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业品第四之十二
如上所言住定菩萨为从何位。得住定名。彼复于何说名为定。颂曰
从修妙相业菩萨得定名
生善趣贵家具男念坚故
论曰。从修能感妙三十二大士夫相异熟果业。菩萨方得立住定名。以从此时乃至成佛常生善趣。及贵家等。生善趣者。谓生人天。由此趣中多行善故。妙可称故立善趣名。于善趣内常生贵家。谓婆罗门。或刹帝利。巨富长者。大婆罗门家。于贵家中根有具缺。然彼菩萨恒具胜根。恒受男身尚不为女。何况有受扇[打-丁+虎]等身。生生常能忆念宿命。所作善事常无退屈。谓于利乐一切有情。一切时中一切方便。心无厌倦名无退屈。由无退屈故说为坚岂不未修妙相业位菩提心不退应立住定名。何故要修妙相业位。菩萨方受住定位名。尔时人天方共知故。先时但为诸天所知。或于尔时趣等觉定。先唯等觉决定非余。何相应知修妙相业。颂曰
赡部男对佛佛思思所成
余百劫方修各百福严饰
论曰。菩萨要在赡部洲中。方能造修引妙相业。此洲觉慧最明利故。唯是男子非女等身。尔时已超女等位故。此不应说于前颂中。恒受男身义已显故。若谓先说造此业。已恒受男身。今说为明初造此业亦非女等故。此与前义有差别。此救非理义已成故。谓先已说造此业已。非女等身已显造时。亦非女等以非女等。适造此业即转形故。能招善逝殊妙相业。必依净身方能引起。故由先说此义已成。造此业时唯现对佛。谓亲见佛不共色身相好端严种种奇特。有欲引起感此类思。不对如来无容起故。此妙相业唯缘佛思。佛是可欣顺德境故。感妙相业唯思所成。非修所成不定界故。所感异熟此所系故。非闻所成彼羸劣故。亦非生得加行起故。谓彼唯于三无数劫。修行施等波罗蜜多圆满身中方可得故。唯是加行非生得善。唯余百劫造修非多。诸佛因中法应如是。唯薄伽梵释迦牟尼。精进满时能超九劫。九十一劫妙相业成。是故如来告聚落主。我忆九十一劫以来。不见一家因施我食。有少伤损唯成大利。从此自性恒忆宿生。故说齐斯非前不忆。一一妙相百福庄严。此中百思名为百福。谓将造一一妙相业时先起五十思净治身器。其次方起引一相业。于后复起五十善思。庄严引业令得圆满。五十思者依十业道。一一业道各起五思。且依最初离杀业道。有五思者一离杀思。二劝导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谓回所修向解脱故。乃至正见各五亦然。有余师言。依十业道各起下等五品善思。前后各然如熏静虑。有余师说。依十业道各起五思。一加行净。二根本净。三后起净。四非寻害。五念摄受。复有师言。一一相业各为缘佛。未曾习思具百现前而为严饰。百福一一其量云何。有说以依三无数劫增长功德。所集成身发起如斯。无对无数殊胜福德量唯佛知。有说若由业增上力。感轮王位王四大洲自在而转是一福量。有说若由业增上力得为帝释王。二欲天自在而转是一福量。有说唯除近佛菩萨所余一切有情。所修富乐果业是一福量。有余师言。此量太少应言世界将欲成时。一切有情感大千土。业增上力是一福量。今薄伽梵昔菩萨时。三无数劫中各供养几佛。颂曰
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
又如次供养五六七千佛
论曰。初无数劫中供养七万五千佛。次无数劫中供养七万六千佛。后无数劫中供养七万七千佛。三无数劫一一满时。及初发心各逢何佛。颂曰
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
然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
论曰。言逆次者自后向前。谓于第三无数劫满。所逢事佛名为胜观。第二劫满所逢事佛名曰然灯。第一劫满所逢事佛名为宝髻。初无数劫首逢释迦牟尼。谓我世尊初发心位。逢一薄伽梵号释迦牟尼。彼佛出时正居末劫。灭后正法唯住千年。时我世尊为陶师子。于彼佛所起殷净心。涂以香油浴以香水。设供养已发弘誓愿。愿我当作佛一如今世尊。故今如来一一同彼。我释迦菩萨于何位中。何波罗蜜多修习圆满。颂曰
但由悲普施被析身无忿
赞叹底沙佛次无上菩提
六波罗蜜多于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满
论曰。菩萨发愿初修施时。未能遍于一切含识。施一切物唯运悲心。彼于后时串习力故。悲心转盛能遍施与。一切有情非一切物。若时菩萨普于一切。能舍一切但由悲心。非自希求胜生差别。齐此布施波罗蜜多修习圆满。有说菩萨观诸世间。匮乏资财贫苦所逼。为欲饶益亦带悲心。发愿自求胜生差别。以诸菩萨曾无一时不运悲心而行施故。若时菩萨被析身支虽未离欲。贪而心无少忿齐此戒忍波罗蜜多修习圆满。忍圆满者。于彼有情心无忿。故戒圆满者不起害他身语业故。心无忿故身语无恶故。无忿时戒忍圆满。若时菩萨勇猛精进。赞叹底沙便超九劫。齐此精进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谓昔有佛号曰底沙。彼佛有二菩萨弟子。一名释迦牟尼。一名梅怛俪药。佛因观察自所化田。分明照知此二弟子。能寂所化先熟非自身。慈氏自身先熟非所化。知已复作如是思惟。速熟一身其事少易。遂以方便入宝龛中。结加趺坐依殊胜定。不共佛法普现在前。能寂因行遇见彼佛。威光赫奕特异于常。欻为净心执持举体。一足而立经七昼夜。以妙伽他赞彼佛曰
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
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
如是赞已便超九劫。于慈氏前证无上果。若时菩萨处金刚座。将登无上正等菩提。次无上觉前住金刚喻定。齐此定慧波罗蜜多修习圆满。理应此位无间方圆得尽智时此方满故。别别能到圆德彼岸故。此六名波罗蜜多。契经说有三福业事。一施类福业事。二戒类福业事。三修类福业事。此云何立福业事名。颂曰
施戒修三类各随其所应
受福业事名差别如业道
论曰。三类皆福或业或事随其所应如业道说。谓如分别十业道中。有业亦道。有道非业。此中有福亦业亦事。有福业非事。有福事非业。有唯是福非业非事。且施类中身语二业。具福业事三种义名。善故是福。作故亦业。是能等起身语业思。转所依门故亦名事。彼等起思唯名福业。思俱有法唯受福名。戒类既唯身语业性。故皆具受福业事名。修类中慈唯名福事。业之事故慈相应思。以慈为门而造作故。慈俱思戒唯名福业。余俱有法唯受福名。悲等准此皆应思择。有说福业显作福义。谓福加行事显所依。谓施戒修是福业之事。为成彼三起福加行故。有说唯思是真福业。福业之事谓施戒修。以三为门福业转故。何法名施施招何果。颂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
天地八阳神咒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毘耶达摩城。寥廓宅中。十方相随。四众围绕。尔时无碍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而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众生。递代相生。无始已来。相续不断。有识者少。无识者多。念佛者少。不念佛者多。神通者少。不神通者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
イ 子生人。向此星下生。禄食黍。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ロ 丑生亥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粟。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ハ 寅生戌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粳米。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ニ 卯生酉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小豆。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
南谟啰哆那怛啰夜耶南谟阿唎耶阿弭哆婆耶怛他孽多耶南谟阿唎耶跋嚧吉帝失筏啰耶菩地萨埵耶摩诃萨埵耶摩诃迦嚧尼迦耶怛跌他唵阿慕伽钵啰底喝多[合*牛][合*牛][口*半]吒娑婆诃 如是所说不空陀罗尼自在王咒。即是一切秘密神咒之主。若有人能诵此神咒成就之者。即能通达一切神咒。但是咒法所有事业皆得圆满
护身命经 界比丘道真 佛说救护身命经济人疾病苦厄 尔时佛在娑罗双树间临般涅槃时。舍利弗阿难及无量无边诸大菩萨诸大弟子一切诸天皆来集会。佛还正坐告阿难言。吾当入般涅槃。我灭度后五浊恶世中。
佛说安宅神咒经 后汉失译人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皆阿罗汉诸漏已尽。身心澄静六通无碍。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须菩提等。复有菩萨摩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与大菩萨及大声闻天龙药叉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前后围绕。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
尔时灭恶趣菩萨在毗卢遮那佛大集会中。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当来末法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灭罪成佛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土。何以方便重罪众生为拔苦与乐。我欲拔济一切众生苦。尔时佛告灭恶趣菩萨言。无忏无愧邪见放逸众生无拔济法。生受诸诸困厄。死堕无间地狱。不闻三宝名。何况不见佛。况复受人身。灭恶趣菩萨复白言。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