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九月本斋。一时毕竟。佛从禅室出。往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二国之间。有一大树。名尼拘类树。高百二十里。枝叶方圆。覆六十里。其树上子。数千万斛。食之香甘。其味如蜜。甘果熟落。人民食之。众病除愈。眼目精明。佛坐树下。时诸比丘。取果食之。佛语阿难。吾观天地万物。各有宿缘。阿难即前为佛作礼。长跪白佛言。何等宿缘。此诸弟子。愿欲闻之。唯具演说。开化未闻。佛告阿难。善哉善哉。若乐闻者。心善听。佛语阿难。夫人作福。譬如此树。本种一核。稍稍渐大。收子无限。人而豪贵。国王长者。从礼佛事三宝中来。为人大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为人长寿。无有疾病。身体强壮。从持戒中来。为人端正。颜色妙好。辉容第一。身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为人修习。无有懈怠。乐为福德。从精进中来。为人安详。言行审谛。从禅定中来。为人才明。达解深法。赞叹妙义。开悟愚蒙。人闻其言。莫不咨受。宣用为珍宝。从智慧中来。为人音声清彻。从歌咏三宝中来。为人洁净。无有疾病。从慈心中来。阿难白佛。云何为慈。佛语阿难。一慈众生。如母爱子。二悲世间。欲令解脱道意。三心常欢喜。四为能护念。一切不犯。是为慈心者也。佛语阿难。为人长大。恭敬人故。为人短小。轻慢人故。为人丑陋。喜嗔恚人故。生无所知。不学问故。为人专愚。不教人故。为人喑哑。谤毁人故。为人聋盲。不喜听受经法故。为人奴婢。负债不偿故。为人卑贱。不礼三宝故。为人丑黑。遮佛光明故。生裸国中者。喜轻衣唐突塔寺精舍故。生马蹄国中者。喜着屐佛前行故。生穿胸人国中者。布施作福。悔惜心故。生獐鹿麑麂中者。喜惊怖人故。生堕龙中者。喜调戏人故。身生恶疮。治之难差者。喜鞭打众生。不以理故。人见欢喜者。前生见人欢喜故。人见不欢喜者。前生见人不欢悦故。遭县官系闭牢狱。杻械其身者。前世为人。笼系众生。不从意故。为人唇缺者。前世钓鱼。鱼决口故。闻好言善语。心不乐闻。于中两舌。乱人听受经法者。后堕耽耳狗中。佛语阿难。世有愚人。闻说法语。心不餐采。后堕长耳驴马之中。悭贪独食。不共饥者。食后堕饿鬼中。出生为人。贫穷饥饿。衣不盖形。食不供口。好食自啖。恶食施人。后生猪[虫*屯]蜣螂之中。喜劫夺人物者。后堕羊中。生剥其皮。偿其宿罪。好喜杀生者。后为水上蜉蝣虫。朝生暮死。好喜盗人财物者。后堕奴婢牛马之中。偿其宿债。好喜淫他妻女者。死入地狱。男抱铜柱。女卧铁床。从地狱出常生下处。当堕鸡鸭中。好喜妄语。传人恶事。死入地狱。洋铜灌口。拔出其舌。以牛犁之。出堕鸱枭鸲鵅鸟中。人闻其鸣。莫不惊怖。皆言变怪。咒令其死。喜饮酒醉犯三十六失者死堕沸屎泥犁之中。出生堕狌狌中。后还为人愚痴。生无所知。夫妇不相和顺。数共斗诤。更相驱遣。后堕鸠鸽中。贪人力者。后堕象中。佛语阿难。州郡令长。食官爵禄。或人无罪。或私侵人民。录名系缚。鞭打捶杖。强逼输送。告诉无地。枷械系闭。不得宽纵。后堕地狱中。身受苦痛。数千亿岁。罪毕乃出。当堕水牛中。贯穿其鼻牵船挽车。大杖打扑。偿其宿罪。佛语阿难。为人不净。从猪中来。为人悭贪不能廉洁。从狗中来。为人刚强很戾自用。从羊中来。为人腥臭。从鱼鳖中来。为人凶恶含毒心难解者。从蝮蛇中来。好喜美食。喜杀害众生。无有慈心者。从豺狼狸鹰中来。为人短命。胞胎伤堕。生世未几。而早命终。堕在三涂。数千万劫。佛言。此辈前世为人。好喜射猎。焚烧山泽。探巢破卵。施捕鱼网。杀一切众生。贪其皮肉。以自食啖。多短命报。世世累劫无有出期。慎之慎之。痛不可言。佛语阿难。凡作功德皆应身。为烧香福会。转经行道。不得倩人。咒愿若虚。如倩人食。岂得自饱能不饥耶。若烧香鲜洁逮萨云若香摄一切相。然灯续明。得三达智。无所挂碍。烧香斋食。读经达嚫。以为常法。布施得福。诸天接待。万恶皆却。众魔尽除。无敢当者。懈怠之人。安隐谐偶。无精进心。一朝疾病。有不吉利。便欲烧香。方云作福。诸天未降。众魔故前。竞共娆触。作诸变怪。以是之故。常当精进。罪福随身。如影随形。植种福者。亦如尼拘类树。本种一核收子无限。施一得倍万。言不虚也。佛时颂曰。
贤者好布施天神自扶将
施一得万倍安乐寿命长
今日大布施其福不可量
皆当得佛道度脱于十方
因缘合会谁为亲五戒十善除去嗔
不望他许自为亲世间荣乐如浮云
展转五道如车轮莫计寿命惜金银
天地尚坏何况身奉持经戒是大珍
勿贪财色辱误人三界众生如群羊
来去五道身坏伤命速流水何有常
作恶甚近受罪长泥犁地狱沸镬汤
制心刚意离祸殃犯罪入中痛难当
佛告阿难。世人无智生死肉眼不知罪福。吾以道眼。睹无数劫。乃至今身。罪福应报。犹观掌中琉璃珠。内外明彻。无狐疑想。阿难前整衣服。为佛作礼。而白佛言。演说此经。当何名之。佛语阿难。此经名为轮转五道亦名罪福报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讽诵宣传。功德无量。当见礼侍贤劫千佛。奉侍供养。不堕三涂八难之处。得戒定慧。佛说经竟。五百比丘。漏尽意解。七百比丘尼。得须陀洹道。八百罗汉。得菩萨道。诸天龙神。是时树下。清信士万二千人。清信女六千人。悉履道迹。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得阿那含道。天龙鬼神。世间人民。闻佛说法。皆言善哉。即起作礼。绕佛三匝。欢喜而去。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顶,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调慧马亦如大龙,已作所作,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解脱,至心自在第一究竟,除阿难陀独居学地得预流果,大迦叶波而为上首。
粤自西汉伊存口授佛陀经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于兰台石室。魏晋而降大德迭与翻译通明中西不隔。达摩西来,演畅宗风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昔如来于舍卫城敷座说法,与须菩提等演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喻法为名,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其义甚深而明,其说甚简而切。昔有领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万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经莫能以窥其径庭。盖万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玻瓈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
尔时,北方尽殑伽沙等世界,最后世界名曰最胜,佛号胜帝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时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菩萨摩诃萨众说大般若波罗蜜多。彼有菩萨名曰胜授,见此大光、大地变动及佛身相,心怀犹豫前诣佛所,顶礼双足白言:“世尊,何因何缘而有此瑞?”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朕闻:天之为大也高,上下之容可纪;地之为大也广,纵横之数可推。则知无去无来,不生不灭,拯沉沦于沙劫,救焚灼于尘区。毒龙惧其威光,醉象惮其神力。其大则包于宇宙,其小则隐于毫芒。七十二君,先在陶钧之内;万八千载,即为俄顷之间。
圣谛有四。此言是经何因何缘。佛世尊说如此经。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云何圣义及与谛义。若以圣故名为谛者。前二不应名谛。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复有经说。谛唯是一无有第二。云何四义而不破坏。复有经说。一切行法是名为苦。故唯二谛。四谛义不成。复次增一中说。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