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地藏经 | 作者:知定法师 [投稿]

  【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于光目:生死业缘,果报自受。吾是汝母,久处暗冥。自别汝来,累堕大地狱。蒙汝福力,方得受生。为下贱人,又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令吾脱免。】

  这是佛的威神之力使然,故能生刚三日,便会言说,而请救免之法。这里文义可分三段:初叙述生缘;次从生死业缘下,叙述累生累劫受苦状况;三从蒙汝福力下,感谢光目福力庇荫,得生人中,然未免下贱短命,惟恐舍命之后,复遭恶报,故此恳请救苦之法,俾一劳而永逸。

  梵语驮索迦(Dasaka)或名驮婆(Dava),译为奴。婢者卑下的妇女也。奴婢,又名奴隶,这些失去自由的人,由人买卖役使,并受身分上不平等的待遇。这种制度起源于部落时代,强大的部落,征服弱小的落部时,常常俘其男女,将这些男女设为奴隶,视为一种财产(我国古制将罪人男女设为奴俾,亦系一种奴隶制度的变相)。中世纪时,奴隶买卖盛行于欧洲诸国;非洲的黑人尤受虐待(如西非洲法属的达荷美,与英属的拉哥斯,就是昔日的黑奴买卖市场)。及后,思想发达,主张奴隶解放论者日众,英国率先于一八○七年悬令禁止,美国亦于一八六三年解放黑奴,迄今世界各文明国家,多不准许奴隶制度者。

  婢生子,即是奴隶所生之子。出生三日,即能言说。设非佛力冥资,即是怪诞之事。今由光目布施福力所感,脱离地狱之苦,转生下贱之族,则知是佛力的冥加,令不昧于宿缘。

  生死,是指六道轮迥不已的分段生死。业缘,是助长生死不息的十恶业因;果报,是指堕生三途之处。由于身口意三,造十恶业因,故而三途轮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旋火轮,无有休息。这些业果,由自作故,还自来受,无代替者。故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堕生地狱之中,由业之使然,日月光明,下照不及,是以「久处暗冥。」故五苦章句经云:「但坐悭贪食,故堕黑绳地,铁围两山间,窈窈何冥冥。神识堕其中,不观日月精,辗转不相见,但闻呼叫声。」光目女母弃养不久,堕生地狱之中,即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受种种的苦毒。故无常偈云:「亲知咸弃舍,任彼绳牵去,将至琰魔王,随业而受报。恶业堕泥梨,造业苦切身,。」堕生未久,即累大地狱,可见业力牵引力之强了。

  蒙汝福力,即是蒙光目女供养罗汉,称念圣号,绘塑佛像,志诚供养的功德福力。虽蒙福力得脱地狱之苦,然而光目母,罪业深重。光目修供功德之力微浅,故只能暂脱地狱之苦,降生世间为下贱人,又复短命,报尽还入地狱。四人出现经云:「或有人生卑贱家,及余贫贱家,无有饮食。虽复得食,臭秽难尝。生为如此家,彼身口意行恶故也。」光目母在生,惟好杀生,故虽蒙福力得脱地狱,犹生贱人短命之报。十地论云:「杀得三果:一异熟果,谓三恶道。二等流果,谓生人,中多病短命。三增上果,谓感外物,皆少光泽,不久住故。」世人寿命可分三等:六十岁以下,叫做下寿。八十岁以下,叫做中寿。壹百贰拾岁以下,叫做上寿。今光目母投生婢子之家,又复年止十三,即将舍命,故言短命。寿光尽后,更堕恶道,欲免轮回之苦,故请问了脱之法。

  【光目闻说,知母无疑,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业?堕于恶道。】

  光目闻言虽知是母无疑,但为求确实,故征诘生前所造的业行。因为知道彼婢生子是母无疑,故而悲啼到声气结塞。然而既是彼母,则合知道彼母在生的时候,作些什么行业?以致堕于恶道。所谓行业,即是说所作的善恶业,能够迁行三世,随业而受生,故此叫做行业。

  【婢子答言:以杀害毁骂二业受报。若非蒙福,救拔吾难,以是业故,未合解脱。】

  此是光目母答述以杀害众生,及毁骂有情,以此二业,招致恶报。贪口腹而杀生,为财利而害命,就叫做杀害。贤愚经云:「苏曼女生有十子,年遂长大,勇健非凡,然喜畋猎,伤害物命。其母矜愍,教使莫尔。诸子白母:射猎之事,最为快乐,母今相违,将为见憎?母复告言:吾爱汝等,是以相制,若当憎汝,终无此言。所以者何?夫杀生之罪,当入地狱,受诸苦恼。数千万岁,常为鹿头羊头兔头诸禽兽头。阿傍狱卒,之所猎射,无央数岁。虽思解脱,其何由乎」?!人无过失而加祸于人,就叫做毁,亦即是抵毁;无论人是与不是,就恶意的出口伤人而谩骂一通,就叫做骂。成实云:「若人恶口,称种骂詈,随语受报。」荀子亦云:「与人言善,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杀害生命是属于身业,恶口谩骂是属于口业,三业虽则不兼而犯二业,故遭堕恶报。所以楞严云:「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光目之母身口之业深重,设非藉光目女供养罗汉,及称名塑像供养功德福力的救拔,则应随身口二业的罪而受报,未有解脱之期。故云若非蒙福救拔吾难,以是业故,未合解脱。

  【光目问言:地狱罪报,其事云何?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称说。百千岁中,卒白难竟!】

  光目既闻地狱之名,故而请问地狱苦状。婢子答言,非口能宣,即欲说之,亦不能形容于万一。纵然经过百千万亿劫的时间,尽说地狱苦事,亦不能尽说完毕。

  【光目闻已,啼泪号泣,而白空界:愿我之母,永脱地狱。毕十三岁,更无重罪,及历恶道。】

  光目闻说地狱苦事,涕泣向空,陈母苦报为母发愿。有声无泪叫做号,有泪无声叫做泣。光目女闻母堕于恶趣,受极苦毒,初则放声大哭,令到内心痛裂,哭久声销,血泪外涌,故曰啼泪号泣。光目女孝心诚笃故以含悲心情,向空禀报而发愿言:愿我的故母,永脱地狱之苦,完毕这十三岁短寿,销除其十八重长狱,更无重罪,以及永不历诸恶道,受无量的苦报。

  【十方诸佛,慈哀愍我,听我为母,所发广大誓愿。若得我母,永离三涂,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

  恭对十方诸佛尊前,发广大誓愿,唯愿十方诸佛慈悲哀愍,令彼母永离三途及下贱身,乃至永劫以还,亦不受女人的躯形。造业受报,理所当然,初堕地狱,受极苦刑。次生饿鬼之中,常感饥火交焰。再则托胎畜生之类,恒受鞭挞的痛楚。等到报尽投生人间,又在贫穷下贱之家,衣食不继。故心地观经云:「或有众生以贪多财,而为恐怖。自己财宝,恒求积聚,而不受用,何况施贫乏众生。于己财宝深生贪著;于他财宝,欲令损减。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堕大地狱,受无量苦;如是苦报,名为第一正感之果。从地狱出,受畜生身,身常劳苦,水草不足,经多时中,酬损他财。如是众苦,名为第二正感之果。受是罪已,生饿鬼中,因饥渴苦,无量千劫,不闻浆水饮食之名。其咽如针,其腹如山,纵得饮食,随变为火。如是苦身,名为第三正感之果。毕是罪已,来生人间,贫穷下贱,为他所使,于诸财宝,所求难得,于一切时,而不自在。如是余报,名相似果。」

  【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这是叙述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发广誓愿。自今日后,即是地藏菩萨修菩萨道时,最初所发的初心。为凡为圣对于初始所发的心,是极其重要的。是以万里前途,无初步而不登,千层巨厦,离地基而不固,三祇所修福慧,百劫所积功勋,始终不离于初始的发心。故旧婆沙论云:「若离初心,则不成无上道,一切功德,皆在初心。」

  地藏菩萨最初发大誓愿,是在于清净莲华目如来圣像之前,而在本经四番发大弘誓,此文虽在最后,过在四番发愿之中却是最先,故曰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地藏菩萨所发誓言,谓自今而后,百千万亿劫中所有世界的地狱,饿鬼,畜生等受苦众生,都发愿拔济度脱这些三恶道的罪苦众生。务须要将这些罪报众生脱离苦难,安置涅槃安乐的境地,菩萨然后方成正觉,倘若有一众生未超生死,菩萨不舍此众生而成佛道,故说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正所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发这样大的深宏誓愿,纵然累劫称扬也不能尽。

  【发誓愿已,具闻清净莲华目如来,而告之曰:光目!汝大慈愍,善能为母发如是大愿。】

  这是孝感佛天而得之证明也。发是愿已,即是上面所叙述的誓愿,刚发愿毕,即闻清净莲华目如来圆满的慈音慰喻。光目女发大誓愿,不但为母,并为法界罪苦众生,故曰汝大慈愍。光目女为欲慈母罪业消除,并及法界一切众生,普愿法界一切众生的罪业,亦同时消除而证不退之地,故得蒙佛赞言:善能为母发如是大愿。

  【吾观汝母,十三岁毕,舍此报已,生为梵志,寿年百岁。过是报后,当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后成佛果,广度人天,数如恒河沙。」】

  告母生处。由于光目女念佛塑像发心供养,并发广大誓愿功德之力,故能令母得离苦趣,又复舍下贱报身而生净行之种,易短命而为长寿,最后圆成佛道,广度众生。梵志(Brahmacarir),译为净行,系婆罗门四时期之一。因为这种人,志求梵天之法,故云梵志。瑜伽论记云:「梵者西国音,此寂静,谓涅槃也。志是此方语,志求于梵,故云梵志。」增一阿含云:「沙门名息心,诸恶永已尽,梵志名清净,除去诸乱想。」舍贱报已,后生为梵志,寿年百岁,即是长寿仙人。生无忧国土,即是光目女母成就佛道的地方。名号无忧,即是远离忧患的极乐国土。因为光目女母前为人时,造诸恶业,生在地狱之中,是以烧煎刀山剑树为忧,次生为婢子,是以下贱卑鄙为忧;寿十三岁,是以短命为忧;毕十三岁再舍世寿,是以堕恶道为忧;后生梵志之家,虽得长寿,又以邪行自大为忧;今后诸忧并消,故得生于无忧国土。在无忧国土人民的寿命,无量无数的非数目字可能统计,故云寿命不可计劫。光目女母,昔为人时,因造恶业而堕地狱受诸苦恼,是以知道地狱之苦况,因此怜愍一切人天而度脱之。一切发菩提心的大菩萨,是以度化一切众生为目的,乃至圆成佛道,亦不舍于一众生。光目女母发菩提心亦复如是,故于成佛之后,广度人天,数如恒沙。所以一切法高王经说:「初发菩提心之菩萨摩诃萨,即发心日,已是一切声闻缘觉众生福田,一切众生,皆于菩萨中生,菩萨所化。」

  【佛告定自在王:「尔时罗汉福度光目者,即无尽意菩萨是。光目母者,即解脱菩萨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这是结告定自在王所询今之地藏菩萨,即往昔的光目孝女等。无尽意,梵语阿差末底(Aksayamati),世界无边无际的广阔,在这世界里的众生又复无量无数之多,菩萨以慈悲为怀,度生是务,在这世界之中,倘有一个众生,未曾度尽,而菩萨愿行之意,亦无有尽,因此叫做无尽意。故若愚赞云:「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液液,是故我名无尽意。」大集经云:「舍利弗(Sariputra)问无尽意:谁字仁者,为无尽意?无尽意言:唯舍利弗!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名无尽意。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不可尽故。舍利弗言:唯善男子!愿仁当说无尽法门。无尽意言:唯舍利佛!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已不可尽。所以者何?发菩提心,不离烦恼故,发心相续,不怖余乘故,发心坚固,不参外论故。……发心无尽,无量功德悉成就故;发心平等,利众生故;发心普覆,无差异故;发心任重,诸佛所受故;发心不绝,三宝不断故。唯舍利弗,菩萨如是,为一切智,发菩提心,岂可尽耶?……佛戒无尽,因戒发心,故不可尽;佛定无尽,因定发心,故不可尽;佛慧无尽……,如来戒定智慧解脱知见,其性无尽,因是五众发菩提心,岂可尽耶?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无尽,因如是等故发菩提心,是故无尽。一切如来悉皆无尽,因是发心,故不可尽。三宝不断故无有尽,众生性无尽故无尽,……回向无上无尽故无尽,……知一切法无尽故无尽。唯舍利弗!是名菩萨发菩提心,不可尽也。……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八十无尽,是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华严经云:「此十愿的十尽句而得成就。何等为十?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无尽意菩萨往昔是罗汉,今是菩萨,即是回小向大。

  解脱梵语木底(Multi),或名木叉(Moksa),即是说解除一切惑业的系缚,脱离三界生死的苦果,纵任无碍,来去自在,妄心不能惑,尘累不能拘,所以称为解脱。光目之母往昔由于造诸恶业,堕地狱中,备经辛苦。蒙孝女的福力,得脱苦痛之境,次生奴婢之家,又复短命。又承女的愿力,却是贱陋种族并离将来苦报,后为梵志,又复生邪命之流。如是展转了脱生死,成就佛道,再来三界度化众生,任运自在,无挂无碍,是故名为解脱菩萨。光目女因罗汉之指示广修供养,知母生处,光目母因孝女福愿而得超升,今佛为欲阐扬孝道,故于将入涅槃之先,上升忉利,广为宣说,地藏往昔因地行孝之道。光目因母遭堕,而发度尽地狱众生的深宏誓愿,因此专司地狱度脱苦难之事,故得名为地藏王菩萨。

  【过去久远劫中,如是慈愍,发恒河沙愿,广度众生。】

  这段文照字句看,似乎是总结上文。但依文义来解释,系引起下文的。也可以说结上起下。因为上面叙述地藏菩萨在过去无量亿劫中,发了广度众生的恒河沙愿,故此未来世中的众生,对于地藏菩萨深生敬重的心,或归命,或称念圣号,纵然是在极短的时间里,乃至一弹指顷,亦可以得到无量恒沙的功德利益。地藏菩萨从初始发心之后,如是经过四番的发弘誓愿,又复承受诸佛的瞩咐,所亲近的诸佛既多,所经过的时间也长,故说过去久远劫中,如是慈愍,发恒沙愿,广度众生,即是上面所叙述的为利益众生的四番发愿,以及所度脱的广大有情。大经云:「若有人问:谁是一切诸善根本?当言慈是。慈若不具佛十力,四无所畏,三十二相者,是声闻慈。若具足者,是如来慈。即大法聚,即大涅槃。慈力弘深,具一切福德庄严。」现在地赃菩萨,为一切众生故,发弘智愿,历劫以来,度众无量,十力四无所畏,无不具足。以大涅槃心,修于圣行,普应群机,妙用无方,因此故言慈愍。

  【未来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恶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语者,两舌恶口者,毁谤大乘者;如是诸业众生,必堕恶趣。若遇善知识,劝令一弹指间,归依地藏菩萨。是诸众生,即得解脱三恶道报。】

  这是说未来世中,若有恶人,素行恶行,遇善知识教化,于一弹指间归依地藏菩萨,即得解脱恶道的报应。

  不行善者行恶者,即是对于合理清升的好事,应作而不作,对于违理下坠的坏事,不应为而偏为。众生对善恶二道,所以反常者,只因信之不切。故经云:「善业应修,恶行应离。善福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离。罪福之事,亦皆如是,而作狐疑,自堕恶道。罪福分明,谛信不迷,所在长安。佛语至诚,终不欺人。」

  不信,即是心念不澄净,于三宝的实德不乐欲。如唯识论云:「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心,惰依为业。」因果者,因是种子,具能生义。果是现行,具所生义,有是因则必有是果,有是果亦必有是因,这是善恶报应,迁流三世的因果律。不信因果,即是对善感安乐,恶招苦报的道理,不肯信受。如弊宿婆罗门常怀异见,谓无他世,亦无更生,无善恶报。常为人言:沙门异见,云杀生,乃至邪见者,身坏命终,皆入地狱;说不杀生乃至不邪见者,身坏命终,皆生天上。初未曾见死者还来,说所堕处,故我不信有后世,及善恶报。这是因为不知业报差别及因果定律的道理,所以妄宣拨无因果之言说。「乃至」二字,系概括之辞,因为恶事太多,难以一一列举,因此以乃至二字而统括之。

  淫为万恶之首,众罪之魁,属于身业,过分邪正。于己妻室,属于正淫,于己妻室以外,而于他人有暧昧行为,属于邪淫。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还爱为机,正尚应戒,而况于邪?是故邪淫罪业偏重,所以佛制戒条,特将淫戒置于戒首。分别善恶报应经云:「邪欲报有十种,何等为十?1、欲心炽盛。2、妻不贞良。3、不善增长。4、善法消灭。5、男女纵逸。6、资财密散。7、心多疑虑。8、远离善友。9、亲族不信。10、命终三途。」妄语属口业,虚妄不实的说话,就叫做妄语。科注云:「准正法念,妄语恼人,失实功德,常如黑暗,有命同死,语刀自割其舌,胜于炎火毒,命终堕狱,口出脓血等。」又云:「妄语报有十种:1、口气恒臭。2、正直远离。3、诲曲日增。4、非人相近:5、忠言不信。6、智慧鲜少。7、称扬不实。8、诚语不发。9、爱论是非。10、身谢恶趣。」正法念处经亦云:「如是恶人,以是妄语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谓大叫唤地狱中。」

  两舌属于口业,即是说一个人只有一口,却似乎有两个舌头,因为这种人,在张三的面前会赞美张三而诋毁李四,或者说李四常骂张三。但在李四的跟前,又会诋毁张三而赞美李四,或者说张三时常骂李四。两边搬弄,[抨-平+豆]构是非,以是非作人情,这就叫做两舌。科注引经云:「太喜多言语,增贪令他畏,口过自夸诞,两舌第一处。」

  恶口,亦是属于口业,即是用粗恶的言语骂人,亦即是出口伤人,就叫做恶口。法句经云:「恶言骂詈,憍陵蔑人,兴起是行,疾怨滋生。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疾怨自灭。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科注云:「经云:虽为沙门,不摄身口,粗言恶说,多所中伤,众所不爱,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轮转三途。自死至生,苦恼无量。诸佛圣贤,所不爱惜。假令身虽无过,不慎口业,亦堕恶道。大论说:「一鬼,头似猪头,臭虫从口出,身有金色光明。是鬼宿世作比丘,恶口骂詈客比丘。身持净戒,故有光明。口有恶言,故臭虫从口出。」故增一云:「宁以利剑截割其舌,不以恶言粗语,堕三恶道。」

  毁谤大乘者,毁即毁坏或诋毁,谤即诽谤,即是对于佛说的大乘经典,尽力的诋毁诽谤,谓不是佛所说的。认定大乘教法非佛所说,即是无间罪人,故于命终之后,必堕恶趣。大智度论云:「答曰:破般若有二种,一者佛口所说,弟子诵习书作经卷,愚人谤言非是佛说,是魔若魔民所作,亦是断灭邪见人之手笔。庄严口力者说,或言难是佛说,其中处处余人增益,或有人著心分别取相,说般若波罗蜜,口说空法而心著有。初破者堕大地岳。不得圣人说般若意故。」

  如是下,是总结不行善而造恶的人,即是这些拨无因果广行十恶以及毁谤大乘法宝的罪业众生,必定会堕落恶趣的。如若遇到一位善知识,教令这些罪业之辈,能够在一弹指间,归投依靠地藏菩萨,这些人都可以得到解脱三恶道的苦报。一弹指是极短暂的时间,通常经中所说百一生灭为一刹那,六十刹为一弹指。僧祇律则谓二十念为一瞬,廿瞬为一弹指。在极短暂的时间内,能发至诚心,而归依地藏菩萨,即可以解脱千生万劫的痛苦,由此更显得归依力量的伟大了。

  【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饮食。如是奉事者。未来百千万亿劫中,常在诸天受胜妙乐。若天福尽,下生人间,犹百千劫,常为帝王,能忆宿命因果本末。】

  这段叙述志心奉事,其福尤胜。共分三节:初从若能志心下,明修供养。次从未来百千下,示供养所得的利益。三从若天福尽下,显供养利益之殊胜,天报享尽,下生人间,犹有余福。若能志心归敬,即是说若果能够发坚决的心归依敬重,这是属于意业。瞻即瞻仰,礼即礼拜,是属于身业。赞即歌功颂德,叹即目为希有,是属于口业。身口意三业端诚,故能感应道交。香华等物是十供养中之五。梵语健达(Gandha),翻译为香,即指沉水牛头旃檀等薰物,有芬馥的气息者。这些奇妙的香,令人闻之,而起愉悦的感觉。用之供养,即得如来无碍之智。华不但有香气,而且有美观作用,以之而作供养,即得如来殊妙之相好。梵语震越(Civara),译为衣服,是庇寒而遮丑者。种种珍宝,即真珠玛瑙等种种珍奇宝贵之物。饮食,是欲界有情赖以维持生命者。以饮食而作供养,有应不应之物。如苏悉地经云:「略说献食,应用团根、长根、诸果、酥饼、油饼、诸羹臛等,或种种粥,及诸饮食。」……瞿醯经云:「所有臭秽、辛苦、涩味、古残宿,不祥之食,不应供养。」或有不办种种羹者,过用小豆羹,而供养亦得。凡所领上,皆应点酪。凡乳粥上,皆应著蜜。其小豆羹上,应著牛酥。若有姜者,亦应著之。其果子中,石榴为上。于诸根中,毗多罗根为上。」如是奉事一句,总结供养之文,即是用上面所讲的物,来供养佛便得。

  未来百千下,示修供养所得福报。如百缘经载:含香请佛返舍供养,婢使旃檀涂佛双足,感得辟支之形。采华供佛报生天上。对地藏菩萨一心恭敬,五体投地,献种种华香宝物饮食。或礼敬赞叹,将来无量百千万劫当中,常生天上,受胜妙乐。纵然天福享尽,下生人间,仍然百千劫中,常为帝王。。」而且能忆念累生累劫,所作所为种种事业,明明了了,如在目前。这是由于地藏菩萨的愿力殊胜所致。帝王,即是一国之主。能忆宿命即是得到宿命智。因果本末者,因者种子,果即现行果实,本即开始的根本,末即最后的技末。即是说,由于证得宿命智,所以能够知道吾人开始的因是怎样的,末后的果是怎样的。如阿摩画经云:「佛言: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软调伏,便能忆识宿命,无数若干种事。能忆一生,至无数生,劫数成败,死此生彼,名姓种族,饮食好恶,寿命长短,所受苦乐,形色相貌,皆悉忆识。」

  【定自在王!如是地藏菩萨,有如此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广利众生,汝等诸菩萨,当记是经,广宣流布。」】

  这是嘱令流布。因为地藏菩萨有这样大的不可思议威神势力,而利益众生。这部经是记述地藏菩萨广利众生的事迹,是以应当广行流布,以利未来众生。

  【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愿不有虑。我等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必能承佛威神,广演是经,于阎浮提,利益众生。」】

  这是当机承受佛的嘱咐。定自在王菩萨闻佛宣说地藏菩萨往昔胜因,并按受瞩咐,流通至教。利益群生,当下即承受,并慰喻世尊言:请佛莫以后世众生为虑,我等在会百千万亿诸大菩萨,承佛威神势力,一定能够将这甚深法宝,流通后世,利益阎浮众生。然佛的无上法乘,应该流周沙界,利益不限局于阎浮提。但因阎浮提的众生,性识无定,恶业偏多,信心轻微,惑障深重,所以佛菩萨化导众生,多著重于南洲,是以有「于阎浮提利益众生」之句。

  【定自在王菩萨,白世尊已,合掌恭敬,作礼而退。】

  这是当机礼敬而退。上来定自在王菩萨,闻佛殷勤赞叹地藏王菩萨,因此请问世尊:地藏菩萨累劫以来,各发何愿?现在闻佛重重解说地藏菩萨历劫所发愿行,宣说既毕,获益良多,是以合掌恭敬,作礼而退。

  【尔时四方天王,俱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萨于久远劫来,发如是大愿,云何至今犹度未绝?更发广大誓言。唯愿世尊,为我等说。」】

  这是由于天王闻佛所说地藏菩萨,发大愿以来,历经久远,而所化度的众生,仍然未尽。现在又更发广大誓愿,因此起疑。或者是菩萨愿有未足,或者是众生实在难度,故此请问世尊。四方天王,即是拥护四洲的四王天的天王。因为这四大天王,系居住须弥山中腰四方,拥护四洲地面的人民,所以称为四方天王。这四方天王,在须弥腰四方四万二千由旬高的地方,建立宫殿。这四天王所住的地方,有七宝城池,七宝宫殿,七重拦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宝铃,无数众鸟,出和雅音。东方黄金埵持国天王,南方琉璃埵增长天王,西方白银埵广目天王,北方水精埵多闻天王。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皆名因陀罗,有大神力,勇健非常。而四天王,以多闻天王为尊,倘若多闻天王念及三方天王,以及三方天王的臣佐,这些天人,当即严驾到达北方多闻天王的跟前,一面站立,听候指示。所以东南西三方天王,皆归北方天王统领。对佛生殷重心,故四王请法之前,合掌恭敬。由于渴望佛的慈音宣示,故愿佛为说。

  【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吾今为汝,及未来现在天人众等,广利益故,说地藏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内,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脱一切罪苦众生,方便之事。」】

  这是佛慈赞善而许宣说。梵语娑度(Sadhu),译善哉,是称赞的辞句。胜鬘宝窟云:「善是好别之称,哉是助语之辞。」善哉善哉二句,换句话说即是好极好极!智论云:「欢喜赞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由惑业力的招感,生生不已,死死无尽,所以叫做生死。所言生死,有二种差别:第一分段生死,这是由于有漏善不善的业力为根本,烦恼障为助缘,所感的三界六道果报,这种果报,因为有分分段段的差异,所以叫做分段生死。这是具见思惑的一切凡夫,所应受的果报。第二不思议变易生死,是诸无漏善的业力为根本,依所知障为助缘,所感生的界外净土果报。这是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圣者的生死。这些圣者,因业用神力不测,而无形色胜劣,寿期短长,但迷想渐灭,证悟渐增。在神妙莫测之中,念念迁移,由分段之身,渐得殊妙之形,所以叫做不思议变易生死。

  佛告四天王说:四天王!如汝等所询问的事,好极好极,我现在为利益汝等,以及未来世一切人天等众的缘故,广说地藏菩萨在这娑婆世界,尤其阎浮提内,六道往返生死道中,慈悲哀愍救度拔济解脱一切罪苦众生,善巧方便的事迹。占察善恶业报经云:「佛告坚净信:汝莫生高下想,此善男子发心已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虽复遍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亦依本愿力所熏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是故在斯会中,身相端严,威德殊胜,唯除如来,无能过者。又于此世界,所有化业,唯除遍吉观世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以是菩萨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又是菩萨名为善安慰说者。所谓巧演深法,能善开导初学发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以是等因缘,于此世界众生,渴仰受法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说之。」

  【四天王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当机愿闻。如天旱望云雨,大渴思甘露,正是求之不得,故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萨,久远劫来,迄至于今,度脱众生,犹未毕愿,慈愍此世罪苦众生。复观未来无量劫中,因蔓不断,以是之故,又发重愿。】

  这里叙说地藏菩萨再发重愿的所以然。地藏菩萨从久远劫来,直至于今,发弘誓愿,度脱众生。现在愿犹未毕,而又再发重愿者,是由于看到未来无量劫中的众生,所造的罪业,好似蔓草的茎一样,蔓廷缠绕不断,故而又发重愿。科注云:「慈愍此世等,阿难分别经云:『佛恩非不大,罪由众生故,世浊多恶人,还自堕颠倒。自作众罪本,命尽往无择。刀剑解身形,洋铜沃其口,遭逢众厄难,毒痛不可言。若生还为人,下贱贫穷中。』故大士慈愍而度脱也。复观未来等,如经云:『伤生杌命,其罪莫大,怨对相报,无有断绝。现世不安,数逢灾凶。死入地岳,出离人形。当堕畜生,为人屠割,以肉供人,未有竟时。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神同形异,罪深如是,既由业缘,展转相因,譬如葛藟,累于樛木,萦牵不断。』」

  【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

  此下列举地藏菩萨,化导众生的善巧方便法子。菩萨化导众生,理应遍及大千,今但遍向于南阎浮提者,由于南洲恶业遍重,苦报特多,众生易于受化,是以菩萨的悲愿弘慈,独流于赡部。菩萨在这个娑婆世界里面,尤其在南阎提当中,三业并运,六度齐施,而用百千万亿种种方便善巧的法子,化导一切众生。或者说这段文里,指出只系现身说法,在三业当中,但举身口二业,未云意业。须知菩萨所以能方便现身说法者,则必须先运意业,身之所趋,意为先驱。口欲言说,亦必须经意先加忖度。众生的种类,固然是林林总总,而在群生当中,单就人类而言,根性亦是千差万别,是以菩萨化导众生,必须现百千万亿种身,运百千万亿种方便,而为说百千万亿种不同的言语,逗机说法。故大智度论云:「法身菩萨化无量身,为众生说法。而菩萨心,无所分别。如阿修罗琴,常自出声,随意而作,无人弹者。此亦无散心,亦无摄心,是福德报生故,随人意出声。法身菩萨亦如是。无所分别,亦无散心,亦无说法相,是无量福德禅定智慧因缘故。是法身菩萨,种种法音,随应而出。悭贪心,多闻说布施之声,破戒、嗔恚、懈怠乱心愚痴之人,各各闻说持戒、忍辱、禅定智慧之声。闻是法已,各各思惟,渐以三乘,而得解解。」十轮赞亦云:「现作种种身,为众生说法,具足施功德,悲愍诸众生。」科注云:「夫能说法者,有软语苦语之异。所施教者,有真谛俗谛之殊。以由机杂行差,致使法别化殊也。问:此苦业报,既非善事,宁不直尔,说善令习,何须称情说苦业耶?答:善恶因果,法须相对。若不说其贪等是过,何由显施等是善。若不宣三途是苦,无由显人天等乐。是故须说凡夫罪行,令人识知,厌离归善。若钝根者,闻是苦业,生厌离时,即求世乐。因此转心,修诸福业。若利根者,闻此苦业,生厌离时,即求解脱。因此转心,能修道观。便于惑中,得起出因。故经说言: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故知苦业,厌离之本,起善之缘,是故须说。若不说此恶业罪行,众生不识,常行不断。虽称情说诸过恶,然心外无别业苦。以愚未解,须定说罪。故依俗谛,说苦切语,而教化之。」

  【四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

  这是十恶中的身三恶。将一切人畜等有情生命害死,故名杀生。智论云:「若实是众生,知是众生,发心欲杀而夺其命,生身业,有作色,是名杀生罪。」楞严亦云:「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是知杀生报重,故特先举。因为凡是有生命神识的生类,通通都是贪生而怕死的,而且一切蠢动含灵,个个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杀彼生命,不但彼含恨而还报,况且等于杀诸未来之佛。是以杀生业报,常在三途,受无量苦。纵得为人,亦诸根不具,寿命短促。故鬼问目莲言:「一鬼问言:我一生已来,多有儿女,皆端正可喜,而皆早死,念之断绝,痛不可言。何罪所致?目莲答言:汝为人时,见儿杀生,助喜啖肉,杀生故短命,喜故痛毒,今受花报,果入地狱。」分别善恶报应经亦云:「杀生十者,一冤家转多,二见者不喜,三有情惊怖,四恒受苦恼,五常思杀业,六梦见受苦,七临终悔恨,八寿命短促,九心识愚昧,十死堕地狱。」梵网云:「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窃盗即不与取,凡物属他人所有,他人不与而自取成为己有,即得偷盗罪。智论云:「不与取者,知他物生盗心,取物去,离本处,物属我,是名盗。」窃盗之罪,死堕三途,受无量苦。业报受尽,纵得为人,贫穷下贱,苦毒万般,不可言状。分别善恶报应经云:「偷盗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结宿冤,二恒疑虑,三恶友随逐,四善友远离,五破佛净戒,六王法滴罚,七恣纵放逸,八恒时忧恼,九不自在,十死入地狱。」梵网经云:「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财一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者,是菩萨波罗夷罗罪。」邪淫解释见前。雀即孔雀,梵语摩由罗(Mayura)。鸽即白鸽,梵语播罗缚多(Paravata),或称迦布德迦(Kapotaka)。鸳鸯,梵语斫迦罗婆(Cakravaka)。在生物界里,禽类的淫心较兽类重,而禽类方面,又以孔雀白鸽鸳鸯为甚,所以特别举出这三种生物以作代表。即是说邪淫者,将来就感生孔雀等类梵网经云:「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诸天鬼神女,不得行淫。而菩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

  这是口四的恶报。这里以毁谤摄妄言绮语两舌。因为生毁谤时,或具这三种的缘故。若恶口的人,于来生中,必眷属互相诤讼,叨叨无尽。故佛报恩经云:「人生世间,祸纵口出,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一切众生,祸纵口出,毁身之斧,灭身之祸。」对于大乘法及大乘圣者,而加意破坏诋毁,就叫做毁谤。大乘大方广总持经云:「尔时达磨以其恶心,谤持法者,身坏命终,堕于地狱,经七十劫,且受众苦。满七十劫已,堕畜生,中过六十劫,劫后值遇香室光佛,于彼法中,发菩提心,于九万世犹生畜生中。过九万世已,得生人中。于六万世,贫穷下贱恒无舌。」又云:「若彼愚人于佛大乘,乃至诽谤一四句偈,当知是业定堕地狱。何以故?毁谤佛法及法师故,以是因缘常处恶道,永不见佛,以曾诽谤佛法僧故,亦于初发菩提心者,能作障碍令退正道,当知是人,以大罪业,而自庄严。于无量劫,身堕地狱,受大苦报。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因为往昔为人,以太多口舌来诋毁人,所以感生到无舌,或口内生疮的报应。梵网经云:「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辩意长者子所问经云:「佛告辩意:复有五事行,死入地狱,亿劫乃出。何谓为五?一者不信有佛法,而行诽谤,轻毁圣道。二者破坏佛寺尊庙,三者四辈转相谤毁,不信殃罪,无敬顺意。四者反逆,无有上下,君臣父子,不相顺从。五者当来有欲为道者,已得为道,便不受师教,而自贡高,轻慢诽师。是五事,死入地狱,展转地狱,无有出期。」萨遮尼乾子经亦云:「昔佛在世时、爵阇延城有严炽王,问萨遮尼乾子言:「若有恶人,不信三宝,焚烧塔寺,经书形像,恶言毁呰,言造作者,无有福德,其供养者,虚损现在,无益未来。或嫌塔寺,及诸形像,妨是处所,破坏除灭,送置余处。或破沙门房舍窟宅。或取佛物法物僧物,园林田宅,象马车乘,奴婢六畜,衣服饮食,一切珍宝。或捉沙门,策役驱使,责其发调,罢令还俗。或时轻心种种戏弄。或时毁呰骂詈诽谤。或以杖木自手鞭打。或以种种伤害其身。如是恶人摄在何等众生分中?答言:大王!摄在恶逆众生分中……决定烧灭一切善根,趣大地狱,受无间苦,永无出期。」

  【若遇嗔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

  这是意三的果报。悭吝即贪心,嗔恚即嗔心,饮食无度即愚痴。一个人平常的面孔,是自然而安庠的,倘若是发起怒来。则面孔就会变成凶恶难看。如是因如是果,所以嗔恚为因,就会感得丑陋癃残的果报。故分别善恶所起经云:「佛言:人于世间,常喜嗔恚不和调。见贤者亦恚,见愚者亦恚之,不别善恶,但欲嗔恚而已。从是得五恶;何等为五?一者为自烧身,二者亦自乱意。三者卧起不安隐,或忧恚自杀。四者入泰山地狱中,毒痛考治数千万岁。五者从泰山地狱中出,生为人面目常恶,色萎黑黄熟,今见有恶色人,皆从故世宿命喜嗔恚所致。」梵网经云:「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悭吝即是不肯施舍。不但自己的物不肯给人,而且又是贪得无厌。人家所乞求于你,就是由于贫穷,倘若对于有求于你,而被拒之千里之外,以不能满人愿的心为因,所以将来感受到所求违愿的果报。分别善恶所起经云:「佛言:人于世间,得财产悭贪不肯布施。不爱视诸家贫穷者,不给与之。不供事沙门明经道士。不与乞儿病人。饮食不敢自饱,衣被不敢自完。从是得五恶:何等五?一者自欺身,亦为人所不敬。二者人皆呼守财奴。三者恒荷惭愧。四者堕饿鬼,勤苦不可言。或千岁百岁,不能得水饮,遥望见江湖,若溪谷水,走往欲饮之,水便化作销铜,若脓血不可饮。如是勤苦,不可缕说。五者从饿鬼中出来,生为人当贫穷冻饿从人乞俤,脊骨相支柱,乞俤不能得,人当唾骂之。今见贫穷乞人,皆从故世宿命,悭贪不肯布施所致也。」梵网经云:「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华严经云:「普贤菩萨告言:佛子于十方处,一切清净圆满佛刹,诸众生类,其中示现无量佛事。诸菩萨等,积集种种福德善根,应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孝养父母,常不断绝。一切贫穷困苦孤独乞俤,菩萨应慈悲哀摄受。乃至自身血肉,随应施与,勿生悭吝。」

  饮食固然是生物界不可或阙的,但食必有一定的限量,即所谓不过量食。饮食无度,即是愚痴,故此不知饱足。由于饮食过量而致死亡,现生涨死,故感来世饥渴之报。五苦章句经谓食无节度,饮酒贪味,是汝重担,不舍重担,后入地狱。从地狱出,生饿鬼中,不闻酱醋之名,常患饥渴之苦,纵得饮食,亦以咽似针锋之细,难以下咽。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