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深密经》论胜义谛
●原作者:智德法师
来源:闽南佛学院编辑部
一提起胜义谛,似乎给人们的感觉是一张陌生的面孔,而事实上却是人人本具,各各观成,它不仅遍布于如来一代时教中,并且处处扮演着主人翁的角色,它的意义甚深,名字繁多。下面就从胜的异名、含义及修证佛法中的意义作以下讨探:
一、胜义谛的含义及异名
胜是指胜智,又是指境。谛是真实不虚义,也就是圣人通过那种殊胜的智慧所证得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叫它真如。胜义谛在佛法里亦名一实相印,这是大乘佛法的特色,整个大乘佛法都是建立在“一实相印”上的,只不过名字不同而已。
一实相印在《解深密经》里名圆成实性。圆是圆满,成是成就,实即真实,性是性质。就是指圣人圆满成就的真实的东西,有别于世俗谛的虚伪不实。
一实相印在《楞严经》中名“妙明真心”,亦名常住真心。此经的内容非常丰富而复杂,如七处征心、十番显现、二种根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十种阴魔、二十五圆通等。尽管如此,但总的都是为显“一实相印”。
一实相印在《圆觉经》中又名“圆觉”。佛陀说我们众生无始以来就具足圆满的觉性,与佛平等不二。而差别是指佛已经开发出来了,而我们众生却还在迷失中,从而起种种虚妄分别执著,是、非、人、我等。
一实相印在《法华经》中名诸法实相,亦名佛的知见,或名一乘。诸法实相是指诸法的本来面目,真实的体相。佛的知见指佛出世是为了给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个大事因缘。而一乘则是指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到达佛果的唯一途径。
一实相印在《般若经》中名为“般若”,即指智慧,这里是指成佛的清净无:漏智慧,有别于世间的小聪明。
一实相印在《涅槃经》中名为涅槃。
涅韶的义是圆寂,圆寂是最好的解脱状态。
是处在一种永恒的宁静当中。不是世间五欲之乐所能类比的。涅槃也不是死了才证得的。如声闻乘闻佛说法后马上证得阿罗汉果,灭除烦恼障,住在涅槃寂乐当中。
一实相印在《维摩诘经》中名不二法门。二是指对立的,有差别的二种法,而真理是没有对立的,也是没有差别的,是绝对,故名不二法门。
总之大乘经论中,无论哪一部都是以此“一实相印”为核心,而不同的是各部经典中,都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而已。妥口《华严经》中又名“一真法界”,《大乘起信论》中名“真如”等等。此处不再例举。
从上已了知胜义谛的含义和各种异名,但这不是目的,认识之后,还要牢牢地把握它,然后通过勇猛的修行证得它,这样我们才能做自己生死的主人,了脱生死才有份。否则,光搞文字理论游戏,如蒸砂成饭,尘劫不得成功。
以下依据《解深密经》,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指出一些修行者误认为自己已证胜义谛的偏差。
二、明寓言无二相
离言无二相,是说胜义谛的本身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是远离一切情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说明显一点,胜义谛不是身口意活动的范围。
法、在佛教中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凡宇宙间的现象,我们看到的、摸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乃至看不到的,如有情、无情、心法、色法、精神、物质、本质、现象等一切中的一切都是法的范畴。虽然这些归纳起来,有种种不同,、但此处仅指有为无为两种法。
有为是指有生灭变化的一类,无为则是没有生灭变化的一类,除此二者外,再也找不到第三者。
要明白无二的道理,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二,所谓二是对立法,就是相对的两边。如有与无、常与断、一与异、来与去都是属于二的表现。如果把一切法看成绝对是有的这属于常见,看成绝对是无的,又属断见。无论把法看成是绝对一、异、来、去都是边见。
不二,即能如实地观察到一切法的本质,又不离开一切法的现象。也就是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方能远离那些不正确的知见,如实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不二。
那么怎样理解离言无二的胜义谛呢?《解深密经》中云:“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首先要弄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前面的有为是指事实上的有为,后面的有为无为是属于观念上的有为无为。也就是说前面指事物的本体,后面的有为无为是名言概念。如说桌子是名言概念,而事实上的桌子却是有实用价值物体。象口渴说水并不能止渴,又如说火,无论怎么讲它烈火熊熊,都不能烧到嘴巴,这些都说明了概念和事实是两码事。
概念是人的主观意识给客观存在施设安立的假名,并不是客观的事实本身。但是我们凡夫往往对概念产生极大的执著,从而就歪曲了事实的真相,所以无法对客观现象产生正确的认识。又因概念的本身作用是很有限的,如人的名字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如果给他安上个名字,别人一提到这个名字,他的精神会马上集中起来,听听是否在讲我的坏话一一这就是虚妄我执在起支配作用。
既然客观事实与名言概念不相等,佛为何还要施设这些名言概念?当知这是佛陀的大悲所在。佛陀以他那种圣人的智慧,证得离言的宇宙人生真相,用后得智对普遍的现象观察分别之后所安立的名言概念。为了让其他众生也能证得觉悟,所以安立名言法相说有为无为等。而事实上圣者所证的这种离言法性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圣者的内自所证,为度众生,才借助语言媒介来表达。
切记这种名相概念作用,犹如一张导游图,它并不是真正的风景区,但通过上面的目标所指可以到达观光点。如果将导游图视为目的地,那实在是大错特错,永远到达不了离言法性的目的,只能在生死中沉论流转。
三、超寻思所行相
超寻思是胜义谛的第二个持点,是说欲证得胜义谛是不能靠分别、思维、推理的手段能够求得。因为这些都是寻思的表现,所以胜义谛是超寻思所行相。
此处先举一些用寻思的方法水证胜义谛所得的错误结果。从这个娑婆世界到东方经过七十二恒河沙等世界之后,有一个世界名叫具大名称,那里有一个地方聚会了七万七千外道,同时在一起讨论研究胜义谛是怎么回事。他们采取有方法是思维、议论、推理,搞了几天没有什么名堂,就引起彼此之间意见不—…—致,各执己见,彼认为这是胜义谛,而此却以那才是胜义谛。甚至在一个人口中先后的见解也不同,开始说这是胜义谛,——会儿又说那是胜义谛,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见解也在不停地改变。讨论的结果,互相攻击,你说你的对,我说我的对,彼此说话都用尖刻的语言刺伤对方,越闹越激烈,就大吵大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最后直到气急败坏而各自离散。
为什么他们以寻思的方法不能证得胜义谛,而造成这样不欢而散的结果呢?以下用五点来说明。
1、因为胜义谛是一种真理,不是现象,是圣人内在的根本智亲证真如时,一点隔阂也没有,是智境合一,能所双亡的境界。而寻思是靠名言概念的帮助,名言概念又是建立在某一具体的事物上,所以寻思的结果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
2、胜义谛是不可言说的,凡是靠语言表达的都不是事物的真相。如说饭不能饱肚一样,而寻思的活动正是要助语言概念。
3、胜义谛本身是属于无相的境界,是没有差别相的,而寻思恰巧要建立在具体有相的境界上。如要有一个茶怀,我们才会思维茶杯的相状和作用。
4、胜义谛是不能用见闻觉知来表示的。如《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寻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而寻思的整个过程都是建立在见闻觉知上。
5、胜义谛真理,是要断绝对有漏诸行上的争论,而寻思所行的正是有漏诸行的争论。
从这五个方面,把寻思境相与胜义谛相进行比较之后,确实证知胜义谛是超寻思所行相的。由此也告诉了我们采用寻思手段是永远也证不到胜义谛的。如孟子所说的“缘木求鱼,终不可得。”因此只有息心忘虑,才能证得胜义谛。
四、离一异性相
离一异性相是胜义谛的第三个特点,是指胜义谛相与诸行相的关系,既不是一,又不是异。
在此娑婆世界中,曾有很多胜解行地的菩萨(即指见道前的资粮位、加行位的菩萨),坐在一起讨论胜义谛相与诸行相是一还是异呢?采取的方法仍是以思维、议论、分析等方法。其中一类菩萨发表自己的观点,说胜义谛与依他起相是没有差别的一个东西;而另有一类菩萨则反对说,胜义谛相与依他起相是有差别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弄得中间一些没有主见的菩萨,谁是谁非,不知所措。
那么如果说胜义谛相与依他起相真正是没有差别的一个东西,就会产生下列的错误观念。
1、一切凡夫众生都应该见到真理,因为胜义谛相和依他起相是一个东西,那么见到现象就是见到胜义谛,凡圣就毫无差别。
2、假若说众生已见到真理,那么无漏智也已开发出来,也就是说可以证得涅槃。
3、如果他们已经证得涅槃了,再发心行菩萨道,就等于已经成佛。
事实上并非如此,圣人已见到真理,可凡夫不能见到真理,圣人已证得涅槃,凡夫仍在烦恼中缠眠,圣人已行菩萨道成就佛果,而凡夫仍就是凡夫。
既然胜义谛与依他起相不是一,就应该是二吗?这样从圣人的角度来讲就会有五种现象出现。
1、假若胜义谛与世俗谛是一的话,那么已经见道的菩萨,但仍没有遣除差别{亏才目。
2、假若圣人不能除遣一切行相,也就意味着圣人和凡夫一样。
3、既然见道的圣人对相缚不能解脱,那么同样也会执著此境界,起贪嗔痴等粗重烦恼。
4、如果圣人被相缚,粗重烦恼都没有解脱的话,那么更谈不上断除烦恼之后所证的涅槃。
5、假若说他们不能证得涅槃,那么发心修菩萨道成佛,也是办不到的。
总之,如果认为胜义谛与世俗谛是两个东西的话,就会产生这五种过失。如此告诉我们,圣人与凡夫是有区别的,如果。圣人也有相缚,就会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就会产生烦恼。有烦恼就不能证得涅槃,更不能成佛。而事实上,圣人已证得真理,也证得涅槃,已成佛,所以决不能认为胜义谛与世俗谛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
把胜义谛和世俗谛看成一个东西,会产生三种过失,是两个东西,又产生五种过失,所以从破三种及五种过失等方面,当知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正确关系,是非一非异的。就好象辣椒与辣味的关系,你能说它们是一个东西吗?辣味又不离开辣椒,所以只能说二者是非一非异的关系。
五、遍一切一味相
胜义谛第四个特点,是平等无差别的,无所不在,遍一切处。
佛陀时代有很多声闻弟子,根据佛陀的教法修行。如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食、四谛、三十七道品等一系列的法门修行。有的修五蕴乃至三十七道品的某一种法门而开悟,然后就产生一种错觉,把其所修的差别法门误执为胜义谛,所以堕入增上慢的泥潭。
那么究竟何为胜义谛呢?它是清净所缘的一味相。一般平常人所缘的五蕴境界是不清净的,是有差别的,是杂染的。但是在差别杂染的五蕴当中还有一个清净的东西。这种境界唯有靠根本智的力量才能缘到的,是属于圣人远离烦恼后的清净所缘,这种清净所缘就是胜义谛。
这种清净所缘的胜义谛,不仅在五蕴中有,同样在十二处乃至三十七道品中各个皆有这种清净所缘。胜义谛在一切差别法里总是保持普遍的、平等的、清净的、无差别的,所以说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真如、胜义、法无我等都是根据胜义谛的不同特点安立的不同名称。胜义谛真实不虚,如如不动,故名真如。又胜义谛是圣人胜智清净所缘的境界,名胜义谛。
又胜义谛是行者通达无我之时所显示的境界,故名法无我。胜义谛虽然异名很多,但都只不过是名异实同而已。
当行者无论通达哪一法的真如实相之后,一切法上的胜义谛也就全部通达了。
所以说胜义谛是遍一切处的。如有比丘尼,因见梅花而悟道一法的胜义谛。那么一切法的真理都可以体会到,此即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如果认为胜义谛与五蕴等诸法差别相是一样的,那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1、假若胜义谛与诸差别法是一样的,那么胜义谛也应该和五蕴等差别法一样由因缘所生。
2、假若胜义谛真是从因缘所生,则是有为法,不是无为法。
3、假若胜义谛是有为法,就不能称为胜义谛。
而事实上,胜义谛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有为法,而是无为法。胜义谛是超时空的,不论任何时地,任何一法,也无论地球是否形成,世界是否存在,佛是否出世,它都是依然存在,而且—味平等。故佛云:
“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佛只是真理的发现,而不是真理的创造者,胜义谛不会因为如来的出世与否而决定有或无,诸法的法性永远安然存在。
如来出世只能给众生敝上增缘,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胜义谛,从而证得胜义谛。就好比虚空无所不在,即普遍,又无形象,即能容纳一切法,而又不被一切法所障碍。因此,胜义谛是透过一切有形象的差别法之后所显现的真理。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已显示了胜义谛的真实义理,那么它对我们修道有何帮助呢?
六、胜义谛在修证佛法中意义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开发我们真实的慧命,也就是了生脱死,成就佛果。因为我们现在的生命都是虚妄不实、
生灭变化的,所们我们要把不生不灭的慧命胜义谛开发出米。
虽然佛说胜义谛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如《法华经》云:“唯佛与佛才能究竟诸法实相。”但是我们也不应气馁,依诸经教去认识它,把握它,从而开发证得它,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做生死的主人,否则只好当生死的奴隶。所以圣凡区别关键是对胜义谛的体悟与否。
从凡夫起修到成佛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五位:
1、资粮位:是集聚福德智慧资粮的阶段,从学佛到成佛是一段漫长路程,所以在未出发之前,要筹备资粮,也就是首先培植自己的福德、智慧,多做好事,广结善缘,为将来修行准备条件。有福德的人无论到哪里,都有殊胜因缘相助伴,否则,就会缺衣少食,障缘重重,无法安心修行。资粮位虽然还没专修,但也是很重要的一关。如一个远行者,先要准备充足的水果面包一样。
2、加行位:资粮具足了就开始专修,如同旅行已经上了火车一样。欲想了生死成佛,非下苦功专修不成。如有闭关、打七等都是一种加行用功的表现。加行位共有四个步骤,即暖、顶、忍、世第一。通过这四种步骤,不断地修,妄念打掉,就见道了。
3、见道位:见道即是见到胜义谛,但不是彻底地证得真理,此时才算真正的见道。见道以前只能是盲修瞎炼,东撞西撞,时进时退,象没有眼睛走路一样。见道才是睁开眼睛,是非明了,不会再误入歧途。
4、修道位:见道时只断除见惑,思惑仍存,故从初地到七地不断地加功用行,才能断除思惑。
5、究竟位:到了佛的果位,才彻底干净地清扫见思二惑,真正的证得胜义谛。
由此可知,从资粮位乃至究竟位都是为了把握胜义谛,所有的教相,都是为了告诉我们如何证得胜义谛。而胜义谛的本身却是遍一切处,无所不在,人人具足的。
胜义谛对我们修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首先要依教理去了解真实相貌。如它是离言无二,是绝对的真理,非语言概念所能表示,那么我们就要放弃用语言概念所表示的是非、人我,看淡名利与得失,即使对圣人那种表达真理的言教,也应当成那是开发真理的工具,他本身并不是真理。
如果不能认识胜义谛,终日被困扰在世俗的名相概念之中,心随境转,想入非非,夜不能寐,就会烦恼重重,坐立不安,即是去道甚遥了,岂不是怨枉出家一场。一个能把握胜义谛的人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所以说胜义谛对修证佛法有着重要意义。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囧珐味喜乐所持。现作众生一切义利。
我所听到的教化是这样的:当时,佛陀(那已与真理绝对契合的觉者)住在净化了的佛国世界褃,佛的智慧和功业散发出巨大的光明,光明所及之处,到处珍宝罗列,璀璨夺目,交相辉映。那光明无边无际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仅笼罩著有欲望的生命世界、没有欲望但有肉体的生命世界、既无欲望又无肉体但残存思想活动的生命世界,而且从三重世俗生命世界穿
解深密经白话文
88年底来到闽南佛学院,一直从事唯识教学,其中着力最多的要算是《解深密经》了。为了讲好这门课,我认真研读了《解深密经圆测疏》,在一年多的时间,我几乎都沉浸在《解深密经》的研究、教学、思考中。
解深密经讲解
《解深密经》,略称《深密经》。五卷。唐代玄奘大师译。师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精通经、律、论三藏,世称唐三藏。是我国杰出的译经家,法相宗的创始人。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孤身涉险,历尽艰难,到印度求法,游学十七年,行程五万里。贞观十九年还抵长安
将欲释经四门分别。一教兴题目。二辨经宗体。三显所依为。四依文正释。第一教兴及题目者。窃以。真性甚深。超众象而为象。圆音秘密。布群言而不言。斯乃即言而言亡。非象而象着。理虽寂而可谈。即言而言亡。言虽弘而无说。故嘿不二于丈室。可谈。故辨三性于净宫。是故慈氏菩萨。说真俗而并存。
暂无简介
佛陀转正*轮 ,三时判教。其二时般若,虽显大乘,然属秘密言教,非真了义,有容有上。而三时之方广,普摄一切乘,开显甚深密义:“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此显了相而转正 法 轮 ,乃无上无容之真了义教。
《解深密经》有两大特点: 一,唯识经典:这部经主要讲唯识。 二,经中之论:这部经虽然称为经,但内容很像论。 首先要了解解深密经的含义。 深密,有接头、结节,关结、联接之义。进一笔引申为烦恼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一)释十一地名义 经文: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缘最初名极喜地?乃至何缘说名佛地’?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
玄奘思想研究:玄奘译《解深密经》之唯识思想(徐绍强) 玄奘译《解深密经》之唯识思想 徐绍强 序言:《解深密经》与玄奘之翻译 《解深密经》从境、行、果三个方面论述了瑜伽行派的佛学理论,组织严谨
庚午春以来,笔者(济群法师)担任《解深密经》课程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认真研读了圆测《解深密经疏》,并其他瑜伽论典,对该经重要思想,一一都作了探讨,写下一些心得笔记,现将它整理出来,敬请大德们指教。
《解深密经》是释迦牟尼佛三时所说的教法,从《解深密经》上释迦牟尼佛自己判别教来看,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共分三个阶段:第一就是声闻藏法,属于阿含教,这是第一阶段称为初时说教;第二就是为舍小转魇诸大菩萨讲的,是般若教,如《金刚经》佛陀给须菩提讲,《心经》是给舍利弗讲的,可见般若经是二时给诸大菩萨说,属于二时教;第三时就是
《解深密经》唯识要义及其演变之探析 编辑:释道满 来源:闽南佛学 在印度大乘佛法中,与中观学派并称为二大学派的是瑜伽行派,它是一门极有条理、极有系统、极有组织的学说。同其他佛教学说的发展
《解深密经》的阿赖耶识 性空 闽南佛学 一、引言 阿赖耶识是大乘唯识宗建立的基础,也是区别大小乘唯心思想的根本论点。在唯识宗的发展史上,各种唯识论典从不同的角度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皆渊
唯识宗的依据经典有六部,其中最重要者当推《解深密经》。在唯识学创立过程中,许多重要理论都渊源于此,所以说,《解深密经》是学习唯识宗的必读经典。《解深密经》在印度的梵本有广略二种:一、广本,有十万颂;二、略本,有一千五百颂(见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二)。汉地但传略本,先后有四译:
《解深密经》略称为《深密经》,梵本名曰珊地涅暮折那sandhinirmocana,涅暮折那,此翻名解。珊地之声含于三义:一诸物相续,二骨节相连,三深密之义。西方土俗呼三种并名珊地。为最早提倡「唯识」、「阿赖耶识」、「三自性、三无自性」等唯识概
庚午春以来,笔者担任《解深密经》课程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认真研读了圆测《解深密经疏》,并其他瑜伽论典,对该经重要思想,一一都作了探讨,写下一些心得笔记,现将它整理出来,敬请大德们指教。一、净土庄严:净土是佛教重要理论之一,佛教中有净土宗专谈净土,其他宗派也谈净土,唯识宗就是一例,在本经《序品》说到如来讲经处所时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的身心是快乐呢﹖还是痛苦呢﹖有的人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只是烦恼很多,不能心生欢喜;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内心自在,只是身体上有种种的病苦。世间本来就是苦乐参半,如何去除苦因,只存安乐与自在呢?这就必须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观照自己很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生死疲劳」,我们生了要死,死了会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五趣六道流转轮迴,辛苦又疲劳。人生就像一个车轮,在生死大海裡轮转不已,备受劳苦。「从贪欲起」,人是贪欲的奴隶,为了贪财好色、贪享受、贪世间上的功名富贵,这个也要、那个也要,这个也想、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