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卷 佛祖统纪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净土立教志第十二之三往生高尼传
法盛。居金陵道场寺习十六观想。一夕礼像。遇病假寐。见大士乘杂华云出宝色光前来相迎。时诸尼款门问疾。咸见光明迸溢。盛曰。佛及菩萨放光度我。言竟而绝
道爰。丹阳人。先于诸寺造大像七躯。务极精丽。又冶金铜造无量寿佛像。忽于眉间放大光明。地皆金色。像与爰记曰。汝舍此身必生我国。即于像前端坐而化
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夜间见佛菩萨求慰问光明照寺奄然迁化
净真。居长安积善寺纳衣乞食。诵金刚经十万遍。专志念佛。语弟子曰。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见净土宝莲花上童子游戏。吾已得上品生言讫加趺而化祥光满寺
悟性。居庐山念佛愿求往生忽闻空中音乐。谓左右曰。我已得中品生。见同志念佛精进者。皆有莲华生宝池中以待其生。言毕而逝
能奉。钱唐人。专修净业。常梦佛光照身。或闻诸尼善言开发。一日无疾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诵佛声厉。奔往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乐音西迈
慧安。居四明。下水大魁姚颖之属也。住小溪杨氏庵专业西方。诵金刚般若寒暑不易节。常于室中佛光下烛。一日示疾。端坐以手摇曳。戒众人勿諠。移时曰佛至矣。令众念佛倏然脱去。寿九十六
往生杂众传
隋汶水二沙弥。同志念佛。经五年大者先亡。得生净土。见佛欣庆即白佛言。有小沙弥与我同修。不识可得生不。佛言。汝本无心念佛。由彼劝汝。汝今宜还益勤净业。三年后可同来此。至期佛与众圣自西来迎。大地震动天华飘舞。是二沙弥一时俱化
魏师赞。雍州人。为僧童年十四。念佛不绝。遇疾而亡。忽再苏白父母曰。阿弥陀佛来此儿当随行。邻人见空中宝台五色异光向西而没
何昙远。钱唐人。持菩萨戒修净土业。夜中念佛忽谓师曰。见佛身金色旛华满空异香盈室。俄忽化去
越大善寺童行。常随师善辉念佛礼拜。一夕梦妇人持数珠卖。童曰。欲得一串恨无钱买。妇曰。我当与汝。汝可开口。即以数珠投口中。童以告师。辉曰。此是大势至菩萨授汝念佛三昧也。过数日童见二大士持华座与之。曰七日当乘此来生净土。童逢人即说。我七日当往生也。至期忽自唱曰。菩萨来矣。即座而化
倪道者。仁和人。弃家作道者。建小庵专意念佛。欲焚身代一切受苦众生供养诸佛。久之有朱藤三窠生卧榻前。谓众曰。此藤若焦我当西去。临终半月。集众念佛。至于万人。焚身前一夕。其地忽有光明金色。高半尺许。以手掬之随浮掌上。又谓众曰。我焚身时。必有紫云青云从东北过西南。是我往生之相。乃四面发炬。端坐其中。果有二色云瑞
往生公卿传(居士附)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官太子太傅。初劝一百四十八人结上生会。行念慈氏名。坐想慈氏容。愿当来世必生兜率。晚岁风痹。遂专志西方祈生安养。画西方变相一轴。为之愿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一夕念佛坐榻上。倏然而逝(唐)
韦文晋。位观察使。建西方道场念佛发愿。一日正念佛中。忽面西加趺而化。异香满室(唐)
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遍。愿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秖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
钟离瑾。会稽人。位至少师。幼事母任夫人。夫人精修净业。年九十八起居如常。忽戒瑾曰。人人有个弥陀。奈何抛去。念念无非极乐。不解归来。翌日予将行矣。及晨起焚香诵佛过于常课。合掌而化。瑾日课利益二十事。后宰吉水置一妾。从其女嫁审之。则旧令之女。报所亲缓纳采。拟先遣前令女。所亲复书曰。公安得独为高谊。予有犹子。请平分奁具俾同亲迎。公从之。忽梦旧令来谢曰。贱息荷收录。已告之上帝。当十世有土。然公更一纪应生净土。寻为浙西宪。与慈云忏主论往生指要。清修弥笃。自夫人有栴檀佛像。常顶戴行道。公继其志。像眉间忽迸出舍利数粒。未几知开封府。忽夜半起谓家人曰。夫人报我往生之期至矣。即加趺而逝。前一日举家梦公乘青莲华座。仙乐异香。海众迎之西去。计其年正一纪(宋)
钟离景融。少师第七子。官朝请大夫。常诵观经念佛不辍。挂冠弃仕结茅仪真东园侧。尝曰。识得弥陀。弥陀弥陀。不识弥陀。奈何奈何。不识弥陀。弥陀更在西方外。识得弥陀弥陀秖在自己家。一夕命僧妙应诵普贤行愿品。炷香敬听毕。两手作印而化。自任氏少师大夫。三世得生净土。曾孙松居于婺。乾道中奉祠吴郡。与宝积实师东平吕洎等。结社念佛。无所疾忽端坐西向合掌而化
杨杰字次公。无为人。官尚书主客。遍历禅林参寻知识。晚年画西方佛像随行观念。舍寿之日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马亮。官侍郎守杭。诣灵山学净土业。慈云为撰净土行愿法门净土往生略传。临终念佛而逝
子??睢S忠朗?陕塾眯摹T诠僭慕滩亍K芯?罘鸾杂谐?巍:鲆蝗找滓履罘鸲俗???S衅?缜喔恰3龌?诳瘴魅ァ<阁凼毕秩鸸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
天地八阳神咒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毘耶达摩城。寥廓宅中。十方相随。四众围绕。尔时无碍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而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众生。递代相生。无始已来。相续不断。有识者少。无识者多。念佛者少。不念佛者多。神通者少。不神通者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
イ 子生人。向此星下生。禄食黍。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ロ 丑生亥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粟。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ハ 寅生戌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粳米。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ニ 卯生酉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小豆。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
南谟啰哆那怛啰夜耶南谟阿唎耶阿弭哆婆耶怛他孽多耶南谟阿唎耶跋嚧吉帝失筏啰耶菩地萨埵耶摩诃萨埵耶摩诃迦嚧尼迦耶怛跌他唵阿慕伽钵啰底喝多[合*牛][合*牛][口*半]吒娑婆诃 如是所说不空陀罗尼自在王咒。即是一切秘密神咒之主。若有人能诵此神咒成就之者。即能通达一切神咒。但是咒法所有事业皆得圆满
护身命经 界比丘道真 佛说救护身命经济人疾病苦厄 尔时佛在娑罗双树间临般涅槃时。舍利弗阿难及无量无边诸大菩萨诸大弟子一切诸天皆来集会。佛还正坐告阿难言。吾当入般涅槃。我灭度后五浊恶世中。
佛说安宅神咒经 后汉失译人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皆阿罗汉诸漏已尽。身心澄静六通无碍。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须菩提等。复有菩萨摩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与大菩萨及大声闻天龙药叉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前后围绕。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
尔时灭恶趣菩萨在毗卢遮那佛大集会中。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当来末法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灭罪成佛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土。何以方便重罪众生为拔苦与乐。我欲拔济一切众生苦。尔时佛告灭恶趣菩萨言。无忏无愧邪见放逸众生无拔济法。生受诸诸困厄。死堕无间地狱。不闻三宝名。何况不见佛。况复受人身。灭恶趣菩萨复白言。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