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地藏菩萨:「汝今欲兴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众生,演不思议事,今正是时,唯当速说,吾即涅槃,使汝早毕是愿,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这是佛慈许说,文分为二:初敦劝速说,次从吾即涅槃下,是赞慰无忧现未一切众生。世尊上升忉利,为母说法,一以报慈恩于万一。一以救拔六道一切罪苦众生。今闻地藏菩萨,欲为未来众生,演利益事,于生死中得大利益。故佛告言:汝今欲兴慈悲,救拔一切罪苦众生,演不思议事,今正是时,唯当速说。盖利生事,不容稍延,况如来化缘将尽,故敦劝速说。涅槃(Nirvana)新称波利匿缚喃(Parinirvana),译为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大患永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故。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故。安乐者,永处安稳快乐故。解脱者,永离生死患难诸缠缚故。或译为圆寂,如来于因地之中,广修众德,尽除诸垢,是以德无不备,障无不尽,故称圆寂。华严疏钞云:「译名涅槃,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总以义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瑜伽论云:「又诸菩萨,观一切行,先因永断,后无余灭;其余毕竟不起不生,说名涅槃。」杂集论云:「何故此灭复名涅槃?无相寂灭,大安乐住所依处故。永离一切色等诸想,究竟寂灭,大安乐住,所缘境界,故名涅槃。」佛地论云:「涅槃即是真如体上障永灭义。由无漏慧,简择谛理,断诸杂染,而证得故,亦名择灭。如是择灭,于真如上,假施设有;无别实物,至究竟位,说名涅槃。」大毗婆沙亦谓:「永出诸趣故,永无臭秽诸烦恼业故,永离一切三灾三相诸蕴稠林故,永无烦恼业缕,不织生死异熟果绢故,说名涅槃。」这里所说:「涅槃」,是指释迦世尊一期化缘终结也。如长阿含经云:「佛般涅槃已,时诸比丘,天龙八部,悲痛殒绝,自投于地,宛转号啕,不能自胜!歑欷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譬如大树根拔,枝条催折。」所谓即涅槃,如来自说化缘将息也。使汝早毕是愿,亦是安慰地藏的纵辞,事实上地藏菩萨誓愿宏深,所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又何能早毕是愿。不过地藏菩萨,既然为未来众生,演是称佛名号利益之事,是为最为不可思议之事,因为称佛名号,简捷易行。倘若未来众生,人人能依教奉行,则个个决定不堕恶道,故说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无边身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暂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况塑画形像,供养赞叹,其人获福,无量无边。】
此下正称佛名,分而为十:这是第一无边身佛。过去无量无数劫的佛,虽则久远,都是指地藏发心已来所值的佛,由是知其圣号及功德利益。佛出世间,甚难值遇,如优昙华,时一现耳。故知「有佛出世」四字,亦是庆幸之语也。如观无量寿经疏云:「若佛出世,方能闻智慧日,识三宝之光明,开甘露门,知十号之妙味。因说生解,于宝适悦。故喻如优昙华,时一现耳。」无边身者,由于世界无边,众生形类无边,众生的心行差别亦复无边。为度脱彼辈,故佛的身量广大,亦复无边。或说为欲度脱无边世界无边心行差别的无边众生,故佛现无边的身形,是故此佛圣号名无边身。起信论云:「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此佛因是发心,故曰无边身。科注云:「无边身者,三身皆有此意。唯识论云:『一自性身,谓诸如来清净法界,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平等实性,即自性身,亦名法身。』此法身之无边也。又云:『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习无量,福德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此报身之无边也。华严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应,即应身,一切,即无边,此应身无边也。故知三身即一,一即三身也。」若有男子女人下,显闻佛名而生敬信,即得无量利益也。佛陀历劫以来,积修功德,无量无边,故能加庇未来世一切众生。闻名暂生敬信,即得超越四十劫的生死重罪。佛名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此二十五佛名,至心受持,读诵恭敬礼拜,得离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苦,得除嗔恚愚痴。灭百劫重罪,常生十方净佛国土。设复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一百岁中常用布施,犹不如诵持礼拜二十五佛名功德,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十诵毗婆沙论云:「若有人得闻,说是诸佛名,即得无量福,如为宝月说。我礼是诸佛,今现在十方,其有称名者,即得不退转。」大悲经谓:「佛告阿难:南无佛者,此是决定诸世尊名号音声。故称言南无诸佛故。过去有大商主,将诸商人,为摩竭大鱼欲来吞舟,由三称南无佛名,并皆免难。鱼闻佛名,以善心故舍身,后世出家得道。何况有人得闻佛名,听闻正法,亲于佛所,种诸善根,而不毕定利益。」除障灭罪经亦云:「若有善男善女,受持此佛名,生生世世中,得他人爱敬,光明威力故,生处为人尊,于后得成佛。」塑画佛像者,或用泥塑,或以木雕,或镕金银等铸造,或纸缎等绘鳈,总之依佛相好而作佛像,功德广大无量无边,不可称计。作佛形像经云:「若当有人作佛形像,功德无量不可称计。世世所生,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受福快乐。身体常作紫磨金色,眼目清洁,面貌端正,身体手足,奇绝妙好,常为众人。之所爱敬。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长者贤善之家。所生之处,豪尊富贵,财产珍宝,不可称数。常为父母兄弟宗亲之所爱重。若作帝王,王中特尊,为诸国王之所归仰。乃至得转轮圣王,王四天下,七宝自然,千子具足,飞升天上,无所不至。若生天上,天中最胜,乃至得作六欲天王,于六天中,尊贵第一。若生梵天,作大梵王,端正无比,胜诸梵天,常为诸梵之所尊敬。后皆得生,无量寿国,作大菩萨,最尊第一。过无数劫,当得成佛,入泥洹道。」法华经云:「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观佛三昧海经云:「若有众生,于佛灭后,造立形像,持用供养,是人来世,必得念佛清净三昧。」大悲经亦云:「我灭度后,若有人乃至供养我之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谦下供养。我说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当得涅槃界,尽涅槃际。若有造立形像塔庙,乃有信心念佛功德,乃至一华散于空中。我说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当得涅槃界,尽涅槃际。」得闻圣号,暂生恭敬的心,尚且能超四十劫的生死重罪,何况塑绘佛的圣像,至心供养,歌颂赞叹,所得福德,更加不可限量,故说其人获福无量无边。
【又于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性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发心归依,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这是第二宝性如来。宝性,即如来藏性,亦即妙真如性。这个妙真如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众生虽则流转三途,经无量劫,而此妙性,不变不易,不磨不灭。在凡夫地,为诸无明烦恼垢秽之所障蔽,虽有同无,不能发胜妙作用。迨至成佛,如镜明净,自然可以出生恒沙功德。譬如真金在粪土中,其性不变。如来藏性,在众生烦恼垢秽之中,不失真如清净之性,故真如妙性,名曰宝性。为示一切众生,同具此性,是故如来圣号,名曰宝性。若有男女,闻是佛名,于一弹指顷最短的时间里,发心归依,即得于无上道,住不退地。显示功效奇速希有也。为何一闻佛名,发心归依,即获如是胜妙利益呢?如希有校量功德经云:「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诸佛如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持于世间一切所有娱乐之具,尽给施与,复以四事具足供养,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虽得无量无边不可算数福德。犹不如有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言辞譬喻不能知及。」善生经云:「若人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福过彼,不可胜计。」又校量功德经云:「四大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其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田中,唯三宝胜故。」阿含亦云:「诸有归依佛,不堕三恶道,尽漏处人天,便当至涅槃。」梵语阿毗跋致(Aviaivarti)或称阿维越致(Avaivarti),译为不退转;即是说:所修功德善根,愈增愈进,更不退失转变也。根据净土法门,一得往生,即得不退。如净土十疑论云:「问:设令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超过三界?释曰:得生彼国,有五因缘不退。云何为五?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神鬼魔邪,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得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等,故不退也。」这里所说于无上道,永不退转,即是于无上正等菩提,愈增愈进,永远不会退转变失也。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波头摩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历于耳根,是人当得千返生于六欲天中,何况志心称念。】
这是第三波头摩胜如来。波头摩胜,似是梵汉并举的名称。梵语波头摩,亦名钵特摩,或译钵昙摩(Padma),此方译为赤莲华。波头摩华,不但在青黄赤白色华中最胜,而且在红莲中亦最上,所以叫做波头摩胜。佛的性德,犹如莲华芬芳馥郁,处污泥而不染,不减清洁之色。佛处尘世,化度众生,能转一切物,而不随物所转,威严显赫,如阎浮檀金,映夺日月之光,尤胜赤莲华,故云波头摩胜。为示一切众生,同具此性,所以佛名波头摩胜。若有下显益。所谓「一历耳根,永为佛种」,是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历于耳根,即复千返生于六欲天中。闻名尚且得如是大利益,何况志心称念,所得利益,那就更加不可限量也。
【又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师子吼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念归依,是人得遇,无量诸佛,摩顶授记。】
这是第四狮子吼如来。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劫者,用通常的言语不能说得到的时间劫数,故云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劫。狮子为兽中之王,一吼,百兽莫不惊伏。佛为圣中之圣,能于众中说法,无所畏惧,而能降伏一切,以故佛的圣号名狮子吼。长阿含经云:「迦弃,所谓狮子者,是如来至真等正觉。如来于大众中广说法时,自在无畏,故号狮子。」又说:「如来在大众中,勇捍多力,能狮子吼,善能说法。诸来会者,皆一心听,欢喜信受。」闻是佛名,一念归依,即得无量诸佛,摩顶授将来作佛的记别,可谓利益殊胜也。摩顶,佛为嘱累大法,或授尊记现大神力,以右手摩弟子的头顶也。授记,梵语和伽罗(Vyakarana)佛对发心众生授与当来必当作佛的记别,故云授记。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拘留孙佛。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志心瞻礼,或复赞叹,是人于贤劫千佛会中,为大梵王,得授上记。】
这是第五拘留孙佛。拘留孙,或名迦罗鸠餐陀(Krakucchanda)等,译为所应已断,灭累成就美妙等。当于过去七佛之第四佛,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尊,于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六万岁时出世。若有下,显益。志心,属意。瞻礼,属身。赞叹,属口。闻佛洪名,三业清净,而修供养,故得于贤劫千佛会中为大梵王。大梵王,即大梵天王(Mahabrahman—尸弃,—Sikhin),为娑婆世界之主,深信正法,每佛出世,必先来请转*轮。既是千佛会中,均为大梵天王,请转*轮,故得佛佛之下,蒙授上记。大悲经云:「若能至诚心念佛功德,乃至一华散于空中,于未来世作天梵王,其福不尽,以其不尽,至终涅槃。」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毗婆尸佛。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永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受胜妙乐。】
这是第六毗婆尸佛。毗婆尸(Vipasyin),或名毗婆沙,维卫等,译为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过去庄严劫千佛之第九百九十八尊,七佛之第一。又名弗沙,或名底沙。释迦菩萨第三阿僧祇劫满时,遭遇此佛,初修百大劫种相之福,勇猛精进,翘一足七日七夜,以「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一偈,赞佛相好,功超九劫而速成佛道。由此故知毗婆尸佛出世,是在九十一大劫以前。若有下显益,一闻佛名,永离恶道,常生人天,受胜妙乐,一显佛慈威神之力,一显闻性锐利,故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科注云:「闻是佛名,即不堕三恶道,此非易事。准论:释迦世尊,初阿僧祇劫,从此常离女身,及四恶趣。准妙玄释签:第三僧祇,始离五障,方乃不堕。常生人天者,如戒疏:初僧祇:得五种功德:一生人天,二生贵家,三男身,四根具,五知宿命。文句云:『不生三恶,位不退。不生边地,诸根完具,不受女身,即行不退。常识宿命,即念不退。』故知不堕恶道,常生人天,诚非易易者。今圆根最利,故才开佛名,即解自性,故能顿得。」
【又于过去,无量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毕竟不堕恶道,常在天上,受胜妙乐。】
这是第七宝胜如来。宝胜如来,秘藏记谓:即南方宝生佛。以誓愿力故,专度饿鬼,是以闻其圣号,毕竟不堕恶道,常在天上,受胜妙乐。瑜伽焰口轨仪经云:「若闻宝胜如来名号,能令尘劳业火,悉皆消灭。」大悲经云:「若于佛所,一发信心,善报不失。何况诸余胜妙善根,我说是人,一切悉是趣涅槃果。虽余不善堕在三途,以本善根,佛知是已,从彼拔出,置无畏岸。令彼忆识所种善根。息一切苦,得一切乐。」科注云:「宝之胜者,必是何物,华严云:『如海中有四珠,一切众宝皆从之生。若无此四珠,一切宝物渐就灭尽。诸小龙神,不能得见。唯娑竭罗龙王,密置深宝藏中。此深宝藏,有四种名:一名宝积聚,二名无尽宝藏,三名远炽然,四名一切庄严聚。』此虽宝中之胜,然是世宝,次第以对常乐我净出世之宝。此之四德,唯佛与佛,乃能证得。如娑竭罗龙王,密置宝藏是也。余人未证,如小龙神,不能得见是也。此四德出生不訾,如一切众宝,皆从之生是也。故光明玄云:『如世珍宝,凡情所贵。乃至如理究竟可贵之宝,名于凡情可重之宝。』故佛号宝胜也。显益,大意如前。光明流水品:十千鱼得闻宝胜之名,尚尽生忉利,况男女闻名,宁有不得胜妙乐者。」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宝相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罗汉果。】
这是第八宝相如来。如来百劫修相好,万德庄严,故得三十二相,八十殊妙,此相历劫熏修,众德成就,超过一切世间,最尊最贵,故名宝相。闻是佛名,只生恭敬之心,不久即得阿罗汉果,倘加礼拜赞叹,执持称念,万德洪名,所得功德,更加不可思议。
【又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袈裟幢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这是第九袈裟幢佛。此佛德号,由譬喻而得。袈裟,亦名福田衣,亦名解脱幢相。由服此衣,而得解脱,证一切智,一切世间梵魔人天,莫不知之,为幢幡高竖,故名袈裟幢佛。大乘心地观经谓:「袈裟,是佛净衣,是人天宝幢相,见者欢喜,远离邪心,生梵天福。能令一切众生灭诸罪垢,广植众德,犹如良田,善能增长菩提之芽,圆成佛道。犹如甲胄,烦恼毒箭,所不能害。是故三世诸佛,皆共服之。」由于如来因地广修六度万行,成就此果德庄严高标之相,故能令众生闻其名者,即得超脱百大劫生死重罪。弥勒上生经云:「若有礼敬弥勒佛者,除却百亿生死之罪,乃至来世龙华树下,亦得见佛。」佛名经亦云:「闻此二十五佛名,至心受持读诵,恭敬礼拜,得离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苦。得除嗔恚愚痴,灭百劫重罪,常生十方净佛国土。」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大通山王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广为说法,必成菩提。】
这是第十大通山王佛。科注云:「山王,即须弥山(Sumeru)。七金(1、佉提罗,Khadiraka,担木,高四万二千由旬。2、伊沙陀罗,Isadhara,持轴,高二万一千由旬。3、游乾陀罗,Yugamdhara,双持,高一万二千由旬。4、苏达梨舍那,Sudarsana,善见,高六千由旬。5、安湿缚竭拏,Asvakarna,马耳,高三千由旬。6、尼民陀罗,Nimimdhara,持边,高一千二百由旬。7、毗那多迦,Vinataka,象鼻,高六百由旬。)环拱,峙立海中,故特称王。大者,八万四千由旬。通者,光明四面照映。此喻报身佛也。小般若云:『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大师云:『此即非果而因,因大故果大。得法五阴,成就法身,故言大须弥山,以譬性色。色大故,般若大,如山大,神亦大。习果既圆,报果亦满,故言大身。』则大通是般若因,山王是报身果,四智究竟庄严也。显益中:凡有闻此佛名者,得遇恒河沙佛为说法者,因闻大通之般若,故感诸佛为说般若,令全性以起修。既闻山王之果体,故感诸佛授记,令从因而至果。闻一佛名,而得修性一如,因果成就,佛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矣。」
【又于过去,有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说佛。】
这是总列诸佛。梵语戌陀战达罗(Sudhacandra),译为净月,佛相圆满,光明皎洁,犹如清净之月,故名净月。又月是清凉皎洁的意思,佛已消灭一切烦恼垢染的热毒,还返究竟清净轻安之境地,如月之明,如月之凉,故名净月。科注云:「净月者,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月喻佛身,法身如空,心光皎洁。从真垂应,影现水中。此明三身一体也。」
山王者,喻佛的功德巍巍,超过一切,为诸山中,最高胜者,故曰山王。无量寿经云:「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
智胜者,即是说佛的智慧,超胜过一切声闻、缘觉、菩萨等智慧,因此故说智胜。
净名王者,王,自在义,超胜义。佛由于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于三界中,无拘无束,无挂无碍,任运自在,超胜二乘菩萨,故名净名王。集一切福德三昧经谓:「去此三十二佛刹,有世界名曰普无垢,佛号净名王,释尊于久远阿僧祇劫,为最胜仙,从彼佛闻集一切福德三昧,后生彼国,乃至于今,得成佛道。」
智成就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权智实智等,种种智慧,均已证得,故名智成就。
无上者,唯我独尊,上更无上。极尊之称号也。九界众生,杂染未能尽除,尚有所断,名为有上。佛已断尽一切烦恼障,所知障,无明,尘沙,更无可断,故名无上。华严大疏云:「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净土论注云:「无上者,此道理穷性尽,更无过者。」
妙声者,佛说法的音声微妙幽雅,能令一切众生,听者无厌无倦,如迦陵频伽音,故名妙声佛。
满月,月面,意义相同。佛面犹如净满月。清凉皎洁无等伦,圆光普照于十方,誓愿度脱无量众,故名满月,与月面。
如是等不可说佛者,佛名甚多,举不胜举,纵经尘劫,说不能尽,故以「有如是等不可说佛」,而概括之。
【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
此下结益,这是约一况多也。法苑珠林云:「诸佛名号,称扬礼敬,获福无量。良以诸佛如来,大慈愍物,降美在俗,济度为先,有心希仰,无不蒙益。或以口称,或以心念,或以身礼,三业加敬,三毒清凉,渐拔有根,出于界系。有斯大德,故称得福。」又云:「如西云释迦,此云能仁,岂有一佛非能仁也。如西云阿弥陀,此云无量寿,岂有一佛非长寿也。如东方善德佛,乃至下方广众德佛,岂有一佛非善德非广德也。只可题名同异,据其功能力用齐等。但心思佛名号,目睹金容,敬心信礼,得福无量。」佛佛功能既然齐等,称念一佛名号,即获无量恒沙功德,倘若普遍称念多佛的圣号,所得果报,更加不可思议。故地藏十轮经云:「若念一佛,则见一佛。若念多佛。则见多佛。若念小身佛,则见小身佛。若念大身佛,则见大身佛。若念无量身佛,则见无量身佛。」
【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
这是说生死时得利也。利注云:「圆澄法师云:『六道凡夫,三乘贤圣,性觉宝光,各各圆满,本不名诸佛,亦不名众生。但此心不守自性,随迷悟之缘,作业受苦,名曰众生。修道证真,遂名诸佛。佛愍众生妄想执著,而不证得,犹是称法界性,说念佛门。倘得其门,则等诸佛于一朝。不得其门,则徒修因于旷劫。』故凡众生于生死时,果能念佛,或一佛,或多佛,各得诸大利,终不堕于恶道。但此是大士所值之佛,亲承供养,得诸利益。然诸经论,唯赞西方阿弥陀佛,接引裟婆,愿力遍重。是以普贤行愿,独指弥陀为至。若人于生死时,果能真诚称念,感应尤多。所谓不动步而归净土,安俟阶梯;非思量而证弥陀,岂存言念。悟迷只在自心,超沉岂由他法。谛信力行,自见功程耳。」
【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消灭。】
这是叙述临终称名,即得灭罪。为临终人,乃至最少一人,高声念一佛名,令命终人应堕五无间地狱之罪,悉得消除。极重五逆之罪既能销除,其余中下等业报,故悉得除灭。金刚三昧经云:「若有暂闻佛胜智慧,深心随喜,不起诽谤者,于百千劫不堕恶道,生处值佛;乃至念佛法身,功德无边。」大悲经云:「若能至诚心念佛功德,乃至一华散于空中,于未来世,作天梵王,其福不尽。以其不尽,终至涅槃。」科注云:「昔大智律师,发愿常生娑婆,作大导师。复见慧市法师云:方土虽净,非吾所愿。由是于净土门,略无归向。见修净业,复生轻谤。后遭重病,神识迷茫。顿觉前非,深自克责。乃览天台大疑论『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又智论云:『具缚凡夫,有十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十余年来,未尝暂舍。又唐法照大师,往五台山竹林寺,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为众说法,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智识浅劣,佛性心地,无由显现。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又问: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愿力难思,汝当系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说已,为照摩顶而退。」
【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消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这是叙述他人,代为称念佛名,尚且能灭无间极重之罪,何况自己称念,故能灭罪无量,获福无量。观药王药上经云:「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无数劫时,于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五十三佛名,闻已合掌,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令得闻持。他人闻已,展转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一心敬礼。以是因缘功德力故,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其初千人者,始从华光佛为首,下至毗舍浮佛,于庄严劫,得成佛道;即过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始从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佛,于贤劫中,次第成佛。后千佛者,始从日光佛为首,下至须弥相佛,于星宿劫中,当得成佛。现在十方诸佛善德如来等,亦得闻是五十三佛名,故于十方世界各得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众生,得闻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若复有人,能闻是五十三佛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若复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名者,除四重五逆,及谤方等经,皆悉消净。以是诸佛本誓愿故,于念念中,即得除灭如上诸罪。」科注云:「疑云:无间业重,何得一人称一佛名,即得销灭耶?如增一经云:『众生三业造恶,临终忆念如来功德者,必离恶道趣,得生天上。』正使极恶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故知无间罪业虽重,经劫难出。承临终念佛之力,则倒惑不起,法性现前,故能灭也。故华严经云:『设闻如来名,及与所说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种。』况今眷属,信心为称佛名,岂有不灭者乎!譬如狮子筋为琴弦,一奏,一切余弦悉断。亦如牛羊驴马诸乳,同置一器,若以一滴狮子乳投之,悉化为水。今既行菩提心,为其念佛,消灭重罪,何俟致疑。」又云;「何况众生下,正劝人自念为胜。以他人代念,灭罪尚尔,何况自念者哉!故大论二十四问:『临终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力行?答:是心虽少,而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猛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大心,以舍身及诸根事急,故念佛时,罪皆成福。如耆婆揽草,无非药者,普能愈病。释摩男所执一切砂砾,皆变为宝。……』故言自称自念,获福灭罪,尤胜于前倍倍矣。」
上称佛名号品竟。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此品之设,盖为修菩萨道时以为成佛之助缘。故科注云:「称佛名号,固为成佛根本。若无福助,则根不深,本不大,安望其开华结果耶?故明较量布施功德,以明助缘也。」校者,考核也。量者,称量也。布施,梵语檀那(Dana),以福利惠施于有情也。大乘义章云:「言布施者,以己财物,分布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目之为施。」法苑珠林云:「夫布施之业,乃是众行之源,既标六度之初,又题四摄之首。所以给孤独园,散黄金而不吝,须达拏王,施白象而无惜,尚能济其厄难,忘己形躯。故萨埵投身,以救饥羸之命。尸毗割股,以代鹰鹯之餐。岂况国城妻子,何足经怀。宝货仓储,宁容在意。俗书尚云:解衣推食,摩顶至踵,车马衣裘,朋友共弊,莫不轻财重义,爱贤好士。且自财物无常,何关人事。苦心积聚,竟复何施。四怖交煎,五家争夺,何有智人,而当宝玩?比见凡愚,吝惜家财,靡有舍心,而丧躯命。但为贪生,常忧不活。遂使妻儿角目,兄弟阋墙,眷属乖离,亲朋隔绝。良由悭因、悭缘、悭法、悭业、乖菩萨之心,防慈悲之道,不生救护之意,唯起烦恼之情。」布施有三种:即财施、法施、无畏施。三藏法数云:「施度三种:一财施,谓以己所有财物,施与他人,令其安乐。二法施,谓以佛法为诸众生演说,令其开悟。三无畏施,谓于诸众生无杀害心,令其无所畏惧。」布施有破六蔽之功,证三明之德,故说布施功德。缘即因缘,布施因之,能成事业。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中有财物,三事和合,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那。三事缺一,施不成就,故须藉缘。若得因缘而行布施,自然能获无量福德。科注云:「所以较量者,如地藏白佛言:『我观业道众生,较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故须较量。一约福田较量,二约施心较量。约田:如须达经,及四十二章经等,皆言施与阎浮提凡夫之人,宁施与彼仙人得福多。虽施仙人,不如施一须陀洹。乃至施与百辟支佛,不如施与如来,得福德多。大论云:『布施之福,在于福田,如亿耳阿罗汉,昔以一华施与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乐。余福德力,得阿罗汉。以施田妙故,得大果报,当知大福从良田生。』约心者:论云:「布施有二种:一者净,二者不净。不净者,直施而已,或为失财故与,或亲爱故与,或不一心,不恭敬,轻贱受者,与净相违,名为不净。净施者,治心故施,庄严意故施,为得第一利故施,生清净心,能分别,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华未萎,色好且香。净心布施,亦复如是。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问舍利弗:汝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谁得福多?舍利弗言:佛施狗得福多。』以是故知大福从心,不在田也。以心为田主,田是外事。如良田虽得福多,而不如心。有如是差别,故须较量。」布施至道,必三轮体空,无能施者,及所施人,并中间物。行布施时,一体同仁,财法等施,无高无下,不住不著,方为第一义谛之施。心地观经云:「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涅槃经亦云:「菩萨凡行施时,不见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识,此非知识。施时不见是器非器。不择时日,是处非处。亦复不计饥馑丰乐。不见因果。此是众生,此非众生,是福非福。虽复不见施者受者,及以财物,乃至不见断及果报,而常行施无有断绝。菩萨若见持戒破戒,乃至果报,终不能施。若不布施,则不具足檀波罗蜜。若不具足檀波罗蜜,则不能成阿耨菩提。」此品在本经十三大段中之第十段,故云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胡跪合掌。】
此下分两大段,初地藏请校布施福德,次如来对众校量布施利益。这是经家叙仪。
【白佛言:「世尊!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愿世尊!为我说之。」】
这是地藏有疑,而请示于世尊。业道者,业为善恶之业,道为通往之途,如作六度万行之白业,通往菩萨之道。作五戒十善之业,通人天之道。作杀盗淫等,五逆十恶之黑业,通往地狱饿鬼畜生之三途。现在说我观业道众生,是于善业中,明布施护福之事。布施有多种,而布施的方法,亦有种种的不同,故获福轻重亦有差别。地藏菩萨因为不明白所以然,故此请问世尊。或问地藏实不知耶?以菩萨地位来讲可以这样说。不过地藏以法身大土应化娑婆,誓愿度脱一切罪苦众生,则无事不知,无事不晓。但为众生实信不疑,因信生解,因解起行,故须世尊金口所宣。况且地藏处菩萨地,以事论事,则地藏实不知也。如杂藏经云:「有一人于波罗提木叉寺,得一庵罗树花,其色如金。是人得好花,欲为首饰。即自维念:此头无常,坏时狐狗食啖,粪土同流,何用严饰。即持入佛塔,见佛像相好,心生念言:此是释迦牟尼佛像相好。续念佛功德,佛是一切智人,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念已,心热毛竖,即以花上佛。上佛已,念言:虽闻佛说:一华供养,必得大报,不知齐限多少?即出见劝化道人,问言:以一花散佛,得几许福德?答言:我厌世苦舍五欲,出家受戒而已,不读经书。如此深事,我不能知,当问读经聪明者。即往问读经道人,答言:我如画师,随所闻见,无有天眼神通,不能知见善恶果报。即示往问坐禅道人。并云:坐禅道人,上座是六通罗汉,必知此事。即便往问:念佛功德,心热毛竖,以一花散佛,得几许福德?阿罗汉即为观之:舍此身已,次第受天上人中福德,一世至千万亿世,从一大劫乃至八万大劫,福犹不尽。过是以往,不能复知。阿罗汉自以众所推举,一花果报,云何不知。即语此人小住。语已,遣化身至兜率天上,诣弥勒所,具称贤者所说,表之弥勒,得几许果报?弥勒答言:不能知。正使恒河沙等,一生补处菩萨,尚不能知,况我一身。所以者何?佛有无量功德,福田甚良,于中种种果报无尽。待我将来成佛,乃能知之。」弥勒以一生补处菩萨的智慧,对一华功德,尚且不能知其详尽,要待将来成佛才能尽知,则地藏以不知而疑问,实不知也。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于忉利天宫,一切众会,说阎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轻重,汝当谛听,吾为汝说。」】
此下如来当众校量布施功德,这是诫令谛听许为宣说。科注云:「此正答在问处,以阎浮提人,能行布施者,必报生天上,故于天宫众前,说布施功德轻重。」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
这是地藏因疑欲闻也。地藏菩萨因见阎浮提人所作布施,获报轻重不等,心中不解,故说我疑是事。今蒙如来,许为解说阎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轻重,故说愿乐欲闻。
【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
这是叙述能布施之主。国王,印统摄人伦于某一区域的邦国之主。宰辅,即是宰官,自卿相以至百僚,从县牧以至三台,各有所典,故曰宰官。宰者,有所主宰也,辅者辅佐也。辅佐国王,覆育群黎,故曰宰辅。或者说:宰辅即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故说宰辅大臣。长者,梵语疑叻贺钵底(Drhapati)心性平等,语实行敦,福德俱隆,资财并盈者,谓之长者。具有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为长者群之领袖,故说大长者。刹利,即刹帝利(Ksatriya)之略,系印度四姓之第二,译为田主,王种也。王种之最,故称大刹利。婆罗门,又云婆罗贺摩拏(Brahmana),译净行,外意等。为印度四姓之第一,事奉大梵天王者。婆罗门人计于四姓中,最为尊胜与余三姓,不相为伍。故譬喻经云:「诸外人计梵王生四姓,口生婆罗门,臂生刹利,胁生毗舍(Vaisya商贾),足生首陀(Sudra农民及奴)。」为婆罗门之统率者,故称大婆罗门。等者,居士等其他豪富也。智论云:「若有人布施,八持戒故,生刹利家。若著于智慧经书,而不恼众生,布施持戒。故生婆罗门家。」科注云:「居士者,小人而巨富,此由前布施,今感富贵报也。」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唐朝时期,《地藏菩萨本愿经》传入汉地,以建立地藏菩萨信仰,诵经修善,持诵圣号,超度已逝父母度尽苦难,远离六道,终成佛道,而传播甚广,被称为佛门孝经。据《地藏经》载,过去,有一位婆罗门圣女,其母亲在世时常信邪法,杀生害命,轻慢三宝,经圣女多次劝导,母亲依旧不信,死后堕在无间地狱,受尽苦难。圣女欲救其母,
主命鬼王并没有不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而是一直在努力的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只是亡人并未能依止善导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临命终的众生之所以会堕落恶道,根本原因在于业力轮回,即由往昔所造恶业所致,“恶道鬼神的接引”只是亡人堕落恶道的一份助缘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业感因果的必然性,《地藏经》此品才劝令众生信受主命鬼王的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被称为“福田月”,“孝亲月”,“地藏月”,此月中有盂兰盆节,大势至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圣诞等殊胜吉日。是我们得以藉由供养,修行回向,从而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敬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以此功德,救拔无量劫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出离生死轮回,趣入菩提正道。愿命终婴灵,因此
在我们四周围,确实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是来求超度的,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就在旁边听经,这是一件好事,不用害怕。它们会护持拥护我们的,将来它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善神。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无论是诵《地藏经》还是《阿弥陀经》还是其他经典,一定要恭敬,要真诚,要专心致志,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并不依“凡夫的心”来评判,而是以佛法的价值观来作为判断、思维的标准。佛法认为,凡夫众生以“有我”之心去造作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真正解脱。也就是说,凡夫日常所思所为的善,并不一定能够与解脱道相应,这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我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