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的礼仪

入门须知 | 作者:网络 [投稿]

(五)佛教的禁忌

  中国佛教的禁忌一方面来自于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规,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土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皈依佛门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戒,妄语戒,饮酒戒。十善实际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细化,分为身、语、意三业的禁忌,其内容包括,身体行为的善(禁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语言方面的善(禁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识方面的善(禁忌):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为严格,这里仅介绍一部分内容。一、饮食方面的禁忌。佛教规定出家人饮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所以佛教要求禁食。所谓“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

  对此类食物,出家二众也不能吃。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辣椒生姜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芜荽、芹菜香菇类等都可食用。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如奶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此外,佛教还要求僧人不饮酒、不吸烟。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忌之列。

  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和不良习惯或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的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吸烟当然也是佛教的禁忌之一。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这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劝酒,也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茶、饮料等)。

  佛教在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不结婚,不蓄私财等。佛教认为出家僧众担负着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重大责任和终身事业,因此必须独身出家才能成就,积蓄私财是违背出家本意的。除此之外,这方面的禁忌还包括不自歌舞,不观看听取歌舞,不坐卧高级豪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

  财宝,不作买卖,不看相算命等。僧人出家受戒后,戒律还要求比丘比丘尼分别住在各自寺院中,不能同住一个寺院。因此,与僧人交往时不宜问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娱乐活动。同比丘尼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不要主动与比丘尼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等等。女士们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到僧人关闭的地方去。

  对于在家的居士,佛教只要求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即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日。

  对出家众的称谓,佛教也有一些讲究。中国人一般称呼男出家众为“和尚”,女出家众为“尼姑”,或者称“姑子”,其实这种称呼是不准确的,特别对尼众的称呼更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其实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丛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称为“和尚”。此外,沙弥的剃度师也可称为和尚;比丘的得戒师也称“戒和尚”。所以,其他僧人一般都不能称和尚,和尚实际上是很尊重的称呼。对于和尚可称为“和尚”、“大和尚”、“方丈”,教外人可称“大法师”、“法师”,居士可统称“某某师父”。凡是剃度出家的男性,年满20岁,受了具足戒的则称做“比丘”。受具足戒五年之内的比丘,还没有资格收授徒弟的,居士可称他们为“师父”,教外人可称“某某法师”。应该注意的是,教外人同僧人交往中,不要直呼其号。

  对于女众出家人,称其为“尼姑”并不合乎佛制。正确的称呼是:年满18岁,在受了十戒的基础上再加六法,为随学比丘尼。居士称“某某师父”、教外人称“某某法师”。受过具足戒的就是比丘尼,教外人可称“某某尼师”、“某某法师”、“某某师父”“某某师太”也有称尼众寺院的住持为和尚的。

  以上所讲的各种禁忌主要是中国汉传佛教所规定的。

(六)佛教的服饰

  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kasaya)。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

  我国旧译袈裟色是赤色。据我国佛典记载,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后,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区别,有的是赤色,有的是黄色,有的是青黑木兰色,但据六世纪印度来华高僧真谛法师说,各部派衣色实际都是赤色,所谓青黑木兰,仅是些微的差别。现在缅甸、斯里兰、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仅有深浅的不同,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

  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缅甸佛教徒特别忌穿黑衣,因为在缅甸古代曾有一种邪教僧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后来严行禁绝。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

(七)佛教殿堂、佛教组织及主要佛、菩萨和人物

  (1)寺院殿堂

  在我国,汉传佛教寺院的格局大体一致,寺院的正门叫山门,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向前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

  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弥勒菩萨、韦驮菩萨。

  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阿难、迦叶二侍者及十八罗汉等。

  观音殿:供奉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龙女。

  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闵公、道明。

  伽蓝殿:供奉伽兰菩萨(三国演义关羽形象)。

  祖师殿:供奉达摩祖师

  (2)寺院组织

  大型寺院的组织人数众多,有些寺院中设置的职位多达四五十个。寺内僧侣组织因宗因地亦各不相同,一般都有:

  住持:寺院的主持者的称谓,意为久住护持。

  方丈:意谓所住的地方狭小,只有方丈之地。原指寺院的长老或住持所居之处,后用为一般寺院内主持寺院者的称谓,是寺院的最高负责人。

  监院:方丈的主要助手之一。总管寺院内部一切事务者的通称,侧重于行政事务。

  首座:方丈的主要助手之一。宗教活动的主持人,地位仅次于方丈。

  知客:专管接待宾客事务的负责人。

  维那:“维”,“纲维”,意为统摄僧众;“那”读作“诺”,意为授事。管理僧堂中僧众的起腔领念。

  典座:负责寺院僧众斋饭的管理者。

  (3)佛教的主要佛、菩萨和人物

  ①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他获得觉悟后,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②阿弥陀佛

  又称“甘露王”,意为“无量寿”或“无量光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中国佛教净土宗信仰的主要对象。

  ③观世音菩萨

  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佛教把观世音描写成大慈大悲的菩萨,每当遇到困难之时,只要念其名号,她立即前来拯救。在中国佛教中她总以女像出现。

  ④地藏菩萨

  是大乘经中所说的他方世界的菩萨,形象一般是跏趺坐,右手执锡杖,表爱护众生,也表戒修精严,右手持如意宝珠,他救度天上以至地狱一切众生的菩萨,并认为他象大地一样,含藏着无量善根种子,故名。

  ⑤文殊菩萨

  全称“文殊室利菩萨”,又名“曼殊室利”,意为“妙吉祥”,它与普贤菩萨是毗卢遮那佛的胁侍,大乘佛教著名的菩萨。

  ⑥菩贤菩萨

  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以“行愿”著称。他和文殊菩萨并称,作为释迦的胁侍,右手执念刚杵,左手执念刚铃,头带五佛宝冠,骑六牙白象。向征着菩萨救渡众生的行愿力。

  ⑦玄奘(公元602---664年)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本姓陈,名,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他在国内遍访名师,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唐太宗贞观三年,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竺。经历了17年,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他是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⑧达摩(公元?---528年)

  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相传为南天竺人。南朝宋末航海到广州,又往北魏(旧说达磨过金陵时,与梁武帝面谈不契,遂渡江北去)洛阳,后住嵩山少林寺。传说达摩在此面壁打坐九年。后遇慧可,授以《楞伽经》四卷。慧可承受了他的心法,于是禅宗得以流传。

(八)佛教礼仪的内容

  1.佛弟子之行仪

  佛弟子是指学佛的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如上述所指出的那样,从一学佛开始,就产生了对行为举止的调整,在不同的阶段,而有不同的规矩,从“三皈五戒”直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善因法师著《学佛行仪》一书,详细讲述了佛弟子的日常生活当中最普遍的都需要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有二十四条:敬佛、敬法、敬僧、居庵、事师、事亲、居家、待客、读书、为官、经商、务农、司工、作务、礼诵、坐禅、受食、睡眠、入众、看病、寂居、出外、务丧、住禅堂。

  2.一般信众之礼仪

  对佛教有好感,也相信佛教所讲的道理,但没有正式成为佛教徒的,我们都把他称为一般信众。一般人到寺庙里去,虽然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但为了礼貌起见,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仪,这里分以下几点:入寺、进门、请教、称呼、合掌、问讯、烧香、拜佛、观赏、听经、法会(浴佛、普佛、课诵、忌日、朔望、拜忏、焰口、水陆)用餐、入厕)

(九)佛教礼仪的特性

  宗教性:

  佛教虽然主张现世的自我完善,但是他对佛、菩萨、老师的崇拜,并且认为通过这种礼仪上的恭敬能够获得善业的美好的果报,这是佛教礼仪具有的“宗教性”一面。

  对治性:

  佛教的戒律分止持和作持:止持是防止过错、叫“诸恶莫作”;作持是努力向上、叫“众善奉行”。

  区域性:

  佛教产生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宗教,一般说来有三个系,即传入中国汉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的“汉语系”,也叫“汉传佛教”;传入西藏的“藏语系”,也叫“藏传佛教”。传入东南亚及我国云南一带的“巴利语系”,也叫“南传佛教”。在各个不同的地区里,佛教的律制与礼仪也随着各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而产生不同的礼仪,这一点在佛陀时代也是允许的。

(十)礼节

  (1)“合十”。

  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

  (2)“顶礼”。

  向佛、菩萨或上座行此礼。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舒两掌过额承空,以示头触佛足,恭敬至诚,就是俗话说的“五体投地”。

  (3)功课。

  在寺庙里,僧尼每天的必修课为朝暮课通,又名早晚功课,或五堂功课。一般,寺庙在早上4时就打催起板(起休号令),僧尼盥洗完毕,齐集在大雄宝殿,恭敬礼佛,端坐蒲团,听候大钟大鼓结束声。随后起立,随众念诵早课楞严、大悲、十小咒、心经等,这是二堂功课。晚课在下午4时左右,僧尼立诵弥陀经和跪念88佛忏悔文,发愿,回向,放蒙山,这是三堂功课。回向的意思就是将自己念诵的功课,回归向往使大众都能亲证佛果。社会上流行的“晨钟暮鼓”成语,就是由佛教寺庙里的早晚功课而来的。

(十一)戒律

  (1)五戒。

  指不可杀生,不可偷盗,不可邪***,不可饮酒不可妄语。这叫做“方便五戒”。

  (2)大戒。

  又叫“比丘戒”,指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不酒、不着彩色衣服和不用化妆品、不视听歌舞、不睡高床、不过午食、不蓄财宝,共十种根本戒。并由此扩充为丘的250戒、比丘尼的348戒等。

  过去,比丘和比丘尼受戒时,要在头上烫12个香洞,现在中国佛教协会根据广大教徒的意见,决定受戒时不必燃香疤,这主要是因为佛制原来没有这个规定,像东南亚佛教国家的僧人都不烫香洞和没有香疤。

  (3)过堂。

  僧尼吃饭都要过堂,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在过堂时,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在两边就座。饮食之前,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葫芦型铁板(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吃饭中间,如果需要添饭菜,应将空碗送到桌边,由斋堂服务员添,不可出声叫唤,碗筷应摆在桌边放齐。如住持和尚的筷子搁在碗边上,表示他要对大众讲话;筷子放平,即不准备讲话。过去,大寺庙因僧众较多,多用“过堂”形式吃饭,并实行分食制。现在一般小庙,人数不多,多采用四菜一汤共食制。佛教主张过午不食,现已有改变,多数僧尼为了工作和学习,也吃晚饭,叫做“吃放参”。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