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八大人觉经述义

八大人觉经 | 作者:成刚法师 [投稿]

释经文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此示八种觉之总名。标明为佛弟子当常修此八种觉,以期长觉不迷,防心狂乱也。

  无论出家、在家,凡皈依三宝,依教修行者,皆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皆名佛之弟子。既为佛之弟子,佛是皈命依靠处,是师范、表率,是榜样、学处,则佛之所觉,我亦当觉,佛之所悟,我亦当悟。此乃为佛弟子之本分事,即根本分内之事,不容置疑,应当履行完成,恒修此八种觉。

  言常于昼夜者,则二六时中,恒常如是,非朝忆夕忘,一曝十寒,常有间断,屡屡懈废也。此明功用不辍,犹钻木取火,不待火出烧木,木尽火灭,焉可休息?

  言至心者,至者真也,至心,谓真实心也。至则心常在道,专至恳切,非悠悠忽忽,心不在焉。此明用心亲切真诚,犹人心有要事,虽不露于外,而常念不忘也。

  言诵念者,背文曰诵,照读曰念,则文义淳熟,熏习成种。此明其忆念不忘,牢记在心,遇境逢缘,心有主宰,自作主张,保持在正确的学佛位置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直至成佛而后已。

  八大人觉者,谓此八种法乃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佛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乃大乘果人,是大觉悟之人,故名大人。菩萨能自觉、觉他,虽未觉行圆满,然已分证法身,乃大乘因人,是修大菩提之人,故名大人。声闻、缘觉二乘之人,但能自觉,不能觉他,又只觉我空,未觉法空,犹滞小乘,故不名大人。

  一、世间无常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此入道之初门,破我法二执之前阵也,故佛教众生,首当觉悟世间无常。

  世间有两种:

  一、器世间,乃依报世界,即众生所依赖生存的物质世界。上至日月星辰,下至山河大地、房舍舟车、衣服床座、饮食医药,乃至微尘,都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实体,悉皆无常,即刹那迁移变化,新新不住,不得久长也。所谓世界有成、住、坏、空者是也。

  二、有情世间,乃指正报身心,谓正由业力所感报之五阴身心也。亦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实体,心在不停地生住异灭,身在不停地迁移变化。正如佛所说:“是我此身肉,恒属老病死”,没有哪一刹那不属于衰老、病苦、死亡也,所谓身有生、老、病、死者是也。

  国土危脆者,乃总指此世间众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历代有兴盛、衰亡。是天灾人祸、种种障难、种种问题、种种逼迫充满其中,危险脆弱,犹若悬丝,无有安稳。正如佛所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所烧,痛烈难忍,不可住也。

  四大苦空者,《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又经云:“身中四大,各自有名,皆无我者。我既皆无,其如幻耳”,此皆四大苦空之义。

  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风以动为性。此四大虽能和合成此色身,以体性各异,故多有相违。一大不调,诸患并起,地大增故,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诸患发生;水大增故,则痰癊胀满,饮食不消等诸患发生;火大增故,则煎寒壮热,支节皆痛等诸患发生;风大增故,则虚悬战掉,呕吐气急等诸患发生。正如《阿含经》所谓“四大不调,地水火风互相凌害,则有四百四病之苦发生”,故名苦也。

  又《心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即是六根,无即不有,不有即空义,六根不有,色身安在?不空而何?故名空也。

  苦者,逼迫义,逼迫为苦,即逼迫身心也。乃指三界六道的分段生死和三界外声闻、缘觉的变易生死,即是法界众生的大灾难,无时不在逼迫众生的身心,使众生受无量苦。身为苦本,即苦的根和本。每天无量诸苦向身心逼迫而来,是愿意受也得受,不愿意受也得受,非受不可,自己不能主宰。只要有这块儿罪累,即逃脱不了苦的逼迫。概括简略地说,苦有十一种,若广繁详细地说,是说不能尽。

  一、生苦。谓众生于中阴阶段,由一念贪爱之心,揽父母遗体,于母腹中受胎,内热煎煮,身形渐成,处生脏之下,熟脏之上,狭窄压迫,如同牢狱,不得自由。十月出胎,冷热之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又人有富贵、贫贱,相貌有美、丑、残缺,是为生苦。

  二、老苦。人到年老,气血衰败,现衰老相,发白面皱,耳聋眼花,精神恍惚,语言颠倒,四肢瘫软,行动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甚或被人轻慢,无可奈何,是为老苦。

  三、病苦。由妄心起动,或寒暑相侵,引起四大不调,百病俱发,恶疾缠身,痛烈难忍,失自由分,是为病苦。

  四、死苦。人临命终,神识溃烂,六根无主,四大坏散,风刀割截,舍报归冥,无处希望,阎罗殿上,战战兢兢,是为死苦。

  五、求不得苦。有所愿求,即愿望求取,但得不到满足,求与得中间总有差距,令心悬忧,而不得安,是为求不得苦。

  六、怨憎会苦。怨家会到一起,格外嗔恨烦恼,甚至要骂、要打、要杀,本求远离,反而相集,是为怨憎会苦。

  七、爱别离苦。亲人故去了,别离了,不因至亲至爱就不故去,不别离,爱还得别离,是名爱别离苦。

  八、五阴炽盛苦。由色受想行识五种虚妄之法,覆盖真性,使心地阴暗,无所明了,而积集生老病死等,是为五阴炽盛苦。

  九、苦苦。众生之五阴身心,性常逼迫,本来是苦,再加上外来的天灾人祸、寒暑刀兵,是苦上加苦,是为苦苦。

  十、坏苦。世间的众生以为升官发财是乐事,其实升官发财正是苦的体。因为妄境现前了,唆发了自己的妄情,所以高兴一时,以后因缘变化了,官也失了,钱也丢了,是乐极生悲。乐坏苦生,比以前还苦,是为坏苦。

  十一、行苦。人从生的那天起,即刹那地往衰老、死亡、坏烂的方向移动,世间叫变化,佛门叫无常。这种密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进行,是新新不住。我说话的后一刹那再找前一刹那,此时此刻的形像已经没了,因为后一刹那比前一刹那更加接近衰老、死亡和坏烂。说这个人已经发白面皱,现衰老相,是不是突然这样呢?不是。是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变化明显了,说这个人老了,这就是无常。生住异灭,迁流不息,性常逼迫,是为行苦。

  人从生的那天起,到死的那天止,就是一个充满痛苦的过程,根本就没有乐。过去的几十年是苦;现在正受用的是苦;再过几十年还是苦。在此地是苦,到彼地还是苦,这个苦充满了整个时间和处所,是时时处处都是苦,所在皆苦,无所不苦。

  佛说娑婆世界是个苦海,言不虚也,若有一滴水是甜的,佛都不说是苦海。佛又说:“日可令冷,月可令热,苦谛实苦,不可令乐”。是知,举三界六道的全体,即揭示了一个苦字,更没有其他。是故,当知苦即离,切莫希望,所以者何?以众生在迷,贪著、攀缘、妄想执著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事物,在这一切虚妄相上起纷争,即引起自己心上的纷争,与众生之间的纷争。有纷争即有斗乱,有斗乱即有危害,有危害即有罪业,有罪业即有生死,有生死即有痛苦,这种恶性循环是愈演愈烈,虽久经劫数,然至今未已。此之所至,不从天降,不由地长,亦非人与,是自作孽还自受也。然由众生在迷,不能自返,故我佛大慈,特说此《八大人觉经》,以平息之。

  以此经之功能力用不可思议,能启迪我们内心的觉悟,能使我们正确地认识这个宇宙人生都是苦、空、无常、无我,是梦幻泡影,本来不有。所以能正确地对待这个宇宙人生,就不再去贪著、攀缘、妄想执著,则可荡相遣执,令心无争。无纷争则无斗乱,无斗乱则无危害,无危害则无罪业,无罪业则无生死,无生死则无痛苦,无痛苦则得安乐。所谓灭苦之道,是为真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是也,是名为离。五阴无我者,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也。阴者覆盖义,以积聚此五种虚妄之法,能覆盖真性,使心地阴暗,愚痴暗昧,无所明了,谓无有智慧之光明,不知诸法生灭相。

  一、色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等诸根成此色身,和合积聚,覆盖真性,故名色阴。

  二、受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领纳六尘,而有六受,和合积聚,覆盖真性,故名受阴。

  三、想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思想六尘,而成六想,和合积聚,覆盖真性,故名想阴。

  四、行阴。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之境,而造作善恶业行,和合积聚,覆盖真性,故名行阴。

  五、识阴。识即了别之义,谓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覆盖真性,故名识阴。

  佛说:“一切法无我”。因众生在迷,于本来无我的一切法中,强立主宰,妄计为我,我即妄立,则一切法皆为我之所有。又于本来无我所的一切法中,妄立我所,即僧肇大师所谓:“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者是也。

  由于众生妄计五阴身心为我,是我的所在,我的全体,归我所有,所以就覆盖了真性,本具的智慧妙用不得显发,而惑业炽然,循业受报,轮回生死,为众苦所烧,痛烈难忍,不得出离。

  《楞严经》云:“五阴虚妄,本无五阴”。虚即不实,妄即不真,五阴根本就不存在,如同梦幻,不是醒来梦境才空,即正在梦中,梦亦不实,当体即空,本无所有。人生如梦,不是众生觉悟了,五阴身心才空,即正在迷执五阴身心的时候,五阴身心亦未尝有。一句话,五阴身心不因众生迷而有,不因众生悟而空,五阴身心尚且不有,则说五阴身心有,说五阴身心空,皆成戏论也。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令在迷的众生,当下识取,就路还家,切莫他寻。五阴身心尚且不有,我在何处?故曰无我。

  生灭变异者,此指五阴身心,前际生,则因缘和合,虚妄相生;后际灭,则因缘脱离,虚妄名灭;中际变异,则五阴身心在不停地迁变改异。心在不停地生住异灭,身在不停地迁移变化,由是而趣向衰老、病苦、死亡,岂非生灭变异耶?

  虚伪无主者,虚即不实,伪即不真,此指五阴身心无有真实,举体虚妄。五阴身心生老病死递相承代,欲其不生、不老、不病、不死,完全不能主宰。无主即无我也,我以主宰为义,然五阴身心不有,我以何立?我即不立,谁为主宰?既无主宰,则于生老病死皆不能作主,故曰无主。

  心是恶源者,《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皆由不知两种根本,云何两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一切众生即指在迷之凡夫,从无始以来即认妄为真,认贼为子,无我计我,非法计法,于我、法种种颠倒分别,此属起惑。依惑造业,熏成种子,名为业种,种即因也,为将来受苦之因,此属造业。自然二字,乃依惑业因,自然感生死果,乃一定之理,不可改移。自然下,意含定招苦果,此属苦果。惑业苦三,不相舍离,喻如恶叉聚。恶叉聚乃西域果名,《灌顶》云:“綖贯珠,一蒂三果,同聚而生”,惑业苦三似之,故以喻焉。

  攀缘心乃生死妄本,能生出无边的生死、罪业和痛苦。此攀缘心即第六意识妄心,无有自体,攀缘所缘之境则有,不攀缘所缘之境则无,举体虚妄。然众生在迷,认妄为真,误认攀缘心为自己的真实心性,实属认贼为子,上当受骗,为贼所害,自劫家宝,不得佛的富贵,而受诸贫穷,即两种生死的贫穷困乏,同时杀害法身,伤害慧命,使众生长劫轮回生死,不得出离。

  六道三途,由此攀缘心而得建立;地狱的刀山火海,依此攀缘心而得成就;诸饿鬼的呼号,赖此攀缘心而得出生;下贱蚊蝇、猪狗,用此攀缘心而得显现,乃至世间的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种种障难、种种问题、种种逼迫,无不皆然。《起信论》云:“不觉故心动,……,动则有苦”。又云:“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自在”。又云:“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达摩祖师说:“心生即是罪生时”。

  综上而观,心之可畏,甚于苦海、火宅、牢狱,虽毒蛇、恶兽、怨贼未足为喻。心之丧人善事,罄竹难书,心之危害,言之穷劫难尽,实乃万恶之根,众罪之本,诸苦之生处,是罪恶的体,是生死的体,是苦的体。经云:“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是知,此心不可用,此心怎么用怎么不好,用得再好,也不如不用,用即弄巧成拙。一句话,此心不可用,用即成祸害。由是观之,非恶源而何?故曰,心是恶源。

  形为罪薮者,此四大色身,乃循因结果,循业发现,故此身即是罪业、即是痛苦、即是灾难;此身即是恶病、即是毒刺、即是脓疮;此身即是衰老、即是病苦、即是死亡;此身即是毒蛇、即是恶兽、即是怨贼;此身即是行厕、即是粪秽、即是污浊;此身即是苦海、即是火宅、即是牢狱;此身即是系缚、即是逼迫、即是障碍。此身即是众苦都聚之处、众罪都聚之处、众秽都聚之处,杀盗淫妄充满其中,生老病死充满其中,粪秽污浊充满其中,非罪而何?故曰,形为罪薮。

  如是观察者,如是乃指法之词,的指上面佛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等义。观察是佛教令我们从闻而思,从思而修,发起心上的观察之智,以智正念观察,世间国土、四大身心,的是无常、苦、空、无我,深信不疑,忍可于心,爱乐随顺也。

  渐离生死者,如是自今以后,收摄身心,随顺圣教,改往修来,改正、修正自己,放舍对世界身心的迷执。我法二执渐轻,即可走出困境,改变被动局面,趣向坦途,走向光明,此即渐离生死之第一方便也。大德有言:“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

  二、多欲为苦觉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前者第一觉,佛教众生觉知,世界、身心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生灭、可坏之法,不要执为实我、实法,借以降伏见惑。

  此第二觉,佛教众生觉知多欲为苦,为令众生降伏思惑。思惑虽多,欲贪为本。欲者,《大乘义章》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尘境虽多,不外色声香味触,或名财色名食睡,又名食欲、味欲、触欲、淫欲、睡欲也。众生于此多生贪染,如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欲海无涯,多为沉溺,而堕入三途,受苦无量,万劫难复。所谓五欲乃地狱五条根,言不虚也。

  《天台止观》云:“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须欲之心,常能牵人入诸魔境”故也。

  一、色欲。即世间青黄赤白、殊胜的生活资具,及男女等色也。谓人以色悦情适意,能令众生贪求恋著,不能出离,是为色欲。

  二、声欲。谓丝竹环珮及男女歌舞等声,能令众生贪求恋著,不能出离,是为声欲。

  三、香欲。谓男女身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令众生贪求恋著,不能出离,是为香欲。

  四、味欲。谓种种美食、肴膳等美味,能令众生贪求恋著,不能出离,是为味欲。

  五、触欲。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令众生贪求恋著,不得出离,是为触欲。

  多欲为苦者,此多欲乃指五欲具足也。佛说:“欲为苦本”,乃众苦的根和本,必生长出三途之苦,故曰,多欲为苦。多欲是因,为苦是果,依因感果,自然之理。《佛遗教经》云:“多求利故,苦恼亦多”,亦此义也。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者,此二句解释多欲为苦。生死疲劳是果,从贪欲起是因。生死乃众生之大苦,无始劫来就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旋火轮,恶性循环,无有休息,苦果相续,疲乏劳累,果必由因,故曰,从贪欲起,贪欲即因也。

  《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亦此义也,是知贪欲为害大矣。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此二句反显上文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三句。少欲者,不多求也,谓虽有饮食、穿衣、住房之求,然有饭能除饥,有衣能御寒,有房能避风,借以支身行道足矣,除此更不多求。

  无为者,对有为而说。有为者,造作义。《华严大疏》云:“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乃无常、苦、空、无我,生灭可坏之法。无为者即真如、佛性、菩提、涅槃、圆觉、法界、妙心、本觉、实相,乃至不二法门等,乃同体异名也。性本天然,不假造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妙理也。

  又无为乃佛弟子应修之法,所谓“弃欲学无为,身心自安贴,虚无得寂静,其心常淡泊”,如是受用境,妙绝于有为是也。

  此无为不止是少欲,且能断除诸欲,乃至生死已了,所作已办,勿复烦恼,心得自在,于三界更无所学之阿罗汉,方是证入无为境界,乃是功夫自浅而深。阿罗汉,华言无学,于三界更无所学。亦名无生,谓再不来三界受生。又名应供,谓堪受人天供养,为众生作福田。具足六神通,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无不自在,故曰自在。

  因果始于一念,但既在轮回,未能无念,惟当慎念。正念乃出离之期,盖一念正,则生八万四千智慧;一念邪,则生八万四千烦恼。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