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请看下面。下面经文:“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处兜术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振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着法服。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案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释梵祈劝,请转*轮。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国分卫,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等正觉。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好,先看这一大段。上面标显了与会的声闻和菩萨圣众之后,下面就总的来赞叹这些圣众的道德、自利利他的菩萨行。那这一段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是作为一个菩萨修菩萨道的表范。我们大家都想:怎么修菩萨道?《无量寿经》里面修菩萨道——是内容非常完整的一部经典——散落在三个部分:第一就是这一部分,与会大众的德行;第二就是阿弥陀佛发愿修行的那一部分;第三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那些往生者、那些菩萨日常的菩萨道。把这三部分整合起来加以阅读,可以说通途的、特别的菩萨行都在这里完整具足。
好,首先总的概述这些与会大众都在遵行普贤菩萨的德能。普贤菩萨德能就是体现在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到普皆回向,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最殊胜的科目,也是圆成佛果、成就如来无量无边德行的因地上的一个行持。那么这些参与无量寿法会的圣众,都在以普贤十大愿王作为修行的准范。能够修行十大愿王也就可以说,是具足了一切菩萨无量的行愿:由这个十大愿王,可以衍生出无量无边的菩萨的行愿。
这些菩萨都能“安住一切功德之法”。一切功德,就安住在自性的“心真如门”上面、实相上面、一切如来的果德上面。但是呢,又有他的悲心: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安住在一切功德之法”是得到了实相的体性,从体起用就是下面四句话。这是一切菩萨的方便智——权德。好,那么这四句话实际上是一切菩萨道的最根本的精神。虽然契证了无生法忍,但是只是在无生法忍当中独享自己的法喜法乐,这不能称为真正的大菩萨;一定要心系苦难的众生,不忘记自己原来发的悲愿,所以要到十方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拯救众生。
这时候他由于已经有安住一切功德之法的自证的能力,所以去救度十方众生是很方便的,能够游戏神通,能得大自在,所以就叫“游步”。那么游步到十方世界当中行菩萨道,一定要善巧方便,一个菩萨没有善巧方便是度不了众生的。这个方便就是权法,但这个“权”是从实法当中显出的“权”。这个“权”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到达实法的一个过程、一个过渡,于是它也是实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法华经》说得很清楚:诸佛如来来到我们世界,他最要说的法是说一乘法,但一乘法没有这样的担荷的根机,那就由实开权——开二乘、三乘乃至五乘的佛法,最后到了法华会上要会三归一,要归到大乘的一乘法,那么这样的过程就是“行权方便”的过程。
“行权方便”的目的是要让他入佛的法藏。佛的法藏、佛的本怀就是要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以一乘法来度脱众生,究竟到达涅槃的彼岸,成就大乘的佛果。那这些与会菩萨如果以念佛法门提供给大家,这也是在“行权方便”;让他通过信愿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快速地得阿鞞跋致,快速的成佛,这就是“入佛法藏”;等到把这两种生死断尽就“究竟彼岸”。所以这几句话是下面所有经文的一个纲领,一切菩萨道修行都要把这个作为总纲,不是自了汉的。
好,那下面这一大段就是对刚才几句话的具体展开,那具体要“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面对众生该怎么做?要具体落实在——示现八相成道。这些大菩萨只要证到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就有能力在他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圆教初住可以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八相成道,二住菩萨可以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每增上一阶能增加十倍。所以在无量无边的微尘数的世界“现成等觉”。“现成等觉”,等觉就是成佛,“现成”,什么叫现成?现成就是法尔自然的无作妙用。不动念,顺应着自己的原来的愿心,顺应着一切苦难众生能感的根机,法尔自然地示现八相成道,这就叫“现成等觉”。
好,下面就列出了八相成道的过程。这个过程就以释迦牟尼佛一尊佛作为一个例子,来代表所有的佛都是这样做的:一即一切。那么释迦牟尼佛示现八相成道的这个过程,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为什么一下念这么多?大家应该是很熟悉。我就简单地贯通一下。首先是入胎相,“八相”第一相——入胎,“处兜术天”,就是这些等觉菩萨叫“一生补处菩萨”,他首先在兜率内院等待下生成佛。他在兜率内院呢,也没闲着:兜率内院也有很多菩萨,他在兜率内院“弘宣正法”。原来虚云老和尚说他重伤,他的神识到兜率内院听了弥勒菩萨一座法,他就不想下来。弥勒菩萨:“你还得下去。”他一看,还看到一些熟人。
好,释迦牟尼佛当时叫“护明菩萨”——在一生补处的时候。“舍彼天宫”,这时候他观察到南阎浮提的众生——整个火宅炎炎,火宅里面所有的众生都是这个佛菩萨的子女,所以他的悲心不舍三界火灾的众生,就舍去天宫的享乐来“降神母胎”,骑着六牙白象从摩耶夫人的右胁进入,这是入胎。任何一尊佛入胎都要进行观察:观察哪个家族、父母的种姓、对于成佛度众生的利益有多大。都得仔细观察清楚才能过来,不是懵里懵懂过来,到时候钻到一个屠夫家,那怎么办呢?那你成佛,人家都不相信你,出身这么低贱,你还度什么众生?一定要是高贵的种族。你看这个末法的时代——这个五浊恶世,大家都注重权力、权势,所以佛一定要到国王家;到了人寿八万岁的时候,整个众生都重视精神价值,所以弥勒菩萨所选择的是婆罗门家:都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家族。好,这是入胎之相。
第二是出生相。摩耶夫人一怀孕就非常安详,国中也出现了很多吉祥的事情。等到十月满的时候呢,一般按那个风俗,女人要到娘家去生产。所以摩耶夫人就到天臂城——还没到达的时候,就在毗蓝园那地方小歇,小歇在一棵枝叶繁硕的无忧树下,攀着那个树枝的时候,这位太子就降诞了。所以他的出生都是很神奇的,用现代的话来说他叫无性繁殖——克隆,但不是一般的克隆,他的出生都是从右胁出来。一出生当时天上就有九条龙——“九龙沐水”给他沐浴。这位小太子一出生,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步步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人间,唯我独尊。我们浴佛节就是这尊佛降诞的这种样子。有人问:为什么要走七步,不走六步呢?这就反映“七”代表出世间法:“六”是六道,再往前迈一步超越六道。所以释迦牟尼佛用七步告诉我们,他来宣说的是出六道轮回的出世间法。全身充满着光明,普照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释迦牟尼佛在降诞的时候他也都要放光,这个放光放到十方世界去告诉那些有缘的众生。由于他在因地当中也结了很多法缘,曾经有很多菩萨发过愿说:“你释迦牟尼佛要成佛的时候,我们都会来帮忙。”那既然帮忙,释迦牟尼佛马上告诉他:“我马上要到阎浮提成佛了。”这些菩萨也都纷纷在这个时空态里面降生,或者做国王,或者做弟子,或者做商人,或者什么……这些都是菩萨过来共同完成教化众生的这桩大事因缘的,这一点大家看《华严经》就看得明白了。
好,那这是我们地球上一件大事,也是法界的一件大事。所以就“六种震动”,地面都震动了。这个“六种震动”有几种说法,有的说是六种震动之相,有的说这个是六时震动。这里估计六时震动可能更合适一点,就是佛入胎时、出胎时、成道时、转*轮时,再就是天魔波旬劝请佛“你赶紧入涅槃”之时,再最后是入涅槃之时:这六个时节六种震动。好,这个太子发出震撼宇宙的声音:“吾当于这个世间为无上尊。”无上尊就是无上士:没有比我更高的,我是一切智人。说这个是无畏说、狮子吼的。所以当时一降诞,这么一说,忉利天王、大梵天王、四天王都下来——纷纷地来侍奉,这个欲界、色界天人纷纷来皈依瞻仰。所以出生之相都是非常盛大的。当时那个帝释天的天人最好的工匠叫毗首羯摩天,他变化了一个七宝车来装载这个太子回到皇宫,那这个四天王在前面开路,这个盛况都是不可思议的。好,这就是出生之相。
第三是童子相,在童子阶段示现。实际上佛是一切都懂,但是既然来到这个世间,就表面上表现得他还要请老师来教一教,作个学生。当时净饭王在全国选了最有学问的人作他老师,据记载那个老师给他讲了第一课之后,就不敢再教他了,因为他的智慧、他的学问超过老师。但要示现一下。“示现算计”就是数学,“文”就是诗书,“艺”就是各种工艺,这个“射御”就是他的武术。那么古代的印度也是一个宗教典籍非常丰富的地方,这个《四韦陀》——婆罗门教它那些外道书籍也都是甚深的学问了。所以讲“五明”了。这个太子都能够博览群书,能够综合它的意思——要义,能够通达它的一切道术。他不仅形而上的“道”了解,就是形而下的“术”也了解。像堪舆、占星学、算点命、算点卦这些术,佛也一切都了解。一般五地的菩萨都了解这些,你让他堪舆、看相,他都了解。
好,“博综道术,贯练群籍”,“贯”就是能贯通,“练”就是他能够通达、练达,所有的经典他都能够了解。所以这是过目不忘的智慧,这种一看马上领悟的智慧,就不是今生的水平了。“今生读书方已迟”,这是袁枚赞叹黄山谷的一句话。别说是一切种智人,你在这个世间作稍有点名气的学者,你说你就这几十年能够成功吗?这都是你多生多劫读了点书,今生延续上来了,你才可能成点名。黄山谷说他上一辈子的那个文章——到这一辈子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都是上一辈子写好的,就这一生把它抄下来而已。所以佛就是一切种智者示现,示现这些群籍马上就理解了,把握了。
并且又示现纳妻之相——这个耶输陀罗。当时天臂城国王有一个很美丽的女儿,这个净饭王就在太子十七八岁的时候去求亲,天臂城国王说:“我的女儿要嫁给一个通过竞赛各方面第一的人。”好,于是五百个释迦族的年轻人就一起开始比赛。比赛先比武了,你看提婆达多都也参加了,当然能得到这个美女谁不想啊?提婆达多一拳就把大象给打死了,但是悉达多太子把这个大象一抛——抛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射箭,有的人能射那个铁鼓射一重,那这个太子一射,七重都射过,而且箭还到很远的地方去形成箭坑了:就是这个武艺他是第一。你要弄武,他有武;你要搞文,他也能搞文。反正一比,他是第一:“讲武试艺”。这样就“现处宫中,色味之间”,示现处在王宫里面这些女色和世间的享乐之间。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1、有境界,用这个境界来熏陶自己,激励自己。得到清净心。去掉无始劫来的杂念。消业障,得佛加持。2、老师时时在教自己,找老法师得打开机器,这个不用:自己随口就来,随时随地地就来教自己了,哈哈,随身携带。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弟子想请教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和《无量寿经》有什么不同?假如在家有时间应选哪一本念?请法师开示指点!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全文一共17324个字。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
“制行菩萨”,“制”是制止之意,“行”是行持之意。“制止”是诸恶莫作,“行持”是众善奉行。制行菩萨出现于此,是强调念佛人持戒的重要性。从理上而言,摄心念佛即为持戒;但从事相上讲,还是需要通过持戒,才能更好地清净我们的三业。印光大师云:“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香象菩萨”,“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佛法以戒为本,戒又称为“别解脱”,即每持一条戒,就能得一解脱,断一分烦恼。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提心。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