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经音义 第四十五卷
翻经沙门慧琳撰
菩萨内习经一卷 慧琳
菩萨投身饿虎经一卷 慧琳
师子月佛经一卷 慧琳
八大人觉经一卷 慧琳
长者法志经一卷 慧琳
萨罗国王经一卷 慧琳
庵提遮女经一卷 无字
十吉祥经一卷 慧琳
法灭尽经一卷 慧琳
一切智光仙人经一卷 无字
甚深大回向经一卷 无字
天王太子辟罗经一卷
三品第子经一卷 无字
四軰经一卷 慧琳
佛说当来变经一卷 慧琳
金刚三昧经二卷 慧琳
金刚三昧不坏经一卷 慧琳
十二头陀经一卷 慧琳
佛分卫经一卷 慧琳
法常住经一卷 慧琳
长寿王经一卷 慧琳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二卷 慧琳
已上大乘单译经已下大乘律
菩萨地持经十卷 玄应
菩萨善戒经九卷
净业障经一卷 慧琳
优婆塞戒经七卷 慧琳
梵网经二卷 慧琳
受十善戒经一卷 慧琳
佛藏经四卷 慧琳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 慧琳
菩萨戒经二卷 慧琳
菩萨戒羯磨文一卷 慧琳
菩萨藏经一卷 慧琳
菩萨善戒经一卷 慧琳
菩萨内戒经一卷 慧琳
优婆塞五戒威仪一卷 慧琳
文殊净律经一卷 慧琳
清净毗尼方广经一卷 慧琳
寂调音经一卷 慧琳
三聚忏悔经一卷 慧琳
五法忏悔经一卷 慧琳
受菩提心戒经一卷 慧琳
最上乘受戒经一卷 慧琳
入灌顶受戒经一卷 无字
三曼陀多颰陀罗经一卷 玄应
佛说菩萨受斋经一卷
文殊师利悔过经一卷
舍利弗悔过经一卷
法律三昧经一卷 慧琳
十善业道经一卷 慧琳
右五十经八十一卷同此卷音
佛说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慧琳
依着(上倚希反王肃注尚书云依助也毛诗传依倚也笺云依之言爱也说文从人衣声经从犬作猗案说文犗犬也与经义殊乖音界下文略反)
菩萨投身饿虎起塔因缘经
慧琳
[彳*言*亍][出/買](上玄绢反又音绢说文云[彳*言*亍]行旦卖也从行言或作炫亦作[貝*玄]下正卖字也)
妄瞤(下闰伦反说文云瞤目动也从目闰声)
蛆螫(上展列反博雅云[虫*旦]亦螫也广雅[虫*旦]痛也或作蜇古今正字从[乏-之+虫]旦声也下声只反说文虫行毒也从[乏-之+虫]赦声)
柱颊(上诛缕反考声云杜拒也拓类也说文从木主声)
蹠践(上之石反淮南子云鸟排空而飞兽蹠实而走许叔重注云蹠蹈也行也说文从足庶声经文从鹿作蹗误也)
[辟/止]跛(并癖反考声云[辟/止]足遍枯不任行也韵略跛不能行也说文从止辟声经从足作躃误也或作躄通用)
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无字音训)
八大人觉经
危脃(下诠岁反)
罪薮(下苏走反郑注周礼泽无水日薮古今正字从草数声草音草)
炽然(上齿志反毛诗传云炽盛也顾野王云猛火也说文从戠从火戠音职也)
佛说长者法志妻经
焜煌(上胡本反郭璞注方言曰焜煌盛皃也说文焜亦煌也从火昆声下音皇苍颉篇煌煌光也说文辉也从火皇声)
萨罗国经
慧琳撰
鸉鸟(上养将反尔雅云白[鷢-(朔-月)+兒]鸟也郭璞曰似鹰尾上白也或作鶍今正字从鸟杨声经从羊作鴹非也)
门阃(下坤稳反郑注礼记云阃门橛也说文作捆从木困声从门作困亦通用)
佛说庵提遮经(无字可音)
佛说十吉祥经(无字音训)
佛说法灭尽经
慧琳撰
无央(约姜反王注楚辞云央未尽也广雅央久也说文从口大声经从革作鞅音央仰反殊乖经义今不取也口音癸营反)
摈出(上必吝反文字集略云徙之远方也庄子摈弃也文字典说从手宾声经文从歹作殡是殡埋字非经义也)
垦殖(上[止/日]佷反苍颉篇垦耕也郭注方言耕垦用力者也古今正字从土豤声经文从犬作垦俗字也下承力反杜注左传云殖长也苍颉篇殖息也字书树也说文从[(餐-食)-又]直声豤音坤本反[(餐-食)-又]音矝)
短促(上端卵反苍颉篇短促也说文不长也从矢从豆经文从才作[打-丁+豆]非也)
憺怕(上谈滥反下烹伯反顾野王云憺谓恬也王逸云安也广雅云怕静也说文怕无为也并从心詹白声经文作惔误)
一切智光明因缘不食肉经(无字音训)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无字音释)
天王太子辟罗经(无字音训)
佛说三品弟子经(此经无字音训)
佛说四辈经
慧琳撰
戏譺(下疑纪反苍颉篇[疑/言]欺也广雅云调也说文云误也从言疑声也)
眄睐(上眠遍反说文云眄邪视也一目偏合也从目丐声经作[盻-八]俗字也下来代反广雅云睐视也说文瞳子不正也从目来声)
檛骂(上鵽瓜反声类云檛捶也古今正字从木过声鵽竹刮反)
佛说当来变经
慧琳撰
悒戚(上阴急反王注楚词云悒忧也又注云叹息也说文从心邑声也)
金刚三昧经上卷
慧琳撰
羼提(梵语也察苋反)
恢廓(上苦回反杜注左传云大也说文从心灰声灰字从火从厂)
唵摩罗(上乌感反梵语识名)
阿鞞拔致(下必弥反梵语不退转)
海[鼇-士+出](下吾高反东海中大鳖也其形甚大背如山岳故庄生寓言云龙伯国人钩鳌是也经喻心王又书激字从水水名也非经义合从黾也)
下卷
阐提(上昌演反梵语该罗此云无善心人也)
如阳[燄-臼+田]水([芸/木]渐反热时阳[燄-臼+田]也远看似水波动渴鹿心生迷倒逐之毕竟无水喻凡夫心随[(凵@人)/女]想迁转不住竟无所得)
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
慧琳
摩尼艳(下阎渐反三昧名也经作艳俗字也)
[名*頁]上(上牙格反方言[名*頁]颡也说文从页各声经从客作额俗字)
佛说十二头陀经
慧琳
摈人(必[希-巾+ㄙ]反前法灭尽经中已具释经从人作傧傧助也与经义乖也)
鸟[蓾-├](下尸耳反古今正字云[蓾-├]粪也从草从[鬯-匕+((氘-气)@二)]省声或作屎俗字谬也经文作[尸@矢][尸@矢]陈也陈弃之意也[鬯-匕+((氘-气)@二)]古文胃字)
肪肤(上眆王反考声云肪腹中膏也说文肪[月*巳]也从肉方亦声也)
脑膜(上猱老反古今正字恼头中髓也从肉[甾-十+乂]声下恾博反说文云[冉-工+又]闲膜从[冉-工+又]莫声猱音奴刀反)
佛说树提伽经
黤黪(乌敢反考声云黤黪不明也王注楚辞云黤亦不明也说文青黑也从黑奄声)
撩戾(上音了下音丽)
腰髋(上杳消反亦作[要/月]下欵相反埤苍云臗尻也考声云[月*坒]骨也说文义同从骨宽声亦作臗也)
娿婆(上乌可反下蒲我反案经文云腰髋娿婆言不自胜致也盖借音会义不以文害意苦[(((嘹-口)-小)-日+(工/十))*丸]于字与理殊乖)
庵屋(上乌含反广雅云庵舍也说文从广奄声经文从草作庵庵[菛@(口/田)]字是草名误也)
钨錥(上邬胡反下余六反埤苍云钨[金*莽]小釜也广雅钨錥谓之锉[金*嬴]也古今正字同二字并从金乌育声也[金*莽]音莾锉音才戈反[金*嬴]音力戈反)
佛说过去分卫经
恋嫪(上力转反下劳到反广雅云嫪妒也声类云嫪惜也谓恋不能去者也说文从女翏声翏音力要反)
澡瓶(上遭老反经作渗俗字也)
潺[滴-十+巾](上[木/且]闲反王注楚辞云潺潺水流皃也古今正字从水孱声孱音上同下丁历反考声水[泳-永+啻]也)
佛说法常住经(此经无字音训)长寿王经
慧琳撰
募求(上谟布反苍颉篇云求也说文广求也从力莫声)
[(敲-高)-又+乙]匃(垓艾反考声云求也顾野王云匃乞也说文亦乞也人亡财则乞匃故从人从亡经文作丐非也)
徇园(上巡俊反考声云徇求也从也顾野王云徇齐也说文从彳旬声彳音丑赤反)
优婆塞净行法门经上卷
慧琳
[木*奈]王(上乃带反梵语国名也经作奈一也)
远[徹-育+((糸-ㄠ+云)/肉)](下缠列反郑注论语云彻通也国语云彻犹明也说文从彳从支[〦/ㄙ/尚]声经从手作撤撤剥也非经义也)
肪膏(上音方前十二头陀经中已释今经本作[骨*方]非)
毗膻阇(上设毡反梵语)
俱[盷-二+目](下玄绢反王注楚[台*辛]云[盷-二+目]视皃也顾野王云如今人动目密相戒语也说文目摇动也从目[句-口+目]声[句-口+目]音上同)
奁底(上[僉*殳]沾反考声云奁似合而有棱节所以[僉*殳]物也古今正字盛香器亦盛镜器也从匚佥声也或作[(筐-王+僉)*殳]也匚音方经作奁俗字非也)
展转(上悊辇反案展转着事迹相因展转迁变也考声申也适也正体从[(工*工)/(工*工)]作[褒-保+((工*工)/(工*工))]今作展讹也[(工*工)/(工*工)]音同上也)
下卷
氍毹(上具俱反下数俱反声类云氍毹毛锦也广雅文[罽-厂]也考声云织毛为彣[彰-章+(夕/木)]也古今正字并从毛瞿俞皆声经作氀音缕诛反不正音也)
刍摩(上恻虞反梵语经作蒭俗字也)
目[目*夾](下歼[芸/木]反古今正字云目旁毛也从目夹声亦作睫经作[目*妾]误也)
熙怡(上喜饥反前第四十卷心明经已前释讫)
地持论第一卷
玄应撰
耆[宿-日+囚](巨伊反礼记六十日耆释名耆指也谓指事使人不自执役也宿久也)
倡伎(齿羊反说文倡乐也苍颉篇倡俳也俳戏也)
农[商/貝](古文农[卄/(厂@(畏-田))]二形同奴东反说文农耕也)
明哲(又作喆悊二形同知列反尔雅哲智也方言齐宋之间谓智为哲明了也)
悲恻(声类作[則/心]同楚力反说文恻痛也谓恻然心中痛也)
堪[利-禾+而](奴代反苍颉篇耐忍也)
林薮(苏苟反散木曰林泽无水曰薮又大泽水希者也)
听讼(佗定反听谓察是非也讼争也周礼以五声听讼求情一形二色三气四耳五目也)
术艺(食聿反术法也亦道也字林邑中道曰术也术者通也言人达解者无所不通也)
第二卷
讪大(所姧反论中亦作删陀迦旃)
加陵毗伽(应云歌罗频伽亦云迦兰伽加陵此云好毗伽此云音声名好音声鸟也)
巨细(其吕反尔雅巨大也方言齐鲁之间谓大为巨说文巨大从金作钜非)
弥陀罗国(先不释)
拘耆罗(或作拘翅罗梵言转也译云好声鸟此鸟声好而形丑从声为名也)
蝯猴(又作猨同禹烦反似弥猴而大臂长其色有黑有黄鸣声甚哀五百岁化为玃寿千岁玃音居缚反)
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尔时灭恶趣菩萨在毗卢遮那佛大集会中。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当来末法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灭罪成佛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土。何以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我前身不可思议福德因缘。今蒙世尊与我授记。欲令利益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能断一切系缚。能灭一切怖畏。一切众生蒙此威神。悉离苦因获安乐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我灭后五百岁中。能于日夜六时依法。受持此陀罗尼神咒法门者。一切业障悉皆消灭。一切陀罗尼法悉皆成就。今我念报世尊恩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善能分别而无所受。虽厌生死常护世间。周遍十方有大名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与大菩萨及大声闻天龙药叉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前后围绕。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往诣佛所绕佛七匝。以众香华奉献世尊。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住大金刚须弥卢峰楼阁。安住大金刚三摩地。以大金刚庄严劫树。于大金刚池宝莲花光照。金刚沙而布于地。于大金刚加持。金刚道场天帝释宫殿。以俱胝那庾多百千庄严大金刚师子之座。说法神通处。一切如来神力之所加持。入一切法平等出生萨婆若智。与八十四俱胝那庾多菩萨众俱。皆是一生补处。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