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二卷

11。众战【提示】

本篇以《众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我众敌寡情况下作战应当注意掌握的原则。它认为,对敌作战中,若兵力对比处于我众敌寡时,不能在险狭之地与敌决战,而须选择开阔平坦地域作战,这样才便于兵力展开,进退开合灵活机动。在冷兵器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古代,兵力数量的多少无疑是战胜攻取的基本条件,但地形条件的好坏利弊,也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客观因素。一个善于用兵的指挥员,不但应当懂得有什么兵力打什么仗,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还应懂得根据兵力和武器状况,选择适于己而不适于敌的有利地形条件。

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善于利用地形条件克敌制胜的战例是不胜枚举的,然而,不能根据兵力情况选择适宜地形条件而导致作战失败的,也是不乏其例的,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攻晋的淝水之战的惨败,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当时,苻坚恃众轻敌,把数十万大军摆在淝水一岸,由于地势狭窄,不利于大兵团机动,故当其前锋军稍向后撤,立即引起整个部队阵势大乱,完全失去自控能力。晋军乘机渡水,穷追猛打,大败秦军。苻坚以“众号百万”(《晋书·谢玄传》,下同)之师竟败给“众凡八万”的东晋军,这固然主要由于秦军士气低落、普遍厌战和苻坚骄傲轻敌所致,而在作战指导上,身为全军统帅的苻坚不善选择有利地形条件,把众多军队置于狭窄地段而难于机动,也是导致秦军惨败的一个原因。

【译文】

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可与敌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地域作战场,以便于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锣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至寿阳,并临淝水一岸而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境,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你们要能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周旋交战,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观战,不也是件乐事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当凭据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全必胜之策。”苻坚不以为然地说:“只管退军,让它渡河,(乘其渡河之中),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之。”苻融(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撤。不料部队因动而大乱,竟一退而不能停止。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顺利渡过淝水。晋军都督谢石率部进攻秦军张蚝所部,不利稍退,而谢玄和谢琰依然挥军奋击,与敌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原文】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①,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②晋太元③时,秦苻坚④进屯寿阳⑤,列阵淝水⑥,与晋将谢元⑦相拒。元使谓苻坚⑧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⑨,而我以铁骑数十万⑩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元与谢琰⑾、桓伊⑿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石军⒀拒张蚝⒁,小退。元、琰仍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⒂【注释】

①闻鼓则进:王本及汪本皆作“闻鼓则战”。

②用众进止: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

③晋太元:马本及诸本皆脱“太”,今据史补。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秦音淝水之战,即发生在太元八年(公元383年)。

④苻坚: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皇帝。氏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在淝水作战失败后,为羌族首领姚苌所擒杀。⑤寿阳:今安徽寿县。

⑥淝水:在今安徽合肥境内。⑦谢元:史载本作“谢玄”,因《百战奇法》原作者避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名讳(“玄朗”之“玄”)而援引时改“玄”为“元”。谢玄,东晋名将,宰相谢安之侄。曾受命组织北府兵以御前秦。淝水战后,他率军收复了徐、兖、青、豫等州大片土地。

⑧苻坚: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苻融”,今据史载校改。

⑨但却军,令得过:马本及诸本皆作“但却,无令得过”,显与原意相悖,故据史校改。⑩数十万: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数万”,今据史校改。

⑾谢琰:东晋宰相谢安之子,淝水之战时任辅国将军。

⑿桓伊:东晋谯国鑟e县(今安徽宿县西)人,字叔夏。初任淮南太守,后迁豫州刺史。淝水之战后,因功升任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都督。

⒀石军:即谢安之弟谢石所率之军。

⒁张蚝: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张耗”,今据史校改。

⒂本篇史例出自《晋书·谢玄传》。

12。寡战【提示】

本篇以《寡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我寡敌众形势下作战应注意掌握的原则。它认为,如以少数兵力对付众多敌军的时候,一定要利用黄昏时分,或者在草木丛生之地设伏,或者在险路隘口截击敌人,这样,作战就能胜利。山岳丛林、深沟险谷之地,是大部队难以展开兵力的地区,但对小部队来说,却是便于活动的杀敌战场。战争实践表明,以少量兵力对众多兵力的敌人作战,强攻硬拚是难以克敌制胜的,最好的办法是选择隐蔽、险要的地形,或设伏,或截击,这既可有效地保存自己,又易于达成突然袭击之目的。由此可见,本篇引录《吴子·应变》所揭示的“用少者务隘”的观点,乃是古代作战以少胜多的重要指导原则。

北朝西魏宇文泰击败东魏高欢进攻的渭曲之战,就是较好体现“用少务隘”原则的一个战例。当时,从双方兵力对比情况看,高欢军明显优于宇文泰军。但宇文氏面对强敌,并不畏怯,他及时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应敌对策,采纳了李弼的建议,先敌占领了渭曲险要之地,且“背水东西为阵”,设置伏兵以待高欢军,并以少量兵力诱敌入伏。高欢则恃众轻进,以至“卒乱而不成列”;宇文泰乘机击鼓,伏兵突然四起,采取正面进攻与两翼侧击相结合的战术,一举击败高欢,创造了“用少务隘”的成功战例。

【译文】大凡作战,如果是用较少的兵力抗击较多兵力的敌人,一定要选在日落黄昏时分,或者于草木深处暗设伏兵,或者在隘口险路截击敌人,这样作战必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使用小部队对敌作战时,务必选择险隘的地形条件。”

《北史》记载: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东魏将领高欢率军西渡黄河后,直逼西魏华州,因华州刺史王罴防守严密难克,不得不转兵渡过洛水,而驻扎在许原之西。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奉命率军抗击高欢军。宇文泰进至渭水之南,所征诸州之兵尚未会齐,诸将以敌众己寡为由,请求暂且等待高欢继续西进而观察形势再作决策。宇文泰则反驳说:“高欢倘若进至咸阳,民心将会动荡不安。现在乘其刚到立足未稳,正好可以攻击它。”于是,立即造浮桥于渭水之上,命部队携带三天口粮,以轻装骑兵迅速渡过渭水,而以运输部队自渭水南岸沿河向西运动。十月初一,宇文泰率军进至沙苑,距高欢军仅六十余里。高欢闻讯立即率军赶来。骑兵侦察员报告说高欢军即将到来,宇文泰马上召集众将商议对策。骠骑大将军李弼说:“因为敌众我寡,我们不可以在平坦开阔之地设阵同敌交战。从这里向东十里,有渭水一弯曲处,可以抢先占领该地以等待敌军。”宇文泰遂率军进至那里,且背靠渭水自东向西列阵,以李弼所部为右翼,以赵贵所部为左翼,命令士兵都把武器放倒在芦苇之中,听到鼓声立即奋起出击。黄昏时分,高欢率军到达这里,看到西魏军少,所部争相前进,致使部队混乱而不成战斗队形。当两军即将交战之际,宇文泰突然擂响战鼓,其部众闻声都骤然奋起出击。骠骑大将军于谨等将率主力直扑高欢军正面,李弼、赵贵率部从左、右两翼出击,将敌军分割为两段,以正面突击与两翼横击相结合的战术,一举大败高欢军。【原文】凡战,若以寡敌众,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法曰:“用少者务隘。”①《北史》: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将高欢②渡河③,逼华州④,刺史王罴⑤严守,乃涉洛,军于许原⑥西。西魏遣将宇文泰⑦拒之。泰至渭南,集诸州兵,未会⑧。诸将以众寡不敌,请且待欢更西以观之。泰曰:“欢若至咸阳⑨,人皆转搔扰。今其新至,可击之。”即造浮桥于渭南,军士赍三日粮,轻骑渡渭,辎重自渭南夹渭而西。十月壬辰⑩,至沙苑⑾,距齐军六十余里。高欢率兵来会。候骑告齐兵至,泰召诸将议。李弼⑿曰:“彼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阵⒀。此东十里,有渭曲⒁,可〔先〕据以待之。”遂进至渭曲,背水东西为阵,李弼为右拒,赵贵⒂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芦之中,闻鼓声而起。日晡⒃,齐军至,望见军少,争进,卒乱而不成列。兵将交,泰鸣鼓,士卒皆起。于谨⒄等以大军与之合战,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遂犬破之。”⒅【注释】①用少者务隘:语出《吴子·应变第五》。

②高欢:一名贺六浑。世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为鲜卑化的汉人。初参加杜洛周起义军,继归葛荣,后叛降尔朱荣。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势力,拥立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迫孝武帝西奔长安,别立元善见(孝文帝曾孙)为帝(孝静帝),迁都邺城,是为东魏。至此北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执魏政十六年,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追尊欢为神武帝。

③河:古代黄河的专称。南北朝以前,称“河”或“河水”,隋唐以后称“黄河”。

④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⑤王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王霸”,今据史校改。⑥许原:故址在今陕西大荔西北五十里。

⑦宇文泰:一名黑獭,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曾参加鲜于修礼起义军,继归葛荣,后降尔朱荣。北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西奔长安,他拥帝与高欢相对抗,为大丞相,执掌西魏朝政。死后,其子宇文觉代魏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追尊泰为文帝。

⑧未会: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来会”,今据史校改。

⑨咸阳:治所在今陕西泾阳。

⑩十月壬辰:即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的十月初一。⑾沙苑:故址在今陕西大荔南。

⑿李弼:北周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北魏永安初,从尔朱天光西讨,以功拜征虏将军,后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西魏文帝时,他归附文帝,官至太师,封赵国公。

⒀不可平地置阵: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不可争也,宜置阵”,今据史校改。⒁渭曲:即渭水之一弯曲处。⒂赵贵:北魏孝明帝时,任镇北将平。西魏时,被宇文泰任为大都督。北周闵帝时,封楚国公。

⒃日晡:即午后申时,亦即十五至十七时。

⒄于谨:北周洛阳(今属河南)人,字思敬,小名巨弥。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向宇文泰献都关中之策,为泰赏识,被任为大丞相府长史。大统元年(公元535年),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后,晋封燕国公。

⒅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周太祖本纪》。

13。爱战【提示】

本篇以《爱战》为题,旨在阐述将帅爱兵的重要性。这里的“爱”,与“恩”为同义词。它认为,作战中士卒所以宁愿冒死前进而不愿后退求生的,都是由于将帅平时实施恩惠的结果。只要将帅爱卒如同爱子,那么,士卒爱将也会像爱父一般。故在危难时,士卒无不情愿以拚死搏斗来报答将帅恩德的。士卒是武装力量的主体,军队战斗力的第一要素。战斗中没有广大士卒的奋勇杀敌,是无法取得作战胜利的。而要在战斗中充分发挥部队英勇杀敌的牺牲精神,要靠平时将帅对他们严格教育训练和切实关心爱护。因此,是否做到爱兵,乃是衡量将帅治军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本篇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从治军的高度阐述了将帅爱兵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很可贵的。

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曾涌现不少将帅爱兵的感人事迹,战国初期的魏将吴起,便是突出的一例。他把爱兵问题作为治军的重要内容来抓,其主要特点:一是能以普通一兵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做到与士卒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二是能够体察下情,关心士卒疾苦,身居将帅高位,竟亲自为卒吮疽,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所以,他所带出来的部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他在镇守西河郡地期间,曾身经大战七十六次,而获全胜者竟多达六十四次,堪称善戎能战的“常胜将军”。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吴起之所以成为战绩辉煌的著名将帅,主要是其“用兵廉平,得士卒心”的结果。这是很有道理的。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士卒之所以宁肯前进而死,却不愿后退而生的,这都是由于将帅平时对他们实行恩惠、爱护的结果。全军士卒深知将帅爱护他们如同爱子那样无微不至,那么,他们热爱将帅也会像热爱自己的父亲那样至敬至诚。所以,作战中尽管陷入危亡境地,却没有不愿以拚死奋战来报答将帅恩德的。诚如兵法所说:“将帅对待士卒如同对待自己的爱子,士卒可以同将帅在危难中生死与共。”

战国时期,魏国将领吴起出任西河太守时,能和最下层的士卒穿同样衣服、吃同样饭菜;睡觉时不铺垫软席,行军时不乘车骑马;亲自包扎携带军粮,替士卒分担劳苦。有个士卒长了脓疮,吴起为他吮吸脓汁。这个士卒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哭了起来。有人问她说:“你儿子不过是个士卒,而将军亲口为他吮吸脓疮,你为什么还哭呢?”她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往年吴公曾为他父亲吮吸脓疮,他父亲因此在作战中奋勇直前而不后退,结果就战死在沙场。如今吴公又为其子吮吸脓疮,我不知道他又会战死在什么地方。所以,我是在为他哭泣。”魏文侯鉴于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深得士卒拥护,就委派他为将镇守西河地区。在此期间,他先后同诸侯大战七十六次,而获全胜的作战有六十四次之多。

【原文】

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三军知在上之人爱我如子之至,则我之爱上也如父之极。故陷危亡之地,而无不愿死以报上之德。法曰:“视民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①战国②魏将吴起为西河守,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③,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或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④,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⑤以吴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⑥,与诸侯⑦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⑧。

【注释】

①视民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语出《孙子兵法·地形篇》。但“民”字原作“卒”。

②战国: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春秋”,今据史校改。③赢粮:赢,通“盈”;赢粮,谓装满粮食。

④旋踵:旋转脚跟,引申为转身后退之意。⑤文侯:即战国时期魏国建立者魏文侯,名斯。他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令,实行改革,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魏国成为当时强国。

⑥西河:郡名。战国魏置。辖境当今陕西东部的黄河西岸地区。

⑦诸侯:西周、春秋时期分封的各国国君。在其封疆之内,世代掌握统治大权,形成各自为政的许多诸侯国。

⑧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4。威战【提示】

此篇与前篇《爱战》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姊妹篇。《爱战》侧重论述将帅爱兵的重要性,《威战》则侧重阐述理兵从严的重要性,二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治军这个同一重要问题。它认为,士卒之所以敢于赴汤蹈火地去杀敌,是为将者执法如山、从严要求的结果;而士卒畏敌不前,则是将帅治军不严的表现。本篇引自《尚书·胤政篇》的“威克厥爱允济”

一语,意思是,从严要求(威)胜过(克)偏爱放任(厥爱),事情就能成功(允济)。军队打胜仗靠强大的战斗力,而强大的战斗力,是靠将帅平时对士卒的关心爱护和严格管理训练出来的。所以,对部队正确实施恩威并重的管理原则,历来是将帅治军所强调的重要问题。

春秋时期齐将司马穰苴在治军上是以恩威并重而著称于世的。他一方面执法如山,从严要求部队,对公然违犯军令的齐王宠臣庄贾处以斩首,“以徇三军”;一方面对士卒关怀备至,凡有关部队住宿、饮食、医病等问题,他都亲自过问安排。由千司马穰苴能够把对部队的关心爱护和从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所以他的部队战斗力强,士气旺盛,临战之际,人人“争奋出为之赴战”。齐军斗志昂扬的强大威势,迫使晋、燕入侵军闻风丧胆,不战先退。司马穰苴乘机挥军跟踪追击,收复了所有沦陷的国土,取得了自卫反击作战的重大胜利。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士卒之所以奋勇前进而不敢后退的,是由于畏惧将帅的威严而不畏惧敌人的缘故;如果敢于后退而不敢前进的,那是由于畏惧敌人而不畏惧将帅的缘故。将帅命令士卒赴场蹈火而不敢违抗的,是由于威严的军纪促使他们这样做的。诚如兵法所说:“威严的军纪克服了单纯的怜爱,作战就会取得成功。”

春秋齐景公执政期间,晋国攻打齐国的东阿和鄄城,而燕国则侵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齐国军队被打败了。齐景公非常忧虑这件事。大臣晏婴为此而向景公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为田氏门中偏房所生,可是此人论文韬能使众人归服,论武略可令敌人畏惧。希望君王用他试一试。”景公于是召见田穰苴,同他谈论用兵之事,非常高兴,就任命他为将军率兵抗击燕、晋入侵军。穰苴受任后,对景公说:“我本人一向地位低下,君王突然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加官于大夫之上,士兵不会服从,百姓不会亲近。人的地位低微就没有权威可言,因此,请求派一个为君王所宠信、全国所尊崇的人来作监军,才可以统军作战。”

于是,景公答应了他的请求,派宠臣庄贾为监军。田穰苴辞别了齐景公,与庄贾约定说:“明天中午于军营门会齐。”第二天,穰苴先赶到军营,设置了测日影的标竿和计时间的漏壶,以等待庄贾的到来。庄贾向以显贵而骄横,这次又认为穰苴所率士卒是他自己的军队,而他自己又是君王委派的监军,故对如约赴军之事不很着急在意。亲戚朋友为他送行,留他宴饮,到了中午时分他还没有到达军营。田穰苴便放倒测影标竿,撤掉计时漏壶,然后进入军营,检阅队伍,指挥士兵,宣布军纪。部署完毕,待到傍晚时分,庄贾才来到军营。田穰苴质问庄贾说:“为什么过了约定时间才到?”庄贾满不在乎地回答道:“不才受大臣和亲戚们盛情饯行,故留饮有所耽搁。”穰苴厉声指斥说:“身为将帅,接受命令的那一天,就应忘掉自己的家庭;亲临战阵指挥部队,就应忘掉自己的父母;擂鼓进击的紧急时刻,就应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侵入我国内地,国内人心动荡,士卒们日晒夜露于边境之上,君王为此睡不安稳,吃不香甜,百姓的性命都系在你的手里,还说什么送行呢?”说罢,就把军法官叫来,问道:“军法上对于约期而迟到的人,规定该怎样处置?”军法官回答说:“应当处斩。”庄贾这时才感到害怕起来,并立即派人飞马报告齐景公,请求解救。庄贾派出的人尚未返回时,田穰苴已按军法将庄贾斩首示众了。全军将士都震惊战栗不已。过了好久,齐景公所派使者手持符节乘车来救庄贾,径直冲入军营。田穰苴对使者说:“将领在军中执行军务,君王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他又问军法官,说:“军营中不准车马驰入,如今使者这样干,军法规定该怎样办?”军法官回答说:“应当处斩。”使者一听大为恐惧。但田穰苴却说:“君王的使者是不可以杀掉的。”于是,就斩了使者的仆人、砍断车子左边的车辕、杀了左边驾车的马匹,并向全军示众。田穰苴让使者还报齐景公,然后又继续布置军务。对于部队的行军宿营、掘井埋灶、士卒伙食、看病吃药等事宜,田穰苴都亲自过问和布置。他还把自己那份官俸粮饷全部拿出来,供士卒们享用,自己同士卒一样平分粮食,特别是照顾到那些体弱有病的士卒。三天之后率军出发,生病的士卒都请求跟随部队一同出征,大家奋勇争先地为报答将军的关怀而去战斗。晋军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撤兵而去;燕国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渡过黄河向北撤走,齐国的危急得以解除。田穰苴挥军追击,收复了所有沦陷的国土,然后率军凯旋而归。

【原文】凡与敌战,士卒前进而不敢退后,是畏我而不畏敌也。若敢退而不敢进者,是畏敌而不畏我也。将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者,是威严使然也。法曰:“威克厥爱允济。”①春秋齐景公时,晋伐阿、鄄②,而燕侵河上③,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④,曰:“穰苴虽田氏庶孽⑤,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乃召穰苴,与语兵事,大悦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亲,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⑥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军门。”穰苴先驰至军中,立表下漏⑦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贾乃至。穰苴曰:“何为后期?”贾对曰:“不佞⑧,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⑨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垂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⑩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返,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皆震栗。久之,景公遣使持节⑾救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问军正曰:“军中不驰,今使者云何?”对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杀其仆、车之左驸⑿、马之左骖⒀,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事。士卒次舍⒁、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⒂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以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⒃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渡河而解。于是,穰苴乃率众追击之,遂取所亡邦内故境,率兵而归。⒄【注释】

①威克厥爱允济:语出《尚书·胤政篇》。

②鄄(juàn):史载原作“甄”,《百战奇法》原作者援引时因避讳宋仁宗嫌名(“祯”)而改“甄”为“鄄”。鄄,今山东鄄城北。

③河上:指黄河南岸之沧、德二州北界。

④田穰苴:春秋齐国人,本姓田,为大司马,故又称司马穰苴,善于治军,深通兵法。

⑤庶孽:即庶子,旧时指妾所生之子。

⑥庄贾:春秋齐国大夫,景公之宠臣。

⑦立表下漏:谓立标竿以测日影,设漏壶以记时间。表,古代测日影时所立的标竿;漏,古代记时用的漏壶。

⑧不佞:犹言“不才”,自谦之词。

⑨援桴鼓:谓拿起鼓槌敲鼓。桴(?eū),鼓槌。

⑩军正:军中执法之官。

⑾持节:古代使者所拿作为凭证之物,节,符节。

⑿左驸:即车之左面的夹车木。驸,通“辅”,夹车木。

⒀左骖:即左面驾车的马。骖(cān),一车驾三马为骖。⒁次舍:即宿营。次,古代行军停驻一地谓之“次”。⒂拊循:安抚,抚慰。拊,同“抚”。

⒃最比:谓尤其照顾到。最,尤其,极为;比,及,到。⒄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15。赏战【提示】

本篇以《赏战》为题,旨在阐述奖赏制度在古代作战中的重要作用问题。它认为,在攻城作战中,士卒们之所以身冒矢石而争先登城,不避白刃格斗而争先赴战,都是由于悬以重赏的结果。这是不无道理的。所以,设奖行赏,乃为历代兵家治军用兵都十分重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奖赏的目的,在于激励斗志、鼓舞士气。运用得当,恰到好处,就能调动广大将士的积极性,提高部队战斗力。但是,如果运用不当,而造成赏之过滥,不该奖赏的而受赏,应该奖赏的而未受赏,那么,此种奖赏也可能变成追名逐利、瓦解士气的腐蚀剂。这是实行奖赏制度过程中,不可不加注意防止的问题。

三国时期的曹操,堪称是位善用奖赏制度治军用兵的军事家。他每次统军攻战,都把缴获来的贵重财物,全部分赏给有功的将士。对于功勋大而应当受到重赏的,他“不吝千金”;但对那些无功而妄图要赏的,他却“分毫不与”,在奖赏问题上由于做到了秉公无私,一丝不苟,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将士的积极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故能取得“每战必胜”的辉煌战绩。

【译文】凡在攻城作战中遇到高墙深壕,箭石交下如注的情势,要使士卒争先恐后地攀登城垣;当两军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格斗的时候,要使士卒奋不顾身地前赴后继,都必须悬以重赏来激励他们英勇杀敌,这样,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诚如兵法所说:“重赏激励之下,必有勇士涌现。”

东汉末年,大将曹操每当攻克敌人城镇的时候,对所缴获来的贵重财物,全部都用以奖赏有功将士。如果有谁勋劳显著而应当重赏的,即使赏赐千金也不吝惜;但对那些无功而妄想索赏的人,则一分一毫也不给。所以,曹操每次率军攻战都必定取得胜利。

【原文】凡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卒争先登;白刃始合,士卒争先赴者,必诱之以重赏,则敌无不克焉。法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①汉末大将曹操,每攻城破邑,得靡丽②之物,则悉以赏有功者。若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妄施,分毫不与。故能每战必胜。③【注释】①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语出《三略·上略》。

②靡丽:谓华丽贵重。③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裴松之注引《魏书》。

16。罚战【提示】

本篇以《罚战》为题,旨在阐述惩罚制度在治军中的运用及其作用问题。它认为,在对敌作战中,对于那些畏敌不前的加以惩处,就可以使部队临战敢进而不敢退,就可以打胜仗。惩罚与奖赏,是历代兵家治军用兵所常采用的相反相成的两种有效手段和措施。实践中运用得当,真正做到赏罚分明,恰到好处,就能提高士卒积极性,增强部队战斗力。本篇引自《司马法》的“罚不迁列”一语中的“迁列”意即移动行列,句义是说实施惩罚要就地执行。这就是说,惩罚不但严明、适变,而且要果断、适时。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惩一儆百、及时教育部众的作用,从而达到整肃军纪、提高战斗力的目的。阵朝大将杨素是以治军严整而闻名于世的。历来军队是有纪律约束的武装集团,只有维护铁的纪律,才能令行禁止,具有强大战斗力。杨素能够严格要求部队,对违犯军令者及时予以惩治,防止部队松散懈怠,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每战都专门“求人过失”而成批的杀人,特别是对于“不能陷阵而还者”,不问缘由,一律杀掉,这就不可取了。对广大士卒,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同时辅以必要地惩治。如果抛开说服教育的一面,单纯以惩罚为乐事,这种惩办主义的作法,非但不能达到整肃军纪,提高战斗力的目的,相反则极易激化矛盾,酿成事变,造成损失。此类情况,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是不乏其例的。这是应当引以为训的。

【译文】

大凡在作战中,要使士卒在与敌人遭遇时,敢于奋勇前进而不敢后退,而对于畏敌后退一步的,必须用重刑加以惩处。这样,就可以打胜仗。诚如兵法所说:“惩罚罪过要就地执行,绝不迁延姑息。”

隋朝时期,大将杨素治军严整。他的部队如有违犯军令的人,立即处斩,而绝不宽容

每当将要对敌交战之时,他就搜求犯有过失的士卒而立即杀掉,被杀的人多者一次上百人,少者也不下十数人。由于杀人太多,鲜血流遍帐前,而杨素却谈笑风生,若无其事。到了与敌对阵交战之时,他先令三百人进击敌人,若能攻陷敌阵也就罢了,如果不能冲破敌阵而活着回来的,不论多少都全部杀掉。然后又派二三百人再去进攻,对于不能陷阵而生还者仍如旧法全部杀掉。将士们因此而震惧,人人抱定必死之志奋勇杀敌,所以每战都能获胜。【原文】

凡战,使士卒遇敌敢进而不敢退,退一寸者①,必惩之以重刑,故可以取胜也。法曰:“罚不迁列。”②隋大将杨素③,御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每将对敌,辄求人过失而斩之,多者百余人,少者不下十数人。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对阵,先令三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阵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又令二三百人复进,还如向者。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④【注释】

①退一寸者:马本及诸本均无“退”字,根据前后文义,疑脱,故补。

②罚不迁列:语出《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

③杨素:隋代名将。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字处道。士族出身。初事北周武帝,官至车骑大将军。后从隋文帝灭陈作战有功,官至上柱国,封越国公。他与晋王杨广交厚,曾参予杨广谋篡活动。杨广即帝位后,改封其为楚国公,官至尚书令、司徒。

④本篇史例出自《隋书·杨素传》。

17。主战【提示】

本篇以《主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本土上实施防御作战的“主军”应注意掌握的问题。

在人类战争史上,大凡处于战略进攻的一方,其实力往往比处于战略防御的一方,要强大得多。在强敌进攻的形势下,防御一方怎样才能打败进攻之敌而最终夺取战争的胜利,这常常是战争指导者所极为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本篇正是从战略防御作战的角度,提出不要轻率、过早地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而要采取“保城备险”以消耗敌人、“绝其粮道”以困敝敌人的方针,然后待敌疲惫不堪之时,再集中兵力歼灭它。这对力量弱小而处于防御地位的一方,无疑是比较稳妥可行的正确作战方针。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后燕慕容德破北魏拓跋珪进攻的邺城防御作战,就是较好地体现上述作战方针的一个成功战例。从当时的战略态势看,是魏攻燕守;从双方兵力对比看,是魏众燕寡。燕军统帅慕容德在取得击败魏军前锋部队的初战小胜后,打算乘胜大举反攻,与魏军主力决战。但别驾韩?却认为决战条件不成熟,他根据“魏不可击者四,燕不宜动者三”(《晋书·慕容德记》,下同)的对双方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提出了“深沟高垒,以佚待劳”,积蓄力量,伺机决战的正确方针。慕容德采纳了韩?的战略主张,于是召还部队,固守邺城,并亲自抚慰将士。因此,全军上下,“人感其德,皆乐为致死”。其后,乘魏军内部矛盾激化而“各引军潜遁”的有利时机,慕容德及时派将率军追击,结果大败魏军,取得了邺城保卫战的胜利。

【译文】

大凡战争,如果敌方入侵我境,我方在本土实施防御作战时,不可轻易与敌决战。为使我军安全无危,鉴于士兵恋乡易散,应当征集丁壮,储备粮谷,保卫城镇,守险拒敌,断敌粮道。从而使敌人欲战不能,粮草不济,待它完全陷入困疲不堪之时,再出兵反击它,必定能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

《晋书》记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亲率大军进攻驻守邺城的后燕大将慕容德,魏前军拓跋章部被后燕军所击败。慕容德打算乘胜再攻击北魏军,他的别驾韩?进见说:“古人用兵打仗,都是首先搞好战略谋划,然后再出兵攻战。现在,对魏军不能攻击的理由有四条,而我军不宜轻易行动的理由有三条。”慕容德问道:“都是些什么理由?”韩?回答说:“魏军远离本土入侵我境,利于在平原旷野与我速战速决,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一条理由;魏军深入我京都附近,已经置于死地必定拚命奋战,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二条理由;魏军前锋遭到挫败,其后续部队必然固守阵地,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三条理由;魏军众多,我军寡少,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四条理由。而我军是在自己国土上作战,士兵恋乡容易逃散,这是我军不宜轻易出击的第一条理由;倘若出击而不胜,军心势必动摇,这是我军不宜轻易出击的第二条理由;我们的护城壕尚未修好,敌人来攻,我无法防守,这是我军不宜轻易出击的第三条理由。上述诸点,都是兵家所忌讳的问题。因此,不如凭据深沟高垒,固守防御,以逸待劳。魏军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自然困难异常,而就地解决则现在野外又无粮食可以掠夺。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因为消耗过大,而使士兵困毙增多。魏军长时间出征在外,其弱点就会逐渐暴露无遗,那时我军乘机奋起攻击它,便可以取得胜利了。”

慕容德听了韩?的一席话后,十分赞赏地说道:“你所讲的这些话,真像张良、陈平为刘邦所献的谋策啊!”【原文】

凡战①,若彼为客、我为主②,不可轻战。为吾兵安,士卒顾家,当集人聚谷,保城备险,绝其粮道。彼挑战不得,转输不至,候其困敝击之,必胜。法曰:“自战其地为散地。”③《晋书》④:后魏武帝⑤,亲征后燕慕容德⑥于邺城⑦,前军⑧大败绩。德又欲攻之,别驾韩?进曰:“古人先决胜庙堂⑨,然后攻战。今魏不可⑩击者四,燕不宜动者三。”德曰:“何故?”曰:“魏垂军⑾远入,利在野战,一不可击也。深入近畿,致其死地,二不可击也。前锋既败,后阵必固,三不可击也。彼众我寡,四不可击也。官军自战其地,一不宜动。动而不胜⑿,众心难固,二不宜动。城隍⒀未修,敌来无备,三不宜动。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沟高垒,以佚待劳。彼千里馈粮,野无所掠,久则三军靡费⒁,则士卒多毙,师老衅生,起而图之,可以捷也。”德曰:“?别驾之言,真良、平⒂策也。”⒃【注释】

①凡战:马本及诸本皆作“凡敌”。从前后文义看,且对照下篇《客战》起句,当为“凡战”,故改。

②若彼为客、我为主:这里所说的“主”与“客”,乃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军事术语,一般指在本国实施防御作战的军队为“主军”,而深入敌国实施进攻作战的军队为“客军”。

③自战其地为散地: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谓“散地”,是指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由于官兵思乡恋土,易于逃散,故称此种作战地区为“散地”。

④《晋书》: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北史》,今据史校改。⑤后魏武帝:即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⑥慕容德:十六国时期南燕国的建立者。鲜卑族,慕容垂之弟。慕容垂建立后燕,封他为范阳王。其后北魏攻占河北,后燕被截成南北两部。慕容德率众南迁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称王,后又东取广固(今山东益都东北),占有今山东一带称帝立国,史称“南燕”。

⑦邺城:十六国时属后燕地,位于今河南安阳东北。⑧前军:指北魏将领拓跋章所率进攻邺城的前锋部队。

⑨庙堂:古代帝王祭祀和商议军国大事的地方。出战之前,必先议决于庙堂之上,然后出兵攻战,因之又称谋划战事为“庙算”。

⑩不可:马本及诸本皆作“不宜”,既与下文四个“不可”不一致,又与史载原义不符,故据史校改。⑾垂军:史载原作“悬军”,《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玄”)而援引时改“悬”为“垂”。

⑿动而不胜:马本脱“动”,今从唐本。

⒀城隍:即护城壕。

⒁靡费:耗费。

⒂良、平:指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陈平。

⒃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慕容德记》。

18。客战【提示】

本篇以《客战》为题,旨在阐述深入敌境实施进攻作战的“客军”应注意掌握的问题。

它认为,进攻固守本土的敌人,只有深入敌境纵深地区作战,才能战胜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战胜。因为,这是由于深入敌境纵深地区,士卒无路可逃,只能拚死作战;敌人在本国作战因思乡恋土容易逃散的缘故。“深入则专”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说,深入敌境纵深地区,就能专心致志地对敌作战。战争的地理条件,虽然是影响部队作战心理的一个因素,但决定军心士气消长的,主要是战争的性质和目的。本篇取义于《孙子兵法》的有关思想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地理条件对部队作战心理的影响作用,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然而,如果仅仅看到地理条件对军心士气的影响,而忽视战争性质和目的对军心士气消长的决定性作用,这就失之偏颇了。对此是不可不加注意的。

西汉初年,汉将韩信攻赵的井陉之战,赵军的失败,主要是由于赵军主帅陈馀作战指导失误造成的。当时,陈馀率众号称二十万,从兵力对比看,明显优于汉军(数万),他恃众轻敌,急欲同汉军决战。谋臣李左车根据汉军“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和千里运粮、供应困难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深沟高垒、坚壁不出的方针,以奇兵迂回汉军背后,夺其辎重,断其粮道,置汉军于“前不得斗,退不得还”(见《史记·淮阴侯列传》,下同)的困难境地,然后伺机决战,必能获胜。但是,身居主帅之位的陈馀却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为辞,拒绝了李左车的正确战略主张,从而失去了固守待机、以计取胜的条件。而汉军主帅韩信正是利用了陈馀恃众轻敌、急于决战的骄躁心理,采取正面列阵诱敌出战与设伏袭占敌营相结合的指导方针,一举歼灭赵军,击斩陈馀,活捉了赵王歇,创造了“客军”深入敌境实施进攻作战的成功战例。

【译文】

大凡战争,如果敌方是在本土防守,而我方处于进攻地位时,就务必要深入敌国腹心地区。深入其腹心地区,就会使敌人不能取得胜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客军”深入敌国腹心地区,因无返顾之路,只能拚命进击;而“主军”处于本国作战,士兵思乡恋土,易于逃散致败的缘故。诚如兵法所说:“深入敌人腹心地区作战,将士就会专心致志地去杀敌。”

西汉初年,韩信与张耳奉刘邦之命率兵数万,企图东下井陉,进攻赵国。赵王歇和辅佐他的成安君陈馀调集部队扼守井陉口,号称二十万众。广武君李左车劝成安君陈馀说:“听说汉将韩信从黄河西岸东渡,俘虏了魏王豹,活捉了夏悦,刚刚血洗了阏与。如今又以张耳为辅佐,商议要攻占赵国,此是乘胜而离开本国实施远征,其兵锋所向是不可阻挡的。但我听说,从千里以外运送军粮,士兵就会面有饥色;临时打柴割草而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如今井陉这条道路,车辆无法并列通行,骑兵不能并排行走,汉军行进在数百里的狭长道路上,他们的运粮车势必落在部队之后。希望您暂且拨给我奇兵三万人,抄小路拦截他们的辎重粮草;而您就凭据深沟高垒,固守防御,不与其交战。这样,他们向前无法交战,退后无法撤兵,我用奇兵切断其后路,使他们在野外掠不到粮草,不出十天,韩、张两将之头就会悬挂在将军的指挥旗下。希望您能认真考虑我的计策,不然的话,必将为他们所擒获。”成安君陈馀自以为正义之师不使用诈谋奇计,根本不采纳李左车的计策,其后果然被韩信部队所杀。

【原文】

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务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谓客在重地①,主在散地②故耳。法曰:“深入则专。”③汉韩信④、张耳⑤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⑥击赵。赵王⑦及成安君陈馀⑧聚兵井陉口,众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⑨说成安君曰:“闻汉韩信涉西河⑩,虏魏豹⑾,擒夏悦⑿,新喋血阏与⒀。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⒁,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⒂,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⒃,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⒄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能斗⒅,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十日,两将之头可悬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则,必为所擒。”成安君自以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果被杀。⒆【注释】①重地:《孙子兵法》所使用的军事术语。谓深入敌境,背后有许多敌人城邑的地区。

②散地:《孙子兵法》军事术语。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轻地”。据《孙子兵法·九地篇》称:“主军”乃是“自战其地”,而“自战其地为散地”,故改。

③深入则专: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④韩信:西汉初名将。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初从项羽,后归刘邦,被任为大将。楚汉战争中,刘邦采其策,攻占了关中。刘邦在荥阳、成皋间与项羽相持时,派韩信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齐,占据黄河下游地区,被封为齐王;不久率军与刘邦会合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汉朝建立,改封其为楚王。后因被告谋反,为吕后所杀。

⑤张耳:秦末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陈胜起义时,他与陈馀从武臣北定赵地,武臣为赵王,他为丞相。陈胜起义失败后,他受项羽分封为常山王。后因与陈馀有隙,弃项投刘邦,改封赵王。

⑥井陉:故址在今河北井陉西北。⑦赵王:即赵王歇。

⑧陈馀:秦末大梁人。陈胜起义后,奉命与张耳从武臣进占赵地。

武臣被杀后,他与张耳共立旧贵族赵歇为王;后迫走张耳,自为代王。

在韩信破赵之战中兵败被杀。

⑨李左车:西汉初赵王歇之谋士。

⑩西河:指黄河。

⑾魏豹:战国时魏国贵族。秦末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杀,豹逃至楚,借兵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封豹为西魏正,后为韩信所虏杀。

⑿夏悦: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七月,夏悦奉陈馀命与张同往说齐王田荣共击常山王张耳,大破之。其它事迹不详。⒀阏与:古邑名。战国韩地,后属赵。故址在今山西和顺。⒁远斗:马本及唐本皆误作“远阏”,今从王本、汪本。

⒂樵苏后爨:谓打柴烧饭。樵苏,打柴割草;爨(cuàn),烧火煮饭。

⒃方轨:两车并行谓之方轨。

⒄间道:偏僻小路。⒅斗:马本及诸本皆作“进”,不尽原义,故据史校改。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19。强战【提示】

本篇以《强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我强敌弱形势下作战所应注意掌握的原则和方法。它认为,在对敌作战中,如果我军兵力强大时,应当伪装成兵力弱小之状,以引诱敌人前来与我决战,我则以精锐部队实施突然袭击,就一定能打败敌人。本篇所引“能而示之不能”系《孙子兵法·计篇》中提出的用兵“诡道十二法”之一,实质是孙子“示形致敌”指导原则下用以隐蔽自己实力,调动敌人就范,集中优势兵力,实施突袭歼敌的一种手段。这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是常为兵家所采用的有效战法之一。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李牧在戍守北部边境期间,就是采用此种“能而示之不能”战法击败匈奴入侵军的。当时,李牧在加紧操练兵马,积极做好防御准备的前提下,严格规定部队:对入侵掠夺的匈奴兵,只准退守固垒,不准主动出击。他采用这种隐强示弱的方法,不仅迷惑了匈奴人,以为他怯懦弱小,而且还瞒过了赵王,误认他畏敌怯战。其后,李牧乘匈奴入侵军骄纵不备之际,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击败入侵的匈奴军,使赵国北部边境出现了十几年的和平安定局面。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我军兵多力强,可以伪装成兵力怯弱以诱惑敌人,敌人必定轻率前来与我交战,我便乘机出动精锐部队攻击它,敌人就一定会被我打败。诚如兵法所说:“能够打时而伪装成不能打。”战国末期,赵国将领李牧常年驻守代郡、雁门郡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官吏,收取的租税全部送到他的府署,作为养兵的经费。每天宰杀几头牛供部队食用,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台,多派间谍侦察敌情,给战士以优厚待遇,并规定说:“匈奴如果入侵边境进行抢掠时,大家应立即退入营垒坚守,倘若有人胆敢捕捉匈奴兵,一律处斩不赦。”因此,匈奴每次入侵抢掠,他的部队都退入营垒坚守,不同匈奴兵交战。像这样一连好多年,边境上没受什么伤亡和损失。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不变。于是,赵王召回了李牧,另派他人取代李牧为将。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致使边境地区无法耕种和放牧。于是,赵王又去请李牧出任边帅。李牧推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不得不强行起用李牧统率边兵。李牧说:“如果一定任用我,只有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办法行事,我才敢接受任命。”赵王答应了。李牧于是到了边境,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匈奴兵来犯一无所获,但他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守边士卒每天都得到赏赐,却不用他们打仗,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于是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挑选曾获重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会拉弓射箭的射手十万人,然后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又大纵牲畜,让人民满山遍野地放牧。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装不胜,故意丢弃几千人而退走。匈奴首领单于得此消息后,立即亲率大军入侵赵国边境。李牧布设很多奇阵,指挥赵军展开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军,把他们打得大败,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单于仓皇远逃。此后十余年间,匈奴不敢再犯赵国边境。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法曰:“能而示之不能。”①战国赵将李牧②,常居代、雁门③,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④皆输入幕府⑤,为士卒费。日击数牛享士,习骑射,谨烽火⑥,多间谍,厚⑦遇战士,约曰:“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盗,辄入收保,不与战。如是数岁,无所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谓⑧李牧,李牧如故。赵王召之,使人代牧将。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于是,复请牧。牧称疾,杜门不出,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若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遂往,至,如故约。匈奴来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一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⑨五万人、控弦者⑩十万人,悉勒兵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来,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以击之,大破之,杀匈奴十万余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犯赵边。⑾【注释】

①能而示之不能:语出《孙子兵法·计篇》。②李牧:战国末赵国名将。长期驻守赵国北部边境,甚得军心,曾率军打败东胡、林胡、匈奴。赵王迁三年(公元前233年),因率军击败秦军有功,被封为武安君,后因赵王中秦国反间计被杀。③代、雁门:代,郡名,地处今河北蔚县一带;雁门,郡名,地处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④市租:马本及唐本皆作“下租”,今从王本和汪本。市租,谓收取租税。

⑤幕府:古代将帅出征,所设府署以帐幕搭设而成,故称将帅之府署为“幕府”。后世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如明清的督抚衙门,也称“幕府”。

⑥烽火:马本及唐本、汪本皆误为“风火”,今从王本。烽火,古代边防报警设施。当敌人入侵时,即在边境所筑的高台(烽火台)上烧柴或点燃狼粪以传报敌情。

⑦厚: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后”,今据史校改。

⑧谓:史籍原作“让”,《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英宗父名(“允让”之“让”)

援引时改“让”为“谓”。⑨百金之士:指敢于冲锋陷阵而获得重金奖赏的勇士。

⑩控弦者:指会拉弓射箭的射手。

⑾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0。弱战【提示】

本篇以《弱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敌强我弱形势下作战应注意掌握的原则和方法。它认为,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对敌作战,要用“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的办法,伪装成强大的样子,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虚实、强弱之势,因而也就不敢轻易同我交战。这样,我军就可安全撤退,远离危险。本篇援引《孙子兵法·势篇》的“强弱,形也”一语,原意是,军队的强大或者弱小,是由敌我双方实力对比的大小所显现的。但本篇这里则转意为,兵力的强弱,是可以用“示形”之法伪装的。军事实践的经验表明,战争不但是实力的较量,同时也是智慧的竞赛。在一定物质力量的基础上,要打败敌人,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指导的能动作用,在运谋斗智上胜敌一筹。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内容的“示形”方法,以达到欺骗敌人、迷惑敌人乃至战胜敌人之目的,这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是经常被采用的一种有效战法。

东汉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汉将虞诩就是运用“弱而示强”之法战胜羌兵的。虞诩奉命率部出任武都太守,以解羌兵进攻武都之危,结果被羌兵拦截在陈仓、崤谷一带不得前进。当时,从双方兵力对比看,羌兵优于汉军,在此众寡不敌的形势下,虞诩首先采取虚张声势之法,故意扬言已向朝廷请求救兵,但必须等到救兵一到才能进发,以此麻痹和松懈羌兵;继则乘羌兵四处抄掠而兵力分散之机,日夜兼程,急速向武都进发,并在途中采取“增灶示强”之法,进一步欺骗和迷惑羌兵,使其无法摸清汉军的虚实,从而摆脱了羌兵的追击,顺利到达了武都郡。其后,虞诩所以能以“兵不满三千”(见《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下同)之数,而击败“万余”羌兵对武都的进攻,这主要是由于虞诩运谋斗志胜过羌兵的结果。当时,有人以“孙膑减灶而君增之”为辞,向虞诩提出疑问。但虞诩回答得好:“孙膑见(现)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虞诩此种不为古代成法所拘泥,善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战法的作战指导,是值得后人效法的。

【译文】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时,必须多设旗帜,加倍增筑锅灶,伪装成强大之势以迷惑敌人,使它无法摸清我军多少、强弱之实情,敌人就必定不敢轻易向我进攻,我便可以迅速撤离,使全军摆脱危险境地。诚如兵法所说:“兵力的强弱,是可以用‘示形\\’之法伪装的。”东汉安帝时期,地处西北的羌族举兵反叛,寇掠武都郡。临朝执政的邓太后以虞诩有将帅之才略,升任他为武都太守而令其率兵西行平叛。羌人首领率众数千人,阻截虞诩于陈仓、崤谷一带;虞诩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为了麻痹羌人,虞诩扬言他已上书皇帝请求援兵,只等援兵一到就进发。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分兵到附近各县进行抢掠。虞诩乘其兵力分散的有利时机,率兵疾速西进,日夜兼程赶路,一昼夜行进二百里,并命令部队官兵每人各造两个锅灶,每天增灶一倍;羌兵见此情形而不敢逼近虞诩部队。有人问道:“孙膑围魏救赵时是采用逐日减灶之法欺骗魏军的,而您却是用的逐日增灶之法;兵法上讲一日行军不得超过三十里,以防不测,而今我们却走了二百多里。这是为什么?”虞诩回答说:“敌人兵多,我军人少;敌人见我军锅灶逐日增多,必定认为诸郡救兵来参战了,兵力增多而行军速度又快,敌人必然不敢追赶我们。孙膑是故意向敌人显现自己力量弱小,而我现在是向敌人伪示自己力量强大。(两者所用战法之不同),这是各自所处的态势不同的缘故。”

【原文】

凡战①,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法曰:“强弱,形也。”②后汉③,羌胡反,寇武都④,邓太后⑤以虞诩⑥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⑦、崤谷⑧,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⑨。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行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⑩【注释】

①凡战:王本和汪本皆作“凡与敌战”。

②强弱,形也:语出《孙子兵法·势篇》。

③后汉:指东汉。

④武都:郡名。汉武帝时置。东汉时郡治在下辨(今甘肃徽县西)。

⑤邓太后:即东汉和帝刘肇之皇后,名绥。和帝死后,她先后立殇帝刘隆(和帝少子)、安帝刘祜(章帝孙),临朝执政十余年。

⑥虞诩:东汉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字升卿。安帝时,始为朝歌(今河南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

⑦陈仓:古县名,秦置。因山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宝鸡东。

⑧崤谷:即散关,亦称大散关。位于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是自陈仓出陕入川的交通要道,向为兵争要地。⑨兼行百余里:马本及唐本“兼行”后有“日行”,显系衍文,今据史载删除。兼行,谓两倍行程,故“兼行百余里”,实际行程当为二百余里。

⑩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