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佛,摩诃目犍莲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候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前面已经向大家说过,《普贤行愿品》属于《华严经》里的一品,一个部分。它是从中间开始的,不是开头。它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经典,但从结构、内容上来说完全可以独立。所以从这一段经文开始进入最后的总结归纳的部分。这里虽然是讲《普贤行愿品》,其实参加《华严经》这个法会里边有如来,还有很多的大菩萨和善财童子参加。
这一段经文是说,在那个时候,普贤菩萨在佛的面前,把普贤的十大愿王清净偈说完以后,善财童子听了,高兴的不得了!情不自襟地跳起来。啊呀!真好啊!太妙啊!欢喜的不得了。可我说了半天,你们都没有一个人跳起来;说明我讲得不精彩,没有普贤菩萨说得精彩。这时,所有各处来到法会里面,听普贤菩萨说十大愿王的一切菩萨,也都是大大的欢喜!如来在旁边听了,就称赞说:‘善哉善哉’。你们知道善哉是什么意思吗?就是好啊,好啊!没有想到你也讲得这么好啊!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在那个时候,佛向许多听法的圣人,还有许多的大菩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胜法门时。在法会中‘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这是介绍法会的听众情况,总共分做四起,文殊师利坐在第一位。有许多大菩萨和修行已经成熟的比丘六千人。弥勒菩萨显出家相,弥勒菩萨坐在上首。在贤劫时代的一切大菩萨中,无垢普贤菩萨是领队,坐在上首的还有许多一生就可以补到佛位的菩萨,同许多灌顶位的菩萨。除了上边所说的菩萨,听法的人,还有十方种种世界的菩萨,都普遍来到法会里集会。这些人像海水、微尘那么多。
‘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莲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候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这次华严法会,有几千万人参加。参加这次法会的除了那些大菩萨、比丘、他方的菩萨以外,还有天龙八部,有天上来的,有海里来的,到处来的都有啊!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华严法会无比的壮观。从前边文殊师利菩萨起,一直到人非人等,凡是在法会里边听佛说法的一切大众,听法以后,都无比的欢喜!大家都深信领受,依照佛所说的各种法门,诚心诚意的去修学。
《普贤行愿品》讲到这里,就算讲完了。这次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结佛法缘;大家能够听到这样的法门,觉得无比的殊胜!本身我对《普贤行愿品》没有研究,这次承蒙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由其是普贤菩萨的加持!总算把它讲清楚了。我天天晚上打坐的时候,就观想普贤菩萨从天而降!因为我对《普贤行愿望品》也是刚刚学习,根本就没有能力把它讲好。这几天总算把问题讲清楚了。那么,这一切都归根于十方菩萨、普贤菩萨、龙天护法的加持。
最后,感谢净慧大和尚给我提供这样的学习条件!感谢大家在坐的各位,这种虔诚听法的发心!就给大家讲到这里了!
请大家起立,合掌,跟我一起回向: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学佛者的信念》终于定稿,面对眼前这一迭文稿,有说不尽的喜悦。此书的完成可谓众缘和合,因为河北柏林禅寺净慧法师为我提供讲座因缘,才有七卷《普贤行愿品》的磁带流传各地,又因沉月新居士发心记录,才促成出书的想法。而出力最多的要算闻慧居士,自接受讲记文字整理工作,废寝忘食,半年内几易其稿,根据我的想法作了多次修改,这种为法的精神令人感动。此外,则慧同学将文稿输入电脑,为我在电脑上作全面调整提供了极大方便。李尚全居士也为此书作了文字校对。而与此书因缘最深的净慧法师,更为本书撰写序言并提供出版因缘。
事隔八年,本书及《心经的人生智慧》、《幸福人生的原理》有缘再版,由安隐对文字做了全面调整,演如、慈意、木木、宏叶及戒幢佛学研究所诸位同学参与校对。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普贤行愿品》全文完整注音版。
那时候,普贤大菩萨对如来的极为妙好功德加以称叹,然后又对众菩萨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来的功德,就是那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在言说不尽的佛刹极微尘那么多的无穷大劫中,连续不断地讲说下去,也是不可能穷尽的。而如果有人要想寻求这一通向无边功德的法门,就应该修习十种广大的行愿。
佛经云:念诵普贤行愿品,起一个念头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净除一切罪业,圆满一切功德,获得一切福聚!戒邪淫之人,选择念诵普贤行愿品的话,能最快最速的净除邪淫业障,圆满戒邪淫功德,获得戒邪淫的成功!普贤行愿品,被称为福报最大的佛经之一!
原典: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
《普贤行愿品》出自大藏经第10册 NO 029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卷》,是唐代罽宾国的三藏法师般若翻译。在大藏经第10册 NO 0297收藏有不空法师翻译的《普贤菩萨行愿赞》。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行愿品讲解
普贤行愿品文章
首先我讲一个前言:以佛法觉悟人生。我们经常听到这几句话,这也是我们善知识指示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友难遇。这个人身是难得的,得了人身我们应该怎样办?人在众生之中具有灵性,为万物之灵。中国孟子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几稀”就是在我们心灵之间。因为我们有心,有感情,有觉知,有理性,这就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
我们都知道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的行愿是成佛之行,也是成佛之愿,说白了,修行普贤十大愿就能够快速成佛,所以这行愿就显得特别重要。第一愿,礼敬诸佛。大家对于一切众生恭敬吗?我这样说,可能你会觉得很难理解,这里明明说的是礼敬诸佛,为什么我却要跟你们说要恭敬一切众生呢?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啊!所以我们就要对一切众生有礼
这是华严境界。《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里的“诸佛”,指的是情与无情。情与无情皆示现微妙法,我发愿受持。如果能用诸佛的微妙法,在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开启我们无量的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的甚深禅定,这就是愿持诸佛微妙法啊!
今天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日,让我们诵一段《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来共同纪念本师并策励自己:第一,受持愿。对应的经文有两首偈:“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两首偈告诉我们,菩提路上应当发三种大愿,即不忘宿命愿、出家持戒愿
末学万诠,来自哈尔滨极乐寺。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汇报自己的所思所学。今天末学要分享的主题是:依普贤大愿安顿身心,智行合一,不负瑕满人身。安顿身心对于我们多数人而言,是一生的课题。多年前末学读过一本书,叫做《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曾先后被翻译成26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劝发菩提心文》中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如何发愿,发什么愿,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它关乎我们前进的方向、动力和目标。但是,我们凡夫所发之愿,常常非常渺小、有限,所以最简单、最有效而且最保险的方法,就是直接复制诸佛菩萨的誓愿,以诸佛菩萨的誓愿为自己的誓愿。
在寺院里体验过吃斋的道友应该都知道,斋堂的分发食物的工作人员,叫行堂,表法为普贤菩萨的大行。因为有了普贤菩萨的大行,我们才得以滋养身心的种种资具,而先有愿才能有所行,普贤菩萨当年立下的十大愿,使得我们有了成佛的殊胜方便,离开了这十大愿,恐怕成佛于我们就真的遥不可及了 如今,《普贤行愿品》几乎是所有佛子的必修课。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修持普贤行愿的人会感得族姓、容貌、肤色、相好、智慧极其圆满,一切魔众和外道不能摧毁,堪为三界众生的应供处。 修持《普贤
壬子之夏,七月上旬,明伦学社举办第四期佛学讲座。饱学大德,乐法同侪,集集一堂共研佛法。余以额满,侧席而旁听焉。朝迎晨曦,夜披星月,劳苦奔波,时有法喜充满之感,及闻许师开示普贤行愿品,晃受当头棒喝,翻尔壮大我心,堂上听已,不忍释手,即邀芬香丶福慧,于晚课时分,假慈明寺诵念。
《华严经》是释尊最初成道时所说一部教典,称性直谈界外大法。所谈内容,纯属如来自证之不思议境界,所谓如证而说者也。经所被机,乃界外四十一位破明显法性之法身大士及根熟天龙八部。二乘人在座,不见不闻,所谓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是也。
在诸多菩萨中,有这样一位菩萨,以愿力著称——普贤菩萨。每次诵读《普贤行愿品》,我们都能从普贤菩萨的宏大誓愿中,感受到强大的力量。在汉传佛教中,有持诵《普贤行愿品》经文的功德,等于持诵《华严经》全文的说法。所以,我们要按照《普贤行愿品》去实践。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