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受蕴、想蕴、行蕴
受、想、行三蕴就是心所法,「心所」的字面意思就是心所有的,或属于心的。心由心所的帮助而完成认知,八十九种不同的心各有它相伴的心所,依心的善恶等而有不同的善恶心所。心不能离心所而独立活动,心所也不能离心而独立活动。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犹如国王与待从。
<<清净道论>>对受蕴、想蕴、行蕴的解释,它是以识蕴为主来,依八十九心为线索来分别解释三蕴与心法相应。但,这种方式解释心所法不易掺解,为了易学易用,以下我们先依<<摄阿毗达摩义论>>的组识编号,依次解释五十二种心所法。最后则说明心与心所相应。
第一项:解释五十二心所
五十二种心所法可整理成表四,以下依次解释。
表四:五十二心所的分类表
1:同他心所共十三个(1-13)。同他心所是指心所本身没有决定的善恶属性,随其余相伴的心所来决定善恶。可分成两类。
1.1:遍一切心的心所有七个(1-7),是一切心都必须俱有的心所,完成最基本的认知作用。
(1)触,就是接触,心由接触的心所而触接到对像。
(2)受,就是感受,包含整个受蕴,心感受经验到对像。
(3)想,就是想知,包含整个想蕴,心忆念想取对像。
(4)思,就是意志活动,统摄相应的心所而集中到对像上。
(5)心一境性,就是心集中在对像上,好人坏人都有心一境性,但发展到
初禅的心一境性则是善心相伴的。依<<清净道论>>则称为定。
(6)命根,就是维持心理现像的机能,犹如色法的命根是维持物质现像的机能。
(7)作意,就是引心指向对像。
1.2:共某些心的心所有六个(8-13),它们的善恶亦由其余的助伴心所决定,但只是相应于某些心,不是遍相应一切心。
(8)寻,就是寻找,引心寻思对像,而作意则是引心指心对像,所以作意须遍一切心。
(9)伺,就是伺察,继续深细考察对像。
(10)胜解,就是确认信解对像,不再动摇犹豫。
(11)精进,就是勇健努力。
(12)喜,就是喜悦欢喜,使心觉得有兴趣,可以发展为禅的支分。
(13)欲,就是希望去做,如希望修行的善法欲,不是专指恶法的贪求。
2:不善心所有十四个(14-27),它们的特性是不善的,伴随着不善心。也可以分成两类。
2.1:遍一切不善心的有四个(14-17),乃十二个不善心都必须俱有的。
(14)痴,就是愚痴无知,心的暗味,乃一切不善的根本。
(15)无惭,就是对恶行不感羞耻。
(16)无愧,就是不怕恶行的结果,无惭无愧都有造作恶行的功能。
(17)掉举,就是浮躁不安稳的心态。
图十一:遍不善心的四种心所(待补)
2.2:共某些不善心的有十个(18-27),只伴随某些不善心。
(18)贪,就是渴求爱着对像,乃不善的第一个根。
(19)恶见,就是错误的见解、信念、诠释,痴则着重于不了知对像的暗味心态。
(20)慢,就是自我标榜、令心高举。
(21)策,就是策恨,包含所有排斥、生气等心态,乃不善的第二个根。
(22)嫉,就是嫉妒,见不得别人好。
(23)悭,就是吝啬,不分享自己的好处。嫉与悭都是与策同伴。
(24)恶作,就是忧悔所作的恶行。
(25)昏沉,就是昏昧低沉,不堪努力工作的状态。
(26)睡眠,就是想睡、昏昏欲睡的样子。
(27)疑,就是怀疑、不确定、犹豫不决。
3:善净心所有二十五个(28-52),它们是伴随善净心而起。也可以分成两类。
3.1:共善净心所有十九个(28-46),是共一切善净心。
(28)信,就是净信,由信任而净化的状态,如信任正觉真理的佛而净化内心。
(29)念,就是注意念住当下的对象,不是记忆、回忆过去的事。
(30)惭,就是心里羞耻恶行,
(31)愧,就是会害怕恶行的结果,所谓内惭外愧,它们是无惭无愧的相反。
(32)无贪,即不贪,乃贪的相反,有布施等积极的善行。
(33)无策,即不策,乃策的相反,有慈祥友善的德行。
(34)中舍,即不偏颇的平等态度,平衡心与心所,避免太过与不及。
(35)到(46)共十二个,依身与心分成六对,这里的「身」是指心所的总合,心就是泛指八十九种心。
(35)身轻安、
(36)心轻安,身心的轻安,消伏心所与心的不安、烦躁,乃掉举与恶作的相反。
(37)身轻快性、
(38)心轻快性,身心的轻快,消伏心所与心的粗重,乃是昏沉与睡眠的相反。
(39)身柔软性、
(40)心柔软性,身心的柔软,消伏心所与心的顽强紧绷,乃邪见与慢的相反。
(41)身适业性、
(42)心适业性,身心的适业,消伏不适业而成为堪能作善业,如能于可信乐事中取得信乐。
(43)身练达性、
(44)心练达性,身心的练达,消伏心所与心的不健全态度而成为熟练通达。
(45)身端直性、
(46)心端直性,身心的端直,消伏心所与心的屈曲折绕,成为端庄正直。
(37)至(42)可与所造色的(17)轻快性、(18)柔软性、(19)适业性合看。
3.2:共某些善心的有六个(47-52),最后六个善心所不全共同伴随善心而起,只伴随部分的善心。
(47)正语、
(48)正业、
(49)正命,这三个是离心所,<<清净道论>>称为离语恶行、离身恶行、离邪命,就是远离恶作的心所。
正语是离语恶行,正业是离身恶行,如杀、盗、淫,正命是离邪命,如贩卖毒品或武器人口、饲养待宰的动物等。
(50)悲、
(51)喜,即四无量心的两个。
悲是同情他人的苦,止息害就是悲的成就,转成悲伤是违反悲心。喜是随喜别人的成就,相反于嫉。慈与无策(33)、舍与中舍(34)有关,所以不再独立地置于无量心的心所。
(52)慧根,如实正知对像的机能,乃无痴,是痴的相反。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众五百人俱。时有众多苾刍身患痔病。形体羸瘦痛苦萦缠。于日夜中极受忧恼。时具寿阿难陀见是事已诣世尊所。顶礼双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今王舍城多有苾刍。身患痔病形体羸瘦痛苦萦缠。于日夜中极受忧恼。世尊此诸病苦云何救疗。尔时佛告阿难陀汝可听此疗痔病经。读诵受持系心勿忘。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一万人俱。皆得阿罗汉道。其名曰舍利弗。大目犍连。须菩提。如是众等阿罗汉。复有菩萨摩诃萨二千人俱。其名曰解脱菩萨。心王菩萨。无住菩萨。如是等菩萨。复有长者八万人俱。其名曰梵行长者。大梵行长者。树提长者。如是等长者。复有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六十万亿。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g)舍(shě)大(dà)城(chéng),竹(zhú)林(lín)园(yuán)中(zhōng),与(yǔ)大(dà)苾(bì)刍(chú)众(zhòng),五(wǔ)百(bǎi)人(rén)俱(jù)。
诵读此经即能往生极乐世界,又能得诸佛菩萨守护,能够消灭包过五无间罪在内的罪障,能够现在得到无尽法藏为将来在极乐世界打好基础,得到修行的高起点(为什么呢,恶世修行一日胜净土修行万劫),让我们大家
佛在越只国舍羁瘦国。亦说一名遮匿迦罗国。时佛坐行安般守意九十日。佛复独坐九十日者。思惟校计。欲度脱十方人及蜎飞蠕动之类。复言。我行安般守意九十日者。安般守意得自在慈念意。还行安般守意已。复收意行念也。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守者为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为护。护者遍护一切无所犯。意者息意亦为道也。安为生。般为灭。意为
《法华经》、《金光明经》和《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并称护国三部经。《金光明经》功德利益 在甲流横溢,师傅心系众弟子,心系天下,人间,开示《金光明经》功德利益并赐偈语:金光非是月色成,金光明经现世间,善解此经之真人,月圆之日得此经,宣解此经传世间,一切众生苦灭尽。
wen ru shi:yi shi,po qie po zai she wei cheng dai shu gei gu du yuan。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er shi,shi zun gao zhu bi qiu:fu mu yu zi y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皈命礼。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大家,今天我有些说话想讲~希望你们看完~真人真事!我实在没必要说谎!我妈早数个月前生蛇,因为迟了去看医生,过了头3天的黄金期,十级痛及夜晚完全睡不到!医生说条蛇很强……后来也算是医好了~但是实在伤了身体及神经线,而且她身体本身也很弱……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又称《六方礼经》《尸迦罗越六向拜经》。全一卷。它成立的年代相当早,据推大约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前,或是更早在孔雀王朝之前。为后汉安世高所译。安世高,为印度西北(今伊朗地区)古王国(安息国)王子。年幼时,即以孝行著称,本质灵敏,性情和慈,又博学多闻。父殁后,舍去王位而皈依佛门,博晓经藏,尤精通阿毗
《善生经》是在家学佛很重要的经典,是《阿含经》中佛对于在家众如何修持佛法依次第而行的开示。本经主在人天乘法,教导大众实现现世生活的和乐安稳,打下未来世的美好的根基。《善生经》主要开示了身口要远离四种恶业;避免世间生活的种种障碍,才能如法如理获取资财;在人际关系的处世之道上,要如何避免与恶人打交道,哪些人可以亲近,哪些
微友:顶礼法师,请问居士在家诵《梵网经菩萨戒本》时,应该从哪开始诵?仁山法师:阿弥陀佛,您好!依在家戒本读诵就好。
居家学佛者,皆会供养佛像,朝暮礼拜文,以此践行信仰。佛陀灭后,化相三宝转为住持三宝。今日所供之佛像为佛宝,印刷之经卷为法宝,单身僧装素食之僧为僧宝。三宝具足,代表佛法久住世间。众生供养三宝,可培植福田,种未来解脱之因,龙华三会值弥勒世尊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经文: 赞叹杀有三种。一者恶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 恶戒人者。杀牛羊养鸡猪放鹰捕鱼。猎师围兔射獐鹿等。偷贼魁脍咒龙守狱。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恶戒人。何以久作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说布施法。有三十七种。 释:如是我闻,一时,佛陀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中,为众位比丘宣说布施法门,共有三十七种要义 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当得
这个孤独绝望又病魔缠身的比丘,却是幸福的! 那应该是一个湿冷的季节,天气越发寒冷潮湿。寂静而阴暗的屋子里充蚀着臊臭的味道,仿佛整个世界已经发霉、发臭,连空气都腥臭得让人闻之作呕,而他似乎已被
现今太多人没能做到养生,原因是没有洗髓。洗髓是要在思想上、行为方式上脱胎换骨。佛家养生典籍《洗髓经》是达摩老祖在嵩山少林寺传下来的,分《总义》、《无始钟气》、《四大假合》、《凡圣同归》、《物我
问:在《大念住经》中有要求我们觉知到我们的缺乏觉知。这怎么可能呢? 葛印卡老师:为了从缺乏觉知中走出来,你必须警觉,意识到,看,我现在正失去觉知。我的心在游荡或昏沉。我必须觉知。 你觉知到某些
按:现代人在不确定性、焦躁茫然、放纵空虚的生活状态中,痛苦的心灵需要慰藉,脆弱的生命需要安顿,平面化的精神需要从物化、私欲中超越出来。《无常经》上承原始佛法的平易朴实,下启大乘的悲智行愿,对现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