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乃四十华严之品目,六十、八十华严称‘入法界品’,名有详略,义理无差,即证入一真法界之意。内容虽同,惟本译详尽,且最末卷‘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前二译所无。
释品目分三段:先说‘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次言‘普贤行愿’,再明‘品’。
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入’,亲证也,长劫修行,福慧二严,便能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证入有能所,‘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修普贤行愿,才能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亦即修普贤行愿,就能成佛。
‘不思议解脱境界’,分境界、解脱、不思议解脱,三段说明。
何谓境界?‘境’,分际。‘界’,界限。境界有分际境界、所知境界两种。所谓分际境界,如国有国界,省、县、市、镇、乡、村、里、邻,乃至家庭,都各有界限。像此处围墙内是普门讲堂范围,墙外则不是。此约有形有相的境界说。
‘所知境界’,无形无相,六凡在迷,四圣了脱,境界各异。以人道言,依报环境,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青红赤白,眼见相同,内心世界,各有感受;皓月当空,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的放歌纵酒庆团圆,忧喜各别。
有一老修行度一小沙弥,住山下茅蓬。一博学居士来,见环境清幽,心生贪念,想占为己有,明知老和尚不善言词,专修念佛,却订约辩论,赢的住下输的离开,害老和尚彻夜难眠,大将亮才睡著。卖豆腐老者来,见草扉紧闭,不闻早课声,随即高呼开门,老和尚无精打采应之,问明原委,老贩云:‘免烦!我卖豆腐,天天打嘴鼓,练就好口才,交给我好了!’‘但你是俗人,一眼就被看穿。’老和尚答。‘无妨!你为我剃发,借穿僧服,你委曲一下,暂时叫我师父。’老和尚想,横竖皆输,辜且试试吧!尽速张罗,并告知居士,为之引见。居士略施问讯谓:‘老师父夜归,知我与令徒订约事否?’座上人点点头。居士以为禁语,言:‘师既禁语,用比的好吗?’又点头。好戏开锣了!居士出十指,老贩回五根,居士惊退一大步;再伸三指,老贩以姆指对,又退!居士用手指圈个小圈,贩者两手一挥,比个大圆圈。不知怎么,居士竟落荒欲逃。老僧躲在门边,偷窥哑谜,追问何故?居士说:令师精通叙理,广学多闻,我初暗示,你虽习禅,十恶不改,故比十。不料师出五,答:我不但没十恶,且严持五戒。第二次,我说:你虽持五戒,三毒充满,有何用?故我比三。师却出姆指,隐示我一心向道,三毒不侵!又输!最后,我说:你虽一心修行,可惜心量狭窄,比个小圆圈,令师大手一挥,说:我心包太虚,广大无边。三辩皆输,无颜再留,走了。
老贩挑著豆腐也要走,老和尚拉著,请他解释。贩者云:什么知识分子,‘十’块豆腐多少钱也不知道,我告诉他:‘五’块钱。真没常识,我豆腐卖了几十年,也没碰过讲价的,今天头一次,嫌贵要我卖‘三’块钱,那岂不亏本,我告诉他:‘一’毛钱也不减!不买拉倒!没想到读书人真没风度,竟嫌我的豆腐‘小小’块。惹我生气,比说:我不偷工减料,货真价实,‘大大’一块!
这便是境界问题,居士满脑子名相,贩者满脑子豆腐经,你等境界呢?是学者还是贩者?仔细审察。但是凡夫境界,不出生死轮回,不是解脱境界。
‘解脱’,解烦恼束缚,脱离痛苦。有二义:一、离障解脱。断除见思、尘沙、无明烦恼,起码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果。二、作用解脱。灭惑、业、苦三障,得大解脱,自由自在。所谓‘作用解脱’,至少断见思惑,具六神通,来去自在,作用自如。古之高僧,掌控生死,欲去则去,想留则留,无挂无碍,如明末紫柏大师,被诬入狱,叹喟:‘事既如此,住世何益!’本为兴隆三宝,因缘不足,寂然入灭狱中,便是一分作用解脱,不似凡夫,操自阎王,阎王要人三更死,不肯留人到四更。
二乘解脱境界,大菩萨能知,犹可思议,称‘解脱境界’,非不思议解脱境界。
‘不思议解脱境界’,约分破无明、分证法身的法身大士言。天台之别初地、圆初住菩萨,彼之境界,非凡小所能心思口议,法身大士分证,究竟佛果满证,现指究竟佛果言。究竟佛果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有四种妙用:
一、事相境界无边,不可思议。一切事相境界,佛皆了知。如一树多少叶?我等不知,有空砍下来算,或许也会算错,佛即问即答,丝毫不差。
佛世,一婆罗门不相信佛是一切智人,于树旁,随手折一树枝,问佛枝叶多寡?佛当下给个标准答案,随数不差,以为枝之叶少,佛眼利,稍瞄便晓,又问大树上的叶片,佛如实回答,彼还真有闲工夫,砍下来,用了三天三夜时间数,果如所说,始信佛是一切智人。这就是事相境界无边,不可思议,佛无所不知。
二、理性境界深远故不思议。佛法涵盖一切法,一切法不能超越佛法,甚深微妙之理,佛悉彻知,故云:‘世间好语佛说尽。’名不思议解脱境界。
三、理事圆融,不可思议。理事无碍,从性显相,相相皆性,不能执事废理,理由事显,事得理彰,圆融妙理,佛通达无碍。
四、以性融相,性相双融,重重无尽,不可思议。事事重重无尽,如帝网天珠,互映互摄,本经专说这类妙理,唯佛究竟证得,法身大士分证。
二、普贤行愿
‘普贤行愿’,先明普贤二字。德周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普贤菩萨德遍法界,是因心最圆满的等觉菩萨,仅次于佛。此约字面解释。
‘行愿’,发愿,依愿起行。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谓之四弘誓愿。弘者,大也。属通愿,三世诸佛都曾发此弘愿。佛菩萨为度生,须断烦恼,故‘烦恼无尽誓愿断’,欲除烦恼得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成佛是学佛的究竟目标‘佛道无上誓愿成’,圆成佛道,始能广度众生。
愿,是修行指标,行,实践所立,趣向理想,所谓‘以行山填愿海’,愿如海深,行似山高,历劫修行,誓达目的方止。行与愿,如鸟双翼,车之两轮,有愿无行是虚愿,有行无愿没目标,缺一不可。
‘行’音ㄏㄣˋ。太虚大师说:‘普贤行愿品,约普贤菩萨读ㄏㄣˋ,修圆故;约凡夫读ㄒㄧㄥˊ,正修故。’所以,等觉菩萨以下,读ㄒㄧㄥˊ,读ㄏㄣˋ也无妨。
普贤行愿,有通别。通途论之,从初发心至等觉,乃至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所修,不论四弘誓之通愿或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释迦牟尼佛发愿于五浊恶世度化众生等别愿,包括六度万行在内,都是普贤行愿。
别,指本经所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等普贤十大愿,为普贤菩萨别愿,谓之‘普贤行愿’。
此十大愿‘即愿即行,即行即愿’,边修边发愿,随愿而行,愿行同时,愿行相辅,非待发愿后才修。
三、品
‘品’,类也。物以类聚,相同义理集在一起。这品专说‘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故名。有四十卷,前三十九卷偏重在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第四十卷(本卷),专说十大愿,兼明不思议解脱境界,长行没明文,倡颂中提及,所以,太虚大师说,这卷经可单名普贤行愿品。一般都以此称。
华严经原文
华严经原文
《白话华严经》系“地球禅者”洪启嵩老师首次以导读、原典、白话语译、注释并举的方式,将《华严经》这部“经中之王”呈现于读者面前,帮助读者“ 依据《华严经》中所说的正见,仔细思惟,慢慢用心思量,以此正想,破除一切思惟思量分别境界,以思惟来破除心里的障碍,到最后证入无障碍的境界 ”。
华严经译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并不是出自《华严经》。这句话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见下)。解读之后语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会有所感触,故而出自《华严经》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华严经讲解
《华严经》法句一 1 作佛所作,净佛所净。 2 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3 入如来智,无有障碍。 4 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5 善知于时常行法施,开悟一切名为智者。 6 于一切法心无
《华严经》它是唐代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翻译的。实叉难陀他一生当中来到中国翻译了十九部经典,总共有一百零七卷,我们《华严经》八十卷就是实叉难陀翻译的,还有大家熟悉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他老人家翻译的,《大乘起信论》等等,包括《楞枷经》都是实叉难陀翻译的。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穿戴盔甲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用善法铠甲庄严自身,勇猛精进,趣求究竟无师的智慧,证得圆满无上的佛果。见着甲冑:“甲冑”,指铠甲和头盔。在与敌人交战时,戴上头盔,身披铠甲,就可以保护自身,不被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节操高尚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建大丈夫志、行大丈夫事,树立正知正见,坚守高尚的志节和操行,永远不舍离佛道。见操行人:什么是操行人呢?指具备高尚节操和品行的人。
此偈告诉我们: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在搭好衣、捧起钵准备乞食的时候便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舍除骄慢,成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法器,受天人赞叹供养。执持应器:“应器”,也叫做应量器,指出家人吃饭用斋的器皿——钵。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不放逸修行苦行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少欲知足,舍离对五欲的贪着,以佛法的正见为指导,严持净戒,勤修苦行,得不退转大乘弘愿,借助修习苦行到达究竟成佛的彼岸。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婆罗门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修身守道,执持佛戒,永保梵行清净,舍离一切恶法。见婆罗门:“婆罗门”是梵语,华言净行、梵行等。《一切经音义》中讲:“婆罗门,此俗人也。谓净行高贵舍恶法之人,博学多闻者也。”婆罗门是古印度四种姓之一,有出家有在家。
此偈的大意是说: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出家修行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三业清净调柔,心意寂静,最终成就佛的大智慧。若见沙门:“沙门”是梵语,华言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是说,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是说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遇到背恩弃义人的时候便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对于恶人不生丝毫报复之心。见背恩人:“背恩”,即背弃恩义。背恩的人,不知报答他人恩惠,如《六度集经》中所说:“背恩无反复,虚饰行谄伪,是为愚痴极,唯默忍为安。”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