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 第六章 菩萨不立不生宗之一
第一节 见一切法寂静,无相续不相续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①,种种变化,光明照耀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犹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见一切如幻梦等。入佛地身,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
① 总持之印种种变化 总持,又译真言,或译神咒,以简短的语音(俗称咒语)总摄佛菩萨的功德、誓愿与及佛法深义,翻译时都按梵文音译。印,指法印,能鉴别所说之法是否真正的佛法的重要标准,称为法印。这里说的总持之印,种种变化,意为在念诵神咒的作用下发生的种种变化。其实一切变化景象都是如幻如梦的幻境。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演说诸法相续不相续的实相,为什么会相续?怎样得解脱?如果能正确了解相续不相续的实相,我们便会在施设方便法门时,不执着所说的不实义,而巧妙地观察和运用相续,在三昧中游行一切佛国刹土,面对无量众生(包括心中众生和有情众生),无碍自在;以深心力总持法印,宗摄佛菩萨的功德、誓与及佛法深义;以自觉圣慧观照,有如阳光普照万物,摩尼宝珠总摄众色,周遍十方;于一切修行地,离一切妄想,知一切法如幻如梦,得佛地圣智身;善入十无尽句,行无事方便,随应一切众生心,说法引导,使众生舍离 ‘有见’和 ‘无见’,舍离生灭妄想,不执着语言文字相,安住清净佛地,思想认识境界得到升华,法身转胜。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诉大慧:好好听着,认真思考,随时忆念。我现在对你们说。
大慧说:好啊!世尊!我用心听着。
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
佛告诉大慧:面对无量种种法,依言说相执着种种不实义,便使妄想展转相续生。
所谓相计著相续、缘计著相续、性非性计著相续、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地地自相计着相续、自妄想无间妄想计着相续、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著相续。
有执着名相使妄想相续生,有执着因缘使妄想相续生,有执着有性、无性使妄想相续生,有执着生不生使妄想相续生,有执着灭不灭使妄想相续生,有执着是乘非乘使妄想相续生,有执着有为无为使妄想相续生,有执着各修行地的自相使妄想相续生,有执着自妄想无间使妄想相续生,有执着外道立论的根本观点有见无见使妄想相续生,有执着三乘一乘无间使妄想相续生。
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有相续相计著。
愚夫对上列名句及别的无量名句,依言说相执着不实义,便使自己妄想相续转生。愚夫这么多的妄想相续,像蚕虫作茧一样,以妄想丝缠来缠去,缚了自己又缚别人,始终是围绕有无二边,妄想相续转生不已。
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
再说:如果见现前的一切法相,自心寂静,则一切名相、因缘、性非性、生不生、灭不灭等等一切妄想,都无从生起,便不存在相续不相续的问题了。菩萨见现前的一切法相,都自心寂静。
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
再次,菩萨正确理解外境界在心中反映出来的影像,都没有确定的自性,化度一切心中众生归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己心中显现的一切法相,有性、无性等一切性,都不可得。都归于寂静,根本不存在相续不相续的问题。
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
再次,已见一切法寂静,不受法缚,既不受缚,也无须解,这是自性解脱。只有不如实知的愚夫才会受缚,才要解脱。
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
为什么呢?如果了知一切法即是自心众生,有无之相不可得,不受法缚,还有什么要解脱呢?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①。
① 五趣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人道,天道,合称五道,又称五趣。只有人形,没有人心,人憎鬼厌之徒,被指为三恶道。
离恶向善,存善心,行善业,属于人道。世间修行法中的欲界六天、色界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四空天,共二十八天,属于天道。另有六道之说。介于恶道与人道之间,有一种勇敢机智而好勇斗狠、不辨邪正之徒,称阿修罗,五道加阿修罗道,合称六道。惠能六祖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舎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五道加上修罗道称为六道。
《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分析六道如下:“地狱道,念念五逆十恶,恣意杀生,不信佛法僧三宝,拨无因果;二、畜生道,念念愚痴,不知惭愧,专恣情欲,不明正道;三、饿鬼道,念念悭贪嫉妒,不造福业,但积罪恶;四、修罗道,念念谄诳负气,外假仁义,内计我人;五、人道,念念节制五欲,注意三归五戒,希求后有;六、天道,念念止恶行善,摄散归定,诃色入空,愿求胜乐。”
从这些祖师大德的说法可以明白,所谓五趣、六道,都是人们心中善恶的不同境界。
再次,愚夫有三种相续,一、贪恚痴是祸根,二、贪爱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现在有,三、痴心追求未来有。
因这三恶业相续,生出三界一切有见相续,趣向五道轮回。
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
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著,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著,则有相续。
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如果断了这祸根,相续则断,便没有相续不相续相。
再者,三缘和合方便所生识相,是有为相,计着有为法所生的识相,这识相便不间断地相续不已。
如果断除三缘和合所生的识相,得三解脱,则一切相续不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
若知彼真实,相续网则断。
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
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
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
世尊把相续相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为离不实诸妄想,因此演说相续相,
若然明了真实义,也就断了相续相。
于性无知起执着,随言摄受起妄见,
犹如蚕虫自作茧,吐丝结茧自缚缠。
愚夫妄想解又缚,不知相续至何年。
第二节 何故说圣智有自性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
大慧菩萨再请佛开示:照世尊这么说,种种妄想,妄想种种性,其实并不存在那些种种自性,都是人们心中的妄想自性而已。
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世尊!因为有无相待而生,所以一切妄想都无实性,非有性、非无性也是相待而生。那么,说众生烦恼无性和如来清净无性,是不是有过失?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然。
佛告诉大慧:你说得对,如果执着烦恼无性,清净无性,这种说法是有过失的。
妄想自性无实性,不要像愚夫那样计着妄想自性是真实。确实不能说妄想自性有性,也不能说妄想自性无性,也不能说烦恼和清净都无性。
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例如圣智就不是无性,有圣知、圣见、圣慧眼,这些都是圣智的自性。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
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
大慧提出疑问,对佛说:圣者不用天眼,不用肉眼,而用圣知、圣见、圣慧眼观察,能如实知一切法,不同于愚夫妄想。
世尊!未得圣智的愚夫,没有圣知、圣见、圣慧眼,怎么有可能离妄想呢?
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不见离有无相故。
我说他们非颠倒非不颠倒。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得圣智自性,他们还未达到离有无相的境界,不可能离妄想,所以不颠倒。又因为不离有无相,所以非不颠倒。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
世尊!圣者不执着所见的境界,不会像愚夫那样在种种幻相上生妄想。
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不说因无因故,谓堕性相见故。
愚夫面之所以对三昧中同样的的幻相,因为他们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会有这些景象,却执着有无自性自相而起妄想自性。
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
由于圣者和愚夫所到达的层次不同,圣者趣向自觉圣智境界,愚夫不明白所见幻相的实相,趣向五道轮回。这样招致无穷过患。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
妄想自性不是因为所见相有无自性而起。怎么分别是妄想、非妄想,而如实知妄想?
世尊,妄想异,自性相异。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实知?
妄想各各不同,自性各各不同。由不相似的原因引起各人的妄想自性相,面对种种不同的虚妄景象,为什么圣者能如实知而不起妄想,愚夫不能如实知而起妄想?
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
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著,圣智所行境界计著,堕有见,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
为了使众生能离妄想,所以说这些如幻如梦的虚妄景象不是实有的。
世尊!为什么要众生舍离对现前景象生起“有见”、“无见”的执着,却可以执着圣智所行境界?说空法无性,却说有圣智自性事,不是陷于“有见”吗?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
佛告诉大慧:我不说空法无自性,我说圣智自性事,亦不陷于“有见”,为了避免他们惊疑,我说有有圣智自性事。
众生无始以来计著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著相见,说空法。
为破除他们对有自性自相的执着,对圣智自性也执着有实相,我又对他们说空法。
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惑乱相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
我不说有自性相,我立足于自得的如实际的空法,对三昧中的景象,不起惑乱见,不起有性无性的错误知见。得空解脱、无作解脱、无愿解脱,如实印证种种现象的实性。得自觉圣智,以自觉圣智观察种种景象,不起有事、无事见。
第三节 不应立“一切法不生”为宗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
菩萨不应设立“一切法不生”作为自己说法的宗旨。为什么呢?因为说法的宗旨不能偏于一边。说一切法有性或说一切法无性都不对。再说,不生因生立。没有“生”,便没有“不生”。
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坏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
设立“一切法不生”这个宗(命题),本身就不能成立。因为有生才有不生。“一切法不生”这个宗包括在“一切法”之中,不应生出这个宗。生出了一个宗,就否定了“一切法不生”。
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
说“一切法有”、“一切法无”、“一切法不生”,这些说法,把问题绝对化,都是不能成立的。
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
如果把问题绝对化,什么是“有”?什么是“无”?永远说不清。所以不能把这些说法立为自己的宗。
五分论多过①故,展转因异相故,为及作故,不应立宗分。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
五分论有许多过失。展转相因,常会推出互相矛盾的结论。 “一切法不生”不应立宗,同样,“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等等,都不应立宗。
① 五分论多过 世间法用五分论推断一个命题的成立。在设定某些具体条件的范围内推断命题的结论是否成立,五分论是有效的。但是,如果是在高度抽象的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本体论的问题上,用五分论推论,便会产生许多荒谬的结论。
对同一个命题,如果辩论的双方各各引用不同的因,举不同的比喻,往往会出现甲说结论成立,乙说结论不成立,双方在推论过程中都没有违反五分论,而得出的结论却截然不同,这是五分论本身的缺陷。所以不应在本体论的问题上立宗,即是说不要把那些不应该绝对化的问题作出绝对的结论。“一切法不生”不应立宗,同样,“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等等,都不应立宗。
五分论是佛教 “因明学”中的方法论,相当于形式逻辑,印度著名的因明学家陈那及其以后的学者都详细讨论了五分论容易产生的过失,举出了宗有九过,因有十四过,同喻有五过,别喻有五过,共三十三过。形式逻辑本身是不完善的。有一个著名的“二律背反”的例子:某著名律师开班授徒,学费不菲。律师与学生合约,结业之后第一场官司赢了时交费,输了免费。某生结业后,过了一年,未打过官司,而且毫无代人打官司之意,更无付学费之意。律师写信给生曰:“我把你告上法庭,如果你赢了,按我们的合约规定,应即交费给我;如果你输了,按法庭依法律判决,也要交费给我。”生复信云:“我赢了则按法律判决,我无需交费;我输了则按合约规定应当免费。”
两人都有理,谁都占不到便宜。对世尊不作记说的问题,套用形式逻辑来作辩论,是枉费力气的。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显然不是。诗中的“尘埃”指的是“妄想杂念”。意为只要时时注意排除杂念,就不会招惹杂念,但“时时注意”本身就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于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
《楞伽经》和《楞严经》都是佛经。《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楞伽经》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楞严经》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译为“不可往”,在这里是指印度南面大海之中凡人无法抵达而且险不可攀的一座大山,也有人认为楞伽山位于今天的斯里兰卡,但多不被现代学者认可。“阿跋多罗”翻译成汉语就是“入或无上”的意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译为入楞伽山的宝经或楞伽山无上宝经。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
卍:执著言教,昧于真实。卍: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卍: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卍:积集矣,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卍: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卍: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卍: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所以说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主要是讲如来藏。等我们把整部经读完了以后就清楚了。 如来藏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观、唯识、如来藏,这是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针对佛僧对话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
北凉译:昙无谶所译,四卷。《楞伽》是中天竺国昙无谶三藏法师,他于西元四一二年来华,在北凉之首都姑臧地方,于八年中译出。他曾经译出《大般涅槃经》四十卷。何时译出《楞伽经》不得详知。因为昙无谶示寂于西元四三三年,大概是从四一二年即开始著手翻译,到四三三年之间译出此《楞伽经》罢。
「经文」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释义」 凡夫的各种执着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当下见到佛性。如果是已经见到佛性的人就当下能够印证、明白,能够开智慧,能够承当这个本性的真实之道。然后,绵密保护,发扬光大,成就大道。
集注楞伽经序 朝议大夫新淮东安抚司参议 官竹斋沈瀛撰 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三百余会说法度众生本无二致以众生性有上中下之别故佛语有浅深之异于诸经中如楞严圆觉皆为上根者说故其语深远惟上根
一、殊胜地位 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中国禅宗初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属于大乘三系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在中国所翻译的众多经论中,梵文的原典绝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在发现仅有的九部经之梵文原书,其中一部就是本经。另外还有《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十地经》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因此存在观念议题重点的互异现象,亦即各个佛经必然在知识传达及理论建构上各有重点,因此《楞伽经》亦有观念重点,此即本文欲揭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师 《楞伽经》是当初达摩祖师带来,作为印证我们学习佛法心得的一部经典。尤其是在禅宗和法相宗那里,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法相宗里,它是五经十一论的中心点,其重要性表现为性相并重。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个是宋本,一个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宋·苏轼(1031—1101)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五(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见《苏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 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又难得善本。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常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