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一降世就与生母死别的释迦,是由生母的妹妹——姨妈抚养成人的。也就是说,这姨妈后来做了他父亲的填房。或者说,由于当时是一夫多妻制,说不定这姐妹俩原本就都是国王的妻室。这小名叫“悉达”的释迦,后来长成了一个既健康强壮又聪颖过人且英俊潇洒的小伙子。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他的这些特点愈加出众。这倒是与《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颇有些相似。按说,他的生活应该是充满阳光和玫瑰色彩的,可是不知为什么,不管看到什么,他总是泪盈盈、忧忡忡的,充满了哀伤的情绪。
父王首图驮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就为他建了很多庄园,选了很多侍女——脸蛋漂亮的,身材丰满的,厨艺超群的、能歌善舞的都有。总之,为了取悦王子,国王想尽了办法。可是,父亲的努力是徒然的——释迦丝毫不为之所动。相反,他却把这些女人一个个地扶为自己的妻室,仅书上有证可查的就有三个。她们分别叫作摩奴陀罗、瞿多弥、耶输陀罗。这么说吧,认为释迦有过三十位妻子大概也不会有错。
这三个妻子中,要数耶输陀罗最年轻。结婚十多年后,也就是在释迦二十九岁那年,耶输陀罗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他们给孩子取名为罗罗。
可是不知为什么,就在这孩子出生后不久的一天夜里,释迦扔下刚出生的孩子和可爱的妻子偷偷离家出走了。大家可别笑,要说啊,释迦可以称得上是“蒸发老公”们的祖师爷呢! 如今当丈夫的突然离家不归、人间蒸发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要么是生意场上失败破了产;要么是在工薪层融资机构贷了款,结果手头转不过来没钱还;再不就是丈夫在外面有了新欢。不过释迦蒸发的原因可不一样。他夜里离家出走,是为了认真思考、彻底解答诸如“人为什么出生?人生为什么这么苦?人死后会怎么样?”这些大疑问。这些都不是某个人面临的烦恼,而是整个人类面临的生存烦恼。
释迦跨上自己的爱驹“健陟”,带上自己的马夫“车匿”偷偷出了城,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所在。他把自己身上穿戴的全部脱下来送给马夫,说:“你带着马回城去吧!”就这样自己留下,把马夫打发回家了。据佛典上说,马夫回到家里把这事告诉耶输陀罗后,她跺着脚号啕大哭,斥责马夫说:“你就是这样对主子尽忠的吗?他出门时,你为什么不叫醒我?!”佛典上的这种说法很有女人味,我觉得可信。想想看,面对这种情形,能说出“你这个没良心的,扔下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和妻子,自己往外跑,亏你干得出来”这种话的妻子,恐怕没几个吧?
那么,释迦自己留在那儿做什么呢?他掏出钱,从那些居无定所、在那儿无所事事闲荡的穷人那里买来破衣烂衫,剃掉自己的头发,入了苦行之林。原来,这儿是许多苦行僧的修行之处。印度人可不像日本人,人家印度人可是非常善于冥想,凡事总要在哲学上问个究竟的。也就是说,除了释迦,因对人生抱有疑问进而走上修行之路的,当时还大有人在。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理想境界,是把人生分成四个阶段度过。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学生期、成家期、入林期和云游期。我们不妨把这时释迦入苦行林看作他进入了人生的入林期。在这儿,释迦又是禁食又是打坐——这不是一般意义的打坐,而是故意坐在尖石头上,或是把重石压在膝盖上的那种打坐。就这样,他让自己饱尝艰辛、难以成眠,整整修行了六年。
这六年间,释迦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人生的种种思考:人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英俊潇洒的青年会变成步履蹒跚的老头?为什么如花似玉的少女会最终变成皱纹满面的老太太?人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会死去? 同是人,为什么要分为穷人和富人?对这些人生的矛盾,释迦一直在冥思苦想,试图找出一个能把人从苦恼中解脱出来的答案。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众生,即为那些和自己一样因这些苦难而困惑的人。
可是,六年过去了,释迦仍是一片茫然。有一天,他终于意识到像这样下去,是不可能得出什么结果的。一定是方法上出了什么问题。请大家注意,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是说,当我们竭尽全力干什么事,可是结果怎么都行不通的时候,最好想想是不是方法上出了问题。比如说,你喜欢上了某个人,凡事都为他着想,为他尽力,可是他却对你毫不理会。到这个时候就应该想想,这事可能成不了。还有,某些人年复一年、无休无止地报考自己想进的那所大学,结果就是考不上。考来考去,自己还是一个“浪人”(日本人对落榜者的特有称呼)。到这个时候就应该换个角度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水平达不到那所大学的要求?是不是那所大学其实本来就不适合自己?总之,当自己尽了全力却归于失败时,就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该换个前进的方向了。
六年以后,释迦觉得这样下去不会有什么结果,于是就离开苦行林,来到了一个气候更为温暖的村庄。这村庄旁流淌着一条叫作尼连禅河的大河,河边长着一棵大树。释迦走到树下,重新开始打坐。这时,一个年轻女子也来到了大树旁。她叫难陀婆罗,是这儿村长的儿媳。因婚后多年无子,以前她曾经来到这棵被村里人奉为神灵的大树下许过愿。大家知道,大树里有神灵附身。这种说法是世界上哪个民族里都有的。“树神啊,请赐给我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吧!等我如了愿,我会带着奶粥来供养您的。”当时,难陀婆罗就是这样祈求的。
果然,前不久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单纯的难陀婆罗说到做到,这不,她今天这是带着用刚挤的鲜奶做成的奶粥,来到树下答谢树神还愿了。我去印度时吃过奶粥这东西,味道确实不错。这种粥,是用大米和牛奶熬成的,还加进了蜂蜜调味。 “树神啊,谢谢您了。”难陀婆罗念叨着,把奶粥放到释迦面前,然后就转身回去了。释迦喝下了这碗粥。对禁食多日的释迦来说,这粥可真是好东西!喝下奶粥后,他顿时恢复了体力。精神头儿起来后,他就开始觉得身上痒了。也难怪,六年没洗过澡,他身上的污垢都结成了厚厚的壳。
于是,他又下到河里好好洗了洗身子。身子干净了,心情也好了。他抬起头朝河对岸一看,那边还有个村子,似乎比这边的村子还要好。于是,释迦又走到了河对岸。我曾去看过这条尼连禅河,虽说很宽,但河里几乎没什么水,所以也用不着搭桥。直到今天,人们也是就这么走着过去的,我也去走过。去印度得到的最大享受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山河,至今仍然保持原貌。今天看到的景色,和两千五百年前看到的几乎没什么两样。看到眼前的景色时,你会突然觉得,时间的鸿沟消失了,自己回到了远古时代,走进了一个时空无限广阔的全新世界。不错,今天的印度科学技术相当发达,已经能生产出原子弹和氢弹。但同时,那里又保持着远古时代的风貌——原始形态和文明社会共存于一体,这就是印度奇特的魅力所在。
释迦走着过了河。他走进一片静静的树林,在一棵大树下又开始打坐。这时,他终于开悟了。
开悟,又称“成道”。那么,“成道”又是什么意思呢?所谓成道,在佛教里的意思是:意识到了因缘。此时的释迦,发现了“十二因缘”。也就是说,释迦这时终于意识到,这世上的一切,都是因缘作用的结果。说到这里,我们许多人或许会不以为然,心想:我还以为是什么呢,不就是这点事嘛!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悟出这个道理的第一人,释迦真的了不起,对吧?
那么,这因缘又是什么呢?此刻,大家都在这儿坐着,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各位的父母相爱,才生了你们。要是没有你们的父母相知相爱,就不会有你们的存在。父母的相知相爱为因,你们各位的出生为果。世上万事,必有其因果——这就是因缘。听起来这道理并不复杂,可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那儿媳妇太不像话了,嫁到我家来,成天在那儿抖威风。说什么‘让俩老的和我们分开做饭、让你妈进出走后门、澡也要分开洗!’”——像这样在我面前哭诉的,已经不是一个两个了。可是,如果你儿子没和她结婚,她会成为你的儿媳吗?再说了,你那儿子,也是你自己生的。自己生的儿子成了一个怕老婆的人,还不是你自己教出来的?要是这样想,不就不会生气了吗?
考试也一样,没及格是因为自己没学好。过了,是因为自己学得好才过的。这都是因果,有因必有果。
“有此必有彼”“无此即无彼”“此生必彼生”“此灭即彼灭”——这些话,令人难以捉摸,似懂非懂。其实这里指的,就是我刚才说的“缘起”。这种缘起有十二条,又称“十二缘起”。除了缘起,释迦还悟出了“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据说,这“四谛”,是用来解释如何面对人生的。
人生真苦。不错,但要敢于正视这种苦的现实——这就是苦谛。要究明这种苦的原因,要思考怎样才能从苦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要想出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加起来正好是四个方面的道理。而且,在说到四谛中的最后一个——“道谛”,也就是从痛苦中解脱的方法和途径时,释迦还提出了“八正道”。
看待事物的眼光要“正”,说话要“正”,德行要“正”,为追求以上“正”而做的努力也要“正”……加起来,一共有八条正确的方法途径。这就是释迦悟出的“八正道”。为什么要走“八正道”?对,为的就是从痛苦中寻求解脱。这,就是佛教。
大家都听到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话,一休禅师就曾经把这句话写进了他的书法作品。
要问这几个字的来源,还得从中国唐朝的诗人白居易说起。白居易在任杭州太守的时候,杭州的秦望山上有一位人称道林禅师的高僧。此人总是在山林的树枝上打坐,路人远远望去,还以为是个鸟巢。连林子里的喜鹊都和他混熟了,主动地和他亲近。因此,当地人又称这位僧人为“鸟巢禅师”、“鹊巢禅师”。一天,白居易正好从树下路过,看到这情景就对他说:“您住在树上,过着鸟一般的日子,这太危险了。快下来吧!”禅师应道:“我的事你就别操心啦,你自己才危险呢!”白居易不解,问:“我身边哪来的什么危险?”禅师答:“你的心,就像薪柴点着了火,正熊熊燃烧呢!”听了这话,白居易就来气了:“还真有理了!那我倒是要请教大师,佛教的真谛是什么?”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也就是说,多多行善,切莫作恶,这就是佛教的真谛。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这道理,三岁小孩都懂。”禅师回应道:“不错,三岁小孩的确都知道。可是,长到八十岁的老人也未必能付诸实践。”——是啊,人就是这样,道理上懂的,就是做不到。把这些道理化为行动,就是佛教。
“八正道”里说的道理,很简单吧?正确地认识,正确地思考,正确地言行,正确地努力——这些道理谁都明白,可就是做不到。正因为做不到,所以要做。不做坏事,做好事。就这么简单。佛教讲的就是这个。基督教也一样,把所有的道理归于一句话:不可作恶,要多行善。
基督有句名言——爱你的邻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爱所有的人。可是释迦却说:莫爱!这话很难懂,而且容易被错误地解读。我觉得,对这句话不妨这样去理解:我们的爱,说到底,不是为对方着想,而是源于自己的欲望。自己迷上了对方,于是也就希望对方也能恋上自己。这种爱,不是真的爱对方。说白了,就是要对方爱自己,是一种自恋。所以,佛教中把我们人世间的爱称为“渴爱”。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我口渴了,拿水来”没什么两样。如果喝了别人给的水还不解渴,心里就会想着:“我还要,还要!”
渴爱空有爱的形式,本质上是自爱,而不是他爱。佛教里说的“莫爱”,就是劝我们不要这样去爱。这是因为,世上许多事都源于这种自爱。以这种自爱为目的,自然就不可能正确地看待对方和自己身边的人。也就做不到“正言”,而只会说自己的情敌“不是什么好东西”,进而还会说谎。每天夜里躺在床上就会琢磨着如何把自己喜欢的人弄到手,净想些坏主意。以致最后越陷越深,不得解脱,直至想到要杀掉自己的情敌。佛教这是在劝我们不要做这些卑劣之举。
这么说来,基督的话和释迦的话听起来虽然毫无共同之处,其根本意思其实是完全相通的。基督教诲我们说,连你的敌人也要去爱,连讨厌的婆婆也要去爱。而释迦则是反过来说,且向前更进了一步。他告诫我们,如果不是那种愿意舍己利他的爱,不是那种不求回报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因此,不要去寻求这种无价值的爱。我以前一直难以接受这些说法,直到近些年才真正懂得了“莫爱”的深层内涵。 有了爱,就会萌生执着。爱上了,就想据为己有,对不对?这时,就会放不下。这就是所谓的“爱则必执,执则生着”。因放不下,就会做出种种恶行。所以释迦教导我们,首先要放弃这种执着,只有从“执着之心”这个根本的桎梏下解脱出来,人才能获得自由。 佛教给我们展现的另一个新境界,正是这种不为事物所束缚的境界,即自在之心。佛教劝我们去获得这颗自在之心。
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远离执着。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得;想嫁给好男人;结了婚吧,又想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于是就搞外遇……我们要从这种无休无止的欲望中走出来,挣脱它的束缚。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觉得心情轻松舒畅,才能获得自由。释迦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脸上有了皱纹,于是就想方设法去遮盖,用得着这样吗?有了皱纹,随它去!背驼了,随它去!这有什么不好?不要勉强,要顺其自然,别为之所缚,事情就这么简单。该退休了,退休就退休,到了一定年龄要退休,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丈夫在外面拈花惹草?那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自己变成了个黄脸婆!应该这样对他说:“老公,你就去吧,我也去找个比你更年轻的。”一旦从心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就会重新焕发魅力,男人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凑上来的。不过这个时候,你可别真的一个接一个地去耍哟!耍着耍着,你会变成狐狸精的,脸会变得和女魔头一样难看。这可是事实。我想强调的是:要把所有的执着全部抛掉,获得解脱后的自由心灵。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人的面庞才会放出光彩。父母所赐的那张天生的脸其实没变,那光彩是从心灵深处散发出来的,很美。我说的绝对没错。
佛教就是这样教诲我们去获得心灵的自由。
再说从痛苦中解脱。怎么解脱?按八正道说的去做就能解脱。行了八正道会怎么样?会抛掉执着,获得心的自由。这样,人就幸福了。可见佛教是引领我们走向幸福的宗教,也没有什么高深的教义思想。
释迦终其一生,孜孜不倦地在向人们传播这些思想。他一直活到了八十岁,的确是为众生奉献了一生。也许你会以为,他的临终一定是安详的、平静的。告诉你,你错了。 那时有个叫阿难的僧人一直陪伴在释迦身旁。一天,释迦深沉地对他说:“阿难啊,我都八十了,成一架吱呀作响的老牛车了。”
难道你不觉得这话很动人吗?释迦是尊师,是伟人。在我们看来,他应该不会生病,也不会老,而是永远精神焕发、神采奕奕。一个令我们仰望的高人,到了八十岁时,竟然也会唠唠叨叨地说出这番话来:“阿难啊,我不行了,腿也疼,腰也酸,牙也掉得差不多了,像松垮垮的牛车了。”听到这些,是不是觉得心疼?我就是喜欢释迦说出的这些与凡人无异的话。
即使身体成这样了,释迦仍然没有放弃,还在为减轻人们的痛苦而奔走,讲道不辍。一天,他经过一个名叫纯陀的铁匠门前,铁匠对释迦说:“来我家吃顿晚饭吧!”我们知道,在印度这片土地上,当时已经兴起种姓制度了。释迦的种姓是刹帝利,是仅次于婆罗门的贵族,比铁匠的种姓高得多。按规矩,种姓不同的人是不能在一起就餐的。这就是佛教的可贵之处——释迦一直致力于取消这种种姓歧视,于是他高高兴兴地在铁匠家用了晚餐。 可是没想到,那顿晚饭吃的东西里面有毒菇。有些书里说,里面有变质的肉。反正总之,释迦食物中毒了。他患上了急性肠炎,或许是痢疾,成天拉肚子。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释迦仍然坚持前行,讲经说法。到拘尸那伽罗时,释迦终于还是没能挺过去,离开了人世。不过,当时天上并没有出现什么五彩祥云,也没有出现任何天象奇观。也就是说,释迦病倒后都没好好看过医生,就在病魔的折磨下苍凉离世。这也没什么不好,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嘛!做了好事就会死得比别人痛快——没那回事!
我反倒觉得,释迦这是在现身说法,以他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就是人生的本来面目。通过释迦的人生和临终方式,我们反而可以从他身上感受到更大的人格魅力,对他更抱有亲近感和崇敬之心。
看看我们的身边吧!那些劣迹斑斑的政治家,还不是神气活现地坐在大臣的宝座上?看到这种事儿,用不着义愤填膺,觉得“这太不像话了”!目光应放远点儿,这种人终有一天会得到报应的。 “干了坏事,还那么神气!”说这种话本身就表明你还是没有放下,还是心有所缚。别管别人,自己行好八正道就够了。
讲到这儿,大家应该对佛教有个大致的了解了吧?下面我就开始讲解《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常诵心经的好处: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朝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
回向文1:1、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诸佛菩萨、慈悲作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__真心求忏悔(三称磕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心经讲解
(1)上香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2)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也可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色即是空”是《心经》里的一句话,色即是空后面还有一句是“空即是色”,是说所有的色法。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张桌子,看起来有这个色相,可是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来看:第一,桌子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没有真实的东西。第二,这张桌子是无常的,就算五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会坏,可是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坏,因为它的本质
“心”,在《心经》中有诸多含义,如心脏、核心、常住真心等。中国人喜欢简略,往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心经》,在经题中略称“心”,是为了凸显此经的重要性,就好比“心脏”对人的意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谈般若,足以见得,般若部是佛法的核心,般若部的核心即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核心即是
话说玄奘大师来到四川益州,挂单在空惠寺,在那里遇到了一位生病的出家人,大师悉心照顾。一次交谈中,大师提起自己将去天竺等国学法取经之事。那位僧人听后慨叹说:“为了求法而不顾个人安危,真是非常少见。但天竺路途遥远,总在十万里以上,路上有流沙、深水,漫无人迹,只有
外国人他虽然不了解《心经》的意思,但他按照《心经》的音节一直这样持诵下去,绝对比我们理解意思的人修行速度快得多,也高妙得多。比如说咒语都是印度的梵音。在印度人眼中,我们就是外国人。我们现在持咒难道就不起作用吗?不仅有作用,而且好像持咒的感应和摄受力更大一些呢。
“受蕴”是以领纳为义。当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感受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界,继而产生眼耳鼻舌身五识。如果感受到自己喜欢的境界,那就是顺境,顺境会让人产生贪爱之心;如果感受到自己讨厌的境界,那就是逆境,逆境会让人生起嗔恨之心。当然也会有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境界,这种即是中性的感受。受蕴是人对客观环境的一种情绪
观自在菩萨即是通过闻思修三慧的修持,证得实相智慧,而得大自在。菩萨的修持纲要是六度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梵语中称六度为“六波罗蜜”。此地经文中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与“深般若”即是指菩萨所修学的六波罗蜜法。“行”是指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深般若”是指最后的
《心经》的人题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唐”即唐朝,是翻译这本《心经》的年代。“三藏”是指法师的学识。“藏”是含摄之义,“三藏”即经、律、论三藏。所谓的“经藏”,即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等的言教,所阐述的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戒、定、慧三学。
诵《心经》有什么好处?第一点好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诵这个《心经》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三宝的加持,可以解除我们心中的痛苦。我们自己办不到的事情,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助我们一臂之力,能得到心灵的安慰。这个在佛法当中来讲这是小利益。
《心经》中有这样四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际上这四句话是佛祖讲给四种不同的人听的。 第一句:“色不异空”,是讲给凡夫听的。凡夫执着一切都是实有。凡夫把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当作真实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认为是真实的。实际上眼耳
佛教徒读《心经》,社会人士也读《心经》,《心经》在中国的影响很大。《心经》中的名句很多,其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以说是名句中的名句。也是非常深奥的一句话,也是整卷《心经》的中心思想。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