗自己取得了胜利,就放纵部队以至丧失警惕,应当越发严加戒备以等待敌人的再次进攻,做到处于安逸的条件下,仍像在劳困的环境中那样常备不懈。诚如兵法所说:“有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才能避免祸患发生。”

战国时期,秦国将领王翦奉命率领六十万大军取代李信去攻打楚国。楚国获悉王翦增加了兵力来进攻,于是调集全国的军队来抗击秦军的进攻。王翦率军一到战场,就立即构筑坚固工事进行防守,不肯主动出战。楚军多次出兵挑战,秦军始终不出兵应战。王翦每天让士卒休养沐浴,改善伙食以抚慰关心他们,并且亲自同士卒一道用餐。这样过了很久,王翦便派人去询问:“军营中在作游戏活动吗?”回报说:“部队正在作投掷石弹和跳越障碍等活动。”听此报告后,王翦于是高兴地说:“士卒现在可以使用打仗了。”楚军因为屡次出兵挑战而秦军并不出兵应战,无奈只得向东撤退。王翦乘机出兵追击,命令精锐部队奋勇追杀,结果大败楚军。

【原文】

凡与敌战,不可恃己胜而放佚,当益加严厉以待敌,佚而犹劳。法曰:“有备无患。”

①秦王翦②将兵六十万代李信③击荆④,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荆兵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⑤【注释】

①有备无患:语出《左传·襄公十一年》。

②王翦:战国时秦国名将。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曾先后率兵攻破赵国、燕国和攻灭楚国,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

③李信:战国秦将。曾率兵击败燕军,俘虏燕太子丹。

④荆:古代楚国之别称。因其原建国于荆山(今湖北南漳西)一带,故名。另一说,秦称楚为荆是因避秦庄襄王子楚之讳。

⑤本篇《佚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佚战》补人。此篇史例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57。胜战【提示】本篇以《胜战》为题,乃继《佚战》之后,进一步阐述胜仗之后如何防止产生骄惰情绪的问题。它认为,在对敌作战中,如果打了胜仗,不可产生骄惰情绪,而应当日夜加强战备以防敌人袭击。这样,敌人即使来攻,我也不会遭到失败。本篇引自《司马法》的“既胜若否”一语,意思是,打了胜仗要像没打胜仗一样。其实质是告诫人们要警惕和防止胜利后的骄惰情绪的滋生。“骄兵必败”,这是军事斗争的客观真理。古往今来的战争实践经验证明,未有将骄卒惰而不导致作战失败的。特别是在打了胜仗之后,如不能正确对待胜利,往往容易产生骄傲,由骄傲而产生怠惰,由怠惰而放松警惕,最后必然为敌所乘而转胜为败。因此,胜仗之后,能不能保持“既胜若否”的思想和态度,乃是衡量将帅是否具有深谋远虑的重要标志。本篇正是从这个意义展开论述的。

秦末,反秦起义军重要首领之一的项梁,他在接连多次打了胜仗之后,所以反被秦军击败而身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他不能正确对待既得胜利,产生了严重的骄傲自满思想所致。他既“益轻秦,有骄色”,又不听取别人的正确劝谏,不败而何?这从反面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为将帅者始终保持“既胜若否”的清醒头脑和谨慎持重的思想态度,乃是巩固和发展胜利,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之一。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我军取得胜利而敌人遭到失败了,不可因此而骄傲怠惰起来,应当日夜严加戒备以防敌人来攻。这样,敌人即便敢于来犯,我军因有准备而不会发生危害。诚如兵法所说:“打了胜仗的时候,要像没有打胜仗那样(保持高度戒备)。”秦二世胡亥统治末年,反秦起义首领项梁派遣刘邦、项羽率兵从另一路攻打城阳,血洗了城阳全城。然后西进,又于濮阳东大破秦军,秦兵收缩退入濮阳城。这时,刘邦、项羽便转兵进攻定陶,继而向西攻占地盘而抵达雍丘,再次大破秦军,击斩了秦朝三川郡守李由,然后回军进攻外黄。义军接连打了几次胜仗之后,项梁更加轻视秦军,骄傲情绪溢于言表。

令尹宋义见此而规劝项梁说:“打了胜仗之后,如果将领骄傲、士卒怠惰的话,那就要失败了。现在我军士卒已初显怠惰之情了,而秦军兵力却在不断增强,这是我为您所担心的事。”项梁对此根本听不进去,竟派遣宋义出使齐国。宋义赴齐途中遇到了齐国使者高陵君显,问显道:“您将去会见武信君项梁吗?”回答说:“是的。”宋义劝他说:“我现在认定武信君必然要失败。您慢点去就可以免于一死,去快了就会祸及于自身。”秦朝果然调集全部兵马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并且大败楚军,项梁兵败身死。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敌人虽来,有备无害。法曰:“既胜若否。”①秦二世②时,项梁使沛公③、项羽别攻城阳④,屠之。西破秦军濮阳⑤东,秦收兵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⑥,因西略地至雍丘⑦,大破秦军,斩李由⑧,还攻外黄⑨。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梁弗听。而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⑩,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项梁死。⑾【注释】

①既胜若否:语出《司马法·严位第四》。

②秦二世:即秦始皇的次子,名胡亥。公元前210年即帝位,至公元前207年秦灭亡,在位仅三年。③沛公:即刘邦。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农民起义后,他于沛县起兵响应,故史称其为“沛公”。④城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襄城”、今据史校改。该地故址在今山东鄄城东南。

⑤濮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汉阳”,今据史校改。该地位于今河南濮阳西南。

⑥定陶:地名。位于今山东定陶西北。

⑦雍丘:地名,位于今河南杞县。

⑧李由:即秦朝丞相李斯之子,时任三川郡守。

⑨外黄:地名。位于今河南兰考东南。

⑩高陵君显:显,人名,姓氏不详;高陵君是封号。

⑾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58。败战【提示】

本篇以《败战》为题,旨在阐述打了败仗之后应当如何防止产生畏怯气馁情绪的问题。

它认为,打了败仗之后,不可因此而畏敌气馁,应当从不利之中看到有利的因素,从失败中接受教训,在切实做好再战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的基础上,为将帅者实施正确地组织指挥,选择击敌的有利时机,“候彼懈怠而击之”,就能反败为胜。本篇《败战》与前篇《胜战》是相反相成的姊妹篇,它们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如何防止胜骄败馁这一重要问题,并在继承《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须思害中之利”这一闪耀辩证法光辉的重要思想原则,强调从有利之中看到不利的因素,从不利之中看到有利的因素;强调从失败中接受经验教训,做好再战夺胜的各种准备;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等等。这些思想都是非常宝贵的。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八月,河间王司马颙遣兵与长沙王司马乂的洛阳之战,便是较好地体现败而不馁思想指导的战例。当时,进入洛阳的河间王的部将张方,已被长沙王司马乂击败而退入洛阳城,其部队正处于“人情挫衄,无复固志”的不利态势,其部将都劝张方乘夜逃跑了事。但张方并未因败而气馁,相反,他却以辩证的思维方法,汲取了失败的教训,看到了成功的因素。他从“兵之利钝是常事,贵因败以为成耳”的正确认识出发,积极做好再战的准备,并乘夜隐密进兵,出敌不意地一举击败了司马乂。而先前打了胜仗的司马乂却放松警惕,对敌人“不以为意”,结果在张方突然袭击之下,被迫仓皇出战,最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可悲下场。这一正一反例子,恰好说明了在任何情况下,为将帅者只有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清醒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取得胜利而我军遭到失败了,不可因此而畏敌怯战,务必思考不利之中的有利因素,应当整顿军备,修缮兵械,鼓励士气,等待敌人出现麻痹松懈之时,而不失时机地进攻它,就能夺取胜利。诚如兵法所说:“从不利中能够看到有利因素,祸患就可以解除了。”

西晋末年,河间王司马乂割据关中,他派遣部将张方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张方率兵自函谷关进驻河南郡,晋惠帝派左将军皇甫商率军抵抗。张方暗中出兵袭破皇甫商部,于是进入京师洛阳。司马乂奉惠帝之命讨伐张方于洛阳城内,张方部队望见惠帝乘坐的车子,于是向后稍退,(可是一退)张方竟然无法制止,其部众被打得大败,死伤的士卒充满大街小巷。

张方率领余众退守十三里桥,部队由于严重受挫,已经丧失固守再战的决心,多数人都劝说张方赶紧乘夜逃走。但张方却说:“作战的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但可贵的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转败为胜。我们现在要采取迫近敌人构筑工事的办法,但要做到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这就是兵法上所讲的出奇制胜的战法。”张方于是率众乘夜秘密前进,直抵距洛阳七里的地方构筑营垒。司马乂因为刚刚打了胜仗,便对张方所部不再介意,突然获悉张方营垒已经筑成,就匆忙出城应战,结果被打得大败而逃回。

【原文】

凡与敌战,若彼胜我负,未可畏怯,须思害中之利,当整励器械,激扬士卒,候彼懈怠而击之,则胜。法曰:“因害而患可解也。”①晋末,河间王颙②在关中,遣张方③讨长沙王④,率众自函谷⑤人屯河南⑥。惠帝⑦遣左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遂入洛阳。乂⑧奉命讨方于城内,方军望见乘舆⑨,于是少却,方止之不可得,众遂大败,杀伤满衢巷。方退壁于十三里桥⑩,人情挫衄,无复固志,多劝方夜遁。方曰:“兵之利钝⑾是常事,贵因败以为成耳。我更前作垒,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乃夜潜进逼洛阳城七里。又既新捷,不以为意,忽闻方垒成,乃出战,遂大败而还。⑿【注释】

①因害而患可解也:语出《孙子兵法·九变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②河间王颙:即司马颙,司马懿之侄孙,字文载,封河间王。晋惠帝时,镇守关中,官至侍中、太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为争夺政权,他派张方等率军攻入洛阳。

③张方:晋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人。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司马,曾率兵攻入洛阳,劫持惠帝去长安。官至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后为司马所杀。

④长沙王乂:即司马乂,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字士度,封长沙厉王。惠帝时,任抚军大将军,后于洛阳被张方所杀。

⑤函谷:即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战国秦置。新函谷关在今河南新安东,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移此,去故关三百里,故名新关,今遗址尚存。本篇指新函谷关。

⑥河南:指河南郡,汉置,西晋因之。治所洛阳。

⑦惠帝:即司马衷,晋武帝司马炎之第二子。公元290—306年在位。

⑧乂:此“乂”及此后之“乂”,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商”,今据史校改。

⑨乘舆:旧指帝王乘坐的车子。这里指晋惠帝所乘之车。

⑩十三里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十里桥”,今据史校改。该桥在洛阳城西,距城十三里,故名。

⑾利钝:谓顺利与不顺利。这里可作“胜败”解。

⑿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张方传》。

59。进战【提示】

本篇以《进战》为题,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可以采取进攻方式作战的问题。它认为,在确知敌人有可能被打败的条件下,就应当迅速而不失时机地向敌人发动进攻,这样就能取得胜利。本篇引录《左传》的“见可则进”一语,是说发现有战胜敌人的可能时就迅速发动进攻。这里所讲的“可”有两层意义:一就力量对比方面而言,一就时机选择而言。就是说,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上,我已具备击败敌人的优势兵力时,就要选择最佳时间而不失时机地向敌人发动进攻。显而易见,本篇以“见可则进”为据,继《攻战》之后,从把握战机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进攻作战的指导原则,这无疑是正确的。唐朝初年,地处漠北的东突厥不断南下袭扰,严重威胁唐朝北部边疆的安全。为消除边患,巩固国防,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调集十余万兵力,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统帅,以并州都督李勣等五将为行军总管,分道北出,向东突厥发动大规模进攻,经过多次作战,于次年二月在阴山一带给突厥军以摧毁性打击。唐军此次进攻作战的胜利,在军事上至少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从兵力对比看,突厥军在连遭唐军打击后,损失颇重,已呈劣势,而唐军则越战越强,处于优势地位,以优攻劣,必胜无疑。其二,从作战指导看,身为唐军统帅的李靖善于捕捉有利战机,适时组织部队对敌实施决战进攻。他利用唐使“慰谕”突厥从而造成其丧失警惕而“不虞官兵”的可乘之隙,采用突袭战法,出其不意地歼灭突厥主力于阴山,并活捉了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以上两点可以说明,此役是在“见可则进”原则指导下取得作战胜利的典型战例。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已经查明敌人有被打败的可能,就应当迅速出兵进攻它,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发现有可能战胜敌人的时机,就迅速向它发动进攻。”

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兵部尚书李靖出任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击败了东突厥,颉利可汗率众退保铁山,然后派遣使者到唐朝请罪,表示愿意举国归附。唐太宗命以李靖前往迎接。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朝见大唐皇帝,但内心里却犹豫不决,另有企图。李靖看透了颉利可汗的心思。此时,太宗诏命鸿胪卿唐俭等人前往突厥进行安抚和宣谕。李靖于是对他的副将张公谨说道:“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经抵达突厥,敌人必定会放心不疑。如果我们选派万名骑兵带上二十天粮食,从白道北出向它实施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取得我们想要取得的胜利。”张公谨不无疑虑地说:“皇帝已经如约接受突厥来降,而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一旦采取行动,敌人加害他们可怎么办?”李靖斩钉截铁地说:“战机不可错过,这正是汉初韩信能够击败齐国所采取的战法。像唐俭这些人牺牲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于是,李靖挥军疾速前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军一起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唐朝使者唐俭等人后,十分高兴,根本没有料想唐军会来进攻之事。李靖的前锋部队乘着大雾天气前进,当抵达距颉利可汗官署处所仅七里的时候,突厥兵才发觉唐军已经迫在眼前。颉利可汗慌忙拉出队伍还未摆好阵势之时,李靖指挥唐军猛烈冲杀,歼灭万余人,俘获十余万,活捉颉利之子叠罗施,杀死颉利之妻隋朝义成公主。颉利可汗单骑仓皇西逃,后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而献给朝廷。此战的胜利,为唐朝开拓了自阴山向北直至大沙漠一带大片土地。

【原文】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以捣之,无有不胜。法曰:“见可则进。”①唐李靖②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③走保铁山④,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以靖往迎之。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⑤粮,自白道⑥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⑦。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⑧,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⑨。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⑩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斩⑾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⑿,杀义成公主⒀。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之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⒁【注释】

①见可则进: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见可而进。”

②李靖:唐代著名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精兵法,善谋略。唐太宗时,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曾先后指挥唐军南灭萧铣、东平辅公祏、北击东突厥、西讨吐谷浑等重大作战,因其战功卓著而晋封卫国公。史载其一生撰著的兵书多达10余种,但大都失传了,现在仅有清人汪宗沂根据唐代杜佑《通典》等存录的部分内容而辑成的三卷本《李卫公兵法》流传于世。

③颉利可汗:东突厥最高统治者。名咄芯,启民可汗少子。在位期间(公元620—630年),屡扰唐朝边境,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被唐将张宝相俘送长安。

④铁山:位于阴山之北,在今内蒙古白云鄂博境内。

⑤二十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日”,今据史校改。

⑥白道:即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⑦韩信所以破齐也:即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说齐归汉,齐王为之所动,撤除屯守历城(今山东济南)防御汉军进攻的兵力。这时,韩信听从辩士蒯彻建议,乘齐无备一举袭破历城,进至临淄(今山东临淄北),齐王败走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⑧阴山:即今内蒙古境内之阴山。⑨随军:马本作“随车”,与史载不符,今从唐本。

⑩牙帐:即突厥颉利可汗官署处所。

⑾斩: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辕”,今据史校改。

⑿叠罗施:马本及汪本作“盅罗施”,唐本作“垒罗施”,皆误,今据史校改。

⒀义成公主:即隋义成公主,本为突厥处罗可汗之妻,处罗死后,其弟颉利可汗纳之为妻。

⒁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靖传》和《新唐书·李靖传》。

60。退战【提示】

本篇以《退战》为题,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采取退却方式以免遭敌打击的问题。它认为,在敌众我寡、地形不利,且难以力争胜的条件下,应当迅速退却,不与敌人决战。这样,就可以保全自己实力不受损失。本篇《退战》与前篇《进战》,是从相反相成的两个侧面,阐明了采取进攻和退却两种不同作战方式的主要依据条件,力戒战争指导者既要善于“见可则进”,又要善于“知难而退”。敌情和地形条件的不同,作战方式亦应不同。两篇强调从实际情况出发,能进则进,不能进则退,这里已经包含有“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作战指导思想,这是十分可贵的。

三国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三月,魏将曹爽“发卒十余万人”(见《资治通鉴·魏纪六》),自骆谷口进入蜀地汉中。当时蜀在汉中的兵力不满三万,从双方兵力对比情况看,魏军是蜀军的三倍多,但最后结局却是以魏军败退而告终。究其原因则在于魏军作战指导的失误,这主要表现在大将军曹爽单纯凭借其兵力上的优势,既忽视了长途跋涉的劳困和地形条件对己不利的因素,且又不听司马懿劝阻(据《三国志·魏书·曹爽传》载称:“宣王止之不能止”,下同),一意孤行,结果造成其“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的困难局面。最后他不得不采纳司马昭的建议而引军撤退。蜀将费祎乘机挥军疾趋三岭凭险截击,曹爽率部“争险苦战,仅乃得过,失亡甚众,关中为之虚耗。”(见《资治通鉴·魏纪六》)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军兵多、我军兵少,且地形条件对我不利,在单凭兵力不能与敌争胜的情况下,就应当立即撤退以避开敌人,这样就可以保全我军实力安然无损。诚如兵法所说:“作战中确知敌人难以战胜,就应及时撤退以保存实力。”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军曹爽奉命率军讨伐蜀国,司马昭为征蜀将军而随同前往,穿越骆谷后,进驻于兴势山。蜀将王平率兵乘夜偷袭魏军,司马昭命令所属部队坚守不动,王平未能得手而退回。司马昭提出建议说:“蜀国大将军费祎如果占据险要地形进行防守,我们前进却得不到交战的机会,强攻硬打又不可能奏效。因此,应当急速撤军,以后再作良图。”

曹爽听后,下令魏军撤退。蜀将费祎果然领兵迅速抢占了三岭险要地形,曹爽等人率军偷偷越过险阻,才得以撤回。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法曰:“知难而退。”①三国魏将曹爽②伐蜀,司马昭③同行出骆谷④,次于兴势⑤。蜀将王平⑥乘夜袭击,昭令坚卧不动,平退。昭谓诸将曰:“费祎⑦据险拒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急旋军,以为后图。”爽等遂退,祎果驰兵趋三岭⑧争险,爽等潜师越险,乃得过。⑨【注释】

①知难而退: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引自《军志》;又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

②曹爽:曹操之侄孙。字昭伯。魏明帝时,官至武卫将军。明帝病重之时,拜其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司马懿受遗诏同辅齐王曹芳。后因与司马懿争权被杀。

③司马昭:马本及各本皆作“司马懿”,显误,据《晋书·宣帝纪》和《三国志》之《魏书·三少帝纪》、《魏书·曹爽传》、《蜀书·后主传》、《蜀书·王平传》等书记载,此次曹爽率军伐蜀,不但皆无“司马懿同行”之说,相反,却称司马懿对此次攻蜀始终持劝阻态度,但结果是“止之,不可”(见《晋书·宣帝纪》;又见《三国志·魏书·曹爽传》:“宣王止之不能止”)。又据《晋书·文帝纪》载称:“大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指司马昭)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可见,随爽攻蜀者并非是司马懿,而是懿子司吴昭。故据《晋书·文帝纪》校改。④骆谷:狭谷名。位于今陕西周至县西南,谷长四百余里,地势险要,是关中通往汉中的交通要道。⑤兴势: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兴元”,今据史校改。兴势,即兴势山,位于今陕西洋县北。

⑥王平:蜀将。马本及各本作“王琳”,《晋书·文帝纪》作“王林”,皆误。今据《三国志·蜀书·王平传》和《资治通鉴·魏纪六》校改。

⑦费祎:蜀将。江夏鄳县(今河南信阳东北)人,字文伟。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为诸葛亮所推重,拜为参军、司马。亮卒,祎为后军师。蒋琬秉政后,祎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⑧三岭:即沈岭、衙岭、分水岭。均在今陕西周至西南之骆谷中。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文帝纪》。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