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八大人觉经 | 作者:太虚大师 [投稿]

【释 经】

  甲一 缘起分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这几句话是八大人觉经的总冒。“为佛弟子”,是皈依佛法僧,能依佛法而修行者。“常于昼夜”,在吾国分一画一夜为十二时,印度则分一昼一夜为六时。佛叫一般修行的弟子们,日间固当精勤修学,虽在上半夜十点钟以前,在下半夜三点钟以后,亦须儆醒觉悟,修习正法;唯在中夜时,方可休息四五点钟。“至心”,为切实恳到,毫无虚伪的心理。“诵”,须将经文背诵纯熟,不得馍糊想像。“念”,是要心念,非要口念。俗人有将“念”字写做“念”字,错误可笑。总之,为佛弟子者,宜将佛说八大人觉经,用最诚恳的态度,丝毫也不放松,一字一句在心中明记不昧,藉以去敬仰思维那至高无上的八种觉。

  甲二 正说分

  乙一 自利分

  丙一 正修四念住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空苦;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四念住是什么?即四念处观。谓修行者的心理,当统一集中,念念不忘的住在四种的观察里。四种观察:一无常观,二苦空观,三无我观、四不净观。

  一、无常观:“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说世间上──世间二字包括一切──的万事万物,无不刹那变迁,历成住坏空而总归乌有。好像空中浮云,水上泡影,镜里空花,暂现即逝,没有永远不灭的可能性。非但众生的正报无常,就是众生所依报的国土,也不能常住。如沧海变为桑田,江流积成陆地;罗马帝国的灭亡,都是国土危脆的殷鉴。世人所坚执的天长地久的观念,真是愚痴之至。如果能虔修这“无常观”,看破世界,不生贪嗔心,不造诸有漏业,则就可以解脱一切了。

  二、苦空观:“四大苦空”四字,是苦观的观法。“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地为坚固质──人身里的爪发骨骼皆是;水为液质──人身里的涕泪血液等皆是;火为热力──如人体内的温度;风为动力──如人们的呼吸。由此,可知我们的色身,无非从此质力二者交互组合而成。惟这个四大组成的幻质,在自然界的大气里,因冷热燥湿风雨寒暑的变化,未免要发生矛盾冲突而生出种种疾病,渐渐衰老终至于死。虽然在数十年的生命过程中不无暂时的愉快,但结果仍归于痛苦。老子曰:‘吾之大患,为吾有身’,与这个意义相同。故佛兴大慈大悲心,说此苦空观,意欲令行者抛弃目前暂时的欢乐,而脱离未来的大苦。

  三、无我观:“五阴无我”的五阴,即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在五阴除色阴外,余四阴皆属心法。我们常说的“我”,究竟是什么构成的呢?盖以四大等色阴与余四阴和合,而成我身。换句话说,“我”是四大五阴的代名字。倘把那四大五阴细细分析起来,何尝有我相存在呢!据医学家说:人身七年一转变,则七年前的我非今日的我,七年后的我又非今日的我了。再拿呼吸而论:若以吸入时的气为我有,而呼出时气则属于何人?倘以清醒时为我,则睡熟时又是谁呢?我们的理想中不是常常想去恶行善吗,为什么有时候仍要去作恶犯罪,不能自作主宰呢?既不能自作主宰,不是等于没有我自己吗?所以“我”字的建立,不过为自骗自的一种名词,那里有真实的价值呢!所以修行的应当知道“阴”是有遮蔽真性的意义,虽能与诸法和合相续,成为一期的众生或世界;但“生灭变易,虚伪无主”,没有实在的东西。既然明了五阴本空,四大假合,则那里还有“我”呢?故无我观成就后,即能破除我执超出三界了。

  四、不净观:“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两句经文是说不净观。何以言之?因为凡夫有漏身躯,充满着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矛盾性。在这矛盾律中,生起了贪瞋疑慢的根本烦恼,造了许多罪恶。所以我们不净的幻质,无非是恶的贮藏所,那里有美的区域。何不回过头来细细想一想:从前种种杀他物以养己身,损他财以利己家等等的行为,推其根源,不过欲维持一己的生命而已,虽用尽伎俩,费尽心血去保护己身,而其生存的光阴,亦不过仅仅数十寒暑,终归于消落湮沉。聪明者对于这不净的躯壳,宜深生厌离,幡然觉悟,立刻去止歇一切利己的痴心,极力去追求无上的觉道才好!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这二句是结成修观的效能。如果佛弟子们能够依照上面所说的“世界无常”的无常观,“四大苦空”的苦观,“五阴无我”的无我观,“心是恶源”的不净观:念念观察,事事警策,即能渐渐的绝灭一切颠倒愚痴的心思和行动;定能随顺真如法性,共入正遍智的大觉海了。

  丙二 别观爱取缘

  经云:‘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依这十二缘起法看来,其第一支的“无明缘行”,是为生起世界众生轮回的根本。倘能不起无明,自然没有以后的种种烦恼了。但是凡夫能力薄弱,不能在第一支上用功;只得从爱取二缘中下手,从爱取二缘中观察。怎样去观察呢?须对于眼前的六尘境界上,不起丝毫贪爱取着之念,譬如浪云过太空,洪炉点微雪,事来顺应,事过即弃,没有留恋追悔的痕迹。由此顺序渐进,方能了生脱死。试看对于佛法没有用过功的人们,那一个不是对于六尘境界而生贪爱──对顺境,就起了愉快喜乐的情感;逢逆境,就起了怨恨恼怒的瞋火。由贪爱不歇的动机,进而变为坚强的执取心;由此坚强的执取心,来造成种种恶业,幻成生死轮回的苦果,岂不是深可怜悯的吗?现在分开二节来讲:

  丁一 觉贪爱为苦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欲”,通善恶无记三性,与贪心所相应的染欲,即为十二缘起中的“爱”支。质言之,平常希望的心,可以善,可以恶。如目欲看美色,鼻欲嗅异香,……苟能明了对六尘境界所起的欲,其结果是痛苦,没有欢乐,则能勒马悬崖,歇诸驰求,回向少欲无为的一条路上行去。一切损人利己的行为,就不去干了。财产名誉的储蓄和扩大心,也消归乌有了。种种身为形役,形为物役,除死方休的举动也会停止了。在另一方面,积极的去做慈悲喜舍,方便济人的工作。果能这样,则恶止善修,那里还有流转生死的苦报啊!

  丁二 觉追求增罪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多求心属十二因缘中之“取”支。一般普通人,贪求声色货利,愈多愈妙,愈没有厌足心。试看近代欧美人的唯物主义,愈演愈烈,把世界上的经济完全垄断,日本人的自大政策,将我国的东北四省强行占据。弱小民族为自卫计,不得不起来反抗,从此兵连祸结,杀人盈野。若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循环律,其往返报复,岂有尽期?惟有菩萨则不与众人同流合污,常生知足之心,能知足则能常乐。怎样能使人知足呢?这不难比量而知:我们若把富于我者贵于我者来做我们的对象,自然心怀不知足的意念了。倘拿贫于我者贱于我者的人们来比较一下,则知足的心理,自然不禁要油然发生咧!苟能把知足心确立坚固,自能安贫乐道,衣取蔽体,食取充饥,此心湛然,不著于声色货利了。立身既能少欲知足,自可专去勤求慧业。因为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理,只有宁静淡泊者方能见到,一般利欲薰心者,休想梦见!

  乙二 二利行

  丙一 精进度懈怠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这是二利行中的精进度懈怠。什么叫做二利行呢?是自觉觉他同时并行的意义。“懈怠堕落”,谓好逸恶劳,人们的常情,若是不努力振作,好像大火的燎燥,流水的趋湿,其坠落的速率,疾如飘风了。“常行精进”,“精”是纯粹不杂的工行,“进”是勇往直前有进无退的精神。菩萨常思自利利他,故要自强不息,以遂其自度度人的广大志愿。“破烦恼恶”,“恶”者善之反,其根本是六种烦恼,贪、瞋、痴、慢、疑、不正见──学说之不正当者。人心上若充满着烦恼,好像屋子里住着许多毒蛇猛兽,怎能住得平安快乐呢?是以行者要去破除烦恼,和驱逐屋内的毒蛇猛兽一般,必须令其销声匿迹,才可安乐。

  “摧服四魔”,四魔是:一、烦恼魔──贪瞋等习气,能恼害行人;二、五阴魔──使修行者,困于色等五阴,生起种种苦恼;三、死魔──能破人善法,断人命根;四、天魔──力能阻人行善,使其半途而废。所以修学的人们,当用智慧来观察,正念为觉照,努力进攻,使“四魔”无立足地,方为干净。“出阴界狱”,“阴”就是色受想行识的五阴,“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如果能摧服四魔,则五阴不能局,三界不能囿,岂不打破阴界的牢狱了吗?修此者,当以大行普贤菩萨为模范,因他有大无畏的精神,能制止种种恶德,进行一切善业。至于所骑的白象,也是代表他负重致远,忍苦耐劳的态度,能够一肩荷担普济众生的大事,而精进不已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