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八大人觉经述义

八大人觉经 | 作者:成刚法师 [投稿]

  三、心无厌足觉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前者第二觉,既修少欲,此第三觉复修知足。佛意是教令众生以专修慧业也。以多欲不知足人,不惟起业,而最能障慧。今于少欲之中,又复知足,则慧业自可任运增进也。心无厌足者,无厌足,谓欲无止境,无有满足之时也。书云:“欲壑难填”,即喻欲心无厌足,如壑之填不满也。俗云:“人心不足蛇吞象”,亦此义也。又欲海无涯,沉溺于中,而不能自拔也,故不可任纵其心,贪求所欲也。

  惟得多求者,谓惟一心贪求欲境,而事多求、恶求也。如贪财,有了一万,还想二万;贪色,有了一妻,还想一妾;贪名,做了部长,还想当总统;贪食,有了蔬食,还想佳肴;贪睡,有了夜眠,还想昼寝,总是无有厌足,求不止息也。增长罪恶者,此句乃承接前者惟得多求一句。既是多求,求者贪也,贪多业亦多,则如土长苗,日见增长,罪多苦必重也,故曰增长罪恶。

  菩萨不尔者,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简称菩萨,华言觉有情。菩萨是已经觉悟了的有情,众生是尚未觉悟之有情,菩萨能自己觉悟,同时能觉悟众生,故名觉有情。有情者,情指心说,心又称灵,以有知故,故名有情,即指含灵众生皆有灵知之性也。

  菩萨不尔者,以在迷的众生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如是也。以菩萨是觉悟的人,乃大道心众生,以利益众生为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菩萨若不能利益众生,即失掉了菩萨的体性,所以菩萨发心修无上觉道,就是为了提携法界众生出离苦轮,为众生而勤修戒定慧,为众生而常行六度、四摄,为众生而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菩萨就是以度众生为己任,每发一念,必济众生,决不为己设一计,菩萨无自己的事情可做。以菩萨了达一切法无我,唯为利益众生,而无休息也,又安能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耶?故曰不尔。

  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者,此三句乃菩萨悟后所发起之修净业功夫。常念者,不改为常,不忘为念。谓菩萨常念知足,不改不忘,不敢或时有改,或时有忘,即念兹在兹也。

  知足者,《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贵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俗语说:“知足者常乐”,亦此义也。

  安贫守道者,安贫者,安是安分,贫是贫困。谓菩萨虽贫困,而能安分,即安住本分,本分即根本分内之事,所谓安住贫困,是必须履行完成的。孟子曰:“贫贱不能移”,亦此义也。又儒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是君子不以贫穷困乏,而易其志”。俗云:“穷死不做贼”,皆安贫义也。守道者,谓以道自守也。守即安住看守。道在心上,以通达无碍为义。谓菩萨要常安住看守自己心上之道,令其通达无碍。如是则理智清楚,智慧开发,福慧增长,诸佛护念,一切通利,自可通至涅槃。是故,菩萨不以贫穷困乏而废道业也。

  又《三论玄义》云:“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儒教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又“君子忧道不忧贫”,又云:“要尊师重道”。是故,佛门弟子自应克己循道,以身循道,如是则人贫道不贫也,乃至得佛之大富贵,所谓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再也不受两种生死的贫穷困乏,故曰,道不贫也。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颜回是七十二贤人中第一之大贤,跟孔子学道,因他学得最好,所以孔子在《论语》中赞扬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又弥勒菩萨说: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推着随他转,打我自睡倒,

  这个波罗密,真是妙中宝。

  人人做得到,何愁道不了?

  此皆是安贫守道,以修道为乐之模范、学处也。

  惟慧是业者,谓专志于修智慧之业也。业者,事办成为业。以欲乃损道伤慧之大敌也,今菩萨既能少欲知足,又复安贫守道,自可任运增进于慧业,即智慧自然开发也。

  四、懈怠坠落觉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前者,佛教弟子少欲知足,安贫守道,正欲省其精力,办出世之要也。倘托言于少欲,局限于知足,而反坐在懈怠坑中,则坠落不浅矣。故必常行精进,以破三界见思烦恼,烦恼之魔既破,则五阴魔、天魔、死魔,皆悉摧伏也,而五阴十八界,狱乃可出也。

  此佛教弟子觉知,懈怠坠落。精神不振为懈,意志消沉为怠,总指身心不勤懒散也。谓众生由懈怠蔽覆身心,不能勤修圣道之行,因而招致恼乱,必然下坠而不升,落后而不前也。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必然之势也。

  懈怠之病起于身心之见,则于修行,稍涉辛苦,便谓有碍身心,参禅打坐怕疲劳筋骨;学教怕劳费神思;念佛怕费力气;作福又怕奔波,如是则于自利利他之行,皆丧失矣。《菩萨本行经》云:“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出家懈怠,则不能出离生死之苦。

  常行精进者,此佛教以对治懈怠之法也。不杂为之精,一心修道故。不退为之进,勇猛直前故。懈怠是心病,精进是法药,以法药治心病,则药到病除矣。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屡屡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又云:“汝等比丘,昼则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

  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者,此三句显示,常行精进有破除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之功能力用。即精进修学佛法,能除生死之害,兴得证涅槃之利也。

  烦恼者,谓纷繁之事扰乱心神,不得安宁,故曰烦恼。即贪嗔痴慢疑,及种种邪见是,共八万四千种,即无明迷惑之心也。此皆是不善浊恶之法,能杀害众生的慧命,劫夺众生的法身,使众生长劫轮回生死,不得出离,故曰烦恼恶。破者,谓既知懈怠坠落,而以智慧常行精进,即可破除一切恶魔也。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当披净戒铠,持禅定心,秉智慧剑,精进勇锐,不畏前境,无一法可当情,破灭魔军,得胜而还”,故曰破也。

  摧伏四魔者,摧是摧毁,伏是降伏,即摧毁降伏也。魔者,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又云杀者,谓能夺人智慧之命,杀害出世善根也。

  一、烦恼魔。谓众生在迷,贪著五尘欲境,而起诸烦恼,能夺人智慧之命,故曰烦恼魔。

  二、五阴魔。谓众生以业力故,积聚色受想行识这五种虚妄之法,而成此身心,能夺人智慧之命,故名五阴魔。

  三、死魔。谓人寿命终,舍离现生之处,能夺人智慧之命,故名死魔。以人临命终,神识溃烂,六根无主,四大坏散,风刀割截,舍报归冥,无处希望,阎罗殿上,战战兢兢,身心皆不能自持,一念之差,即瞥尔随他去,人身尚且难保,何况法身慧命耶?

  四、天魔。谓住在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见人修道,以为减我眷属,空我宫殿,即兴魔事,恼乱行人,能夺人智慧之命,故曰天魔。

  此之四魔,烦恼魔是内魔,其余三魔是外魔。世俗有言:“内乱外患”,内若不乱,则外不能患。今内之烦恼魔既破,则外之五阴魔、死魔、天魔,自无踪影也。

  出阴界狱者,此阴即指色受想行识五阴身心也。界即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也。众生虽具本觉佛性,妙明真心,然而迷而不自觉知,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谓轮回六道,流转三途,致使佛性在缠,真心在妄,即佛性在惑业纠缠之中,真心在无明妄想之中,如是佛性、真心被六根所局,被六尘所染,被六识所固,不得自由分。今既常行精进,摧伏四魔,是生死已了,所作已办,勿复烦恼,心得自在,内脱身心,外遗世界,如鸟出笼,身心不能局,世界不能碍,摧毁打破生死疲劳,得自由分,而出离五阴身心之牢,三界之狱,故曰,出阴界狱。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