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佛祖统纪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诸师列传第六之二
四明法智法师法嗣(第一世)广智尚贤法师神照本如法师南屏梵臻法师三学则全法师浮石崇矩法师广慈慧才法师广严含莹法师慧因择交法师圆智觉琮法师崇法嗣端法师四明文粲法师丹丘嗣谦法师四明愿彬法师广印智环法师祥符文智法师三衢文炳法师四明用卿法师四明居永法师四明自仁法师崇庆本圆法师天台慧舟法师三衢怀袭法师圆智志豪法师日本源信法师内侍俞源清嗣法二十七人(塔铭)入室四百七十八人(实录)升堂一千人(塔铭)
法智法师法嗣
法师尚贤。四明人。赐号广智。依法智学教观。闻讲净名顿悟性相之旨。历事既久遂居高第。天圣六年(仁宗)继法智主延庆。道化盛行。雪窦显禅师闻其名。出山来访。标榜煎茶以申贺礼。人传以为盛事。尝晨入忏堂。见一虎伏几前。师直进展尼师坛于背。寂无所睹。日本国师遣绍良等。赍金字法华为贽。请学轮下三年学成。辞还日本大弘斯道。明道中(仁宗)净觉居灵芝。致书于师。论指要解三千之义。秖是心性所具俗谛之法。未是中道之本。请师同反师承。师援荆溪三千即空假中之文。谓何必专在于假。以辅四明三千俱体俱用之义学者赖之(往复二书并见广智遗编)所著遗编。及释金錍(亡本)。释十类(即扶宗忠师。所录广智传。法智二师口义)翼赞大教至为有功。经体一章尤善发明。续遗妙宗之旨。又尝着阐幽志。以七种二谛消光明诸经之王(四教之正三接之旁)法智是其说。及后作光明记。遂采用之(见口义经体章)
草庵录言。曾鲁公为广智撰塔铭。而后世无传。当是与寺俱毁于建炎之寇。惜哉
法师本如。四明句章人。受业本郡国宁。初依法智。于千众中有少俊声。史典词翰有法则。为世所爱。尝请益经正义。法智曰。为我作知事三年却向汝道。暨事毕复以为请。法智厉声一喝。复呼云本如。师豁然有悟。为之颂曰。处处逢归路。头头复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法智肯之曰。向来若为汝说。岂有今日。祥符四年。慈云迁灵山。亲往法智会下。求可为继。法智曰。当于众中自择之。慈云阅视至师即云。斯人可也。师至承天(东山能仁旧名)大振法道。历三十年。众常五六百。法华涅槃光明观无量寿观音别行玄止观金錍观心论等。皆讲说六七过。尝集百僧修法华长忏一年。瑞验屡见。宝历二年七月。驸马李遵勖为请于朝。赐神照法师紫方袍。及赐智者教文四千五百卷。以资讲说。尝于寺西南隅。见一虎睡以杖击之曰。此非汝睡处。虎俯首而去(今白莲寺虎溪亭)后于虎卧处结屋为庵归间其中。先是有五通神居于此。师每禅坐必连床舁行空中。师未尝问。一日五神请曰。师既踞吾居。乞于此向山冈。建祠塑像。已备泥在山矣。师往视冈上。有新泥一垛。以之塑像无所余。师慕庐山之风。与丞相章郇公诸贤结白莲社。六七年来遂成巨刹。乃以能仁山林三之一。指岭为界。以供樵薪。仁宗钦其道。遂赐名为白莲。皇祐三年五月十八日微疾。即升座说法与众诀别。其夕法堂藏阁方丈栋梁皆折。钟鼓击之无声。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向而去。诘旦右胁安庠而逝。时天气盛热异香非常。明年三月。塔全身于寺北。门人启钥视尊容如生爪发俱长。有大莲华产于塔前。寿七十。腊五十三。嗣法处咸等甚众。师尝于天台邑中为众施戒。方秉羯磨忽有光明。自智者塔国清寺赤城山。交射于法座之上。又因供千佛。饭一千贫人。置华于席下。佛座华应不萎而反萎。贫人座华应萎而反不萎。举众为之叹异。尝着仁王忏仪。撰行法经疏至十种境界而止。后咸法师续而全之
问宣子记曰。嘉定四年春。住山鉴堂谓。师塔当方丈后。狃于风水非宜之说。将迁之。破土数寸香气袭人。棺上产莲华一茎光明奕奕。暨发函慈颜俨然须发长垂。衣被不坏舍利满龛。一众惊叹。于是亟掩藏之。镜庵论之曰。法师血肉之身。衣被之饰。在土二百年而不坏。非夫戒定慧三昧之力所持。畴能若是。人或以轻发祖塔。咎鉴堂者。非夫假此日之启视之。曷足以知法师正报亲依坚固不坏之瑞。为此举者。其祖冥使之乎(观经疏。以华座观为亲依。今以衣被例之)
法师梵臻(初名有臻真宗特改)钱唐人。具戒之后。即问道四明。见法智最为晚暮。闻讲妙玄文句大有启发。及还乡邑。以不亲授止观为之恨。乃焚香礼像。阅读二十过。以表师承。皇祐三年初居上竺。明年有旨迁金山。熙宁五年。杭守吴侍读闻师名以南屏兴教延之。每当讲次。综括名理贯穿始终。举一义则众义洽然。穷一文则诸文允会。当时强记者。因集以成类。初集类之作。由法智讲授散引诸文。有仁首座者。录为五类。既而净觉增其二。括苍聪师加其三。佛慧才师重检诸文节为十类。四明吉师随诸部帙各为诠次。广智见之曰。类集之行得失相半。得在知其纲要。失在昧其起尽。暨师兴教之席。群峰泰初。诠为高座绪余。超果会贤。别立悬叙消文。一一文下开示来意正释观心。号为南屏一家(天竺韶师曰。碎割法身讹误后学去也。樝庵书与无相昕。力勉勿传。有醍醐化糟粕法藏变鬼火之语)吴公当休沐必往听法垂绅正笏立于阃外。师未登座终不入。师夜赴请。见妇人在前。问之则曰。妾有哀恳请师到家。师从之至其门。见数人拽此妇置床上。举大刀斫之如泥沙。少时复活。泣曰。妾生前善切脍。今受此报。欲求济度故敢仰屈。师为授戒遂不复见。每与净觉辨论教门。陈辞有司。乞筑高台竖赤幡。放西竺圣师与外道捔胜义堕者断首截舌悬之幡上。郡侯睹师法战之锐。就辞解之曰。行文制作臻不及岳。强记博闻岳不及臻。师虽自此弭兵。闻者莫不凛凛。东坡初来杭与师最厚。后为郡而师已逝。见其行状曰。此文虽工。未道此老大过人处。吾尝与语。凡经史群籍有遗忘。即应声诵之。崇宁中。谥实相法师
法师则全。字叔平。四明施氏。依报国出家。即造法智学教观。时南湖竞推十大弟子。师为之冠焉。旁通书史尤善著述。性直气刚敢言人失。人以是畏之。住三学三十年。郡守郎简尤加敬。尝谓人曰。叔平才气凛然。若以儒冠职谏诤。岂下汉汲黯唐魏征我朝王元之耶。庆历五年夏。别众坐亡。弟子若水。立碣于延庆。师所述四明实录。人谓。蔡邕作郭有道碑也(后汉郭林宗。举有道。不应既卒。蔡邕为碑文谓卢植曰。吾为碑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述曰。广智赵清献为撰碑。三学亡。弟子水师为立碣。此二文。必大有可记者。今二石既无存。于是二师行业不可知。后人立传只仿佛耳。吁可惜也
法师崇矩。三衢人。来学法智。妙达教观之道居第一座。法智坐听其讲曰。吾道有寄矣。初赴黄岩东禅讲。法智寄书勉之曰。立身行道世之大务。谦为德柄汝当坚执。此外更宜博究五经雅言。俾于笔削之间不堕凡鄙。当效圆阇梨之作也。未几还三衢。受本业景德讲浮石。主者元勋问从真起妄义。一言有契。愿回禅居永为传教之地。郡为敷奏。有旨俞其请。乃大开斋堂以安学众。日谈止观夜讲光明。复于一时率众念佛。尝以法智融心解于义未尽。广致难问。法智乃收及三辈。以免相违。真庙时。游方至京师。上闻其名。召至内殿。讲四十二章经盛谈名理。上心大悦。赐紫方袍金币香药。既而回天竺。众留贰讲。久之复归故里。慈云授以香罏如意手书诫辞。奖之曰。汝将转说于亲里也。勉之哉。被忍为衣。入慈为室。处空为座。身远众恼。口寡言论。意防轻慢。慈心授人。是曰三轨。是为四行。名安隐说
述曰。浮石先学于法智。及赴东禅乃遗以书。当是时已定师资之分矣。后自京回天竺。慈云以犹子待之。故其归里亦授以辞。此见一尊者法门之情无所间然。而古今图谱置之慈云之下。其不审也。若是。今依鉴师录系之四明。览图者毋以为惑
法师慧才。永嘉乐清王氏。师白鹤山怡芳。祥符覃恩得度(真宗封泰山。诏寺观各度一人)年十三。进受具戒。往学于四明。性识昏钝。常持大悲咒。愿学通祖道。忽于梦中。见梵僧长数丈。脱袈裟与披之呼曰。慧才尽生记吾。翌日临讲豁然开悟。前后所闻一时洞晓。未几首众四座推服。复谒慈云。北面服勤旦夜不替。治平初。杭守沈遘。讲住法慧宝阁。二十年始终一节。太尉卢公奏赐广慈之号。浮石来请勉狥众意。未久退居雷峰塔下。每翘足诵大悲百八为课。又翘足一昼夜诵弥陀号。一夕梦至宝楼宫阙。有告之者曰。净土中品汝所生也。元丰元年春。缁素万指求授大戒。至羯磨时。观音像顶放光辉映讲堂。净慈守一禅师为作戒光记。六年五月二十一日。更衣就座。书偈赞佛曰。吾生净土决矣。泊然而化。塔于庵之右。寿八十六。腊七十三。继其业者。法宗戒珠十人。师貌古而性恬。少言寡欲。时教门异论諠动江浙。师独循循讲训未尝有所臧否。清献赵公道交最密。及镇越寄以诗曰。乞得乡邦乐矣哉。雷峰庵静此徘徊。浙江莫谓音书隔。一日潮声两度来
法师含莹。受业四明之广严。禀法智教观。深有造诣。时人推为教主。尝以银书法华经。遇佛菩萨名。则用金字。世称为法门至宝。建炎金寇院宇焚荡。于瓦砾中寻获此经不损一字。淳熙间。住山莲止庵。夜闻万人諠哗。惊起视之。则别室遗火。其经藏柱阁上。师冒火取之得无损。人言两遭烈焰皆不灭坏者。远由大乘功德之力。近见教主行愿之所持云
法师择交。台之黄岩人。学法智得其道。天圣二年。章安慧因。始易为讲院。请师主其席。法智作授辞与之。其略云。今授汝香炉如意用为传法之具。欲汝三学芳馨蔼乎自己。四悉巧意适彼物。宜汝其懋之。勿妄挥秉
法师觉琮。受业会稽之圆智。依南湖。学成言归。法智寄帖勉之曰。既学山家。必当异于常流。理事合修自他兼济。如此是为智者之子孙也
法师嗣端。四明人。受业崇法。久亲法智。世称教主。王荆公宰鄞。与师为方外友(荆公有崇法留题云。小亭临水间修篁。郁郁余华席地香。惟愿时人观此境。尽将烦恼作清凉。集中失收)
法师文粲。四明薛氏。初依兴国令祥师。久之遣入法智室。孜孜教观绵历多载。天圣四年。祥师以经理塔寺有妨示徒。乃付讲于师。法智作授辞以勉之曰。吾观汝为传法之器。故授汝手罏暨郁多罗僧。欲汝一秉一披使德香芳郁寂忍成就
法师嗣谦。蚤居法智轮下。因有人谓三千是假法以之为难。时广智谓。三千不离实相。实相即是三谛则三谛皆三千也。师服其说。后着修性辨讹。首明三千不专俗谛。及广智答净觉书。乃引师以为证
法师愿彬。四明人。依法智得旨。唱道有美誉。法智垂终。遗书嘱其隆法
法师智环。学于法智。杨文公劝法智止其焚躯。作书与慈云。令师往劝住世。法智建放生会。请枢密刘筠撰碑记述。师叠书催之。遂得成文(此下本纪遗失四人)
法师自仁。听法智讲。录所引诸部名言以为五类。类集之兴自师始。祥符七年夏。法智出教门杂问七章。及四教四谛义。师所答最胜。学者盛传之。后举以首众讲演不倦。谦冲不务名世以此敬之(此下本纪遗失一人)
法师慧舟。丹丘人。二亲既没。即弃家入道。投四明为学数载。而业成乃曰。法智有训。佛道甚夷。行之惟艰。谓四三昧也。天圣初。结同学十人行大悲行法者三年。结十四人行普贤行法者又三年。初入期。誓于像曰。倘此三昧有成当焚躯以效供养。行法既周。回故里求证神照。照欲全其重愿。喻道俗输香木成大[廿/积]仲夏晦日。神照嘱之曰。法华尊施尔克修之。梵网明晦尔克遵之。惟系心法界。身如火如。则一聚之烬。乃三昧之蕴。喜见精进。以奉净明真供。惟子行焉。师奉教。致谢四众。端坐薪塔。火光属天。了无倾侧。舍利晶耀。求者咸如其愿。乃瘗余骨于山西。衢之祥符怀袭。与师为同学。又同修三昧云(此下本纪遗失二人)
法师源信。日本国十大禅师也。咸平六年。遣其徒寂照。持教义二十七问。诣南湖求决。法智为其一一答释。照欣领归国。信大服其说。西向礼谢(此下本纪遗失源清一人)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
天地八阳神咒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毘耶达摩城。寥廓宅中。十方相随。四众围绕。尔时无碍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而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众生。递代相生。无始已来。相续不断。有识者少。无识者多。念佛者少。不念佛者多。神通者少。不神通者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
イ 子生人。向此星下生。禄食黍。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ロ 丑生亥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粟。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ハ 寅生戌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粳米。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ニ 卯生酉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小豆。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
南谟啰哆那怛啰夜耶南谟阿唎耶阿弭哆婆耶怛他孽多耶南谟阿唎耶跋嚧吉帝失筏啰耶菩地萨埵耶摩诃萨埵耶摩诃迦嚧尼迦耶怛跌他唵阿慕伽钵啰底喝多[合*牛][合*牛][口*半]吒娑婆诃 如是所说不空陀罗尼自在王咒。即是一切秘密神咒之主。若有人能诵此神咒成就之者。即能通达一切神咒。但是咒法所有事业皆得圆满
护身命经 界比丘道真 佛说救护身命经济人疾病苦厄 尔时佛在娑罗双树间临般涅槃时。舍利弗阿难及无量无边诸大菩萨诸大弟子一切诸天皆来集会。佛还正坐告阿难言。吾当入般涅槃。我灭度后五浊恶世中。
佛说安宅神咒经 后汉失译人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皆阿罗汉诸漏已尽。身心澄静六通无碍。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须菩提等。复有菩萨摩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与大菩萨及大声闻天龙药叉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前后围绕。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
尔时灭恶趣菩萨在毗卢遮那佛大集会中。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当来末法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灭罪成佛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土。何以方便重罪众生为拔苦与乐。我欲拔济一切众生苦。尔时佛告灭恶趣菩萨言。无忏无愧邪见放逸众生无拔济法。生受诸诸困厄。死堕无间地狱。不闻三宝名。何况不见佛。况复受人身。灭恶趣菩萨复白言。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