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顾到后续的发展。
代替处罚
台中市有几条马路,又直又很平坦,被少年人利用来飙车。风驰电掣之间,确是又快又爽。但如拿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善良风俗等大道理去责备少年,远不如让他们知道修路的艰难,以及造车的辛苦。而后帮助他们自己问问自己,他们自己可曾为这些艰难和辛苦,尽过一分半分的义务?
一般而言,遇到住家附近的马路翻修时,最初的感觉是很不方便,恨他们进度太慢,害我天天不方便。过程中,越来越降低了‘恨意’,最后恨意更转变为‘敬意’,而对施工的全体工作人员肃然起敬。看到工作,先是挖路一公尺多深,然后运走旧路面的土石,铺上大些的石头,上面再铺小石头,再上面覆盖粗沙。一层一层的铺,一层一层的压—用重型压路机来回的压,再然后浇上水泥,再压。最上面的才是一层柏油。呈现出来的,是平整光滑的路面,但已经没有人再注意路面的下面,基础有多深,大一层小一层石头有多少,压来压去的工作有多枯燥。风吹日晒,早出晚归的工作人员,又是多么辛苦。飙‘车’的制造和维修,不也是同样有著艰难和辛酸?
假如能把道路施工全程经过,和机车制造与维修的过程当作简报,拍成纪录片。取缔飙车少年后,与其处罚,不如开导。把影片放给他们看看,请辅导人员温馨的解说解说,至少很值得试试。
—明白艰难,比处罚重要。
只讲自己的理
一对老夫妇,都比王先生年纪大,有一天前来找‘王大哥’评评理。老太太说:‘王大哥,你说说,我好歹也受过高等教育,我会不讲理吗?我们家这个老东西硬说我不讲理,王大哥,你是明理的人,你给我们评评’。
然后她把夹缠不清的纠纷,啰啰嗦嗦的重述了不止一遍,王先生听是听清楚了,但听不出老太太有理。家务事本来就清官难断,几十年老朋友,叫他怎么评断呢?平常对老太太自以为是的理由,他早已知之甚详。老太太不服输的个性,也早已知之甚详。
因为那不是什么大事,在她们来讲不过是家常便饭,而且王找不出可以把理说清楚,而又不损害双方面子的两全之计,于是就想打打太极拳,打个马虎眼儿了事。可是老太太咄咄逼人,好像这个理非评不可,要评自然得评断老头儿没理。最好老头再自动应声道个小歉(不然还可能没完没了),就可圆满收场了。
他不忍心这么断,也动了一点‘有明之火’。于是婉转的说:‘老大嫂是明白人,怎么可能不讲理,更不可能跟知识水准很低的人一样,只讲自己的理’。本来已可能封住她的尊口,不了了之。老头混账,像是一得到支持,立刻大胆说:‘对,她就是只说她自己的理’。于是风波再起,连同王大哥一起被修理了好半天。
—‘理’要客观,不可以只讲自以为是的理。
孺慕
当年的一位浪荡青年,很不得父母欢心,激烈反弹下,他离家出走。亲子双方各‘说’极端,放话再不相认。后来双方都有悔意,但都不肯回头。少年进入中年,成家立业。生活无缺,但缺少亲情。经常怀念二老,特别怀念老爸。二老同样好想念他,老爸终于突破老妈的反对,去看望儿孙。儿子早已为老爸留一间书房兼卧房。很能依古礼早晚进房去‘晨昏定省’。更盼望老爸爸真的有一天前来同住。
近来一位安徽籍的老人说,他幼时丧母,刚大些,父亲过世,他是在亲戚家长大的。两岸开放后,他回乡、修墓立碑,才稍慰孝思。七十岁生日,他交代所有的后人,等他百年之后,把骨灰洒(不是择穴埋葬)在他父母坟墓的周围。生前少能亲近父母,又来不及奉养。身后愿长依左右,以全孝思。
早年李鸿章七十自寿诗有两句:‘已无朝士称前辈,尚有慈亲唤小名’。一代大老,位极人臣,古稀之年,仍不减赤子之心。尚有老妈妈健在,喊著自己的小名子,问这问那,他以为是人间至乐!
这三个小故事的主人翁不同,相同的是在人的生活中,都需要亲情。连七十岁老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前或死后,表达‘孺慕’的孝思。
—孺慕是对父母的依恋,是人所不可缺少的亲情。
老妪能解
‘哭一声,
叫一声,
儿的声音娘惯听,
为何娘不应?’
这是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乡下人,哭他母亲时,随口唱出的一首祭文。真情流露,没有文饰,自然人人能懂。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当奈公何?’
这又是一首吊亡的小诗,简单质朴,情真意切,但感人至深。是汉朝流传下来的一个曲子,叫‘箜篌引’。虽然比较有较深的文艺气息;但是相同的,也是人人易懂。
伦理会的讲师群,都在努力改进。改进自己的讲话和写作。希望会员听众们人人能懂,更希望社会大众、中小学学生们,也都人人能懂。
—人人能懂,才是成功的讲话或作文。
嫉妒是无形杀手
他和她都是某大学艺术系的高材生,同班读书,共同受到老画家某教授的赏识。某教授也是她的老爸。
这一对幸运青年,由接近而了解,但是,并未真正的了解就堕入情网。在外人眼中,他与她是珠联璧合,佳偶天成。但某教授并不开心,等到论及婚嫁,断然拒绝。后来不得已,要求女儿终身放下画笔,安心走入厨房,才勉强同意他们结婚。
婚后‘她’信守承诺,不碰画笔。‘他’进步神速,声名大噪。倒也甜甜蜜蜜过了好些年。为了准备一次画展,‘他’赶著作画,非常辛苦。‘她’看在眼里,十分心痛,一时忘记了老爸的嘱咐,代‘他’凑画了五幅。展出之日,佳评如潮。但想不到评价最高的,却是她画的那五幅。
‘他’从此陷入沉闷,意兴沮丧。‘她’莫明其妙,无限烦恼。某教授千般无奈,万种伤心。婚姻不幸以悲剧结束。
某教授临死前才说出当年反对结婚的秘密。因为‘她’的潜能在‘他’之上,前程不可限量。‘他’难免不有男性中心的思想,那本是一种‘原罪’,如何能扫除内心的嫉妒?如不让他们结婚,可以保全两个天才画家。结婚:便有可能牺牲两个艺术天才。
—嫉妒可以毁人,应该以智慧化解。
善意
某老先生一早就去公保检验中心排队,凭前一天医生所开的抽血检验的单子抽血。邻位在抽血的男士,叫他把保险卡放入顺序箱,就可以先去休息一下,态度非常友善。
轮到老先生时,另一位登记的男士唱名:‘某某某’,让人听了觉得怪怪的,好像小学老师在点名一样,那就不是敬老或惜老了。老先生走上前,男士又在责备:为什么不把检验单放在一起,分贝很大,不大礼貌。老先生听得一阵错谔,也许如果照实说是抽血的那位先生告诉他只放入保险卡,生怕会伤害到抽血先生的善意,他没有直说,也没有答辩,他接受责备。
另一老人看不过去,代答说:‘四十年后,你就知道为什么(没有同时放下检验单)了。’登记人只会问:‘那为什么?’老人和颜悦色的说:‘四十年后你才可能知道什么叫老糊涂呀。’言外之意,‘你现在还年轻’。也许还有一层言外之意:‘少不更事,不知道怜贫惜老’。
又有一位老人也代辩了一句:‘老先生不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有答辩,是为了保全另一位人士的善意。这在从前人人都懂;现在不同,大约也要到四十年后,你们才能理解得到。’
抽血人关照老先生,基于善意。老先生没有答辩,也出于善意。第三者代答,同样透著规劝的善意。都比抗辩或吵架好,但登记唱名的人不懂。
—善意可以增进祥和。
见面三分情
俗语说人有见面之情,特别是相识的朋友如此。
如果人与人之间小有误解,或对某事某人有不相同的看法,最好的办法是‘见面’沟通。先把各自的观点讲清楚,再作解释。万一仍然有理说不清,也可能因为‘当面’的这一份情谊,彼此妥协,各作让步,也就任什么误会都没有了。用不相同的意见,也不至于酿成冲突或绝裂。
相反的,如果各自抱怨对方,甚至不断的放话,说不定误会反而加深,裂痕更大。一旦诉诸情绪,更可能把本来的误会,演变成为‘谁怕谁’?甚至到了‘有你无我’的地步。
巫教授和王教授认识不久,巫却很误会王,以为王看不起他。老是在一些共同的朋友面前放话,说某次在街上碰头,王先生没有理会他的招呼。他十分在意,甚至讽刺说:‘他王某某又有什么了不起!’又还报复著说:‘再见面我硬要不理他,给他一次难看’。他们共同的好友戴先生从国外回来,听了抱怨,大骂巫教授二事。第一,可以保证王教授是谦谦君子,见到任何人他都会先打招呼,王绝对不至于不理任何人。第二,你巫某人为人我知道,一定是挤在人潮里轻轻招一下手,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对方未必见到。巫还是未能释怀。直到又一次见面,王果然彬彬有礼,毫无知觉,巫才‘原谅’了他。
—‘见面’可以增加了解,化除误会。
不隐大恶
‘隐恶扬善’是传统的美德之一。
然而,凡善皆扬则可,凡恶都隐则不可。应该调适为:扬善无分大小,隐恶不隐大恶。刘备教训儿子有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也应引申为‘勿以恶大亦隐之’。
大奸大恶的行为,很难说是‘无心之错’,如果姑息养奸,代为掩饰,等于在鼓励为恶。反之,如不代为掩饰,社会自有公论。十手所指之下,为恶者知所收敛,世人知所警惕,倒是等于行善。
最可恶的是沽名钓誉的人。升官可以不择手段,发财也可以不择手段。但一旦升官发财之后,便用一点小钱或虚伪的关怀,‘买’个善名。回过头来掩饰使用过的大为卑劣的手段,或非常不光明的途径。
报章上好像报导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大善人,兴建一所大佛堂,参与冬令救济等公益活动,远近知名,千百人受惠。这自然是好人好事,不容否认。但据说,佛堂后面土地都归这位善人所有,开设了一间很大的化学工厂。造成严重的水土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因为他是善人,还未弄到抗争取缔的地步。只怕善人也自以为他有‘善名’,足以掩饰他的‘恶行’了。
—隐大恶等于鼓励为恶。
四十五分的启示
希腊哲人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足见他们对真理的坚持。假如面对的并不是真理,而只是一些见仁见智的小事情,倒不妨偶然来一次:‘吾爱吾师,吾更爱吾师’。这是W先生对妥协的领悟之一。
他在大一时选修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概论,老师是留德的名教授,优点有一箩筐,拥有当时少有的最高学位—博士,有国际声望,教学严格得不得了,也热心的不得了。例如他叫学生准备两本笔记簿,前一周笔记整理好,是今天的上课证,否则‘滚出去’,这是他的严格。他说他恨不得把全部学问,五十分钟以内全都给学生、这又是他的热心。
其实他的缺点也很多,只是名气太大,无人敢于批评。‘概论’的功课,并不需要他的全部学问。一口苏北口音,少有人听得懂他讲课。学问大,又太过热心,难免天上人间,杂乱无章,他讲课确实如此。
W先生经过细心整理,期中试卷上回答得简明扼要,纲举目张。本以为可大受夸奖,结果只得了四十五分。他和同学深入讨论后,大考正反写满了三张试卷纸,结果得到额外加分—得到一○五分。致胜之道很简单,只是跟随老师同样啰嗦,同样贪多,而已。
—小原则无妨‘酌量’妥协。
以偏概全
惠人百恩,偶有一怨,这一怨往往泯灭百恩。帮忙朋友十次,只有一次帮不上忙。他所念念不忘的,往往并非十次的帮忙。虽不足训,但确也是人情之长。此二说自然是以偏概全,但也凸显了人性的浇薄。
相对的,韩信能不忘漂母的一饭之恩。近代有位施教授,念念不忘他老师给他的一句话,建议性的一句话而已。此二例并非以偏概全,但却能凸显人性的敦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习的是后者的敦厚,而不是前述的浇薄。
有一位老太大,平生开刀七次。老先生独力支持家计,早期公教人员的生活并不宽裕,老先生为了筹钱(多半是借贷)和照顾,十分辛苦。老太太自然很感谢。可惜有一次(好像是第六次)开刀后,老先生自己去消遣了三场卫生麻将,老太太几乎恨之入骨,几十年念念不忘。其实那一次开刀期间,同样安排好晚上有晚辈陪伴,中午老先生自己送饭,陪著一道用餐。而且,开痔疮只是并不太大的手术。
老太太以偏概全,当然也是人情之常,并不足怪。所不可思议的是,老先生几十年的道歉和解说,丝毫化解不了老太太的‘怨’和‘恨’。多次手术的辛苦和关怀,抵不过一次的疏失。
—所以,理性思考就十分重要了。
寂寞
人是群居的动物,人人都怕寂寞。
有人标榜孤独,欣赏寂寞;但绝非每天的二十四小时都能心口如一。有所谓英雄式的寂寞,英雄有豪情,有卓见,少有知音,难免寂寞。也许仅仅是大丈夫不受人怜,因而学习去欣赏它—寂寞,未必在内心深处真的不怕。
寂寞会产生恐惧,一位七十多岁老人,独居十年之后,忽然耐不住寂寞。他说他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因而坚持每晚由儿孙轮流陪伴他。儿孙都奇怪他怎么怕起鬼神来,因为孔夫子的徒弟(这位老人)是不语怪力乱神的。儿孙们自然无知于老人的寂寞与恐惧。
乖僻无论由什么原因造成,乖僻的人也会寂寞。孤芳自赏的人,多半落落寡合,也会寂寞。大家庭破灭,儿女成家后立即分居,孤独老人越来越多,老人多半是寂寞的。
在西方古代,人们心中有神,为神而生,为神而死,少有孤独之感,少有寂寞的恐惧。打从文艺复兴之后,凸显了自我的价值,人人都有个自我。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隔膜疏离会造成孤独,伴随而来的,有寂寞。
寂寞是生活中难免的。但如能好好规划好你的一生、每年、每月、每日的生活,还是可以避先、破除、减少或降低人们的寂寞的。
—最好每天都要有‘生涯规划’。
群己关系的界限
国人常说作人要严守分际,为人处事要拿捏分寸,全都是为了界定人己的关系,取得平衡与调和。例如父子师生也可以说理,但必须先保持礼貌。长官和属僚之间应有‘角色服从’,下属可以建议,但不应该强迫长官接受。人人都不过是群体中一分子,分子如个个能自行约束,群体才能相安,个人也方便谋求发展与幸福。
西洋Freedom一字,最初翻译成‘群己关系的界限’,真是严复(几道)先生精心的杰作。人既是群居的动物,不容许人人都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为求大家和睦相处,共谋生活幸福,所以得设定‘群己关系的界限’,让人人知所节制。
大约由于‘群己关系的界限’一词,在下笔行文时不够简洁,在口语中不够顺畅,才逐渐换用‘自由’这两个字。人总是喜欢自由自在,总是不喜欢有拘有束。也总是喜欢简单明了,不喜欢啰嗦累赘。两个字比七个字干脆,便顾不得‘真义’为何了。于是,违法放纵、自私乱纪、有我无他,都是自由。而且只有我的自由才是自由。怎能不天下大乱呢?
近代政治学理论,国家的功能有五:秩序、安全、公正、福利、自由,‘自由’实居于末位。群体社会中任何一份子,又怎能不严守‘群己关系的界限’—诉诸客观与良知的界限呢?
—严守界限,必然知所节制。
诚实
话说,曾有一位员外拥有庞大的产业,和三个宝贝女儿。他对女儿们百般宠爱,本无差别。也打算等百年之后,把他的大好财富,平均分给三个女儿继承,作为嫁妆。
五十大寿之日,员外要听听女儿们将来怎样治理自己的产业和家庭,当然更要听听她们将来如何孝敬爸爸,奉养他安享余年。
老大说了一大堆老爸爱听的话,将来一定依循爸爸治产的理念,更会全心全意爱爸爸,侍奉爸爸。
老二除了完全相同于大姐的马屁之外,还表示奉老爸为最高顾问。让爸爸除了享受天伦之乐,也能指导她管理大事,不至有寂寞之感。
老三比较诚实,虽然现在全心全意爱爸爸,结婚后将留一半的爱爱爸爸,分一半的爱爱未来的丈夫。员外在半醉中大为震怒,坚持要小女儿修正修正,小女儿坚持不变。于是他就把她的嫁妆取消,改分给老大和老二,小女儿嫁入清寒人家。
故事是悲剧的结束。最后老爸在穷途潦倒时,只有穷苦的小女儿奉养他。她仍然一如往昔,不改自己的诚实。用一半的爱爱爸爸,用一半的爱爱丈夫。
—坚守原则,便是诚实的表现。
老王卖瓜
乡间流传一句话:‘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所代表的是坚守原则。
老王,只是基层社会一名小商人,可是连字都认识不多。但他卖瓜只夸自己的瓜甜,如何如何好吃。他并不说张家的瓜苦,李家的瓜酸,他必须坚守住这一个原则。他要顶天立地作人,公公道道作买卖,他要和同行和乡人和睦相处下去。
我们的祖先,一了就重视原则,高一层说,‘一字之褒(赞美),荣于华衮(象征荣宠);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刀剑)’,这就是所谓春秋大义了。知识份子守义,孤臣孽子守节,都是坚守原则。假如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讲原则的民族,并不为过份。
现在的原则文化,显然已随伦常的失序,已随法纪的废弛,逐渐没落了。君不见选举之时,候选人拼命夸耀自己之长不算,同时还拼命揭发对方之短,揭发对方的阴私。甚至无中生有,也极尽抹黑的能事。
发扬‘老王卖瓜’的精神,对于今日实践伦理,实在是极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愿人人许愿做个讲原则的老王。
说大同
礼记的礼运大同篇所载,是人类最高的梦想社会。无私无我,全凭爱心,顺手自然。这样的大道,施行在三代以前。后到尧舜时代,形成国家人文制度的规模。大同理想虽然过高,却也根植了中华民族永恒不懈的奋进精神。分解看:
整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用人—选贤与能。
人际—讲信修睦。
博爱—不独(不仅)亲其亲(以自己父母为父母),不独子其子。
福利—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丧妻)、寡(丧夫)、孤(幼年丧父)、独(老而无子)、痒(残障)、疾(病)者,皆有所养(安养照顾)。
风俗—男有分(职分),女有归(归宿)。
大公—货恶(讨厌)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私有)。力恶其不出于身(自己奉献)也,不必为己。
安全—是故谋(诡计)闭(不逞)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大门)而不闭(可以不关)。
总而言之,大同世界是伦理的世界,也是民主的世界。由自己做起,却不必为己(舍己得全)。关心照顾别人和睦相处,不但人人快乐幸福,社会也就安和乐利了。这‘人人’中实包含自己。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寿康宝鉴原文 印光大师增订 寿康宝鉴前言与序言 第一章 不可录重刻 第二章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三章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第四章 训饬士子戒淫文 第五章 戒淫圣训 第六章 戒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了凡四训译文 原文:了凡四训原文 原著 [明] 了凡先生 白话译者 学袁 明朝净意室主了凡先生所著《了凡四训》(白话文版名为《命自我立》),是袁黄先生(字坤仪,号学海,道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
保富法 保富法 聂云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编辑者:妙音居士 编者的话 序一 序二 序三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书后 附录一 节录云台居士卧
寿康宝鉴译文 戒淫得寿康 戒淫得吉庆 戒淫得平安 戒淫得清净 戒淫得泰祥 戒淫得光明 译者序 寿康宝鉴序(印光大师) 不可录重刻序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一章:戒淫训文及格言 第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 文昌帝君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 昔于公治
德育古鉴德育古鉴清·史洁珵(玉涵)辑原序旧序重印序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上)救济类(下)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敬圣类存心类附录:三破.七辩附录:立命说附录:净意说附录:功过格 原序
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文) 文昌帝君说: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时作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的贫困,怜悯别人的孤儿,容忍、宽恕别人的过
居士: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之类的东西。我们想闻佛法,《文昌帝君》不就是老子、庄子和孔子这些《道德经》《孝经》之类的书吗? 法师:想闻佛法很好,五乘佛法包括人天乘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dì) 君(jūn) 曰(yuē) : 吾(wú) 一(yī) 十(shí) 七(qī) 世(shì) 为(wèi) 士(shì) 大(dài) 夫(fu) 身(shēn
【注】:以下故事,精选自:释昌臻法师、释海山法师、释大恩法师,主编的《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一书。 ◎宇文英迪当初在黔江处理一桩官司。 有一个叫扶爱之的人,因他曾经揭发某漕台 (掌管水运事务)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一) 前言 广东人常说:「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又有云:「落地喊三声,好丑命生成」。这些话是正确的吗? 不错,对一般凡夫来说,是正确的。佛家说因果
农历五月(九毒日) --- 摘录 ---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气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
温州周旋的父亲。生了很多儿子却家境贫寒,邻居有一个人富有而无子。邻居就盘算着让自己的妾室与周父欢好一次,希望借此给自己生个儿子。一天夜里就热情邀请周父吃饭饮酒。吃喝之间邻居就装做喝醉出去了。他
我知道,很难从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我是希望告诉自己,放弃自私,从满足自我的私欲走出来。我有什么迷惑的吗?身体的重要与手淫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适度的手淫无害健康甚至适度手淫有益健康,我需要驳
戒淫修福保命 天华出版社编著 纵观今日世界,道德沦丧,淫风狂飙,已经吹向青少年,举世同然。而今家长,多为双职,事业忙碌,虽以物质令儿女满足,殊不知乖巧的儿女已经悄然蒙受了污染。 殷切奉告
二十四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