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明觉禅师祖英集
参学小师文政编
师之形言也。且异乎阳春白雪碧云清风者也。夫大圭不琢贵乎天真。至言不文尚于理实。乃世之衡鉴。岂智识而拟议哉。师自戾止翠峰雪窦。或先德言句渊密。师因而颂之。或感兴怀别贻赠之作。固亦多矣。其有好道者。并录而囊之。一日总缉成二百二十首。乃写呈师。师曰。余偶兴而作。宁存于本。不许行焉。禅者应曰。乃祖闱千载之芳烈也。勿轻舍诸。师察其悫志勉。弗获已抑而从之。文政幸侍座机。辄述序引。用识岁时。炎宋天圣十年孟陬月。文政谨序。
偈颂。
送宝相长老(并序)
大师欢禅德。将赴丹丘辟命光阐宗乘。盖时应必行。固不可抑留者也。且抚会之作肇旷绝之道。虽一凝一流一彼一此又何间然。率织芜辞。以代赆别。
奥域灵区存物外。独标台岭为绝概。掩胜潜奇列作屏。堆青写碧深如黛。彤霞暖影生岩壁。香桂茂阴笼苏石。赤松子也浪虚闲。白道猷兮大轻掷。曹溪有叟归其中。风从虎兮云从龙。乘兴正值二三月。坐断还依千万峰。华飞飞日迟迟。清飙[颱-台+弗][颱-台+弗]吹无时。玲珑八面自回合。峭峻一方谁敢窥。窥来须得乾坤眼。照古腾今谓非间。若能此去副全提。开发人天有何限。
送法海长老。
常爱裴相国式芳尘。断际高风慕要伦。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常爱李相国垂列星。药峤深源宅性灵。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缅想当时二台辅。出镇藩维访诸祖。寥寥浮幻轻百年。落落宏规照千古。今闻仙都贤太守。入政褰帷声浩浩。英佐一一分化条。文经武纬亦难讨。远远笺函飞乳峰。选开士兮恢吾宗。觌夜光非震沧海。聆正音岂玩焦桐。徒夸麟龙自西自东。应排罔象得象。必须觉雄让雄。今既塞请还也奇别。茫茫普热纷纷下雪。倒流四河载发枯枿。卷舒立方外乾坤。纵横挂域中日月。黄头碧眼。知未知去去。凭谁继清绝。
送文政禅者。
古有焦桐音。听寡不在弹。古有阳春曲。和寡不在言。言兮牙齿寒。未极离微根。弹兮岁月阑。未尽升沉源。少林几坐华木落。庾岭独行天地宽。因笑仲尼温伯雪。倾盖同途不同辙。麟兮凤兮安可论。许兮巢兮复何说。秋光澄澄蟾印水。秋风萧萧叶初坠。送君高蹈谁不知。如曰不知则为贵。
送昭敏首座。
君不见。鹫峰胜集百万。茫茫等闲过。坏衲之外皆清堕。君又不见。熊岭孤运岁月。索索艰难生。深雪之中有一个。宛转流落千余年。危分崄布空平阗。辩龙蛇兮眼何正。擒虎兕兮机不全。石窗四顾沧溟窄。寥寥不许白云白。掣断金锁天麒麟。高举铁鞭击三百。犹轻舍争知也。别有七星光斗射。风前把欲赠行人。将报不平绕天下。
送知白禅者。
松不直棘不曲。谁笑卞和三献玉。经天纬地太无端。迈古超今亦轻触。靡羁束何必云。素范还还真规复复。栴檀叶落香风清。千里万里长相逐。
送胜因长老。
黄梅散席三百载。续焰联芳事空在。宗兮派兮生异端。华兮叶兮太烦碎。韶阳间出多慷慨。权要雄雄曾绝待。曲木据位知几何。利刀剪却令人爱。近还有个披老衲。楚甸横身风飒飒。铁作一寻非等闲。壁立千仞须摧踏。报君知江南江北徒累累。鳌转海运兮纤麟片甲。雷奔电驱兮寸毫尺牦。斯言勿谓存规矩。平不留兮险非取。周行独立如便休。谁振宏纲照千古。
送重郜禅者。
春雨如膏春云如鹤。忽此忽彼乍休乍作。枯荄离离维风太迟。幽石片片辽空亦危。一华开五叶兮不相似。独孤明夸还自知。还自知。历魏游梁徒尔为。
送僧归灵隐(因瞩白云无羁)
白云无羁冷淡清奇。雪格未可鹤态还卑。垂天沃日兮似结不结。为雨从龙夸后期必期。噫悠悠忽尔春风吹。南北东西唯我知。谁知。菡萏峰前布影时。
送僧之石梁。
万卉流芳不知春力。岩畔涧底蹙红皱碧。乘兴复谁同。孤踪远仇敌。君不见。五百圣者导雄机。灵峰晦育深无极。寒山老寒山老随沉迹。迢迢此去须寻觅。华落华开独望时。记取白云抱幽石。
送师旻禅者。
深岩寂寂披兰芷。碧雾红霞映流水。空生别我期未期。绝域殊方拟轻拟。堪笑归岭南奔驰。何鄙彼危急乱抛下。尽云提不起。伊予本自不将来。相送奚凭挂唇齿。旻禅客旻禅客师子子。应须落落存终始。君不见。古人有言兮。扑碎骊龙明月珠。大丈夫到如此。行行不用频弹指。
寄白云长老。
八纮云静明寥沈。夜永松堂对寒月。凋残片叶坠虚庭。冷寂何人立深雪。因忆钱唐郜禅者。十载岩栖曾未下。分飞谁谓绝相同。远念冥冥欲奚写。忽闻赴请之仙都。声光蔼蔼登清途。孰云天骥骤方外。自笑大鹏离海隅。乾坤窄乾坤窄湛卢潜射斗牛白。茫茫无限未归人。到必为时除点额。
送智迁首座。
云萝杳杳藏岩曲。碧叠清飞冷相促。瘦藤轻衲休便休。短焰残芳续何续。禅家本自冥羁绊。洲渚园林曾不惮。十影神驹立海涯。五色祥麟步天岸。君看取君看取。匝地茫茫有谁举。瓴甋频磨如未回。为吾深忆卢公语。
送善暹首座。
名之基实之蒂。深兮固兮宛相继。古之名也在希声。今之实也同浮翳。子州善卷之流也。尧驱舜驰让无暇。归去来兮归不归。到头未出冥冥者。吾徒孰谓标奇绝。动静凭君试甄别。叶零零兮秋暮半凋。华片片兮春暖齐发。暹禅老暹禅老。意曾高旷排沽待忽致讥褒。天人列请兮屡轻笑。祖佛位卑兮还拟逃。我恐逃之逃不得。大方无外皆充塞。茫茫扰扰知何极。八面香风惹衣选
粤自西汉伊存口授佛陀经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于兰台石室。魏晋而降大德迭与翻译通明中西不隔。达摩西来,演畅宗风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昔如来于舍卫城敷座说法,与须菩提等演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喻法为名,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其义甚深而明,其说甚简而切。昔有领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万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经莫能以窥其径庭。盖万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玻瓈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圣谛有四。此言是经何因何缘。佛世尊说如此经。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云何圣义及与谛义。若以圣故名为谛者。前二不应名谛。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复有经说。谛唯是一无有第二。云何四义而不破坏。复有经说。一切行法是名为苦。故唯二谛。四谛义不成。复次增一中说。
第3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538部 中阿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游波沙山,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一心善谛听, 光明大三昧,彼人说妙法, 悉皆得充足,如渴饮甘露, 疾至解脱道。”时四部众平治道路,洒扫烧香皆悉来集,持诸供具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谛观如来,喻如孝子视于慈父,如渴思饮,爱念法父亦复如是。
论曰成立九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义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