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什么?是说一切有部“实在论”立场上的实际存有之实体?还是中观的“名言戏论”的性空假名的世界?还是唯识的“虚妄分别”的存有论意义上的世界?是为我们方便施设的世界还是离言真如的法界?这一切对世界的看法都可以在《华严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中得到统一。
《华严经》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开启了其别教一乘之路,彰显了它包容万物的广大胸襟,体现了它圆融无碍、广大和谐的主旋律。《华严经》中,“一”与“多”这对概念是对世间、出世间一切关系的总概括,它既包括理事关系,“一”是全体共相,“多”是千差万别的现象;也包括事事关系,“一”是森罗万象中的一个,“多”是幻有宛然中的其他。《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云:
欲知微细世界即是大世界,知大世界即是微细世界。知少世界即是多世界,知多世界即是少世界。知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知狭世界即是广世界。知一世界即是无量无边世界,知无量无边世界即是一世界。[1]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圆融无碍的统一性,少与多,广与狭,一与无量无边,净与秽都是相即相入(等同)的,无量无边与一,一与一切也是可以相入相摄(转化)的,由此我们就可以从“一毛孔”甚或于“一念”中知一切世界,由一叶而知秋,由一斑以窥全豹,由有限把握无限。我们可以从“多”中知“一”,从一个个具体中来思索无限的宇宙,从具体的“存在者”中思索“存在”。“一”与“多”的无碍,给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依据。秽世界也就是净世界,修行可以从当下入手,解脱可以从我们这个虚妄分别的世界开始,这也是华严宗异于中观和唯识的地方。中观是否定了我们生活的这个名言戏论的世界,唯识虽在存有论上对这个世界予以部分肯定,但是这个世界毕竟与解脱无关,解脱毕竟需要“转识成智”。华严宗从理论上告诉我们解脱可以从当下入手,而禅宗是对其理论的实践。
经中告诉我们,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名言戏论”的性空假名的世界,如经谓:“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但有假言说。” [2]世界本性是空的,生灭、有无都是语言的虚设,“一切法生灭,但著假名字,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 [3]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都是依靠语言所做的分别,不过是一种假名,“一切法但文字所作” [4],而我们的语言带有无始以来的偏见与错误,“此中无少物,但有假名字,若计有我人,则为入险道”[5],语言与最高真理无涉,“世间言语法,众生妄分别,知世皆无生,乃是见世间”[6],“佛法微妙难可量,一切言说莫能及”[7]。语言是我们体认真理的障碍,“言辞所说法,小智妄分别,是故生障碍,不了于自心”[8]。语言是我们体认诸法实相时必须剔除的对象,“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此人不如实,不知圣妙道”[9] 。只有去除了语言才可能入于真理,“知语言法皆寂灭,但入真如绝异解,诸佛境界悉顺观,达于三世心无碍”[10]。只有体认了世界的性空假名性,才有可能接近言语道断的诸法实相,就连佛教徒所顶礼膜拜的佛、菩萨也都是一种假名有,“言语说诸法,不能显实相,平等乃能见,如法佛亦然”[11],佛、法皆不可得。
我们看到经中这样的论述涵盖了中观的看法,我们生活的世界不过是一个“名言戏论”的世界,在论证世界的语言性的同时也破除了世界的实有性,对世界是持一种否定的看法的,遮破了部派佛教以来的法体恒有的实在论,破除了对离于言诠之实有的执著。
如果说上一点是以语言性为理由论证了世界的虚妄性,那么这一条就是要以语言性为理由论证世界的存有论意义;如果说前一条涵盖了中观的看法,那么这一点就与唯识学之观点相符合。世间万物皆是由心识之虚妄分别所变现出来的境相,“此诸杂染无不皆由虚妄分别而得生长”[12],语言乃世间万象得以显现之工具。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言说中的世界。
《华严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极其广大的世界图景,即使以现代科学言之都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无限广大而又秩序井然的世界。〈华藏世界品〉言:
此世界海大地中,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此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中,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安住;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
世界海包括香水海,香水海包括世界种,世界种包括世界,他们之间相差的倍数是“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一佛刹”就是一个世界,是指一位佛陀教化的范围,也即一个三千大千世界[13]。把三千大千世界化为微尘的数量能有多少是不可想象的,而“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就更是难以想象的了。
如此广大的世界,他们的“体”(本质属性)是什么呢?“应知世界海有种种体,所谓:或以一切宝庄严为体,……或以佛言音为体。”[14]世界海的存在依靠的是什么呢?“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所依住,所谓:或依一切庄严住,……或依一切佛音声住。”[15]总体说来一一世界海的体有色、光、香、宝、相、声等,大体不会超过众生所能感知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范围,而其中以音声、语言为最多。而“六尘”是“六根”通过“六识”的作用所识别的外境,而这个“六识”的识别作用又是以阿赖耶识为体,即是以一种语言能力、分别能力为体。《辩中边论》说:“缘识者,谓藏识,是余识生缘故”[16],所以世界海的本质即是一种语言性。
世界的体、本质即是语言。世界即是意义的世界,唯有意义世界才有分别,离开语言的世界是混沌一片。意义世界——语言的世界是有视角的,离开语言的世界我们是无从把握的。我们面对的并不是一个已经清楚分节的世界,是语言给世界带来了秩序,西方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若不是通过语词表达,我们的思想只是一团不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在语言出现之前,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17] Ashok Aklujkar说:“我们要声明的是我们不是认为外部世界的客体有对应的指称或者说是与我们头脑中的语言单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只是需要假设外部物理世界是不会超出语言带给感知者的范围的。”[18]除了语言所告诉我们的物理世界之外我们一无所知。
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我们已经命名的世界,《老子》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印度古代典籍《奥义书》持“梵我一如”论,“梵”最初就是礼赞鬼神的咒语,是沟通神我的语言,后引申为世界的精力,为造物主,是世界的本质。同样古代西方观点认为,语言是上帝创造的,词是神圣之物,能通神,富有魔力。《圣经新约·约翰福音》中写道:“话语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19] 可见不同民族的先民对于世界与语言的原始同一性有着相似的体认。
如果说西人论述世界的语言性是为世界的有效性寻求依据,那么佛教阐述世界的语言性则为论证世界的虚妄性提供可能。伽达默尔说:“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20]在西人看来自在的事物只有以语言为媒介,从而进入一种“世界视域”,方才成为“有”。而佛教却认为我们所认知的世界皆因言说的虚妄性,故皆假非实,语言仅是我们通达真理的方便施设。经云:“皆悉师子吼,演说诸佛法,是则大智尊,无上方便力。”[21]语言是通向诸法实相(真理)的方便之道,真理是超越于语言的,“言语中显示,一切佛自在,正觉超语言,假以语言说”。[22]
佛、菩萨的言辞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语言的虚妄,一切“名相”皆因语言而起,皆是虚妄分别,佛、菩萨就是巧用“言辞”,以表明其虚幻,“一切众生语言处,于中毕竟无所得,了知名相皆分别,明解诸法悉无我。巧以言辞说诸法,不取文字音声相”。[23]
我们对待语言的态度应该是“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虽知诸法无有言说,而决定说三世之法”[24],既不能住于言,也不能住于无言,虽知诸法实相是离言绝虑的,却还要以语言而说法。所以佛教是深知语言的虚妄性与有限性,但是还要把它当做方便施设的一种工具,利用其有效性,而开显人类生存于世的体认之路。
《华严经》依“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之原理,将诸法实相与名言戏论统一起来,因其本是一,不是二。“一”乃“多”中“一”,“多”外无别“一”,诸法实相乃名言戏论之实相,名言戏论外无别实相可求;“多”乃“一”中“多”,“一”是“多”的全体共相,“多”是“一”的具体体现,诸法实相就是名言戏论的本质,名言戏论是诸法实相之体现。经云:“上妙无垢智,无边分别辩,宣畅深美言,第一义相应。”[25] 无边的分别之辩,皆是依“上妙无垢智”所得,所以可以与“第一义相应”。如来演说乃“一音”,在众生听来皆同其语,与其分别的语言无异,众生可以随类而解,“一佛刹尘诸法海,一音演说悉无余。此辩尘劫演不尽,是名光照心法门。如来妙音深满足,众生随类悉得解。一切皆谓同其语,梵音普至最无上”[26]。幻化的分别了的世界与语言并没有超出“佛身”与“净音”,无论是颠倒串习的,还是虚妄分别的“文义”其实乃一言,“欲具演说一句法,阿僧祇劫无有尽,而令文义各不同,菩萨以此初发心”[27]。“一”分为“多”,众生即可随类而解,而得解脱,“一切众生类,各随其所闻,痴惑障永除,慧命净无秽”。[28]
因而不仅虚妄分别的世界是语言性的,就是离言真如的诸法实相同样不异于名言戏论的语言,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皆是语言性的。
“多”没有超出“一”,“多”是对“一”的体现,所以我们体认“一”可以从“多”入手,这也就是“多”的意义与价值。体认诸法实相可以从名言戏论开始,观察恒常不变的法界可以从宛然分殊的世界入手,《华严经》由此得出“一行即一切行”[29],一修一切修的修行观与解脱观。体认了离言绝虑后还要再回到语言文字,获得了实相般若后还是要回到文字般若。因而可以说《华严经》思想是在最圆融无碍的世界观指导下,践行最积极的人生,这也是大乘佛教的慈悲济世情怀。
[1][2][3]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9册,经号0278。
[4][5][6][7][8][9][10][11]〔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经号0279。
[12]世亲著、〔唐〕玄奘译:《辩中边论》,《大正藏》第31册,经号1600。
[13]佛教认为三千世界又称三千大千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界,同一个日月所照耀的世界,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这样的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中包含小、中、大三个“千世界”,所以又称三千大千世界,简称三千世界。
[14][15]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经号0279。
[16]世亲著、〔唐〕玄奘译:《辩中边论》,《大正藏》第31册,经号1600。
[17]转引自陈嘉映 : 《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页68。
[18]Ashok Aklujkar :“The word is the world: Nondualism in Indian philosophy of language”,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51 n.4,(Oct 2001),pp.452-473 。
[19]Ashok Aklujkar :“The word is the world: Nondualism in Indian philosophy of language”,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51 n.4,(Oct 2001),pp.452-473.
[20]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页614-615。
[21]〔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9册,经号0278。
[22][23][24]〔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经号0279。
[25][26][27][28]〔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9册,经号0278。
[29]〔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大正藏》第35册,经号1733。
华严经原文
华严经原文
《白话华严经》系“地球禅者”洪启嵩老师首次以导读、原典、白话语译、注释并举的方式,将《华严经》这部“经中之王”呈现于读者面前,帮助读者“ 依据《华严经》中所说的正见,仔细思惟,慢慢用心思量,以此正想,破除一切思惟思量分别境界,以思惟来破除心里的障碍,到最后证入无障碍的境界 ”。
华严经译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并不是出自《华严经》。这句话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见下)。解读之后语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会有所感触,故而出自《华严经》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华严经讲解
《华严经》法句一 1 作佛所作,净佛所净。 2 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3 入如来智,无有障碍。 4 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5 善知于时常行法施,开悟一切名为智者。 6 于一切法心无
《华严经》它是唐代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翻译的。实叉难陀他一生当中来到中国翻译了十九部经典,总共有一百零七卷,我们《华严经》八十卷就是实叉难陀翻译的,还有大家熟悉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他老人家翻译的,《大乘起信论》等等,包括《楞枷经》都是实叉难陀翻译的。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穿戴盔甲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用善法铠甲庄严自身,勇猛精进,趣求究竟无师的智慧,证得圆满无上的佛果。见着甲冑:“甲冑”,指铠甲和头盔。在与敌人交战时,戴上头盔,身披铠甲,就可以保护自身,不被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节操高尚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建大丈夫志、行大丈夫事,树立正知正见,坚守高尚的志节和操行,永远不舍离佛道。见操行人:什么是操行人呢?指具备高尚节操和品行的人。
此偈告诉我们: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在搭好衣、捧起钵准备乞食的时候便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舍除骄慢,成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法器,受天人赞叹供养。执持应器:“应器”,也叫做应量器,指出家人吃饭用斋的器皿——钵。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不放逸修行苦行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少欲知足,舍离对五欲的贪着,以佛法的正见为指导,严持净戒,勤修苦行,得不退转大乘弘愿,借助修习苦行到达究竟成佛的彼岸。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婆罗门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修身守道,执持佛戒,永保梵行清净,舍离一切恶法。见婆罗门:“婆罗门”是梵语,华言净行、梵行等。《一切经音义》中讲:“婆罗门,此俗人也。谓净行高贵舍恶法之人,博学多闻者也。”婆罗门是古印度四种姓之一,有出家有在家。
此偈的大意是说: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出家修行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三业清净调柔,心意寂静,最终成就佛的大智慧。若见沙门:“沙门”是梵语,华言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是说,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是说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遇到背恩弃义人的时候便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对于恶人不生丝毫报复之心。见背恩人:“背恩”,即背弃恩义。背恩的人,不知报答他人恩惠,如《六度集经》中所说:“背恩无反复,虚饰行谄伪,是为愚痴极,唯默忍为安。”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