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地藏经 | 作者:知定法师 [投稿]

  【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

  此下详示为亡者设福之益,这是示所以求救之所以然。梵语阿你怛也(Auitya),译为无常,世间上的一切法,凡是生灭迁流,刹那不住的,都叫做无常。无常有二种:一名刹那无常,即是说刹那刹那之间,都有生住异灭的变化。二相续无常,即是说在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的四相。智论云:「一切有为法无常者,新新生灭故,属因缘故。」涅槃云:「是身无常念,念念不住,犹如电火、暴水、幻炎。」大鬼,即有大势力的鬼,或者即是杀鬼,能劫夺有情生命故。一个人生在世间,所以有生有死者,是由于无常之理。这无常之理,令人可畏,譬如杀鬼一样,或叫做大鬼。无常经云:「无有一事,不被无常吞。」陈裕诗云:「一朝若也无常至,剑树刀山不放伊。」华严经云:「人欲终时,见中阴相。若行恶业者,见三恶受苦,或见阎罗,持诸兵杖,囚执将去。或闻苦声。若行善者,见诸天宫殿伎女、庄严、游戏、快乐、如是胜事。」净度三昧经亦云:「若人造善恶业,生天堕狱,临命终时,各有迎人。病欲死时,眼自见来迎。应天上者,天人持天衣伎乐来迎。应生他方者,眼见尊人为说妙法。若为恶堕地狱者,眼见兵士持刀楯矛戟,索围绕之。所见不同,口不能言,各随所作,得其果报。天无枉滥,平直无二,随其所作,天网治之。」突然而来,不求自至,故云不期而到。内德论云:「百龄易尽,五福难常,命如川流而电逝,业地久而天长。」死后堕中阴身,遍地漆黑,随业风而飘荡,故云冥冥游神。陆玄畅天人云:「人禀七识,识各有神,心识为主。在黑闇中,游行虚空,所谓三途极迍而杳杳,四流无际而茫茫。」所谓罪福,即善恶业的果实。既是神魂在黑暗中飘忽无定,又未知自己应得的罪福,故于中阴七七日内,如痴狂之无知,若聋呆之罔闻。因为业果不定,故必须在诸冥司,辩论审定,然后方据业受生。在未测何往的时候,这些中阴,内心愁苦万般。未定受生之前,尚且愁苦良多,何况堕落诸趣,更加痛苦,难以言状。诸司即判官等流。灌顶经云:「若人为恶作诸非法,无孝顺心,造作五逆,破灭三宝,无君臣法。又有众生,不持五戒,不信正法,设有受者,多所毁坏。于是地下鬼神,及伺候者,奏上五官。五官料简,除死定生,或注录精神,未判是非。若已定者,奏上阎罗,阎罗监察,随罪轻重,考而治之。……由其罪福,未得料简,录其精神,在往王所,或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七七日,名藉定者,放其精神,还其身中,如从梦中,见其善恶。」科注云:「准净度三昧经云:『阎罗王下有五官,一鲜官禁杀,二水官禁盗,三铁官禁淫,四土官禁两舌,五天官禁酒。』此皆冥府诸司也。辩论业果,善恶各有三品,造时心境不同,各随所作,得其果报。天无枉滥,平直无二,随其所作,天网治之,故须辩论也。若审定之后,据业受生者,如论云;一切不善,皆是地狱因,此不善之余,生畜生,饿鬼中等。按冥祥记:赵泰死,府君令泰作水官都督,知诸狱事。见一城,方二百余里,名为受变形城。地狱考治已毕者,当于此城更受变报。泰入其城,见数百局吏,对校文书,云杀生者,当作蜉蝣,朝生暮死。劫盗者,当作猪羊,受人屠割。淫泆者,作鹤鹜獐麋。两舌者,作[至+鸟]枭鸺鹠。捍债者,为驴骡牛马。故云据业受生。准正法念经,及俱舍论:直是罪人恶业熏心,令心变异,无中妄见。实无阎罗在中,判诸罪人也。但既以业熏,妄见其境,罪人谓实非虚。故于初死之后,未审之前,未测自己罪福多少,千思万虑,愁忧多苦,已不可言。况堕诸恶趣,此苦尤甚也矣。」

  【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

  这是亡者求救之时也。人在世间所造的业,极善极恶,不堕中阴。极恶的人,这边一死,就堕无间大地狱中。极善的人,或生天上,或趣净土。唯有作业中庸的人,才生中有。中有寿命,极长七日,七日完毕,倘若未得受生的缘,从中有死,又复生于中有,乃至极七七日,决得生缘。在这七七日内,都恐自己恶多善少,转生恶趣,所以念念之间,盼望骨肉诸亲,为造福力,救拔已故先人,在亡后七七日内,为作功德,亦所以慰先人之望救耳。杂集论云:「极住七日,或有中夭者,此约速得生缘者说。若过七日,不得生缘,必定命终,还生中有。如是展转,乃至七返,更不得过。」释氏要览云:「人亡每至七日,必营斋追荐,谓之累斋,又云斋七。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于此类,由余业可转中有种子,便于余类中有生。今寻经旨,极善恶无中有,既受中有身,即中下品善恶业也。故论云:『余业可转也。如世七日,七日斋福,是中有身,死生之际,以善追助,令中有种子,不转生恶趣故。」由是此日之福,不可阙怠也。」灌顶经亦云:「若人临终未终之日,当为烧香然灯续明,于塔寺中,表刹之上,悬命过幡,转读尊经,竟三七日。所以然者?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神,使生十方无量刹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亡者在世,若有罪愆,应堕八难,幡灯功德,必得解脱。若善愿应生,父母在异方,不得疾生,以幡灯功德,皆得疾生,无得留难。若得生已,当为人作福德之子,不为邪鬼之所得便,种族豪强。是故应修幡灯功德。诸命过者,修行福业,至心恳恻,应代亡者,悔过众罪,罪垢即灭。为亡者修幅,如饷远人,无不获果。譬如世间犯罪之人,心中思惟望诸亲属,求诸大力,救其危厄。今日烧香,望得解脱,为亡者称其名号,修诸功德,以福德之力,缘是解脱,亦复如是,径生十方,无愿不得。」

  【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这是说七七日后,审定业因,而受果报。过是日后二句,即是过了七七之后,随彼所造的善业,报生乐处,恶业堕落三途。若是罪人下三句,肯定已是恶胜于善者,但这是中下品者,未为大恶,故堕报边地小地狱中,或生饿鬼畜生之类。三途展转受报时长,故云动经百千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下四句,乃审定罪业较深重者,五无间罪,因是上品的罪恶,故堕大地狱中,受诸众苦,千万亿劫,求出无期。科注云:「随业受报,因不忘果也。法苑云:『有形则影现,有声则响应。不见形存而影亡,声续而响乖。善恶相报,理路然矣。幸愿深信,不猜来肖。』准经:有现报、生报、后报不同。长阿含云:『佛言:夫不善行,有不善报。为黑冥行,则有黑冥报。夫行善法,必有善报。行清白行,必有白报。』是罪人等,则受黑冥报矣。此乃中下之品,或堕边小之狱,及饿鬼畜生,展转三途,故动经千百岁,解脱无日。五无间罪,乃十恶上品,故永无出期。四始经云:『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坏命终,极受苦报。』是也。」

  【复次长者:如是罪业众生,命终之后,眷属骨肉,为修营斋,资助业道。未斋食竟,及营斋之次,米泔菜叶,不弃于地,乃至诸食,未献佛僧,勿得先食。】

  此下劝眷属修斋,这是营斋之法。眷属骨肉,即是有血统关系的亲族。灌顶经云:「若已终竟,又是终日,父母亲族,知识朋友,为命终者,修诸福业,斋戒一心,洗浴身体,著鲜洁之衣,一心敬礼十方诸佛,又当称扬十方佛号,别以香花供养诸佛,可得解脱忧苦之患,得升天上,证泥洹道。」又云:「斋戒一心,为命过者,七日七夜,受持八禁,长斋菜食,敬礼供养,十方诸佛。」又云:「作百味饮食,种种甘美,以好净器,盛持供养,及好衣服,种种花香、金银珍宝、杂碎供具、施与佛僧,令汝得福,使汝父母,解脱此难,不复更受饿鬼之形。」修设斋食供佛及僧,务必洁净,始克获福。如护净经云:「一切人肉眼不知罪福。自今以后,欲得福祐,佐众僧作食,以清净手,捉众僧净器,净手淘米,乃以净米,著众僧净食中者,得福无量。」所以米泔菜叶不弃于地者,因有用之物,不可作无谓之耗,当以净器盛著,斋后施于畜生。米泔,即是米汁。所作饮食,俱以成办,未供佛僧,不得先尝,违者,不唯无福,而且有过。如护净经云:「一切贤者,施设福会于先尝啜此食,都作残食,唐作此食,不如不作。何以故?诸天不欢,鬼神不喜。此人于先尝者,亦五百世中,受饿鬼苦。自今已后,欲得福者,如法作斋食,可得福德,诸天欢喜,百神庆悦,天神拥护。经不虚言,福报如影响。」是故未献佛僧,勿得先食。

  【如有违食,及不精勤,是命终人,了不得力。如精勤护净,奉献佛僧,是命终人,七分获一。】

  此明如法营斋,先献佛僧,亡者于是福德之中七分获一。灌顶经云:「若人在世,不识三宝,不修斋戒,无善师教,过命已后,兄弟父母,亲属知识,为其修福,七分之中,为获一也。是故长者,父母有罪,虽在地狱,饿鬼之中,受罪轻者,缘修福故,七分获一。」倘阳世人为亡者设斋修福,未供先尝,及所献之食,又不精勤护净,则对命终人,完全不得其力。如能精勤护净,及先奉献佛僧,则命终人,七分功德,只得其一耳。阳世代为设福之人,反得其六也。

  【是故长者,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

  这是结示存亡获利也。是阎浮提众生,若能为父母,或亲眷等,命终之后,造众福业,修设斋筵,供养三宝,如法营为,精勤护净,则自得存亡获益。志心勤恳,即是如法营为,精勤护净之意。

  上大辩助显竟。

  【说是语时,忉利天宫,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鬼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

  这是说鬼神发心。说是语时,即是地藏菩萨说完「存亡获益」说话的时候。聚集在忉利天宫法会里面的鬼神,无量无数,但阎浮提的鬼神,就有千万亿那由他。这千万亿那由他鬼神,在忉利天宫法会,闻地藏菩萨说完「存亡获利」的说话时,大家都发无量菩提心。科注云:「何故鬼神至此发心?上明祭祀鬼神无益,徒自令人造业。鬼亦有良,宁不愧耻?故发心为护法鬼神耳。问:鬼神自发心?佛与地藏教之发心?答:自他共离皆不可,过是感应道交,而论发心耳。」

  【大辩长者,作礼而退。】

  这是长者作礼而退也。所谓作礼而退者,上来大辩请问终后修斋,亡者得益及解脱否?承蒙地藏重重解说,至此告一段落。大辩闻说,得益良多,故此礼谢,退归本位。科注云:「既同在会,退至何处?以问法时,出位前礼,酬唱既竟,礼退归位。即表各各自住三摩地耳。」

  利益存亡品竟。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阎罗,具云阎摩罗社(Yama-raja),译为缚,缚诸罪人之义。或译双世,彼于世中,常受苦乐二报之义。如长阿含云:「彼阎罗王,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在前。若镬出宫内,王见怖畏,舍出宫外。镬出宫外,王见怖畏,舍入宫内。有大狱卒,捉阎罗王,卧热铁上,以铁钩擗口使开,洋铜灌之。烧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燋烂。受罪讫已,复与诸彩女,共相娱乐。彼诸大臣,同受福者,亦复如是。」或译双王,兄妹二人并王之义。玄应音义云:「阎摩、此云双、罗社、此云王,兄及妹,皆作地狱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双王。」或译平等王,平等治罪之义,系地狱之总司也。慧琳音义云:「阎魔梵语,鬼趣名也,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及以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摄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故三启经云:『将付琰魔王,随业而受报,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即其事也。」又或译为遮止,谓止罪恶不便更造之义。慧苑音义云:「阎罗,具正云阎摩罗阇,此云遮止,谓遮止罪人不更造罪。」或译诤息,谓息诤息恶之义。俱舍光记云:「琰魔,此云诤息,谓犯罪人,不自知过,于苦不忍,违拒狱卒,更造过罪。由王示语,便知己罪,意分而受。息诤息罪,皆由王故,故名诤息。」净度三昧经云:「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与维陀如生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头有角耳,皆悉愤怼,同立誓曰:复当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阎罗王是。十八大臣者,今诸小王是。百万之众,诸阿傍是。」阎罗王与诸臣佐,既是有苦乐二报,是以皆欲脱离冥界之苦,故申赞叹,而发菩提之心。根据下文佛告地藏菩萨言:「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经百千生,作大鬼王,于生死中,拥护众生。是大士慈悲愿故,现大鬼身,实非鬼也。」由此本迹证明,则知阎罗与诸大臣,皆是不思议菩萨,为度脱地狱众生而应现耳。科注云:「阎王品列在后者,有二意,一者始自分身地藏,升忉利天时,王与鬼众,随从同到。不预集众之列者,盖宾主酬酢,事迹相连,未暇出名,故于此品,承便示之。二者,既闻地藏威神之力,又见如来赞叹功德。潜思大士,行化幽冥,吾为檀主,安可不乘时,问明劫劫度生救苦之事,一申赞叹乎?故有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之来也。」

  【尔时铁围山内,有无量鬼王,与阎罗天子,俱诣忉利,来到佛所。】

  此下是经家叙,今初主伴来仪。铁围山,即大金刚山,阎罗王宫于中建立。如长阿含经云:「阎浮提南,大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王所治处,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地狱之内,各有所司,故阎王属下,有无量鬼王,以为臣佐。阎王承佛威神势力,地藏悲智誓愿,恭诣忉利天宫,闻说妙法。王既来矣,臣属随从而至,故云俱诣忉利,来到佛所。

  【所谓:恶毒鬼王、多恶鬼王、大诤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飞身鬼王、电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啖兽鬼王、负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祸鬼王、主食鬼王、主财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兽鬼王、主魅鬼王、主产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险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吒王、大阿那吒王。】

  这是列三十四鬼王的名号。所谓恶毒鬼王,恶即十恶,毒即三毒。这鬼王既恶且毒,故得此名。三毒属意,为身三口四、七恶为根本,本末兼明,所以叫做恶毒。这些鬼王,既然都是大权示现的不思议菩萨,则所以名为恶毒者,盖欲以恶去恶,以毒攻毒。意令众生知所修习。恶毒则堕落地狱,去除恶毒则生天上,是以用恶毒以为化门。

  多恶,一念不善心起,则作恶无量。一念尚且如是,何况广作。语云作善降祥,作不善则降之百殃,是以回心向善,自然百福骈臻。是鬼王外现忿怒的恶相,内起慈悲的善心,实欲众生回恶向善也。大诤,诤者,劝谏的意思,众生广造诸恶,孳孳不息,鬼王婆心一片,时加劝谏,故云大诤。广雅释估云:「有能尽言于君,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又诤者,通争,是讼的意思,即所谓平理诤讼。庄子谓:妇姑勃溪,此由心为毒主,口为祸器,未有诤讼违形,而存大化者。所以鬼王以大诤法门,化人于无诤也。

  白虎、血虎、赤虎,都是因为鬼头似虎,因此各得虎名。素色曰白,殷红曰血,朱色浅者曰赤,都是以颜色而别号。虎为山中的猛兽,除狮子能摧伏一切,百兽闻声而惊怖。是等鬼王,以虎为名,是欲众生闻而生畏,誓愿舍恶从善,从此革面洗心。

  散殃,殃是凶恶祸害的意思。即是说人在世间造了好事,不但死了不会见这种凶恶祸害的鬼王,即使在世,天也会降吉祥的。如果生的时候作了种种非法的事,不但生时天降祸殃,即使死了,也免不了会见这种凶杀祸害的恶鬼。东岳经云:「世间众生,不信因缘善恶果报,不孝父母,不尊师长,欺负神理,背前面后,口是心非。已被岳府官曹圣众,晨夕考较,纪录罪咎。致令灾祸横生,官司牢狱,累岁经年,不能安泰。家门啾唧,每遇凶衰。盗贼侵欺,希见太平。」有些人造恶多端,目下不见有不如意的事,便谓无报。须知善恶罪福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耳。故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飞身,能够将身飞到虚空,巡察人间善恶,善者与福,恶者降祸。即飞行夜叉之类的鬼神。

  电光,此鬼王眼光电炷,光炎闪烁,令地狱众生见之而生恐怖之心,转发菩提之意。

  狼牙,狼性凶狠,善逐诸兽,狼牙尤令人害怕。此鬼王青面獠牙,齿光外向,如狼的牙,故名狼牙。

  千眼,观音菩萨千手中有千眼,化度众生。狱卒角有六十四眼,监视罪犯而治罚。此鬼王具有千眼,显然大权示现。

  啖兽,是以兽类而为粮食者。众生造恶,堕落地狱,偿还宿债。在地狱中,变为畜生,而被狱卒所啖食。此鬼因啖地狱之兽,故名啖兽。

  负石,即负石担沙填塞河海之鬼类。

  主耗主福,是主理灾害殃耗的鬼王,故而得名。太上云:「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

  主食,食为一切众生,长养色身,维系性命的根本。所谓民以食为天,故知食的重要。但食的盈亏,是随人的善恶而感召。为善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乐。作恶则天灾人祸,赤地千里,饥馑遍野。科注云:「食乃民生之禄,善者享之,恶者减之。故散弃五谷者,太上恶之,收其花息,世多饥馑。及暴殄天物者,每冻馁而死也。」

  主财,是主理人间的财富者,为善则增之,作恶则减之。科注云:「岳府有主财案主者,浮陀摩尼钵,主护人财物。故有财不施,鬼啖其傍而妒之。然太上尤禁横人财者,故其妻子家口,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直,财各有所主也。」

  主畜。畜,广指一切傍生类,略则只是家畜,如鸡狗马猪等。这是理家畜的鬼,故名主畜鬼王。

  主禽、主兽,飞者名禽,是羽族的总名。走者名兽,是毛虫的总名。这都是冥府的主理禽兽的鬼王,故以为名。

  主魅,是主理老精魑魅的鬼王。

  主产,这是主理一切众生,生产的鬼王。科注引东岳忏云:「结秀成胎,禀两仪之造化。送生保产,乃二圣之纲维。普济普渡,九天监生,明素真君。多男多女,九天卫房,圣母之君。又鬼子母姊名炙匿,亦主人产生。」

  主命,是主理一切众生的寿命延促者。科注云:「准经:毗沙门,主护四天下人命。岳府有管天下生死案判官。」

  主疾,是主理一切众生的疾病者。

  主险,险即危险,有立判生死之危者,名之曰险。科注云:「高山峻岭,大海溟渊,险难之处,身命所系。应死者录之,不应死者护之。此犹险之小处。准大论:地狱有二部:一寒冰,二炎火,皆以身触受罪。此名大黑暗处,危难险道,即鬼所主之处耳。」

  三目,即是三只眼睛,在两只眼睛的中央,直竖一眼。四目,即四只眼睛,在两只眼睛原位之上额间,又横生两眼。五目,即五只眼晴,在四只眼晴的中央直竖一眼。这些鬼王都是以多眼而得名。

  祁利失王以下六名,未详翻译。科注云:「祁利失王等,未见翻译。金光明有萨多琦黎,翻大力天。名义集载恶祁尼,此翻火神。然考立世阿毗昙,的是山名。论夜叉品云:时阎浮提中,有两象山。恒河之南,名婆多耆利山。恒河之北,名醯摩跋多山。一切神住河南者,名婆多耆利。在河北者,皆名醯摩跋多。婆多耆利,领河南一切诸神。醯摩跋多,领河北一切诸神,故名为王。今阎王界,既在阎浮之南,而祁利山,又在恒河之南。南属离火,故祁尼祁利而翻大力火神,均属火天也。失字未详。叉,具云叉耶,秦言尽。即大力尽王,统领小王鬼神也。阿那吒,准大经:八臂那吒,乃天中力士,则未可的指。然其名既同,未可知也。」——那吒为多闻天王之长子,绝非鬼类。

  【如是等大鬼王,各各与百千诸小鬼王,尽居阎浮提。各有所执,各有所主。是诸鬼王,与阎罗天子,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俱诣忉利,在一面立。】

  这是叙述阎罗天子,诸大鬼王,及诸小鬼王,都是承佛威神与地藏力,才能俱集忉利天宫。前段所举的三十四名鬼王,都是大鬼王。在每一个大鬼王之下,就有若干眷属小鬼王。故此这些大鬼王,各各统领百千诸小鬼王。这些大小鬼王,并非他方之鬼,通通都是居住在南阎浮提的。这些鬼王,各有所执的刑法,各有主的罪罚。阎罗王为下界冥府之主,诸大小鬼王,为地府的有司,所以都能到达忉利天宫,参加这胜妙法会,都是承佛的大威神力,及地藏菩萨誓愿力。既到忉利天,固然有所询问,在未问法之前,肃容严正,一面而立,所以尊敬佛菩萨也。

  【尔时阎罗天子,胡跪合掌。】

  此下是阎罗兴问,这是经家提起。科注云:「按道明和尚所传十殿冥王,(1、秦广王。2、楚江王。3、宋帝王。4、伍官王。5、阎罗王。6、变成王。7、秦山府君。8、平等王。9、都市王。10、转轮王。)阎罗天子在五殿。统纪云:藏典传记可考者六:阎罗、五官、(二名见提谓经)平等,(华严经感应传:郭神亮,为使者追至平等王所,因诵若人欲了知偈,得放回。)泰山,(译经图纪:法矩译金贡泰山赎罪经。)楚江,(夷坚志:郭生梦入冥府,王揖坐,谓曰:我是西门王郎,冥司录我忠孝正直,不害物,得作楚江王,一纪。)秦广,(夷坚志:南剑陈生既死,其弟之女,见二鬼导至宫殿,曰秦广王也。王谓女曰:欲救伯,可转八师经。女寤,家人来得经,请僧誧千遍,弟梦兄来谢曰:已获生天也。)今唯阎罗一王兴问者,大约第五殿乃正中之位,统摄诸王,故特加天子之名。以帝释为父王,命阎罗为天子,主摄冥司,所谓地下缚啰呬天是也。」

  【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与诸鬼王,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方得诣此忉利大会,亦是我等获善利故。我今有小疑事,敢问世尊,唯愿世尊!慈悲宣说。」】

  这是阎罗天子叙述来意。既到忉利,听闻妙法,幸能依法修行,解脱业缘召苦之报,故说我等获善利。我等,是指阎王与诸大小鬼王。由于阎王与诸鬼王,均以业缘感报,在地狱中。虽然审罚诸罪人,自身亦不免三时受苦。阎王等众既达天宫,逢此嘉会,有疑即须问明,免小疑障大信,故此敢问世尊。唯愿世尊,为现在当来一切众生,作与乐拔苦之导师,慈悲宣说离苦得乐的意旨。

  【佛告阎罗天子:「恣汝所问,吾为汝说。」】

  这是佛慈许说也。恣者任纵的意思。即是说佛所说法,如洪钟在架,随扣随鸣,不加选择,并无齐限。众生有疑,无须隐匿,任纵发问,佛慈莫不为说。

  【是时阎罗天子,瞻礼世尊,及回视地藏菩萨。】

  这是经家叙仪。瞻礼眼观慈容,目不暂舍,五体投地,一心恭虔,这是敬佛求法之仪。回视乃欲求之法,事有所专。地藏为地狱救苦之主,今阎罗等请求世尊,开示妙法。而救苦之事,仍属地藏。故瞻礼之后,回视地藏。况且问法之仪,必先对佛而礼。佛在中央,菩萨在傍。求法的人,所欲目的,事有所专,故礼佛之后,回首视之。

  【而白佛言:「世尊!我观地藏菩萨,在六道中,百千方便,而度罪苦众生,不辞疲倦。是大菩萨,有如是不可思议神通之事。】

  此下申请,这是直叹地藏菩萨不可思议神通。五浊恶世,刚强众生,难调难化。地藏菩萨从十一劫来,设种种方便而教化之。令出苦轮,同到智地。精勤勇猛,不辞劳倦。总之:化天上,令舍憍慢。度人间,令修戒施。在地狱,代众生受苦。使饿鬼,令得饱满。教修罗,调伏嗔心。诸傍生,使得智慧。乃至最终,均令得离苦难,齐登觉岸而后已。故占察经云:「此善男子,发心已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遍厚。亦依本愿力所熏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

  【然诸众生,脱获罪报,未久之间,又堕恶道。】

  此下二段,正是阎王所疑的事。这是初陈所疑的本原。脱获罪报四字的意思,即是说脱离罪苦而获报乐趣。这些罪业众生,既然是藉地藏菩萨方便神威之力,而得脱离苦难,转生乐地,为什么未久之间,又再堕于恶道呢?所谓未久之间,是约地狱时间而言。经云:地狱之寿与天寿等。如等活地狱的寿,就等于四天王天的寿一样。人间五十年,为四天王天一日一夜,亦即是等活地狱一昼夜。在人间纵然经过一百年的时间,也不过是等活地狱两昼夜耳。他如深一层的地狱,就如高一层的天的寿年一样,就更加难计算了,既是这样,岂不是才出地狱不久,少少时间又再入来吗?故说未久之间。

  【世尊!是地藏菩萨,既有如是不可思议神力,云何众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脱?唯愿世尊,为我解说。」】

  这是正陈所疑的所以然。这段文所疑的问意,即是说:地藏菩萨既然有这样不可思议的神力,自应令这些众生,依止善道,而永取解脱。今既不然,为是地藏菩萨的神力,有所不逮呢?为是六道众生业力所障,心力不及呢?阎罗因不明白内中的秘奥,故此请问世尊。唯愿世尊,慈念在会大众及未来众生,详为解说。

  【佛告阎罗天子:「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

  此下愿为宣说,这是总示阎浮众生难化之所以然。其性,是指习性,非是法性。因为法性从本以来,就是柔和的。刚强,即是坚强。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其性柔和,但由于无明熏习,易柔和的法性,而为刚戾强暴之性,好像醉象狂马一样,所以难调难伏。

  【是大菩萨,于百千劫,头头救拔,如是众生,早令解脱。是罪报人,乃至堕大恶趣,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缘,而遣悟宿世之事。】

  此下别叹方便,这是叙述地藏菩萨方便救拔之事。南阎浮提的众生,虽则刚强难化,但在地藏菩萨的悲誓愿力,仍然处处救拔,令得解脱。这些众生,纵然是罪大恶极而堕于恶趣,地藏亦运其方便智力,拔除彼等根本业缘,而遣令彼等咸悟宿世之事。科注云:「众生性虽刚强,难于调伏,在地藏不舍大慈,而头头救拔。头头犹言处处,谓千头万头也。如是众生句,正点难调伏者。刚者教之以柔,强者教之以和,难调伏者,必令调伏。如王良,造父,善能调伏马性,必令中轨而后已。今于三宝施戒必令修持。清净戒生,得净解脱。故罪报之轻小者,即与救拔。纵犯上罪,应堕阿鼻大恶趣者,亦以巧方便力,使拔根本业缘。梵名浮诃那,此云拔除罪根。须知诸恶,随业受报,而以二毒为本。三毒之中,贪爱为根。如捉布一头,余则尽随。智论云:『若不断爱,爱则润生。是故四生,皆由爱起。』故成论云:『如树根不拔,其树犹生。贪根不拔,苦树常在。故知生死,贪爱为本,若灭贪欲,名第三谛。』十轮经云:『灭除一切惑障习气,犹如烈日销释轻冰。』故无常偈云:『明眼无过慧,黑暗不过痴。』今根本业缘既拔,则自悟宿世之事。譬如古镜之重揩,其常光而自现矣。」

  【自是阎浮众生,结恶习重,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

  这是叙述由于众生恶习深重的缘故,所以难以度脱。意谓地藏菩萨对这些众生,施设种种方便而救拔之,自应通通得到解脱。今所以不能者,实由众生自造恶业,自食其果耳。由于阎浮众生的结恶习重,故才出地狱而生善趣,又复造业而再入地狱。众生往返五趣,频繁出入,致劳地藏菩萨,久经尘沙之劫,启无量方便之门,而作度脱众生的因缘。

  【譬如有人,迷失本家,误入险道。其险道中,多诸夜叉,及虎狼师子、蚖蛇蝮蝎。如是迷人,在险道中,须臾之间,即遭诸毒。】

  此下是以喻释明,这是初标譬如有人迷入险道。譬如有人,即指六道众生。迷失本家,即迷失各各自具真如妙性之家。险道,是六道中趣向三途之路。夜叉为食人的恶鬼。虎狼狮子,俱是食人的猛兽。蚖蛇蝮蝎,均为趴虫类的毒物。这些鬼兽等,譬如贪嗔痴等,能够毒害一切众生沦落三途。故人堕险道之中,在须臾间,即遭毒害。科注云:「文分三节:初迷本入险。有人,譬恶道众生。因不忘果,名有。人者忍也。能忍五浊之苦也。常寂光土,为本家。十恶众生,原是如来之子,三途苦处,无非常寂之家。以不知真如法一,不觉无明风动,漂流异国,堕落他乡。既忘本处,便迷本路。游行逐境,险道斯臻。文句释法华险难恶道,通譬九界生死因果。故曰分段、变易,即果险难;见思五住,即因险难。由此因缘,故言恶道。今据下文生人天中令受妙乐,只以三途为险难。由不依施戒生天之论,致误堕三恶道中。险道多恶,以多诸夜叉等。夜叉,有智有通,飞行捷疾;譬利使邪见,谤无因果,智辩速疾也。正心地观云:『心如夜叉,能啖种种功德法故。』虎狼等,畜须愚顽,以譬钝使。准俱舍论:『憍慢盛故,生于狮子虎狼中。嗔恚盛故,生于蚖蛇蝮蝎中。』则虎狼狮子,应俱譬慢使。今约三毒为身口之本,故以虎喻慢使。如分别善恶经:『憍傲常慢人,后生为猛虎』故也。狼譬贪使,以狼求食,不满不止,故曰贪狼。狮子表痴使,由昔持戒虽严,而无净慧,执戒慢人,故堕畜类。因戒力故,得为兽王。无慧即痴,故以譬之。蚖蛇蝮蝎,譬嗔使,蚖名守宫,在壁曰蝘蜒,在洲曰蜥蜴。以盛毒故,不触而螫,譬非理嗔。扬子云:『蚖其肆矣。蝮蜪蝝也。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为害于身也。』蝎虎,螫人毒虫。然触则螫,譬执理嗔。不比蜈蚣譬戏论嗔者,以三途无戏论也。三在险遭毒。如是迷人,谓迷真重故,不识四谛,以致流落十使险道之中。须臾遭毒者,以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九百生灭,念念损减,无有增长。犹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故曰遭毒,只在须臾。诸毒者,准涅槃:蛇有四毒,见毒、触毒、啮毒、螫毒。虎、狼、狮子、熊、罴、猫、狸、鹰、鸡、之属,诸毒俱备,非险道而何哉。」

  【有一知识,多解大术,善禁是毒,乃及夜叉诸恶毒等。忽逢迷人,欲进险道,而语之言:咄哉!男子,为何事故,而入此路?有何异术,能制诸毒?】

  这是知识指示迷津。知识有善恶之别,今所指者,即善知识,或者即指地藏菩萨。因为地藏菩萨具大悲智愿力,善设种种方便,能够调治贪嗔等毒,及能禁制杀盗恶鬼。众生在茫茫苦海之中,其性如水,随流易迁,稍一不慎,即进入险道。倘若遇到这种情境,地藏菩萨即会高声唤醒这个迷人,令其心中知所警惕。并对这些迷人说道,汝等为什么事故而入这险恶的路途?汝等又有甚奇异的法术,能够制服这些毒恶的事?科注云:「知识,指地藏,所谓唯我一人能为救护,故云一。思益经云:『于堕邪道众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故名导师』,即知识也。以多解大术,善禁诸毒,故名知识。以妙方便,随机开导,广说施戒生天之论,普示谛缘道品之门。智慧弘深,名多解,方便巧妙,曰大术。善禁毒者,说道品对治集谛之毒,如多贪不净观等。忽逢下,明大士指出三涂。莫知遇而遇之,曰忽逢。将入而未入,曰欲进,正与误入照应。语之者,示其道也。盖昔已化令出苦,无奈志性不定,复造恶业,重入三涂,故忧惊而告语之。咄哉,唤醒之辞。男子,惊惕之意。男子名丈夫。大经云:『能见佛性,名为丈夫。』今既迷佛性,故以男子,警知本有。十轮云:『如迷方者,所逢示导』是也。何事者,惊问也。此路,指三途。佛言:众生以三恶道为家,故指为此。以此路,二种人到,所谓威神,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故惊问云:为是神通救苦而入?为是造业感报而来耶?有何异术等,审难之辞。谓汝有何等奇异法术,力能制御诸毒耶?异术,表异方便,对治诸恶法门,助显第一义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