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世尊,举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萨摩诃萨顶。】
此是叙述举臂摩顶。科注云:「尔训为即,即与观音见闻利益已讫,更将人天嘱累地藏之时。又大会既闻地神、观音、两番流通,欢喜已竟,宜闻嘱累人天生善之时。又闻上不思议利益之事,已破诸恶法堕苦之缘,时众更欲闻嘱累地藏救拔,则永对治诸恶之时。又闻上两番不思议事,得道者已竟,更闻嘱累大会之众,无不悟理之时。有四悉檀因缘,复申嘱累,故言尔时。举金色臂者,金色本黄,表乎中道,臂有提拔之功,正显提携六道,并归中道一性,故复举之。前摩顶,慰劳度生辛苦。今摩顶,嘱累救拔劳烦。前一手摩无量顶,乃表一多自在。今一臂摩一顶,以表本同一道,则显六道九界,更无二道也。」
【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议!汝之慈悲,不可思议!汝之智慧,不可思议!汝之辩才,不可思议!正使十方诸佛,赞叹宣说汝之不思议事,千万劫中,不能得尽。】
此是第二众德叵思,诸佛共宣,说不能尽。科注云:「世尊特于人天大会,连呼地藏之名者,诚爱之深,托之重也。如国大王将崩,储君幼稚顽劣,欲托孤大臣辅弼,必执手频呼爱卿。以子幼国大,日久而心长,中有满腔说不尽之意。故我佛举臂摩顶双唤其名也。汝之神力下,佛赞其德,如国王托事,亦先赞老臣之德。今阎浮众生,志性无定,若不假超群之器具,安能救沙界于冥阳。故此所赞众德,不越能化三轮。初句,赞身轮现通,诸圣罔测名为神,八自在我名为力。不思议者,准大论:有五事不可思议,谓众生多少,业果报,坐禅人力,诸龙力,诸佛力。佛力最不可思议。菩萨入于禅定,生不可思议神通(即如意疾遍神通也),故于一念中,悉到十方诸佛世界,作无量身。一切贤圣不能行,不能到,故不可思议。然身轮现通,必由意轮鉴机而起。意轮,即是慈悲与拔。若欲与拔,必须现通,故曰身轮由意。此即地藏大慈大悲,实能一时遍施与拔,故不可思议。然虽内鉴外现,若无智慧辩才,安能赴机说法。故知慧辩,正赞口轮。盖身之神通,非智慧不转。故龙树菩萨云:『以智慧力故,能转一切诸法,所谓小能作大,大能作小。能以千万无量劫为一日,又能以一日为千万劫。是菩萨世间之主,所欲自在,何愿不满。』以是因缘,故菩萨乘神通力,能速疾超越十方世界。得非智慧,为神通之本乎?十轮云:『智慧深广,犹如大海,辩才无滞,如水激轮。』故不可思议。此由大士圆具秘密三轮,故能垂形沙界。我佛赞德,讵曰徒然。正使下,引同诸佛。正,对假说。言假使,则意涉浮汛。言正使,则词彰真实。然地藏大士,何能使十方诸佛赞叹耶?如大论云:『若有菩萨,具足十地六波罗蜜,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清净佛法,为众生故,久往生死,不取阿耨菩提,而广度众生,如是菩萨,诸佛赞叹。』正今诸佛同声赞叹之意也。然又何故,赞说其事,千万劫不能尽耶?亦如论云:『菩萨出于三界,变化无央数身,入于生死,教化众生,如是希有事,皆从甚深般若波罗蜜生。』正今赞叹不尽之意也。」
【地藏!地藏!记吾今日在忉利天中,于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菩萨,天龙八部,大会之中,再以人天诸众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嘱于汝。无令是诸众生,堕恶趣中,一日一夜,何况更落五无间,及阿鼻地狱。动经千万亿劫,无有出期。】
此下是呼名再嘱人天,文分二段,初段长行,次段偈颂。在长行中又分为二节:一、火宅众生,勿令堕苦。二、少善众生,勿令退失。第一节中又分为二分:初分正以三界人天付嘱,次分复明生性无定分形。此是初分之文。科注云:「前呼名,爱语喜声也。今呼名,苦语悲声也。前乃赞德,今为嘱事故尔。记吾等,嘱令勿忘末后之说。如父遗命,孝子铭骨勿谖也。大会等者,藉众证明,显是大事,非细故也。此与法华长者付业,聚会亲族不同。何也?彼教久化之机,至此大功克就,聚众付业,推门落臼,更有何难。此付未调之众,为令佛种不断,似救子于水火,竟不知如何了局,故不同也。言再以者,以,将也,前已将人天付嘱,今重将此众累尔也。未出等者,自我佛入灭之后,洎弥勒道成之前,于其中间,凡在三界五欲火宅中者,今得付嘱于汝。总令是辈,不堕三恶道,乃至一日夜最少之时,况不急救援,令更堕于无间大地狱中,极受苦痛,经千万劫,难期出狱之时哉!寄语诸贤,毋负佛恩。早求出苦,急渡生津,勉旃!勉旃!」
【地藏!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
此是再明阎浮众生志性无定,是以佛陀分形化度,务令脱苦而后已。科注云:「此文,不过复疏前事,明佛所以付嘱之意。是南阎浮等,远提业感品中,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等文,近提利益存亡品,及地藏所白我观是阎浮众生等文。以是下,显提佛自分身,潜映地藏化身二段文。此正同付法藏经云:『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习。若近恶友,便造恶业,流转生死,无有边际。若近善友,敬心听法,必离三途,受最胜乐。』但善类登山,理为难上。恶如崩坠,实可易行。是以天宫闲旷,来踪盖寡。地狱笼樊,往人争凑。故佛分形化度,藉此之由耳。」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众,付嘱于汝。未来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一毛一尘、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拥护是人,渐修无上,勿令退失。】
此令拥护种少善根勿令退失也。科注云:「今我佛为未来众生,降尊就卑,屈上凑下,故殷勤付嘱。未来下,正示付嘱之意。谓一切众生,同有佛性。阐提虽恶,性善具存。倘于未来之世,其有天人,善男女等,不昧原初之念,于佛法无上福田,能下小种,以立善根。不论毛尘沙渧,汝当以权智道力,拥护是等少善之人,渐令修习阿耨菩提。如菩萨本行经云:『若有人能于佛法,少作微善,如毛发许,所生之处,受报宏大,无有穷尽。』故知施福田心,岂关施物巨细。故嘱地藏拥护,勿令中间有退失也。如处胎经云:『盲龟浮木孔,时时犹可值。人一失命根,亿劫难逢是。海水深广大,三百三十六,一针投海中,求之尚可得,一失人身命,难得过于是。』故知一退,其失非细,今愿地藏,当如慈母之育婴孩,必使成立。毋稍懈怠,致令夭亡。是故世尊今于忉利大会,将人天众,殷勤嘱咐地藏之苦心也。」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天若人,随业报应,落在恶趣。】
此下随业堕于恶趣,倘能念佛圣号,则可碎狱生天。所谓随业报应,如业报差别经云:「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差别不同。」故昔有人死,至阎王所,考厥罪恶,应堕铁城地狱。而此人之姊,乃阎王之正妃。因此劝王念其亲弟,宥其弟罪,勿治罪,阎王因是嘱其住王宫内,不可外出。卒之被狱吏所捉,其人不觉自诣铁城受报,王亦不能奈何。故知随业受报,不容丝毫勉强也。
【临堕趣中,或至门首。是诸众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是诸众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于是人所,现无边身,为碎地狱。遣令生天,受胜妙乐。」】
此令地藏神力方便救拔,离苦得乐也。临堕趣中,是在堕落恶趣途中。至门首,是见到地狱之门,尚未趣入之间。若竟趣入,则急难得出,是以在趣入途中,或已到达门口,能够称念佛号,即得离苦得乐。故增一云:「众生三业造恶,临终忆念如来功德者,必离恶道趣,得生天上。正使极恶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譬喻经云:「昔有国王,弑父自立。有罗汉,知此国王不久命终,计其余命,不过七日。若命终后,必堕阿鼻地狱,一劫受苦。此阿罗汉,寻往化之,劝教至心称南无佛,七日莫绝。临去重告:慎莫忘此。王便叉手一心称说,昼夜不废。至七日头便即命终,魂神趣向阿鼻地狱。乘前念佛,至地狱门,知是地狱,即便大声称南无佛,狱中罪人闻称佛声,皆共一时称南无佛,地狱猛火即时化灭。一切罪人,皆得解脱,出生人中。后阿罗汉,重为说法,得须陀洹。以是因缘,称佛名号所获功德,无量无边,不可为喻。」观佛三昧海经亦云:「佛告比丘:我灭度后,若称我名,南无诸佛,所获福德,无量无边。」所谓称菩萨名者,如称观音普贤等菩萨,均有应验,详载史册之中。如弥勒上生经云:「若有敬礼弥勒佛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又:「我灭度后,四众八部,闻名礼拜,命终生兜率天中。若有男女,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一切恶业,速得清净,若有归依弥勒菩萨,当知是人得不退转。」又云:「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命终之时,即得往生兜率天上,莲华台中,应时见佛白毫相光。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得不退。」所谓一句一偈者,是例举大乘经典最少者,均得大利。如普贤观经云:「若有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于一弹指顷,除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除障灭罪经亦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犯四重五逆,诽谤三宝。及犯四波罗夷,是人罪重,假使如阎浮履地变为微尘,一一微尘成于一劫,是人若干劫罪,称是一佛名号,礼一拜者,悉得灭除。况复昼夜受持读诵忆念不忘者,是人功德,不可思议。」科注谓冥报记载王生将堕地狱,忽遇一僧,云是地藏菩萨,教令熟诵,若人欲了知偈,可免地狱。少顷唤王生至阎王前,阎王问:有何功德?答曰:唯持一偈。阎王令诵之。声彻地狱,罪人闻声,并蒙解脱,即令放回,勉其修善。地藏菩萨现无边身,亲到幽冥地狱之中,化度一切众生,俱得离苦得乐。一一众生俱蒙解脱,则地狱空虚,形同废物,等于粉碎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现在未来天人众,吾今殷勤付嘱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
此以偈颂付嘱也。现在天人众,是指当时忉利法会人天大众。未来天人众,是指佛灭度后之事,或者说是在忉利法会以后之事,因为忉利法会过后不久,佛即入灭。所以要殷勤付嘱地藏菩萨,要地藏菩萨以大神通力方便救拔者,只因南阎浮提众生志性不定,为善难长,遇恶因缘,容易转变。是以付嘱地藏于未来,方便济度斯等,勿令重落于三途。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不以为虑。】
此下是地藏胡跪承领法旨也。初尔时下,是经家叙仪。白佛言下,是安慰世尊,勿以为虑也。
【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
此是少善众生亦令解脱。未曾有经云:「下品十善,谓一念顷。中品十善,谓一食顷。上品十善,谓从旦至午。于此时中,心念十善,止于十恶,亦得往生。故野千心念十善,七日不食,生兜率天。」一念恭敬,虽则甚为微少,倘能继续,则成大善。故知千念万念,始乎最初之一念。滴水虽微,能穿大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以地藏对于未来众生,于佛法中一念恭敬者,百千方便,度化是人,解脱生死之患。
【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此是于诸善事,念念进修,自然获得无上不退之道。一念恭敬,尚蒙慈力,拔除生死之本,而得解脱,何况闻诸善法,如法进修,则于无上之道,自然获证不退转位也。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名虚空藏。】
此下是虚空藏菩萨问瞻礼福利。分为二节初赞问福利,次许说利益。初中分二,此是第一,经家提名。虚空藏(Akasagarbha),或名(Gaganagaibha)又名虚空孕。空慧之库藏,犹如虚空,故名虚空藏。又包藏一切功德,如虚空,故名虚空藏。大集经云:「何因缘故,名虚空藏?佛告速辩菩萨:善男子!譬如大富长者,多诸民众。无量库藏,财宝充满,能行布施,心无悭吝。若行施时,贫穷往者,随意所须。开大宝藏,悉能给与,彼诸众生,皆得适意。长者施已,心喜无悔。善男子!虚空藏菩萨亦复如是,常行功德,成就方便,力回向故戒身善清净故。得成就神足力故。纯至究竟善清净故。所愿增益成就故。知一切法如幻化故。得如来神足力故。于虚空中,随众生所须,若法施若财施,尽能施与,皆令喜欢。以是故,善男子!是贤士以此方便智故,名虚空藏。。」
【白佛言:「世尊!我自至忉利,闻于如来,赞叹地藏菩萨,威神势力,不可思议。】
此下当机发问,此是初述神力叵思。科注谓:「经初光音遍及,虚空藏即集天宫,故始终闻如来赞叹地藏之事。势力者,如思益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故言势力。」不思议者,此是菩萨甚深行处。虽施为万有,令众生得益。」脱离苦海而后已。
【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龙,闻此经典,及地藏名字,或瞻礼形像,得几种福利?唯愿世尊!为未来现在一切众等,略而说之。」】
此是请问瞻礼者,所得几种福利。科注云:「准地持,福即布施,持戒,忍辱,依禅,依精进,修行施四戒无量等,是名福分。盖善名福利,感报恬愉,今既读经闻名,瞻礼形像,必有所得福利,未审有几种耶?」因为不知,是以惟愿世尊,为现未一切众生,略而说之耳。
【佛告虚空藏菩萨:「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说之。】
此下许说利益,此是初诫静听也。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
此下分别利益,分为二节:一见像闻经供养赞叹利益。这是总示修因。
【得二十八种利益:一者天龙护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圣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丰足,六者疾疫不临,七者离水火灾,八者无盗贼厄,九者人见钦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转男身,十二者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从,十八者眷属欢乐,十九者诸横消灭,二十者业道永除,二十一者去处尽通,二十二者夜梦安乐,二十三者先亡离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诸圣赞叹,二十六者聪明利根,二十七者饶慈愍心,二十八者毕竟成佛。】
此是别列所得之利益。初句是总标利益,一者下,方是别列。
科注云:「天龙乃造化之权衡,为阴阳之管辖。邦国藉保绥之德,黎民仰覆护之功。今既读经持名,瞻礼供养,故感天龙护之念之,令善果圣因,由之增长,家缘世事,用是克谐,故首举之,示福利之本也。2、3、4、三益,事迹相连,果由因而增进,因藉果而积集。因果相资,自然菩提不退。如十轮云;『地藏白佛言:我当济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刍及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令其增长觉分,圣谛光明,增长趣入大乘圣道。增长成熟有情,大慈大悲。增长五眼灌顶生天涅药。如是善果,日日增长。』集者聚集。大论云:「值遇经法,修善持戒,布施敬礼等,种涅槃因缘。』如是圣上之因,莫不聚集。善果圣因,既日增集,自然道心牢强,誓力勇健,于位行念,自无退转矣。5、衣食丰足,助道备也。衣以蔽形,食以支命。身安道隆,赖是衣食。此虽小缘,能办大事。冻馁不安,道法焉在。故十轮云:『一切皆得如法所求,衣服宝贝,医药床敷,及诸资具无不备足。』6、疾疫不临,修道之要。病乃退道之缘,能令色力减损。十轮经云:『若诸有情,恶鬼所持,成诸病者。有能供养地藏菩萨,一切皆得解脱无畏,身心安适。』故疾疫不临也。7、离水火灾。病为内障,灾为外障。十轮云:『若诸有情,为火所焚,为水所溺,有能供养地藏菩萨,一切皆得离诸危难,安隐无损。』8、无盗贼厄,离宿怨对也。十轮云:『若诸有情,为诸怨贼军阵,及余种种诸怖畏事之所缠绕,身心慞惶,惧失身命。有能供养恭敬地藏菩萨,一切皆得离诸怖畏,保存身命。』9、人见钦敬。俗语说敬人者,人所敬之。今既恭敬地藏菩萨,故感人所钦敬之益。10、神鬼助持,尤为末法修行善利。长阿含云:『若有修行善法,见正信行,修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11、女转男身,因女身有五障,故以转男身为幸。12、为王臣女,13、端正相好,均属生富贵家颜貌端庄也。14、多生天上,称扬圣号,广行十善,则是生天之因。15、或为帝王,严持五戒,则人身不失,广种福田,则生为王也。16、宿智命通,由读经称名,了因之力也。17、有求皆从,如十轮云:『若诸有情,或为种种世出世间诸利乐事,于进求时,若能恭敬供养地藏菩萨,意愿满足。』18、眷属欢乐,此是修行外护知识。如十轮云:『若诸有情,爱乐别离,怨憎合会,有能恭敬供养地藏菩萨,一切皆得爱乐合会,怨憎别离。』19、诸横消灭,如水火灾等,属于横事。20、业道永除,业道,即有漏业道。由于修读经等无漏之业,故三界有漏业道,并皆消灭。21、去处尽通。以供养地藏菩萨,故行来出入,无阻无碍。22、夜梦安乐,以读经故,夜无恶梦,是以安乐。23、先亡离苦,恭敬供养地藏菩萨,不但自身得益,即过去先人亦蒙解脱。24、宿福受生,由于供养地藏菩萨及转读尊经宿世之福,故或受生人间天上,并享如意之福乐。25、诸圣赞叹,今既信受地藏不思议事,故感诸圣赞叹。26、聪明利根,经声历耳,永记不忘故。27、饶慈愍心,利生之要行也。28、毕竟成佛,究竟之利益也。」
【复次虚空藏菩萨:若现在未来,天龙鬼神,闻地藏名,礼地藏形,或闻地藏本愿事行,赞叹瞻礼。】
此下是第二闻经礼形赞叹利益,此是总示修因。
【得七种利益:一者速超圣地,二者恶业消灭,三者诸佛护临,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长本力,六者宿命皆通,七者毕竟成佛。」】
此是别列利益也。一者速超圣地,速疾超升圣人之果地也。二者恶业消灭,三恶道之业尽得消灭也。三者诸佛护临,诸佛驾临,护念修行之人。四者菩提不退,如前廿八种利益之中之第四释。五者增长本力,由修因故,增长真如妙性根本之力。六者宿命皆通,如前二十八种利益之中之第十六释。七者毕竟成佛,如前廿八种利益之中之第廿八释。
【尔时十方一切诸来,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如来,及大菩萨、天龙八部。闻释迦牟尼佛,称扬赞叹地藏菩萨,大威神力,不可思议,叹未曾有!】
此下二段总流通,此是因果圣凡闻赞致叹。
【是时忉利天,雨无量香华,天衣珠璎,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萨已。一切众会,俱复瞻礼,合掌而退。】
此是天主散华,供养教主及本尊,会众欢喜,作礼而退。科注云:「忉利天王独供者,既是檀越,又在其宫,故得专之也。香表因通果海,成就五分法身。华表圆因克果,具足四十一位。天衣从树而生,轻细自然,表证寂灭之忍。珠璎,别行疏云:『或众宝璎珞,或众宝珠。』今是众宝珠成,故曰珠璎,表得四法。大集云:『戒定慧陀尼,以为璎珞,庄严法身,』是也。然珠璎在颈,颈是所严,表中道性德。此行称性,如璎珞在颈而能严也。皆言雨者,则是从正空中道第一义天,缤纷而下也。无量者,因果之法,并由一心。了达此心,本具河沙,性功德法,有何限量?以此无量诸法,供养释迦能说之教主,以及地藏能行之愿王。心有所专,故不言余众。已者,谓能供之物,皆冥实际。所供之主,本住三摩。能所既空,感应斯泯。宾主镕融而一际,财法绝寂而无垠,故云已也。上是申供,下乃礼退。一切众会,即前所集之众,今将各还本住。俱复瞻仰,重师道而恋恋靡忘。重申礼拜,尊经法而心心无间。合掌,表十界一体。而退,显万类同归。然而不同诸经结皆大欢喜者,以见在会大众,从此重增胜心。效地藏之僧那,救三途而不了,遵迦文之嘱累,弘是典而弥穷。上同圣母之愁忧,却类天王之悲叹。则闻法之大喜,固内蕴襟怀,而济世之殷忧,已外彰眉宇。经家不叙斯语者,意见乎言之表也。」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跋后
莲航
到过檀香山(夏威夷)的人,都说那是人间仙境。气候温和,山明水秀,风景幽美,清净光明,又地处太平洋中心,在人们的印象中,那是红尘飞不到的仙岛,因此成了观光的胜地,东方人,西方人,以及全世界的人,终年不绝,都要去一睹这海上仙岛的胜境。
檀香山有这般极好的自然环境,留给观光客最佳的印象,但它确是佛教文化的沙漠,极需法雨的滋润,才能使这海上神山,内外优美。知定学长,二十多年前,带著拓荒而冒险的精神,只身去到檀岛,在那人地生疏的沙漠上,努力撤播佛法种子,不断灌以甘露法雨,经过漫长的岁月,吃了不少的苦头,也不知流了多少的汗,如今种子不但发芽滋长,一片苍翠,桃李遍地,成就可观,沙漠已变成绿洲了!
现在的檀岛,又已建筑了庄严华丽中国式的大雄宝殿,目下在美国所有的中国僧伽,所建立的道场中,这是最大而最具规模的,这也不折不扣象征著当地人民对佛法的信仰,具有高度热诚与爱好研究的意向。从这一个启示看,那是中国佛法在西方将会有大放异彩一天的征兆,这一天似乎已遥遥在望!知定学兄,把握这一个机曾,更进一步的,第一次的开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大转佛法巨轮,听众极为拥踊,法会非常成功,因此兴致大发,广征博引,编成讲义,作深入浅出的发挥,舌粲莲花,成一巨著,都三十万言,人天欢喜!
今日在檀岛讲演地藏菩萨本愿经,时机因缘都非常相宜,既宣扬了佛法,也传播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孝道。西方的自然科学,比我们起步研究早了几年,确也为世界制造了不少的问题。中国人的头脑并不比他们逊色,我敢断言,超前的日子并不会太久远。随西方自然科学的发达,而给世界加强了功利与现实主义,把人性完全物化了,降低了人性人格的存在重量,成为西方社会一种异常的病态,如果没有中国的人道文化和大慈大悲的佛法疗治,世界的战争,永远会在他们的头顶上首先开花,但愿这人类的浩劫,仗地藏菩萨的慈悲愿力,永远永远成为陈迹。
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的巨著,知定学兄交我在台湾出版,广结善缘。我想这部巨著,是他辛苦弘法美洲的里程碑,纪念价值极高,非常乐意效劳,故尔诚心接受这个委托任务,光阴很快,至今一年,方得出版。原因固在字数太多,排校费时,但放生寺兴建弥勒殿,未能集中精力,积极赶督,其疚在我,甚感歉憾!在本讲义即将付印之时,知兄又嘱在经后写几句作出版纪念,为了慰劳他多年在美洲单枪独马弘法的辛苦和成就,只好勉为其难的写上几句。我拙于贴「福」字式的恭维,确愿有缘读到这部感人讲义的同道,都能如地藏菩萨一样,发广大慈悲的深宏誓愿,救救现时代这个世界上无数沉沦在物欲大海中的苦恼众生,那便真正的契合作者辛苦编著本经讲义最高意义的本怀!
我觉得在国外弘法的僧伽,孤单而辛苦,用力者多,收获者少,他们的奋发不懈精神,千百倍于国内,他们不需物质的济助,却要精神上的支援,但愿国内国外僧伽,本诸佛陀救世精神,协力同心,齐一步调,共转无上大*轮,改造这个业病处处的世界,使众生沐浴在佛陀的慈光中,永享法化清凉安乐自在的无为生活罢!
六十四年药师佛诞日写于南山堂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唐朝时期,《地藏菩萨本愿经》传入汉地,以建立地藏菩萨信仰,诵经修善,持诵圣号,超度已逝父母度尽苦难,远离六道,终成佛道,而传播甚广,被称为佛门孝经。据《地藏经》载,过去,有一位婆罗门圣女,其母亲在世时常信邪法,杀生害命,轻慢三宝,经圣女多次劝导,母亲依旧不信,死后堕在无间地狱,受尽苦难。圣女欲救其母,
主命鬼王并没有不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而是一直在努力的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只是亡人并未能依止善导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临命终的众生之所以会堕落恶道,根本原因在于业力轮回,即由往昔所造恶业所致,“恶道鬼神的接引”只是亡人堕落恶道的一份助缘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业感因果的必然性,《地藏经》此品才劝令众生信受主命鬼王的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被称为“福田月”,“孝亲月”,“地藏月”,此月中有盂兰盆节,大势至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圣诞等殊胜吉日。是我们得以藉由供养,修行回向,从而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敬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以此功德,救拔无量劫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出离生死轮回,趣入菩提正道。愿命终婴灵,因此
在我们四周围,确实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是来求超度的,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就在旁边听经,这是一件好事,不用害怕。它们会护持拥护我们的,将来它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善神。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无论是诵《地藏经》还是《阿弥陀经》还是其他经典,一定要恭敬,要真诚,要专心致志,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并不依“凡夫的心”来评判,而是以佛法的价值观来作为判断、思维的标准。佛法认为,凡夫众生以“有我”之心去造作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真正解脱。也就是说,凡夫日常所思所为的善,并不一定能够与解脱道相应,这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我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