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般涅盘经》略释(重新核对版)(上)

【大般涅盘经卷第十二】

  【圣行品第十九之中】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盘观察集谛。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此集谛是阴因缘。所谓集者还爱于有。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著。复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出家之人有四种爱。何等为四。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复有五种。贪着五阴。随诸所须一切爱着。分别挍计无量无边。善男子。爱有二种。一者善爱。二不善爱。不善爱者凡愚之求。善法爱者诸菩萨求。善法爱者复有二种。不善与善。求二乘者名为不善。求大乘者是名为善。善男子。凡夫爱者名之为集。不名为谛。菩萨爱者名之实谛。不名为集。何以故。为度众生所以受生。不以爱故而受生也。】

  二十三、菩萨住于此经,观集是蕴因缘,集还归爱于有;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需。又可分欲爱、色爱、无色爱。又可分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出家人有四种爱为;衣服、饮食、卧具、药品。又有贪着五蕴,随诸所需,一切爱着,分别计较,无量无边。爱又有善求与不善求之分。诸菩萨为善求,凡愚之人为不善求。求大乘者为善求,求二乘者为不善求。凡夫爱为集,菩萨爱为谛。菩萨为度众生而受生,不为爱而受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于余经中为诸众生。说业为因缘。或说憍慢。或说六触。或说无明为五盛阴而作因缘。今以何义说四圣谛。独以爱性为五阴因。】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在其它经典中说,众生以业为因缘,今日怎么以爱性为因缘呢?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诸因缘者非为非因。但是五阴要因于爱。善男子。譬如大王若出游巡大臣眷属悉皆随从。爱亦如是。随爱行处是诸结等亦复随行。譬如腻衣随有尘着着则随住。爱亦如是。随所爱处业结亦住。复次善男子。譬如湿地则能生牙。爱亦如是。能生一切业烦恼牙。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是大乘大般涅盘深观此爱。凡有九种。一如债有余。二如罗刹女妇。三如妙花茎有毒蛇缠之。四如恶食性所不便而强食之。五如淫女。六如摩楼迦子。七如疮中瘜肉。八如暴风。九如彗星。】

  佛说,因缘不是因。而五蕴主要的因来自于爱,爱与一切烦恼如王者出巡,臣属相随;穿衣尘土相着而随;土地能生芽一样。住于此经深观爱有九种可怕之处;一如欠很多债;二如要罗刹女;三如鲜花上有毒蛇;四如强食不能食之物;五如见淫女;六如树藤籽;七如疮中息肉;八如暴风;九如彗星。怎么这样可怕呢?

  【云何名为如债有余。善男子。譬如穷人负他钱财。虽偿欲毕余未毕故。犹系在狱而不得脱。声闻缘觉亦复如是。以有爱习之余气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如债有余。】

  如债有余;为穷人欠很多的债未还清,又被关进监狱。比喻声闻、缘觉,有爱习余气,不能证菩提。

  【善男子。云何如罗刹女妇。善男子。譬如有人得罗刹女纳以为妇。是罗刹女随所生子。生已便食。食子既尽。复食其夫。善男子。爱罗刹女亦复如是。随诸众生生善根子随生随食。善子既尽复食众生。令堕地狱畜生饿鬼。唯除菩萨是名如罗刹女妇。】

  如要罗刹女;为先食其子,后食其夫;所食众生令堕三恶道,让众生失去善根。

  【善男子。云何如妙花茎毒蛇缠之。譬如有人性爱好花。不见花茎毒蛇过患即便前捉。捉已蛇螫螫已命终。一切凡夫亦复如是。贪五欲花。不见是爱毒蛇过患而便受取。即为爱蛇之所毒螫。命终即堕三恶道中。唯除菩萨。是名如妙花茎毒蛇缠之。】

  如妙花茎毒蛇缠;为众生贪五欲之花,不见爱毒蛇之患,爱蛇伤命后,众生堕三恶道。

  【善男子。云何所不便食而强食之。譬如有人所不便食而强食之。食已腹痛患下而死。爱食如是。五道众生强食贪着。以是因缘堕三恶道。唯除菩萨。是名所不便食而强食之。】

  如所不便食而强食;为五道众生,强食贪着不能食等物而死,以是因缘堕三恶道。

  【善男子。云何如淫女。譬如愚人与淫女通。而彼淫女巧作种种谄媚现亲。悉夺是人所有钱财。钱财既尽便复驱逐。爱之淫女亦复如是。愚人无智与之交通。而是爱女夺其所有一切善法。善法既尽驱逐令堕三恶道中。唯除菩萨。是名淫女。】

  如淫妇;为愚人与淫女通,钱财被巧夺后,又被驱逐。愚人贪爱被夺去一切善法,被驱离中道,堕入三恶道。

  【善男子。云何如摩楼迦子。譬如摩楼迦子。若鸟食已随粪堕地。或因风吹来在树下即便生长缠绕束缚尼拘罗树。令不增长遂至枯死。爱摩楼迦子亦复如是。缠缚凡夫所有善法。不令增长遂至枯灭。既枯灭已命终之后堕三恶道。唯除菩萨。是名如摩楼迦子。】

  如摩楼迦籽;为随鸟粪落在树下,树被藤束而枯死。凡夫善法被爱藤绕枯灭后,堕三恶道。

  【善男子。云何如疮中瘜肉。如人久疮中生瘜肉。其人要当勤心疗治莫生舍心。若生舍心瘜肉增长虫疽复生。以是因缘即便命终。凡夫愚人五阴疮痍亦复如是。爱于其中而为瘜肉。应当勤心治爱瘜肉。若不治者命终即堕三恶道中。唯除菩萨。是名如疮中瘜肉。】

  如疮中息肉;为愚人五蕴疮,应当勤心治爱息肉,若不治,命终堕三恶道。

  【善男子。云何如暴风。譬如暴风能偃山夷岳拔于深根。爱欲暴风亦复如是。于父母所而生恶心。能拔大智舍利弗等无上深固菩提根本。唯除菩萨。是名如暴风。】

  如暴风;为爱欲暴风能于父母而生恶心,能拔大智无上深固菩提之本。

  【善男子。云何如彗星。譬如彗星出现天下一切人民饥馑病瘦婴诸苦恼。爱之彗星亦复如是。能断一切善根种子。令凡夫人孤穷饥馑生烦恼病流转生死受种种苦。唯除菩萨。是名如彗星。】

  如彗星出现为;警示世间将出现饥饿和瘟疫,能断一切善根种子,让众生受种种苦。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盘。观察爱结如是九种。善男子。以是义故。诸凡夫人有苦无谛。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而无真实。诸菩萨等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谛。诸凡夫人有集无谛。声闻缘觉有集有集谛。诸菩萨等解集无集。是故无集而有真谛。声闻缘觉有灭非真。菩萨摩诃萨有灭有真谛。声闻缘觉有道非真。菩萨摩诃萨有道有真谛。】

  凡夫有苦无谛,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菩萨无苦而有真谛。凡夫有集无谛,声闻缘觉有集谛,菩萨无集而有真谛。声闻缘觉有灭不真,菩萨有道有真谛。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盘。见灭见灭谛。所谓断除一切烦恼。若烦恼断则名为常。灭烦恼火则名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诸佛菩萨求因缘故。故名为净。更不复受二十五有故名出世。以出世故故名为我。常于色声香味触等。若男若女若生住灭。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取相貌故名毕竟寂灭真谛。善男子。菩萨如是住于大乘大般涅盘观灭圣谛。】

  二十四、菩萨住于此经,观见灭见灭谛,为寂灭烦恼火灭;不在三界受生报身故名出世间。出世间为我性,常于六尘而不染,不苦不乐,毕竟寂灭,为常乐我净的真谛。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盘观道圣谛。善男子。譬如闇中因灯得见粗细之物。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于大乘大般涅盘。因八圣道见一切法。所谓常无常。有为无为。有众生非众生。物非物。苦乐。我无我。净不净。烦恼非烦恼。业非业。实不实。乘非乘。知无知。陀罗骠非陀罗骠。求那非求那。见非见。色非色。道非道。解非解。善男子。菩萨如是住于大乘大般涅盘观道圣谛。】

  二十五、菩萨住于此经,观道如灯明暗,远离轮回,悟入八圣道。

  八圣道为;一正见,能见真理。二正思维,心无邪念。三正语,言无虚妄。四正业,住于清净善业。五正命,依法乞食活命。六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七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八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八圣道是道圣谛义不相应。何以故。如来或说信心为道能度诸漏。或时说道不放逸是。诸佛世尊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是菩萨助道之法。或时说言精进是道。如告阿难。若有人能勤修精进。则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时说言观身念处。若有系心精勤修习是身念处。则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时说言正定为道。如告大德摩诃迦叶。夫正定者真实是道。非不正定而是道也。若入正定乃能思惟五阴生灭。非不人定能思惟也。或说一法若人修习能净众生。灭除一切忧愁苦恼逮得正法。所谓念佛三昧。或复说言修无常想是名为道。如告比丘。有能多修无常想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说空寂阿兰若处独坐思惟。能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时说言为人演法是名为道。若闻法已疑网即断。疑网断已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时说言持戒是道。如告阿难。若有精勤修持禁戒。是人则度生死大苦。或时说言亲近善友是名为道。如告阿难若有亲近善知识者则安净戒。若有众生能亲近我。则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时说言修慈是道。修学慈者断诸烦恼得不动处。或时说言智慧是道。如佛昔为波阇波提比丘尼说。姊妹。如诸声闻以智慧刀能断诸流诸漏烦恼。或时如来说施是道。如佛往昔告波斯匿王。大王当知。我于往昔多行惠施。以是因缘今日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若八圣道是道谛者。如是等经岂非虚妄。若彼诸经非虚妄者。彼中何缘不说八道为道圣谛。若彼不说如来往昔何故错谬。然我定知诸佛如来久离错谬。】

  这时,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若说八圣道是道有些不妥。因为,佛有时说信心是道,能度诸漏众生。有时说不放逸是道,是菩萨助道之法。有时说精进是道,观身念处,必须专心勤习。有时说正定是道,禅定能思维五蕴生灭,灭除一切忧悲苦恼。有时说修无常想是道,独坐思维于空寂清净处。有时说为人说法是道,闻法即断众生疑纲。有时说持戒是道,是人能度生死大苦。有时说亲近善知识是道,具净戒发菩提心。有时说修慈是道,慈能断烦恼,得不动处。有时说智慧是道,能断不停止的各种烦恼。有时说施是道,多行惠施,才有福德或菩提道。今日此经说八正道是道,其它经典是不是虚妄呢?佛久离错谬,不会虚妄,那是什么因缘才那么说呢?

  【尔时世尊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欲知菩萨大乘微妙经典所有秘密故作是问。善男子。如是诸经悉入道谛。善男子。如我先说。若有信道如是信道。是信根本。是能佐助菩提之道。是故我说无有错谬。善男子。如来善知无量方便。欲化众生故作如是种种说法。善男子。譬如良医识诸众生种种病源。随其所患而为合药。并药所禁唯水一种不在禁例。或服姜水或甘草水或细辛水或黑石蜜水或阿摩勒水或尼婆罗水或钵昼罗水或服冷水或服热水或蒲萄水或安石榴水。善男子。如是良医善知众生所患种种药。虽多禁水不在例。如来亦尔。善知方便于一法相。随诸众生分别广说种种名相。彼诸众生随所说受。受已修习除断烦恼。如彼病人随良医教所患得除。复次善男子。如有一人善解众语在大众中。是诸大众热渴所逼。咸发声言。我欲饮水我欲饮水。是人实时以清冷水随其种类说言是水。或言波尼。或言郁特。或言【沙/纟】利蓝。或言婆利。或言婆耶。或言甘露。或言牛乳。以如是等无量水名为大众说。善男子。如来亦尔。以一圣道为诸声闻种种演说。从信根等至八圣道。复次善男子。譬如金师以一种金随意造作种种璎珞。所谓钳锁环钏钗铛天冠臂印。虽有如是差别不同然不离金。善男子。如来亦尔。以一佛道随诸众生种种分别而为说之。或说一种。所谓诸佛一道无二。复说二种。所谓定慧。复说三种。谓见慧智。复说四种。所谓见道修道无学道佛道。复说五种。所谓信行道法行道信解脱道见到道身证道。复说六种。所谓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辟支佛道佛道。复说七种。所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复说八种。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复说九种。所谓八圣道及信。复说十种。所谓十力。复说十一种。所谓十力大慈。复说十二种。所谓十力大慈大悲。复说十三种。所谓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复说十六种。所谓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及佛所得三正念处。复说二十道。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三正念处。善男子。是道一体。如来昔日为众生故种种分别。复次善男子。譬如一火因所燃故得种种名。所谓木火草火糠火【麦*弋】火牛马粪火。善男子。佛道亦尔一而无二。为众生故种种分别。复次善男子。譬如一识分别说六。若至于眼则名眼识。乃至意识亦复如是。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无二。如来为化诸众生故种种分别。复次善男子。譬如一色眼所见者则名为色。耳所闻者则名为声。鼻所嗅者则名为香。舌所尝者则名为味。身所觉者则名为触。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无二。如来为欲化众生故种种分别。善男子。以是义故以八圣道分名道圣谛。善男子。是四圣谛诸佛世尊次第说之。以是因缘无量众生得度生死。】

  佛说,如是诸经,悉入道谛,都能入道。信是八道根本,能佐助成就菩提;如中医能治病,根据病情用多种药配合,方达疗效,虽是一副药(一法相),要分别说各种药的作用。又如一圣道(菩提),要方便说很多名相一样。从信根是道至八圣谛是道,都是一个道理。还如一种金可作各种装饰品,虽样子不同,但金性一样。佛以一佛道,随诸众生或说一种至二十种,佛、定、慧,见、慧、智,见道、修道、无学道、佛道,信行道、法行道、信解脱道、见到道、身证道,一至四果罗汉道、辟支佛道、佛道,念觉分、择法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信、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诸法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是道一体,为众生种种分别而说。再如一火可燃各种燃料,草、木、煤、油等;佛道如一火,而众生如燃料不同,是一无二。虽一思维,依六根而说六。虽一佛道,随众生而说,四圣谛,八正道等,是以因缘度众生离生死。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昔佛一时在恒河岸尸首林中。尔时如来取小树叶告诸比丘。我今手中所捉叶多一切因地草木叶多。诸比丘言。世尊。一切因地草木叶多不可称计。如来所捉少不足言。诸比丘。我所觉了一切诸法。如因大地生草木等。为诸众生所宣说者如手中叶。世尊尔时说如是言。如来所了无量诸法。若入四谛则为已说。若不入者应有五谛。】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您在河边林中抓一把树叶说,我知法如山河大地草木那么多,而说法如手中一把树叶。佛所说诸法除苦、集、灭、道外,是不是还有别的法呢?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所问则能利益安隐快乐无量众生。善男子。如是诸法悉已摄在四圣谛中。迦叶菩萨复白佛言。如是等法若在四谛。如来何故唱言不说。佛言。善男子。虽复入中犹不名说。何以故。善男子。知四圣谛有二种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声闻缘觉智。上者诸佛菩萨智善男子。知诸阴苦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竟不说之。善男子。知诸入者名之为门亦名为苦。是名中智。分别诸入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诸界者名之为分。亦名为性亦名为苦。是名中智。分别诸界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色坏相是名中智。分别诸色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受觉相是名中智。分别诸受有无量觉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想取相是名中智。分别是想有无量取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行作相是名中智。分别是行无量作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识分别相是名中智。分别是识无量知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爱因缘能生五阴。是名中智。一人起爱无量无边。声闻缘觉所不能知。能知一切众生所起如是等爱。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灭烦恼是名中智。分别烦恼不可称计。灭亦如是不可称计。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是道相能离烦恼。是名中智。分别道相无量无边。所离烦恼亦无量无边。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世谛者是名中智。分别世谛无量无边不可称计。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一切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灭是第一义。是名中智。知第一义无量无边不可称计。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佛说,所说诸法,都包括在四圣谛中,但仍有没说。四圣谛中有二种智;一者中智;二者上智。中者为声闻缘觉智,上者为诸佛菩萨智。知诸蕴苦为中智;分别诸蕴有无量相诸苦,是上智。知入为门、为苦是中智;分别诸入有无量相诸苦,是上智。知诸世间为分、为性、为苦是中智;分别诸法界有无量相诸苦,是上智。知色坏相是中智;分别诸色有无量坏相诸苦,是上智。知受觉相,是中智;分别诸受有无量觉相,是上智。知想取相,是中智;分别是想有无量取相是上智。知行作相,是中智;分别是行无量相作相,是上智。知识分别相,是中智;分别是识无量知相,是上智。知爱因缘能生五蕴,是中智;能知一切众生所起如是等爱,是上智。知灭烦恼是中智;分别烦恼不可称计,灭分别烦恼也是不可称计,是上智。知道相能烦恼,是中智;分别道相无量无边离烦恼也无量无边,是上智。知世谛是中智;分别世谛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是上智。知一切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灭是第一义,是中智;知第一义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是上智。这些法义,在其它经典中都不说,上智境界非中智所知。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所说世谛第一义谛。其义云何。世尊。第一义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善男子。世谛者即第一义谛。世尊。若尔者则无二谛。】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所说世谛、第一义谛是什么法义呢?

  【佛言。善男子。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善男子。若随言说则有二种。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善男子。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众生随其所称。是名世谛。解阴无有某甲名字离阴亦无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义谛。复次善男子。或复有法有名有实。或复有法有名无实。善男子。有名无实者即是世谛。有名有实者是第一义谛。善男子。如我众生寿命知见养育丈夫作者受者。热时之炎干闼婆城龟毛兔角旋火之轮。诸阴界入是名世谛。苦集灭道名第一义谛。善男子。世法有五种。一者名世。二者句世。三者缚世。四者法世。五者执着世。善男子。云何名世。男女瓶衣车乘屋舍。如是等物是名名世。云何句世。四句一偈。如是等偈是名句世。云何缚世。卷合系结束缚合掌。是名缚世。云何法世。如鸣椎集僧严鼓诫兵吹贝知时。是名法世。云何执着世。如望远人有染衣者。生想执着言是沙门非婆罗门。见有结绳横佩身上便生念言是婆罗门非沙门也。是名执着世。善男子。如是名为五种世法。善男子。若有众生于如是等五种世法。心无颠倒如实而知。是名第一义谛。复次善男子。若烧若割若死若坏。是名世谛。无烧无割无死无坏。是名第一义谛。复次善男子。有八苦相名为世谛。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爱别离无怨憎会无求不得无五盛阴。是名第一义谛。复次善男子。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时则名走者。若收刈时复名刈者。或作饮食名作食者。若治材木则名工匠锻金银时言金银师。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实是一而有多名。依因父母和合而生。名为世谛。十二因缘和合生者。名第一义谛。】

  佛说,对没有出离三界的人说,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二种。世间法为世谛,出世间法为第一义谛。对出世间的人而言,就是第一义谛而无二谛。五蕴和合为人,凡夫称姓名是世谛;人死后姓名注销,但这人前世或无量世都是什么姓名,后世又能是什么姓名,根据性相全能尽知,是第一义谛。即有名无实者是世谛;有名有实者是第一义谛。我、众生、寿命、知见、养育、丈夫、作者、受者等能从五蕴入为世谛;苦集灭道为第一义谛。世间法有五种;一者名世;二者句世;三者缚世;四者法世;五者执着世。名世,男人女人拥有世间财物。句世,围绕生活有很多话说。缚世,被世俗世论很多烦恼所束缚。法世,持僧戒修行。执着世见蓝说蓝,见缘思缘等差别念。于五种世法,心无颠倒,如实而知是第一义谛。若烧、若割、若死、若坏是世谛;无烧、无割、无死、无坏是第一义谛。有八苦相,是世谛;无八苦相,是第一义谛。依父母而生是世谛;十二因缘和合生者,不因业报而生,唯观因缘度众生而生,是第一义谛。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所言实谛其义云何。】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所说的实谛是什么法义呢?

  【佛言。善男子。言实谛者名曰真法。善男子。若法非真不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无颠倒。无颠倒者乃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无有虚妄。若有虚妄不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名曰大乘。非大乘者不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是佛所说非魔所说。若是魔说非佛说者不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一道清净无有二也。善男子。有常有乐有我有净。是则名为实谛之义。】

  佛说,实谛是真法。真法无颠倒,无虚妄,实谛是大乘。实谛是佛所说,不是魔说。实谛是一道清静,常乐我净是实谛之义。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真实为实谛者。真实之法即是如来虚空佛性。若如是者如来虚空及与佛性无有差别。】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若真实为实谛,真实之法就是虚空佛性,虚空与佛性有无差别呢?

  【佛告文殊师利。有苦有谛有实。有集有谛有实。有灭有谛有实。有道有谛有实。善男子。如来非苦非谛是实。虚空非苦非谛是实。佛性非苦非谛是实。文殊师利。所言苦者为无常相是可断相。是为实谛。如来之性非苦非无常非可断相。是故为实。虚空佛性亦复如是。复次善男子。所言集者能令五阴和合而生。亦名为苦亦名无常是可断相。是为实谛。善男子。如来非是集性非是阴因非可断相。是故为实。虚空佛性亦复如是。善男子。所言灭者名烦恼灭。亦常无常。二乘所得名曰无常。诸佛所得是则名常。亦名证法。是为实谛。善男子。如来之性不名为灭。能灭烦恼非常无常。不名证知。常住无变。是故为实。虚空佛性亦复如是。善男子。道者能断烦恼亦常无常是可修法。是名实谛。如来非道能断烦恼非常无常。非可修法常住不变。是故为实。虚空佛性亦复如是。复次善男子。言真实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实者即是虚空。虚空者即是真实。真实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真实。文殊师利。有苦有苦因有苦尽有苦对。如来非苦乃至非对。是故为实不名为谛。虚空佛性亦复如是。苦者有为有漏无乐。如来非有为非有漏湛然安乐。是实非谛。】

  佛说,佛性如虚空,虚空如佛性。佛性是真实,虚空也是真实。众生苦集灭道有谛有实。佛非苦非谛,虚空如佛性非苦非谛是实。所说苦是,可断灭的无常相是实谛,佛性真常不可断灭是实。集是五蕴和合而生,断灭无常苦是实;佛性不是可断灭的五蕴之因的集性,如虚空一样。灭是烦恼灭,二乘得灭为无常,暂时灭或阶段灭。诸佛得灭是常为正法,是真实的。佛性不灭,只灭烦恼,常与不常不是说得,是证知常住无变为实,清净如虚空。道能断烦恼,依法而修证道断烦恼是常,不修行的烦恼相是无常,是真实的。佛已证虚空佛性,无道可修,无烦恼可断,无无常也是真实的。佛者是真实,佛性真实者。有苦就有苦因,有苦因就有苦到尽头的一天,有苦到头的一天又有新的苦因在等待对应。苦有为有漏,无乐;佛无为无漏,有乐。这是真而又真,实而又实。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不颠倒者名为实谛。若尔者四谛之中有四倒不。如其有者云何说言无有颠倒名为实谛。一切颠倒不名为实。】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不颠倒为真实,苦集灭道中有颠倒吗?若有不能说无有颠倒是真实的;若说一切颠倒也是不实的。

  【佛告文殊师利。一切颠倒皆入苦谛。如诸众生有颠倒心。名为颠倒。善男子。譬如有人不受父母尊长教敕。虽受不能随顺修行。如是人等名为颠倒。如是颠倒非不是苦。即是苦也。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不虚妄者即是实谛。若尔者当知虚妄则非实谛。佛言。善男子。一切虚妄皆入苦谛。如有众生欺诳于他。以是因缘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如是等法名为虚妄。如是虚妄非不是苦即是苦也声闻缘觉诸佛世尊。远离不行故名虚妄。如是虚妄诸佛二乘所断除故故名实谛。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大乘是实谛者。当知声闻辟支佛乘则为不实。佛言。文殊师利。彼二乘者亦实不实。声闻缘觉断诸烦恼则名为实。无常不住是变易法名为不实。】

  佛说,一切颠倒,皆入真实之苦。一切虚妄,皆入真实之苦。诸佛所说大乘法是真实,二乘法也实也不实。

  众生有颠倒心为颠倒,如有人不听父母兄长教诲,不是苦也是苦。俗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众生欺诈他人,他人没把他怎样,但有三恶道等着他。欺诈他人时不苦,自有苦报相等待。声闻、缘觉断世间诸烦恼是真实;而烦恼之根尚未拔出,遇因缘和合时要发生变化,又为不真实。

  【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若佛所说名为实者。当知魔说则为不实。世尊。如魔所说圣谛摄不。】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诸佛所说是真实,魔所说就不真实。那么,魔说里面有没有真实的地方呢?

  【佛言。文殊师利。魔所说者二谛所摄。所谓苦集凡是一切非法非律。不能令人而得利益。终日宣说亦无有人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名虚妄。如是虚妄名为魔说。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一道清净无有二者。诸外道等亦复说言。我有一道清净无二。若言一道是实谛者。与彼外道有何差别。若无差别不应说言一道清净。佛言。善男子。诸外道等有苦集谛无灭道谛。于非灭中而生灭想。于非道中而生道想。于非果中而生果想。于非因中而生因想。以是义故。彼无一道清净无二。】

  佛说,魔所说真实的地方在苦集里面;如世间人有苦,受很多苦,但也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在家学佛人这个不吃,那个不做;出家人这个戒律,那个依法苦行,不还是人受苦吗!千百年来见谁成佛啦!这样说的是魔说,为虚妄。若说一道清净,别无一道清净;即外道有苦集真常,无灭道真常,于不灭中生灭想,于无道中生道想,于无果位中生有果位想;仍是无道无清净,这是佛说真实。

  【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有常有我有乐有净是实义者。诸外道等应有实谛佛法中无。何以故。诸外道辈亦复说言。诸行是常。云何是常。可意不可意诸业报等受不失故。可意者名十善报。不可意者十不善报。若言诸行悉皆无常而作业者于此已灭。谁复于彼受果报乎。以是义故诸行是常。杀生因缘故名为常。世尊。若言诸行悉无常者。能杀可杀二俱无常。若无常者谁于地狱而受罪报。若言定有地狱受报者。当知诸行实非无常。世尊。系心专念亦名为常。所谓十年所念乃至百年亦不忘失。是故为常。若无常者本所见事谁忆谁念。以是因缘一切诸行非无常也。世尊。一切忆想亦名为常。有人先见他人手足头项等相。后时若见便还识之。若无常者本相应灭。世尊。诸所作业以久修习。若从初学或经三年或经五年。然后善知故名为常。世尊。算数之法从一至二从二至三乃至百千。若无常者初一应灭。初一若灭谁复至二。如是常一终无有二。以一不灭故得至二乃至百千。是故为常。世尊。如读诵法诵一阿含至二阿含。乃至三四阿含。如其无常所可读诵终不至四。以是读诵增长因缘。故名为常。世尊。瓶衣车乘如人负债。大地形相山河树林。药木草叶众生治病。皆悉是常亦复如是。世尊。一切外道皆作是说诸行是常。若是常者即是实谛。世尊。有诸外道复言有乐。云何知耶。受者定得可意报故。世尊。凡受乐者必定得之。所谓大梵天王大自在天释提桓因毗纽天及诸人天。以是义故名定有乐。世尊。有诸外道复言有乐。能令众生生求望故。饥者求食渴者求饮。寒者求温热者求凉。极者求息病者求差。欲者求色。若无乐者彼何缘求。以有求者故知有乐。世尊。有诸外道复作是言。施能得乐。世间之人好施沙门诸婆罗门贫穷困苦。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象马车乘末香涂香。众花屋宅依止灯明。作如是等种种惠施。为我后世受可意报。是故当知决定有乐。世尊。有诸外道复作是言。以因缘故当知有乐。所谓受乐者。有因缘故名为乐触。若无乐者何得因缘。如无兔角则无因缘。有乐因缘则知有乐。世尊。有诸外道复作是言。上中下故当知有乐。下受乐者释提桓因。中受乐者大梵天王。上受乐者大自在天。以有如是上中下故。当知有乐。世尊。有诸外道复言有净。何以故。若无净者不应起欲。若起欲者当知有净。又复说言。金银珍宝琉璃颇梨车【(王*巨)/木】马瑙珊瑚真珠璧玉珂贝。流泉浴池饮食衣服。花香末香涂香灯烛之明。如是等物悉是净法。复次有净。谓五阴者即是净器盛诸净物。所谓人天诸仙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诸佛。以是义故名之为净。世尊。有诸外道复言有我。有所睹见能造作故。譬如有人入陶师家。虽复不见陶师之身。以见轮绳定知其家必是陶师。我亦如是。眼见色已必知有我。若无我者谁能见色。闻声乃至触法亦复如是。复次有我云何得知。因相故知。何等为相。喘息视眴寿命役心。受诸苦乐贪求嗔恚。如是等法悉是我相。是故当知必定有我。复次有我能别味故。有人食果见已知味。是故当知必定有我。复次有我云何知耶。执作业故。执镰能刈执斧能斫。执瓶盛水执车能御。如是等事我执能作。是故当知必定有我。复次有我云何知耶。即于生时欲得乳哺。乘宿习故。是故当知必定有我。复次有我云何知耶。和合利益他众生故。譬如瓶衣车乘田宅山林树木象马牛羊。如是等物若和合者则有利益。此内五阴亦复如是。眼等诸根有和合故则利益我。是故当知必定有我。复次有我云何知耶。有遮法故。如有物故则有遮碍。物若无者则无有遮。若有遮者则知有我。是故当知必定有我。复次有我云何知耶。伴非伴故。亲与非亲非是伴侣。正法邪法亦非伴侣。智与非智亦非伴侣。沙门非沙门。婆罗门非婆罗门。子非子。昼非昼。夜非夜。我非我。如是等法为伴非伴。是故当知必定有我。世尊。诸外道等种种说有常乐我净。当知定有常乐我净。世尊。以是义故。诸外道等亦得说言我有真谛。】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所说有常乐我净是真实义;而诸外道也说有常乐我净。外道说可意十善与不可意十不善业报不失,即善恶到头终有报。若说无常,作善与作恶之人一死,果报谁呢?所作诸行是常,杀生是应该被杀也是常;若说所行所作无常,杀与不杀也是无常,谁去地狱受报呢?若说有地狱受报,就应该是有常而不是无常,一心专念也是常,因为十年念,百年不忘;若说无常谁意谁念呢?一切意念也是常,见一面相识,常见面相知;若无常就没有相见相知。诸业报也是常,初学技术不熟练,三五年后便熟能生巧;若无常怎么有熟巧呢?算术之法也是常,从一二至百千;若无常有一无二,何有百千呢?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都能说明诸行是常;即诸外道认为这种常是真实的。享受到心满意足得果报为外道有乐;如众生饥者得食、寒者得衣、贪者得财、病者得愈等,有求得满足为乐。又如世间人惠施出家人衣食住和诸法器等,为后世得到心满意足的果报,决定有乐。有因缘享乐,必然有身体亲自感受到乐,若是说有乐而身感受不到,谁也不做猴子捞月之事。诸外道说,乐分下、中、上三等。下者忉利天之乐,中者大梵天之乐,上者大自在天之乐。众生本能的欲望,是正常为净;如金银财宝等本身是净法,没什么不干净的。色受想行识本身是净法,也没什么不干净的。那么五蕴之净器盛装金银财宝之净法,这不都是净吗?见能造作与色当知有我;如进陶瓷厂一见设备就知其厂必有陶瓷技师之我。再与我一见面说话、握手等。坐下来叙谈,又见我多大年龄,穿什么衣服,有什么需求,有什么让人生气的事等,应知一定有我。怎么知有我呢?我能劳作生活,而为自己,当然知有我。我小时食乳,长大后帮助他人;身内得色受想行识始终相随,当知这必定有我。有我才知外部谁是障碍,谁是亲人,谁是伴侣,谁是出家人,白天黑夜等。诸外道认为他们的常乐我净是真实的,佛您怎么说呢?

  【佛言。善男子。若有沙门婆罗门有常有乐有净有我者。是非沙门非婆罗门。何以故。迷于生死离一切智大导师故。如是沙门婆罗门等沉没诸欲。善法羸损故。是诸外道系在贪欲嗔恚痴狱。堪忍爱乐故。是诸外道虽知业果自作自受。而犹不能远离恶法。是诸外道非是正法正命自活。何以故。无智慧火不能消故。是诸外道虽欲贪着上妙五欲。贫于善法不勤修故是诸外道虽欲往至正解脱中。而持戒足不成就故。是诸外道虽欲求乐。而不能求乐因缘故。是诸外道虽复憎恶一切诸苦。然其所行未能远离诸苦因缘。是诸外道虽为四大毒蛇所缠。犹行放逸不能谨慎。是诸外道无明所覆。远离善友乐在三界无常炽然大火之中而不能出。是诸外道遇诸烦恼难愈之病而复不求大智良医。是诸外道方于未来。当涉无边险远之路。而不知以善法资粮而自庄严。是诸外道常为淫欲灾毒所害。而反抱持五欲霜毒。是诸外道嗔恚炽盛。而复反更亲近恶友。是诸外道常为无明之所覆蔽。而反推求邪恶之法。是诸外道常为邪见之所诳惑。而反于中生亲善想。是诸外道悕食甘果而种苦子。是诸外道已处烦恼闇室之中。而反远离大智炬明。是诸外道患烦恼渴。而复反饮诸欲醎水。是诸外道漂没生死无边大河。而复远离无上船师。是诸外道迷惑颠倒言诸行常。诸行若常无有是处。】

  佛说,诸外道迷于生死,沉沦诸欲,爱乐于贪嗔痴。远离了大智导师,不知圆满善法。诸外道虽知业报果自作自受,还不能远离恶法。不是正法正命自活,为贪上妙五欲而贪于不修善法。诸外道虽想正净解脱,而持戒不足,不能成就。随想求乐,无因缘得佛法而求乐。虽不愿受一切诸苦,而所行不能远离诸苦因缘。虽知不能解脱于生老病死,而享乐一天是一天,放逸一时是一时,不去求正法解脱。诸外道心被无明覆盖,远离善友,乐在三界长生不老。虽有烦恼大病,却不知求大智良医医治。虽走向无边险路,而不知求善法资粮。虽被欲毒所害,反抱五欲毒霜不放,近求邪恶之法,亲善邪见。诸外道希望食到甘露果,而反种下苦的种子。虽想求大智光明,反住入烦恼暗室。虽想饮甘露止渴,而反饮诸欲盐水。虽漂没生死苦海,却远离无上船师。诸外道迷惑颠倒,认为诸行是常,那是不真实的。

  因为诸外道所修善法是世间有为法、有漏法,无出世间的智慧,不知山外青山天外天,极乐净土出世间。所以,被假世间的诸假象所迷,所行是假,其果难真。假世间为诸有,假象为诸世相。物质世间是真实的,但要被无常力破坏而不常住,才说是假。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