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九卷

81。声战【提示】

本篇以《声战》为题,取其虚张声势之义,旨在阐述进攻作战中采用“声东击西”战法的重要作用问题。它认为,采用“声东而击西”战法进攻敌人,就可以使敌人不知从何处对我进行有效防守,从而便可为我造成歼敌的有利条件和可乘之机。“声东击西”战法,实际上是一种佯动误敌手段。采用此法,往往可以诱使敌人上当和调动敌人就范,进而达成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作战效果。因此,在古代战争中,“声东击西”便成为兵家经常用以进攻敌人的有效战法。东汉初年,汉将耿弇攻取临淄与西安两地的作战,就是巧妙运用此法而获胜的。

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月,建威大将军耿弇在取得平定济南的作战胜利后,继而率军向割据势力张步发动进攻。当时,张步率军驻守于剧县,为了阻截汉军攻势,他一面急令其弟张蓝率领精兵二万进驻西安,一面又令其所隶诸郡太守集兵万余坚守临淄,企图以相距仅四十里的两城构成犄角之势,来阻挡汉军的进攻。此时,耿弇率军已进至画中,恰在西安与临淄两城之间。他从“西安城小而坚,且蓝兵又精,临淄虽大而易攻”的敌情实际出发,采取了声言攻西安而实攻临淄的“声东击西”战法,出敌不意地首先攻占了守备薄弱的临淄。结果,敌人临淄一失,西安守敌顿形孤立。在此形势下,张蓝被迫放弃西安而逃住剧地张步处,耿弇兵不血刃地进占了西安,取得了“击一而得二”的重大胜利,从而为汉军此后彻底平定张步割据势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译文】

大凡作战中所说的“声战”,就是用虚张声势的佯动战法来迷惑敌人。声言攻其东而实际击其西,声言攻其彼而实际击其此。这样,便可迫使敌人不知道究竟从哪里进行防守;而我军真正所要进攻的,恰是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诚如兵法所说:“善于实施进攻作战的军队,能使敌人不知道怎样防守。”

东汉建武五年,大将耿弇率军同割据势力张步相对抗。时据守剧县(今山东昌乐西北)的张步,派遣其弟张蓝率领精锐部队二万人进驻西安,并令其所辖诸郡太守集中兵力万余人驻守临淄,两城相距四十余里。耿弇率军进至画中,此地位于西安与临淄二城之间。耿弇侦察知道西安城小而坚固,且有张蓝精锐部队防守;临淄城虽大却容易攻取。于是,耿弇责令诸将集会一处,宣布说五天后进攻西安。张蓝获此消息后,昼夜严加戒备。到了第五天,耿弇命令全军将士提前于半夜起床吃饱饭,天亮时候进至临淄城下。这时,护军荀梁等人在攻打临淄的问题上同耿弇发生了争执,他们认为应当迅速攻打西安。耿弇分析指出说:“不能先打西安。因为西安的守敌听说我军要进攻他们,已经昼夜加紧守备;我们现在进攻临淄乃是出其不意,必使该城守敌惊慌失措,猛攻一天就可破城。攻克临淄,西安就陷入孤立境地,张蓝因与张步之间交通断绝而成孤立无援之敌,因此必定又将弃城逃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箭双雕的战法。如果先攻西安,不能很快攻克,顿兵于坚城之下,必会给我军造成更多伤亡。纵然能够攻克西安,张蓝率兵逃往临淄,与该城守军合兵协力,便可寻机向我发动进攻。我军深入敌境作战,没有后方供应,十天之内,不经交战便将陷入困境。诸位所谈意见,看不到有何恰当可取之处。”于是,耿弇挥军进攻临淄,半天即攻克,进占了该城。张蓝听到这个消息后,果然率兵逃跑了,汉军不战而得西安。

【原文】

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法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①后汉建武五年,耿弇与张步相拒,步使其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②,诸郡太守合万余人守临淄③,相去四十余里。弇进兵画中④,居二城之间。弇视西安城小而坚,且蓝兵又精;临淄虽大而易攻,乃敕诸将会,俟五日攻西安。蓝闻之,日夜为备。至期,弇敕诸将夜半皆蓐食⑤,会明至临淄。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弇曰:“〔不然〕。西安闻吾欲攻之,日夜备守;临淄出其不意,至必惊扰,攻之则一日可拔。拔临淄则西安孤,张蓝与步隔绝,必复亡去,所谓击一而得二者也。若〔先〕攻西安,不卒⑥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纵能拔之,蓝帅兵奔还临淄,并兵合势,观人虚实,吾深入敌地,后无转输⑦,旬日之间,不战而困。诸君之言,未见其宜。”遂攻临淄,半日拔之,入据其城。张蓝闻之,果将兵亡去。⑧【注释】

①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西安:县名。故址在今山东桓台东。③临淄:县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北。

④画中:邑名。东汉时又称“棘里亭”,位于今山东临淄西。

⑤蓐食:据《方言》云:“蓐,厚也。”蓐食,谓丰厚饮食。这里指战前令士卒饱餐。

⑥卒(cù):同“猝”,谓突然、急促,引申为马上、立即之意。

⑦转输:谓转运输送物资。这里指后勤供应。

⑧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耿弇传》。

82。和战【提示】

本篇以《和战》为题,旨在阐述如何运用“和谈”手段配合军事斗争的问题。它认为,在对敌作战中,必须首先伪与敌人议和,以此来麻痹敌人,乘其懈怠不备之隙而以精兵袭击之,就可以把敌人打败。本篇引自《孙子兵法》的“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据《说文》、《集韵》释义,约者,意谓屈困、受挫;整个句意是,尚未陷入屈困境地而主动前来请和的敌人,必定是另有图谋的。古代战争实践的经验表明,军事战略的胜利往往离不开政治策略的紧密配合,而伪与议和则是兵家常常用以迷惑和麻痹敌人的重要策略手段。然而,善战者不仅应当善于运用“伪和”手段配合军事进攻以夺取对敌作战的胜利,而且更应当善于识别敌人的“伪和”阴谋以挫败其战争企图。这样,才可以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秦末刘邦进攻嶢关之战,就是运用“伪和”手段取胜的一个战例。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九月,刘邦率军西向进入武关后,准备立即强攻拒守嶢关的秦军。但谋士张良认为,秦军力量尚强,不可轻敌硬攻。他根据秦军多系屠夫、商人子弟而容易利诱收买的实际情况,建议派遣说客郦食其携带贵重宝物前往秦营议和收买之。刘邦完全采纳照办。秦军将领果然被利诱收买而丧失了警惕。刘邦“因其懈怠”而挥军突然袭击,结果大败秦军,攻占了嶢关,为尔后直驱咸阳,灭亡秦朝,奠定了胜利基础。【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必须战前先派使者伪与敌人议和;敌人虽然口头答应讲和,但其内部意见并不一致。这样,我可乘敌松懈麻痹之隙,选派精锐部队进攻它,敌军就可以被打败。诚如兵法所说:“敌人尚未受挫屈困而主动来讲和的,必定是另有图谋。”

秦朝末年,全国各地都纷纷起兵反秦。沛公刘邦率军西向进入武关后,准备用二万兵力进击嶢关的秦军。谋士张良劝告他说:“秦朝的军队现在还强大,不可以轻视它。我听说那里的守将多是屠夫、商人子弟,这些人是容易以财物利诱所买动的。我希望您暂且留下坚守壁垒,派人先行一步,筹备五万人的粮食,并在嶢关附近的山上多多张挂旗帜,作为迷惑敌人的疑兵;同时,派遣郦食其携带贵重宝物前往嶢关收买秦将。”秦军将领在郦食其的重利诱惑下,果然叛秦而要与刘邦军联合一起西向袭取秦都咸阳,刘邦打算听从秦将的意见。但张良及时提醒刘邦说:“这仅仅是秦军将领想要反叛罢了,恐怕他们的士兵不会服从。士兵一旦不服从,必将给我们带来危险。因此,不如乘秦将麻痹松懈之隙而出兵袭击他们。”刘邦于是亲率大军袭击嶢关,把秦军打得大败。

【原文】凡与敌战,必先遣使约和。敌虽许诺,言语不一。因其懈怠,选锐卒击之,其军可败。

法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①秦末,天下兵起。沛公西入武关②,欲以二万人击嶢关②,张良④曰:“秦兵尚强,未可轻。闻其将多屠、贾子⑤,易以利动。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⑥〔具食〕,且日益张旗帜为疑兵,而使郦生〔持重宝啖秦将⑦。〕”秦将果欲连和〔俱西袭咸阳⑧〕,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怠击之。”沛公乃引兵出击秦军,大破之。⑨【注释】

①无约而请和者,谋也: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

②武关:关隘名。故址在今陕西商南东南。

③嶢关:关隘名,故址在今陕西商县西北,因临嶢山而得名。自古为关中平原通往南阳盆地的交通要道。

④张良:西汉开国功臣。字子房。先世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曾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秦末农民战争中,他聚众归附刘邦。其后,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多所献策,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汉建立后,封留侯。

⑤屠、贾子:即屠夫、商人子弟。贾(gǔ),古指设肆售货的商人,亦称“坐商”。

⑥五万人: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万人”,今据史校改。⑦持重宝啖秦将: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陆贾”,今据史校改。啖(dàn),引诱,利诱。⑧咸阳:秦朝都城。位于今陕西咸阳东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又见《汉书·张良传》。

83。受战【提示】

本篇以《受战》为题,旨在阐述处于被敌包围的情况下作战所应注意掌握的问题。它认为,凡在我军突然被敌重兵包围的情势下,不可轻易逃走,以防敌人尾随追击。应当在查明敌情后,布列圆形阵地以迎战敌人的围攻。纵然敌人包围我时留有缺口,我当自行予以堵塞,以此坚定士卒拚死奋战的决心。战争的历史经验表明,在被敌人重兵包围的形势下,是坚持抗击,还是撤离战斗,不可一概而论,应当根据敌情、我情、地形等各方面条件而定。

正确的作战指导应该是,依据实际情况,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打得赢时不打,是保守主义,容易丧失战机;打不赢时硬打,是冒险主义,容易遭到失败。古今中外作战,情况虽异,其理则一。这是我们阅读《受战》篇不可不加考虑的问题。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公元532年),高欢率军击败尔朱兆等人进攻的邺城之战,就是在彼己双方兵力对比悬殊和己方处于被围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当时,已进占邺城的高欢所部骑兵不满二千、步兵不满三万,面对方尔朱兆则四路会攻,总兵力号称二十万,是高欢兵力的六倍多。但是,高欢面对即将被敌人重兵包围的严峻形势,却临危不惧,从容应战。他率军凭据韩陵山有利地形,布列成环形阵地迎战敌人。交战中,高欢利用敌人内部不和、缺乏统一指挥的弱点,采取集中兵力先攻一路、各个击破的战法,首先以精锐步骑兵击败了尔朱兆一路,然后逐次击败各路,从而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反包围作战的成功战例。【译文】

大凡在作战中,如果敌人兵多我军兵少,敌人突然对我实施包围时,我必须在查明敌人众寡强弱情况后采取行动,不可轻易未经交战就逃走,这主要怕被敌人尾随追击。(在力量对比可以迎战敌人的情况下),我应布列成圆形阵地而外向,以迎战敌人的围攻;敌人即使留有缺口处,我军应当自己把它堵塞,以此坚定士卒拚死一战的决心,四面奋击围攻之敌,这样就一定能获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敌人如果兵力众多,就要在查明敌情后,准备在可能被包围的情况下迎战敌人。”

《北史》记载:北魏节闵帝普泰元年(公元531年),高欢率兵讨伐并州刺史尔朱兆。孝武帝永熙元年(公元532年)春,高欢便攻占了邺城。这时,尔朱光率军自长安出发,尔朱兆率军自晋阳出发,尔朱度律率军自洛阳出发,尔朱仲远率军自东郡出发,企图四路会师于邺城地区围攻高欢军,共有兵力二十万人,凭据洹水而扎营。高欢领兵自邺南下进驻紫陌,其部队有骑兵不足二千人、步兵不满三万人,双方兵力相差悬殊。高欢将其部队于韩陵山布列成环形阵地,又把牛驴连缀一起堵塞了自己部队的退路。于是,部队将士都定下了拚死一战的决心。高欢挑选精锐步骑兵从阵地中突然冲出,四面袭击围攻之敌,结果大败尔朱兆等部队。

【原文】

凡战,若敌众我寡,暴来围我,须相察众寡虚实之形,不可轻易遁去,恐为尾击。当圆阵外向,受敌之围,虽有缺处,我自塞之,以坚士卒心。四面奋击,必获其利。法曰:“敌若众,则相众而受敌。”①《北史》:魏普泰元年,高欢讨并州刺史②尔朱兆③。孝武帝永熙元年春,拔邺④。尔朱光⑤自长安,兆自并州⑥,度律⑦自洛阳,仲远⑧自东郡⑨,同会于邺,众二十万,挟洹水⑩而军。欢出顿紫陌⑾,马不满二千⑿,步不满三万,〔众寡不敌〕。乃于韩陵⒀为圆阵,连牛驴以塞归路。〔于是〕将士皆为死志,选精锐步骑从中出,四面击之,大破兆等。⒁【注释】

①敌若众,则相众而受敌: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但“受敌”原文作“受裹”,义同不改。

②并州刺史: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信都校尉”,今据史校改。

③尔朱兆:鲜卑族。北魏秀容部落首领尔朱荣从子,曾任平远将军。

荣死后,他据晋阳叛魏进攻洛阳,俘虏了孝庄帝元子攸。后为高欢击败自杀

④邺:即邺城。故址在今河南安阳。

⑤尔朱光:即尔朱天光,尔朱荣从祖兄之子,官至左卫将军。后在攻邺作战中被高欢执杀。

⑥并州:州名。治所晋阳,位于今山西太原西南。

⑦度律:即尔朱度律,尔朱荣从父之弟。高欢率军进攻尔朱兆时,他虽引兵赴援,但因与尔朱兆有矛盾,故不战先退,为高欢所追杀。

⑧仲远:即尔朱仲远,尔朱荣的从弟。在其配合尔朱兆进攻高欢作战中,为欢击败,逃往南朝梁,死于江南。

⑨东郡: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南。⑩洹水:亦称“安阳河”,源于今河南林县北,东向流经安阳。

⑾紫陌:地名。原名“祭陌”。故址在今河南临漳西。

⑿二千: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千”,今据史校改。

⒀韩陵:即韩陵山,位于今河南安阳东北。

⒁本篇史例出自《北史·齐本纪上》。

84。降战【提示】

本篇以《降战》为题,旨在阐述接收降敌时应注意掌握的指导原则。它认为,对于来降之敌,必须查明其真伪后再决定是否接收。为了防止敌人诈降,在派员探明敌情的同时,要加强戒备,严阵以待。这样,才能有胜无败。本篇引自《旧唐书》的“受降如受敌”一语,意思是,接收来降之敌要像迎战来攻之敌一样。这实质是讲对待降敌仍需保持高度警惕和戒备,以防其诈的问题。孙子说:“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以诈制敌,这在战争史上是常见的现象。作为战争指导者,在多行诡诈的战争场合,只有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才能识破敌人的诡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本篇所论,对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东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曹操进攻张绣的宛城之战,就是在张绣的诈降阴谋欺骗下遭受挫折的。当时,张绣面对曹操大军的进攻,深知自己兵力弱小而无法抵挡,于是便以诈降为手段,骗取了曹操的相信,不久又举兵反叛。而失去警惕的曹操,在张绣突然起兵的袭击下,损失惨重,其子曹昂及弟子安民等人被杀,他本人也为流矢所伤,被迫撤回舞阴。曹操此战之受挫,他自己认为是由于当时没有取张绣人质的缘故。但这仅是曹操失误的表面现象。究其真正原因,则在于曹操没有识破张绣诈降阴谋的欺骗性,缺乏“受降如受敌”的思想准备,因而在实践中丧失警惕,放松戒备,给张绣再次举兵反叛以可乘之隙。这是为将帅者不可不引以为训的。

【译文】

大凡作战中,如果敌人未战而来投降,一定要查明其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要向远处派员探明敌情,日以继夜地加强戒备,不可有丝毫松懈麻痹;要严令副将整饬队伍,严阵以待,(以防敌人诈降阴谋)。这样,就能取得胜利,否则,就要遭到失败。诚如兵法所说:“接收前来投降的敌人,要像迎战前来进攻的敌人那样警觉谨慎。”

东汉献帝建安二年,曹操率军进攻据守宛城的张绣,而收降了他。张绣降后又翻悔而再次举兵反叛。他率军突然袭击曹操军,杀了曹操长子曹昂及其弟子曹安民等,曹操本人也为流矢射伤,被迫率师退到舞阴。张绣率领骑兵前往袭击,曹操挥军迎战而破之。张绣兵败逃往穰城,与刘表所部合为一处。战后曹操对将领们说:“我收降张绣这件事,失误在于当时没有取其人质相挟制,以致造成此种被动局面。我知道自己所以受挫的原因就在于此。请诸位看吧,从今往后再也不会遭到这种失败了。”

【原文】

凡战,若敌人来降,必要察其真伪。远明斥堠,日夜设备,不可怠忽。严令偏裨①,整兵以待之,则胜,不然则败。法曰:“受降如受敌。”②后汉建安二年,曹操讨张绣于宛,降之。〔绣〕既而悔恨复叛,袭击曹操军,杀曹操长子昂③、〔弟子安民〕,操中流矢,师还舞阴④。绣将骑来〔抄〕,操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操谓诸将曰:“吾降⑤绣,失在不便取〔其〕质,以致如此。〔吾知所以败〕。诸将观之,自今以后不复败类。”⑥【注释】

①偏裨:指偏将、裨将,皆为副将。

②受降如受敌:语出《旧唐书·裴行俭传》。

③长子昂:马本及各本皆作“长吏及子昂”,但史无“长吏”之说,故改。④舞阴:县名。故址在今河南泌阳北。

⑤降: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强”,今据史校改。

⑥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85。天战【提示】

本篇以《天战》为题,乃取“天时”之义,其要旨是阐述发动战争的时机选择问题。它认为,要对敌国发动进攻,必须选择有利战略时机,而不能靠占卜“孤虚向背”来确定进攻的时日和吉凶。当敌国出现“君暗政乱”和“旱蝗冰雹”等人祸天灾之时,就是发动战争的有利时机。选择此种“天时”出兵攻战,便没有不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战争从其本原来讲,乃是物质的运动在军事领域的特殊表现,战争指导者要驾驭战争并获取胜利,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来研究和指导战争。实践经验表明,在已具备实施战争的客观物质条件的前提下,战略进攻的时机选择得是否恰当有利,将直接关系到战争胜负成败。本篇能够依据敌情实际着重论述了战略进攻时机的正确选择问题,摒弃了阴阳五行家在战争问题的玄虚迷信色彩,无疑是历史的一种进步,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南北朝时期的北周灭亡北齐的战争,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于周武帝在实施战争指导上能够正确选择进攻时机的结果。当时,北齐后主高纬十分昏庸腐败,致使奸佞擅权,贤相受诛,天灾人祸,民怨沸腾,国家已呈“土崩之势”。周武帝宇文邕及时把握此种有利时机,于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十月,亲率大军东征,以“破竹之势”(见《北史·周本纪下》),迅猛进攻,于次年正月攻占齐都邺城,一举而灭亡了北齐,为统一我国黄河以北地区,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译文】

大凡要出动军队,讨伐罪魁祸首,拯救受难百姓,必须选在天时条件对我有利的时机,而不是依靠占卜推算出兵日时的吉凶。(这里所说的天时有利),是指敌国君主昏庸,政治混乱;军队骄横,百姓饥困;贤臣遭贬,无辜被杀;干旱蝗灾,冰雹水涝等人祸天灾接连不断。如果敌国有这些情况发生,我便乘机出兵进攻它,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顺应天时而出兵攻战(就能克敌制胜)。”

北齐后主高纬隆化元年(公元576年),提拔重用了一批邪恶谄媚之徒,让陆令萱、和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人操纵天下命运,陈德信、邓长颙、何洪珍等人参掌军国大政。他们拉帮结派各树党羽,提拔官员超越正常次序,官职爵位可用钱财买到,构陷冤狱能用贿赂铸成,紊乱国政残害无辜人民,从而导致旱涝蝗灾、土匪强盗同时发生;他们还猜忌仇恨正派的亲王大臣,结果都无罪而遭到迫害。例如贤明有功的丞相斛律光及其弟弟荆山公斛律羡,都是无罪而同时惨遭杀害的。就在北齐伏弱成衰之象逐渐显露,土崩瓦解之势很快便可看到的时候,北周武帝宇文邕乘此有利时机,亲率大军东征,一举而灭亡了北齐。

【原文】

凡欲兴师动众,伐罪吊民,必在天时①,非孤虚向背②也。乃君暗政乱,兵骄民困,放逐贤人,诛杀无辜,旱蝗冰雹,敌国有此,举兵攻之,无有不胜。法曰:“顺天时而制征讨。”③东齐④后主纬隆化元年,擢用邪佞,陆令萱⑤、和士开⑥、高阿那肱⑦、穆提婆⑧、韩长鸾⑨等宰制天下,陈德信⑩、邓长颙、何洪珍⑾参预机权。各领亲党,升擢非次,官由财进,狱以赂成,乱政害人,使旱蝗、水潦、寇盗并起;又猜嫌诸王,皆无罪受损,丞相斛律光及弟荆山公羡,并无罪受诛。渐见伏弱之萌,俄观土崩之势。周武帝乘此一举而灭之。⑿【注释】

①天时:中国古代著作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其含义可因不同著作而各不相同。有指自然变化的时序;有指节气、气候、阴阳寒暑变化的;有指天命的;有指天灾的,等等。本篇这里是指敌国因天灾人祸而造成的为我所乘的时机。

②孤虚向背:语见唐李筌《太白阴经·人谋上·天无阴阳篇》但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孤虚向于”,故改。孤虚,是古代一种占卜推算日时的迷信,即以天干为日,地支为辰,日辰不全为孤虚,又称“空亡”。如占卜时得孤虚日,则认为不吉利,主事将不成。③顺天时而制征讨:语出《贞观政要·畋猎第三十八》,但原文为:“顺天道以杀伐”;又见于宋张预《注孙子·计篇》。

④东齐:即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因其地理位置在北周之东,故又称“东齐”。

⑤陆令萱:北齐天统年间(公元565—575年)左丞相穆提婆之母。

因她为齐后主高纬的乳母而得胡太后昵爱,封为郡君,号称“太姬”。

自此独擅威福于宫中,并伙同其子等奸臣把持朝政,卖官鬻爵,聚敛无厌,致使朝政日非,民怨沸腾。

⑥和士开:齐后主时官至尚书令,封淮阳王。

⑦高阿那肱:齐后主时官至右丞相,封淮阴王。

⑧穆提婆:陆令萱之子,本姓骆,因母为齐后主乳母而得宠于皇后穆昭仪,奏引入侍,并赐穆姓,拜官左丞相。

⑨韩长鸾:齐后主时官至领军大将军,与高阿那肱、穆提婆均为后主宠幸,时号称“三贵”。⑩陈德信: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陈德言”,今据史校改。陈等以下三人事迹史无记载。⑾何洪珍: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何洪玠”,今据史校改。

⑿本篇史例出自《北史·齐本纪下》。

86。人战【提示】

本篇以《人战》为题,旨在阐述战争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为正义而战的问题。

它认为,所谓“人战”,就是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破除迷信邪说以坚定部队斗志的问题。出师过程中,凡遇各种怪异现象,都要主将给予妥善解决,以保持部队高度稳定。只要所进行的是“以顺讨逆,以直伐曲”的战争,都要坚定不移地去战斗。本篇这里所说的“以顺讨逆,以直伐曲”,实际是讲战争的性质问题。对于战争性质的认识,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治集团是有不同的认识标准的。尽管本篇是从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待战争性质的,因而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它在继承前代思想观点的基础上,明确赋予战争以“顺”与“逆”、“直”与“曲”,即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区别,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八月,赵郡王李孝恭奉命进讨据守丹阳称帝反唐的辅公祏,行前在与诸将饮筵席上,出乎意料地发现杯中酒呈红色,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怪异现象,满座皆惊惑不解,认为这对出师不吉利。唯独主帅李孝恭镇定自若,泰然处之。对此种怪异现象,孝恭从容不迫地解释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自顾无负于物,诸公何见忧之深!

公祏恶积祸盈,今承庙算以致讨,盌中之血,乃公祏授首之后征。”(见《旧唐书·李孝恭传》,下同)孝恭一席鞭辟入里的话语,不禁使诸将狐疑顿释,情绪安定下来。作为唐军主帅的李孝恭在突遇某种变异现象时,不但自己不惊惑、不迷信,而且还能及时令人信服地予以解惑释疑,从而保持了部队的高度稳定,这无疑是确保尔后作战胜利的重要条件。当然,唐军此战的胜利,更主要原因还在于李孝恭能够从实际出发,实施恰到好处的作战指导。首先,当对方来攻之时,他采取了“坚壁不与斗”的方针,使自己处于以逸待劳的态势;其次,他“使奇兵断其粮道”,陷对方于饥疲状态;第三,又“使羸兵扣贼垒挑之”(见《新唐书·李孝恭传》),诱使对方陷入唐军精骑包围之中,结果,一战大败辅公祏军。公祏穷蹙不支,弃丹阳东走,孝恭急命骑将追击,至武康而活捉辅公祏,“江南悉平”。

【译文】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人战”,是指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而破除各种影响士气的迷信邪说的问题。在出兵征战的过程中,或是遇到恶鸟群集主帅旗竿上,或呈出现杯中酒变成血红色,或是发生指挥旗竿突然折断等怪异现象时,唯有主将及时作出正确决断,才能稳定军心士气。倘若所进行的战争,是以正义攻讨叛逆,以正直征伐邪曲,以贤能进击愚顽,都应坚信必胜无疑。诚如兵法所说:“要禁绝迷信,消除疑惑,部队才能至死不会逃跑。”唐朝武德六年,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辅公祏据丹阳举兵反唐,高祖李渊诏命赵郡王李孝恭等人率军讨伐他。唐军进发前,孝恭与将吏聚集一堂共进饮筵,当他命人取来一杯水酒欲饮之时,杯中白酒突然变成血红色,在座的诸位将领见此无不惊惧失色,但孝恭举止却坦然自若。他慢慢举起酒杯对大家解释说:“祸福本无门径可入,唯有人们自己召来。大家不要犯疑惑,诸位请看,这杯中的血色正是辅公祏将要被杀头的征兆啊!”说完,一饮而尽,众人仰视,惊惧不安的情绪终于平静下来。两军对阵后,辅公祏军先是企图凭据险要地形诱使唐军来战而截击之,孝恭却令唐军坚守壁垒而不主动出战,但在同时,他暗中派出奇兵切断了辅军的运粮道路,致使其在陷入缺粮挨饿的情况下,又乘夜进迫李孝恭,孝恭仍然安卧营中不动。第二天,李孝恭派出一些老弱残兵前往敌营挑战,另选精锐骑兵由卢祖尚率领列阵以等待敌人来攻。不一会,孝恭所派的老弱残兵退却下来,辅军紧追不舍,气焰异常嚣张,与卢祖尚骑阵相遭遇,被唐军打得大败。这时,李孝恭乘胜挥军攻破辅军其余阵地,公祏穷蹙不支而逃,唐军骑兵尾随追击,活捉了辅公祏,江南完全被平定。【原文】

凡战,所谓人者①,推人士②而破妖祥③也。行军之际,或枭④集牙旗,或杯酒变血,或麾竿毁折,唯主将决之。若以顺讨逆,以直伐曲,以贤击愚,皆无疑也。法曰:“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⑤唐武德六年,辅公祏⑥反,诏赵郡王李孝恭⑦等讨之。将发,与将士宴集,命取水,水〔忽〕变为血,在座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徐谕之〕曰:“〔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毋疑,诸君,此〔杯中血〕乃公祏授首⑧之征也。”遂饮而尽之,众为安。先是,贼将拒险邀战,孝恭坚壁不出,以奇兵绝其粮道,贼饥,夜薄李孝恭,孝恭坚卧不动。明日,以羸兵扣贼营挑战,别选骑阵以待。俄而羸兵却,贼追北且嚣,遇祖尚⑨,薄战遂败。赵郡王乘胜破其别阵,辅公祏穷走,追骑生擒之,〔江南悉平〕。⑩【注释】

①所谓人者:此为《人战》篇解题起句。人者,马本及汪本作“夭士者”,唐本作“妖事者”。从前后文义看,皆误。唯作“人者”,才能构成本篇解题立意的正确起句。故据清咸丰本《百战奇略·人战》校改。

②推人士:谓推举堪当任事的人。人士,唐本作“人事”,亦通。

③妖祥:本谓吉凶的征兆,这里指妖灾怪异等不吉利现象。

④枭(xiāo):鸟名。亦作“鸮”,俗称猫头鹰。旧传枭食其母,故常以喻恶人或不祥之兆。

⑤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祥,马本及各本皆作“邪”,今据原书校改。⑥辅公祏:本为隋末江淮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唐朝建立后,与杜伏威一道降唐,受任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后据丹阳(今江苏南京)称帝反唐,国号曰宋。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被唐军镇压。⑦李孝恭:唐高祖李渊从父兄之子。因辅佐李渊父子定天下有功,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封赵郡王,贞观初改封河间王,官至礼部尚书。⑧授首:谓被杀。⑨祖尚:即卢祖尚,字季良。隋末据扬州起兵称刺史,后归附唐朝,任交州刺史。

⑩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孝恭传》;又见《新唐书·李孝恭传》。

87。难战【提示】

本篇以《难战》为题,取义“危难”,旨在阐述将帅所应具备的思想品格及其表率作用的问题。它认为,身为将帅者,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甘苦共众”的思想品格。特别是在危难之际,不可为了保全自身而舍弃部队,只有临难而身先士卒,“同其生死”,才能获得士卒的拥戴和保护。本篇所论实质是讲将帅修养与部队建设的关系问题。古今中外军队建设的经验证明,将帅的思想品格修养及其表率作用怎样,直接影响和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培养与提高。勇敢善战的将帅,其所带出来的部队必定是能攻善守的;畏敌怯战的将帅,其所带出来的部队也不会奋勇杀敌。可见,将帅的思想品格及其表率作用,对部队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篇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很可贵的。

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孙权乘曹操进攻汉中张鲁之机,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当时,守卫合肥的曹军将领张辽等仅有部队七千余人;从双方兵力对比看,孙权军十四倍于曹操军,占绝对压倒的优势。但是,战局却是以孙军失败、曹军胜利而告终。综观此战的全过程,曹军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其作战指导的正确是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两点:其一,主将张辽能够依照曹操正确的防御部署预案,乘孙权军尚未形成合围之势的这一有利时机,亲率敢死队突然出城,给孙权军以出其不意的打击,重创其锐,使其顿生畏敌怯战的心理。其二,在孙权受挫于城下,攻城半月不得进展,最后则不得不撤围退军之时,张辽又能及时组织追击,大败孙军,几乎活捉孙权。以上两点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关键又在于身为主帅的张辽,能够临危不惧,甘苦共众。他以自己亲冒矢石、冲锋陷阵的表率作用,把整个部队决心守城、奋勇杀敌的精神,完全焕发出来了,成为克敌制胜的强大战斗力。

【译文】

大凡为将帅者的法则,最重要的在于能够做到与部众同甘共苦。如果遇到危险的地方,将帅不可以抛弃部众而保全自己,不可以面临危难而苟且偷生,应当保护部众同敌人周旋,应当与士卒同生死共战斗。将帅如能做到这样,那么,三军将士又怎能在危难中忘掉自己呢?诚如兵法所说:“将帅面临危难之境地,不能只顾自己安全而忘掉部队不管。”

东汉末,魏公曹操率军攻打孙权回来,派遣大将张辽、乐进和李典等率兵七千多人驻守在合肥。其后,曹操出征张鲁时,他给驻守合肥的护军薛悌写了封信,封面题写道:“敌人来到时方可拆看。”不久,孙权率领大军前来围攻合肥,薛悌与张辽等将这件书而指示打开,上面写道:“如果孙权领兵来进攻,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参战。”诸多将领对此指示都感到迷惑不解。但张辽却心领神会地说:“曹公亲率大军远征在外,等到救兵来到这里时,敌军势必已经把我们打败了。所以曹公指示我们,乘敌军对我尚未形成合围态势之前而出城迎击它,挫煞敌人的嚣张气焰,以安定我们的军心士气,然后才可以守住此城。今日成败的关键,就取决于这一战了。诸位还有什么疑惑的呢?”李典意见与张辽的看法相同。于是,张辽当夜就召募了八百名敢死之士,杀牛犒劳他们,准备在第二天出城大战孙权军。次日黎明时分,张辽身披铠甲率兵出战,他率先冲破敌阵,杀死数十名敌人,击斩二名敌将,大声呼喊自己姓名,猛打猛冲,突然冲到孙权指挥旗下。孙权大吃一惊,众将不知所措,慌忙跑上一座高土丘。孙权用长戟护卫自身,张辽大声喝叱要孙权走下高丘决战,孙权却不敢移动一步。后来当他望见张辽所率部众不多时,才调集大军将张辽所部重重包围。张辽挥军左突右冲,奋力向前迅猛冲杀,终于打开一个缺口,带领数十名勇士冲出包围圈。其余尚未冲出包围圈的部众大声呼喊道:“将军要把我们丢弃吗?”张辽听到呼喊声,立即回身再次冲入包围圈,将受困的余众全部救出来,孙权部队竟然没有敢于阻挡的。这一天从黎明交战直到中午,吴军士气已经衰落。张辽得胜返回合肥营地,加修守备工事,自此军心更加稳定,诸将对张辽更加心悦诚服。孙权率军围攻合肥十多天,城池没有攻克,不得不撤围退军。张辽乘机率军追击,几乎把孙权活捉了。【原文】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护卫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则三军之士岂忘己哉?法曰:“见危难,毋忘其众。”①魏曹操征孙权还,〔使〕张辽、乐进②、李典③将七千④余人屯合肥⑤。操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书,题⑥其函曰:“敌至乃发。”俄而,权帅众围合肥,乃发此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勿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此,破我必矣。是以指教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胜负之机,在此一举,诸君何疑?”李典意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享士,明日大战。平旦,辽披甲出战,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击突至权麾下。

权大惊,众不知所以,走登高〔冢〕。权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兵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解,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呼号曰:“将军岂舍我耶?”辽复还入围,拔出余众,权军无敢当者。自旦至日中,吴人夺气,辽〔还〕修守备,众心乃安⑦,〔诸将〕悦服。权守合肥旬日,城不得拔,乃退。辽率诸将追击,几复获权。⑧【注释】

①见危难,毋忘其众:语出《司马法·定爵第三》。

②乐进:阳平卫国(今河南清丰南)人,字文谦。有胆略,从曹操征伐,屡建战功。官至右将军,封广昌亭侯。

③李典:山阳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人,字曼成。从曹操征伐,战绩颇著,官至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④七千:马本及汪本皆作“七十”,与史载不符,今从唐本。

⑤合肥:故城在今安徽合肥西北。

⑥题:史籍原作“署”,《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英宗嫌名(“曙”),引录时改“署”为“题”。

⑦众心乃安:马本及各本皆颠倒为“众乃心安”,今据史复原。

⑧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88。易战【提示】

本篇以《易战》为题,旨在阐述进攻目标的选择问题,提出了“从易者始”,即拣弱者先打的重要作战原则。它认为,对于屯备数处且有强弱众寡之分的敌人,应当采用避强击弱的指导原则,选择弱者、寡者先打,就一定能胜利。战争实践经验表明,进攻目标,特别是首攻目标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作战的胜败。只有把首攻目标选择在敌人的弱点上,才有可能达成突破一点而及其余的作战目标。强与弱是矛盾的统一体,任何防御部署,都是由强点和弱点的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先打弱点,不仅容易奏效,而且打下弱点,强点因失去弱点的支持,也就必然转化成为势孤力单的弱点了。因此,避强击弱、拣弱者先打的作战原则,历来为兵家所重视。南北朝时期,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七月,周武帝宇文邕率军进攻北齐,由于没有采纳内史都上士宇文?关于“今若用兵,须择其地”(见《北史·宇文?传》,下同)

的建议,放弃“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的汾曲弱点不打,而把战略首攻目标选在敌人“精兵所聚”的河阳强点上,结果无功而还。次年,周武帝接受教训,采纳了宇文?的建议,首先从汾曲齐军防御薄弱的地段发动攻击,迅速攻陷晋州,尔后继续东进,于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正月,攻占齐都邺城,终于灭亡了北齐。从周武帝前后两次对齐作战的实践看,由于战略首攻目标选择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战果,充分证明了进攻目标“从易者始”,亦即避强击弱、拣弱者先打的原则,乃是克敌制胜的一条重要作战指导原则。【译文】

大凡进攻作战的法则,一般是从敌人最容易被战胜的地方开始进攻。敌人如果屯兵防守的地方多处,必有力量强弱、兵力多少的不同。对此,我军应当远离敌人的强点而进攻其弱点,避开敌人兵多之处而打击其兵少之处。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战胜那容易战胜的敌人。”

据《北史》记载,(北周建德四年)周武帝宇文邕准备进攻北齐的河阳,当问计于臣下的时候,内史都上士宇文?献策说:“今天我们对齐作战,必须正确选择进攻目标。河阳地处军事要冲,北齐的精锐部队集中在那里,我们即使是倾尽全力去围攻它,恐怕也很难达到目的。若依我的看法,敌人的汾水弯曲之处,戍卫的城垒较小,而且山势平缓,进攻那里是容易夺取的。”但周武帝并没有采用这个建议,因而师出竟无功而还。建德五年,周武帝亲率大军进攻北齐,完全采用了宇文?的计策,最终于次年正月灭亡了北齐。【原文】

凡攻战之法,从易者始。敌若屯备数处,必有强弱众寡。我可远其强而攻其弱,避其众而击其寡,则无不胜。法曰:“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①《北史》:周武帝〔将〕伐齐之河阳②,〔谋及臣下〕,宇文?③〔进策〕曰:“〔今之用兵,须择其地〕。河阳冲要,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如臣所见〕,彼汾之曲④,戍小山平,攻之易拔。”武帝不纳,师竟无功⑤。〔建德五年,大举伐齐,卒用?计。后终于平齐。〕⑥【注释】

①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语出《孙子兵法·形篇》。②河阳:故址在今河南孟县西。北齐时在此筑南城、北城、中潬城三城,成为军事重镇。

③宇文?: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宇文弱”,今据史校改。宇文?,鲜卑族,字公辅。博学多才。北周时官至内史都上士,隋代任尚书左丞、礼部尚书等职。④汾之曲: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分之曲”,今据史校改。汾之曲,即汾水之弯曲处。

⑤师竟无功:马本及各本皆作“终无成功”,不尽原义,故据史校改。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宇文?传》;又见《隋书·宇文?传》。

89。离战【提示】

本篇以《离战》为题,乃取“离间”之义,旨在阐述如何采用离间之计以配合军事斗争的问题。它主张,在对敌作战中,应该随时注意捕捉和利用敌国君臣之间的裂痕,派遣间谍进行离间,扩大和加深敌人内部矛盾,然后以精锐部队乘隙攻击之,就能达成战胜敌人的企图。篇中所引“亲而离之”,系孙子所论用兵“诡道十二法”之一,其意思是,对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分化它。以离间为策略手段来破坏敌人的内部团结,目的在于为我战胜敌人创造可乘之机和有利条件。因而,离间之计,在古代作战中是常被兵家所采用的一种克敌制胜的有效方法,此计施于昏君庸主与贤相良将之间,尤为见效。战国末期,齐将田单在即墨保卫战中打败燕军,便是巧妙运用离间之计而获胜的成功战例。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奉命率领燕、秦、魏、韩、赵等多国部队进攻齐国,在顺利攻克齐都临淄,迫使齐oe⊥跆油?斐呛螅?茁恃嗍Α岸?Ъ茨?保??妒芳恰ぬ锏チ写?罚?峦??5笔保?锏ノ?谒?频H渭茨?*军守将,他乘燕昭王已死、惠王新立之机,利用燕惠王对乐毅久攻即墨未克的不满和怀疑,派人入燕制造谣言,说乐毅对新王有夙怨,怕杀不敢归国;说乐毅名为攻齐,实欲控制军队在齐国为王,所以故意缓攻即墨;又说齐人最怕燕国另派主将来,等等。燕惠王本来久与乐毅有矛盾,听此谣言后便信以为真,立即派骑劫取代乐毅为将。乐毅无奈,遂投奔赵国。乐毅本是令齐人生畏的燕国名将,他为谣言所中伤而被撤职,不仅使齐将田单少了一个难以对付的敌手,而且还使燕军将士愤怨不平,加深了燕军内部矛盾,削弱了部队战斗力。这就为齐军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后,田单根据骑劫放松警惕和燕军士气低落的实际情况,乘夜暗以“火牛阵”向燕军实施突然袭击,出其不意地打破了燕军的围攻,取得了反攻初战的关键性胜利。在此基础上,田单抓紧战机,变反攻为进攻,适时组织战略追击,终于取得了大败燕军,使“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的全面胜利。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应当密切注视和利用敌国君臣关系中的矛盾,适时派遣间谍去离间他们。倘若敌国君臣之间相互猜忌不协,我便乘隙以精锐部队进攻它,必定能够实现战胜敌人的目的。诚如兵法所说:“对内部亲密团结的敌人,要用离间计去破坏他们。”

战国时期,在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国大将乐毅率领燕军及秦、魏、韩、赵等多国军队进攻齐国,攻破齐都临淄,齐湣王被迫逃往莒城。燕军获悉齐泯王在莒城后,立即调集兵力合围莒城。此时,楚国将领淖齿率军援救齐国,因此而被齐湣王任为国相。淖齿打算与燕将乐毅平分齐国土地,于是抓住齐湣王在历数其罪状后便把他杀掉了。但齐国将士仍然坚守莒城和即墨,以抵抗燕军进攻,致使燕军几年没能攻克二城。燕将乐毅只好率军继续围城。这时由于即墨守城将领战死,该城军民共同推举田单为将军。不久,燕昭王病死,其子惠王即位,他在作太子时曾与乐毅发生过矛盾。田单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派人到燕国施以离间之计,扬言说:“乐毅因与燕国新王有矛盾,害怕被惠王杀头而想联合各国军队称王于齐国,只是齐国人心尚未归附,所以他便暂缓进攻即墨以等待齐人归顺。现在,齐国人唯一担心的,是怕燕国派遣其他将领来代替乐毅,那时即墨将会变成一座残破城邑了。”燕惠王听到这个谣言后竟信以为真,于是便派遣骑劫取代了乐毅。乐毅无奈便逃往赵国,燕国将士从此产生不和。其后,田单找来一个士卒诈称是神师出世佐助他作战,并采用“火牛阵法”,大败燕军,收复齐国失地七十多座城邑,又去莒城迎接齐襄王回到都城临淄。

【原文】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谍者以间之。

彼若猜贰,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亲而离之。”①战国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将乐毅②并将秦、魏、韩、赵之师伐齐,破之,湣王③出奔于莒④。燕军闻齐王在莒,合兵攻之。楚将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⑤,欲与燕将分齐地,乃执湣王数其罪而诛之。复坚守莒城、即墨⑥以拒燕兵,数年⑦不下。乐毅并围之,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田单⑧为将军。顷之,〔燕〕昭王薨,惠王⑨立,为太子时与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新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乃使骑劫代毅。毅遂奔赵,燕将士由是不和。单乃诈以卒为神师而出之,列火牛阵⑩大破燕军,复齐七十余城,迎襄王⑾自莒入临淄。⑿【注释】

①亲而离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乐毅:战国燕名将。燕昭王时,任上将军,封昌国君。昭王死后,惠王轻信谣言,以骑劫取代乐毅为将,乐毅被迫逃往赵国。

③oe⊥酰杭雌雘e⊥跆锏兀??踔?印:笤谘嗑?Чハ拢?谲斐潜怀????炷壮菟?薄*④莒:周代所封诸侯国名。故址在今山东莒县。

⑤齐相: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齐祖”,今据史校改。⑥即墨:战国齐邑。故址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⑦数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数月”,今据史校改。⑧田单:战国齐名将。齐oe⊥跏蔽?僮褪修颉F胂逋跏币蛟诩茨?烙?街衅蒲嘤泄Γ?环馕?财骄?*⑨惠王:即燕惠王,昭王之子。

⑩火牛阵:即战国齐将田单在即墨防御战中击败燕军围攻时所采用的一种战术。他将千余头牛披上画以五彩龙纹的外衣,在牛角上缚以尖刀,牛尾上捆以浸泡油脂的苇草,乘夜暗点燃苇草,驱赶牛群猛冲燕军阵地,再以五千士卒紧随牛后冲杀,结果大败燕军,收复了失地。此种战法,后人名之曰“火牛阵”。

⑾襄王:即齐襄王田法章,oe⊥踔?印?e⊥醣怀??壮萆彼篮螅?ㄕ乱?湫彰?谲焯?冯讣易饔度耍?竽壮堇肟?斓兀?ㄕ伦匝晕猳e⊥踝樱?蚨?卉烊肆⑽?酢*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田单列传》。90。饵战【提示】

本篇以《饵战》为题,顾名思义,旨在阐述作战中如何警惕和防止中敌“饵兵”之计的问题。它认为,所谓“饵兵”,就是“以利诱之”的一种战法。强调在交战中,对于敌人施放的诱饵,诸如牛马、财物、辎重等等,不可随意拾取,否则,必为敌人所乘而导致作战失败。篇中所引“饵兵勿食”一语系孙子所论“用兵八则”之一,意思是,对于敌人设置的诱饵,不要贪利上钩。历史的经验表明,设“饵兵”是古代作战中常见的一种诱敌就范的战法。本篇所论及的“饵兵”,仅是以“物”作诱饵的几种情况,至于以小股部队或以假情况诱敌上当的,也是兵家常用的“饵兵”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的战争总是与一定的经济的、政治的利益相联系的,因此,为利而战,也就极易为利所诱惑而导致作战失败。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在作战指导上,既能注意警惕和防止自己中敌“饵兵”之计,又能重视捕捉敌人贪利的弱点而巧用“饵兵”之谋战胜它。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曹操击败袁绍追兵的延津之战,就是巧用“饵兵”之计取胜的。白马之战后,袁绍亲自率军渡过黄河南下追击曹操至延津。曹操在延津之南依山布阵,当时只有“不满六百”的骑兵,而袁绍有五六千骑兵,十倍于曹操军。在此兵力对比异常悬殊的情况下,曹军如果硬拚是难以战胜袁军的。有鉴于此,曹操巧施“饵兵”

之计,先是下令士卒“解鞍放马”以麻痹和骄纵袁绍军,尔后遗留辎重于道旁以引诱袁军来抢夺。待到袁军迫近争抢辎重而致队伍混乱不堪之时,曹操立即命令士卒上马,突然发起攻击,出敌不意地一举击败袁绍军,为其后官渡之战歼灭袁绍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译文】

大凡作战中所说的“饵战”,并不是说叫士兵把毒药放在饮食中,而是用各种“利”来诱使敌人上钩,这都叫做“饵兵”战法。例如,在敌我双方交战中,敌人或者利用牛马,或者委弃财物,或者舍置辎重,切记对此不可随意拾取,而一旦拾取时则必为敌人所乘,导致作战失败。诚如兵法所说:“对于敌人的设饵引诱,不可贪利上钩。”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派兵进攻白马,曹操率军把他打败,击斩其大将颜良。于是解除了白马被围困的局面,然后迁移当地居民沿着黄河而西行。袁绍这时率军渡过黄河追击曹操军,一直追到延津之南而扎营。曹操所率部队驻扎在南面的山坡下,命令所属骑兵都卸下马鞍,放开战马。此时,白马方面的曹军运输车队正行进在路上。曹操的将领们认为敌人的骑兵众多难以战胜,不如退还保卫部队营地为好。但谋士荀攸向大家解释说:“这正是我们所以能用饵兵诱敌上钩的好机会,怎么可以撤走而失去这一战机呢!”袁绍的骑将文丑与刘备此时率领五六千骑兵前后赶到这里。将领们又说:“现在可以上马迎战了。”曹操说:“还不可以上马迎战。”过了一会儿,袁绍的骑兵逐渐增多,有的已分散奔向曹操的运输车队。曹操这时下达命令说:“可以上马出击敌人了。”于是骑兵都纷纷上马待战。当时,曹操以不满六百的骑兵,乘敌不备,挥军猛击,大败袁军,斩了大将文丑。

【原文】

凡战,所谓饵者,非谓兵者置毒于饮食,但以利诱之,皆为饵兵也。如交锋之际,或乘牛马,或委财物,或舍辎重,切不可取之,取之必败。法曰:“饵兵勿食。”①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遣兵攻白马,操击破之,斩其将颜良。遂解白马之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渡河追之,军至延津南。操勒兵驻营南坡下,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谓饵兵,如之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②骑前后至。诸将曰:“可上马。”操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操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③【注释】①饵兵勿食: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②五六千: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五六十”,今据史校改。③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