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疏部二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八卷 俱舍论颂疏

  第八卷 俱舍论颂疏

  从此第三。明世间品。于中有二。一者明有情世间。二者明器世间。就明有情世间中有二。一总辨有情。二判聚差别就总辨有情。复分三段。一明有情生。二明有情住。三明有情没就初明有情生中。复分九种。一明三界。二明五趣。三明七识住。四明九有情居。五明四识住。六明四生。七明中有。八明缘起。九明四有。此下第一。明三界者。论云。已依三界。分别心等。今次应说。三界是何。各于其中。处别有几。颂曰

  地狱傍生鬼人及六欲天

  名欲界二十由地狱洲异

  此上十七处名色界于中

  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

  无色界无处由生有四种

  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

  释曰。初一行明欲界。次一行明色界。后一行明无色界。初两句者列五趣名。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义翻为地狱。以地下有狱故。非正翻也言傍生者。以傍行故言鬼者谓余生中。憙盗他物。又复是多。他所祀祖。宗又多希求以自存济。又多性怯劣身心轻躁。故名为鬼言人者。多思虑故。名之为人言天者。有光明故。或复尊高。神用自在。众所祈告。故名为天六欲天者。一四大王众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此云时分。谓彼天中。时时多分。唱快乐哉。四睹史多天。此云喜足。于五欲乐。生喜足心。五乐变化天。于五欲境。自变化故。六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第三句名欲界者。结上也。此上五趣。器及有情。总名欲界言二十者。明欲界中处有二十。由地狱洲异者。明二十所由也于上五趣。由地狱异。及由洲异。故成二十。地狱有八。名地狱异。一等活地狱。谓彼有情。虽遭种种斫刺磨捣。而彼暂遇凉风所吹。寻苏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二黑绳地狱。先以黑绳。秤量支体。后方斩锯。故名黑绳。三众合地狱。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残。故名众合。四号叫地狱。众苦所逼。异类悲号。发怨叫声。名为号叫。五大号叫地狱。剧苦所逼。发大哭声。悲叫称怨故。名为大号叫。六炎热地狱。火随身转。炎炽周围。热苦难任故名炎热。七极热地狱。若内若外。自身他身。俱出猛火。互相烧害。热中极故。名为极热。八无间地狱者。受苦无间。或无乐间苦。故名无间言洲异者。有四大洲。一南赡部洲。此洲南边。有赡部树。今此洲名。或从林立名。或从果为名。名赡部洲。二东胜身洲。身形胜故。或身胜赡部。名东胜身洲。三西牛货洲。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洲。四北俱卢洲。此云胜处。或云胜生。于四洲中。处最胜故。名为胜处。生最胜故。名为胜生地狱及洲。合成十二。并六欲天。傍生饿鬼。处成二十。若有情界。从自在天。至无间狱若器世间。乃至风轮。皆欲界摄。此上十七处者。标色界也。此欲界上。有十七处。名为色界。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者。列十七名也。谓三静虑。处各有三。第四静虑。处独有八。合成十七处。器及有情。总名色界。第一静虑。处有三者。一名梵众天。大梵天王。所领众故。二名梵辅天。卫侍梵王。为臣辅翼故。三名大梵天。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没故。威德等胜。故名大梵。第二静虑。有三天者。一少光天。于二禅内。光明最少。故名少光天。二无量光天。光明转增。量难限。故名无量光天。三极光净天。光明胜前。遍照自地。故名极光第三静虑。有三天者。一少净天。意地乐受。故名为净。于第三禅中。此净最少。名为少净。二无量净天。此净转胜。量难限故。名无量净天。三遍净天。此净周普。故名遍净第四静虑。有八天者。一无云天。此下空中。无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说名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首。故名无云。二福生天者。更有异生胜福。方可往生故。说名福生。三广果天。于色界中。异生生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天。四无烦天。烦谓烦杂。于无烦中。此最初故。得无烦名。五无热天。已得杂修上中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名无热。六善现天。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位易彰。故名善现。七善见天。已得上胜杂修静虑。离修定障。余品至微。见极清彻故。名善见天。八色究竟天。有色天中。更无有处能过于此故名色究竟。此五天名净居天。唯圣人居。无异生杂。故名净居。于色界中。立十七天。依经部宗也。若萨婆多宗。唯立十六天。除大梵天。谓梵辅天。中有高台阁。名大梵天。一主所居。更无别地。如世尊处座。四众围绕。故别不立大梵天也。除无想天者。谓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名无想天。非别有地。故不立也经部师。立大梵天者。谓大梵王。与梵辅等。处虽不别。身形寿量。皆不等故。故须别立。此经部宗。除无想天者。以无想天。与广果天。身寿等。所以无想摄入广果。更不别立若上座部。亦立大梵天。由身寿不同故。亦立无想天。谓与广果。因果别故。由此色界。即有十八天。无色界无处者。明无色界都无处所。以非色法无方所故。由生有四种者。此明无色虽无处所。由异熟生。差别有四。一空无边处天。修此定前。于加行位。厌有色身。思无边空。作空无边解。名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厌先外空。复思内识。作识无边解。名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次厌无边识。思无所有。作无所有解。名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天。谓此定体。非前七地粗想。名为非想。若想全无。便同痴暗。有细想故。名非非想。前三无色。从加行立名。第四无色。当体受称。又论云。复如何知彼无方处(问也)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是处生故。复从彼没生欲色时。即于是处中有起故。解云(答前问也)。谓于是处得彼定者。谓随何等洲。修得无色定处也。即于修定处。命终受无色界生。后时从无色没。生欲色时。还即于过去。修得定处。中有起故。明知无色。无方所也。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者。明无色界所依也。欲色有身。心依身而转。无色无身。心依同分及命根转问何故名欲界等。答界是总名。欲等是别。以别依总。名欲界等。具足应言欲所属界。名为欲界。色所属界。名为色界。无色所属界。名为无色界。略去所属字。但名欲界等。如言胡椒饮。及金刚环。饮与环俱是总名。胡椒金刚。并为别称。以别依总名胡椒饮。及金刚环。具足应言胡椒所属饮。金刚所属环。略去所属字。但名胡椒饮等。况法可知。问此中欲言。为说何法。答略说段食淫所引贪(解云。淫贪食贪名之为欲耳也)。如经颂云。世诸妙境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别贪。妙境如本住世间。智者于中已除欲(此颂是佛说。舍利子为人。诵意取贪心。名欲非境也)。邪命外道。便诘舍利子言。若世妙境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别贪。苾刍应名受欲人。起恶分别寻思故(解云。此外道意。取外境。为真欲体。不远而住难舍利子也)。若世妙境是真欲。真欲非人分别贪。汝师应名受欲人。恒观可意妙色故(解云。此外道师。实观可意色。舍利子报言。汝师实观可意色。而不名受欲人。明知真欲是贪。非关外境外道于是。默然而去也)

  从此第二明五趣。论云。已说三界。五趣云何。颂曰

  于中地狱等自名说五趣

  唯无覆无记有情非中有

  释曰。前两句列五趣名。下两句诸门分别。于中地狱等自名说五趣者。于三界中。有地狱等。说名五趣。谓前所说。地狱.傍生.鬼.及人.天。是名五趣。唯无覆无记者。三性分别。此五趣体。不通善染。唯无覆无记。过去业所招。是异熟生无记。若通善染。五趣便相杂。谓一趣中。具有五趣业烦恼故。亦不通外器。以外器中通于五趣。共受用故。有情非中有者。五趣唯是有情数摄。体非中有。趣是所往。中有是能往故中有非趣也。施设足论。作如是说。四生摄五趣。非五趣摄四生。不摄者何。所谓中有(解云。中有是化生故。四生摄是能往故。不是趣摄也)上来所明。五趣不通善染外器中有。明知界宽趣狭。以彼善染。外器中有三界摄故。由此理故。若是趣体。必是界摄。自有是界而非是趣。谓善染等

  从此第三。明七识住。论云。即于三界及五趣中。如其次第。识住有七。其七者何。颂曰

  身异及想异身异同一想

  翻此身想一并无色下三

  故识住有七余非有损坏

  释曰。身异及想异者。是第一识住。谓人趣全。天趣一分。故论云。契经中说。有色有情。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识住。一分天者。谓欲界天。及初静虑。除劫初起(解云。如劫初起。是第二识住。故今除也。次即辨之)。言身异者。状貌异故。彼由身异。或有异身。故名身异。言由身异者。约体以明。言有异身者。据成就说。言想异者。苦乐舍想。有差别故。彼由想异。或有异想。故名想异。言由想异者。约体以明。言有异想者。据成就说第二句者。是第二识住。于初静虑。取劫初起。故论云。有色有情。身异想一。是第二识住。如梵众天。谓劫初起(解云。理实亦取梵王梵辅。唯言梵众天。者举初摄后)。所以者何。以劫初起彼诸梵众起如是想。我等皆是。大梵王生。大梵尔时。亦起此想。是诸梵众。皆我所生。同想一因。故名想一。大梵王身。其量高广。容貌威德。言语光明。一一皆与梵众不同。故名身异(已上论文)问何故梵王。梵众起一因想。答谓大梵王。于劫初时。独一而住。更无侍卫。遂发愿言。云何当令诸余有情。生我同分。时极光净天。见已悲愍。从彼处没。生为梵众。梵王才发愿。见有天生故。大梵王起如是想。我表能生也。彼诸梵众。初见大梵威德特尊天。又忆念知先因梵王发誓愿故。我来生此。是故梵众起如是念。我等皆是大梵王生翻此身想一者。此一句中。有两重识住。言翻此者。谓翻上身异想一。应言身一想异。是第三识住。故论云。有色有情。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为第三识住(解云。理实亦摄少光净天。无量光天。唯言极光净者。举后摄初也)。彼天显形。状貌不异。故名身一。乐非苦乐二想交参。故名想异。传说彼天厌根本地喜根已。起近分地舍根现前。厌近分地舍根已。起根本地喜根现前。如富贵人厌欲乐已。便受法乐。厌法乐已。复受欲乐。身想一者。是第四识住。论云。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净天。是第四识住(解云。理实亦摄少净天。无量净天。唯言遍净天者。举后摄初也)。言身一者。状貌不异。言想一者。唯乐受想。又论云。初静虑中。由染污想。故言想一。第二静虑。由二善想。故言想异。第三静虑。由异熟想。故言想一(解云。此文结上。简差别也。由染污想者。谓同想一因。是戒禁取也。由异熟想。谓乐受想。业所招故)。并无色下三者。除有顶也。谓空处是。第五识住。识处是第六识住。无所有处。是第七识住。故识住有七者。总结也。言识住者。识所乐住。若欲色界五蕴为体。若无色界四蕴为体。余非有损坏者。简非也。余谓三恶趣。第四静虑。及有顶天。此等诸处。皆非识住。言有损者。简三恶趣也。谓三恶趣。有重苦受。能损于识。言有坏者。简第四禅。及有顶天也。谓第四禅。有无想定及无想事。有顶天中。有灭尽定。能坏于识。令相续断。故非识住。又论云。复说余处有情。心乐来止。若至于此。不更求出故。说名识住。于诸恶处。二义俱。无第四静虑。心恒求出。谓诸异生。求入无想。若诸圣者。乐入净居或无色处。若净居天。乐证寂灭。有顶昧劣。故非识住(解云。于第四禅。无云福生。广果三天。通凡圣居。若是凡夫。求入无想。若是圣者。乐慧者。求入净居。乐定者。求入无色。余可知也)

  从此第四。明九有情居。论云。如是分别七识住。已因兹复说九有情居。其九者何。颂曰

  应知兼有顶及无想有情

  是九有情居余非不乐住

  释曰。前七识住。兼有顶天。及无想处。是名为九。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立有情居。余处皆非。不乐住故。言余处者。谓诸恶处。非有情类自乐居中。恶业罗刹。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狱。不立有情居。第四静虑。除无想天。所余八天。非有情居。如识住释

  从此第五。明四识住。论云。前所引经说七识住。复有余经说四识住。其四者何。颂曰

  四识住当知四蕴唯自地

  说独识非住有漏四句摄

  释曰。言四识住者。标名也。当知两字。流入下句。如经说言。识随色住。识随受住。识随想住。识随行住。四是所住。识是能住。识所住故。名四识住。当知四蕴者。辨体也。色受想行。名为四蕴。有漏四蕴。为识住体。自地者。唯取自地四蕴为体。以自地蕴爱所摄受识随爱力。依着于彼。得名识住。若于他地。无爱摄受。故非识住。故论云。非于异地色等蕴中。识随爱力。依着于彼。说独识非住者。此明识蕴非是识住。谓此识蕴。是能住识。不可能住立为所住。故识非识住。论云。非能住识。可名所住。如非即王可名王座。或若有法。识所乘御。如人船理。说名识住。非识即能乘御自体。是故不说识名识住。毗婆娑师所。说如是(解云。王喻能住识也。王座喻所住。四蕴也。如人船理者。人喻识蕴。船喻色等。四蕴义可知也)。又佛意说。此四识住。犹如良田。总说一切有取诸识。犹如种子。不可种子立为良田。仰测世尊教意如是(已上论文)有漏四句摄者。明同异也。同者。此四识住。与七识住。俱有漏摄异者。四句分别。谓四识住。位宽体狭。通恶趣等。故位宽也。非识蕴故体狭也。若七识住。体宽位狭。通识蕴为体。故体宽也。非恶趣等。故位狭也。互有宽狭。得成四句。有七识住。非四识住。谓七中识。以七中摄。是七识住。以识蕴故。非四识住。有四识住。非七识住。谓三恶趣。第四静虑。及有顶天。中有受等四蕴。以四蕴故。是四识住。恶趣等故。非七识住。第三俱句者。谓七中四蕴。第四俱非句者。谓除前相。即前恶趣等中。识蕴是也恶趣等故。非七识住。以识蕴故。非四识住

  从此第六。明四生。论云。于前所说诸界趣中。应知其生。略有四种。何等为四。何处有何(此有两问)。颂曰

  于中有四生有情谓卵等

  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

  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

  释曰。前两句答第一问。下四句答第二问。于中有四生者。标数。于三界中生有四生也。有情谓卵等者。列名。谓诸有情类有四种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如孔雀等。生从卵[穀-禾+卵]。是名卵生。如牛马等。生从胎藏。是名胎生。如飞蛾等。生从湿气。是名湿生。如诸天等。诸根顿具。无而欻有。是名化生。人傍生具四者。人傍生趣。各具四生。人卵生者。谓如世罗邬婆世罗。生从鹤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槃遮罗王。五百子等。解云。世罗此云大山。邬婆世罗。此云小山。近山生故。以山为名。婆娑论云。昔于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鹤。形色伟丽奇而悦之。遂生二卵。于后卵开。生二童子。端正聪明。年长出家。得阿罗汉果。大者名世罗。小者名邬婆世罗鹿母是毗舍佉夫人。毗舍佉。是二月星名。从星为名。此云长养。即功德生长也。是弥伽罗长者。儿妇有子名鹿。故名鹿母。从子为名。生三十二卵。卵各生一儿。般遮罗王有妃。生五百卵。生已羞耻。恐为灾变。以小函盛弃殑伽河。随流而去。下有邻国王。因观河水。有函遣人接取见卵。将归城内。经数日间。各出一子。养大骁勇。所往皆伏。无敢敌者。时彼邻国王。与彼父王。久来怨仇。欲遣征伐。先作书告。今欲决战。寻后兵至围绕其城。即欲摧破。般遮罗王。极大忙怖。王妃问委。慰喻王言。王不须愁。此五百子。皆是我儿。具陈前事。夫子见母。恶心必息。妃自登城。告五百子。说上因缘。如何今者。欲造逆罪若不信者。各应张口。妃按两乳。有五百道乳。各注一口应时信伏。因即和好。两国交通各无征伐人胎生者。如今世人人湿生者。如曼驮多。遮卢。邬波遮卢。鸽鬘。庵罗卫女。解云。曼驮多。此云我养。是布杀陀王。顶疱而生。颜貌端正。王抱入宫。诸宫皆言我能养也。故以标名。旧云顶生。此是义翻。然非正目。此王长大。为金轮王。遮卢。此云髀生邬波遮卢。此云小髀。于我养王。两髀之上。各生一疱。疱生一子。从所生处。为名以小标别。亦为轮王鸽鬘者。昔有一王。名为静授。于王腋下。有一疱生。生一女子。名为鸽鬘。如鸽飞出。王重如鬘。故以为名焉庵罗卫女。从庵罗树湿气。而生。从树为名人化生者。唯劫初起。傍生三种。人所共见。化生如龙。揭路荼等。解云。此云顶瘿。亦名苏刺尼。此云妙翅。旧云金翅鸟。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者。一切地狱。诸天中有。皆唯化生。鬼趣唯通胎化二生。鬼胎生者。如饿鬼母。白目连言。我夜生五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亦然。虽食尽而无饱(解云。意表有胎生)论云。一切生中。何生最胜。应言最胜唯是化生。若尔何缘。后身菩萨。得生自在而受胎生。见受胎生有大利益故。谓为引导诸大释种亲属相因。令入正法。又引余类。令知菩萨是轮王种。生敬慕心因得舍邪归于正法。又令所化生增上心。彼既是人。能成大事。我曹亦尔。何不能为因发正勤。专修正法。又若不尔。族姓难知。恐疑幻化。为天为鬼。如外道论矫设谤。言过百劫后当有大幻出现世间。故受胎生。息诸疑谤。有余师说。为留身界。故受胎生。令无量人及诸异类。一兴供养。千返生天。及证解脱。若受化生。无外种故。身才殒逝复无遗形。如灭灯光。即无所见(已上论文。梵云驮都。此云界。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此云体佛身体。旧云舍利。讹余可知也)

  从此第七。明中有。于中有二。一正明中有。二正破外道。就明中有中。曲分三段。一正明中有。三证有中有。三诸门分别。且初正明中有者。论云。此中何法。说名中有。何缘中有非即名生(此有两问)。颂曰

  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

  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

  释曰。上两句答初问。下两句答第二问。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者。谓死有后在生有前。二有中间。有五蕴起。为至生处。故起此身。二趣中间。说名中有。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者。答第二问。中有已起。不名生者。谓未至彼当来。所应至处。是故中有。不名为生。论云。何谓当来所应至处(问也)。谓引异熟。究竟分明。是谓当来。所应至处(答也)。解云。中有唯天眼见故。昧劣不明也

  从此第二。证有中有。依大众部。不立中有。故论云。有余部说。从死至生。处容间绝。故无中有(述大众部宗也)。此不应许(论主总非)。所以者何(大众部征也)。依理教故(总答)。何谓理教。颂曰

  如谷等相续处无间续生

  像实有不成不等故非譬

  一处无二并非相续二生

  说有健达缚及五七经故

  释曰。前六句依理证。第七第八句依教证。前两句立比量破大众部。如谷等相续者。谓如谷等种。春种秋收。中间必有芽等相续。处无间续生者。如谷种果。既是相续。要处无间。刹那续生。言无间者。谓无间绝种果中间。芽茎等也。如谷等相续处无间绝。有情相续。理亦应然。有情死生。是相续法。如何间绝。言无中有。此有比量。如谷等者。是同喻也。处无间者。是宗法也。续生者。是因也。量云。死生是有法。要处无间。是宗法。因云。以续生故。同喻云。犹如种果。种果是续生。种果无间绝。死生是续生。死生无间绝像实有不成不等故非譬者。破大众部救也。论云。岂不现见。有法续生。而于其中。处亦有间。如依镜等。从质像现。如是有情死有生有。处虽有间。何妨续生。解云。此大众部救也。言续生为因。因中有不定过。死有生有为如种果子。以续生故。必无间绝耶。为如质像。以续生故。亦有间绝耶。并曰。质像是续生。质像许间绝。死生是续生。死生亦间绝。为破此救。故有斯颂。此有二理。破之。一所立质像。实有不成。二像喻不等于法。由此二理。故非譬也。故论云。谓别色生。说名为像。其体实有。理所不成。设成非等。故不成喻。一处无二并者。释上像实有不成句也。论有四义。释一处无二并也。一云谓于一处。镜色及像。并见现前。二色不应同处并有。依异大种故(解云。于一镜处。不可实有像与镜色。二并生也。既二并生。故像不实也)第二云。又陜水上。两岸色形同处一时。俱现二像。居两岸者。互见分明。曾无一处。并见二色。不应谓此二色并生(解云。于一水处。两岸像生。二像既是。同生故知像非实有也)第三云。又影与光。未曾同处。然曾见镜悬置影中。光像显然。现于镜面。不应于此。谓二井生(解云。障光明生。名之为影。故知影处。不合有光。既见影中镜之光像。像非实也)第四云。或言一处无二并者。镜面月像。谓之为二。近远别见。如观井水。若有并生。如何别见。故知诸像。于理实无(解云。于一镜处。有面月二像。看面像则近。观月像则远。二像若实岂容一处。近远别见也)。又论云。然诸因缘。和合势力。令如是见。以诸法性。功能差别。难可思议(解云。令如是见者。谓镜质等势力。返见本面实无像)。非相续二生者。释上不等故非譬也。非相续者。汝所立像。非一相续。不等于法。夫言相续。此灭彼生。唯从镜中。有像现故。明知质像体类各别。非一相续。又像与本质。俱时而有。故知质像非是相续。若死生法。是一相续。要从此死后彼方生。汝将质像非一相续法。而喻死生一相续法者。不实等也。言二生者。汝所立像。托二缘生。不等于法。谓本质及镜。为二缘也。生有唯从死有为缘。故生有起。唯一缘生法也。汝以二缘生法。以喻一缘生法。是则不可等于法。故非譬也。已依正理。对破彼宗。故知死生必有中有。说有健达缚及五七经故者。引教证也。如契经言。入母胎者。要由三事。一者母身是时调适。二者父母交爱和合。三者健达缚。正现在前。此经既言健达缚。明知有中有。健达缚者。此云寻香。中有食香。名寻香也。及五七经故者。如契经言。有五不还。一者中般。二者生般。三者有行般。四者无行般。五者上流般。此经既说有中般。明知有中有。在中有中。般涅槃故。名中般也及七经者。又经说有七善士趣。大众部中。有余师释云。中般者。非是中有。有中天名中。住中天中得般涅槃。名中般也。故引七善士经。破彼所说。显成中有。故论云。又经说有七善士趣。谓于前五。中般分三。由处及时近中远故。譬如札火小星迸时。才起至近。则灭。初善士亦尔。譬如铁火小星迸时。起至中灭。二善士亦尔。譬如铁火大星迸时。远未堕土而灭。三善士亦尔。非彼所执。别有中天。有此时处。三品差别。故彼所执。定非应理。解云。初善士者。才受色界中有。未出欲界。得般涅槃。时处俱近也。第二善士。受中有已到二界中间。得般涅槃处时俱中也。第三善士。临到色界。未及受生。便般涅槃处时俱远也又大众部。更有释云。寿量中问。得般涅槃。故名为中般。非中有也。论主破云。又无色界。亦应说有中般涅槃。彼亦有寿量中间。般涅槃故。然无色界。无中般者。以嗢陀南伽他中。说总集众圣贤。四静虑各十(注曰)初禅有十人。得初禅定业。为第一人。又得初禅已。种解脱分善。为第二人。又得初禅已。现般为第三人。并前七善士。为十人。二三四禅准斯数说也三无色各七(于十中除中般三也)。唯六谓非想于前七中。又除上流。无上生故。准此颂文。无色界中。必无中般。故彼所执。皆成虚妄。又大众部引一经颂。证无中有。颂曰

  再生汝今过盛位(注曰)有外道婆罗门。名再生。年老来见世尊。世尊呵啧。汝今年老。已过盛位。胎外有五位。一婴孩。二童子。三少年。四盛年。五老年也至衰将近琰魔王(至衰老位)欲往前路。无资粮(无戒定慧资粮也)求住中间。无所止(大众部云。此颂云中间无所止。明知无中有若有中有。即有所止)论主释通云。此颂意显于彼人中。速归磨灭无暂停义。名无所止。或可中有名无所止。为至所生。亦无暂停。行无碍故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