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名:阿毗达磨俱舍论
著译者:世亲菩萨造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阿毗达磨俱舍论,梵名Abhidharmakosa。略称《俱舍论》。Kosa意译原为印度泛称之容器,世亲取其「能藏」之义,有消化异说,容为一藏之气概,「俱舍」具有箧藏和刀鞘之义,故意译《对法藏论》、《聪明论》。世亲菩萨先作本颂六百颂,随后又作长行注解八千颂。汉译本有二,一为陈.真谛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世称旧俱舍;一为唐.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为法相宗之基本教本,则称新俱舍。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为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大毗婆沙论之纲要书。本论偏向使用譬喻师的观点,重新对有部的学说作了更严密的组织与整理。本论在印度、西藏、中国、日本均广受研究,注释书亦多。
本论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论是佛法知识的宝库,为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
二、本论偏向使用譬喻师的观点,以有部的重要阿毗达磨论如《发智》、《身论》和《法蕴》等六足论以及《大毗婆沙论》的要义为基础,故以论题名为阿毗达磨的《俱舍》。
三、本论在中、印佛教思想史上,解说有部的重要宗义,都极其简明扼要,被誉为「聪明论」,或「以理为宗」。
五、本论的组织、条理与次第,在所有阿毗达磨论书中,可称第一。
六、本论的偈颂组织完善,摄义精审,对有部的阿毗达磨法义理论以四谛为中心重新组织,容易充分明了。
七、本论为现代研究印度佛教的思想,尤其是探讨小乘佛学的思想,尤其是世亲的思想为中心。
八、在所有论书中,本论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识说明最为详细。
九、本论把构成宇宙万法的基本要素归纳为五位、七十五法,学习大乘法相不可不研究本论。
十、本论反映当时流行于迦湿弥罗之有部关于世界、人生及修行之主要学说,并吸收经量部之许多观点。
十一、在当时有部思想发展中,本论取代《大毗婆沙论》地位而被看成为有部的代表作。
十二、在当时经部思想发展中,本论受到众贤《顺正理论》的评破,为当时声闻佛教界的大事,也是印度声闻佛日的余辉。
十三、本论毗昙品,在印度方面可以代表佛教对宇宙结构和宇宙现象的总的看法。
十四、本论反映了当时(笈多朝)印度文化、科学。本论的宇宙论,无疑是受到当时天文学的影响,反映了当时印度天文学的发展水平的。
十五、本论传入中国,成立了俱舍宗,为十三宗之一。
十六、本论传入中国再传至西藏受到重视,尤其格鲁派列为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
十七、本论在藏传佛教正规学制中为四年的课程,毕业后方可考取显教格西学位。
十八、本论于奈良时代传入日本,成立俱舍宗,且以俱舍论为基础之学术研究延续至今。
本论的大意:
本论共三十卷,内容可分为序说、正说、结说。正说分为二:前八品,明诸法之事;第九品,明无我之理。
壹、序说:本论
第一品前三颂,先皈敬三宝及说明造论动机及造论意趣及目的。
贰、正说:
一、明诸法之事
(一)明有漏无漏之法
1.说明四谛法的自体
第一品,分别界品,除去前序说三颂,共四十五颂。总标有无漏法后,即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统摄诸法,解释其名义,并以「界」用1.有见无见2.有对无对3.三性分别4.三界分别5.有漏无漏分别6.有寻有伺7.有所缘无所缘8.有执受无执受9.大种所造10.积集非积集11.能斫所斫12.能烧所烧13.能称所称14五类分别15.得成就16.内外17.同分彼同分18.三断19.是见非见20.诸识所识21.常无常22.是根非根等二十二门详细分别。
2.说明诸法之用
第二品,分别根品,七十三颂。先说明1.眼2.耳3.鼻4.舌5.身6.意7.女8.男9.命10.苦11.乐12.忧13.喜14.舍15.信16.精进17.念18.定19.慧20.未知当知21已知22.具知根等二十二根有部及经部的说法明其体性,从诸法在染净两方面能作助力详说其增上义功用。次依缘起道理说各法的俱起,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无表色等十一色法;一心法;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等十大地法;信、勤、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轻安、不放逸等十大善地法;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惛忱、掉举等六大烦恼地法;无惭、无愧等二大不善地法;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小烦恼地法;恶作、睡眠、寻、伺、贪、瞋、慢、疑等八不定地法;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四不相应行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等三无为法等共七十五法。最后说诸法缘起所依的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通因行、异熟因等六因;及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等四缘;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离系果等五果。
二、别明有漏无漏之法
1.说明有漏果,相当于苦谛
第三品,分别世品,一百零二颂。先说地狱、傍生、鬼、人、天等五趣的有情世间及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的器世间,说明十二缘起,次说有情以四食为住,再次说有情没的舍受乃至断支节等。最后说有情所居世界的体量,成坏,所经劫数等。
2.说明有漏因,相当于集谛
第四品,分别业品,一百二十七颂。先说诸业的自性和诸门分别,再说表业,无表业,思、思已业、定、不定业、引业、满业最后解释经中散说各业以及业的杂义。
3.说明有漏缘,相当于集谛
第五品,分别随眠品,七十颂。先说随眠即贪、瞋、痴、慢、疑、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十种根本烦恼的体性及其诸门分别,接着说明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无惭、无愧、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睡眠、恶作等枝未烦恼,后说烦恼的断灭。
4.说明无漏果,相当于灭谛
第六品,分别贤圣品,七十九颂。先说圣道的体性,圣道所证的四谛等,以人为主说明圣道七加行: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等三贤。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等八果。
5.说明无漏因,相当于道谛
第七品,分别智品,五十六颂,先说世俗智、法智、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他心智等十智的不同及其诸门分别。说明苦谛四相︰非常、苦、空、非我。集谛四相︰因、集、生、缘。灭谛四相︰灭、静、妙、离。道谛四相︰道、如、行、出。等四谛十二行相次说智所成就的功德等。
6.说明无漏缘,相当于道谛
第八品,分别定品,四十三颂。四禅之禅支及八等至等诸定,次说四无量等定的功德,其后连带说明佛教正法如何住在世间。
参、结说:说明本论乃依据《毗婆沙论》解释阿毗达摩,并伤叹佛教正法垂灭,劝励学道。
二、明无我之理
第九品,破执我品,本品虽附录于本,论实则为另一论书,分为三大部份,一为破犊子部所立与蕴不一不一的不可说我。二破数论外道所谓的有事用,必有事者用;行有行者,识有识者的有我说。三破胜论所谓的识必依我,德必依实的有我说。
本论的传译如下:
本论《俱舍论本颂》和《释论》的梵本,在印度早已散失,只余称友所作《俱舍论释疏》里还保存着一些引用文句,但不完全。1934—1938年间,印度人在中国西藏地区寺院里陆续发现了约在十二、三世纪顷写的《俱舍论本颂》和《释论》的梵文原本(《本颂》系从《释论》录出),摄影携回,1946年更由印度学者戈克尔校勘其《本颂》(V. V. Gokhale: The Text of the Abhidharmako?akārikā of Vasubandhu, 1946)发表。俱舍本论则在印度巴特那(Patna)出版(P. Pradhan: Abhidharmako?a-bhāsya of Vasubandhu, 1967)。
本论在中国传译的情形,可分为新、旧两个时期。
(一)陈.真谛译出《俱舍论偈》一卷,今佚。翌年又译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世称「旧俱舍」。比较保存了梵本的面目。
(二)唐.玄奘重译《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世称「新俱舍」。颂文颇多开合,又在长行里牒引颂文的部分也都没有显明区别出来。
本论则是透过中国再传至日本,在日本修习此宗者,多附属于法相宗而兼学之,今仅残存学派罢了。
偈颂与俱舍论均有西藏译本,即:Chos-mvon-pahimdsod-kyi tshig lehur byas-pa(Abhidharmako?a-kārikā,北京版 115, pp. 115~127 与 Chos-mvon-pahi mdsod-kyi b?ad-pa(Abhidharmako?a-bhāsya,北京版 115, pp. 127~283)。西藏译除此外犹保存有满增、寂天、陈那等之注释。
本论的注疏收录于在藏经如下:
一、唐.普光述《俱舍论记》,三十卷,又名「光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卍续藏》第八十四册。三门分别:明论缘起,释论题目,随文别解,为研究俱舍论之指南书。
二、唐.法宝撰《俱舍论疏》,三十卷,又名「宝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卍续藏》第八十五册。五门分别:初转*轮时,学行次第,教起因缘,部执先后,依文解释,为研究俱舍论之指南书。
三、唐.神泰述《俱舍论疏》,仅存卷一、二、四、五、六、七、十七,共七卷,又名「泰述」,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三册。
四、唐.圆晖述,《俱舍论颂疏论本》,三十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此疏省略争论部分,简明地解释有部之教理,故容易理解。
五、唐.大乘光(普光)撰,《俱舍论法宗原》,一卷,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三册。先略释五位七十五法,次即诸门分别,从二门至十门,以略释法数。
六、尊者悉地罗末底造(唐言安惠),《俱舍论实义疏》,五卷,敦煌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题下注云:总有二万八千偈。然今此本,仅有三千余字而已。
另旧译有唐.真谛注疏十六卷、义疏五十三卷等已逸失。慧恺著有《俱舍论疏》八十三卷、慧净《俱舍论疏》三十卷、道岳《俱舍论疏》二十三卷等,现也都逸失。
西藏文译本有:
一、世亲造《阿毗达磨俱舍论颂》。
二、《阿毗达磨俱舍论释》三十卷。
三、众贤造《俱舍论疏释》,即《显宗论》,四千五百颂,失译。
四、陈那造《俱舍论疏要义明灯论》,四千颂。
五、安慧造《俱舍论大疏真实义论》。
六、增满造《俱舍论疏随相论》,一万八千颂。
七、称友造《俱舍论疏明了义论》,一万八千颂。
八、静住天造《俱舍论疏要用论》。
这些译本都收在西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之内,此外西藏格鲁派等历代大师曾撰有《俱舍论》注释多种。
另普辛曾参考称友(Yasomitra)的梵文注释、藏传的各种注释、普光、法宝等人的汉文注释、真谛译《俱舍论》、日本佛教学者的研究成果,而将玄奘译《俱舍论》全书三十卷译成法文刊行(L’ Abhidharmakosa de Vasubandhu》(6 vols, Paris,1923~1931)。
(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一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界品第一 诸一切种诸冥灭 拔众生出生死泥 敬礼如是如理师 对法藏论我当说 论曰。今欲造论。为显自师其体尊高超诸圣众。故先赞德方申敬礼。诸言所表谓佛世尊。此能破闇故称冥灭。言一切种诸冥灭者。
俱舍论颂讲记 演培法师 目 次 序 悬 论 一 本论作者小史 二 本论与婆沙的关系 三 本论与杂心的关系 四 本论的思想渊源 五 本论的组织次第 六 本论的价值与地位 七 本论的译者与释者 八 本论的论题略释 正 释 分别界品第一 分别根品第二 序 一 默 如 一大藏教的内容,大别为经
俱舍论讲解
世亲论师是犍陀罗国人,到迦湿弥罗国学《大婆沙论》之后,回国即出要义,计六百颂,再送到迦湿弥罗,当时有部的悟入论师,以其有违正统的教义,要他为颂作释,世亲便作了释论,这便是《阿达磨俱舍论》(Abhidharmako′sa-′sa-srowa 以下略作《俱舍论》)。此论现尚存有梵文论疏,及西藏译的印度之注疏数种。中国近人演培法师作有《俱舍论颂讲记》
《阿毗达摩俱舍论》(略称《俱舍论》),是世亲早年还未信仰大乘佛教时的著作。世亲为公元第五世纪顷北印度犍陀罗人,在佛教有部出家。那时北印度一带的有部学徒以迦湿弥罗地方的毗婆沙师为正宗。他们独尊《大毗婆沙论》,世亲起初也从而学习,后又采取当时比较进步的经部学说,作了一部含有批评毗婆沙师意味的通论有部学说之书
1 《阿毗达磨俱舍论》论名的涵义 阿毗汉译为对,达摩含义为法,俱舍汉译为藏,《阿毗达摩俱舍论》译成汉文就是《对法藏论》。对法是超世俗无漏智慧的另外一个名字。对有两种含义:一是对向涅槃,是指以因对果
佛教起源印度,那里潮湿闷热的环境令人难以支持长时间不间断的劳作,因而反而促使其产生了很多伟大的哲学家。静默修行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主流,而佛教无疑是印度众多宗教当中,最具有思辨色彩的。佛教在印度原有的世界观基础上重新利用,构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组成,而这个世界的组成可以在世亲菩萨的著作《俱舍论》当中略觑一二。
自古以来,佛教学派繁多,但总不出于大、小二乘之别。就小乘教而言,在印度有二十部派之多,但可归纳为空、有二宗,传到中国,即成为代表空的成实,以及代表有的俱舍二宗。主张法体实有,三世恒存的《俱舍》
《阿毗达磨俱舍论》是释迦佛亲自授记、摄受眷属等方面首屈一指的世亲论师所撰著,属于小乘的论典范畴,主要诠示佛陀第一转四谛*轮的无垢甚深教义,其中蕴含有关初转*轮的佛经中所涉及到的大量名词、法相、类
梵语:阿伯达玛够卡嘎热嘎 藏语:秋温波奏戒策累俄雪巴 汉意:对法藏颂 顶礼文殊童子!成熟二资菩提大果位,十力与四无畏狮座上,慈悲为众宣说有无漏,一切法理本师前敬礼。以头陀行功德增吉祥,郑重交付如来之补处,弥勒教法之中得解脱,结集对法迦叶前敬礼。
今天我们把序文讲一下。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正议大夫持节诸军使晋州刺史贾曾撰 这本书就是阿毗达磨,阿毗达磨我们也讲过了,对法,或者广法、无比法。阿毗达磨是体裁,就是《俱舍论》的体裁属于
《俱舍论》云:由田意殊胜,及定召异熟,得永离地业,定召现法果。论中举出定召现世果报的三种情况: (一)对于殊胜的福田、功德田所作的业; (二)造业时发心非常猛厉; (三)指相似的现法受,
佛教典籍简介:《俱舍论》 《俱舍论》 《俱舍论》,全称《阿毘达磨俱舍论》,又称《聪明论》。三十卷九品。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大师译。 据《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序载,世亲菩萨先于萨婆多部出家,学习彼
部派以来,佛教的文献有三种﹕即经(?utra)、律(Vinaya)、论(Abhidharma)合称为「三藏」(Tripitaka)。这里所讲之「论」,音译为「阿毘达磨」。阿毘(abhi)意为问与答之相对辩论;达磨(Dharma)意为法,当然是指佛法。因此,「阿毘达磨就是佛陀当时大弟子正式讨论佛陀教义之记录。既然是讨论佛陀的教义,所以也可以说是佛说的
《俱舍论 世间品》对「缘起」对论 万金川 【写在前面】 严格说来,《俱舍论》并非笔者特别关注或格外锺爱的论典之一,因而主观片面的心得容或有之,至於谈到客观全盘的研究,则非吾之敢言。此处所以不揣浅陋而勇於见笑大方者,乃因缘於昔日初读奘师译本的若干段落之际,但觉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9 册 No 1561 俱舍论实义疏 No 1561 [cf Nos 1558-1560] 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一(揔二万八千偈) 尊者悉地罗末底造(唐言安惠) 稽首薄伽众德山 稽首达磨大智海 稽首僧伽和合众 掣斯论主及吾师 我将萤耀助阳光 随力弘宣对法藏 为利群生法久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