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讲的是“佛说八大人觉经”,在这七个字里包含着许多意义,须加以扼要的解释:
“佛”,我们中国人大家都知道的,但其正确的义理,恐多未有相当的认识。考“佛”字的来源,是从梵文方面翻译过来的,今此“佛”字即“佛陀”一音的略翻。翻释的通例,有译音或译义的不同,“佛陀”也是翻音未翻义的;例如;翻Washington为华盛顿,France为法兰西,Italg为意大利,Gesman为日耳曼等等。“佛陀”亦译“浮图”、“浮屠”等。在吾国人的习惯上,往往叫“塔”为“浮图”,其实考诸梵文,称塔为“塔婆”,并非“浮图”也。今英文翻“佛”字为Buddha较为妥适。译其意义,“佛”乃觉者。例吾国人称有学问者为“学者”,称至尊者为“圣人”──包含着先觉先知的意味,而印度亦尊称最觉悟者为“佛”。推广言之,无论何时何代,有完全觉悟而无丝毫迷惑者,皆可称佛。经云: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佛性。但这个“佛”字,是专指释迦牟尼而言,并非他人。“释迦”为姓,“牟尼”为名。如孔仲尼、孟轲一样。释迦是能仁之义,牟尼是静默之义。在二千七百年前──比孔子早些──生于印度,修行功满,本了大悲心,就出来普度众生。
“说”,既然有了佛,自然有佛说的经。现在所讲的八大人觉经,即为佛说诸经中之一种。是释迦牟尼佛将自己所证验到的实相,说给一切众生听,希望他们觉悟以前种种的错误,离开过去种种的迷惑;依佛所说的标准和方法,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八大人觉”,即八件佛菩萨的究竟觉悟,不同常人的肤浅了解。“佛”字的意义,前面已经说过,现在且把菩萨二字说明一下:一般人的观念,以为泥塑木雕的偶像就是菩萨。不知道就声音上讲,为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就意义上讲,则为“觉有情”──与先觉觉后觉的意义相同。合言之,“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众”──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
佛与菩萨亦有不同的地方,佛为已证果的圣人,已完成的学者;菩萨为愿求佛道的贤人,正在修行的学人。菩萨修学的功夫,也大有深浅的不同,虽可同称曰菩萨,而高下悬殊。例如:观音菩萨之有三十二应和十四无畏的大功能,而新发心学人,程度甚为幼稚。惟其能够念念修习佛法,处处利益有情,日新月异,步步趋近佛地,故亦得称为新发心菩萨。总而言之,“菩萨”是修学佛道之人,并非偶像。现在僧寺里多塑有诸佛菩萨的肖像者,不是叫人迷信;其造像的意义:是要叫一般修行的人们,对于诸佛菩萨的尊像,发起一种信仰恭敬的心理,由此确信其所说的经论,摹效其所修的法门,以期同证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大人”,是专指诸佛菩萨而言,非就博地凡夫立论。因为诸佛菩萨在有情众生里,福德的庄严,智慧的特达,地位的殊胜,能力的卓异,在在都能超过一切凡情俗见;更能具足同体大悲心,发起四种的宏大誓愿,普于三千大千世界里去拔济无量数迷惑颠倒的众生;使他们也能同登觉路,共证菩提。其愿力的宏大,智力的圆融,世上的人们谁能与之比拟!正如吾国古书里说的:‘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的“大”字,有同样的意义。
“觉”,在近世心理学上所讲的觉义,约有三种:一、感觉,二、知觉,三、直觉。若与佛法比较起来,虽大有深浅广狭的不同,而其普遍的共同性,也大率类似。心理学上的所谓感觉,是对五官上之接触而言;若就佛法讲,则为前五识之现量作用。所说的知觉,即佛法中第六识之相应五十一心所法中之慧心所。所谓直觉,亦是佛法里第六识依潜伏第七识所起的。欲知其详,可参阅成唯识论。但是,学佛人们的初起觉心,不外从第六识的慧心所上,渐渐转成菩提──即从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以到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所以我们烦恼杂染的众生心理,要转成清净菩提,是要靠着觉;要脱离生死的痛苦,也是要靠觉悟的。
“经”,在中国古书里说:‘经,常道也。亘万古而不变,历千祀而常新’!而佛说的话,也可以为天下万世的常法,故直译为“经”。经的梵音“修多罗”,本应翻为“契经”二字。意谓佛所说的法,能契合历万劫而不磨的真理,并能契合众生千变万化的机宜。所以用“契经”二字,方是圆足的翻译。
这部经为释迦牟尼佛所说,其弟子为之追记结集,录成梵文。后来有沙门安世高,把此经的精要处译成汉文,流行中国。考安世高本为安息国王子,因信仰佛法,让位给其叔父而自己出家为僧,在东汉桓帝时始来中国。他所翻译的佛经,共有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为吾国佛经初期译史上的第一流人物。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
做为佛门弟子,应当精勤奋进,不分白天黑夜,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诵念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第一种智慧:觉悟到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长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也是危在旦夕,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从真理的角度看,也不过是苦的根源,全为虚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遮盖人们智慧的阴霾,是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
我很欢喜把这一本佛教入世应用的圣经——《佛说八大人觉经》,介绍给诸位大众。在讲说本经之前,我先对本经做一个概述。我想用十次讲话的时间,讲完此经,本经名八大人觉,每一觉悟,作为我一次讲话的课题,正宗分有八大人觉,就要讲八次。本经的经题、译者、序分,我在概述里讲,作为第一讲,经文最后的流通分是总结,也作为一讲,前后加起来共
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句话,『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大意是说:一个吃饱饭没事做的人,一定不快乐,日子过得毫无意义。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又有谁会是闲人呢?每个人每天总是匆匆忙忙,一副忙碌状,而他们忙得快乐吗?我看不尽然吧!他们每天放著正事不做,却忙著应酬、打麻将、观光旅游。我想,这种忙一定会使他们在饱乐之后,感到疲倦与空虚。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解
一、前言 在众多佛经中,《般若心经》与《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两部很简短又很重要的经典,前者对空慧的了悟与修持极为重要,后者对大乘修行人由出离心、发菩提心直到行菩萨道证菩提,本经都提供重要的开示。因此本人认为大乘修行人都要仔细研读《佛说八大人觉经》,甚至要经常背诵。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八大人觉经》上有句话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为什么叫“生死疲劳”呢?就是说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断地轮回,没完没了。就好像蒙着眼睛拉磨的驴,无意义地在那里绕圈,绕着那个磨,来回这么转,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真的很苦,很没意思。
我们这次,大家有很殊胜的因缘,由于净土梵音的启请,大家能够暂时的放下人世的尘劳,来共同学习八大人觉经。在讲述本经之前,我想简单地说明研究本经的目的。从总相来说,佛教的修行它是一个宗教,宗教和我们一般的世俗的技术最大的差别,就是它能够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改造的功能,这个生命的改造,简单的说,就是破除我们的邪执,使令我们离
八大人觉经 题解 《八大人觉经》,通题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历代均入藏。版本较多,但除若干文字有微小差别外,差异并不大。本经文以日本《大正藏》本为底本,并参校江北刻经处版本。 安世高,本名安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陀为了开启众生成就无上圆满正觉而特别讲说的八种证道方法。以使众生通过闻、思、修三种过程,不断地修学自觉、觉他的菩萨行,达到觉行圆满的时候,自然成就『大人觉』。与佛陀讲说其他经典一样,《八大人觉经》也有一个讲说因缘:佛陀一次在向弟子讲经时,持戒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向佛陀请教佛弟子如何修菩萨行。佛陀于是为
《八大人觉经》的讲解到此告一段落了。大家回去多点诵念,多点思维其义,经文内容能够引导你走向正道。而且《八大人觉经》把修行的次第与方法说得很清楚了。大家要记住:经常思维经文的含义,这样的话,你的烦恼也会少很多,这真的是转化自己烦恼的一个好方法。
谈到利益众生,我们会马上想到,他人生病,我们能照顾;他人没有吃穿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能伸手援助,帮忙度过难关。这是利益他人,利益众生。但是这种利益只是暂时的,只是暂时减轻痛苦,并不能究竟令他人离苦。虽然是暂时的帮助,如同雪中送炭,这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如果能够究竟的令一切众生离苦,得到幸福和快乐,才是真
说到利益众生,是佛弟子经常挂在嘴边的事“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其实世间人也讲利益众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世间人的利益众生,和佛弟子的利益众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都知道,世间人利益众生的心最恳切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利益,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给子女,让子女走最光明的人生之路。
很多人就算不学佛,也都知道《般若心经》,可能也会认定,《心经》是字数最少的佛经。但事实上,在三藏典籍中,另有一些经论,字数同样不多,甚至有些比《心经》还要少。另外还有一些佛经,字数虽比《心经》稍多,但文字更简易明了,相对而言《心经》反而核心名相太多,不易被普通人领会。今天介绍一部简短佛经《八大人觉经》,希望大家能有一定的收获。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因为心多贪欲,也因造成了人生种种的业,这些业就像一条绳子一样,把我们牢牢的绑住,困在六道当中,很难解脱。人的善与恶是平行的。在造福的过程中,也会无意中造业,所以常是苦乐参半,设若善业强盛,就可以上升天道;由于在天道中完全是在享受福报,没有机会可以再修行,也就没机会再造福
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对于修学来说非常不利,外面的境缘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说实在话,如果没有深厚善根,怎么能够抵得过诱惑? 诱惑是什么?魔。《八大人觉经》给我们讲的四类魔事。 第一类是五阴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