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四卷

  戊二 因请重明五阴生灭 分三  己初 蹑前请问

  二 具答三问  三 结劝传示  今初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妙开示。

  当机即从座起,闻佛最后曲垂遗范,开示教诲,顶礼接受,钦敬奉承法旨,仰体慈悲圣意,记忆受持,而不忘失,传示于末法也。 于大众中下:具陈三问,先问生起妄想,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妄想,如色阴中坚固妄想,受阴中虚明妄想,想阴中融通妄想,行阴中幽隐妄想,识阴中虚无妄想,以为根本想心。我等平常,只知五阴相妄,当体全空;并未蒙如来,微细开示,五种妄想,以为根本。此第一问,请细说妄源也。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此次问灭除顿渐。又此五阴,既总是妄想,今欲破除,为当一并顿除,为当次第渐尽耶?此第二问,请指示顿渐也。 如是五重,诣何为界者:此三问阴界浅深,又如是五阴五重。若欲破除,须至何等界限,为色阴边际?何等界限,为识阴边际?此第三问,请因界浅深也。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如上三问,乃为进修法要。惟愿如来,大慈不倦,一一详示。不独为此现前大众,清明心目,心地清净,目光明朗,辨识前程,进修无碍;乘愿入彼末法,将如来语,传示后世,令一切修定众生,作将来正法眼也。初蹑前请问竟。

  己二 具答三问

  分三  庚初 答生起妄想  二 答因界浅深

  三 答灭除顿渐 庚初分三  辛初 标说妄想之由

  二 详示五重妄想  三 总结妄想所成 辛初分三

  壬初 推原生起元虚  二 判决倒计非是  三

  结归故说妄想  今初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此总明五阴,皆以妄想为本。佛告阿难:我说五阴,皆是妄想,以为其本者,岂无故哉?夫精真妙明,本觉圆净者:谓纯一无杂,至真无妄,此指纯真之心,体也。妙者寂义,明是照义,此指寂照双融,用也。名曰本觉者,拣非修成,特言圆净者,即弥满清净,中不容他也。非留生死者:即无界内分段生死。及诸尘垢者:即无界外所证涅槃。如前云:想相为尘,识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乃至虚空者:乃至超略,世界众生,极于虚空。前云: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总之生死涅槃,及诸众生世界,而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盖界内分段生死,即受、想、行三阴;界外变易涅槃,即是识阴;依正乃至虚空,即色阴也。但是本觉妙明心中,元无五阴,如《心经》云: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真空实相中本无也。

  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

  此喻妄生非实。斯即指五阴,皆是妄想所生。元是本觉,即指本有觉性。妙明精真,即指一真法界,意显体用互融耳。既元是一真,何有五阴?盖以一念妄动,而成业识;依动故能见,发生见分;依能见故境界妄现,发生相分;既有见相二分,遂发生有情世间,及器界世间。如是空见不分,色阴与劫浊并起。性搏四大,受阴与见浊并起。根尘相识,想阴与烦恼浊并起。知见欲留,业运常迁,行阴与生浊并起。性中相知,用中相背,识阴与命浊并起。总以不了惟心,用诸妄想,展转妄成五阴。故曰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以演若迷头,喻众生不了惟心;认影狂走,喻众生用诸妄想;究竟真本有,而妄本空。由众生不知真本有,而妄迷加失,如演若头本在,而妄惊其失也。不达妄本空,而误迷为有,如演若影非实,而认为真也。意表五阴,从本虚妄不实矣。初推原生起元虚竟。

  壬二 判决倒计非是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正脉》云:此中所以必斥二计者:良以五阴,始从妄想而生,虽有恒无;终依倒计而住,虽无恒有;所谓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是故二计不亡,则五阴牢不可破矣。所以如来欲掘妄想之原,先斥所依之计也。 妄元无因者:承上妄以发生而来,则本无所有,元无有因;如前云:若有所因,云何名妄?是知现前五阴,唯是妄想。以其展转相因,递相为种;内教学者,因立因缘,故云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已是方便,非有实义,何况外道邪见,拨无因果;复迷因缘者,而称五阴,为自然性也。其实因缘、自然,皆为戏论,故举虚空之喻,以况显之。彼虚空之性,虽似不动不坏,犹实幻妄所生。前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是也。何况因缘、自然,二计皆是众生妄心,颠倒分别,妄生计度,都无实义也。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又阿难!汝果能知妄想有所起处,可说妄想以为因缘,此纵许也。若妄想元无起处可得,当体全空,则说妄想因缘者,元无所有矣,此即夺也。因缘,乃内教小乘,以为不了义而非真,何况外宗,并不知因缘,而谬推自然者,则愈妄之甚也。二判决倒计非是竟。

  壬三 结归故说妄想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是因缘、自然,二计俱非之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五重盖覆,根本生因,虽有坚固,虚明等,五种差别,同是妄想,更无他物也。斯正如来,欲令众生,了妄无因,知真有本也。盖佛自第一卷,普判众生误认文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此迷真也,用诸妄想 此认妄也;此想不真,故有轮转。遂将妄想二字,重重开示,至此五阴,说出五种妄想,以为其本,分作五重,一一详示,乃见为人一片婆心,成始成终之至意也。亦见本经,十卷文字,起结脉络,势若回龙,首尾相顾也。初标说妄想之由竟。

  辛二 详示五重妄想 分五  壬初 色阴妄想 至五 识阴妄想

  壬初分三  癸初 示体因想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此别示五重妄想,先明色阴妄想,五根六尘,皆为色阴,今特显其与妄想相应者,且就内身五根而言。我虽然为汝发明,五阴本因,汝犹不知,色阴为坚固妄想。故云,汝之形体,有质碍可见者,先因父母,俱动爱欲妄想而生。爱欲妄想动,而后有赤白二渧,若汝中阴心中,非有憎爱之想,自不能揽为自体。前云流爱为种,纳想成胎,务必父母与己,三想感应和合,而来想中,传续命根也。

  癸二 引喻详释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

  此引喻显妄。如我先于想阴文中,曾言二喻,今复引之也。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然悬崖不有,醋物未来。但凭虚想,而口水足酸,虚妄而应。而汝现前身体,必非与虚妄,通为一类者,口水如何因谈醋出?足酸如何因思崖生?此句影略也。是知口水足酸,既然由想而生,汝体虚妄,亦应同于口水足酸也。现前色阴既尔,而前之根本色阴,例此可知。

  癸三 结名妄想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是故者:是汝体口水,虚妄通伦之故。应当得知,汝现在色身之体,名为坚固,第一妄想:谓取著有力,坚固而不可解也。如父母交遘,欲爱妄想,与自己投胎,流爱妄想,其坚固有力,自不待言矣!《正脉》问:内根固然,若兼外器,何关妄想?答:如前世界相续中,言坚明立碍,及坚觉宝成等,亦坚固妄想也。初色阴妄想竟。

  壬二 受阴妄想 分二  癸初 转想成受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

  此明受阴,即虚明妄想也。即此色阴中所说前喻,临高虚想之心,以发起受阴者。想以取像为义,受以领纳为义,前色阴即五根,此受阴即五识,而想阴即第六意识。临高想心,即六识,曾经悬崖险处,落卸影子,在想心中。今闻悬崖,则起临高虚想之心,能令汝之形体,真受酸涩。受酸涩处,即受阴,于三受中,是苦受,所谓转想成受也。悬崖不有,想虽无实,而酸涩忽形,受乃是真;如是诸受,皆可例知其妄也。

  癸二 推广结名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由想心为因,所以受阴生起,能动色阴之形体,真受酸涩之妄境。此由因受生句,合临高想心;能动色体之句,合能令汝形,真受酸涩。汝今现前,正示受阴也。所谓顺之则益,即乐受;违之则损,即苦受。二现驱驰者:即苦乐二者,现在能驱役自心,驰流不息。文中不言不苦不乐受者,因舍受不显,苦乐二受,现前分别,容易明白也。温陵曰:临高空想,而酸涩真发,违顺皆妄,而损益现驰,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故名为虚明,第二妄想。二受阴妄想竟。

  壬三 想阴妄想 分二  癸初 身念相应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

  此明想阴,即融通妄想,全以想阴之虚,能使色身之实,虚实相应,以见想阴之妄也。由汝念虑者:念虑,即想阴也,亦即前所谓,浮想是也。谓由于汝之第六意识,想念与思虑,所以能使役汝之现前色身。而身是色法,念是心法,色法本非心法同一伦类;既非念类,不应随念,故难以汝身之色法,何因缘故,随心法之念所使耶? 即今现前,根尘相对,种种取像,想阴以取像为义,然皆因想念心生,而后诸根之形方取;则知根身,所取之像,必定与想念而相应也。此约体通五识,故能令色身,时时与念虑相应;前难云:随念所使者此也。《宝镜疏》取喻如歌舞工伎之人,随他拍转,拍缓则步缓,拍急则步急,而身与念,亦若是矣。

  癸二 推广结名

  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寤即想心,寐为诸梦者:寤即醒也,寐即睡也。醒时即是想心,乃通于散位独头;睡时即为乱梦,又通于梦中独头。不言定中独头者,以此经三摩,非思惟影像之定,独头不起现行故。则汝身汝想,无时无处,而不相应;良由汝之想念不息,以故摇动妄情,或寤或寐,纷燃无间也。则知想阴,与前五根,并五识,互融互通,为第三妄想。不惟互融色身,随念所使,而且互通梦寐,摇动妄情。则知此阴,双融色心两处,俱通寤寐两境,故名融通妄想也。三想阴妄想竟。

  壬四 行阴妄想 分二  癸初 体迁不觉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此明行阴,即幽隐妄想也。化理不住者:指行阴为变化之理体,有迁流之事用,体属生灭,故云不住。运运密移者:谓念念迁变,秘密推移,表其幽深隐微之动相。《庄子》喻以夜壑负舟,正此密移之意;但彼谓造化,此言行阴也。此下乃释密移之事,能迁实体。意谓行阴,生、住、异、灭,四相迁流,念念不停,能迁实体;如初生之时,甲渐渐长,及其壮也,发渐渐生,逮乎垂老之年,气渐渐销,容渐渐皱,其谁使之耶?殆行阴为之。日夜相代,曾无觉悟者:此皆日夜生、住、异、灭,无有少停,互相更代,从古及今,曾无一人,能觉悟也。波斯匿王云:变化密移,我诚不觉者此也。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

  此双诘是非,显体虚妄。故呼阿难,此迁流之行阴,若果非汝心者,云何能迁变汝之实体耶?以见不非汝也。如必此迁流之行阴,是真汝心者,汝何不念念觉知耶?以见不即汝也。是汝非汝,两不可定,足知虚妄非真矣!初体迁不觉竟。

  癸二 结名妄想

  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幽隐者:幽深隐微。则汝诸行:指现在行阴,念念迁流,不得停住。《仁王般若经》云:一念之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其幽隐难知,是非莫辨,彻体虚妄,故以妄想名之。又以密移不觉故,冠幽隐之号。《正脉》云:大抵受、想、行之三阴,虽皆属心,而文中皆显与色身通贯;受则能令色身领境,想则能驱使于身,行则能迁变乎体。又虽说三阴通贯色身,而实要显身为念伦,非真实有也。四行阴妄想竟。

  壬五 识阴妄想 分四  癸初 纵夺真妄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不容习妄。

  此明识阴,即微细精想也。纯一无杂,横竖洞照,曰精明,所谓似一也。浮想已尽,迁扰俱停,日湛不摇处,所谓似常也。即此似一似常,元是根本识阴,体通如来藏性,众生迷位之中,离此无别真体可得,第一卷云:识精元明是也。若以此精明不摇之识,为恒常不变之性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所谓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也。此固以根本难知,指出现前六用,令凡小之人,知现前见、闻、觉、知,与识精同体故。若实精一无杂,真实无妄者,自不容习种之妄染;譬如真金,不应混杂泥沙也。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何因反难之词。既云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下正明习妄之事,故反难云:何因缘之故,汝等曾于畴昔之年,睹一奇异之物,既见奇物,必先留心,经历年深岁久,初时犹忆,久则斯忘,久之又久,则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者:于后来忽然之间,覆睹从前奇异之物,而记忆宛然如昔日。由前六熏习之力,熏成种子,在八识田中,曾不遗失,故以何因反难之。六识如聚敛之吏,七识似出纳之官,八识犹库藏之使,故知此论收执不忘,惟约第八也。理实此识,尚能忆持多劫,无量种习,次第成熟,岂止现生之睹物耶?则此下,显妄非真,精了即精明也,亦即现前见、闻、觉、知,同一无分别性,名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者:前念后念,受彼妄习所熏,无有停息,分剂头数,无量无边,有何可筹量计算也。

  癸二 正申喻示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

  阿难!应当了知,此八识,湛不摇者,熏之以真则真,熏之以妄则妄,亦非真常不可动摇之性也。但如急流水,《正脉》云:须取无波,平流之急水。望如恬 安也静者:以其无波之参差,无飞湍之上下也。次二句,明其正因流急,故不可见,非真无流也。尝验其流,抛一草药,于其水面,草药迅疾而去,方觉其流之最急,非无流也。 若非想元者:谓此若非前四阴,妄想根元,宁受妄习所熏,此决言其犹有微细妄想故也。

  癸三 的指灭时

  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然此微细妄想,直待何时,方得销灭?除非汝之六根,互用之时,根隔开合之际,此之妄想,亦无时而得灭也。但经用反言以显,故云:若非根解入圆通,此妄终无灭时也。六根互用开合,正当寂灭现前时也。

  癸四 推广结名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此承上文,未得六根互用,未尽想元,故汝现在,见、闻、嗅、尝、觉、知六精之性,即第八识中,念念受熏,互相串穿。虽习气几微,令不散失,则湛然了知之内,即精明湛不摇中,一分无明为能串,而六根习几为所串耳。故罔象虚无,若无不无,似有非有,凡夫计为命根,二乘认作涅槃,虚而作实,无而为有,是为颠倒,微细精想。谓迷真执似,迷真如藏性,执相似藏识,岂非颠倒乎?前四粗,显此识微细,又此识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故名精想,但多一捏而已,放手即是真月矣!二详示五重妄想竟。

  辛三 总结妄想所成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此总结五阴,即五种妄想所成也。此五种,即是众生所受报法。受此五种,盖覆真性,故名五受阴,又名五取蕴。一切众生,莫不取此以为自体,故名此身为五蕴幻躯,又名五阴身也。由是而观,五阴,虽浅深粗细之不同,而要之皆妄想所成,悉非真心本有也。

  《宝镜疏》云:良以众生,自迷如来藏性,而有妄色妄心,依此色心,而成五阴,故有世间凡、圣差别也。若以众生知见,执此五阴,为实有者,即世间法。若以二乘知见,执此五阴,为空寂者,即出世法。若在诸佛菩萨,善得中道,了色即空,达空即色,即为出世上上法,乃第一义谛,不思议境界也。设若离此五阴之法,则五乘圣教,亦无安立之处也。以故,迷之则凡,悟之则圣,皆不出此。凡修定者,苟能于是,用金刚观智,荡涤空有情计,扫除断常知见,了一真之本具,达诸妄以本空,则其五阴妄想之心,当体清净,即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矣!初答生起妄想竟。

  庚二 答阴界浅深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惟色与空,是色边际。惟触及离,是受边际。惟记与忘,是想边际。惟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阿难前第三问,如是五重,诣何为界?佛今于第二超答云:汝现今欲知,因界浅深者,此一科之文,披阅诸家疏释,惟交光法师,研究有得于心,详释边际之浅深,超千占而独最,故悉依之。交光法师云:今考古训,十八界,乃云界者因义;谓出生诸法,如地生物,而地为物因也。今五阴即界之开合,故名因界,但是阴之别名而已。浅深,即是边际之浅深,历五阴而各有也。如色阴中,有相为色,无相为空,若离诸色相,而栖心空净;祖家,谓之一色边,唯识,谓为空一显色,是知尽色,而不尽空;皆未出乎色阴边际,而一切空忍,皆非究竟也。受阴中,取著曰触,厌舍曰离,断诸取著,而不忘厌舍,是犹住舍受之中。故佛于离幻之后,复教离离,是知尽触,而不尽离;亦未出乎受阴边际,而一切背舍,皆非究竟也。想阴中,有念为记,无念为忘,除诸念而不忘无念,是仍住于静念之中。故佛言:有念无念,同归迷闷。祖云: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是知尽记,而不尽忘,亦未出乎想阴边际,而一切无想,皆非究竟也。行阴中,以迷位,散心粗行为生相,如二卷喻如瀑流者是也。以修位,定心细行为灭相,如此卷喻如野马者是也。然此细行,似灭非灭,仍是清扰细迁,如定中人,不免爪生发长,足以验之。是知尽生,而不尽灭,亦未出乎行阴边际,而一切灭定,皆非究竟也。识阴中,以有入为湛入,盖泯行流,而灭归识海。经云: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是也。以无入为合湛,经云: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是也。盖合字有不动之意,即流急不见其流也。然此合湛境界,分剂非浅,良以始言湛入,特表行阴方消,识海初入;按位已当七信,齐于四果。而圆通正在闻所闻尽,终言合湛,更名识海久停,湛明净极,虽视湛入有加,居然仍在识境,咸不免于最细四相所迁,是知尽湛入,而不尽合湛,终未出乎识阴边际;所谓清光照眼,犹似迷家,而一切明白法身,犹未究竟也。问:识阴尽时,毕竟何位?答:入初住,证圆通也。经云: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是其明征也。问:此之识阴,既惟第八,即是业识,而别经论,皆谓无明生相,等觉后心方尽,今言初住即尽,而后位依何住持耶?答:彼是渐教所谈,初住等觉,尚隔天渊,岂遽说尽?此是圆顿之旨,经文从互用中,顿超诸位,能入金刚干慧,非等觉后心而何?应知胜义中,真胜义性,大不思议,不应以渐而难圆也。然以此总较,因界之浅深者,若但知色为色,而不知空亦是色者,知色界之浅者也;知空色之皆色者,知色界之深者也。如是乃至但知湛入为识,而不知合湛亦识者,知识界之浅者也;知湛入合湛皆识者,知识界之深者也。是则发挥五重妄想,可谓极尽其境界矣!

  庚三 答灭除顿渐

  此五阴元,重迭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阿难前第二问云: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故如来在此第三,而追答之。此五阴生灭次第,即六根结解次第,故先明五阴,生起灭除,二重次第。此五阴元,是从细向粗,一重迭一重,次第生起也。生则从细向粗,因迷藏性,以为识性,故曰生因识有。由识而行,由行而想,由想而受,由受而色;如人著衣,必自内向外,而渐著故。灭则从粗向细。须从色阴先除。则受、想、行、识,次第渐除;如人脱衣,必自外向内,而渐脱也。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此单陈灭除次第,而仍兼始悟则无次第,而终修须次第也。盖此五阴,以理推究,如前所云:五阴本因,同是妄想。既唯妄想,妄性本空,一念顿悟,乘此心开,则五重妄想,如红炉点雪,一并销除,有何浅深次第之可得耶?《正脉》举喻,夜暗惊杌为鬼,奔驰荒越,一被他人说破,鬼想全销。 若就事相而论,事,谓修断之事,色心诸法,非能顿除,务必自浅而深,因五阴之次第而渐除以尽也。《正脉》云:鬼想虽已全销,而驰途岂能遽返,要须历返前途,方归旧处矣!总是顿悟,渐修之意而已。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此乃斥问。取第五卷,绾巾以示伦次之文云。六结不同,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是结解,定有伦次,故云:我已示汝,劫波巾结。前阿难亦云: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于彼既知,于此即应理会。故责云: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此处破阴之文,与解六结而入圆通比之,破五阴而登初住,法数五六参差,如何会合?答: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解动结,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解静结,初解动静二结,破色阴。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解根结,破受阴。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解觉结破想阴。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解空结,破行阴。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解灭结,破识阴。如是解结破阴,若合符节矣。

  《宝镜疏》问:如何是顿悟渐除之义乎?答:如大海猛风顿息,是顿悟也;波浪渐停,是渐除也;如婴儿诸根顿生,是顿悟也;力量渐备,是渐除也;如太阳顿出,是顿悟也;霜露渐消,是渐除也;如春笋顿长,即与母齐,是顿悟也;枝叶分敷,节节而上,是渐除也。若但顿悟,而不渐除,则有解无行,执理迷事;若但渐除,而不顿悟,则有行无解,执事迷理;均非正修真三摩地也。二具答三问竟。

  己三 结劝传示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此总结五阴,劝令传示将来也。故嘱云:汝应将此五阴妄想根本元由,一一研究,色阴坚固妄想,受阴虚明妄想,想阴融通妄想,行阴幽隐妄想,识阴微细精想。心得开通者:谓妄想之名,虽浅深次第有异,了达同一虚妄,更无根绪;此劝其自利不迷也。传示将来下,劝其利他普益也。遍言末法之中者:以众生根基浅薄,执心太重,五阴难除。诸修行者,若不思修行,则姑勿论耳。如要修行,则当令识五阴体性,虚妄根元,既是虚妄,五阴岂有真实,认妄为真,故有轮转。深厌自生者:谓既达五阴全妄,其体本空,则深切厌离之志,自然发生矣!知有涅槃者:知本有不生不灭,真性全在,依此为本修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不复更恋三界,有漏生死因果矣。恋字与厌字,敌体相反,既厌而岂恋哉?二因请重明五阴生灭竟。并上大科,谈五魔令辨,以护堕落竟。自阿难请谈七趣以来,至此说法,更为一周,名为超有出魔周。

  《指掌疏》云:首楞严,翻为究竟坚固,以不动不坏为义。今经精研七趣,唯是自业所招;详辨五魔,都缘邪思所致;重明五阴,总以妄想为根。自业所招,七趣成而密因坏;邪思所致,五魔起而了义亡;妄想为根,五阴覆而万行颓。密因坏,则正信不坚;了义亡,则正解不固;万行颓,则真修必坠;是始终不坚,而有坏也。今知自业所招,业不造,而七趣空;邪思所致,思无邪,而五魔遁;妄想为根,想离妄,而五阴销。七趣空,则密因本具,而正信坚矣!五魔遁,则了义现前,而正解固矣!五阴销,则万行无滞,而真修成矣!真修既成,妙证必克,据此则生信、发解、起行、证果,从始至终,究竟坚固,不动不坏;题中首楞严三字,义统乎此。自阿难请定以来,历谈至此,为正宗分竟。

  乙三 流通分 分五  丙初 较供佛之福  二  答获福之多  三 叹灭恶之功  四 举两利之胜  五 结大众法喜  今初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此明流通分。流者:流传后世;通者:通达十方。经分三分,譬如一人:初序分如首,五官具存,观之便知善恶,亦如经中序分,一观便知,是大乘小乘。二正宗分如身,五脏全在,以为一身之要。三流通分如足,以便行走。经有流通分,能成法益,流传无尽,通达无边也。此以财施较定供佛之福。阿难!设若复有一人,遍满十方虚空,则虚空无尽可知;如是虚空,盈满七宝,则七宝无边可知;以此满空七宝,供养一佛二佛,则财施之胜,福田之广可知;何况持以奉上微尘数诸佛,一一悉皆,钦承奉事。心无虚度者:即无有一佛,而空过者,则福田之广,愈可知矣!又以满空七宝供养,是广大心;供养诸佛,是第一心;微尘诸佛,心无空过,是常时心;如是三心并发,在汝阿难之意,以为云何?是人以此施佛,殊胜因缘,得福多不多耶?

  丙二 答获福之多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满。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阿难答言:虚空遍满十方,故言无尽;珍宝盈满虚空,故言无边。昔有下,举例较量,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获转轮王位者:据达磨显宗论云;无灭尊者即阿那律。昔于殊胜福田 诸福田中。佛为殊胜福田,因以七钱,施设食供,后异熟报,七返生于三十三天,七生人中,为转轮王,最后生于大贵释种,余如《阿含》等经不录。转轮圣王,统领四大部洲所有国土,人中福报第一;七宝具足,千子围绕。七宝者:金轮宝、马宝、象宝、主兵臣宝、主藏臣宝、女宝、宝藏瓶。 况复现前有人,虚空既穷,十方佛土,又充遍珍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纵使穷劫,以第六意识,思量拟议,尚不能及。如是福报,云何更有边际。

  丙三 叹灭恶之功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

  欲显灭恶之功,先示真实之语。因以下:弘经之时至少,而灭恶获福甚多,恐难生信。故先举诸佛如来,所有语言,无有虚而不实,妄而不真,汝当谛信也。

  若复有人,身具小乘,淫、杀、盗、妄,四根本重罪;十波罗夷:大乘十种重罪。波罗夷:义当极恶,亦译名弃。谓若犯此罪之一者,即应堕狱,况复俱犯?即应速堕;故云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等。瞬息时之极短,犹言临堕迅速也。先堕此方阿鼻地狱,具足一劫;更堕他方,阿鼻地狱,具足一劫,乃至展转,穷尽十方无间。无间者:即阿鼻之华言也。靡 即无也不经历者:显十方俱经,诸狱备历也。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此举暂尔弘经,即指将要堕狱之人。能以一念者:谓能以一念,回光返照,背尘合觉,顿悟圆通法门;深入一门,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既顿悟已,又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修禅那者,令其各得开悟,续佛慧命,绍隆佛种。然而弘经之功虽少,惟以一念,其所得之益甚多,不可为喻。 是人罪障,应念消灭者:是人罪障,即小乘四重、大乘十弃。应念者:应其弘经之一念,顿悟真如本有,妄想本空,则何罪不消,何障不灭?所谓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又如一星之火,便可燎原,顿成灰烬。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者:不惟只消罪障,且能变苦为乐,其故何也?以能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此法门,即圆顿法门,圆彰法界,极显一心,此一念心,即十方如来,成佛真体,故能变苦因成乐国,化魔界成佛界矣!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不仅离苦得乐,仍当得福无量,超越无比。前之施人者:即超越前以盈空珍宝,奉上尘数诸佛之人。超越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展转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倍。总之前人之福,任说无有边际,回不能及于此福之少分耳。 超越前人,略有三义:一、约佛,不以财施为重,惟以法施为重,以能一念,悟此圆顿法门故。二、约行,不以自行为要,惟以化他为要,以能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故。三、约福,前是有漏之福,此是无漏之福,以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故。譬如摩尼一颗,胜似海宝千般,阿伽陀药,压倒医方万品,则超越前福,固其宜矣!三叹灭恶之功竟。

  丙四 举两利之胜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弘经利益,转苦为乐,已如上说。今举无恶,诵经持咒之人言之。能诵此经者:能诵持显文,一心不乱,若文若义,了解分明。能持此咒者:能加持密咒,三业相应,有正有助,自能得益。如我广说,穷劫不尽者:此诵持之福,如我以四无碍辩才,广为宣说,穷劫说其所得之福,所受之报,尚不能尽。然而自利之行,尚且如此,何况更能利他乎?

  依我教言,如教行道者:如前文言,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此首二句,即依我教言。下于我灭后,宣传开示,遍令末法,一切未学众生,觉了如斯辨魔之义,此即如教而行利他之道。诵经持咒,既是显密双修,而自行化他,仍复自他两利也。

  直成菩提,无复魔业者:况无上菩提,必须两利圆满,方克证入。从初发心住,一超直入,妙觉果海,圆满菩提,于其中间,中中流入,更无魔业肆扰,诸委曲相。 《指掌疏》云:此经显密双修,自他两利,如风帆扬于顺水,若狮弦奏于群音,自然直成菩提,无复魔业。此功德所以无尽,而称赞所以靡穷也。

  丙五 结大众法喜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佛说此经已者:自阿难请定之后,如来初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克果;次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三说三摩修法,令依耳根,一门深入;四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疾趣菩提;正说妙定始终已竟。复详初心紧要,初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次辨五魔令识,以护堕落;三请重明五阴,生灭之相,正宗已竟。复说流通,较量持福,灭恶之功,两利之胜,至此所应说者,皆已说竟。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解见在前。序分,唯列比丘,余三或是后来,今则俱列,以如来凡说法处,必有四众,为内护故。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八部列三,余亦应有;以如来说法处,必有八部,为外护故。序分不列,非所急也。及诸他方,菩萨、二乘者:他方菩萨,序分中,咨决先来众,及音感后至众。他方二乘,序分中,唯列辟支无学,并未列罗汉,或亦后来,故以俱列。圣仙童子者:内修圣道,外现仙身,不坏童真,故称圣仙童子。或因闻法而来,或因护咒而至,故序分不列。并初发心,大力鬼神者:鬼神特加发心;大力者:表其立志护法,具大神力,可以降魔制外,而为外护之众。皆大欢喜者:合会大众,法喜充满,既闻正宗,而获本妙圆心;复闻流通,而知究竟弘益。依如来之密因,起了义之修证,发菩萨之万行,一超直入,妙庄严海;自庆成佛有分,皆大欢喜也。作礼而去者:进而闻法于师,退而修法于己;作礼:表谢法之仪;而去:为自修之行。又去不徒去,要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正所谓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也。全部正文,讲解已竟。

  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四卷终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文卷第十终

稽首十方婆伽梵  一切尊法贤圣僧

本师释迦牟尼佛  首楞严经最上乘

愿赐慈悲垂护念  顿令下智成净慧

每于深奥玄妙旨  精研细讨得领会

启悟密因与了义  逆流照性发明耀

一门深入达心源  竟究坚固无动坏

妄性本空真本具  一超直入如来地

仰符圣意述微言  普愿流通续慧命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