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中“无生法忍”之初探

大智度论 | 作者:释悟耿 [投稿]

【参考书目】

  一、原典:

  二、现代着作:

  (一) 中文: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70年5月初版。

  印顺法师:《空之探究》,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76年3月三版。

  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62年8月重版,民国81年3月修订一版。

  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39年5月初版,民国81年4月修订一版。

  印顺法师:《学佛三要》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3年12月重版。

  (二) 日文: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东京,春秋社,昭和43年3月31日,第一刷。

  小尺宪珠:〈般若经における菩萨地と菩萨位〉,《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4卷1号,昭和60年,p.154~159。

  武田浩学,《大智度论》に显ねる“得无生法忍”の意义——佛传と般舟三昧との关联——,《东洋の思想と宗教》第十四号,p.113-131。

注释

  [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一二(大正7. 67中)。

  [2] 般若甚深法门,是从无所得而来的。在“原始般若”来说,是于少数利根佛弟子的展转传授中得来。“小品般若”时,还不是普遍传宏,故亦说得不退转菩萨是少之又少。但到了“中品般若”时,此甚深法门,已是三根普被,人人可学可入了。《空之探究》、p.153~154;《初期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627~628。

  [3]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8. 563上)。

  [4] 《大智度论》卷二九(大正25. 271上~中)。

  [5]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655。

  [6] 武田浩学,《大智度论》に显ねる“得无生法忍”の意义——佛传と般舟三昧との关联——,《东洋の思想と宗教》第十四号,p.116~119。

  [7]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06~712。

  [8]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07。

  [9] 见道位,部派彼此看法不同,如犊子部十二心,有部十五心,及余部派的一心、八心现观等说《异部宗轮论》(大正49. 16上~中);《三法度论》卷上(大正25. 19中);《四谛论》卷四(大正32. 399中);《顺正理论》卷六二(大正27. 684上~中);参考:《性空学探源》p.220~221。

  [10] 《大智度论》卷七六(大正25. 597上~中)。

  [11] 《大智度论》卷七四(大正25. 580上)。

  [12]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09,1073~1075。

  [13]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东京,春秋社、昭和43年3月31日,第一刷,p.390~400

  [14] 小尺宪珠,〈般若经における菩萨地と菩萨位〉,《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4卷1号,昭和60年,p.154~159。

  [15]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25。

  [16]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073~1084。

  [17]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07~712。

  [18] 《般若经讲记》,p.63、p.119~120。

  [19] 《大品般若》卷二六〈差别品(四谛品)八十四〉(大正8. 412上):“是四谛平等故,我说即是涅槃,《大智度论》卷九四(大正25. 720下~721中):“知是四谛果病相对,亦不着是四谛,但观诸法如实相,不作四种分别观。”

  [20] 《学佛三要》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3年12月出版,p.67~68。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