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别有余一众生。自惜己稻。盗他稻谷。余人见已。即告彼言。谓汝众生。汝恶作也。汝恶作也。云何自有。盗取他稻。呵已而放。更莫如此。而彼众生。已复再作。亦且呵放。如是再三。犹不改悔。粗言呵责。以手打头。牵臂将诣众人之中。告众辈言。此人盗他。而彼众生。对于众前。拒讳争斗。语众辈言。此之众生。粗恶言语。骂詈于我。以手打我。时彼众辈。聚集忧愁。悲哭叫唤。我等今者。相共至此。困恶处也。我等已生恶不善法。为诸烦恼增长未来生老苦果。当向恶趣。现见以手共相牵排。驱遣呵责。我等今应求正守护。为我作主。合呵责者正作呵责。合谪罚者即正谪罚。合驱遣者即正驱遣。我等所有田分稻谷。各自收来。彼守护主。有所须者。我等供给。大众如是共平量已。时彼众辈。即共推求正守护者。
尔时彼处大众之中。别有一人。长大最胜。可爱端正。形容奇特。微妙可观。身色光仪。种种具足。时诸众辈。向彼人边。作如是言。善哉仁者。汝为我等。作正守护。我等此处各有田畔。勿使侵欺。合呵正呵。合责正责。乃至谪罚。合遣正遣。我等所收不耕稻谷。当分与汝。不令乏少。彼人闻已。即许可之。为作正主。诃责谪罚。驱遣平正。无有侵凌。众敛稻谷。而供济之。不令短阙。如是依法。为作田主。以从彼等众生田里。取地分故。因即立名。为刹帝利(刹帝利者隋言田主)。时彼众生。悉皆欢喜。依诫奉行。彼刹帝利。于众事中。智慧巧妙。处彼众内。光相最胜。是故称名。为曷啰阇(曷罗阇者隋言王也)。大众立为大平等王。是故名为摩诃三摩多(摩诃三摩多者隋言大众平等王也)。诸比丘。其摩诃三摩多作王之时。彼诸人辈因始立名。为萨多婆(萨多婆者隋言众生)。诸比丘。其摩诃三摩多王有息名乎庐遮(隋言意喜)。诸比丘。彼乎庐遮作王之时。彼诸人辈称为何夷摩柯(隋言金者)。诸比丘。其乎庐遮王有息名柯梨耶哪(隋言正真)。诸比丘。其柯梨耶哪作王之时。彼诸人辈称为帝罗阇(隋言乌麻生也)。诸比丘。其柯梨耶哪王有息名婆罗柯梨耶哪(隋言最正真也)。诸比丘。其婆罗柯梨耶哪作王之时。彼诸人辈称为阿婆啰骞咃(隋言云片)。诸比丘。其云片王有息。名乌逋沙他(隋言斋戒)。诸比丘。其斋戒王在位之时。彼诸人辈称为多罗承伽(隋言木胫)。诸比丘。其斋戒王顶上自然出一肉胞。生于童子。端正具足。三十二相。生已唱言摩陀多(摩陀多者隋言持戒)。其顶生王。具大神通。甚有威力。统四大洲。自在治化。诸比丘。此等六王。寿命无量。诸比丘。其顶生王右【月*坒】出胞。生一童子。端正具足。三十二相。名右【月*坒】生。亦有威力。统四大洲。其右【月*坒】王。左【月*坒】出胞。生一童子。亦三十二相。名左【月*坒】生。具威德力。王三大洲。其左【月*坒】王。右膝肉胞。生一童子。威相如前。王二大洲。其右膝王左膝生一童子。威相如前。领一大洲。
诸比丘。从此已来。有转轮王。皆领一洲。汝等当知。诸比丘。如是次第。最初众立大平等王。次意喜王。次正真王。次最正真王。次受斋戒王。次顶生王。次右【月*坒】王。次左【月*坒】王。次右膝王。次左膝王。次已脱王。次已已脱王。次体者王。次体味王。次果报车王。次海王。次大海王。次奢俱梨王。次大奢俱梨王。次茅草王。次别茅草王。次善贤王。次大善贤王。次相爱王。次大相爱王。次叫王。次大叫王。次尼梨迦王。次那瞿沙王。次狼王。次海分王。次金刚臂王。次床王。次师子月王。次那耶坻王。次别者王。次善福水王。次热恼王。次作光王。次旷野王。次小山王。次山者王。次焰者王。次炽焰王。诸比丘。其炽焰王。子孙相承。有一百一。并悉在彼逋多罗城。治化天下。其最后王。名为降怨。以能降伏诸怨敌故。名曰降怨。
诸比丘。其降怨王子孙相承。于阿踰阇城中治化。有五万四千王。其最后王。名为难胜。
诸比丘。其难胜王子孙相承。于波罗奈城中治化。有六万三千王。彼最后王名难可意。诸比丘。其难可意子孙相承。于柯箄啰城中治化。有八万四千王。彼最后王。名为梵德。诸比丘。其梵德王子孙相承。于彼白象城中治化。有三万二千王。彼最后王。名为象德。诸比丘。其象德王子孙相承。于拘尸那城中治化。有三万二千王。彼最后王。名曰藿香。诸比丘。其藿香王子孙相承。于优罗奢城中治化。有三万二千王。其最后王。名那伽那嗜。诸比丘。其那嗜王子孙相承。于难降伏城中治化。有三万二千王。彼最后王名曰降者。诸比丘。其降者王子孙相承。于葛那鸠遮城中治化。有一万二千王。彼最后王。名胜军。诸比丘。其胜军王子孙相承。于波波城治化天下。有一万八千王。彼最后王。名曰天龙。诸比丘。其天龙王子孙相承。于多摩梨奢城中治化。有二万五千王。彼最后王。名曰海天。诸比丘。其海天王子孙相承。还于多摩梨奢城中治化。有一万王。彼最后王。还名海天。诸比丘。后海天王子孙相承。于檀多富罗城中治化。有一万八千王。彼最后王。名为善意。子孙相承。于王舍大城治化。有二万五千王。彼最后王。名善治化。诸比丘。善治化王子孙相承。还于波罗奈城中治化。有一千一百王。彼最后王。名大帝君。诸比丘。大帝君王子孙相承。于茅主大城中治化。有八万四千王。彼最后王。复名海天。诸比丘。其海天王子孙相承。还于逋多罗城中治化。有一千五百王。彼最后王。名为苦行。诸比丘。其苦行王子孙相承。还于茅主大城中治化。有八万四千王。彼最后王。名为地面。诸比丘。其地面王子寐相承。还于阿踰阇城中治化。有一千王。彼最后王。名为持地。诸比丘。其持地王子孙相承。还于波罗奈大城中治化。有八万王。彼最后王。名曰地主。诸比丘。其地主王子孙相承。于寐(亡毗反)洟(汤梨反)罗城中治化。有八万四千王。彼最后王。名曰大天。诸比丘。其大天王子孙相承。于彼寐洟罗大城中治化。有八万四千刹帝利王。彼一切王。于彼寐洟罗城庵婆罗林中。修行梵行。其最后王。名曰尼寐王。次没王。次坚齐王。次轲呶王。次优波王。次呶摩王。次善见王。次月见王。次闻军王。次法军王。次降伏王。次大降王。次更降王。次无忧王。次除忧王。次肩节王。次王节王。次摩罗王。次娄那王。次方主王。次尘者王。次迦罗王。次难陀王。次镜面王。次生者王。次斛领王。次食饮王。次饶食王。次难降王。次难胜王。次安住王。次善住王。次大力王。次力德王。次坚行王。诸比丘。其坚行王子孙相承。于迦奢婆波城中治化。有七万五千王。彼最后王。名庵婆梨沙。诸比丘。其梨沙王子。名善立。诸比丘。其善立王子孙相承。于波罗大城中治化。有一千一百王。彼最后王。名枳梨祁。
诸比丘。彼时有迦叶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出现世间。菩萨于彼修行梵行。生兜率天。枳梨祁王息。名为善生。子孙相承。还于逋多罗城中治化。有一百一王。彼最后王。名耳。其耳王有二息。一名瞿昙。二名婆罗堕阇。彼王一息。名甘蔗种。诸比丘。其甘蔗种子孙相承。还于逋多罗城中治化。有一百一甘蔗种王。彼最后王。名不善长。甘蔗种王。诸比丘。不善长王。而生四子。一名优牟佉。二名金色。三名似白象。四名足【(王*巨)/木】。其足【(王*巨)/木】息。名曰天城。其子牛城子孙相承。于迦毗罗婆苏都城中治化。有七万七千王。彼最后王。名广车王。次别车王。次坚车王。次住车王。次十车王。次百车王。次九十车王。次杂色车王。次智车王。次广弓王。次多弓王。次兼弓王。次住弓王。次十弓王。次百弓王。次九十弓王。次杂色弓王。次智弓王。
诸比丘。其智弓王生于二息。一名师子颊。二名师子足。其师子颊绍继王位。生于四子。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又生一女。名为不死。诸比丘。其净饭王生于二子。一悉达多。二名难陀。白饭二子。一名帝沙童。二名难提迦。斛饭二子。一阿泥娄驮。二跋提梨迦。甘露饭王亦生二子。一阿难陀。二提婆达多。其不死女。唯有一子。名世婆罗。菩萨一子。名罗睺罗。
诸比丘。如是次第。从于大众平等王来。子孙相承。最胜种族。至罗睺罗童子。身上成阿罗汉。断于烦恼。尽生死际。更无复有。诸比丘。此因缘故。旧往昔时。有胜刹利。世间出生。依于如法。非不如法。诸比丘。有如是法。世间刹利。最为胜生。尔时自余诸众生辈。如是念言。世间有为。是病是痈。是其毒箭。熟思惟已。弃舍有为。于空山泽。造作草庵。寂静禅定。有所求须。或日初分。或后分中。出于草庵。入村乞食。众人见已。须者与之。复为造作。或有称言。此等众生。最好作善。弃舍世间。有流不善诸恶法故。名婆罗门。此因缘故。婆罗门种。世间出生。或有众生。禅定不成。倚着村落。多教咒术。因此得名为教者也。以其下来入村舍故。名向聚落。复为成就诸欲法故。名成就欲。此因缘故。旧往昔时。胜婆罗门。高行种姓。世间出生。依于如法。非不如法。复有自余诸众生辈。造作种种求利技能工巧艺术诸业之处。以此得名为毗舍也。此因缘故。旧往昔时。毗舍种姓。现于世间。彼亦如法。非不如法。诸比丘。此等三种。世间生已。于后复有第四种姓。世间出生。诸比丘。复有一种。各自毁呰自家法已。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弃舍世间。出家修道。口自唱言。我作沙门。彼作是称。即成正愿婆罗门也。毗舍亦然。复有一种。如前毁呰。亦舍出家。口自称我当作沙门。为彼故。有如是正愿。诸比丘。复有一种刹利。以身口意行于恶行。以恶行故。身坏命终一向受苦。其婆罗门。及毗舍等。亦如是。复有一种刹利。以身口意行善行故。身坏命终一向受乐。婆罗门毗舍亦然。
诸比丘。复有一种刹利。以身口意行二种行。身坏命终当受苦乐。婆罗门毗舍亦尔。诸比丘。复有一种刹利。正信出家修习。证于三十七助道。能尽诸漏。心解脱智解脱。现见证法。得诸神通。既作证已。口自唱言。我已尽生。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其婆罗门毗舍亦尔。诸比丘。此三种姓。于彼边生。能成就明行足。得阿罗汉。名为最胜。诸比丘。其梵王娑诃波底。昔于我前说如是偈
刹利胜生者 若出诸种姓
明行足成就 彼最胜天人
诸比丘。其梵王娑诃波底。彼偈善颂。非为不善。我已印可。诸比丘。我多他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亦说此义。诸比丘。如是次第。我所具说。世间转成转坏转住。诸比丘。若有教师。为诸声闻。所应作处。哀愍利益。而行慈悲。我已作讫。汝等须依。诸比丘。此等空闲山林树下虚房静室土窟崖龛。或冢墓间。以稻芋等。为草庵住。离于村舍聚落居停如是之处。汝等比丘。应修习禅。勿堕放逸致令后悔。此我教示。汝诸比丘。佛说经已。诸比丘等。欢喜奉行。
按中亚出土梵本三叶属长阿含。阿吒那智经众集经是也。
1.阿吒那智经一叶 (Hoernle Mss. 149 X/6) D. 32, AA.taana.tiya sutta 呪 经名汉译今阙。开元录九沙门那提下云。阿吒那智经一卷。龙朔三年于慈恩寺译。见续高僧传。善见律十一云。若国王及聚落大檀越有病者。遣人至寺。请比丘为说呪。比丘为说阿吒那吒经(AA.taanaa.ta)十诵律廿四亦举长阿含经名阿吒那吒剑 (AA.taanaa.tikam)
2.众集经二叶 (Hoernle Mss. 149 X/25 及 X/29) D. 33, Sa^ngiiti sutta 法数经名 [No. 1(9)]又按汉译凡三十经。其中增一 [Ekottara, No. 1(11)] 三聚 [Triraasi, No. 1(12)] 世记[Lokapraj~napti, No. 1(30)] 三经巴本全阙。巴本凡三十四经。其中四经汉译全阙。二经收于中阿含。今揭其全表 1.Brahmajaala (21)梵动经 2.Saama~n~naphala (27)沙门果经
3.Amba.t.tha (20)阿摩昼经
4.So.nada.n.da (22)种德经
5.Kuu.tadanta (23)究罗檀头经
6.Mahaali 阙
7.Jaaliya 阙
8.Kassapasiihanaada (25)倮形梵志经
9.Po.t.thapaada (28)布檀婆楼经
10.Subha 阙
11.Kevaddha (24)坚固经
12.Lohicca (29)露遮经
13.Tevijjaa (26)三明经
14.Mahaapadhaana ( 1)大本经
15.Mahaanidaana (13)大缘方便经
16.Mahaaparinibbaana ┐ ├ ( 2)游行经
17.Mahaasudassana ┘
18.Janavasabha ( 4)闍尼沙经
19.Mahaagovinda ( 3)典尊经
20.Mahaasamaya ( 9)大会经
21.Sakkapa^nha (14)释帝桓因问经
22.Mahaasatipa.t.thaana 念处经[中阿含 (98)]
23.Paayaasi ( 7)弊宿经
24.Paa.tika (波梨子) (15)阿【少/(兔-、)】夷 (Anuppiya) 经
25.Udumbarika (乌暂婆) ( 8)散陀那 (Sandhaana) 经
26.Cakkavatti ( 6)转轮圣王修行经
27.Agga~n~na ( 5)小缘经
28.Sampasaadaaniiya (18)自欢喜经
29.Paasaadika (17)清净经
30.Lakkha.na 三十二相经[中阿含 (59)
31.si^ngaalaka (16)善生经
32.AA.taanaa.tiya 阙(阿吒那智经)
33.Sa^ngiiti (9)众集经
34.Dasuttara (10)十上经
(以上 长阿含对照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尔时灭恶趣菩萨在毗卢遮那佛大集会中。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当来末法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灭罪成佛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土。何以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我前身不可思议福德因缘。今蒙世尊与我授记。欲令利益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能断一切系缚。能灭一切怖畏。一切众生蒙此威神。悉离苦因获安乐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我灭后五百岁中。能于日夜六时依法。受持此陀罗尼神咒法门者。一切业障悉皆消灭。一切陀罗尼法悉皆成就。今我念报世尊恩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善能分别而无所受。虽厌生死常护世间。周遍十方有大名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与大菩萨及大声闻天龙药叉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前后围绕。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往诣佛所绕佛七匝。以众香华奉献世尊。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住大金刚须弥卢峰楼阁。安住大金刚三摩地。以大金刚庄严劫树。于大金刚池宝莲花光照。金刚沙而布于地。于大金刚加持。金刚道场天帝释宫殿。以俱胝那庾多百千庄严大金刚师子之座。说法神通处。一切如来神力之所加持。入一切法平等出生萨婆若智。与八十四俱胝那庾多菩萨众俱。皆是一生补处。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