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概观

成唯识论 | 作者:济群法师 [投稿]

六、特色

  《成唯识论》是唯识学的集大成之作,心与以住唯识典藉相比,有它自身的特色。

  (一)全面破斥小乘,外道实有境执,处处运用因明:如《论》卷一、二的释(由假说我法)中,广列世间异生、数论、胜论、涂灰、声论、顺世、犊子、有部等种种实我实法的不同主张;又在释九难以成唯识中,也列举世间、小乘之实法执,论主一一运用因明进行破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外境是怎么不能成立的。此外,在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时,往往广引小乘及唯识诸师异说,或立或破行文常用因明轨式,益见立说的精严,同时也给因明学的运用提供了典型的范例。

  (二)在解释颂文时,常常推行出广论:像释(一切种)中,以十门分辨,广论种子的定义、来源、性质、与赖耶的关系,能熏与所熏情况等。在讨论未那所依时:泛论因缘、俱有、开导三种依义,以及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因果道理。在释不假外境心识生起中:广谈四缘、十因、五果。在释有情生死相续中:阐明三种习气、十二有支、二种生死。在释遍计等三性中:以十门分别,阐述三性与诸法关系。释(无得不思议)一颂中:广辨十地、十波罗密多、十一障、十真如及二转依果等。释(此即无漏界)一颂中,广明三身相别及其殊胜功德。这些广论对各项法义都作了总结,简别了不正义和不备义,使不能成立,可谓精博之至。

  (三)糅合十家之说,以护法论释为基础,以安慧、难陀等说为对照,相同义从略,异义列前,冠以(有义)二字,护法正说居后,如解释《三十论》旨趣段:火辨解为断二障,证二空,悟唯识理;安慧解为令生正解,得二胜果,护法解为破诸邪执,显唯识理。又解种子来源中,先举护月种子本有义,难陀种子新重义,再说护法种子具本有新种义。又考察诸识结构时,依次列举安慧的一分说,难陀的二分说,陈那的三分说,护法的四分说。又解释未那所依时,先说难陀的未那所依唯种子赖耶;后指出护法正义。这些例子举不胜举,今天我们虽然无缘见到印度诸大论师《三十论》的注释本,但却可以从这些不同的说法中,窥见一斑。

  (四)继承前期各种经论中唯识思想,使唯识理论体系完整化。如对赖耶识的论证:赖耶的论证最早见于《瑜伽论、摄抉择分》,论中从依止执受等八个方面说明,《显扬圣教论》继承此说,到无著《摄大乘论》,论据方面渐趄严密。

  本论在此基础上删繁补缺,成为著名的五教十证。又像三能变识体--八识,在本论所依的六经十一论中,尽管都有说明,但显然是很笼统的,本论则从释名、出体、所缘、行相、相应、伏断位次等方面,分别以八段十门、七段九门,作了系统的说明。又如讨论种子时,广引各种经论以十种分别。

  成立唯识时:除了从理论上正面建立,还假设外人问难,释难以成唯识。在唯识行果问题上:举出了能行的人,所修的法,时间,过程,断证位次,一一无不详尽说明。

  今天我们学习唯识,只要读了《成唯识论》,就能全面了解唯识学教理行果了。

七、注释及流传

  奘公门下人才济济,代表着正宗唯识思想的《成唯识论》一书译出后,大家纷纷加以注释,在诸注释中。最为权威的,当推窥基撰的《成唯识论述记》,基师为本论笔受者,亲得师承,奘公在印多年,究得唯识要义,尽授于彼,所以学习本论如果离开《述记》,则无法弄清各家异说,不能辨了是非邪正,窥基还另撰《掌中枢要》四卷,《别钞》十卷,《料简》二卷,补充《述记》所未详。继承窥基思想有慧沼,著有《了义灯》十三卷,发扬师说,详破圆测,道证异义。慧沼之后有智周,著有《演秘十四卷,解释《识论》及《述记》,进一步发挥慈恩唯识正义。三个《疏》及《述记》,代表着唯识正宗所在,是研究唯识学不可缺少的典藉。

  继承唯识正统思想的还有,慧沼门下的义忠、道邑、道献等诸师。义忠撰有《钞》三十卷、《纂要》;道邑有《义蕴》五卷,解释慈恩《述记》。智周门下有如理、崇俊、从方等。如理有《疏义演》十三卷、《谈微抄》五卷,《演秘释》五卷。崇俊有《义翼》七卷,《注》二十卷。以上为本宗正统学者的注释。

  在奘公门下,与窥基注疏相先后的,有圆测《疏》十卷,普光《钞》八卷,慧光《疏》四卷,玄范《疏》十卷,义寂《未详决》三卷,这些与《述记》合称六家。圆测门下有道证、胜庄、大贤等,道证会采集六家之说而折衷于圆测,撰《要集》十四卷:胜庄著有《决》三卷;大贤有《学记》八卷,另著《抉择》一卷。此外,见于著录的书名还有道化《要决》二卷,神雄《广述》六卷,元晓《宗要》一卷,景光《量》二十五卷,《记》二卷,顺《料简》一卷,清素《记》十卷。这些著作十之八九都已散佚不传了。

  本论的研究到中唐以后渐衰,经唐武会昌法难,最重要的《述记》、三个《疏》也烟灭无闻了,本宗命脉基于断绝。到了明清之际,唯识学的研习再次抬头,有明昱撰《俗证》十卷,通论撰《集解》十卷,王肯堂撰《证义》十卷,广承撰《音义》十卷,大真撰《合响》十卷,大惠撰《自考》十卷,智旭撰《观心法要》十卷,智素撰《音响补遣》十卷,这些注疏都是直接解释本论,各抒已见,虽不能完成符合原义,但亦别具特色。

  清未以来,有杨仁山居士从日本取回了诸宗注疏,刻印流通,唯识学的研究再度进入热潮,本论作为唯识学的核心典藉也受到教界的广泛重视。在居士界,南京有欧阳渐无创内学院,专弘法相唯识,撰有《唯识讲义》、《唯识抉择谈》。北方有韩清净创三时学会,撰有《成唯识论述记讲义》。在出家大德中,对唯识的宏扬项献最大的首推太虚大师,撰有《唯识讲要》、《唯识学概论》、《新的唯识论》等,又有慈航法师撰《成唯识论讲话》,演培法师撰《成唯识论讲记》。此外,《三十论》的注释书则彼彼皆是,本论是《三十论》的集注,注解《三十论》必须在理解或消化本论内容的情况下进行。所以,《古论》的注疏也都是本论的缩影。

  笔者多年讲授《三十论》,原先仅看一些《三十论》的浅易注释,一旦涉及到重要问题未能解决时,才查阅《成唯识论述记》,于中得到一知半解。随着学习唯识的深入,尤其读了芝峰译的《三十论讲话》后,始对本论有了大概了解,同时出产生了精读的愿望,本文是笔者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多年学习《三十论》的粗浅认识,提纲携领的撰述于此,希望能成为学习本论的入门方便。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