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善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伦理生活化第四卷

  —‘实’要重于‘名’,至少要名实相符。

  以简驳繁

  以往长官批阅公事,依惯例先由秘书或承办的科员‘摘由’。摘由是把公文的要点摘出,使用极少数文字标示清楚,可以让长官多节省一点时间和精神,因为他忙,他要看机关全面的公文。如有必要,才循著事由看看详细的内容。

  古时汉高祖刘邦打下了天下,只和关中的父老约法三章。‘三章’,该是何等简化的法令。但人民知道如何遵守,社会颇能相安无事。不像现在法令多如牛毛,执行困难又不彻底,反而会愈来愈加混乱。

  现代的公文,已经省去了等因奉此等繁琐的用语,一二三的列举,‘简单’得多。(但有时却不够‘明了’,还有待再作改进)。

  社会在多元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愈来愈复杂,为了适应乱而又复杂的生活,凡事力求‘以简驳繁’,该是极好的原则。但是繁中求简并不是容易的事。首须了解何谓繁何谓简,次须了解简化之后不至于有重大的遗漏。万万不能像从前的一位首长,他强调原则,但往往原则在他手中破坏了,他却并不自知。他强调‘以简驳繁’,也许不知繁简,反而像是在‘以繁驳简’,反而更加复杂。

  因应当代生活,‘以简驳繁’的原则不可不知。

  —以简驳繁,能增加做事的效率。

  继续努力

  某先生读小学时,上海法租界公园里发生一件小事,但却弄到舆论哗然,全国沸腾。由于国人缺少公德心,习于制造脏乱,园门乃竖立了一块极不礼貌的牌子,牌上写著:禁止华人和狗入内。

  抗议这种辱人行为的同时,确也发起过自律运动—扫除脏乱恶习,培养国民公德心。但是抗议和自律很快被淡忘得一干二净。国民的道德心还是缺缺。

  前副总统谢东闵主持台湾省政时代,也著力扫除过脏乱,一时获得全省响应。遗憾的却是,后续努力同样不够,甚至,没有再努力,同样很快被大众淡忘。社会的脏乱改善不多。

  开罗会议中,美总统罗斯福和英首相邱吉尔支持我国收回了台澎金马。至于琉球和钓鱼台,由于先总统蒋公当时提不出有力证据,致未能一并收回。当年内乱甫平,紧接著对日作战,政府来不及研究整理出证据来,是可以了解的事。但是至今已五十余年了,仍然未闻政府鼓励(如内政部、边疆学系等)主管单位和民间团体或个人,努力从历史从档案中,整理出具官法性的中琉关系,找出钓鱼台属于台湾的合法文件或证据,就非常非常不可思议了。

  后续的努力,关系成败太大。

  —后续的努力偏偏容易被疏忽。

  典型看今朝

  ‘典型在夙昔’,正气歌中引述了十二位古人的故事,都是大义懔然,忠贞不二,足为现代人的典范,其实当代也还有著典型的人和事,令人肃起敬,足为楷模。其出现在市井之中者,尤为难能而可贵。教育机构,和社教团体,如肯诚心发掘,所在多有。平凡中显现伟大的故事,一一搬上银光幕,刊入报章杂志,编作青少年课外读物。移风易俗的功能,必可重见于今日。

  南部有一位陈先生,事奉父母,非常尽孝。太太是一位独生女,他把岳父岳母也当作亲生父母同样孝敬。岳父母老了,更接回和自己的父母同住。陈先生对待弟弟也很友爱。家道本非富有,但从未因为财物而有任何争持。弟弟在中部地区服务,经常回南部探望双亲。

  后来陈老先生过世了,弟弟怕老妈妈伤心,趁陈先生出差,强把老妈妈接到南投同住。哥哥回来,不敢休息,连夜赶到南投看妈妈,硬要再接回南部。弟弟被逼出了两句话:‘你那边老人那么多、这也是我的妈妈啊。’兄弟大吵一架。妈妈高兴的哭了,说这是他们自懂事以来第一次大吵,为了她而吵。她高兴中也很难过。后来妈妈答应三个月后回南部,哥哥才流著眼泪独自回去。这是平凡的小故事,但能见到真情的流露。

  —不敬何以别乎,他们守住了这个‘敬’字。

  开朗

  同样面对大海,德国诗人席勒曾歌颂著:‘春天来了,大海在微笑,在腾著快活的波涛’。而囚在圣海伦岛达七年之久的拿破仑,却只能‘凝望向肃穆而凄凄惨惨的大海’。同一目标,两样心情。所见所感,其实是不同心情的反射。

  传说有两位工人一同在砌砖盖房子。一人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另一人嘴哼小调,潇潇洒洒。原来前者尽想著不愉快的事,辛苦盖的房子给别人住,自己仍然住在简陋小屋里,上天待他实在太不公平。而后者却在幻想,自己正在替高贵的国王建造皇宫,这种宏伟的艺术品,马上就要从他的手中完成了,他该有多伟大,他怎能不高兴?

  一对并肩作战的陈、林二位好朋友,从受训开始,到转战大江南北,有幸都在一块,从未分开。一道儿攻坚杀敌,一道儿突围逃命,互相照顾,不在话下。但是一闲下来,两人感受迥异,总是陈某在安慰林某。因为林某老是怀念在家之日,有父母呵护,兄弟相伴,又安全又幸福。不像现在,几乎每天都在生和死的边缘中挣扎。陈某想的却是国家多难,同胞多难,我不打仗谁去打仗。林认为他牺牲了享受。陈认为他在享受著牺牲。

  关键全都在自己的心境,在于心境的能不能开朗。

  —每天生活,要自求开朗。

  做事的困难主要在“人”

  ‘人’的困难即有三层,接受你指挥的人不一定都够水准,你也不一定有权任免或调动。相关的同僚和服务的对象,未必都配合愉快,人人感觉满意。而指挥你的主管,其专业知识、行政能力、做事的担当、用人的气度,更不一定能支持你得心应手,乐意卖命。以行政能力为例,李鸿章主持北洋,潇潇洒洒,诗酒风流。其后丁母忧,由其同榜进士张树声‘看守’三个月,累到吐血地步,论者都以为张仅仅是行政能力不足。所以古今真想做事的人,一旦遇到心折的长官,不惜‘士为知己者死’。

  ‘钱’的困难有预算的限制,有会计的牵扯,时效和灵活的调度都是问题。‘行政’的困难在制度,制度的维护在人—主管长官。主管有无行政观念是第一步,有无行政能力是第二步,有无行政经验则是第三步。经验可以吸收。能力大可弥补,当任用帮手时把能力和经验考虑进去即可。美国杜鲁门总统答覆记者的话,可为旁证。他做完自己的任期,记者问国家是否还需要他,他要不要再出来竞选。他答称:‘任何制度上轨道的民主社会,永远不会绝对需要任何个人。’

  —‘制度’最要落实。

  同宗教

  除了道教以外,宗教大多是外来的文化,佛教自印度传入,基督教天主教来自欧洲,回教也是自中东输入的。虽然崇拜的偶像不同,祭拜的场所仪式等也不相同,但都有著共同之处—‘向善’和‘利他’,耶稣上十字架,如来下地狱,都是‘利他’的最高境界,为世人赎罪,不顾自己的生死

  伦理是先民的‘同宗教’,涵盖著「向善’和‘利他’的两大原则,但不止于这些原则。

  它教我们‘尊重’,因而我们敬天、尊长、孝顺父母。也同时以平等(人权尊严)、相互(对称)的态度,处理人际两两之间的关系。

  它教我们‘友爱’,因而我们爱人(由近及远)、爱物(惜物惜福)、爱大自然(天覆地载之德,养生活命之恩,不敢或忘)。也教我们推己及人,爱人如己。

  它教我们‘和谐’,因而我们能以宽恕化解仇怨,爱和平已融入天性。它教我们珍惜人性的善良和温馨。它教养我们成就高尚的‘人类’。

  伦理的恩赐和陶冶,不下于任何宗教。

  —伦理同样有宗教的功能。

  节制

  西方当代的公德,是自由、民主、博爱和服务。而古时候的四大公德,则是理智、节制、勇敢、和公正。

  节制,指守分寸,能适可而止;不至于逾越或过份。人们使用金钱、支配时间、都要能不浪费,恰到好处。做事则知道‘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当继续、则继续;当暂停,则暂停)。

  古人教人自制,当然是节制之意。一个人面对愤怒,即将醉酒,天人交战之时,得失取舍之间,如能够心地澄明,知所进退,是极大的修养工夫。

  但节制不单是知识份子谈修养,实也是先民传承下来的优美的教养,或者可以说是善良的生活习惯。例如笔者儿时对故乡的记忆,表兄弟们或邻居们每每发生争辩,往往面红耳赤。甚至又骂又打,眼看大战即将爆发,不可收拾,奇迹可能突然出现。常常由第三者的一句话,双方便立刻叫停。尤其能不经第三者,只要当事者的一方,突然有一句下台阶的话,或是逗大家(包含第三者)打一声哈哈,也立见台风转向,或雨过天青。

  降低贪念,同样靠节制。

  —守法守礼,都从节制开始。

  真的是艺术

  四十多年前,老李常和一位叫安特生的加籍神父聊天。安懂得中文,也通国语,对中国便自以为了解不少。他总是或多少怀有成见—优越感。

  有一次他讽刺中国人的无所事事(doing nothing),好像在欣赏艺术(fine art)。因为西方人的生活,不是工作(work),便是休闲(Play)。至于无所事事,简直不可思议。

  他说的无所事事像艺术,显然在讽刺。老李气不过,很想证明给他看看,那真的是高级艺术。乃建议和安特生各处一室,撤除电话音响和书籍,各取开水数杯,分别度过一晚,甚或一夜。老李也报复著讽刺说:‘安特生,你大约只能靠祈祷上帝,才可能免于发疯。而我老李,一定可以愉快的过此一夕,决不会感到无聊’。并且夸张说,‘这真的是艺术,西方人不容易了解’。

  安特生始而不信,继而请教,老李才解说他的秘方。可以神游六合,黄山之幽,泸沽湖之静,大峡谷之雄伟,尽可自在神游。可以神交古人(或书中人物)。如心有不平,亦可借重水浒传中黑旋风的大斧,一劈而下之,也就怒气全消了。如果想欣赏软性的生活,红楼梦一书中有不同性格的女孩子,都不妨相对畅谈。或者把爱读的文章,默诵几篇。或把将做之事,计划一下。只有嫌时间不够用,那里会无聊。

  —无事可做时,能善自排遣便是艺术。

  模糊的界线

  美国某作家有一篇短文,题目是‘一条细小暗淡的分界线’(A thin gray line)。在叙述日常生活琐事中,涉及是与非,或善与恶之间的分界,往往模糊不清。但必须认清。

  计程车司机闯红灯,会有两点辩护。许多人都在闯,不闯白不闯,我才不吃那种亏。另一理由是交通秩序混乱,车塞得厉害,不抢一点时间,还要不要吃这碗饭。他把遵守交通秩序、和不守交通秩序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也因而忽略了守秩可以减少塞车,可以增进安全;尤其自己在守法。

  某校某年聘请了一位教授,他早已取得教育部的‘教授证’。但该校聘任升等办法有规定,凡是新聘人员,必须通过聘任升等委员会的审查。他如被交付审查,估计并不难通过。可是,校长不但直接下聘,还聘请他当评审委员。不但跳越了他自己的受评审,反而先参加评审别人。学校把中华民国合格的教授,和某校合法(通过评审)的教授,混淆不清,混作一谈。

  从前有一位教授,非常欣赏自己的聪明能干和学问好,自信‘做事’也做得对、做得好。好像这中间的界线也有些模糊了。

  —对与错的界线一定要认辨清楚。

  强迫推销

  强迫推销,自然不顾对方的立场,意愿和兴趣。

  强迫的结果,纵然出于善意,也不为对方领情,甚或引起反弹。更为严重者,往往反目成仇。此所以全世界接受美援(经济的、科技的、军事的等等)的地区,总是有不同程度的反美的声浪和行动。

  主要的原因是,美国人无时不在强迫推销民主政治,手段几手无所不用其极。不久以前,在东非的两个较落后的国家,掀起反美巨浪,当地死亡好两千人,美国使领及侨民也死亡十多人。中东地区纠纷一直无法摆平,阿拉伯国家普遍仇美。美国人只知道,民主是二十世纪思想的主流。却严重忽略了,在地人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国情民俗,和不同的价值观。

  推销的东西可能是物品。但无论如何价廉物美,无论怎样方便耐用,一动用‘强迫’推销的手段,总是惹人生厌的事情。推销的东西也可能是一个观念,但只可以理性说服,客观劝导,不能够强迫,强迫是高度的不尊重、不民主。

  四十多年前,建国中学一位高材生,被父母强迫报考医学院—能救人苦难,又自己赚钱,该有多好。但听说这位优秀青年牺牲了。

  —多尊重别人的立场和意愿。

  理和礼

  管老先生教训小儿女们,常说时代是民主了,父子也可以‘讲理’,真理是越辩越明的。但必须‘守礼’,伦常道德更不可偏废。守礼是相对的,儿女们有儿女的礼貌,父母们也同样有父母的礼貌,不可不知。

  邻居一位詹博士,自小娇养惯了,学成归来,更不在意礼为何物。常为家庭琐事,和老爸爸争辩。姑不论‘理’的曲直对错,‘礼’貌就非常遗憾。大声争著讲话,若似理直,就非得气壮不可,那绝不是对待父母尊亲属的礼貌。

  所幸这位小博士,虽很无礼,但尚明理。老爸爸请教管老先生,老先生说事到如今,不能全怪小博士。老爸爸自小的纵容,也要负责。于是相约在管老的儿媳返来的时候,由老爸爸找个理由,带小博士过来见见面。由于常常见面聊天,从管家的家教(生活习惯)中,小博士终于‘变化气质’。从此理虽直,不敢气壮,而能‘气和’。能低声下气的和老爸爸沟通,不再高提讲理的分贝。

  小博士的大转变,其实还是得力于他的老爸爸。老爸爸先学会‘老子对待儿子的礼貌’,先能改变了他自己。小博士本来就是‘明理’的,只是在‘守礼’上新有了进步而已。

  —讲理重要,守礼更要紧。

  权宜之计

  从前有一位赶考的青年,经过大行山下,和推车的车夫发生争论。车夫只能从字面读作‘大行’山,青年说不对,应该读作‘太杭’山。青年自负是读书人,坚称自己读的对。车夫虽是粗人,也自认这两个大字他还能认得。

  于是晚上歇店后,一齐去请教当地一位著名的熟师(教书先生),请他评断。熟师先看字,再看看人,评断车夫读得对。青年虽不服气,也只好依约加倍付了车资。

  数年后青年高中,而且升官,重过此地,再见见这位塾师。原意打算狠狠教训一顿,挖苦一番。不料塾师健谈过人,使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解说车夫粗人,像貌不善,假如输掉车资,路上难保不利于青年。几两银子小事,何能不顾安危。青年叹服,尤有感谢。

  又从前有一位老先生,少年在日本学警察,返回在上海、苏州、九江等地服务。退休还乡,手边还保留了一把小手枪,是德国制造的掌心雷。乡间治安败坏,土匪横行。有一年土匪攻破了老先生的圩寨。匪首很尊敬老先生是一位清官,是一位善人。下令只抢钱财枪械,不可伤人。最后向老先生‘借用’那把掌心雷(知道的人不多),老先生只好找出给他了事。但提出一个请求:不得用此枪妄杀无辜。只能作防身之用。

  —无可奈何之时,不妨从权。

  张委员的体贴

  张委员是当年立法院的‘老贼’之一,远比今天大多数小贼们高明—知识、人品和道德都高明。他也有很多小故事,让许多人一直在怀念他,虽然他已过世了二十多年了。

  他在他的故乡担任过‘厅长’级的职务,为了减少应酬,总是声言回家晚餐,陪陪家人。家中的伙食当然很好,可是他常常想到吃些普通的东西。每当他入座面对佳肴,而又想到某种可口的食物时,总是找来副官,轻加责备。例如说,今晚某公馆邀宴,好像已经破例答应了人家,怎么你也不提醒我一声,难道你也老了,忘了。副官很有默契的道歉,然后吩咐司机,立刻陪主人外出。所谓某公馆邀宴,不过是到某一家酒馆,去吃他想吃的某一道菜罢了。

  有时他一顿饭可能吃上三家酒馆,其实只是吃三道想吃的菜。他不可能每家只点一道他要吃的东西,所以难免有很多浪费。但他点而未吃的菜肴不动,指定送给某些人士。

  他不愿指定家人专门为他准备这样那样,家人都够辛苦了,不要再添麻烦,不要去委屈了他们。至于满足自己的食欲,随兴乱吃,是因为他也不愿太过委屈他自己。薪俸已经可以养家养廉,随兴小吃,又可趁机松弛一下整天的忙碌,也好。

  —体贴人情,无妨包括自己在内。

  也是一种自私

  人们往往只能以自己的知识(所了解的范围),作为评论(人或事)的基础。不一定是无知(如肯谦虚一些,便不至如此),但却是一种自私。

  有位前清秀才,饱读中国诗书,未受现代洗礼。晚辈和再晚一辈的年青人来看他,他必问近来作诗(旧体诗)没有。如回说‘没有’,一定诚恳劝你要用心读书,多多作诗。如回答说‘有’,那很好,还算用功。假如能带著一首两首诗作,声明今天除了问安而外,特来请教,请求改正。老人会喜出望外,一面改正,一面鼓励。‘青年人像你这样用功的,现在已不多见。写的不好不要紧,我会改。你只管多写’。老人家以为用功者,就是多读中国旧书。以为有学问者,就是会写旧体诗。

  某一位公教家庭的主妇,经常批评老公用钱小气。经常骂张家大嫂太过会算,张先生才赚那么一点薪水,有什么好打算的。你看李家大嫂多会化钱,该多么潇脱。但是她忽略了两个事实,她家和李家,入不敷出,都过活得捉襟见肘。而张大嫂家,因为量入为出,有预算永远不穷。

  这位大嫂娘家富有,她的生活的知识和习惯中,就没有‘预算’这两个字。

  —只用自己的知识去评论,也是一种自私。

  发言要切题

  发言、作文、评判、或辨论都要切题,万不能言不及义。

  有次教育部邀请一批大专教授,去风景区度假,也安排了一场座谈会,谈谈伦理教育的问题。支持会议的教育部官员,迟到了三十多分钟,报告迟到的原因,非常详尽,历时二十分钟,自我介绍历时八分钟。座谈会因而草草收场。并无丰硕的成果。

  自我介绍中,特别说明他也是教授,在某某大学兼课,原先在他迟到十来分钟时,怕他赶不上上山开会,已互推了一位临时主席,也已经开始了座谈。他一到场,临时主席坚辞。他再一说明和自我介绍,议程大乱。以后偏离主题,只能联谊了事。

  其实,迟到已是事实,只须道歉一声就够了,不可再多耽误时间。迟到的任何原因,都与座谈的主旨无关,都不是继续耽误座谈时间的理由或必要。至于自我介绍,更外没有必要了。大家大多知道有他这么一个人,即使不知道,丝毫无损于座谈会的进行。那天他的全部发言,几乎可以说没有一句话是‘切题’的。

  —切题,是针对主旨发言,不可偏离。

  谁能不要自己的家?

  王家少年,心地纯良,但个性偏激。对家人普遍不满,曾发誓不要家,自己去独力奋斗。十年的起起落落,对家—父母的家,他还是难免怀念。三不五时找个借口,透过姐姐问问家中情况。偶而借题听听老爸的声音,因为他比较‘原谅’爸爸多些。也偶然找机会偷偷回家一趟。吃点剩菜,因为剩菜也有一点‘妈妈的味道’。

  某老师已经退休了,才开始警觉到‘家’的重要。他人很善良,热爱他的小家庭,和每一个家人。只是个性专断,喜欢自以为是。一切爱家爱人的表现,都得依他的方式,凭他的意志。弄得他的一妻三子,个个紧张,压力沉重,生活并无欢乐。但彼此仍然关切,仍然深爱。

  为了小儿子读书遭遇挫折,又弄得全家不快。原来小儿子升入某某私立大学,大半是他的意思。读不下去了,他骂孩子不用功,孩子则抱怨没能依自己的志愿,无法不接受退学的事实。接续而来的是要申请转学。某老师又在指挥儿子选校选系,结果父子弄翻了脸,儿子去当兵去了。太太勇敢支持小儿子,夫妻也翻了脸。两个大孩子工作在外,有事只肯和妈妈连络。妈妈自己去做义工,只知道菩萨和师父。

  某老师孤独了,幸而他自己的一位老师指导他,帮助他找回妻子孩子们的感情

  —关心,先要能尊重对方。

  落实并不容易

  十年前H教授教书满四十四个年头。他不是不想退休,只是有六年私立学校的年资不予计算。凑不齐四十年,便算不成退休最高的八十一个基数。

  当时有位考试委员坚决表示,政府优待教授,加给二十个基数。公立的年资算出七十六基数,加上加给的二十个,大为超过八十一之数(八十一以外的无论多少,不再计算)。

  H信任那位考试委员,更信得过他的态度之坚决,便申请退休,也得到八十一基数的退休金。但,凑得上八十一的,并不是靠政府的优待加给,而是政府法令的变更——私校年资可以合并计算了。

  原来所谓加给,是指公务员退休,最高计算到六十一个基数,而教授退休可以计算到八十一个,仍然都要凭个人年资核实累计。所谓的‘加给’,只是上限的差别。

  另一例证是雇用菲劳的问题,有两位人士,都肯定的保证介绍菲劳,坚称一定找得到。找得到并没错,可是他们都忽略了雇用者尚需要国内的医院证明。此外,出面雇用者还有身份的问题,老人儿女都在国外,因而发生阻碍。

  —落实并不容易,但做事一定要能落实。

  倒值得统一统一

  雾峰的街道并不壮阔,更不雄伟。但商店的招牌很整齐,都不大,台风之后,未闻市招成灾或惹祸。晚间乘车通过市区,市招在灯光中也极为好看。并未因为统一而显得刻板或单调。

  台中市和许多城市中的招牌,大多奇形怪状,大小高低不一,风灾后倒落满地,风灾中对行人和行车都构成威胁。何以不效法雾峰,以行政力量,劝说大家统一统一。

  招牌中尤其应该统一的,是书写的方式。横写的居多,直写的也不少,横写的有些从右往左看,有些却从左往右读。最为莫名其妙的是有少数商家,上面一层招牌从右往左读,下一层同样店名的招牌,却又从左往右读。

  这还不值得统一统一吗?

  台风豪雨,是台湾无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而风灾和水灾,都不是一定不可避免的,都不过是人谋的不臧吧了。

  避免灾难,减少灾难,和降低灾难,全得靠‘人’订的政策,和‘人为’的努力。‘政府’就已有四个层级,有更多专家仍在决算规划,又有优秀员工在打拚,每年都花费不少的经费,何以灾难反而愈来愈深呢?

  大概从制定政策到执行,再到监督,权责也很需要统一统一了。

  —该统一统一的事,还有好多啊。

  守法习惯

  一九七三年作者访问日韩,韩国当时稻米尚需要进口。但为节约外汇,规定每周二、五两天为无米日,全国必须吃面粉或杂粮,不得吃‘饭’。又红蔘在当时为了赚取外汇,管制买卖。作者去汉城的那几天,恰逢禁售之期,华侨商店虽有红蔘而不敢卖。作者第一次赴韩,只能要求看看红蔘,虽然谊属同胞,还是不卖。

  韩国人守法的精神,给人印象很深。

  中华民国驻韩大使,在大使馆内欸宴访问团,席开五桌。虽然山珍海味,酒席丰盛,大使却谦虚而幽默的强调:‘今天真正请各位贵宾赏光“吃饭”,因为今天是星期二,全汉城吃不到“饭”,使馆有特权,所以例外’。

  一位团员遇到在大使馆工作的亲戚,透过他的帮忙,也只能向友人‘借’到四两地字牌红蔘。留下钱等开禁时,代为购置,再归还那位好心的友人。该位团员非常感谢,因为他返国后可以向体弱多病的老妈妈,有个交代了。

  据说,不是‘韩国人’特别守法,而是‘韩国执法的人’绝不让国民不守法。对于不守法的,处罚很重。更要紧的是,处罚起来,绝无例外。

  —守法是习惯,得强制养成。

  守法也是观念问题

  琉球受过日本人和美军的双重影响,琉球人都非常守法。那霸(琉球首府)的交通秩序,远比台湾好。但据说也是靠‘重罚’才养成的习惯。

  对于有一些人来说,守法和守份也可能出于观念,而观念来自教养。出于观念的守法和守份,境界自然更高了一层。

  四十多年前,一切都没有上轨道,私立学校办理招生,也往往如此。H先生的小弟考高中一直落榜,后来北部某一私立学校招生,小弟同样落榜了。该校教务主任是H先生推荐的,他倒过来和H商量,把小弟名字加写在榜尾不就得了。

  H先生居然不予同意,认为对弟弟是不好的示范,是一种反教育的行为。后来事实证明,拒绝接受,确实对小弟一生,有很大的正面的影响。

  又一次,H先生在一处公家官署办美援的公文。因为不是编制以内的员工,每天只要人到,不必‘签到’。于是有人鼓励他作弊(好像并不犯法),每周申请两天半出差,每个月四次。出差费补贴正副主管和主任秘书三人,自己也分得一次。H先生以辞职拒绝。却是出于内在的教养,并非外力。

  —良好的教养,更能培养正确的观念。

  法律以外

  法律以外的事,当然并不犯法,顶多不符合法令而已。但有些事虽可能在法律的‘条文’以外,却还在法律的‘精神’以内。

  例如好早以前,作者报导过一位大学系主任,因为年满六十五岁,依法不能再兼,被调位为夜间部主任。当时的夜间部未纳入大学组织规程,主任的年龄,找不出法源说他犯法或与‘法令’不符。但六十五岁后不可兼职的法令的‘精神’,一在于新陈代谢,进用新人。二在于体恤长者,不忍让老人太过劳累,是政府的一番德意。

  古来不知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犯罪,不知道有多少‘告诉乃论’而无人告诉的犯罪,他们都好像没有‘犯法’。现在更不知有好多好多查无实据的贪污。有人讽刺说‘贪污’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切切不可以‘有据’。万一有据,就真的要犯法了。

  其实,法律以外的事,大多属于道德层面,或关连到社会正义,所以,有很多事,除了是否‘犯法’,还应该有‘法律以外’的考量。

  例如弃养尊亲(父母),而且因虐致死者。例如强奸亲生女儿,甚或致死者。例如强奸生母者。都不能‘止于’法律的考量—仅仅以杀人强奸等论罪,唯一死刑(不得上诉),和法律以外的鞭刑或死刑,似更为重要。

  —‘法律以外’的考量,有时更为重要。

  从心所欲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孩子们都说‘不逾矩’是爸爸一生的写照,没得话说。从今天七十大庆起,祝老爸好好过几年‘从心所欲’的日子。

  ‘从心所欲’,好一个古稀贺礼!

  但真能从心所欲吗?难啊。例如老爸不喜欢事务性的工作,偏偏非作不可。因为老太婆不喜欢做,也不会做,更不肯学著去做。孩子们大了飞了,家中杂事,老爸能不做吗?若能不做,那才叫从心所欲。

  老爸一生不会理财,不喜欢管钱,但什么‘量入为出’,什么‘省吃俭用’的古训,却是知道的。偏偏老太婆用钱从无预算。想到要的东西就买,想花就花。至于钱的来源么,那不是大男人的事吗?老爸无能控制预算,更无权平衡。若能控制或能平衡,那才叫从心所欲。

  落伍的老男人,难免也会有意愿支配自己的家庭。偏偏金命的老爸,跳不出火命老太婆的掌控,(那是老太婆的坚定的信仰)。若能跳得出,那才叫从心所欲。

  至于日常饮食,只能给什么吃什么。若能想吃什么便吃什么,那才叫从心所欲。

  突得破主观客观的条件,是从心所欲的先决条件。否则就要凭高度修养,能够‘放下’。

  —从心所欲,真是无上的幸福。

  “父父”

  所谓‘父父、子子’,要教训儿子像个儿子(含女儿)样,得父亲(含母亲)先要像个父亲样。怎样才像个父亲样呢?

  首先重视身教,要能勤劳、节俭、整齐、清洁,要能切实负起家庭管、教、养、卫的责任来。

  孝顺尊亲,要出以至诚,因为从他们身上让自己获得生命,获得生活,获得教养,获得知识与谋生的技能。敬天要出以至诚,从大自然中让我们获得养命的必需品,和生活的资源,诸如空气,阳光、水和衣食住行的资源等。

  感恩的后续行动是回馈,对家人亲族,对社会人群,时时心存报答,求取心理的平安。

  其次调适观念,不要老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管教儿女,去爱护儿女。要尊重儿女们自己的意愿、兴趣和性向,多鼓励以取代督责。但尊重不是宠溺,要明确告诉儿女们是非对错的标准何在;告知他们生存的意义,和生活的责任。

  在生物界我们有幸生而为人类,又要在当前多元社会中活下去,协助并指导儿女们对未来一生的规划。必须活得尊严而自在。因而,对最低的道德原则,和最低的法律原则,要求儿女严格遵守,不惜用最严格的方式坚持,甚或不惜动用鞭刑。

  —‘父父’是‘子子’的先决条件。

  “子子”

  所谓‘子子’,就是儿女要像个儿女样。

  首要的生活训练,学习早睡早起,勤劳做事。爱物惜福,绝不浪费。整齐清洁,不止于起居,包含心灵的纯洁。

  对尊亲要有孝‘敬’心,打从内心尊敬起,感恩他们给予了生命、生活、教育等等。要有孝‘顺’心,顺从他们的意愿和趣味,但并不是盲目服从。要严守份际,儿女也可以说理,但要顾得住做儿女的礼貌。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不得‘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因为家庭以内,不止你一人,还有父母兄弟,诸姑伯叔。因为社会上更不止你一人,还有不同年龄层的好多好多人。你怎能只知有己?

  效法父母,时时心存感恩。不止感恩大自然,而且要感谢社会百业。假如没有农夫种稻,那会有米饭上口。当然优先要感恩的是生我的父母,教我的亲长,和伴我的家人朋友。好孩子不吃十年闲饭,人贵自立。得明辨是非,坚守原则。要有包容心,知道恕道的可贵。输了认输,错了认错,但知错必改,那又是勇德。

  感恩后续的是‘回馈’,基本的回馈从顺从和奉养父母做起。勇德包含为自己的所做和所为而负责。也要热爱大自然。

  —做到了‘子子’,必能成为最健全的公民。

  父不父,子不子

  少年飙车杀人,自然是‘子不子’了。但问题却不在少年,而在于‘父不父’—父母不像个父母样。因为飙用的车辆价款的来源,不外父母所给,或儿女逼要,或出于偷抢或勒索,该都是父母未能善尽管教的责任在前。

  雏妓问题,好像也不在于‘子不子’(女不女)。但同样的,问题焦点不在雏妓,而在于‘父不父’。崇拜金钱的价值观的形成,出于社会无数的‘父不父’,也必然出于雏妓父母的‘父不父’—她们接受和传承了这种拜金的价值观。

  十八岁少年开豪华轿车,杀害尊亲且毫无悔意。我们总不能认为那是出于他‘少有大志,立志杀人。’我们总可以评判:是出于他自己的父母,和社会无数父母们的‘父不父’,才导致而成的恶果。

  弑父杀母,早已司空见惯。奸及亲女,甚或致死,强暴生母,若无其事。这些令人发指的罪恶,岂是一天造成?如果法律也只能以‘杀人’或‘强暴’论罪,则法官们也得连带负责,负‘父不父’和‘子不子’之责了!

  王建瑄先生承认社会已乱,主张重刑(鞭刑)伺候,笔者深有同感。严重的‘父不父’或‘子不子’之人,除了应得的刑期,得再酌量加罚十鞭到五十鞭。极端的犯行,应处极刑。

  —鞭刑惩贪罚劣,最为有效。

  他,讨厌说“不”

  他讨厌说不,他不一定都对,但是他讨厌说。

  因为讨厌,他曾产生过报复的心理,也曾发现过自己的无知。

  当年凭一位长者说合,他和他的表妹谈到了婚嫁。当年台湾尚未开放观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表妹从香港接到台湾来。表妹住在那位长者家,他和表妹见面时彼此也都欢喜,好像一切都很正常。但他们终于分手了。

  也许是他的性子急了一些,又因为她住在那位长者家,实在主客都不方便,所以很快他就问到婚期,想不到表妹却说出了一个‘不’字。她说的又不是要彼此多一点时间,以便多了解了解等一类的话,只讲等过一阵子,也许她还要回到香港去。他讨厌了,也误会了。误会的是不懂得女孩子嘴上‘不’的真正的意涵。讨厌的却是,他知道,十分清楚的知道,他自己能提供一个很忠实的男主人,对家庭绝对负责。而对方可能提供的女主人,是否像他一样忠实负责,至少他还不十分清楚,(那只有她自己才最清楚)。怎么她倒先说出‘不’字来。

  其实他不懂的,不仅是女孩子嘴上‘不’字的真意为何。还有,他自己所知道的(例如负责),还没有来得及让对方知道。更有,对方最清楚的,他也还没有努力去了解。

  —多替对方设想,多站在对方设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