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中“无生法忍”之初探

大智度论 | 作者:释悟耿 [投稿]

四、无生法忍菩萨之探讨

  如前面所述,无生法忍是“般若道”与“方便道”的界标。菩萨得无生法忍时断诸烦恼及体证诸法实相,得“不动不退”入菩萨位。然而,《智论》中又说菩萨得无生法忍时亦有退堕二乘之难。所以关于部份,笔者将锁定“无生法忍”菩萨的退堕之难,以及如何入菩萨位登阿鞞跋地等问题,希望能更进一步剖析检讨无生法忍菩萨的特胜德相之所在。

  (一)退堕二乘之难

  《智论》卷四九云: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七地中,……有二十法应具足,何等二十?……九者无生法忍。(大正25、410中)

  又卷十云:

  菩萨亦如是立七住中,得无生法忍。(大正25、132上)

  由上可知,菩萨于七地的德相是应该具足二十法,其中包含无生法忍。在这两段引文之中或说七住,或言七地,乃至他处亦曾用七住地,对于此多名实是同义异译。[7] 而菩萨在七地得无生法忍时,亦有退堕二乘的危险。如卷十云:

  如七住菩萨,观诸法空无所有,不生不灭。如是观已,于一切世界中心不着,欲放舍大波罗蜜入涅槃。……是时勤心都放。菩萨亦如是,立七住中,得无生法忍,心行皆止,欲入涅槃。(大正25、132上)

  事实上,菩萨得无生法忍时,彻观诸法不生不灭无所有,唯是毕竟空寂,故心不贪着我我所。这时菩萨欲舍六波罗蜜证入二乘涅槃,不能再方便进趣佛道!可是,上来不是说无生忍是“助佛道初门”,及卷五三(大正25、437下)云:“是菩萨得无生忍时,灭诸烦恼得菩萨道,入菩萨位。”此说得无生法忍决定不退入菩萨位,又说得是忍亦有退堕二乘之难,两者岂非大相迳庭?因此卷十紧接又说:

  尔时十方诸佛,皆放光明,照菩萨身,以右手摩其头语言:善男子、勿生此心,汝当念汝本愿欲度众生。汝虽知空,众生不解,汝当集诸功德,教化众生,共入涅槃。……是时菩萨闻诸佛教海,还生本心,行六波罗蜜以度众生。(大正25、132上~中)

  又卷二九云:

  念本愿故,亦十方佛来语言:汝念初发心时,又汝始得是一法门,如是有无量法门,汝未皆得,当还集诸功德。如渐备经七地中说。(大正25、272上)

  又卷四八云:

  问曰:若菩萨修此三十七品,云何不取涅槃?答曰:本愿牢固、大悲心深入故,了了知诸法实相故。如经说:菩萨到七住地,外观诸法空、内观无我。……心则悔厌。我何所度?何所灭?且欲自灭。是时十方诸佛伸手摩头,善哉佛子,莫生悔心。念汝本愿,汝虽知此,众生未悟,汝当以此空法,教化众生。……诸佛无量身无量音声、无量法门,一切智慧等,汝皆未得。……汝未具足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汝当具足此法,坐于道场,如诸佛法。(大正25、405下~406上)

  综上得知,菩萨位证七地得无生法忍时,虽有萌生欲舍六波罗蜜证入涅槃的意念,然亦不会退转,其原因可分述如下三项要点来说明。

  1. 十方诸佛护念故:菩萨得无生法忍时,透彻通达诸法毕竟空、无有自性,离我我所。不见有一众生可度、一法可行,唯是缘起性空,则悲心渐羸弱欲证涅槃。是时十方诸佛皆放光明,照菩萨身摩顶安慰言:汝虽于诸法实相了知无疑,然众生亦未知,汝应教化众生令知诸法空无自性。并且集聚无量福德,修习无量法门及行六波罗蜜,于诸佛一切智慧,十八不共法等具足无边功德,成就无上佛果,教化众生令入涅槃城。菩萨闻得诸佛孜孜教诲后,即还生本心,继续积极直驱菩萨道,遵循度化众生的宏伟使命迈进。

  2. 本愿牢固:诸佛菩萨往昔本因地发心时,皆是为上求无上菩提、下济一切众生所起而力行的誓愿。故于此时菩萨虽欲舍其志业证入涅槃,但经诸佛现身软言慰护后,菩萨即还忆念己之本愿,修集无边功德、智慧资粮,无非是为欲普令众生皆得解脱。回复己之宏愿,能于菩提道上坚定伫立不退。

  3. 大悲心深入故:大悲是诸佛菩萨之根本。如卷二十云:

  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故,得作佛。(大正25、211中)

  由于有情的根性不同,虽初发心时或有从悲入门,或从信、从智入门。可是此三种类别亦不过是修学过程中,随个人的根机不同而有所偏重,所呈现的风格亦有差异,但总不能与三心分离的。以大悲为舵、智慧为帆、成佛为标的、有情为水。三心彼此渐进增上修学,虽能深观体见诸法空寂,然而,亦不离大悲心,两者相融相摄。

  如卷二七云:

  有得悲心而作是念,若诸法皆空,则无众生,谁可度者,是时悲心便弱;或时时以众生可愍,于诸法空观弱。若得方便力于此二法等无偏党,大悲心不妨诸法实相,得诸法实相不妨大悲,生如是方便,是时便得入菩萨位。(大正25、264上)

  如上所言,菩萨唯有悲心染着世间,虽受各种身心等善事,不知诸法实相,只徒受“大悲”之名,而非真行“大悲”之实。因为真实大悲是必与般若相应,知诸法与众生皆是毕竟空。如卷五三云:

  问曰:此中念是不离大悲念,何以说不离毕竟空念。答曰:菩萨不离是念心,不舍众生,用无所得故。无所得空、毕竟空,名异而义一。……无缘悲从毕竟空生。(大正25、441下~442上)

  所以菩萨之大悲乃是深证毕竟空故,虽不舍众生但以无所得故,方真实称名为菩萨“大悲”之体性。同时证得此二者亦是入不二之理,从空出假,得方便力入菩萨位。其实方便亦为智慧转净无染之义。如卷四六云:

  方便即是智慧。智慧淳净故,变名方便。(大正25、394下)

  因此菩萨的大悲心深入诸法毕竟空。得是方便力故,能令菩萨出三界,直趣至萨婆若而永不退转。

  (二)无生法忍菩萨之研究

  1. 无生法忍与阿鞞跋致菩萨之比较

  《智论》卷四云:

  菩提萨埵有二种:有鞞跋致,有阿鞞跋致。(大正25、86中)

  鞞跋致是退转之意,“阿”者,“否定”之接头词,意为无。所以基本上,菩萨可分为二类:退转或不退转。而菩萨必须具备何种胜德,才能真正名为阿鞞跋致呢?卷七三曾开宗明义的说:

  阿鞞跋致菩萨从初发意已来,闻是法坚固,其心不动不转。一切诸烦恼箭不入故名为坚,一切外道魔民不能转故名不动,于阿耨多罗二藐三菩提不退,故名不转。是菩萨以如是三种心行六波罗蜜入菩萨位。……入菩萨位者名阿鞞跋致。(大正25、576上)

  在此明白的指出,所谓阿鞞跋致之相,是指菩萨于诸烦恼不为所入,亦不为外道魔民等所动摇而退转,乃至于萨婆若亦坚固不拔,入菩萨位是为阿鞞跋致的特征。如卷二七也云:

  问曰:何等是阿鞞跋致地?答曰:若菩萨能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不共非不共。如是观诸法,于三界得脱,不以空不以非空。一心信忍十方诸佛所用实相智慧,无能坏,无能动者,是名无生忍法。无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大正25、263下)

  在这引文中,明确的表示无生法忍即是阿鞞跋致。然稍后同卷中却又说道:

  有二种阿鞞跋致:一者得无生忍法,二者虽未得无生忍法,佛知其过去未来所作因缘,必得作佛,为利益傍人故,为其授记。是菩萨生死肉身结使未断,于诸凡夫中最为第一,是亦名阿鞞跋致相。(大正25、263下)

  从此处看来,阿鞞跋致实包含二种:一种是菩萨尚未得无生忍,生死烦恼系缚依然未断,虽属结业生身,于诸凡夫之中却是最为第一。佛知菩萨于未来世之因缘必得成佛,因此为之授记。另一种则是得无生忍,断诸烦恼,舍末后生身尽,得法性生身。若依以上观点来说,阿鞞跋致并非即是无生法忍。尤其在卷七五更有进一步的叙述:

  菩萨从初发心来行般若波罗蜜,具足初地乃至十地,是十地皆佐助成无上道。十地干慧地等。干慧地有二种:一者声闻,二者菩萨。……八人地者,从苦法忍至道比智忍是十五心,于菩萨则是无生法忍入菩萨位。见地者,初得圣果,所谓须陀洹果,于菩萨则是阿鞞跋致地。(大正25、585下~586上)

  此干慧等十地是依三乘所共来说明的。[8] 文中八人地者,于声闻是指苦法忍至道比智忍等十五心——属见道位,为初果向。但是这里的声闻是指有部。[9] 见地者,则是初果属修道位,是圣道之始。若是依菩萨道次第来区分,八人地,是菩萨得无生法忍入菩萨位,于见地才得阿鞞跋致。换言之,约先后次第看来,菩萨须先得无生法忍入菩萨位后,始进入阿鞞跋致地。

  这里的阿鞞跋致相只依菩萨得佛授记,但于诸烦恼是否已断,或是否已得无生法忍来加以分别叙述。然阿鞞跋致亦有依得授记与否?[10] 以及菩萨虽得无生法忍时,是否正值佛有无世而为之授记等来分。[11] 于此二者之异说,我们应该要审慎的考察及分辨。可是因碍于本文探究之畛域所限,是故只能简单地叙述二者之差异,才不会将二者混为一谈来讨论。

  2. 菩萨位与菩萨地之研究

  《大品般若经》“发趣品”只说到十地的行法,并没有指出一一地的名称。而龙树在《智论》中却展开分别为“三乘共十地”,以及但属“菩萨”的十地二种不同的十地名称。根据印顺法师爬梳初期大乘经典的说法,经过详实的比对考证后,认为《大品般若经》十地的内容,实与属华严系部类的《十住断结经》中之十住相同。如果依此经,以及其它异译本,与“般若经”的菩萨行位,相互比较彼此的成立过程之先后,则可推定:“华严十住”是受到“般若经”的影响。[12] 而三乘共地,据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以为实是从阿毗达磨叙述修证者而来的。[13] 因此,笔者在这里主要是依《智论》卷七五为中心,检讨有关所谓三乘共十地中的菩萨地,与菩萨位之问题。

  《智论》卷七五(大正25、585下~586上)曾举出“干慧地”~“佛地”等三乘共十地。其中在第三“八人地”中提到“得无生法忍、入菩萨位”,第九菩萨地中亦提出三种菩萨地的说法。然属菩萨地的第一种,也是从第一干慧地至第六离欲地,亦含括第三“八人地”的“入菩萨位”。所以到底“入菩萨位”与“菩萨地”两者有何差别呢?或者三种“菩萨地”有何含义呢?笔者扣紧此二问题来讨论。

  (1)从干慧至离欲地:此第一种菩萨地中的第三“八人地”,所谓“入菩萨位”是意指什么呢?据日人学者小尺宪珠在〈般若经における菩萨地と菩萨位〉文中的考察,说明:“入菩萨位”,梵文含有“决定”之意,与有部所谓“正性离生”相当。依有部修行道次第来说,“正性离生”即是指脱离凡夫位,入圣道位之阶段。依奘师所译的《大般若经》,译为“菩萨正性离生”,而不是译成“入菩萨位”,但其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依第三“八人地”,于声闻是属十五心——见道位,也就是一般所谓的“正性离生”。若于菩萨则是“入菩萨位”,亦即是“菩萨正性离生”,或可称为菩萨的见道位。两者所不同的是,声闻的见道位是泛指出凡夫位的圣者,而菩萨乃系指过二乘地,直入菩萨位而言的。如《大品般若经》卷七四“遍学品”云:

  若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时,以智观已、过八地。何等八地?

  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直

  过以道种智、入菩萨位。(大正8、381上)

  此处说明,菩萨过八地入菩萨位,应该是这里所探讨的第一类之菩萨地吧![14]

  (2)从观喜地至法云地:此第二类“菩萨地”之名称是出自《十地经》,而非是《大品般若经》(因为《大品般若经》但有十地之内容,却无一一地之名目)之文。如《智论》卷四九云:

  但菩萨地者:欢喜地、离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难胜地、现在地、深入地、不动地、善根地、法云地。此地如《十地经》中广说。(大正25、411上~中)

  论主数次说到菩萨住七地时,会有退堕二乘之难。这在《大品般若经》中只描述七地菩萨应具足二十法,其中包含“无生法忍”,但却未曾说有退堕二乘之难。然此退堕的说词是引自《渐备经》之文,这在前面已有讨论。同时《十地经》与《渐备经》是与《华严经》的“十地品”相当。[15]

  在此有些疑惑:1. 如上所说,属“华严”部类之《十住断结经》中十住的内容,实是《大品般若经》的十地说,并且,同样与《华严经》“十地品”相当的《十地经》,根据《智论》所叙述的十地之内容,亦《华严经》中与“十地品”中的经文大体上相类似。因此,将此二经的菩萨行位、名称及内容彼此相互比较,则不难看出,两者菩萨阶位之内容迭同,而一一地(住)的名称却不同。 2. 之前所讨论的七地退堕之难,其文句与“十地品”中的第八地所描述的内容相同。综合以上二大问题,印顺法师也曾仔细的考察后提出结论言:“华严十住”(《十住断结经》即属之)是受到《般若经》的影响。而在“下品般若”阶段,尚无十地说,然在“中品般若”只有没名目的十地。在另一学区,有“华严十住”说的成立,然后是“华严十地”。所以“中品般若”的十地说,应该早一些。又龙树当时所见的退堕二乘之难是为七地,而现行本是八地(此二说皆是同属《华严经》部类之经典,前者是取自《渐备经》之文(大正25、272上):后者是《华严经》“十地品”之说(大正10、199上~中)因此,“华严十地”的原本,与“般若十地”、“华严十住”相近,而后渐有了变化,时间是在龙树之后。[16]

  所以,《智论》中第二种的“菩萨地”,应是“但属菩萨”的十地行位。并且依文句内容来判断,论主实是糅合初期大乘经典中,与“华严法门”有关的说法,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

  (3)从一发心至金刚三昧:此是泛指菩萨从初发心,以至道场的修学历程。

  所以被称为三乘共十地,是综合三乘圣贤的行证为十地的。但干慧等十地也不是菩萨发趣大乘所经历的菩萨行位,却是表示了大乘法是含容二乘而又超胜二乘。同时也说明,《智论》的解说是对于般若的流通,在面对当时传统的部派佛教,有加以贯摄的必要。[17]

五、无生法忍菩萨与二乘之比较

  (一)依习气润生的差异

  《智论》卷五十云:

  菩萨住七地中,破诸烦恼,自利具足,住八地、九地利益他人。(大正25、419上)

  又卷七五云:

  菩萨过声闻、辟支佛地、得无生法忍授记,更无余事,唯行净佛世界,成就众生。(大正25、590下)

  卷百亦云:

  从初地乃至七地得无生法忍。八地、九地、十地是深入佛智慧,得一切种智,成就作佛。(大正25、753下)

  菩萨从初地以至七地,兼行自他二利之志业,与遍学一切法门。于七地得无生法忍时,破诸烦恼,以及体证诸法毕竟空,完成自利。若于二乘人,则是“生死已尽,所作皆办”,出离三界轮回,而认为已到达究竟涅槃。然菩萨的伟大志向,是不以此为究竟的,而是以成就佛果,具足十八等不共功德,方实名为“第一究竟涅槃”。故菩萨得无生法忍后,更于八~十地:一方面上求佛道;另一方面亦行严土熟生的宏业。此是属“方便道”——出到菩提,从空出假的阶段,也是菩萨所行的主要二大任务。

  众生流转三界,是因无明爱等诸烦恼滋润受生的。那么菩萨既断爱等烦恼,又要依什么来润生度众呢?而且声闻人亦断诸烦恼,但不能再受生。对于两者的殊异若何?《智论》卷二七曾云:

  菩萨得无生法忍,烦恼已尽,习气未除故,因习气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为众生故,亦为满本愿故,还来世间。(大正25、261下)

  卷二八(大正25、264上~中)亦针对此问题来讨论。

  (1)菩萨得无生法忍时,虽已断诸烦恼,但尚有习气未除。舍肉身——结业生身,受法性生身,依此习气来润生度众。可是并非随业受生,而是依愿往生。

  (2)阿罗汉虽于烦恼已尽、习气未除。但无度一切众生的大悲誓愿,又以实际取证,离生死故不能受生。

  由此看来,菩萨未得无生法忍时,依留惑润生以度众。一旦证得无生法忍 便断烦恼,出离三界。舍末后结业生身,受法性生身,以习气来受生,当于坐道埸时方断习气,取实际作证以成佛道。

  菩萨学空等三昧时,以般若深观,了知世间即涅槃,二者皆如梦如幻。虽有能力断诸烦恼,然忍之而不随,因大悲不舍众生故而留惑润生以济有情。但是在此为什么又说:菩萨于证得无生法忍时,体见诸法实相,却断诸烦恼,亦因大悲故,受法性生身,而以习气来润生以成就有情。两者之间到底有何不同?依论主的解说,认为:菩萨在未得无生法忍前,或悲强而慧弱,或慧强而悲弱。乃至虽学空,可是因于诸法实相尚未深入,依然还有“顺道法爱”的情形发生。唯有于七地得无生法忍时,方能悲智均衡。而此时所谓的“大悲”,是指深入诸法毕竟空。虽然也悲愍一切众生,但也深知众生与诸法亦皆一相——无相、毕竟空故,悲智交融而一如、无二无别。这可说是两者最大的相异点!

  卷四十(大正25、351上)曾言:菩萨得无生法忍后,受法性生身,具足神通力,依道种智能观一切众生因缘,以种种道而度脱之。何谓“道种智”呢?卷六五(大正25、521中~下)云:道种智名为法眼,知一切众以何道得涅槃。而菩萨的法眼,其意义是与声闻人的法眼不同的。[18] 同样卷八四(大正25、649上)也说,所谓“道种”是泛指 、天人、声闻、辟支佛、菩萨等四种。菩萨于过去亦修此五乘等世出世间功德善法,因此菩萨依其智慧了解,一切众生因以何法得度,而以善巧方便来教化。这在卷八八(大正25、676上)更具体的点出:菩萨得无生法忍后,能具足道种智,行菩萨道时,常不离三十七道品、三三昧等,并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当得一切种智——佛智,以圆满具足无上菩提道果。卷十二(大正25、146中~下)、卷八六(大正25、662下~663上)、卷九十(大正25、698中)等,皆有描述菩萨得无生法忍后,受法性生身,依种种神通力,以种种德相变化身,至十方国土普化一切众生,以及成就庄严佛国净土的誓愿和历程。可是,因碍于篇幅及时间上的局限,笔者亦仅略述的介绍,而无法作更详尽的说明。

  (二)无生法忍菩萨与二乘智慧之差异

  《大品般若经》卷十五“成办品”云:

  信行、法行人、八人、须陀洹、……阿罗汉,辟支佛,若断、若智,即是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大正8、328中)

  又卷七四“遍学品”云:

  是八人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辟支佛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菩萨学如是声闻、辟支佛道,以道种智入菩萨位。(大正25、381下)

  菩萨修学的历程,是遍学一切法门的。菩萨于七地得无生法忍,证诸法实相,以道种智入菩萨位。了知种种众生相,依各种法门度化使令解脱。但,二乘人的智、断皆是菩萨的无生法忍,到底是什么意思?《智论》曾解答如下,卷七一云:

  问曰:声闻、辟支佛法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云何言二乘智慧,即是菩萨无生法忍?答曰:所缘同、如、法性、实际亦同,利钝智慧为异,又有无量功德及大悲守护故胜。(大正25、555上)

  又卷八六云:

  佛示须菩提:二乘人于诸佛菩萨智慧得少气分。是故,八人若智若断,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大正25、662中)

  从此看来,二乘人的智断与无生法忍菩萨所证法性、实际虽相同。并且,如前面所说,菩萨与二乘所断烦恼同,但习气未除。可是菩萨有大悲愿力,二乘却无,是故,菩萨依大悲本愿,能以习气受法性生身来润生。二者最大的差异,还是在于智慧利钝的不同,也就是二乘人皆于无生法忍的智慧只得少分。这在卷七九(大正25、618下)也说:菩萨与二乘所证之空性无别,在智慧上有利钝、深浅的层次差别,故说菩萨空行胜于二乘。所体证空“质”同,而“量”却不同。譬喻声闻所证之空如“毛孔空”,菩萨如“十方空”。卷三五(大正25、333上)及《宝积经》(大正11、634中),亦有相同之说法。

  在卷三五曾举出六种理由,说二乘的智慧与佛智之体性无异,可是也在第一项时,说菩萨智慧胜过二乘,其理由如下:

  有二因缘故,菩萨智慧胜声闻、辟支佛。一者,以空知一切法空,亦不见是空;空以不空等一不异。二者,以此智慧,为欲度一切众生,同得涅槃。声闻、辟支佛智慧,但观法空,不能观世间、涅槃为一。(大正25、320上)

  卷十九也说道:

  声闻辟支佛法中,不说世间即是涅槃。……菩萨法中说世间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诸法故。如佛告须菩提:色相是空,空即是色……。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中论》中亦说: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大正25、197下~198上)

  以上说明,菩萨胜二乘人,是菩萨智慧深入诸法实相,了知世间即涅槃,皆入毕竟空。二乘人因根钝,只观法空,却不能观世间即涅槃。此所说:“空即是涅槃”是引自《中论》卷四〈观涅槃品二十五〉(大正30、36上)。而且在卷五四、卷八六更有详细的解说。如卷五四云:

  声闻人智力薄故,初始不能观五众若远离、若寂灭等。但能观无常等,入第三谛、乃能观寂灭。菩萨利根故,初观五众,便得寂灭相。用无所得空慧观诸法相。……般若相者,不离五众有涅槃,不离涅槃有五众,五众实相印是涅槃。是故初心钝根者,先用无常等观,然后观五众寂灭等,十二因缘亦如是。(大正25、444上~中)

  部派中有“渐现观”与“顿现观”之不同,《智论》在此主要是取说一切有部的渐现观,与菩萨直观涅槃加以比对的。但因声闻人根钝智浅,故作四谛差别次第观。未能观世间即涅槃,先观五蕴寂灭,趣向涅槃。而菩萨属利根,可直观五蕴寂灭,通达四谛皆是缘起、空无自性、不离有为无为,能作四谛平等观。[19] 所以二乘人若断若智皆是菩萨的无生法忍,只可说是得佛菩萨智慧之少分,从这观点可以了解,大乘菩萨的般若深观是远超胜二乘的。

六、结论

  菩萨的誓愿及悲心是浩瀚无垠的。菩萨从初发心以来,便常住在旷劫无际的时空之河,广集无边福德资粮,以济度一切有情。然菩萨的伟大情操,并非只是突显各人独特高超的风辨。而是,将人“希圣希天”,“众生缘慈”、“世俗智慧”的特质,再净化升华为菩萨的三心:菩提愿、大悲行、性空慧。[20] 建立纯净的道德规范,菩萨只不过是在这方面更积极努力的建设。开创更清净的一片生活空间,使令这器世间中,充满着无限生机,这才是菩萨发心的真正动机之所在。亦是呈现了大乘菩萨之本怀。

  菩萨为了教化森森罗罗之众生,是必须学习五乘等诸善功德法门,使众生直接或渐接趣向解脱道。而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首先在修学“般若道”的阶段时,虽也学空等三昧、实际,行“法忍”与“众生忍”。有能力断诸烦恼,但以大悲故,对结使能忍而不随留惑润生。然对诸法实相尚未深入,则有时“慧强悲弱”,或“悲强慧弱”,两者不能平衡,乃至会有顺道法爱——“顶堕”之难的发生。唯有菩萨证得“无生法忍”后,依般若方便力、从空出假,过二乘地,入菩萨位,直进“方便道”的阶段。此时,了知诸法及众生皆入毕竟空,“世间即涅槃”的空有不二之般若深观。所谓“二乘若断若智,皆是菩萨的无生法忍”,是系指二乘与菩萨所证之法相空性,及断尽烦恼皆同,可是尚余存“烦恼习”。二乘人因无有大悲,永离生死海,取实际作证。而菩萨有悲愿故,不取实际,故以习气受法性生身来润生度众,唯具足六波罗蜜,及诸佛十八不共等功德,才取实际作证。另一方面,菩萨于智慧亦超胜二乘,所证之空与二乘虽同,而二乘能观法空,却不能深入“世间即涅槃”的慧观方便,故说“二乘人于诸佛菩萨智慧得少分”。又菩萨在体证无生法忍后,不但悲心不舍众生,同时亦以般若方便力来教化诸有情,即是所谓的“悲智一如”。所以,菩萨在“方便道”

  的主要二大任务,一者为上求佛道,二者严土熟生的愿行,具足无边诸佛之德相,圆成无上菩提。

  从菩萨在般若道次第的修学历程中,明白菩萨道的崎岖难行,始能了解菩萨真实的崇高风范,以及为何能令诸佛称扬赞叹。为世间树立一道光明幢,并且为大众所敬仰的原因,普照众生之幽闇烦恼,悉令解脱!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