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的礼仪

入门须知 | 作者:网络 [投稿]

汉传佛教的礼仪

(一)主要宗教活动

  1.日常活动

  僧团内部的宗教活动主要是早晚功课,也叫朝暮课诵或上早晚殿。早课的内容是念诵《楞严经》、《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目的是以念诵经咒的功德,回向护法龙天及诸鬼神,以祈愿寺中安静无难。晚课的内容是单日念《阿弥陀经》和念佛,双日拜八十八佛和念《忏悔文》,蒙山施食每日均有,目的是申述自己改悔过恶的愿望,忏悔罪障,并为自己和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祈愿。除了早晚上殿外,僧众于每日早斋和午斋(早饭、午饭)时,要依《二时临斋仪》以所食供养诸佛菩萨,为施主回向,为众生发愿,然后方可进食。

  2.公众性的活动

  佛教的公众性活动统称为道场。目前经常举行的是法会——佛教所举行的各种宗教仪式的集会。法会多在寺院庆祝佛教节日时举办。主要是在每月初一、十五和诸佛菩萨圣诞日,四众弟子按照佛教传统法事仪规进行吉祥或荐拔法会。在法会上,还经常请法师为众人讲经说法

(二)主要节日

  在一年之中,佛教大的节日有3个:

  1.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

  汉族地区相传农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诞生日,寺庙于此日举行“浴佛法会”,在大殿中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释迦牟尼诞生时像),全寺僧侣以及信徒要以香汤沐浴太子像,以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

  2.盂兰盆会(俗称鬼节、农历七月十五日)

  盂兰盆会是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为追荐历代祖先举行的。据该经说,目莲的母亲死后生为饿鬼,目莲尽自己的神通不能救济其母,佛告知要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僧自姿时(七月十五日僧众集合一堂,任凭他人检举自己所犯下一切过失,从而忏悔),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即可解脱

  3.释迦牟尼成佛日(农历腊月初八)

  佛经中说释迦牟尼的诞生日、出家日、成道日、涅槃日同是四月初八。但汉地习惯以四月初八为诞生日,二月初八为出家日,二月十五日为涅槃日,而以腊月初八(十二月初八)为成道日。寺庙常于成道日这一天举行诵经,并效法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以此来纪念释迦牟尼成道。后演变为一种民间习俗,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吃腊八粥为庆丰年之意。

(三)名词解释及其他

  1.名词解释

  佛:梵文音译“佛陀”的简称,过去有译做“浮屠”或“浮图”的。佛,本是“觉者”、“觉悟者”之意,但佛教给它加上了特定的涵义,说佛不但能够自己觉悟,还能启发他人觉悟,并且这种“自觉”和“觉他“的能力都是至高无上的,十分圆满的。因此,佛成了释迦牟尼独占的称号。虽然后来也泛指佛经中提到的一切佛,但实有其人者仅释迦牟尼一人。

  法:“法”字的梵语是“达磨”(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的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

  菩萨:菩萨是菩提萨(Bodhisattva)的简称。简单地解释,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沙门佛教出家人的另一种称号,也有译做“桑门”的。现不常用。

  施主:僧人称送财物给寺院和僧人者为施主。

  居士:本指正式受过戒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现泛指所有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男性叫优婆塞即男居士,女性叫优婆夷即女居士。

  同参:僧人之间的相互称呼。

  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以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精通经、律、论的称为三藏法师。

  三宝: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佛”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也泛指一切佛;“法”即佛教教义;“僧”指佛教出家人。通常三宝即指整个佛教。

  刹:佛教寺院的另一种叫法。如宝刹、大刹、古刹等,刹是梵文的音译,地方的意思。

  居士林:佛教在家信徒仿照僧团建立的宗教组织,成员并不限于正式受戒的居士。居士林一般不单独组织公众性宗教活动,主要从事经籍和宗教用品的流通,协助寺院办道场等活动。

  皈依:也称“三皈依”、“三皈”或“皈依”,即信仰佛教。意思是对三宝的归顺依附、归命依靠。

  超度僧人说通过诵经拜忏,可以使死者脱离地狱之苦,故称超度。

  舍利梵文的音译,意指死者的骨灰,佛教用以专指高僧的骨灰。“舍利塔”即藏有舍利的塔。

  南无:梵文的半译,念做“拿摩”,是表示尊敬的用语。佛教把其加在佛、菩萨名号之前,以示敬意。

  涅槃:梵文的音译,本意是“死”,但佛教给它加上了特定的涵义,指经过修行,脱离了人生,进入一种不生不灭的幸福境界。涅槃通常只用来指佛的死或指修行的目的。僧人的死称为“圆寂”。

  般若:梵文的音译,念做“波惹”。译为中文是智慧的意思。

  六度度,梵文音译,“到彼岸”之意。佛教指通过修行,脱离人生的苦海,进入所谓的幸福境界,因此也译做“渡”。佛教说有六种途径可以到达幸福的彼岸,称为“六度”,即: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

  法器指僧人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钟、鼓、磬、木鱼等。

  念珠也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念经咒或佛号时用来计数的工具,多用香木或玉石制成。有18、21.108颗之分。现在也流行为佛教信徒的一种装饰品。

  合十:又称合掌,两手当胸,十指相合,佛教徒的普通礼节。僧俗之间、僧人之间相遇的礼节。

  顶礼:佛教徒的大礼,即跪拜礼,多用于信徒敬师或僧敬佛。

  布施:俗人送财物给寺院或僧人叫布施。僧人把自己对俗人进行宗教宣传也称为布施,意思是施法于人。

  化缘僧人向俗人求布施称化缘。佛教宣称出布施的人可以与佛结缘。

  放衬:居士送钱给僧人称放衬。

  供斋:信徒送食物给僧人称供斋。

(四)佛教四大名山

  四大名山又称四大道场。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合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

  ①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五台县,周围约300公里,以五峰高耸,顶巅皆平坦如台而得名。又以五峰巍然,拔乎群山,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别号清凉山。为古来文殊菩萨道场,广受海内的信仰。《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及《宝藏陀罗尼经》谓文殊菩萨住处为五顶,名清凉山;此为文殊信仰的由来。五台为:东台望海峰,又称无恤台、常山顶;西山挂月峰,又称山,上有泉群山;南台锦绣峰,又称系船山;北台叶斗峰,又称夏屋山、覆宿;中台即翠岩峰。自北魏文帝游中台,创建大孚图灵鹫寺后即佛寺林立,极盛时,五峰内外佛刹多达300余寺,迄今约存100余寺。其中大佛光寺与显通寺的无梁殿、铜殿著称于世。罗喉寺、清凉寺、金阁寺、北山寺、望海寺、大文殊寺亦颇为著名。与此山有关系的名僧很多,如:不空、法照等。

  元代成宗皇太后尝建大万圣国寺,并重修五台诸寺。八思巴亦曾驻锡于此。明万历年间,重修大塔院寺,建护国释迦文佛舍利塔,塔台上筑有球形的塔身,上安十三级相轮,塔高90米,周围80余米,为西藏式喇嘛塔,是山中最为壮观之地。清康熙以后,历代皇帝行幸不绝,捐资营修,满蒙的佛教徒亦常至此礼塔,活佛亦屡次巡驻。今住僧中分青衣、黄衣两派。青衣僧住大显通寺、大塔院、金阁、灵境等十刹;黄衣僧为喇嘛僧,住菩萨顶、金刚窟、罗寺等十大刹。自古以来蒙古王公每岁朝山,布施甚厚。

  ②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县西南约7公里处。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佛教称为光明山,道教称为虚灵洞天。山脉由岷山伸展而出,岗峦迭起,气势如虹,蜿蜒180余公里,周圆五六百公里。全山突起三主峰,称为大峨、中峨、小峨,一脉相连,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公尺。自山麓至山顶50余公里有70余寺院、40余山洞、百余石龛。其中圣寿万年寺为普贤菩萨示现的中心道场;其起源乃因晋时蒲翁见普贤菩萨显现,遂于此山建白水普贤寺,后历经各朝代重修。明万历年间,改称万年寺。寺中铜铁佛像,造型优美,铸造精良,为珍贵的佛教文物。此外另有伏虎寺、报国寺、清音阁、黑龙江栈道、仙峰寺、金顶、光相寺等,皆极著称。

  ③观世音菩萨道场——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浙江定海县舟山群岛,又称补陀山、补陀洛迦山、梅岑山,小白花山。为观世音菩萨的圣地。唐以前传有梅福、葛洪寄隐修道,故称梅岑山。唐大中年间(847------860)有一印度僧至此自焚十指,而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世音菩萨显圣之地。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日僧慧锷从五台山持观音像归国时,船行至该地,展转不前,乃就地建宝陀寺供养,而仿印度观音住地的补陀洛迦取名。南宋以降,历朝布施财务颇多,宝刹林立,僧徒日众,遂成大道场。古来祈求安全航海之例繁多,朝拜亦甚盛行。

  南宋绍兴元年(1131)将普陀山佛教各宗统一归于禅宗。嘉定七年(1214)又规定该山以供奉观音为主。历朝相继建立寺院,一度有寺院、庵堂、茅蓬218所,僧尼2000余人。其中著名者有三大寺、72小寺。佛寺始立于五代后梁贞明年间(915—920),全山纵横18公里左右。三大寺为普济寺(前寺)法雨寺(后寺)慧济寺。每年春夏之交,由各地前来普陀进香避暑的善男信女络绎于途,成为江南诸省香火最盛的佛寺。

  ④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青阳县西南,占地一百余平方公里,原名九子山。山有99峰,以天台、莲花、天柱、十王等九峰最雄伟。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公尺。九华山原名九子山,系因九子峰而得名。此峰顶有九小峰,状如婴儿,回环向背,团聚而戏,故名九子。唐代李白至此,以九峰耸立如莲花,更名为九华山。九华山峰峦奇丽,高出云表,李白题诗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唐代刘禹锡赞其“奇峰一见惊魂魄”,宋代王安石誉之为“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山光水色独特别致,遍布名胜古迹。其山川之秀,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

  此山最早开发于东晋隆安五年(401),杯度在此创建化城寺。据《宋高僧传》卷20《池州九华山化城寺地藏传》记载,地藏为新罗国王金氏之一族人,名金乔觉,喜欢九华山的幽翠,得山神之助,栖止于山。至德(756—757)初年,诸葛节来此,见地藏修苦行,遂构建禅宇。建中(780—783)初年,张公严闻地藏高风,移旧额,并上章奏请建寺。贞元十九年(803)地藏示寂于此,此金氏地藏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并广被尊崇。自是九华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应化度生的道场、地藏信仰的中心。同时大规模建筑寺宇,历经宋、元、明、清而日益兴隆。鼎盛时期,佛寺达300余座,僧众4000余人,香烟缭绕,经年不绝,故有“佛国仙城”之誉。现尚存化城寺、祗园寺、肉身宝殿、慧居寺等78座古刹,佛像1500余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