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地藏经 | 作者:知定法师 [投稿]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是初禅的三天,亦即是离生喜乐地。即是说初禅天的天人,已经脱离了欲界淫欲等粗重杂恶诸趣,而得生在色界寂静清净无染的梵地,心中喜悦快乐,所以叫做离生喜乐地。梵系清净的意思,因为禅天已经离开欲染粗障的缘故。所以初禅又叫做梵天(婆罗贺摩Brahmadeva)。前面六欲天,但以十善戒行,即得感生;梵天则除十善,戒行外,尚须兼修四禅八定等法。所谓梵众天(Brahmakayia)即系梵天里面的庶民百姓。梵辅天(Brahmapurohita),即系梵王的臣佐官员。大梵天(Mahabrahma),即系统摄梵天庶民的大王。梵众天的寿命长二十小劫,身量半由旬高(约二十里),梵辅天的寿命长四十小劫,身量一由旬高;(约四十里)大梵天的寿命长六十小劫,身量壹由旬半高(约六十里)。这三天同居一地,以德的优劣而分君臣,优者为王,次者为臣佐,劣者为庶民百姓。初禅天是以禅悦为食,不须谷食,所以无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由于有意识,故有喜受;由于有眼、耳、身三识,所以有乐受。劫尽的时候,火灾能够到达此天,因初禅天人内在的觉观火未泯故;所谓火烧初禅。

  楞严经云:「爱念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是为二禅的三天,亦即是定生喜乐地。这二禅的天人,禅定胜进,定水滋润心田,发明本有慧光,由于慧光明照,觉观俱离,是以一切忧悬所不能逼。定久功深,故能调伏粗漏,因得此定,生极喜乐,因此叫做定生喜乐地。少光天,梵语波栗河波(Paritsubha),此天因喜相初生,所发出的慧光尚劣,不能遍照,所以叫做少光天。这些光系天发的光,并非周遍湛寂之光,因为这些天人对于人法二执纤毫未动,但以离欲得定,定深生照而已。无量光天,梵语阿波摩那阿娑(Apramanabha)由于定功渐增,慧光渐胜,于是定中所发出的光明,随著定的境界,遍照无穷无尽。所以叫做无量光天。这些天人所发的光,照耀无尽,并非是「如净琉璃,内含宝月」之光,只是定久照强而已。光音天,梵语阿波会(Abhasvara),因二禅天无前五识,但用光明以表言语。该天的天人,只要得见这些光明,心中即得了悟;宣流净行,远诸粗重;因为以光为音,所以叫做光音天。或者二禅天以这壹天的光明最胜最极,所以亦叫做极光天。此天除具八触十功德外,尚具四支林,即所谓内净、喜、乐,一心。因为心无觉观的浑浊,所以内净。得生二禅,深生庆幸,所以名喜。处深禅定,恬然静虑,所以叫乐。绝诸散乱,澄心不动,叫做一心。少光天,亦即是二禅天的庶民百姓,寿命长二大劫(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八十中劫为一大劫)。身量二由旬高(约八十里)。无量光天,即是二禅天里的臣佐官员,寿命长四大劫,身量四由旬高(约一百六十里)。光音天,即是二禅天中的天王,寿命长八大劫,身量八由旬高(约三百二十里)。

  大火灾破坏初禅的时候,下界的众生尽集此天,等到世界再成之初,自光音天起金色的云彩,而注大洪雨,以造初禅天及以下至于地狱,世界成后,二禅天享尽天福的天众,渐渐下生,乃至地狱界,尽见众生。但若大水灾时,二禅亦被湮没破坏;即所谓水浸二禅。

  楞严经云:「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是为三禅的三天,亦即是离喜妙乐地。由于三禅天的天人永离喜动,随顺胜定享受胜妙的快乐,所以叫做离喜妙乐地。灭却二禅天的喜动,而生出净妙的快乐,这种乐趣不是境界,乃系出乎净性;然而定妙净空的乐初显,未得广大周遍,所以叫做少净天(Parittasubha),定心辗转增胜,能够引发这定中的净乐,扩充到廓然广大,无边无际,所以叫做无量净天(Apramanasubha)。无量净天虽能彻意地乐,仍是身心虚旷之境,未融世界,不能名遍;今则遍于依正,净乐圆融,世界身心无处不遍,因触处都是净乐,所以叫做遍净天(Subhakrtsna)。此三禅天的禅支具有五种,即舍、念、慧、乐、一心。舍弃二禅的喜,名舍。爱念三禅,叫做念。善巧解慧,名慧。爱好安乐,名乐。止息缘虑,心无散动名叫一心。少净天即是三禅天中的庶民百姓,寿命长十六大劫,身量十六由旬高(约六百四十里)。无量净天是三禅天中的臣佐官员,寿命长三十二大劫,身量三十二由旬高(约一千二百八十里)。遍净天是三禅天中的天王,寿命长六十四大劫,身量六十四由旬高(约二千五百六十里)。此三禅天火水二灾均不能害,惟大风灾不能幸免。因此天已伏意识,故无喜受,尚有出入息的扰乱,所以外感风灾,所谓风吹三禅。

  楞严经云:「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第四禅中,总共有九天,前四天为实报凡夫天人所居之境,后五不还天,为三果圣人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后五天亦名圣人天。而前四天中,实则只有三天,于广果天中,别开一天,名无想天,乃外道报得之境,即是在这福爱天中分二歧向,一条叫直往道,至广果天,一条叫迂曲道,至无想天。这第四禅天,苦乐双亡,心念都绝,一切妄想杂念,舍弃无余,所以亦名此天,叫做舍念清净地。

  按照其余一切经论所载:在第四禅天中,无云居首,福生居次,广果,无想,列于最后,并无福爱天的名称。今地藏楞严等经,独具福爱天的名,而缺无云天的称号,究竟谁是谁非?笔者难以凭空判断,智者善自详之好了。

  初禅离苦受而有忧受,二禅离忧受而有喜受,三禅离喜受而有乐受,今第四禅苦乐等受俱舍,修殊胜的静虑,得上地定,具殊胜的福力,而得往生,故名福生天(梵语布如焉伐耶Punyaprasava)。禅天的寿报长远,动经劫数,所经的时间既久,所修的福德必多,这些福德是人所爱乐的,也是人所爱求。今四禅第二天,既是从人积聚福德爱乐而生的,所以叫做福爱天。若从发心修定以来,不带异计,直修根本四禅,初禅戒胜,二禅定胜,三禅慧胜,是则净德圆明。备历四位,至福爱后,更增胜定,福德圆明。由于广大福德所感的果报,得生胜处,所以叫做广果天(梵语惟于颇多Brhatphala)。若从发心以来,中带异计,六行伏想,渐厌渐舍:初舍粗心入于微心,复舍征心,入微微心,从微微心,常修不息,乃至舍无可舍,入无想定。这些外道命终之后,果报生于无想天(Avrha)中,寿五百大劫。福生天是四禅天中的庶民百姓,寿命长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量一百二十五由旬高(约五千里)。福爱天是四禅天中的臣佐百僚,寿命长二百五十大劫,身量二百五十由旬高(约壹万里)。广果天是四禅天中的天王,寿命长五百大劫,身量五百由旬高(约二万里)。无想天的寿数及高度,均与广果天相同。无想天和广果天同在一处,并非另外别有地方,只因是外道所居,所以另立一种名称,以资拣别。第四禅天不但火水风大三灾所不能到,亦且远离忧、喜、苦、乐、寻、伺、出息、入息、八种灾患,所以胜过下界诸天。

  在这四禅天中,初禅天共戒,故得戒德增上;二禅天喜俱,故得光明增上;三禅天乐俱,故得净乐增上;四禅天舍俱。故前三天得福德增上,后一天得舍定增上。

  楞严经云:「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第四禅天除了上列四天外,尚有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五天,前四天的前三天,纯是凡夫天人所居的地方,第四为外道报得所住之处,故前四天总名实报天。自后五天为纯三果圣人所居的地方,这些圣人以断除欲界九品思惑而得生此,以后永远不复再往欲界受生,因此叫做五不还天;这些天人,因为已经离却欲界染污,获得清净的身而居于清净之处,所以这五天又叫做五净居天(梵语首陀娑婆Suddhavasa)。

  此下五天,亦有五品的差别:即是第一下品,第二中品,第三上品,第四上胜品,第五上极品。

  无烦天(Atapa),当在下品杂修静虑,断离生喜乐地中的九品思惑。前广果天虽则苦乐两亡,而欣厌之念犹存,对待的心互相交斗,觉识无形中就会生出郁热的烦动。今既苦乐双遣,对待两亡,故得身心清凉,所以叫做无烦天。

  无热天(Sudrsa),当在中品杂修静虑,断定生喜乐地中的九品思惑。前无烦天虽则对待双泯,而尚有绝对待的心未除,今则将这种念头舍弃得干干净净,舍念既已清净,慧用自然清虚。定障寂灭,意地调柔,则了无热恼,所以叫做无热天。

  善见天(梵语须达梨舍那Sudarsana)当在上品杂修静虑,断离喜妙乐地中的九品思惑。前无热天虽则无热,但犹有收发的念存在。今则定慧障亡,收发之念亦绝,内心精莹,定慧圆明,无漏功著发天眼智,见量遍十方界,而所见触的地方都是妙境,因此所以叫做善见天。

  善现天(梵语苏补底Subhutr),当在上胜品杂修静虑,断舍念清净地中的九品思惑。前善见天的定体虽圆,但定用未到胜妙之处。今则此天体用兼胜,是以首蹑前天的妙体,圆澄之见既彰,定慧之功更著,所以能够镕炼自在,显现无挂无碍,因此叫做善现天。

  色究竟天(梵语阿迦尼吒Akanistha),当在上极品杂修静虑,断四空四地中的三十六品思惑。思惑断尽,起不还而证阿罗汉。言杂修者,初起多念无漏心,次起多念有漏心;又起多念无漏心。如是渐渐研穷,由多念无漏有漏,减至二念无漏有漏,最后又起一念无漏,一念有漏。由此夹杂熏修,故名极上品杂修。心既由重多至少,色亦穷粗至微,念念熏修,色定增明,果报转胜,以至究尽色界最极之际,所以叫做色究竟天。

  无烦天的寿长一千大劫,身量一千由旬高。无热天的寿长二千大劫,身量二千由旬高。善见天的寿长四千大劫,身量四千由旬高。善现天的寿长八千大劫,身量八千由旬高。色究竟天的寿长一万六千大劫,身量一万六千由旬高。

  在这色界的顶天,仍有一天,名叫摩醯首罗天(或叫摩醯伊湿伐罗Mahamahesvara译为大自在)。为外道祭祀的天,于大千世界有大势力,世间的魔王。或者说大自在天有二种的差别:一种系外道所事的大自在天,即智度论所谓的: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者。这种大自在天,名叫毗舍阇罗摩醯首。一种是十地菩萨将成佛时,居色界顶,于净居天之上,现大自在身的胜报,以胜妙之形,自十方诸佛,行灌顶之礼,而绍继佛位者,名叫净居摩醯首罗。故唯识论云:「诸异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后,引生无漏,后必生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自在故。」述记又说:「净居上有实土,即自受用身,初于彼起证,是十地菩萨宫。」或者说魔王系以淫秽之法来惑乱人心,破坏人的梵行,他的宫殿或者不在净居之上,而在欲色之闲,另有魔王宫殿。

  楞严经云:「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喜见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乃是无色界(Arupadhatu)天最后的一天,用「乃至」二字,而概括空处,识处,无所有处三天。这四天都是深厌色笼,因此修四空定,定功圆成,得生这四空天。此界的天人已无色蕴,只余受想行识四蕴。因无色质形碍之身,而居于空处,所以叫做无色界。

  依前广果天的舍心成就,但有色碍。今则厌自己有形碍的体而坚修空观,销灭自具色碍的身而归于无,依空而住,所以叫做空无边处(Akasanantyayatana)。诸有质碍的物既销于无,则不依色,无碍的无亦灭,则不依空;色空既无,则惟留阿赖耶识及半分末那识,即是说这半分的微识无复外尘可缘,独有内缘存在,其相微细,不但非色,亦且非空。因为色空的粗缘已无,即转心而缘识,心与识法相应,所以叫做,识无边处(Vijnananantyayatana),空处无色而存空,识处空亡而存识,均系尚为所有;今则空色俱亡,识心亦灭。能所缘寂,则一无所有,故十方寂然,迥无攸住。因为三世的缘识无边,所谓缘多则散,能破于定,是以行人厌患于识,舍缘而转心依无所有法,心与无所有法相应,所以叫做无所有处(Akincanyayatana)。无所有处,犹然用心穷研令不缘识心,与无所有处相应。今则研穷识性伏令不动,故能生非想天。生此天的人,定心深妙,惟想念最为昧劣。因第八识性,从来不动,不可断灭,今以妄灭之心,强加穷研,于此无尽性中,虚妄发宣尽的性,故使第八如存而不存,以其不可见故;第七执我之心,若尽而实非尽,因其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未断非非想处爱的缘故。因为不存而若尽,则但无下地粗想,故曰非想;因为存而非尽,则不达妄想无性,不入涅槃真无想道,故曰非非想。修这种定,而得生于非想非非想天,所以叫做非想非非想处(Naivasamjnanasamjnayatana)。

  这四空天的寿量是:空无边处二万大劫,识无边处四万大劫,无所有处六万大劫,非想非非想处八万大劫。

  楞严经云:「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下,叙八部众,都来集会,聆佛说法。这里所说的天众,龙众,是八部众的前二众,以「鬼神等众」而赅后面的六众。天龙两众,前面经已解释,兹不重叙。第三夜叉(Yaksa),译为勇健,捷疾等,系飞行空中的鬼神。第四乾闼婆(Gandharva),译为香阴,这种神,无须段食,惟嗅香臭的气,就可长养五阴的色身,所以叫做香阴。系帝释奏俗乐的乐神。第五阿修罗(Asura),旧译无酒,新译非天,或无端正。修罗嗜饮,尝采四天下的药草,酿于四大海中,想变海水而为酒,但因龙鱼水族众生的业力使然,令海水终究不能变成为酒,因此所以叫做无酒。修罗的栗报像天一样,只是无天人的德行,不能称为天,所以叫做非天。修罗虽则果报殊胜,但因嗔业所感,容貌丑陋,因此叫做无端正。依照楞严经所说,阿修罗有天、人、畜、鬼四类。天阿修罗有大势力,口呵日月,日月失光,手搏须弥,须弥跛蛾,立地顶天,入海齐腰。因为性多嗔恚,所以常常和梵王,释提桓因,四天大王,争权斗战。胜则入天宫中夺饮天甘露味,败则以神通力潜身入藕丝孔中暂避。第六迦楼罗(Garuda),译为金翅鸟;翅翮金色,顶冠如意宝珠,两翅相去,三百六十万里,有大势力,扶持正法,常常撮龙为食。第七紧那罗(Kimnara),译为疑神,形像似人而有角,叫做人,奈何有角,叫做非人,奈形像似人,因此叫做疑神。系帝释奏法乐的乐神。第八摩睺罗伽(Mahoraga),译为大蟒神;或译地龙大腹行等;即是蛇神。

  这八部众因为宿植善根,所以佛在每一法会说法,他们都莅临坛场,维护道场,恭聆圣教。现在佛在忉利天宫为母说法,并宣说地藏行门,只因嘉会难逢,所以不但娑婆世界的八部众齐集法会,而且他方无量亿国土的八部众,也云集到忉利天宫,参听佛说妙法,及地藏菩萨的殊胜因地与愿行。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来集会。】

  上面提到鬼神而未举出鬼神的名称,现在则列举神的称号。鬼的名目容后续举。这些神众,各有所司,以其所司的职而立名,如在海中的就叫做海神,乃至职司饮食的,叫做饮食神,处于草木丛中而管理草木的,就叫做草木神。有些神固然是由于业报感受的,但有些神却是大菩萨发愿,维护诸佛道场而化现的,如华严经中的主夜神,树林神等,均是大权示现的神王。不但此娑婆世界的神众聚集到忉利天宫,而且他方无量国土的神众,亦不约而同的集斯法会,则可见法会的殊胜;然而神众的种类,何止万数?上面所举,略列而已。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诸大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来集会。】

  这里略举他方国土及此娑婆世界的大鬼王名目。这些鬼王系由于宿世广行惠施,所以感到为大鬼王,衣食充足而甘美,纵任自在而无碍,但因往昔谄曲不实的业力所牵,故而堕诸鬼道。

  恶目鬼王,万法惟心,心诚于内而形之于外,心善则面目慈和,心恶则面目丑陋,内起嗔恚之心,外现不欢之容。此鬼王心存刚愎,眼发恶色,怒目而视,如见仇敌,所以叫做恶目鬼王。

  啖血鬼王,即是正法念处经所说的食血鬼。因为这种鬼系以血而为饮食的,所以叫做啖血鬼。正法念处经云:「本为人时,爱乐贪嗜血肉之食,其心悭嫉,戏笑作恶,杀生血食,不施妻子,如是恶人,身坏命终,堕恶道中。贪嗜血故,生食血饿鬼之中。受鬼身已,人皆名之,以为夜叉,供养奉事,以血涂泥而祭祀之。既啖血已,恐怖加人,数求祷祀,人皆说之,以为灵神。」

  啖精气鬼王,系食啖天地五谷,人及诸众生等的精气而得活命的饿鬼,亦是正法念处经所说的食人精气饿鬼。经云:「以何业故而生其中?……于前世时,巧辞诳人,诈言亲友,我为汝护。其人闻已,策心勇力。是时彼人,令他入敌,欲丧其命,舍之而去,竟不救护,欲于王所,取其财物。时被诳者,没阵而死。彼人以是不善因缘,身坏命终,堕于食人精气饿鬼之中,受大饥渴,自烧其身,刀斫其体,皮肉断坏,从空雨刀,遍去四方,无逃避处。若见有行恶无信,不奉三宝,即得彼便,入其身中,食啖精气,以自济命。求之甚难,因不能得,或至十年,或二十年,乃得一便。常困饥渴,自作恶业,还自受之。恶业不尽,故使不死。乃至恶业,不尽不失不朽,故不得脱。」

  啖胎卵鬼王,人当生产的时候,即有无数饿鬼俟候产妇身傍,等到胎儿出生之后,即取胎衣而食啖之,这种饿鬼,就叫啖胎卵鬼。

  行病鬼王,即是施行瘟疫的使者。在佛法将灭的时候,恶法增长,人的福报也渐渐微薄,于是就有种种的灾难流行在世间上,所谓疾病劫起,家家户户都很难幸免。就是这行病鬼下降于世,令到众生杂病侵凌。

  摄毒鬼王,即是说世间上的一切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厌蛊毒药等,足以使人丧失生命的,此鬼都能摄住这些毒物,令不为害,因此所以叫做摄毒鬼王。

  慈心鬼王,念念爱护一切众生,常与世人种种乐事,令诸众生常离忧苦,因此名叫慈心。

  福利鬼王,即是说这种鬼所作所为,都是对人有利益,有好处的,倘若于人有所祸害灾耗的,断断不为,所以叫做福利。

  大爱敬鬼王,是见人持戒修善,作一切有义利有饶益群众的事,都大加恭敬赞叹,爱念护持,所以叫做大爱敬。

  上面所列举九个鬼王名目,前五个鬼王是恶鬼王,虽然不见得一定会常常危害世人,但总不会对世人有好处,甚者终会祸害众生。后四个是善鬼,是常常以造福世间利益人群为依归。这些鬼众虽则善恶不同,而所行各异,但厌恶鬼身,欲闻佛法,俾得解脱的希望则一,所以同趋, 忉利天宫,冀聆超升的妙法。

  如是等鬼王,系结述鬼王众之辞,即是说趋赴忉利天宫,冀闻超脱之法的鬼王众,有无量无数之多,上列九种名目,不过略举而已,因为无法子用数目的字可以表达出来,所以用「如是等鬼王」一言而赅括无量之数。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不?」】

  大众云集,遍满虚空,充塞法界,纵以恒河沙的数量亦难以形容;众数既多,则非大智慧的人,不能指出其确实,故须文殊师利法王子,方堪胜任。所以世尊特向文殊征问。

  尔时,即是天龙八部云集忉利天宫的时候。

  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Manjusri),译为妙德,妙吉祥等。文殊师利菩萨历劫以来,广修六度万行,德无不圆,累无不尽,心中了了,常见佛性,因此叫做妙德。文殊师利菩萨因地之中,普行饶益利乐的事业,若有众生受苦无乐,莫不拔苦与乐,倘遭灾祸,无不逢凶化吉,遇难降祥,因此叫做妙吉祥。

  又生时现十事吉祥瑞相1、光明满室。2、甘露盈庭。3、地涌七珍。4、神开伏藏。5、鸡生凤子。6、猪娩龙豚。7、马产麒麟。8、牛生白泽。9、仓栗变金。10、象具六牙。有这十事吉祥,所以叫做妙吉祥。

  佛世尊对于一切世出世法尽得通达自在,因此号称佛陀名叫法王;菩萨生育于佛陀之家,从佛所说的正法而生,堪能绍继佛种令不断绝,所以叫一切的菩萨为法王子。经中多数都称文殊师利菩萨为法王子者,因为文殊师利是佛两胁侍的上首弟子,不但智慧殊胜,而且德行亦复甚深,位居诸菩萨中的首领,所以独称为法王子。法华文句云:「问曰:经称文殊为法王子,其诸菩萨何人不是法王之子?答:有二义:一于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诸经中文殊为菩萨众首。」

  言汝观者,是令以智眼来现量,因为众数既多,非智眼莫能谛察。是一切诸佛菩萨等,是结指正报;此世界他世界等,是结指依报;如是今来集会等,是结指到达忉利天宫的大众;「汝知数不」一语,是所以令其心知数字,口答其实。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

  此系文殊答佛的所询问。梵语路迦那他(Lokanatha)或婆伽婆(Bhagavat),译为世尊,是佛的尊号,以佛因地广修众行,万德圆备,为世出世间,人天大众之所钦仰尊重,所以叫做世尊。神力,即是神通力,具有神妙莫测,变化无穷,融通贯彻目在之力用,所以叫做神力。有二神力,三神通力,五神通,六神通十神通等种种名称,因均无关宏旨,故不繁叙。测度,犹言度量,这是现量知的境界。诸大菩萨观十方界。穷尽无量清净国土,无所不见,无所不知,所谓「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举凡恒沙界事一念悉知。今文殊以神通力,千劫测度,都不能知现前大众的数字,则更显地藏菩萨的神通愿力,殊胜难思也。

  或者说忉利天宫虽然广大,怎样可以容纳得下这样多的无央数众呢?但是由于佛世尊与地藏菩萨大威神不可思议微妙之力,以及诸天福报自然的业力,忉利天宫可以容纳这样多无量大众,是不成问题的。如维摩诘居士的丈室,能够容纳三万二千个八万四千由旬高的师子宝座,而毫无妨碍。须夜摩天千人共坐一莲华瓣,第三遍净天六十人共坐一针头听法,亦不溢不窄。是以应信佛菩萨的不思力,勿致疑虑。

  【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

  这是佛告文殊佛眼所见,仍不能尽其数。梵语斫刍(Caksu),义译为眼,对于色诸境界,能够尽境行见。瑜伽论云:「屡观众色,观而复舍,故名为眼。」眼有五种差别:第一肉眼,系凡夫所有的眼,所照不过分寸。第二天眼,是色界天人所有的眼,不问远近内外日夜,都可以见到;人中修禅定的,亦可以得到这种眼。第三慧眼,系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的智慧。第四法眼,是菩萨欲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的智慧。第五佛眼,佛陀身中具备前面四种眼,所以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大智度论云:「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以此碍故求天眼,得是天眼,远近皆见,前后内外昼夜上下悉皆无碍。是天眼见和合因缘生假名之物,不见实相;所谓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如前中后亦尔。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切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众生,所以者何?无所分别故。以是故生法眼,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众生各各方便门,令得道证。法眼不遍知度众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佛眼无事不知,覆障虽密,无不见知能。于余人极远,于佛至近;于余幽闇,于佛显明;于余为疑,于佛决定;于余微细,于佛为粗;于余甚深,于佛甚浅。是佛眼无事不闻,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为难。无所畏惧,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现在世尊用佛眼来观。仍然不能尽知确实的数字,一方面固是抑果扬因,尊人逊己,一方面则正显地藏菩萨从历劫以来,所化度的众生太多,重重无尽。佛以佛眼观之犹尚难知,况文殊的法眼,或众生的肉眼呢。

  【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

  此答云集忉利天宫的大众所以多的原因。地藏菩萨从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会下,睹佛相好发胜愿行,誓为六道罪苦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方成正觉。自尔以来,经过恒河沙劫的长时期,所以叫做久远劫。所经的时间既久,所历的国土既广,而所度脱的众生也必多。地藏菩萨往昔为婆罗门女时,因母生时不信敬三宝,死后堕落地狱,遂卖舍宅,购备香花,大兴布施,供养觉华定自在王佛塔寺,为母祈福,母藉福力,离地狱苦,报生天上,因此发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因这大愿,所以有的众生已经度脱,得到成就,有的正当度脱,当得成就,有的未来度脱,将来成就。现在到达忉利天宫的十方无量世界的一切诸佛。就是已经度脱得到,成就的。诸大菩萨摩诃萨,就是正常度脱当得成就的。一切天龙鬼神等众,就是未来度脱将来成就的。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已过去久修善根,证无碍智,闻佛所言,即当信受。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唯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

  云集忉利天宫的大众,不但文殊的神力不能测度,即使世尊的佛眼亦莫能穷尽其数。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已经久修胜行,获得无碍智慧的菩萨,听闻之后,当然即能信受奉行。但是二乘天龙,以及未来福薄的众生,听闻佛陀真实的妙法,或者疑惑佛陀过份夸张而不信,或者纵然信受,亦是暂时性质,将来难免不兴毁谤的言说。因为有这样的弊端,所以假大智文殊的口,叙述一般人心里疑虑的常情,而请求世尊广说地藏菩萨因地之中的大愿大行,种种胜妙事业。

  这里的文可分三大段:第一从我已下,叙说证得无碍智慧的大菩萨闻说这不可思议境界的事,当然是信受奉行,第二从小果下,叙述下根的人,以及末劫福薄众生,闻此胜妙的事,必然会心生恐怖的疑惑不信;纵然是暂时信受,将来难免也会生起诽谤的心;因为都不明白现这不思议事的所以然。第三从唯愿下,系大智文殊请求佛世尊广说地藏菩萨因地之中究竟发了什么大愿,曾作过什么超人的大行?俾令众生闻而诚信,免生退堕的念头。

  现在先从第一段讲起。身口意三业,作种种坚固的善事,则不为一切邪法所动,犹如大树深植地中,根深蒂固,牢不可拔,所以叫做善根。文殊菩萨系诸佛之师,而所修善根并非始于近时,从无量无数劫来,已经经过长时期广修众善,所以说过去久修。由于久植德本,故得定水澄清,慧性圆明,而证无碍之智。无碍智,系佛的智慧,这种智慧,无边无际,善能了知一切众生三世之事自在融通无挂无碍;犹如灯光互相涉入。文殊菩萨已于过去久远成等正觉,名字叫做龙种上佛,现助释迦牟尼佛宣化,现菩萨的身形,是故宜证无碍智慧。因为早经证得无碍之智,彻悟佛佛道同之理,所以闻佛所说,即能毫无疑虑的信受奉行。

  小果,即是小乘(梵语希衍那Hinayana),这种人修行的境界非常狭窄,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因此所修的因不大,所得的果也小,所以叫做小果。这小果,包括共有独觉,缘觉,声闻三类,故此又叫做三乘人。梵语钵罗翳迦佛陀(即辟支佛Pratyekcabuddha),旧译缘觉,新译独觉,楞严经则将辟支佛分为独觉缘觉二种。出生在无佛的时候,厌烦市廛的暄嚣,而乐好寂静的境地,因此独处深山大泽之中,思惟修练,因缺乏师友的教导,只以四时而为修行的对象:春观百花争妍秀茂,秋睹黄叶凋凌残落,顿感无常而断除烦恼,证趣真理,加行满足;更不前进,这就叫做独觉。独觉又有麟角喻及部行二种:独自一身而无伴侣,好似麟的一角,因此叫做麟角喻;有同参道友相伴而同一独悟的,叫做部行。出生的时候值逢佛世,秉承佛说十二因缘之教而观缘悟道的,就叫做缘觉。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译为声闻。闻佛所说的四谛声教,而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勇猛精进去修,断除见思等惑,证入四谛的理趣,趋向偏真的涅槃。中止化城,不思前程,这就是声闻。这里所说的小果,即指辟支佛而言。

  二乘人的智慧浅陋,根机狭劳;天龙八部,杂类下机,戒乘并亏;未来众生志性不坚,业缠难解;所以都不知大道之理,威神之力,是以虽然得闻诚实之语,未必生信,纵使表面无言,似生信念,内心未免疑惑而横生诽谤之意。故而必须问明地藏因地之事,俾令众生闻听信受,决定无疑。

  因是种子的意思,所谓因地,即是从始初发菩萨心起,中间所经修种种菩萨行,在未登妙觉之前,都叫做因地。地藏菩萨创始发菩提心以来,究竟立过什么愿,作过什么行门?才能得到成就这些不可思议境界的事。地藏菩萨过去久远,因母堕落三途,发心拯拔,因己母以及人之母,乃至一切众生之母,立下「度尽一切众生,然后才成等正觉,其中若有一个众生未得解脱,终不就此舍弃众生而趣入无上菩提」的大愿;并且从无量劫来,曾拔济无数众生度脱三途的苦趣,超证涅槃的妙乐。因此愿行双备,则法不孤起,所以能够成就种种不思议事。愿行之二,如人双足,若鸟两翼,缺一则不能飞行,是以文殊智士愿行双问。冀能闻说地藏因地胜妙之事,而生诚信之心,而免谤堕之苦。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