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说明,我们面对女性时,所应表现的态度,以及应该具备正确的心态。
佛同我们讲,你们最好要谨慎、小心,不要随便看女人,‘慎勿视女色’,讲得通俗一点,就是不要随便去看女性。‘亦莫共言语’,也不可以与他们讲话。‘若与语者,正心思念’,万一有必要的时候,像要做事或讲话,当然是可以的,但一个正人君子、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要与女性接触、交谈,必须先纯正自己的思想,想到‘我为沙门’,我是一个出家人,‘处于浊世’,处在这个五浊恶世,很肮脏的世间,‘当如莲华,不为泥污’,应当像莲花那样,生长在污泥当中,却不被它所染污,莲花的伟大就是在这个地方。你看,所有的佛菩萨,都是坐在莲台上,莲花是最清净,最洁白的。所以我们一个出家人,就要像一朵莲花那么清净。
‘想其老者如母’,我们跟女性接触的时候,应该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存著什么样的心理呢?以年龄来分吧,年纪大的、老的,就要把她观想、当成自己的妈妈吧!‘长者如姊’,比我们年长、或者和我们同龄的,把她当作姊姊,‘少者如妹’,比我们年轻的,看成好像是自己的亲妹妹一样,‘稚者如子’,幼稚的,年纪比较小的,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看待。你假如对所有的女性,都把她看成是自己的妈妈、姊妹、女儿,那你就不会生起邪念。这个时候,你还要‘生度脱心’,生起救度她,让她脱离痛苦的慈悲心,‘息灭恶念’,把淫欲的邪念息灭掉。
虽然,这是佛告诫沙门(所有的男性),跟女性接近的时候,应该采取的心态。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说,站在女性的立场,对待男性,也应该当成自己的爸爸、兄弟、儿子看待,视为嫡亲的骨肉,就不会产生不好的念头了。
以下,我再讲一个因果故事,说明在冥冥当中,有道德的行持,积下阴德,会得到好的报应,这故事是出自《寿康宝鉴》。
话说在浙江杭州,有一位姓柳的书生(读书人)。为了求取功名(做官),所谓‘十年寒窗’,每天都埋头用功,因此,身体非常虚弱,虽然只有二十多岁,看起来已经是三、四十岁的样子了,可以说是个文弱书生。
有一天,他出门访友,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走到了旷野,骤然下大雨,怎么办?忽然看见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破庙,于是,他三步拼成两步地跑进去避雨,刚喘过气来,却发现里面早已有一个女子也正在那里避雨。
这个女子生得非常漂亮,正面对著无情的风雨,不能回家而感到万分焦虑,忽然见到姓柳的书生进去,不免吃了一惊,心中嘀咕著:
‘哎呀!这么晚了,外面的风雨那么大,又来了一个男的,怎么办呢?’
她心中感到非常恐慌,却又被风雨所阻挡,没有办法离开,只好静静地坐在一旁,听其自然的演变。
柳生看到这花容玉貌的女子,难免不动心了,这时候,他抬头看到墙壁上,有一首戒淫的诗:
万恶淫为首,死路不可走;
天配夫妇缘,淫孽可造否?
所有罪恶的事,邪淫居第一位,是最大的罪魁。这是一条死路,是不可以走的,不可以随便侵犯人家。要知道,成为夫妇,是前世姻缘所注定的,邪淫这一种罪孽,是可以随便去造作的吗?不可以,绝对不可以轻举妄动啊!
柳生本来是想入非非的,但他是个读书人,知书达理,看了这首诗,心马上定了下来,邪念整个消失了。
于是,他就远远地在一旁打坐,好像老僧入定似的。
这女子看到他的举动,倒反过来欣赏他了。心想:‘奇怪!我平时在路上,所碰到的异性,不是两个眼睛紧紧地盯著我,就是把我从头到脚打量不停,怎么这个书呆子连一眼都不看我呢?’
她越想越感觉得好笑,不禁笑出声来了。
这一笑,引起了柳生的注意,误以为是对他有意思,他的淫念又动起来了,但是,他马上想起曾经亲近的一位老和尚,很恳切地开示过他。
‘当我们遇到女性的时候,我教你一个对治的方法,就是作四种观想:
‘第一、观想这个女的,平常虽然梳妆打扮得油头粉面,非常动人,但想到她早上刚起床的时候,那副德相──沾了满眼眶的眼屎,口臭脏得要命,就不会生欢喜心了。
‘第二、观想这个女的,刚刚吃罢了酒席,醉昏昏的东倒西歪,站立不稳,酒精在她肚子里面翻腾发作,不断地呕吐,满地都是秽物,臭气冲天,纵然是狗嗅到了,也会急忙跑开,你要是想到这种情形,还会爱她吗?
‘第三、观想她生病时,躺在床上呻吟,骨瘦如柴,整个脸都发黑,长了好多疮,流脓流血,浑身发臭,你还爱她吗?
‘第四、观想她外表虽然长得清秀,但是九孔常流不净,满肚子的肮脏,你想,她有什么可爱呢?’
老和尚的开示,不断地在耳际萦回著,他那蠢蠢欲动的心,因而冷却下来。就这样,依然安坐参禅。直到天亮了,两人各奔东西,回家去了。
这个女人回到家里,就把她昨晚在破庙的遭遇告诉丈夫(姓王的书生),可是他丈夫一听,认为世界上那有这样的君子,反而产生了怀疑心,不晓得他们私底下究竟干了什么把戏,无明火马上冒起三丈,也不问青红皂白,盛怒之下,就把妻子休掉,赶出家门,这位无辜的妻子,只好默默地回娘家去了。
再说姓柳的这个书生,到京城去赴考,因身体虚弱,精神不足,结果考试的成绩很不理想,等于是落第了。考官就把试卷放在废卷一边,谁知过了一会,又看到他的试卷放在录取卷的地方,屡次如此,心中很是纳闷,但看他的文章平淡无奇,实在没有什么可取的,怎么这样奇怪呢?内中必然有原因,于是勉强把他批列为第七十一名,也是最后一名。总而言之,柳生是被录取了。
录取以后,再参加会试,到了考场,这时候,王生也在场,他听到考官问柳生的往事:
‘你到底怎么回事?有什么阴德呢?’
‘我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那天晚上在破庙中,曾经发生了这么一回事……。’
柳生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考官。
‘啊!这就是你的阴德了。’考官说。
王生在旁,听到了感到既惭愧又忏悔,立刻上前,向柳君作礼说:
‘柳兄呀!我好对不起你,我好惭愧……’
为什么说这话,考官和柳生都感到莫名其妙。
王生接著,又喃喃地说:
‘我太辜负你了,你所说的那女人,就是我太太,你的确是位君子。我现在也非常追悔,误会了我的太太,把她赶回娘家了!’
‘没关系,既然你太太是清白的,你再把她迎回来呀!’考官说。
就这样,王生再把太太请回家,同时,请柳君到他家吃饭。
谁知王生有个妹妹,比她嫂嫂生得更漂亮,对柳君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后来两人终于结成眷属,组织了美满的家庭。
故事到此为止。这是件积阴德的因果故事,主要是告诉我们,对于异性,应当运用观想功夫,来克制自己的欲念,才不会做出越轨的事情。佛教讲因果,是不会骗人的。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佛言:“辞别亲人,出家修道。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明白无为佛法。便称之为沙门。 ”
世尊释迦牟尼修成道后,便这样想道:排除欲念,清净无为,这是最美妙的境界;进入专一静虑的觉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种妖魔外道。于是,便在鹿野苑树林中,开始讲示四谛圣道,传授佛法,度脱 陈如等五个人,使他们出家开悟,修成正果。
释迦牟尼佛说:辞亲出家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质的虚幻性,能够悟解佛理佛法,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沙门。沙门如果能坚持奉行二百五十戒,无论干什么事,或不干什么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谛圣道,这样他就可以修成阿罗汉。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人,能够在天上飞行,随意变化,他的生命无限量之长;他住的地方,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世(shì)尊(zūn)成(chéng)道(dào)已(yǐ)。作(zuò)是(shì)思(sī)惟(wéi)。离(lí)欲(yù)寂(jì)静(jìng)。是(shì)最(zuì)为(wéi)胜(shèng)。住(zhù)大(dà)禅(chán)定(dìng)。降(jiàng)诸(zhū)魔(mó)道(dào)。
经序:释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觉悟之道的时候,曾经进行这样的思维观察:“只有远离欲望的束缚,安住于法界本来的寂静,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安住在这个本来寂静的大禅定当中,就能够降服各种天魔外道的侵扰,成为圆满的佛陀。”然后,世尊来到鹿野苑当中,为五比丘讲说了四谛妙法。度化了憍陈如尊者等五人,使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今天发给你们的本子,是《佛遗教三经》合订本,为什么要把这三部经合订起来,先跟诸位讲一讲。世界上其他宗教,我们都称为外道,各种外道都苦于经典太少,我们佛教反而苦于经典太多。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宋朝第一次刻藏经版,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之多,一直增加,到现在已有二万多卷,所以初学的人不知道要从哪一部经看起。古时候诸大祖师觉察到
人法双彰。‘经 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同名经故。‘佛经题七字,通别合举,说四十二章 六字是别名,异众经故。就别名中,‘佛 为能说之人,‘四十二章 为所说之法。‘佛 者,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不同凡夫,觉他不同二乘,觉满不同菩萨。即是释迦牟尼如来,万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
读过金庸小说《鹿鼎记》的人都知道一件宝贝,就是《四十二章经》。为了抢夺这件宝贝,江湖上的各路人马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那么,《四十二章经》到底是何方宝物,令人如此疯狂呢?《鹿鼎记》第十五回写道,韦小宝认老宫女陶红英作“姑姑”,交谈间,韦小宝发了他人生当中的第N个毒誓,让陶红英说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印度传入我国的第一部佛经。据《后汉记》卷十中记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曾派遣蔡愔等十八人为使臣,到大月氏国乞求佛法。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请得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二位高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佛经来到了洛阳。
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译出的一部佛经。东汉明帚遣蔡惜等十八人到大月氏国求佛法:水平千年(西元六十七年)请得迦叶摩腾、竺法兰两尊者用白马?经来到洛阳。第二年,明帚敕建白马寺,让摩腾、竺法兰在寺讲经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
《四十二章经》,一卷,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共译。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佛教经典。据《高僧传》卷一载,迦叶摩腾,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经。竺法兰,中天竺人,讽诵经典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派蔡愔等人到西域求法,于是迎请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到中国。二人居于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同译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经典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表面上是一本普通佛经,其实关乎大清龙脉,满人入关时曾在关外藏了很多宝藏,而在这部经书中,就藏有宝藏地图。那么,真实史实上的的《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样的呢?《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为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
四十二章经 题解 《四十二章经》,由篇幅较短的四十二篇经文构成,一般公认作是中国最早的佛经译典。但本经的译者译出年代及诸版本文字出入等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以下拟就这些问题逐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