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印度,那里潮湿闷热的环境令人难以支持长时间不间断的劳作,因而反而促使其产生了很多伟大的哲学家。静默修行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主流,而佛教无疑是印度众多宗教当中,最具有思辨色彩的。佛教在印度原有的世界观基础上重新利用,构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组成,而这个世界的组成可以在世亲菩萨的著作《俱舍论》当中略觑一二。
我们今天所主要展现的是作为轮回六趣当中最殊胜的人趣所生活的四大部洲。
首先,我们先看四大部洲 的主要位置。四大部洲分别是东胜身洲 、南瞻部洲 、西牛货洲 和北俱芦洲 。在看清楚这四大洲的具体位置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什么叫做世界?“世界”这个词语的源头是出于佛教,《楞严经》卷四记载,“世”乃迁流意,“界”是方位意,即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等定位场所。
可见,世界一词在佛教本意上并非指地球,而是指整个宇宙而言(其实范围是远大于宇宙的)。那么佛教所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其意为,一个日月围绕照耀下的时空为一个世界,每一世界最下层是一层气,称之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之大地,而须弥山即位于此世界之中央。一千个这样的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二天,为一个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以及四空天,就为一个大千世界。这样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当中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大智度论》中说: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释放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所以,一尊佛的教化区是一个大千世界。
那么,如果要知道三千大千世界,就必须要从一个世界说起。
世界的组成是有一个中心点的,这个中心点就是须弥山,须弥山又翻作妙高山,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妙高山是一个世界当中最高的,高度达到八万四千由旬,而且山体是由金、银、琉璃灯宝物构成。山顶为帝释天,山腰为四天王天。在《起世因本经》当中记载:诸比丘,须弥山半,四万二千由旬中,有四大天王宫殿……须弥山上,有三十三天宫殿,帝释所住。三十三天,向上一倍,有兜率陀诸天宫殿住。
这可见,诸天皆是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但是须弥山并不是一个世界当中唯一的山,在一个世界当中一共有九座山,除须弥山外,以此排开是佉提罗山、伊沙陀罗山、游乾陀罗山、苏达梨舍那山、安湿缚羯拏山、尼民达罗山、毗那多迦山、斫迦罗山 。在此,我们要注意,佉提罗山、伊沙陀罗山、游乾陀罗山、苏达梨舍那山、安湿缚羯拏山、尼民达罗山、毗那多迦山,这七座山是金山,即由金所堆积而成。而最后这座斫迦罗山则是最外层的,但不是由任何珍宝组成,只是普通的土山。
九座山的形状也是不同,前面八座山是长宽正好相等的正方形,而最后一座山即斫迦罗山是圆形的。九座山以须弥山最高也最为广大,向外依次每一座山只有前一座山的一般高、一般长宽。这样,九座山就如梯田状一层一层的降了下来。
这九座山是一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九座山并不是相连在一块儿的,他们各自之间还隔着海,由里向外一共八个海。前面八座山之间的海都是八功德水而成,水面闪耀光泽,充满了灵气。
但最后一层海,即是毗那多迦山和斫迦罗山之间的那片海,就是一片盐水,味道苦涩、不堪饮用,也即是我们现在周围的海了。
各个海的宽广的递减也是类似于山,须弥山与佉提罗山之间的海的距离是八万 ,第二层海是四万,以此类推,到了我们现今所见的咸水海,宽度只有一千二百五十了。
这些是山与海的大致情况,事实上这些山海的具体情况是我们凡夫用科学所无法测量知晓的,我们所知晓的只有地球而已,那么有情居住的世界是不是只有地球这样大小呢,当然不是。
在佛教看来,人类有情所居住的大概有四块大陆,这四块大陆都位于第八层山和第九层山之间,具体位置是须弥山的正东、正西、正南、正北。
东方的大陆叫做东胜身洲,东胜身洲的形状就像一个月牙一般,直径大概两千,以此算来,恐怕东胜身洲是最小的一块大陆了。
西方的叫做西牛货洲,这片大陆的形状是圆形的,直径是两千五百,使用现代科学是面积公式S=πR2,可以知道,这块大陆的面积应当是最大的。
南方的大陆叫做南瞻部洲,形状是一个倒着的体形,最北方长为两千,东西方的长度也是两千,但是南方的长度却非常小,只有3.5,我们所生活的地域就是南瞻部洲。
北方的大陆叫做北俱芦洲,是一个长宽都是两千的正方形,也据说,这一片的大陆的人福报非常大,大得不愿意去了解佛法,因为这个大陆的众生将时间都放在享受上了。
这四个大洲的两侧还各有两个中洲,还有更小的洲,就如星星之如月亮一样,围绕在各个大洲周围,实在太多了,就不多说了。
生活在每一个大洲里的众生相貌也是不同的,他们的脸型与大洲的形状比较相似。比如说北俱芦洲的人的脸型都是正方形,东胜身洲的众生脸型是半月形,西牛货洲的人则都是圆嘟嘟的脸,而最可以证明的就是我们南瞻部洲的众生,脸都是上额比较宽,下颚就很细小,我们叫最美的脸型叫做瓜子脸。从这个角度看来,四个大洲的众生连审美观也应当是不同的吧。
不仅仅这样,其实四大洲的主要色调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先前已经说过,须弥山是由各种珍宝所组成,那么每片大陆的天空的颜色都是须弥山的珍宝所映射出的颜色。比如须弥山的南面是吠琉璃宝,所以将南瞻部洲映射出蓝色;须弥山北面是金子,所以北俱芦洲是金色;须弥山东面是银子,所以东胜身洲是银色;须弥山西面是颇胝迦宝,所以西牛货洲呈现出青宝石色。
以上四个大洲的具体情况,那么最殊胜的是哪一个洲,应当是我们所生活的南瞻部洲,在南瞻部洲有一个金刚座 ,“上穷地际,下据金轮,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上,起金刚喻定”。佛陀成道皆在此处,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够计量的。
南瞻部洲既然如此殊胜,那么南瞻部洲的地理环境又如何呢?以南瞻部洲的中心点为起点,向北有三个方向和道路,不论选择哪个方向或者是哪个道路,都需要翻过三座山。因为每条路上都有三座山,所以加起来一共九座山,《俱舍论》说这九座山都叫做黑山。
在翻过黑山之后,就可以看见一座高大的大雪山,大雪山再往北,有一座香醉山。为什么叫香醉山呢,因为这座山散发着种种迷倒五欲的香味,令凡夫一闻即醉。
在大雪山与香醉山之间,有一个无热恼池,长宽皆为五十,池中遍布八功德水。无热恼池作为源头,从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流出一条河,每条河在流出以后绕池一匝,就汇入海中。譬如,印度的圣河——恒河(又名殑伽河)便是从无热恼池中的东面流出以后,绕池一匝,汇入东海。这样,我们知道,南面流出的遶度河最后流入了南海,北面的徙多河流入了北海,西面的缚刍河流入了西海。
由上面的介绍看来,我们似乎是生活在大雪山的东部地区。
我们知道了南瞻部洲地面的情况以后,再来略略看一下,我们生活的下层——地狱的组成。
在我们地面以下,南瞻部洲的下面,过两万的距离,就是阿鼻地狱,这是一个大地狱,这个大地狱的长宽高都是两万。但其实阿鼻地狱是最下面的地狱,由这个地狱向上还有七个,一共是八大地狱,每个地狱四周还布有四个相对较小的地狱,四个方向,各四个,共16个地狱,一共八个大地狱,那小地狱的总数是128个。
在这里,我们将八大地狱的名称由上到下列举一遍:等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号角地狱、大号叫地狱、炎热地狱、极热地狱、阿鼻地狱。这八大地狱都是以热铁为地,使得众生难以安稳站立,以铁为墙,使得众生无从逃脱。而每一层大地狱的四面墙上各有四个门,共16扇门,分别通向16个小地狱,地狱众生在大地狱受刑之后还要送到16个小地狱受刑。
这些痛苦的地狱是南瞻部洲众生培福报的直接动力,也是发心出离最原始的基础。
以上介绍的便是佛教世界观当中,人间所居住和生活的器世间,当中有种种的珍宝,有种种的享受,但是也有种种的痛苦和种种的不如意。在这些看似幸福的背后,我们要意识到无常,因为这些幸福无法持久;在这些痛苦的背后,我们要看到世间的无奈,因为这些苦难都是由我们自身的业力所决定。在本文之中,未曾详细的梳理天道众生的环境,然而,天道的环境即是再富丽堂皇,也不似人间可以体会苦与无常,可以引导我人的解脱,所以既然我们有机会生在人间,富贵不及天人,苦难不及地狱,若不发起强烈的出离心,则更无机会了。人身难得,应当珍惜为是。
四大部洲:亦名四洲形量,出《长阿含经》。
东胜身洲:梵语弗于逮,亦云弗婆提,华言胜身。
南瞻部洲: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阎浮是树,提是洲名。
西牛货洲: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为彼多牛,以牛为货,故名牛货。
北俱芦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以其土胜三洲故也。
九山:即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环绕,而山与山间各有海水相隔,故总为九山八海。诸经论对此均有所论述,但是,就内容与八大山次序而言,各书所述稍有不同,如《起世经》卷一谓九山皆为七宝所成,八大海水皆各遍覆优钵罗华等诸妙香物;而《俱舍论》卷十一等则谓须弥山为四宝所成,中间七大山悉以黄金构成,八大海水中的内七海名之为内海,八功德水湛于其中,第八海名为外海,碱水盈满,广三亿二万二千由旬。
此处若没有数词单位,则单位应当是由旬。由旬:Yojana,又作俞旬,揄旬,由延,或踰阇那。新称踰缮那。为计里程之数目。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也。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
金刚座:《西域记》八卷十七页云: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昔贤劫初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一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界品第一 诸一切种诸冥灭 拔众生出生死泥 敬礼如是如理师 对法藏论我当说 论曰。今欲造论。为显自师其体尊高超诸圣众。故先赞德方申敬礼。诸言所表谓佛世尊。此能破闇故称冥灭。言一切种诸冥灭者。
俱舍论颂讲记 演培法师 目 次 序 悬 论 一 本论作者小史 二 本论与婆沙的关系 三 本论与杂心的关系 四 本论的思想渊源 五 本论的组织次第 六 本论的价值与地位 七 本论的译者与释者 八 本论的论题略释 正 释 分别界品第一 分别根品第二 序 一 默 如 一大藏教的内容,大别为经
俱舍论讲解
世亲论师是犍陀罗国人,到迦湿弥罗国学《大婆沙论》之后,回国即出要义,计六百颂,再送到迦湿弥罗,当时有部的悟入论师,以其有违正统的教义,要他为颂作释,世亲便作了释论,这便是《阿达磨俱舍论》(Abhidharmako′sa-′sa-srowa 以下略作《俱舍论》)。此论现尚存有梵文论疏,及西藏译的印度之注疏数种。中国近人演培法师作有《俱舍论颂讲记》
《阿毗达摩俱舍论》(略称《俱舍论》),是世亲早年还未信仰大乘佛教时的著作。世亲为公元第五世纪顷北印度犍陀罗人,在佛教有部出家。那时北印度一带的有部学徒以迦湿弥罗地方的毗婆沙师为正宗。他们独尊《大毗婆沙论》,世亲起初也从而学习,后又采取当时比较进步的经部学说,作了一部含有批评毗婆沙师意味的通论有部学说之书
1 《阿毗达磨俱舍论》论名的涵义 阿毗汉译为对,达摩含义为法,俱舍汉译为藏,《阿毗达摩俱舍论》译成汉文就是《对法藏论》。对法是超世俗无漏智慧的另外一个名字。对有两种含义:一是对向涅槃,是指以因对果
自古以来,佛教学派繁多,但总不出于大、小二乘之别。就小乘教而言,在印度有二十部派之多,但可归纳为空、有二宗,传到中国,即成为代表空的成实,以及代表有的俱舍二宗。主张法体实有,三世恒存的《俱舍》
《阿毗达磨俱舍论》是释迦佛亲自授记、摄受眷属等方面首屈一指的世亲论师所撰著,属于小乘的论典范畴,主要诠示佛陀第一转四谛*轮的无垢甚深教义,其中蕴含有关初转*轮的佛经中所涉及到的大量名词、法相、类
梵语:阿伯达玛够卡嘎热嘎 藏语:秋温波奏戒策累俄雪巴 汉意:对法藏颂 顶礼文殊童子!成熟二资菩提大果位,十力与四无畏狮座上,慈悲为众宣说有无漏,一切法理本师前敬礼。以头陀行功德增吉祥,郑重交付如来之补处,弥勒教法之中得解脱,结集对法迦叶前敬礼。
佛教典籍简介:《俱舍论》 《俱舍论》 《俱舍论》,全称《阿毘达磨俱舍论》,又称《聪明论》。三十卷九品。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大师译。 据《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序载,世亲菩萨先于萨婆多部出家,学习彼
今天我们把序文讲一下。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正议大夫持节诸军使晋州刺史贾曾撰 这本书就是阿毗达磨,阿毗达磨我们也讲过了,对法,或者广法、无比法。阿毗达磨是体裁,就是《俱舍论》的体裁属于
《俱舍论》云:由田意殊胜,及定召异熟,得永离地业,定召现法果。论中举出定召现世果报的三种情况: (一)对于殊胜的福田、功德田所作的业; (二)造业时发心非常猛厉; (三)指相似的现法受,
部派以来,佛教的文献有三种﹕即经(?utra)、律(Vinaya)、论(Abhidharma)合称为「三藏」(Tripitaka)。这里所讲之「论」,音译为「阿毘达磨」。阿毘(abhi)意为问与答之相对辩论;达磨(Dharma)意为法,当然是指佛法。因此,「阿毘达磨就是佛陀当时大弟子正式讨论佛陀教义之记录。既然是讨论佛陀的教义,所以也可以说是佛说的
《俱舍论 世间品》对「缘起」对论 万金川 【写在前面】 严格说来,《俱舍论》并非笔者特别关注或格外锺爱的论典之一,因而主观片面的心得容或有之,至於谈到客观全盘的研究,则非吾之敢言。此处所以不揣浅陋而勇於见笑大方者,乃因缘於昔日初读奘师译本的若干段落之际,但觉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9 册 No 1561 俱舍论实义疏 No 1561 [cf Nos 1558-1560] 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一(揔二万八千偈) 尊者悉地罗末底造(唐言安惠) 稽首薄伽众德山 稽首达磨大智海 稽首僧伽和合众 掣斯论主及吾师 我将萤耀助阳光 随力弘宣对法藏 为利群生法久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描述说:“于此经受持读诵,或复为他人演说开示,若自书若教他人书,恭敬尊重以种种华香……烧香、华鬘、璎珞、幡盖,位乐而为供养。欲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应先造立彼佛形象,敷清净座而安处之。散种种花,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庄
《药师经》,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由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为中文。《药师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佛经,是大乘经典之一。卷首叙述佛在广严城乐音树下,对曼殊室利叙说药师如来之十二大愿,并说药师如来之净土是在过东方十殑伽沙等佛土之净琉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